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前(1966——1978 年)民主政治被严重摧残、破坏直至完全中断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年以来)民主 政治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 轨道
形成性练习: 1、“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 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幅对联是我 国建国后哪一历史时期的写照 C A、50年代前期 B、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 C、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D、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课堂小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发展状况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中国人民民主 的全新阶段: 民主政治建 历史性转折: 三大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 设的重大挫 十一届三中 的确立 治建设的发展
折:“文革” 全会召开 时期
1949
1954
1978
时间
总的来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文革爆发前(1949——1966 年:初步建立和发展
人治
法治
二、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2、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 思想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 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 领导集体
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二、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963年9月
一、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 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 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和 《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文革指挥机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
高一历史《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立与祖国统一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立的根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根本方略和理论。
中华人民一一共和国的成立,创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立的基石。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立从起步、开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立不断开展和健全的过程。
详细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立获得初步开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立被严重破坏,政治建立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立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开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
与政治建立开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获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节政治建立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课标要求: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立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一一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立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①识记:中一一共八大内容;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中一一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1982年中华人民一一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一一共产党指导的多党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依法治国根本方略确实立。
②理解:中一一共八大的意义;“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开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立是社会主义建立事业顺利开展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政治建立上的转折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③运用:探究中一一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立的开展与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开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立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方法。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和曲折发展
国新型国家的架构。
2.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不再代 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 和 民主监督 。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
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
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 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 山于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 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
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下图是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案。这起十年动乱期间,中共 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政治制度之一。它对于实 实 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定具有 链 重大的现实意义。 接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
②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内平 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 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 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 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恢复他的名誉。 1998年11月20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 行。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 治 建 设 的 趋 势
伟 大 转 折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和中共八大的 正确决议 1956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以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 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 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决 议
上海“一月革命”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王光美大会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党籍,撤销 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含冤去世
刘少奇的火葬单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十年期间,按照叶剑英一九七八 年十二月十三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说法, 整了一亿人,死了二千万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如果再加上李先念(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全国 计划会议上)说的国民收入损失五千亿,浪费和减收 共计一万三千亿人民币。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九七六年 毛泽东去世,非正常死亡在五千七百五十五万人以上 (其中三年困难时期的死亡人数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 争议的范围从1000万至5000万不等),经济损失一万 四千二百亿元。近三十年(1978—2008)国家基本建 设投资总额为六千五百亿元,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 革命造成的总的损失,是我国前三十年基建投资总额 的两倍多。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红卫兵心目中是 “活着的四旧”,是“封资修”的“最大的代 表人物”,所以必须对他们实行最严厉的革命 行动。结果,除民建以外,其他所有民主党派 在京中央委员有100人被红卫兵斗争或抄家, 占总数的1/3强。这些民主党派接到红卫兵的 “最后通牒”:限72小时内全部解散,并登报 声明。第二天,各民主党派机关乖乖从命,停 止办公。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初步构想
总章程
以国家根本 大法形式确定
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 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
•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概念。 • 十八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中共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如何避免发生“文革”这样的错误?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 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 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 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 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 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 、民 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 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 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 文章,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 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 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 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决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 动的标志。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是中共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2、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的重要保证。 3、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4、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5、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教材分析--教材框架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教案
政治建设的曲折及其历史性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建设,是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在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良好开端中共“八大”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本课的基本线索: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中共“八大”的召开(良好开端)(1)背景:1953-1956年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VS“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VS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人民建立先进的工业国VS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先进的制度VS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时间、地点:1956年9月,北京内容:(对比建国初期1949-1956年的政治制度建设)⑤提出面临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4)评价:中共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及社会主义建设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二、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1、背景:根本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民主政治说或被破坏,党内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个人专断。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利用(国际:周边局势紧张)2、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3、全面发动的标志:两个会议两个文件4、发展过程:(P71最后两段P72第一段)5、性质: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利用,灾难深重的内乱。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高考目标定位】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①政治协商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194年宪法了解“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化大革命”①“化大革命”的原因②“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③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①法制走向健全②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③依法治国的意义【基础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标志:1949年10月1日,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和开国大典的举行。
(2)意义: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9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这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第7课时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第7课时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新中国的成立;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意义;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及原则;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及意义;⑤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①“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②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破坏;③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3.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发展: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影响;②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③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④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34,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奠基:七届二中全会⎩⎪⎨⎪⎧①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成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②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意义⎩⎪⎨⎪⎧①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发展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 特色的政党制度? 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阶段 确立阶段 初步发展 挫折阶段 严重破坏阶段 恢复完善阶段
内容 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 商的政治制度(1949、1954年 商的政治制度(1949、1954年) 提出长期共存、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6年 (1956年)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文革时期遭到破坏, 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政协工作瘫痪 文革结束后进入新阶段, 文革结束后进入新阶段,提出各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1982年 。(1982 荣辱与共”的方针。(1982年)
命题规律:本单元所涉及的两大主题: 命题规律:本单元所涉及的两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政治 建设、祖国统一,是高考重要的考试范围之一, 建设、祖国统一,是高考重要的考试范围之一,也是新课标 地区高考命题都非常关注的。从形式上,以选择题为主, 地区高考命题都非常关注的。从形式上,以选择题为主,也 有非选择题,内容多以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有非选择题,内容多以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两岸关系 为主要考查内容
(人民代表制度: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 人民代表制度: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
(3)活动原则不同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有何区别? 有何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的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 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 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它是具有高度民主性质的人民代表机关, 会。它是具有高度民主性质的人民代表机关,它拥有广泛 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 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产生, 人大”负责, 人大”监督。 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性转折复习
组织路线: 形成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经济决策: 改革开放
(3)意义: 党和国家的伟大的转折,
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
知识点四、改革开放新时期 ----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时间 1980 1982 1997 1999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成——文革爆发前(1956——1966) 社会主义初期十年探索(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前(1966——1978) 民主政治被严重摧残、破坏直至完全中断 第四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年以来)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
知识点一、中共“八大” (1956.9)----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
(6)教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知识点三、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点
(1)背景:
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两个凡是)
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为全会召开奠定了基础。
(2)内容: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指导思想
会议
治国方略
意义 初步构想 总章程
政治局扩大会议 领导制度改革 五届五次 中共十五大 九届二次 八二宪法
依法治国 把依法治国 以国家根本 写进宪法 大法形式确定
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 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中国现代史基本分期(1949——)
1949——1956
1956——1966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81张
参考答案: 1.(1)人民解放战争 国旗 首都 代国歌 2.(1)西柏坡 (2)北平 共同纲领
中央委员会
3.开国大典
必修一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易错易混提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 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初级阶段。
必修一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考纲 ②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要求 ③“文化大革命”。 ④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考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 聚焦 依法治国方略。
必修一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基础梳理
探究1
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必修一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请问答: (1)指出与图1相关的两大重要历史信息,并从新中国政 治建设方面评价其意义。 (2)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3)概括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专题4 第1讲
走向考 ·历史 ·人民版
3.从“文革”看民主法制建设:“文革”的动乱,是对 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文 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____________,完 善国家的________和________,深入持久地进行________教 育。
必修一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原因:“________”倾错误发展的恶果。 (2)主要表现 ①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____________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②中共领导的____________制度遭到破坏,许多民主党派 负责人被无情批判。
新中国政治建设和曲折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意义
①是基本政治制度;②实现了,保证了,促进了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政治上: 民族区域自治实行后建立了五个省 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实 现了当家作主。经济上:各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 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民族自治区日益繁 荣与发展。
③完善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 到一个新阶段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背景和基础
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的历史,形成以中共为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
指导思想: 1956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背景
问题:“新时期”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民主法制 建设方面有何决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立了新时期民主法 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讨论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措施?
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 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 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律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A.逐步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颁布了1982年新宪法, 并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 B.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1999年4 月《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C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 确立为政 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 写入宪法。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用)
构建民主政治的历程
政 治 建 设 的 趋 势
1949 1956 1966 1976
伟 大 转 折
1978
时间
课堂小结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二、重大挫折~文革“十年” 三、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发展完善~依法治国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文革爆发前(1949——1966) 初步建立和发展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前(1966——1978) 民主政治被严重摧残、破坏直至完全中断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年以来) 民主政治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步入制度化、程序化 的发展轨道
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1966年~1976年)
探究:看下列图片,阅读课文内容,思考 “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红卫兵斗走资派
1967年1月, 以王洪文为 首的上海工 人革命造反 司令部等造 反派组织召 开打倒市委 大会,夺取 上海市委领 导权,接着, 全国掀起全 面夺权风暴
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 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 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 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 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国家。 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 1、青年红卫兵运动对公民的基本人权的肆意践踏, 这是刘少奇的遗容 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受到人身迫害 身权利不受侵犯。
内
容
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思想路线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
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 组织路线
纲”工作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一、选择题1.(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某村依法定程序对村委会主任进行海选,贯彻村民自治、村官民选、村事民管,从而使干群关系融洽,经济在稳定中迅速发展。
有人认为“这种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步的体现,是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观点()A.正确,对村委会进行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B.错误,将村委会主任选举与人大代表选举混为一谈C.正确,村委会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进行海选体现了广泛的民主D.错误,对村委会主任的海选不是基层民主选举【解析】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但它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故选B项。
【答案】B2.(2011·广东增城一模)口号反映时代特色。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谁敢反对毛主席,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文革”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
【答案】D3.(2011·广东增城一模)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
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由题干时间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4.(2011·江苏南通模拟)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1953年这一时间。
A项于1952年底已经完成,C项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制定,1953年一五计划建设已经开始,排除D项。
故B项正确。
【答案】B5.(2011·中山三模)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解析】由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46.6%可知A、C项正确;由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和时间可知B项正确。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6.(2010·临沂)作家万建强在《邓小平在江西的非常岁月》写到:这是六年来邓小平第一次对“文革”发表言论。
邓小平冷静地对他(老红军池龙)说: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林彪这个人不能说没本事,就是伪君子,利用毛主席抬高自己。
由此可知,当时邓小平认为()A.文革的发生有多种因素B.“坏人”是“伪君子”林彪C.林彪个人导演了整个文革D.文革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结果,毛主席负有领导责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别有用心的利用也是重要原因,故文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7.(2010·岳阳二次质检)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
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
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该会议()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③④【解析】这次会议根据材料“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即可看出是新政协的召开,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答案】A8.(2010·苏北)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解析】题干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于建国初期,而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9.(2010·浙江元济高三模拟)“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歌手韩红的一曲《青藏高原》唱响全国,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④改革开放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没有给西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答案】B10.(2010·黑龙江文综)阅读《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的是()B.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C.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完全得到保障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表中的现象是关于法律方面的,排除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
【答案】A11.(2010·莆田)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为此,新中国政府()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题干考查的政策是关于民族方面的,因而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
【答案】B12.(2010·潍坊·3月)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
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基层制度,都适用于一定范围。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史料研习: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二)理论指导: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请回答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三)问题研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
(四)社会调查:调查见证人,了解、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
请自拟一个题目并说明调查的目的。
(1)调查题目:(2)调查目的:【解析】本题以一种相对新颖的方式来考查中国近代和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过程,通过考查,从而加深对现代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
具体问题,结合课本所学相关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一)(1)“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2)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反对个人崇拜等。
(四)(1)符合题意即可。
(2)符合题意即可。
14.(2010·潍坊一模)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
……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材料三中国民族多,而又互相杂居,这样的民族分布情况,就不可能设想采取如同苏联那样的民族共和国办法。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我们这种内部、外部的关系,使我们不需要采取十月革命时俄国所强调的实行民族自决、允许民族分立的政策。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教授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模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一、三分析我国没有实行“如同苏联那样的民族共和国办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张教授认为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第(2)问,材料体现了英国政治渐进性的特点,它适合英国国情,有利于社会进步;第(3)问,实际回答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第(4)问,从政治制度与国情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依据:中国地域广阔;以农耕经济为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