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优秀一等奖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 涵。
苏轼生平及主要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方 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坛巨匠”。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意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
词牌名。
穿林打叶声
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吟啸
放声吟咏。
芒鞋
草鞋。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料峭
01
微寒的样子。
斜照
02
偏西的阳光。
也无风雨也无晴
03
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课件制作待优化 部分课件页面设计不够美观,字体大小和颜色搭 配有待改进。建议优化课件设计,提高视觉效果, 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深入研究《定风波》及相关作品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引入苏轼的ຫໍສະໝຸດ 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
02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定风波》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 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 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05
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策 略
教学目标设定和重难点把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定 风波的词牌特点、格律要求和创 作技巧,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PPT,优秀,获奖,公开课用
定风波·常羡人 间琢玉郎 元祐元年 乌台诗案后八年
风雪、岭梅香
艺术手法
象征(比兴)
夸张 通感 借景抒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 院寓居作
定风波·莫听穿 林打叶声
定风波·常羡人 间琢玉郎
主旨句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一蓑烟雨任平 生
此心安处是吾 乡 身处困境仍安 之若素的歌女 形象 抒发了作者在 政治逆境中随 遇而安、无往 不快的旷达胸 怀 清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面是:
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 是朗朗晴空; 深意是: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 “归隐”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 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这句主要心 态是旷达。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
•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 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轻 :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闲散江湖胜 过奔波劳碌。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心境?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 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作者采取用典手法,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抒发自 己意欲归隐的心情。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精品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
被贬黄州后的心境: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6、请结合词句说说,词人是一个怎样的 形象?
一蓑烟雨 suō
1、自译,字意质疑,释疑。 2、从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词。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及写作缘由。
品读词文: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 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
❖ ❖ ❖ ❖
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的内涵。
•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 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
小结此句: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 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 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 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2024年(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
文化背景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 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词作。
8
主题思想阐释
人生观照
通过词人对自然风雨的描 绘,体现其面对人生风雨 的从容与超然。
2024/2/28
情感表达
分析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 情感变化,从苦闷到豁达 的心路历程。
哲理思考
探讨词作中蕴含的哲理思 想,如随遇而安、活在当 下等。
9
艺术手法欣赏
02
03
04
课程性质
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 综合性课程
适用对象
高中生、大学生及历史文化爱 好者
课程时长
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
4
历史文化背景
时代背景
介绍《定风波》词作所处的时代背景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作者生平
词作风格
《定风波》体现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通过解读词作风格,引导学生感受苏 轼的人格魅力和词作的艺术价值。
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思考并总结 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反馈和评 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2024/2/28
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 的阅读心得和感悟,可以口头表达或 书面展示。
通过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促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18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2/28
19
学生朗读表演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 水平的文本段落,确 保内容有趣且易于理 解。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 行朗读表演,鼓励其 他学生积极倾听并给 予反馈。
2024/2/28
提前指导学生进行朗 读练习,注意发音、 语调、停顿等技巧。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精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问题切入,解读词意。
《定风波》ppt-公开课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 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 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 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 、寻常处生波澜。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
风
苏 轼
波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 天。此时的苏轼已经从被贬时的抑郁消 极中走了出来,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 了深刻的哲理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 终老。这首词就是苏轼去沙湖看田归途 遇雨后所作。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 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可见作者洒脱、 旷达的人生态度,也寄寓了他对自己所 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不要听。意思是不要在意。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徐行:慢步走。
不要听穿透树林、击打树叶沙沙作响的风 雨声,不妨吟咏长啸着漫步前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 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4、风 格: 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5、抒情主人公形象: 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苏轼《定风波》26006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4/27
14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愿栖,寂寞沙洲冷。
15/27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何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故,交代写作缘由。
10/27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一)疏通词意 上片:无须去理会那穿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 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穿着草鞋、拄着竹 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 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春风将我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风 雨萧瑟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 所谓天晴。
25/27
❖心似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 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 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 晴朗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 样明亮,一样豁达。
26/27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 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 写一篇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
说…》
27/27
定风波
苏轼
1/27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胸 怀;
2.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 含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表现手法。
2/27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 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选取苏轼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与《定风波》
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苏轼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变
化。
02
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比较
选取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
《定风波》进行比较分析,展现不同词人的创作特色和时代背景对作品
的影响。
03
与后世词人的作品比较
选取后世词人的代表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与《定风波》进
行比较分析,探讨宋词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
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定风波》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文学艺术在传承和 创新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欣赏和分析《定风波》等优秀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关注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现象,提 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拓展阅读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了解 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通过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文学 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世
界。
分组讨论与分享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围绕《定风波》的主 题和意象进行分组讨 论。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 分享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的智慧和创意。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 极发言、交流看法, 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创意写作与展示
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以《定 风波》为蓝本进行创意写作, 如续写、改写、扩写等。
和精神境界。
课程意义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词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
2.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苏轼诗词导入: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大文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的柔情,“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的孤高。
这位大文豪就是?-生答:-苏轼。
今天我们将通过《定风波》的学习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二、初读本词,走近苏轼。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三名同学合作朗读,分别读词的小序,上阙和下阙。
教师点评。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苏东坡的形象。
4.学生带着对苏东坡的想象,有感情地齐读。
过渡师:我们读完后,就不难发现全词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的呀?生:遇雨。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明确:“雨具先去”,说明始料未及,“同行皆狼狈"说明雨下得很大。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了这样一场始料未及的大雨,你会怎么办呢?而苏轼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
三、小组合作,分析苏轼。
1.明确活动规则:每小组成员分为主持人、小演员、散文家和鉴赏家四种角色,组内分工,各展所长。
主持人,负责协调分工、主持和点评。
小演员,扮演苏东坡,有感情地朗读。
散文家,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呈现词句的画面;鉴赏家,选择喜欢的词句,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
(从人物描写、表现手法、意象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2.教师生动演示:规则知晓了,具体如何展示呢?下面李老师以第一句为例,一人分饰多角,给大家演示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希 望 是 水 ,滋 润 干 涸 的 人 生;希 望 是 火 ,燃 烧 奋 斗 的 信 念
• “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 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 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 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 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 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 请借鉴这种评价方式,写一段你对苏轼其人的认 识和评价。
定 风
苏 轼
波
典型字字音
• 【自学指导】 提 前 预 习 会 让 你 效 率 更 高 • 何妨( ) 吟啸( ) • 蓑( ) 料峭( ) 萧瑟( )
词语解释
1、芒鞋:草鞋。“竹杖芒鞋”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3、蓑衣: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如:“春寒料峭”。
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来的?“烟雨”指什么?“任”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 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 超脱精神。
诵读上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诵读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诵读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特色
1.以 “小” 事: 苏轼遇雨
一“雨”双关 见“大”情: 旷达超越
2.对比:
竹杖芒鞋轻胜马 同行皆狼狈
3.一语双关:
总结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 旷达词,借途中遇雨的生 活小事,抒发自己任天而 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 、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 坦荡胸怀。
2.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 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3.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探究: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
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 纷扰的世界。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 处?
1.归田园。 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 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 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 心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预设 】4. 归朝廷 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 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 《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
的叫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 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 “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 这里能游览到生 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赏析探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思考:“料峭春风”“山头斜照”代指什么?与“微 冷”“相迎”并举,揭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 曙光.
“山头斜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几句采用了怎样的艺 术手法?有何好处?体 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 悟? 1.双关,借代,以小见大.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雨
即事感怀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感觉: 狼狈、不觉
赏析探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却与 众不同,他如何做的呢?为什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9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2.归佛门。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 飞鸿踏雪泥。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 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 ,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 又都不复存在。
3. “归去”——回归自我
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 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 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 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 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 、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课堂训练】宝 剑 锋 从 磨 砺 出,梅 花 香 自 苦 寒 来
化用词中语句,写一句标题式的话,要求彰显人生 观。 • 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提示学 生注意语言的涵蕴与灵动。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 子与学生交流,例如: •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 ●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 ●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 ●智者人生无雨晴
赏析探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 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所喻指吗?
“轻”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
“马”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一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