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学习资料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必考知识点1、公车上书(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时间:1895年春(4)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5)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至9月,前后103天,“百日维新”。
(2)内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4)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了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重要知识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一)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一、背景1、甲午战争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惨败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零碎的学习西方,不可能是中国走向富强。
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3、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2、内容: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3、影响:(1)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手中。
(2)上书内容被广泛传抄,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3)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时务报》与《天演论》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2、《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3、《天演论》(1)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思想家。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2)1897年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3)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四、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
康有为再次上书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深受震动。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内容: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光绪帝陆续颁布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1)政治上: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2)经济上:提倡事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3)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4)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遣留学生4、失败:(1)原因:①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某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二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主要人物康有为光绪帝3时间1898年6月11日--1897年9月21日4变法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知识点2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改试策论,开办,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戊戌变法 学习提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习提纲一.历史背景1.政治上: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打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加剧2.经济上: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3.思想上: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变法革新局面逐渐形成。
4.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面临被过分的形势,促进变法进入高潮二.变法的过程及内容1.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时间:1898年,611~921;史称“百日维新”3.内容4.特点: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从根本上动摇改变政治文化制度(即系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②.从推广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当中,因而没有形成改革的重大力量③.从推广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领导推行,显然改革力量很少④.从性质来看:即是救国图亡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⑤.从目的上看,变法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⑥.从推行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⑦.从作用上看,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5.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具体原因:维新派采取的手段和手法的缺陷1.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3.只是寄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帝党官员4.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6.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中国近代化进程是漫长的。
7.评价(作用,局限性)作用:①.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②.经济上:制定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化上:采取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上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放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跌徐,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局限性: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三.变法的历史意义1.是一场救国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背景)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中华民族觉醒2.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内容)维新派企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变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3.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影响)资产阶级提倡新学,主张兴办民权,对封建主义进行猛烈评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蓬勃兴起开辟道路,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个重要政治改革运动。
它的发起者是中国近代化思想家康有为和梁启超。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改革清朝政治制度,振兴国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重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困境。
外国列强入侵加剧了国家的危机感,而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更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面对这一困境,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制度问题,积极寻求改革的道路。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二、重要内容1.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现代化的政治制度。
它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推行选举制度,建立议会,实现国家的民主化。
此外,它还试图限制皇权,增加官员的责任感和廉洁度。
2. 经济改革戊戌变法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它倡导在农田水利、工商业、交通运输等领域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经济摆脱落后状态。
此外,它还鼓励外商投资,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
3. 教育改革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提倡西化教育。
它试图改革传统的儒家教育体系,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培养具有现代化素养的人才。
这一政策对培养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尽管戊戌变法最终未能实现它所设想的全面改革,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戊戌变法引发了一股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民主和现代化。
这一思潮在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建立一个新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启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反思。
他们开始审视传统文化的弊端,试图找到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途径。
这一思潮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戊戌变法揭示了中国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弱点。
它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批评和呼吁改革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促使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积极地推动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 学习任务单
《戊戌变法》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参与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历史教训。
3、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改革的启示。
二、学习重点1、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对现代社会改革的借鉴价值。
三、学习难点1、理解戊戌变法所处的复杂历史背景,以及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2、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避免片面和绝对的观点。
四、学习资料1、书籍(1)《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著。
(2)《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茅海建著。
2、影视作品(1)《走向共和》(电视剧)(2)《谭嗣同》(电影)3、网络资源(1)中国历史网关于戊戌变法的专题介绍。
(2)学术期刊网中有关戊戌变法的研究论文。
五、学习过程1、背景知识学习(1)阅读相关的历史教材和普及读物,了解 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包括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观看纪录片或影视作品,直观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的呼声。
2、变法内容研究(1)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如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2)分析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发点和预期目标,以及在当时的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3、变法过程探究(1)查阅资料,梳理戊戌变法从酝酿、发起、实施到失败的全过程,绘制时间轴或流程图。
(2)重点关注变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如“公车上书”、光绪帝的支持、慈禧太后的态度转变等。
4、失败原因分析(1)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内部因素包括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改革措施的激进性、保守势力的强大等;外部环境包括列强的干涉、社会基础的薄弱等。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戊戌变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康梁的维新思想:(1)理论著作: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
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戊戌变法的高考真题【高考真题例解】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 学习任务单
《戊戌变法》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参与者和起因。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3、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4、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改革主张。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难点(1)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2)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和启示。
三、学习资源1、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历史教材。
2、书籍:《戊戌变法史事考》、《晚清七十年》等。
3、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纪录片、学术论文、历史网站等。
四、学习方法1、阅读法:仔细阅读相关教材、书籍和文献资料,获取戊戌变法的基本信息。
2、分析法: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失败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比较法:将戊戌变法与其他近代改革运动进行比较,加深对其特点和意义的理解。
4、讨论法: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思维。
五、学习过程1、知识梳理(1)背景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的存亡危在旦夕。
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要求实行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2)主要参与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积极倡导变法图强。
此外,还有谭嗣同、严复等进步人士参与其中。
(3)起因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有识之士的改革意识。
维新派人士通过上书、办报等方式,宣传变法思想,呼吁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解读(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任用维新人士;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裁减旧军,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4)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自由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很多学生因为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从小游历各地等原因,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必要性: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主张(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
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
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戊戌变法学习课件PPT
课堂小结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的变法活动
维新运动由 理论宣传转 入政治实践
百日维新
有爱国心官员的推动
巩固平台
1.1897年后,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 实践阶段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 B.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宣传 C.光绪帝的支持 D.有爱国心官员的推动 2. 保国会成立后共举行过两次活动后就中止的主要原因 是 A.康有为等人自愿造成的 B.守旧势力的攻击和恫吓 C.保国会的宗旨落后 D.保国会未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举一例加以说明。 俄国农奴制改革:倡导社会变革的十二月党人曾遭屠杀 日本明治维新:先自下而上推翻幕府统治。
高 考 题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A)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提出向西方学习(林则徐) 学习西方的技术(林、魏、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冯、王、郑、康、梁) 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
思考:
一. 为什么要变?
二. 变什么? 三. 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四. 怎样变? 五. 变的结果如何?
六. 变的意义是什么?
一.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思考:1897年后维新派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①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原因
②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宣传欢蹈”,你 如何理解梁启超这句话? 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民族 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什么?
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日: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后是自上而下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
戊戌变法相关知识
戊戌变法相关知识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
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入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谭嗣同等维新人士陆续被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
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舆论支持孙文、黄兴等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
随后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开始。
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变法》 讲义
《戊戌变法》讲义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通商,逐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经济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同时,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政治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阶层的保守僵化,使得国家的政治制度腐朽不堪,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中国必须进行变革,才能摆脱困境,走向富强。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阐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他以犀利的笔锋和激昂的言辞,宣传变法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激进派,他主张以激烈的手段推动改革,为变法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裁减旧军,改用西方军事训练方法。
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四、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随后,一系列变法措施陆续出台。
然而,变法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掌握着实际的权力,他们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在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虽然力图推进改革,但由于自身权力有限,又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和实力支持,变法进程举步维艰。
戊戌变法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戊戌变法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戊戌变法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戊戌变法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记忆口诀:《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
1 8 9 8,戊戌变法,慈禧政变,六君子被杀。
1.背景: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3.时间:1895---1898年4.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5.经过:①序幕:公车上书(梁启超、康有为)②发展:严复译著《天演论》(为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③高潮:百日维新6.百日维新①背景:列强瓜分的狂潮。
②时间:1898年。
③标志:定国是诏7.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掉庸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8.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9.百日维新历时103天10.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1.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12.影响:①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②有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3.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记忆歌诀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2原始的农耕生活(一)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兴起的历史背景)导学案【学习目标】: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
2.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梳理】:见“导学案”。
【知识导学】:一.戊戌变法的含义:(一)广义:指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二)狭义:指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一个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一)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
A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B《马关条约》时间: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
内容:(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1)割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促使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
(3)开放口岸:新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1经济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瓜分中国。
D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1表现: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中国。
戊戌变法中博采西学的相关内容
戊戌变法中博采西学的相关内容戊戌变法,那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转折点。
想象一下,当时的社会就像一片汪洋大海,而这一场变法就像是一艘扬帆起航的船,试图穿越那片风浪。
清朝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发展已经落后于西方,眼看着洋人们风头劲劲、气势如虹,心里难免会发慌。
于是,他们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来一场“换血”式的改革,真是个大胆的想法啊!1. 变法的背景1.1 动荡的时代你想想,清朝末年,局势那是相当紧张。
外有强敌,内有叛乱,简直是“东南西北都不安”。
这时候,光靠老一套的科举和封建制度,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于是,一帮知识分子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政治理念。
说白了,就是想把国家搞得更现代、更强大。
1.2 先锋人物的崛起在这场变革中,有几个“先锋人物”特别值得一提。
比如说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可是带头大哥啊!康有为就像是个精力旺盛的老虎,四处奔走,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梁启超呢,更像个嘴皮子利索的推销员,把西方的思想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这俩人简直是让变法的火苗越烧越旺!2. 博采西学的具体措施2.1 学校和教育说到博采西学,首先得提提教育。
那时候,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大力倡导开办新式学校,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新学校里,学生们不再只背唐诗宋词,而是学习数学、科学、外语,甚至还有政治经济。
这就像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试想,如果你是个学生,突然可以学到“科学”这种新鲜事物,心里那种激动,简直就跟放烟花似的!2.2 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当然,光有教育可不行,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得改。
戊戌变法试图引入西方的政治体制,比如设立宪法、国会,甚至希望能够实现君主立宪。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洋气”?他们甚至开始尝试建立现代化的工业,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事儿。
想象一下,清朝的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这景象可不是光靠旧式的手工业能实现的。
3. 变法的成效与影响3.1 短期成效虽然这场变法一开始看似风生水起,大家伙儿都在热情洋溢地讨论西学东渐,但实际上,成效却并不显著。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质及进步意义。
重点:1、公车上书意义2、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难点: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新课讲解: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核心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在位皇帝:光绪帝(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表现: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B、严复等支持《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严复结束:1898年9月,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别名:百日维新(变法历时103天)也称戊戌变法(1898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名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第七课 戊戌变法 学习纸
第7课戊戌变法资料库1.维新:反对旧的,提倡新的。
2.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欧美技术,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3.公车:汉代封建政府用马车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
后来,以“公车”做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4.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的经济制度。
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
在中国,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资本家,就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5.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宪法,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的一种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6.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甲午战争失败,给他很大震动。
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译著《天演论》。
7.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
1895年,他联合赴京会试举人1300余人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创立保国会。
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力言变法维新之迫切,受到光绪皇帝接见。
促成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六君子被杀,康有为逃亡日本,后思想趋向保守。
8.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
1895年赴京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民国后回国参与政治。
晚间不问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在学术上极有造诣。
《戊戌变法》 学习任务单
《戊戌变法》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人物和他们的主张。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3、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二、学习重点1、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三、学习难点1、理解戊戌变法中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习资料1、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章节。
2、学术著作:《戊戌变法史事考》、《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等。
3、相关纪录片:《百年中国:戊戌变法》。
五、学习过程(一)知识预习1、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受到侵犯。
中国的封建统治腐朽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熟悉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图强。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变法的重要推动者,他的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激进派,他为变法事业献出了生命。
(二)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2、分析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变法遇到了重重困难。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
3、小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守旧势力的强大和顽固。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掌握着实际的权力,他们坚决反对变法,对变法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D.帝国主义的破坏
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A.编练新军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D.官民上书
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 “变法成天下之治”
D “练兵强天下之势”
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 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
A.洋务思想 B.早期维新思想 C.维新思想 D.马克思主义
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
A.《盛世危言》 B.《变法通议》 C.《仁学》 D.《天演论)
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 )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
A .经济模式 B.议会政治 C.教育制度 D.统治制度
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
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15.谭嗣同、杨深秀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
六君子中除谭、杨之外,还应有( )
①康有为②康广仁③梁启超④林旭⑤杨锐⑥刘光第
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6.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
A.创办强学会 B.创办《时务报) C.维新思潮兴起 D.公车上书
17.戊戌变法运动是 ( )
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 ( )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服 B.设立议院 C.定宪法 D.实行君主立宪制
19、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甲午战败的震撼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0、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2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2、19世纪末,维新思潮得以发展成为政治运动,关键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2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定宪法,是他们
A、不敢出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以减少变法阻力
24、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25、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推进了思想启蒙
二、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材料二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
材料三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四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四位思想家的哪本著作(或译著)
A .《新学伪经考》 《变法通议》 《仁学》 《天演论》
B .《仁学》 《变法通议》 《天演论》 《孔子改制考》
C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仁学》 《天演论》
D .《变法通议》 《仁学》 《孔子改制考》 《天演论》
(2)上述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又各有什么特点?
27、32.(18分)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日本使节出访团 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外国商品输往日本德国军队在胶州湾登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日两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分)
(2)材料二表明了中日两国有什么共同遭遇?两国命运后来有什么不同?(6分)
(3)康有为发起的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历史意义。
(1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5BBDDC 6-10DABDD 11-15CBAAC 16-20DDADD 21-25DCDBD
26题,答:共同点:都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托古改制;
梁启超:力倡“民权”,认识到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谭嗣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念,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严复:宜传西方思想,介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32、(1)明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2)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
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并崛起为东方强国,成为世界列强中的一员;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②维新运动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意义:①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