浅论佛手湖国际建筑艺术展览区外部空间对行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行空间环境对行人的行为习惯影响——浅论佛手湖国际艺术会展中心外部环境对游客的影响
建筑100125
张冰之
二十四位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师齐聚在中国南京的佛手湖畔,用各自的建筑作品,表达出他们对建筑的多元性、自然归属性、人文精神和城市之魂的思考。
一个城市的城市之魂在行人心中的最直接的映照莫过于这个这个城市街道两侧的景观绿化、建筑等一切人工环境在人们心中形成的综合影像。有人说,南京现在能够标识出自己身份的仅剩下中山门的城墙砖和街道两侧的法国梧桐了。说的固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千篇一律的街景很难让南京这个城市在行人的心中形成独有的城市名片。
可以说,佛手湖国际艺术站所邀请的二十四位建筑师本身就代表着这个建筑时代的缩影。这些人把占地面积三百五十亩、由二十四幢建筑组成的“中国国际艺术实践展”带到了南京浦口区的珍珠泉畔。这次实践展能够和南京的城市名片产生怎样的关联,能够在游人的印象画卷中投下怎样的印象?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实地调研了佛手湖
国际建筑艺术区。
骑了一个多小时
的自行车总算是
到了这片其实并
不是太容易找到
的区域。正门口便
是斯蒂芬霍尔的
当代四方美术馆。建筑的体量本身不是很大,但升起的高度以及山水之间的开阔还是会产生出一种造型上的磅礴之势。很多原本意不在与此的驴友也不禁驻足拿起手中的单反留影。因而可以将其看做整个老山景区的一个节点标志。强烈的造型感使得有人抑或驻足,抑或漫步周围。
至此不得不
介绍建筑艺术展
片区的抵达线路。
七珍线是到达片
区的唯一干道,
图中所示的两块
黄色节点区域之间是一段山间公路,由于路窄而陡,很多自驾游的车主将车停在山下的停车区域,而能够抵达的最近的公交站台亦设于此,因而这一一段不长不短的山间公路很多情况是被游人步行前往的。山高林密,展览
片区的很多建筑又和山地贴合,即便已经行至距此很近的地段,也很难发现片区建筑的一角。虽是山间清新如洗,但在狭窄的小路上步行时间长了之后亦不免产生压抑之感。因而,当行至建筑片区的入口之处,一片开阔的视野袭来,高大的四方美术馆竖立在眼前时,顿觉豁然开朗,疲劳之感当然无存。但建筑本身的形体虽然变化繁复,本质上还是封闭的。这样一座现代意味强烈的建筑中究竟蕴藏了什么?而建筑后面那一片开阔的盆地以及其中若隐若现的建筑又包含着怎样的惊喜?环境和行人心理的联系就这样自然地产生了。而心理上的变化很快变反应在实质的行为上——买门票入内参观。
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外部场地环境是经过了设计者精心的梳理和琢磨的,很多精致的细节都能反应出来。当这些精致的细部环境进入游人的视线中后,对建筑大体量的关注很快变转为对细节的欣赏,游赏方式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
不同的地面纹
理划分出了游
览的路径,纹理
本身也是观赏
的一部分。古典
优雅的砖纹唤
起了南京传统
的记忆,一种心理上的依附感油然而生,消解了人们对于头顶巨大现代感体量所带来
的不适。光滑的铺地在砖纹中很容易变凸显出来,从而导览人们的行走路线。一块块纹理鲜明的片墙划分了外部空间,框定了人们的视野,也发挥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对于街道而言,外部空间意味着行走的路线,以及两旁的视野。但对于佛手湖建筑艺术展区而言,外部空间的意味则深刻复杂了很多。或许是为了作为建筑风格影响的外在延伸,或许是为了呼应南京这座拥有悠久灿烂文化历史的古城,或许是为了贴合地形起伏山势,所有的这一切的交织让建筑师的不得不在设计时作出回应。
因而这样的外部场
地空间可以看成是
斯蒂芬霍尔融入南
京传统文化的一个
精致的试探。水面、
倒影,类似陶瓦材
质的片墙,所有的
这一切都吸引着游客的驻足,场地已经不再是建筑的附属,它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生命。建筑本身固然出色,但是当游客置身其中时,美术馆已经不再是主体,它只是重要组成之一,和周边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一个整体,而游客则置身与这个整体之中。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应的,则是建筑另一侧的拥有鲜明线条,现代感十足的场地。和另一侧的复杂的设计手法相区别,这一侧的材质简单的就和它的线条一样,只有纯净的白沙和碧绿的草地。不同宽度的路径带来不一样的尺度感知,从而营造出不同的路线。很难说它具备什么样的使用功能抑或是何种象征意义,但就行人的活跃度而言,它真的只是像花瓶一样的“摆设”,没有足够的吸引因素,游客自然也会吝惜自己的脚力。因而这样的外部环境是否具备真正的意义呢?或者说,是否有更好的可能性或是处理方式呢?设计中的“亮点”能否成立并不是取决于这个建筑或是外部环境,而是人本身。譬如一块下沉广场,是否有足够的因素导引着行人向下。或者是一块亲水平台,能否真正吸引行人去拥抱水域景色其实往往是未知数。
当行人行走在普通的街道上时,通常情况下可以认为他的目的很物质性。也许只是为了逛街逛超市,也许只是去办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那么此刻的街景以及外部空间环境对其而言已经不具备多大的影响。他不会因为一块“富有趣味性”的下沉广场或者是一块亲水平台而改变自己的行走路线。但对于佛手湖的建筑展区而言,显然不会这样简单了。
也许有些游客只是奔着某位建筑大师的作品去的,沿途的风景对其而言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也许有的游客虽是打算饱览所有的建筑,但心中对不同的建筑师不同的项目,难免有所取舍。因而当他沿着本已经制定好的行走路线观赏时,沿途的意想不到的风景可能会吸引他驻足、休憩,甚至是改变观赏路线。如何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驻足,如何在这块容易产生建筑审美疲劳的片区中独树一帜?
在这二十四幢各具特色的建筑作品中,王澍的三合宅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所有的建筑作品中,可以说三合宅在片区中所占的区
位是最良好的。独具
高位,是的在片区的
基本任何一个角落
都能抬头看见它的
身影,而那颇具动感
和传统没的曲线大
屋顶又很好地贴合了山势,行人可以将其联想为山顶的一座寺庙,也可以是一方凉亭。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得以很好的产生,一切看上去是那么亲切自然。三合宅面向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建筑立面本身也很有特色,颇具禅意。按照正常的观赏路线,应当是在山下绕行一周后最后到达三合宅。但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游客,包括笔者在内,都直接从山脚下直接攀爬上去,更为巧合的是在建筑旁居然能垂下一根攀岩绳供有人于此攀登。于是,游人的心理、行为,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改变,这也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