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凝固理论_重点c
金属凝固原理
2 研究对象:
研究液态金属或合金转变为固态金属或合金这一凝固过程 的理论和技术,定性地特别是定量地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 律,发现新现象,探求未知参数,开拓新的凝固技术和工 艺。 凝固学是材料成形技术的基础,也是近代新型材料开拓和 制备的基础。
第一节 单向凝固工艺 第二节 单晶生长 第三节 柱状晶的生长 第四节 自生复合材料
第八章 快速凝固
第一节 快速凝固技术及其传热特点 第二节 快速凝固的热力学 第三节 快速凝固的动力学及界面形貌稳定性 第四节 快速凝固晶态合金的显微结构特征与 应用 第五节 快速凝固的非晶态合金
绪论
研究对象
1 凝固:
两个原子的相互作用势能 W(R) 的曲线如图 1-1b 所示。可 用下式计算相互作用力,当 R 增加 dR 时,力 F 就靠势能 W(R)减小作外功FdR。因此得到: 或 当R=R0 时,F(R0)=0,即 对应于能量的极小值,状态稳定。原子之间倾向于保持一 定的间距,这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金属中的原子具有一定 排列的原因。当R=R1时,吸引力最大,即
第二章 凝固热力学
第一节 液态金属结构 第二节 二元合金的稳定相平衡 第三节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 第四节 液-固相界面成分及界面溶质
分配系数
第三章 凝固动力学
第一节 自发形核 第二节 非自发形核 第三节 固-液相界面结构 第四节 晶体生长方式
第四章 单相合金的凝固
第一节 凝固过程的溶质再分配 第二节 金属凝固过程中的“成分过冷” 第三节 界面稳定性与晶体形态 第四节 胞晶组织与树枝晶 第五节 微观偏析 第六节 固-液界面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表1-1 一些金属的熔化潜热和汽化潜热的比较
金属凝固理论原理及应用
金属凝固理论原理及应用金属凝固理论是指研究金属在固态凝固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和相变行为的科学原理。
金属凝固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的凝固机理以及改变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以下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金属凝固理论的原理:1. 凝固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在金属凝固过程中,会发生相变行为,从液相变为固相。
主要包括凝固核形成、晶体长大及晶粒形核和生长等过程。
凝固核形成是指凝固过程中由于界面能降低而导致固相形成的过程。
晶体长大是指固相晶体的体积逐渐增大。
晶粒形核和生长是指液相金属晶粒在凝固过程中通过固相组织的转变形成新的晶粒。
2. 凝固速率的影响因素:凝固速率是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速度的量度。
影响凝固速率的因素包括金属的熔点、凝固液体的过冷度、核活化能、晶体生长速度以及固相晶粒形核密度等。
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改变金属凝固的速率和组织形态,从而影响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3. 相图和凝固曲线的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图和凝固曲线来了解金属凝固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形态演化。
相图可以显示凝固温度、成分和组织形态之间的关系,而凝固曲线可以用来研究凝固速率和金属的晶体生长速度。
二、金属凝固理论的应用:1. 金属材料制备:金属凝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演化规律。
在铸造和凝固过程中,通过调节凝固速率和组织形态,可以获得不同性能和应用要求的金属材料。
例如,通过改变凝固速率可以获得细晶粒或均匀晶粒分布的材料,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2. 改善金属材料性能:金属凝固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例如,通过合适的添加剂和凝固工艺,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高温稳定性等性能。
同时,金属凝固理论也可以指导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和冷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
3. 金属合金设计:金属凝固理论是金属合金设计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金属合金的凝固机制和相图,可以合理地选择合金元素和调整合金成分,以达到特定的性能和应用要求。
金属凝固理论
20、液态金属的热速处理:
21、模数:折算厚度R=V1/S1,R又称为模数。
22、理想液态金属:指没有任何杂质及缺陷的纯金属熔体。
23、流动性: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称为“流正常偏析相反的溶质分布情况,当k0<1时,表面或底部含溶质元素多,而中心部分或上部含溶质较少,这种现象称为逆偏折。
15、动态晶粒细化:动态晶粒细化方法主要是采用机械力或电磁力引起固相发生相对运动,导致枝晶破碎或与从型壁脱落,在液相中形成大量的晶核,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16、铸造应力:铸件在凝固及冷却过程中,由于线收缩及固态相变会引起体积的收缩或膨胀,而这种变化往往受到外界的约束或铸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而不能自由地进行,于是在产生变形的同时还产生应力。
30、规则共晶合金:也称非小面--非小面共晶,多由金属--金属或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相组成,该类合金在结晶过程中,共晶两相均具有非小面生长的粗糙界面。
8、成分过冷:这种由溶质再分配导致界面前方熔体成分及其凝固温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9、枝晶间距::枝晶间距指的是相邻同次分枝之间的垂直距离,实际上则用金相视野下测得的各相邻同次分枝之间距离的统计平均值来表示。是树枝晶组织细化程度的表征,枝晶间距越小,组织就越细密,分布于其间的元素偏析范围也就越小。
25、密度偏析:密度偏析,也称重力偏析,是液体和固体共存或者是相互不混合的液相之间存在着密度差时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一般形成于金属凝固前或刚刚开始凝固时。
26、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变质是通过改变晶体的生长机理,从而影响晶体形貌。
《金属的凝固特点》课件
连铸工艺
连铸工艺是将液态金属通过连续浇注 的方式,在连铸机内冷却凝固成所需 形状和性能的金属制品的工艺方法。
连铸工艺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生产各 种规格的钢材,如板材、管材、型材 等。
连铸工艺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 点,是现代钢铁工业中的重要生产工 艺之一。
定向凝固工艺
定向凝固工艺是一种通过控制热 流方向,使液态金属在特定方向 上凝固,从而获得具有定向组织
结构的金属制品的工艺方法。
定向凝固工艺主要用于制备高性 能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单
晶叶片等。
定向凝固工艺具有组织细密、力 学性能优异、耐高温等特点,广 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等领
域。
05
金属的凝固应用
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01
02
03
零件制造
金属凝固后具有良好的强 度和耐久性,因此在机械 制造中广泛应用于制造各 种零件和工具。
金属的凝固速率
01
影响因素
冷却速率、金属的纯度和结晶温度。
02
规律
冷却速率越快,凝固速率越高;金属纯度越高, 凝固速率越高;结晶温度越高,凝固速率越高。
金属的凝固缺陷
01 凝固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金属内部结构的不 完善或异常。
02 主要类型:缩孔、疏松、偏析、裂纹等。
02 对金属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机械性能、 耐腐蚀性能等。
01 结晶温度
金属开始从液态向固态转变的温度点。
02 影响因素
金属的纯度、冷却速率和金属的种类。
03 规律
纯金属的结晶温度较高,合金的结晶温度较低; 冷却速率越大,结晶温度越高。
金属的凝固结构
金属的固态晶格结构。
影响因素:金属的原子半 径、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类 型。
金属凝固理论 第4章 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的传热、传质及液体流动
金属的凝固温度越高,在凝固过程中铸件表面和铸型内表 面的温度越高,铸型内外表面的温差就越大,致使铸件断 面温度场出现较大的梯度。如有色金属与钢铁相比,其温 度场较平坦。
2020/10/15
11/56
(2)铸型性质的影响 1)铸型的蓄热系数
铸型的蓄热系数越大,对铸件的冷却能力就越大, 铸件内的温度梯度就越大。铸型的导热系数越大, 能把铸型内表面吸收的热迅速传至外表面,使铸 型内表面保持强的吸热能力,铸件内的温度梯度 也就大。
向中心推进时,把铸型加热到更高温度,所以铸 件内温度场较平坦。
2)铸件的形状 铸件的棱角和弯曲表面,与平面的散热条件不同。
向外凸出的部分,散出的热量被较大体积的铸型 所吸收,铸件的冷速较大,如果铸件内凹的表面, 则相反。
2020/10/15
13/56
三、铸件的凝固方式及影响因素
TL
TS
L
S+L S
第四章 液态金属凝固过程 中的传热、传质及液体流动
2020/10/15
1/56
第一节 凝固过程中的传热
在材料成形过程中,液态金属的过热热量和 凝固潜热主要是通过传导而释放的。
2020/10/15
2/56
一、凝固过程中的热传导及傅里叶方程
温度场基本概念: 稳定温度场: 不随时间而变的温度场(即温度只是坐标的函 数),其表达式为:
2020/10/15
T n
Tw Tf
4/56
凝固过程中,热量传递有三种形式:传导、辐射、 对流。
以热传导为主。 热传导过程取决于温度的分布——温度场:温度
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T = f(x,y,z,t) Fourier热传导方程: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金属内部从液态直接过渡到固态的过程。
这种过程叫做凝固或结晶。
在该过程中,金属内部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金属晶格”。
金属晶格是一种稳定的结构,由许多小空间和原子构成,并且可以承受很大的力。
金属凝固原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
它的基本原理是,温度降低时,金属内部产生秩序,原子开始排列形成一种晶格结构,从而使金属变成固态。
金属凝固原理是金属加工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材料性能分析的基础。
因此,金属凝固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金属加工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金属凝固原理的研究依赖于量子力学理论,也就是研究金属晶格中原子的行为。
在量子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工程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金属的凝固过程,进一步探究金属凝固原理。
其次,金属凝固原理的研究也受益于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X射线衍射仪(XRD)可以检测金属内部晶格结构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金属凝固原理。
此外,金属凝固原理的研究也受益于材料工程学的发展。
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温度调节和材料组成,模拟金属凝固过程,以更深入地理解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是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对金属加工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金属凝固原理的研究将会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是指金属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
在金属熔化后,通过降低温度或进行其他处理,金属开始逐渐凝固。
凝固过程中,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逐渐重新排列并结晶,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固态金属。
金属凝固原理基于凝固行为的研究,涉及到熔化、相变、晶体生长等多个方面。
首先,金属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得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运动加速,失去了原子之间的排列有序性,形成了液态金属。
当温度进一步降低时,金属开始进入凝固阶段。
在凝固的早期,金属内部出现一些微小的核心,这些核心是由一部分原子或分子聚集形成的。
这些核心吸引周围的原子或分子,从而导致晶体生长。
晶体生长过程中,较小的核心会扩大并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晶体。
在金属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温度、凝固速率、金属成分等。
高温下,原子或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快,晶体生长速度较快;而低温下,晶体生长速度较慢。
凝固速率越快,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越来越无序,晶体结构越复杂。
凝固过程中,金属的凝固形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均匀凝固和偏析凝固。
均匀凝固指金属内部晶体结构均匀、成分均匀分布的凝固方式,一般适用于成分均匀的金属。
而偏析凝固则是指金属内部存在组分不均匀的现象,即某些金属元素或杂质在凝
固过程中会向其中心或表面区域富集。
综上所述,金属凝固原理是由金属熔化到固态的过程,涉及到熔化、相变、晶体生长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金属凝固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并可以针对不同的凝固条件来控制金属的制备过程。
第1章 凝固理论
扩散系数D=D0exp(-GA/KT),其中GA 为 扩散激活能,D0为随系统而变的常数
G * ni n exp KT
G * 4r *2 D0 exp G A C exp G A exp G * I n exp KT KT KT KT a2 a2
hkl ((hkl))ns 3 1 | d [uvw]i cos d [uvw]in | s 100% i 3 i 1 d [uvw]n
• 其中,(hkl)s是衬底的低指数晶面;[uvw]s是(hkl)s中低指数方向; (hkl)n是形核固相的低指数晶面;[uvw]n是(hkl)n中低指数方向; d[uvw]s和d[uvw]n分别是沿[uvw]s和[uvw]n的原子间距, 是[uvw]s 与[uvw]n之间夹角。
形核前后表面 G A A A r 2 2 3 cos cos 3 S LS 2 SC 1 LC 1 LS 自由能变化 形核前后体积 V G r 2 2 3 cos cos 3 GV V 自由能变化 VS 3 VS 3 3 形核时总的自 GV G he V GV G S 4r 4r 2 LS 2 3 cos cos 3 VS VS 4 由能变化为
CS Tm T mS
CL
Tm T mL
T1
K0
C S Tm T mS m L C L Tm T m L m S
S
A
CS
CL
C
均质形核之
形核功及临界半径
当液体金属中出现晶体 时,系统自由能的变化 液相与固相之间的摩尔体积自由能 差(GV),它是相变驱动力 由于出现固液界面,使系统增加了 界面能(GS),它是相变阻力
纯金属凝固知识点总结
纯金属凝固知识点总结1. 凝固的基本原理在纯金属凝固的过程中,金属离子从液态状态转变为晶态状态,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1) 原子排列的变化。
在液态金属中,金属原子是无序排列的,而在凝固过程中,金属原子开始有序排列,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2) 基本结构的变化。
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如立方晶体、六方晶体等,这种基本结构的变化是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金属凝固的过程中,除了原子排列的变化和基本结构的变化外,还会同时涉及到晶体的生长、演变和凝固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深入了解纯金属凝固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多个因素的作用。
2. 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晶体生长是在凝固过程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
在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晶体生长是从液态金属中形成晶体的过程,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质与传热。
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中,溶质从液相向固相迁移,而热量也是从熔体向冷凝物质迁移的过程。
这种传质与传热是晶体生长的基础。
(2) 晶体核的形成。
在凝固过程中,晶体核的形成是晶体生长的关键。
晶体核的形成是通过原子或离子以一定的方式排列而形成的,这是晶体生长过程中的起始点。
(3) 晶体生长的机制。
晶体的生长可以通过表面扩散、体积扩散、界面扩散等不同方式进行。
这种不同的生长机制将直接影响晶体的形态和晶体结构。
(4) 晶体生长速率的控制因素。
晶体生长速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凝固速率、溶质浓度等因素都将对晶体生长速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理解纯金属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过程,首先需要了解晶体核的形成、晶体生长的机制以及晶体生长速率的控制因素。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现象。
3. 影响凝固过程的因素在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会对凝固过程产生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
温度是影响金属凝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凝固温度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凝固过程的速率,也会对晶体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金属凝固理论重点总结
金属凝固理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能量起伏:金属晶体结构中每个原子的振动能量不是均等的,一些原子的能量超过原子的平均能量,有些原子的能量则远小于平均能量,这种能量的不均匀性称为“能量起伏”2.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的原子集团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时而长大时而变小,时而产生时而消失,此起彼落,犹如在不停顿地游动。
这种结构的瞬息变化称为结构起伏。
3.浓度起伏:不同原子间结合力存在差别,在金属液原子团簇之间存在着成分差异。
这种成分的不均匀性称为浓度起伏。
4.熔化潜热:将金属加热到至熔点时,金属体积突然膨胀,等于固态金属从热力学温度零度加热到熔点的总膨胀量,金属的其他性质如电阻,粘性等发生突变,吸收的热能。
5.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
6.成分过冷:由溶质再分配导致的界面前方熔体成分及其凝固温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过冷。
7.热过冷:仅由熔体实际温度分布所决定的过冷状态称为热过冷8.宏观偏析:又称长程偏析或区域偏析,指较大范围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表现为铸件各部位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
9.微观偏析:微观偏析是指微小范围(约一个晶粒范围)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按位置不同可分为晶内偏析(枝晶偏析)和晶界偏析。
10.微观偏析(1)晶内偏析:在一个晶粒内出现的成分不均匀现象,常产生于有一定结晶温度范围、能够形成固溶体的合金中。
(2)晶界偏析:溶质元素和非金属夹杂物富集与晶界,使晶界和晶内的化学成分出现差异。
它会降低合金的塑性和高温性能,又会增加热裂倾向。
11.宏观偏析:(1)正常偏析:当合金溶质分配系数k<1时,凝固界面的液相中将有一部分被排出,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质的浓度将逐渐增加,越是后来结晶的固相,溶质浓度越高,当k>1时相反。
正常偏析存在使铸件的性能不均匀,在随后的加工中难以消除。
(2)逆偏析:即k<1时,铸件表面或底部含溶质元素较多,而中心部分或上部分含溶质较少。
金属凝固原理--第八章快速凝固
13
§6.1 引言 快速凝固:在极快的冷却速率下完成由液相到固相的相变过 程,从而获得常规凝固方法所无法得到的合金成分、相组成 和显微结构。
获得独特的微观组织、结构特征
所制备材料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 (如:力学、物理、化学性能等)
14
§6.1 引言 三. 本章学习内容
(1)
(2)
(3)
(4)
快
速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
凝
原理、技术 热力学与 显微结构 晶态(微/纳米晶)
固
及 传热特点
动力学
特征
准晶/非晶 材料及应用
15
§6.2 快速凝固原理、技术及其传热特点—快速凝固原理
快速凝固的内涵
定义1:从液态到固态的冷却速度大于某一临界冷却速率的 凝固过程(103 K/s)。
定义2:由液相到固相的相变过程进行得非常快,从而获得 普通铸件和铸锭无法获得的成分、相结构和显微结构的凝固 过程。
27
§6.2 快速凝固原理、技术及其传热特点—快速凝固技术
02
急冷凝固技术—雾化技术—雾化法
基本原理:以水、气作为冷却介质(水雾化 /气雾化),冲击金属流,冷却速率可达104~ 107 K/s 。
特点:(1)可以大批量生产预合金粉末; (2)粉体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固结方法(粉 末冶金方法)加工成块体坯料或成形零件。
§6.6 非晶态合金
3
§6.1 引言
普通凝固过程存在的问题:
冷却速度慢 凝固速度小
常规工艺下金属的冷却速度一般不会超过102 ℃/S
大型砂型铸件及铸锭凝固时的冷却速度约为:10-6 ~10-3 ℃/S;中等铸件及铸锭约为10-3~100 ℃/S; 薄壁铸件、压铸件、普通雾化约为100~102 ℃/S
金属凝固原理-第四章
一般凝固条件下,热扩散系数5×10-2cm2/s
溶质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 5×10-5cm2/s
溶质在固相中的扩散系数: 5×10-8cm2/s
则 实际结晶过程都是非平衡结晶。
固相无扩散、液相充分混合时的溶质再分配
接着凝固时由于固相中无
扩散,成分沿斜线由K0C0 逐渐上升。
公式推导:
* 由 (CL CS )dfs (1 f s )dCL
外生生长(平面生长——胞状生长——柱状枝晶
生长)——内生生长(等轴枝晶)转变;
外→内转变决定因素:成分过冷,外来质点非
均质生核能力——成分过冷区——利于内生生
长和等轴枝晶形成。
枝晶生长方向:枝晶主干、各次分枝的生长方向 //特定晶向。 枝晶间距:相邻同次分枝之间的垂直距离。
4-5 共晶合金的结晶
★ 热过冷作用下的枝晶生长
GL0;
热过冷,宏观平坦界面形态(界面能最低)不稳 定——凸起——与过冷度更大的熔体接触很快生 长——伸向熔体的主杆——主杆侧面析出结晶潜 热,T升高,远处为过冷熔体,新的热过冷—— 二次分枝——树枝晶——枝晶生长 枝晶生长结果:(1)单向生长:柱状枝晶; (2)自由生长:等轴枝晶。 注:此处界面形态——晶体(晶粒)大小而言; 而界面的微观机构——原子尺度,故any界面形态
的等轴枝晶。
等轴枝晶的存在阻止了柱状晶区的单向延伸, 此后结晶便是等轴晶区→液体内部推进的过程。
合金固溶体凝固时的晶体生长形态
a) 不同的成分过冷情况 b) 无成分过冷 平面晶
C) 窄成分过冷区间 胞状晶
d) 成分过冷区间较宽 柱状树枝晶
凝固理论
• 液
固,单位体积自由能的变化Δ Gv为
(1)
GV GS GL H S TS S ( H L TS L ) ( H S H L ) T (S S S L ) Lm T ( S S S L )
非晶态合金
在特殊的冷却条件下金属可能不经过结晶过程而凝固成保留液体短 程有序结构的非晶态金属,一般其结构与液态相同也就是把液态金属原子 排列固定到固态。非晶态金属又称为金属玻璃。
非晶态金属具有一系列突出的性能,如具有很高的室温强 度、硬度和刚度,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 由于非晶态无晶界、相界、无位错、无成分偏析,所以有 很高的耐蚀性及高电阻率、高导磁率、低磁损和低声波衰减率等 特性,广泛用于高技术领域。
凝固理论的应用
2. 变质处理 变质处理就是在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 质剂,以增加晶核的数量或者阻碍晶核的长大, 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 例如,在铝合金液体中加入钛、锆;钢水中 加入钛、钒、铝等。
凝固理论的应用
3. 振动 在金属结晶的过程中采用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 等方法,可以破碎正在生长中的树枝状晶体,形 成更多的结晶核心,获得细小的晶粒。 4. 电磁搅拌 将正在结晶的金属置于一个交变电磁场中,由于 电磁感应现象,液态金属会翻滚起来,冲断正在 结晶的树枝状晶体的晶枝,增加结晶核心,从而 可细化晶粒。
出 现 几 率
( 2 )结构起伏(相起伏):
不断变换着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 大小不等,时而产生,时而消失, 此起彼伏,与无序原子形成动态平 衡,这种结构不稳定现象称为结构 起伏。温度越低,结构起伏尺寸越 大。 是结晶的必要条件(之
结构起伏大小
凝固理论
空气卷入机构图解
影响二次氧化的因素
钢液成分
与钢中含碳量成反比,含C越高,二次氧化程度越小; C与O2反应,形成保护气膜; 在高碳钢中,大颗粒夹杂少。
注流形态
光滑致密注流吸氧量少,0.7ppm 波浪形注流吸氧量增加 散流吸氧量大大增加(20-40ppm)
连铸浇注温度是指中间包钢水温度,一般表示: TL为液相线温度,根据钢种不同可由公式计算。 文献中有多种公式:
合适浇注温度的确定
根据钢种计算了TL, 再加上ΔT 就可决定 浇注温度,再加上各 个阶段上温度损失, 就可决定出钢温度。 钢水温度与钢中碳含 量的关系
出钢后钢水温度调节方法
均温:
若补充到中间包内钢水热量损失等于中间包散热 损失,则中间包钢水温度趋于稳定. 由计算和实际测定,浇注开始后十几分钟,中间 包钢水温度基本上能稳定在某一温度范围,拉速 微小的变化对中间包钢水温度影响不明显。
连铸过程温度损失的分析——中间包温降
钢包吹Ar与未吹Ar中间包钢水温度分布
合适浇注温度的确定
氧化是指一定温度下氧溶解在钢液中的能力。
• 当向钢液中加入脱氧元素时,溶解氧与元素生成脱 氧产物而沉淀出来,脱氧元素与氧建立新的平衡。
二次氧化是指溶解在钢液中的合金元素与空气 中的氧、耐火材料和炉渣中的氧化物发生化学 反应,生成氧化相的反应产物。
浇注过程中发生二次氧化的氧源
注流与空气接触的直接氧 化; 注流卷入空气与中间包结 晶器内钢液的相互作用; 包衬耐火材料与钢水的相 互作用; 机械卷入钢液的悬浮渣滴 与钢水的相互作用。
钢中氧的行为
钢中的氧是控制冶炼和钢质量的重要因素。 液体钢中氧含量决定冶炼的进程、脱氧剂消耗、合金 元素的回收率、钢锭凝固行为、固体钢的纯净度。 钢水氧化性主要决定于钢中[C]含量和渣中(FeO)含量。 炼钢是属于氧化性熔炼。在冶炼末期,钢中除含有规 定的[C]外,还含有过多的[O]。 在出钢时必须加入脱氧剂脱除钢水中过多的氧。
凝固理论
非均质形核与均质形核的临界半径完全相同。但是, 形成球冠比形成相应r* 尺寸球体所需的原子团要小,在相 同的过冷度下球冠更容易形成;并且,质点与晶核润湿性 越好,形成球冠就越容易,所需的过冷度就越小。
质点促进形核并非是以质点为形核中心,而是在质点 表面形成很多晶 如果在结晶的每一个阶段,固、液两相都能进行充分
金属凝固理论
河北联合大学 冶金与能源学院
孙立根
凝固理论的研究对象
凝固是液态金属转变成固态的过程。
不同组织结构的形成
成分偏析
脱氧产物和夹杂物的生成排出
液态
气体的析出 凝固收缩
凝固
固态
钢液的成分
冷却条件
2
凝固现象的范围: 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凝固现象随处存在。
① 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的单晶硅,凝固规律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
• 从生核开始直到凝固结束,在整个结晶过程中,固、液两 相内部将不断进行着溶质元素的重新分布,这种现象称为
溶质再分配。它是合金结晶的一大特点,对结晶过程影响 极大。
• 显然,溶质再分配现象起因于平衡凝固的热力学特性,即
由于固液两相的溶解度不同,溶质成分在界面两侧形成差
别。而实际凝固过程中的具体分配形式,则决定于传质过
28
2.4过冷状态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成分过冷对一般合金结晶过程的影响与热过冷对纯金属
的影响,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同时存在着溶 质传质过程的影响,因此情况更为复杂: ① 在无成分过冷的情况下,界面也同样以平面生长方式
长大; ② 随着成分过冷的出现和增大,界面生长方式将逐步转
变为胞状生长方式,然后再过渡到枝晶生长方式。 ③ 主干凝固释放的潜热导致液相温度升高、过冷度降低;
金属凝固原理复习资料
金属凝固原理复习题部分参考答案2004年二 写出界面稳定性动力学理论的判别式,并结合该式说明界面能,温度梯度,浓度梯度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答:判别式,201()()2(1)m cv D s g m v D g G T k ωωωω**⎛⎫- ⎪⎝⎭=-Γ-++⎛⎫-- ⎪⎝⎭,()s ω的正负决定着干扰振幅是增长还是衰减,从而决定固液界面稳定性。
第一项是由界面能决定的,界面能不可能是负值,所以第一项始终为负值,界面能的增加有利于固液界面的稳定。
第二项是由温度梯度决定的,温度梯度为正,界面稳定,温度梯度为负,界面不稳定。
第三项恒为正,表明该项总使界面不稳定,固液界面前沿形成的浓度梯度不利于界面稳定,溶质沿界面扩散也不利于界面稳定。
三 写出溶质有效分配系数Ek的表达式,并说明液相中的对流及晶体生长速度对Ek的影响。
若不考虑初始过渡区,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能有0sC C*=答:(1)NL s vED C k kCk k eδ*-==+- 可以看出,搅拌对流愈强时,扩散层厚度N δ愈小,故sC*愈小。
生长速度愈大时,sC*愈向C接近。
(1)慢的生长速度和最大的对流时,NL vD δ《1,0E k k =;(2)大的生长速度或者液相中没有任何对流而只有扩散时,NL vD δ》1,E k =1 (3)液相中有对流,但属于部分混合情况时,01E k k <<。
1E k =时,0s C C *=,即在大的生长速度或者液相中没有任何对流而只有扩散时。
四 写出宏观偏析的判别式,指出产生正偏析,负偏析,和不产生偏析的生长条件。
答:0001s qqC k C k =-+,s C 是溶质的平均浓度,0C 是液相的原始成分,q 是枝晶内溶质分布的决定因素,它是合金凝固收缩率β,凝固速度u 和流动速度v 的函数,(1)(1)v q u β=--。
0s C C =,即1p u v ββ=--时,q=1,无宏观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分过冷判据和影响:成分过冷的产生以及成分过冷值 △Tc 与成分过冷区宽度 xo 的大小既取决于凝固过程中的工艺条件 GL 与 R ,也与合金本身的性质,如 Co 、ko 、m 及 DL 的大小有关。界面前方过冷状态对结晶过程的影响:(1)热 过冷对纯金属结晶过程的影响:1)界面前方无热过冷下的平面生长 2)热过冷 作用下的枝晶生长(2)成分过冷对一般单相合金结晶过程的影响:无成分过冷, 平面生长;成分过冷的出现和增大,胞状生长-枝晶生长-新的晶核并不断长大, 由柱状枝晶的外生生长到等轴枝晶的内生生长。一般单相合金结晶时的界面生长 方式和晶体结构形态取决于工艺条件和成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成分过冷。 细化枝晶间距:枝晶间距越小,组织就越细密,分布于其间的元素偏析范围也就 越小,故铸件越容易通过热处理而均匀化;这时的显微缩松和非金属夹杂物也更 加细小分散,因而也就越有利于性能的提高。 第十五章 铸件结晶组织的形成和控制 晶粒游离:晶粒游离方式决定了铸件结晶中等轴晶“晶核”的来源。铸件结晶过 程中几种形式的晶粒游离:1)游离晶直接来自过冷熔体中的非均质生核。2)由型 壁晶粒脱落、枝晶熔断和增殖所引起的晶粒游离。3)液面晶粒沉积所引起的晶粒 游离。除了非均质生核过程以外,各种形式的晶粒游离也是形成表面细晶粒区的 “晶核”来源。 等轴晶组织的获得和细化:等轴晶细化能使杂质和缺陷分布更加分散,从而在一 定程度上提高各项性能。一般说来,晶粒越细,其综合性能就越好,抗疲劳性能 也越高。细化原理:通过强化非均质生核和促进晶粒游离以抑制凝固过程中柱状 晶区的形成和发展。就能获得等轴晶组织。非均质晶核数量越多,晶粒游离的作 用越强,熔体内部越有利于游离晶的残存,则形成的等轴晶粒就越细。具体措施: (1)合理控制热学条件 1)低温浇注和采用合理的浇注工艺 2)合理控制冷却条 件;(2)孕育处理 1)合理选用孕育剂①生核剂②强成分过冷元素孕育剂 2)合理 确定孕育工艺(3)动态晶粒细化 1)振动 2)搅拌 3)旋转振荡(4)等轴晶枝 晶间距的控制 第十六章 铸件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晶界偏析:在不少情况下,晶粒中心只有不甚明显的负偏析(或正偏析),而晶界 区域却显示出明显的正偏析(或负偏析),这种偏析称为晶界偏析。在以下几种情 况下将产生晶界偏析:如果晶界平行于生长方向,由于表面张力平衡条件的要求, 在液体与晶界交界处出现凹槽,此处有利于溶质原子的富集,形成晶界偏析。如 果两个晶粒相对生长,彼此相遇,在固液界面上溶质被排出(ko<1)。这样,在 最后凝固的晶界处将堆积较多的溶质和其它低熔点物质。 宏观正常偏析条件:铸件产生宏观偏析的规律与铸件的凝固特点密切相关。当铸 件以逐层凝固方式凝固时,凝固前沿是平滑的或短锯齿形,溶质原子(ko<1) 易于向垂直于凝固界面的液体内传输。此时,枝晶间液体的流动对宏观偏析的影 响降至次要地位,凝固后的铸件内外层之间溶质浓度差大,正常偏析显著。正常 正常偏析少见原因:正常偏析随着溶质偏析系数|1-ko|值的增大而增大。但对于 偏析系数较大的合金,当溶质含量较高时,铸件倾向体积凝固,反而减轻正常偏 析或不产生正常偏析。 第十七章 铸件中的气体 常见气体在铸件中的存在形态:气体元素在金属中主要有三种存在形态:固溶体、 化合物和气态。若气体以原子状态溶解于金属中,则以固溶体形态存在。若气体 与金属中某些元素的亲合力大于气体本身的亲合力,气体就与这些元素形成化合
r 成反比。 第十二章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 充型能力与流动性: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 能力,称为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简称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液态金属的充 型能力首先取决于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同时又受外界条件,如铸型性质、浇注 条件、铸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 力,称为“流动性”,是金属的铸造性能之一,与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 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及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第一类因素金属性质方面的因素 1)金属的密度ρ1;2)金属的比热容 c1;3)金属的导热系数λ1;4)金属的 结晶潜热 L ;5)金属的粘度η;6)金属的表面张力σ;7)金属的结晶特点。 第二类因素铸件性质方面的因素 1)铸型的蓄热系数 2)铸型的密度ρ2;3)铸 型的比热容 c2;4)铸型的导热系数λ2;5)铸型的温度;6)铸型的涂料层;7) 铸型的发气性和透气性。第三类因素浇注条件方面的因素:1)液态金属的浇注 温度 t 浇;2)液态金属的静压头 H;3)浇注系统中压头损失总和;4)外力场 (压力、真空、离心、振动等)。第四类因素——铸件结构方面的因素: 1)铸件 的折算厚度 R;2)由铸件结构所确定的型腔的复杂程度引起的压头损失。 措施:金属方面(1)正确选择合金的成分(2)合理的熔炼工艺。铸型方面:调 整铸型,减小铸型中气体反压力(降低型砂中的含水量和发气物质的含量,提高 砂型的透气性)浇注条件方面(1)浇注温度(2)充型压头(3)浇注系统的结 构。铸件结构方面(1)折算厚度大(2)铸件的复杂程度。 亚共晶和过共晶铝硅合金的流动性:在相同的过热度下 Al-Si 合金的流动性,在 共晶成分处并非最大值,而在过共晶区里继续增加。原因初生β相潜热大。和亚 共晶合金对比,析出相同数量的固相量时,过共晶合金具有较高的实际过热度。 铸铁和铸钢的流动性:铸铁的结晶温度范围一般都比铸钢的宽,但铸铁的流动性 却比铸钢的好。这是由于铸钢的熔点高,钢液的过热度一般都比铸铁的小,维持 液态的流动时间就要短;另外,由于钢液的温度高,在铸型中散热速度大,很快 就析出一定数量的枝晶,使钢液失去流动能力。高碳钢的结晶温度范围虽然比低 碳钢的宽,但是,由于液相线温度低,容易过热,所以实际流动性并不比低碳钢 差。 “高温出炉,低温浇注”:高温出炉能使一些难熔的固体质点熔化,末熔的质点 和气体在浇包中镇静阶段有机会上浮而使金属净化,从而提高金属液的流动性。 浇注温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充型能力随浇注温度的提高而直线上升。 超过某界限后,由于金属吸气多,氧化严重,充型能力的提高幅度越来越小。随 着浇注温度的提高,铸件一次结晶组织粗大,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粘砂、裂纹 等缺陷。 第十三章 铸件的凝固 影响铸件温度场的因素:(1)金属性质的影响 1)金属的热扩散率大,温度梯度 就小 2)结晶潜热大,温度梯度减小 3)金属的凝固温度高,铸件表面和铸型内表 面的温度越高,铸型内外表面的温差就越大(2)铸型性质的影响 1)铸型的蓄热 系数大,温度梯度就越大 2)铸型的预热温度高,温度梯度小(3)浇注条件的影 响:增加过热,温度梯度减小(4)铸件结构的影响 1)铸件的壁厚大,温度梯度 小 2)铸件的形状 铸件的凝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凝固方式分为三种类型:逐层凝固方式、体积凝
固方式(或称糊状凝固方式)和中间凝固方式。铸件的凝固方式取决于凝固区域 的宽度。1)恒温下结晶的金属,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小,或断面温度梯度很 大。特点是在凝固过程中其铸件断面上的凝固区域宽度等于零。断面上的固体和 液体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 2)铸件断面温度场较平坦,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 宽,特点是凝固区域里既有已结晶的晶体也有未凝固的液体 3)介于两者之间。 铸件断面凝固区域的宽度是由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和温度梯度两个量决定。结晶 温度范围/温度梯度远小于 1 则逐层凝固,结晶温度范围/温度梯度则体积凝固。 金属的凝固方式与铸件质量的关系:1、窄结晶温度范围的合金(1)纯金属和共 晶成分合金:是以逐层方式凝固(2)窄结晶温度范围的合金:与纯金属的不同 之处是凝固前沿不平滑,而为锯齿形。补缩性良好,最后凝固的部位缩孔,热裂 倾向性小,较好的充型能力 2、宽结晶温度范围的合金:合金铸件的凝固区域宽, 液态金属的过冷很小,容易发展成为树枝发达的粗大等轴晶组织,铸件中形成分 散性的缩孔即缩松,热裂的倾向性很大,充型性能也很差。3、中等结晶温度范 围的合金补缩特性、热裂倾向性和充型性能介于窄结晶温度范围和宽结晶温度范 围合金之间。 凝固时间的计算:T=R2/K2,R 为折算厚度,板型为厚度/2,球形为半径/3 第十四章 液态金属结晶的基本原理 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对铸件质量的影响: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决定着铸件凝固后 的结晶组织,并对随后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过饱和相的析出及铸件的热处理过程 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它还影响到结晶过程中的其它伴生现象,如偏析、气体 析出、补缩过程和裂纹形成等。 界面共格对应理论的内容和局限性:该理论认为,在非均质生核过程中,衬底晶 面总是力图与结晶相的某一最合适的晶面相结合,以便组成一个σCS 最低的界 面。因此界面两侧原子之间必然要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联系。局限性:1)由于 点阵失配而引起的晶格畸变是共格型界面能的主要来源,但决非唯一来源。2) 物质表面具有一个偏离内部正常结构的过渡层。3)影响非均质生核的其它因素, 如σLC 与 σLS 的大小、生核剂的稳定性以及表面的几何形状和粗糙度等可能 在某些情况下起着更大的作用。 粗糙界面和平整界面:1)粗糙界面: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只有 50%左右为 固相原子所占据。这些原子散乱地随机分布在界面上,形成一个坑坑洼洼、凹凸 不平的界面层。2)平整界面:固相表面的点阵位置几乎全部为固相原子所占据, 只留下少数空位;或者是在充满固相原子的界面上存在有少数不稳定的、孤立的 固相原子,从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来说是平整光滑的界面。 合金结晶过程中的溶质再分配:从生核开始直到凝固结束,在整个结晶过程中, 固、液两相内部将不断进行着溶质元素的重新分布的过程。结晶是一个非平衡过 程 , 对 于 平 整 界 面 有 偏 差 , 所 以 不 仅 由 Ko 决 定 。 证 明 Ko 为 常 数 : Ko=C*s/C*l=(To/Ks)/(To/Kl)。两直线斜率比为常数。 热过冷与成分过冷:只有当界面液相一侧形成负温度梯度时,才能在纯金属晶体 界面前方熔体内获得过冷。这种仅由熔体实际温度分布所决定的过冷状态称为热 过冷。由溶质再分配导致界面前方熔体成分及其凝固温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过冷 称为成分过冷。热过冷与成分过冷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仅受传热过程控制,后 者则同时受传热过程和传质过程制约。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界面前方的热过冷只 不过是成分过冷在 Co=0 时的一个特例而已,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对 晶体生长过程的影响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