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理解中常见的几个错误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含解析)

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限时: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25 分)[2024 原创] <情境题>班级举行“尊师爱师”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完成1、2 题。

1. 下面是小荣写的一段赞美老师的话,请你读后完成(1)(2)题。

(6 分)每当面对困难,感到无力时,老师总是那个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的人。

老师的教诲,如同阳光般温暖,吞shì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和迷茫□老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再______(A. 茫然无措 B. 措手不及)。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逐渐变得成熟,稚.气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坚定和自信。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如同航行的小舟,而老师则是那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确凿.无疑的是,没有老师的悉心教诲,我们难以在知识的云xiāo 中翱翔。

老师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品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 分)吞shì( ) 云xiāo( ) 稚.( )气确凿.( ) (2)<跨学科题>下面是同学们对小荣所写语段的讨论,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2 分)小思:“□” 处的前后句都在表述老师带给学生的影响,而且句式相似,因此“□”里应填分号。

小慧:横线处应该选用“茫然无措”,“措手不及”意为临时来不及应付,与语境不符。

小敏:给这段话加个内敛深沉的背景音乐会更有演讲效果。

2. 班里请来毕业的学长做演讲,说说与老师之间的故事。

下面是学长演讲稿的节选内容,请你找出演讲稿中的病句,并说说修改意见。

(2 分)李老师把大道理、小道理都和我讲了。

A. 为了能说服我,很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李老师兄弟共六人,家中很贫困,他刻苦学习,考上了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当了老师。

B. 通过努力学习,他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为父母分了忧,争了光。

C. 李老师陪着我慢慢地走着说着,一直把我送到了我们村村口。

06《〈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6《〈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6 《〈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2)四十而不惑.(3)故旧不遗.(4)天下有道则见.2.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4.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替迷惑,疑惑遗忘出仕做官 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3.(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4.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示例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讲礼,社会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友善。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读书心得——《论语》的章节关联问题

读书心得——《论语》的章节关联问题

读书心得——《论语》的章节关联问题一、问题的提出《论语》是按章节编排的,这种语录体,非常适合竹简这样的承载材质。

但这些章节之间,在内容上有无联系,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杨伯峻先生说:“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算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然而《论语注疏》明确表示,《论语》的每一篇都有主旨,各篇的排列顺序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讲到《里仁》篇时,说:“此篇明仁。

仁者善行之大名也。

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八佾》)也。

”《论语注疏》作为《论语》研究的早期集大成之作,其意见值得重视。

只是这种过于整齐划一的观点多有不可通之处,所以没有被学界广泛采纳。

和《论语注疏》相比,朱熹的态度比较审慎,他认为《论语》的某些章节因为有共同的主题而被放在一起,并对其中9 篇的主旨进行概括,比如“(《八佾》)皆论礼乐之事。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章节之间的关联。

比如幺峻洲先生认为,“《论语》的编排绝不是杂乱无章,但也不能说是井然有序……大体有脉络可寻。

”王博先生进而认为:“每一篇都不是随意地杂凑起来的,相反,它们都有明显的组织材料的痕迹”。

南怀瑾先生说:“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

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

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

”其实,《论语》中不少章节,由于涉及的问题相同、相近或相关,编排之时确实已有意放在一起,比如第二篇里连续四章“问孝”,第八篇最后连续四则谈论尧舜禹,第十一篇连续四章谈颜渊的死,诸如此类具有明显编辑意图的章节很多,说明了《论语》的编者有把相同相近相关内容编排在一起的编辑思路。

甚至一些篇都为了一个主题而揆集内容相关的章节,“譬如《学而篇》的主题是论学,《八佾》篇的主题是礼乐,《公冶长》篇的主题是孔子与弟子和时人的相互评论等,属于这一类的还有《雍也》、《述而》、《乡党》、《先进》和《子张》等篇。

孔子常被理解错的10句话

孔子常被理解错的10句话

涨姿势!原来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一直以来,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论语》十二章原文理解及拓展训练

《论语》十二章原文理解及拓展训练

《论语》十二章原文理解及拓展训练一、原文理解1.【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意】孔子说:“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大意】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来遵守礼仪?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会懂得音乐?”3.【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意】孔子说:“早上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

”4.【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意】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5.【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意】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在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不足)。

”6.【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意】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二者兼备,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大意】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卸下重任,这不是很遥远吗?”8.【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大意】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9.【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大意】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二、语言表达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

⑤亡:不知道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论语》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1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

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

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

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

”《论语》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2《论语》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

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论语》优秀教学反思3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6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统编版)

3-6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统编版)
5.填空。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共篇。孔子,我国(朝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7.【答案】(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
(2)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
(3)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8.【答案】(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两千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舍:
(7)曲肱而枕之肱:
(8)博学而笃志笃:
3.选出下列选项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3)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2处)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4)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孔子和颜回,如果让你在他们之中选一位当你的老师,你更倾向于谁,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对好恶的理解

论语对好恶的理解

论语对好恶的理解
《论语》中对“好恶”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孔子强调人应该具备正确的“好恶”观,即以仁义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喜好和厌恶。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表明,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或不要怎样做,只要符合义就是对的。

因此,在好恶上,我们应该以义为准绳,根据自己的良知和理性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仅仅凭着自己的情感和偏见。

其次,孔子认为“好恶”应该是有度的,不能过度偏执于某一端。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意味着过度和不及一样都是不好的,好恶要适中。

如果我们过度偏好或厌恶某事物,就可能会失去客观的判断力,导致行为上的偏颇和片面。

因此,我们应该以中庸之道为原则,适度地表达自己的好恶情感。

最后,孔子强调“好恶”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表明君子应该促进别人的美德和好事,而不是助长别人的恶行和坏事。

因此,我们在表达自己的好恶时,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综上所述,《论语》中对“好恶”的理解强调了正确的标准、
适度原则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仁义为标准,适度地表达自己的好恶情感,并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能忍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竹筐饭, 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 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多么高尚啊, 颜回!”
5.第五章中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 么关系?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 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 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6.第六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塑造了颜回怎 样的形象?
写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 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 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 乐趣的品质。塑造了颜回安 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 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 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 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 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 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 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 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方面, 优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 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 作为借鉴而改正。”
往,离去
停留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 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 成熟,能在社会上立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专题11《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1.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2.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音yuè,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音yòu ,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

3.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时候。

习,古义:复习、温习;今义:习惯。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日期。

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缘故,故居,故友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学习;今义:介词,从。

(5)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

4.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关系的连词,却)温故而知新(承接关系的连词)博学而笃志(并列关系的连词,并且)(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5)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习)曲肱而枕之(代词,代指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代指善者)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愠.(yùn)不亦说.乎(yuè)不学则殆.(dài)B.论.语(lùn)不思则罔.(wǎng)三省.吾身(xǐng)C.逾.矩(yú)不堪.其忧(shèn)一箪.食(dān)D.曲肱.(gōng)不舍昼.夜(zhòu)博学笃.志(nǔ)【分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出版编校质量差错判定标准及案例解析

出版编校质量差错判定标准及案例解析

出版编校质量差错判定标准及案例解析出版编校质量差错判定标准及案例解析一、引言在出版业中,编校是保证内容质量和专业性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人为因素和复杂的出版流程,编校质量差错时有发生。

本文将探讨出版编校质量差错的判定标准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编校质量,提高对出版编校的认识和要求。

二、出版编校质量差错判定标准1. 笔误和错别字笔误和错别字是出版编校中最常见的差错之一。

一处或几处的错别字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对于常见字词和名词术语的错误使用,也应当视作错别字的一种。

示例:《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正确写法: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判定标准上,对于错别字和笔误,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严谨性。

2. 翻译错误出版业涉及到大量的翻译工作,在进行翻译时,错误的理解和不准确的转化可能导致翻译错误。

这种错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原意,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示例:“人民的名义”(正确翻译:In the Name of the People)对于翻译错误的判定标准应当考虑到原意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灵活性。

3. 格式和排版错误格式和排版错误涉及到文字、段落、标题、目录等方面。

出版物的格式和排版应当符合行业规范和审美要求。

缺失的标题、混乱的目录、不一致的字体和字号等都应当被视为编校质量差错。

示例:正文中没有居中对齐的标题判定标准应当基于出版规范和排版要求。

4. 引文和参考文献错误在学术出版中,引文和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尤为重要。

对于缺失、错误、格式不规范的引文和参考文献,都应当被视为编校质量差错。

示例:参考文献中缺失出版年份或页码信息判定标准应当基于学术规范和引文格式要求。

三、案例解析1. 《中国历史概述》的错别字问题在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概述》一书中,作者对于“咨询”一词使用了错误的写法“咨询”。

这一错别字的使用使得读者对于作者的专业性和文字功底产生了质疑。

此案例中,错别字的严重性直接影响了读者对于作者及出版社的信任度。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C【详解】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C项中“说”通“悦”,喜悦,高兴。

其他选项没有通假字。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答案】D【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了解/得到;B.指学过的知识/指学问和事业;C.表承接/表并列;D项“习”均译为“复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温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饭疏食,饮水【答案】A【详解】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故选A。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B.罔(wáng)笃志(dŭ)殆(dài)焉(yān)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D.三省(xĭ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ŭ)【答案】A【详解】B. 罔(wáng)——wăng;C. 好之者(hǎo)——hào;D. 传不习乎(zhuàn)——chuán;故选A。

5.下面文化名人的尊称(别称)、姓名、他人的评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柳宗元——不为五斗米折腰B.诗圣——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C.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六一居士——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反思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匪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学而篇断句

论语学而篇断句

论语学而篇断句【实用版】目录1.论语学而篇概述2.学而篇的断句方法3.学而篇的现代解读正文【论语学而篇概述】《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和思想。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个人修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而篇的断句方法】在阅读学而篇时,我们需要对文言文进行断句,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以下几种:1.以句末语气词为标志:句末语气词如“也”、“矣”、“焉”、“耳”、“则”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的结束。

2.以句首发语词为标志:句首发语词如“夫”、“盖”、“故”等,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

3.以四字短语为标志:文言文中常有四字短语,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可以利用这些短语进行断句。

4.以句子结构为标志:根据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判断句子的起止。

【学而篇的现代解读】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观点,对现代人仍具有启示意义。

以下是学而篇的一些经典语句及其现代解读: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后要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复习,加深理解。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这句话强调友谊的可贵,要珍惜朋友间的交往。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有君子风度吗?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有包容心,不计较别人的误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不思考是无益的,思考不学习则会导致误入歧途。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在学习和思考中找到平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常犯的理解错误君子:不是现在说的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是指受人尊敬的人。

包括政治地位高的人和道德高的普通人两种。

现代很多人把君子和圣人混为一谈,君子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并不是距离人们那么遥远。

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

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

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

那是非常稀少的,只有尧舜禹汤、周公等等传说中的先贤称得上圣人,孔子之后,只有复圣颜回、亚圣孟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等几个人而已。

小人:不是现在指的道德低下的人,论语中的小人指不受人尊敬的人。

其中一定不包括政治地位高的人。

包括政治地位不高,道德又不十分出众的普通百姓。

礼:不是礼仪,礼貌的意思。

礼在论语中指的是道德规范的意思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这是韩愈对仁义道德的理解,我也没有理解好,大体上解释一下吧:
对整个人类的大爱就是仁;把这种爱付之于行动,并达到一种适宜的状态,就是义。

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去努力做事情的过程称为道;不受外界的影响,而自发主动的去实践称为德,(德有现在说的心灵的意思,有好也有坏)。

道有君子小人,德有凶有极。

道可分为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

德有好有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