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RNA病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合集下载

兽医微生物学-双股RNA病毒

兽医微生物学-双股RNA病毒
2、一般特性:
① ARV具有典型的呼肠孤病毒形态 ②无血凝性 ③对热稳定: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 24h或 60℃8~10h。 ④能在鸡胚的卵黄囊、绒尿膜增殖, 也能在原 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
3、致病性: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 节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
主要引起 可致腱断裂。
9、防控 ①肠道局部免疫比全身免疫更有保护作用。
初乳抗体至关重要
②灭活疫苗接种母畜可使新生畜从初乳 及乳液获得有效的被动免疫保护
③患病的牛犊应停止吸奶30h,改喂含抗 生素及糖的电解质
(二)禽正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es, ARV)
1、分类地位: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
第四章 双股RNA病毒 双股RNA病毒是指: ✓核酸为线状双股RNA、分节段的病毒。 ✓多无囊膜。 主要包括病毒:
第一节 呼肠孤病毒科 第二节 双RNA病毒科
双股RNA病毒部分特性
核酸 节段 RNA总 直径 衣壳 对称
分子量 (mm)

呼肠弧 双股 10~12 (10~12)80
病毒科 RNA
×104
4、具有血凝性:
可凝集人O型、豚鼠、绵羊、马等红细胞。
5、抵抗力较强:
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存, 56℃ 1小时可被灭活。
6、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或一般选用MA-104细胞(恒河猴肾细 胞系)分离培养
7、致病性: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幼畜,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粪-口是传播途径,经粪污染的饲料、水 或奶也可传染
禽病毒性关节炎综合症 或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
(三)蓝舌病毒(Blue tongue viruses, BTV)

双链RNA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双链RNA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双链RNA与基因表达的关系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RNA被发现,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

dsRNA是指由两条互补的RNA链(通常是RNA转录本的反义链)形成的双链结构。

它可以在多种生命体中被发现,包括真菌、植物和动物。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dsRNA的存在就已被发现,但其功能一直未明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sRNA在基因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sRNA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机制dsRNA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当dsRNA进入细胞内后,一旦与其靶标mRNA序列互补匹配,则会形成dsRNA-RNA复合体。

该复合体被识别和降解的一个途径是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该途径的核心是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RISC中含有Argonaute蛋白,该蛋白能识别dsRNA并将其剪切成小RNA。

小RNA与RISC的组成部分结合,组成一种RNA融合复合物,会寻找mRNA互补配对并降解它。

通过这种方式,dsRNA能够抑制与其互补匹配的mRNA的翻译过程,从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2. 基因激活(gene activation)除了通过RNAi对基因表达进行沉默外,dsRNA也可以通过激活基因表达。

在真菌和植物中,dsRNA可以激活RNA干扰途径以抑制病原体感染。

在动物中,dsRNA可以通过激活轉錄因子的DNA结合域,促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例如,以C. elegans为模型的研究表明,dsRNA通过Dicer依赖的RNAi途径和PIWI/Argonaute依赖的RNAi途径作用于基因表达,并对其产生复杂的影响。

3. 基因剪接调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sRNA对基因剪接也有调控作用。

双股RNA病毒

双股RNA病毒
感染无脊椎动物,对家蚕致病
(一)主要特征
病毒颗粒近似球形,无囊膜, 有内、中、外三层衣壳,20 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状双 股RNA,有10-12个节段,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某些种
具有血凝性。
(二)代表病毒
1. 蓝舌病毒(Blue tongue viruses,BTV) 导致绵羊蓝舌病。环状病毒属成员, 基因组分10个节段,有血凝素,可在 鸡胚上生长,存在于红细胞中,主要通
双股RNA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双RNA病毒科 (Birnaviridae)
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9个属,对动物有致病性的有6个属

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
Hale Waihona Puke 环状病毒属Orbivirus
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Coltivirus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Aquareovirus 质形多角体病毒属 Cypovirus
过库蠓传播。OIE规定的通报疫病。
2. 轮状病毒(Rotavirus)
引起腹泻。呈车轮状,11个节段,
某些毒株有血凝性,很难培养。
3.草鱼出血症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危害当年草鱼,病变以充血出血 为特征,死亡率达70%。
二、双RNA病毒科 Birnaviridae
(二)代表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毒株分类:血清型1型和2型,前者对鸡有致病性。 致病性: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造成免
疫抑制,鸡的易感性与腔上囊的发育阶段有关。
微生物学诊断

病毒分离培养:可采用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

双链rna识别分子

双链rna识别分子

双链rna识别分子双链RNA识别分子,是指能够与双链RNA相互作用并识别其序列、结构等特征的分子。

这些分子在细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调控基因表达、维持细胞功能等重要生命过程。

双链RNA(dsRNA)是由两条互补的RNA链相互结合而成。

它在细胞内广泛存在,包括非编码RNA、长链非编码RNA等多种类型。

通过与特定的双链RNA结合,识别分子能够调节基因的转录、翻译和降解等过程,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

双链RNA识别分子的种类繁多,包括RNA结合蛋白、小分子化合物、RNA酶等。

其中,RNA结合蛋白是最为常见的一类。

它们通常含有一种或多种结构域,能够识别双链RNA的特定序列或结构。

这种特异性结合能使其与特定的双链RNA相互作用,从而发挥调控功能。

双链RNA识别分子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基因调控机制、疾病发生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人们可以揭示它们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双链RNA识别分子还可以作为药物开发的靶点,通过特异性结合双链RNA从而引发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现和设计双链RNA识别分子,科学家们利用各种高通量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大规模筛选和筛选优化,已经发现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识别分子。

利用这些分子,人们可以实现对特定双链RNA的精准调控,为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然而,双链RNA识别分子的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双链RNA的结构复杂多样,不同的双链RNA可能存在差异,使得寻找通用的识别分子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其次,识别分子的设计和优化需要结合大量的实验和计算手段,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加强合作,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提高双链RNA识别分子的发现效率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双链RNA识别分子是细胞中重要的调控因子,能够与特定的双链RNA相互作用并识别其序列、结构等特征。

通过研究这些分子,可以深入理解基因调控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动物病毒学》课件:第十一章 双链RNA病毒

《动物病毒学》课件:第十一章  双链RNA病毒

➢ 型特异抗原为VP2,含有中和位点和血凝素,可凝 集绵羊及人O型红细胞
➢ 根据中和试验可将BTV分为26个血清型,各型之间 无交叉免疫,病毒有基因序列漂移和重配现象
地区 美国 澳大利亚
南非和西部非洲
中国 瑞士
血清型 10,11,13,17 1,20,21,23
1~15,18,19,22,24
1~4,12,15,16 25,26
版纳病毒

神经症状
病毒属
蟹十二节段病毒属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1-4型 多种哺乳动物
小肾炎、肠炎、 鸡、火鸡、番鸭、鹅
慢性呼吸道病、心肌炎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二、科的特征
➢无囊膜,球形病毒粒子,直 径60-80nm,双层衣壳(三 层),均呈二十面体对称, 内壳体与核酸构成核心。
引起犊牛腹泻 ➢我国由庞其方等于 1979 年首次从儿童腹泻粪便中检
测出轮状病毒 ➢1975 年 Woode 和Bridge 首次从猪分离出轮状病毒。 ➢我国于1982年从腹泻猪粪便中分离到轮状病毒
2. 轮状病毒的主要特性
➢病毒形态类似车轮而得名 ➢基因组由11个双股RNA片段组成 ➢衣壳抗原VP6为群特异抗原 ➢根据中和试验分为A、B、C、D、E
共15个属,其中对脊椎动物致病的有7个属:
正呼肠孤病毒属 质多角体病毒属 斐济病毒属 水稻病毒属 真菌呼肠孤病毒属
环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属 植物呼肠孤病毒
科州蜱传热 东南亚十二节
病毒属
段RNA病毒属




呼肠孤病毒两个亚科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呼肠孤病毒科的主要脊椎动物致病病毒

高一生物病毒的组成知识点

高一生物病毒的组成知识点

高一生物病毒的组成知识点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体,它们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并且仅能在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进行复制。

病毒的组成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本文将对病毒的组成知识点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核酸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

DNA病毒和RNA病毒在结构和生活史上有所不同。

1. DNA病毒DNA病毒是由DNA分子组成的病毒。

它们可以包含双链DNA或单链DNA。

双链DNA病毒的DNA分子同时编码着病毒的遗传信息,控制着病毒的复制和生命周期。

单链DNA病毒的DNA分子则需要经过转录和逆转录,才能复制和表达遗传信息。

2. RNA病毒RNA病毒是由RNA分子构成的病毒。

它们可以包括双链RNA、单链正链RNA和单链负链RNA。

双链RNA病毒的RNA分子同时具有遗传信息和编码信息的功能。

单链正链RNA病毒的RNA分子可以直接被细胞翻译成蛋白质,而单链负链RNA病毒的RNA分子需要通过逆转录和反义链转录,才能产生蛋白质。

第二部分:蛋白质蛋白质是病毒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多种角色。

1. 衣壳蛋白衣壳蛋白是病毒颗粒外层的蛋白质,可以保护核酸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衣壳蛋白通常由多个蛋白亚基组成,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形状和结构的病毒粒子。

2. 酶病毒可以编码多种酶,这些酶在病毒的复制和生命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转录酶和逆转录酶可以帮助病毒合成新的核酸,融合酶负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融合等。

3. 糖蛋白糖蛋白是病毒颗粒表面的糖基化蛋白质,它们在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上起到重要作用。

糖蛋白的特定结构可以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病毒可以进入宿主细胞内。

第三部分:其他此外,病毒还可能含有其他的辅助组分和结构,例如包膜、核心蛋白等。

这些组成部分在病毒的寄生、复制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结病毒的组成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核酸可以是DNA或RNA,而蛋白质包括衣壳蛋白、酶和糖蛋白等。

病毒的复制和生命周期依赖于这些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协调。

植物病毒的类型

植物病毒的类型

植物病毒的类型
植物病毒是一种可以感染植物的微小生物,它们引起植物生长发育异常、叶片
黄化、果实畸形等症状。

植物病毒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病征可以被分为不同类型。

下面就植物病毒的类型进行分类和介绍。

1. 单链RNA病毒
单链RNA病毒是一种含有只有一个RNA分子的病毒。

它们通过感染寄主细胞
并利用寄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自身。

这类病毒感染植物后常引起叶片变黄、萎缩等病征。

2. 双链RNA病毒
双链RNA病毒的核酸含有两条RNA链,与单链RNA病毒相比,它们的复制
方式稍有不同。

这类病毒可以导致植物叶面出现病斑、病斑扩大等特征。

3. 单链DNA病毒
单链DNA病毒含有单链DNA作为其遗传物质,并且可以通过D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来进行复制。

感染植物后,它们可能导致叶片颜色改变、生长迟缓等
症状。

4. 双链DNA病毒
双链DNA病毒的核酸由两条DNA链组成,感染植物后可引起植物的根系膨大、枯黄等症状。

这些是植物病毒的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毒对植物的危害程度和表现也会有
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防控植物病毒病,建议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加强病毒病防治,提高对植物病毒的识别和预防能力。

核酸病毒相关知识点总结

核酸病毒相关知识点总结

核酸病毒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核酸病毒的结构1. RNA病毒RNA病毒包括正链RNA病毒和负链RNA病毒两类。

正链RNA病毒的基因组与mRNA具有相同的碱基序列,可以直接作为mRNA被细胞翻译成蛋白质。

而负链RNA病毒的基因组与mRNA互补,必须先合成出一个与mRNA相反的链(亚基因组),再由此亚基因组作为mRNA翻译成蛋白质。

2. DNA病毒DNA病毒一般在寄主细胞核内复制。

DNA病毒包括双链DNA病毒和单链DNA病毒两类。

双链DNA病毒的基因组是双链结构,可以直接用作模板合成mRNA;而单链DNA病毒的基因组必须先合成出与其相反的链(亚基因组),再由亚基因组作为模板合成mRNA。

二、核酸病毒的复制1. RNA病毒的复制RNA病毒的复制过程主要包括感染、转录、翻译、组装和释放等步骤。

感染过程是病毒通过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进入细胞内部;转录过程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其RNA基因组;翻译过程是病毒基因组mRNA被宿主细胞翻译成蛋白质;组装过程是各种病毒蛋白质在细胞内复制出成熟的病毒颗粒;释放过程是成熟的病毒颗粒通过裂解或分泌方式离开细胞,继续传播。

2. DNA病毒的复制DNA病毒的复制过程类似于RNA病毒,也包括感染、转录、翻译、组装和释放等步骤。

不同之处在于DNA病毒的基因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而RNA病毒则主要在细胞质内复制。

三、核酸病毒的致病机制1. RNA病毒的致病机制RNA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免疫毒性和病毒基因质粒表达。

直接细胞毒性是指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合成新的病毒颗粒,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免疫毒性是指病毒通过激活宿主细胞内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而致病;病毒基因质粒表达是指病毒基因组或RNA的某些段落被特定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引起细胞变性和功能障碍。

2. DNA病毒的致病机制DNA病毒的致病机制与RNA病毒类似,也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免疫毒性和病毒基因质粒表达。

双RNA病毒科

双RNA病毒科
双RNA病毒科
Hale Waihona Puke 双RNA病毒是一群无囊膜,表面无突起的双 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链 RNA构成。本科病毒有三个属, 1.水生双RNA病毒属 2.禽双RNA病毒属 3.昆虫病毒属。 病毒颗粒集聚于胞质内。有许多不同的抗原 分子。所有病毒可水平和垂直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本病毒1957年在美国发现。 一、病毒特性 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多感染雏鸡,有2个血清型,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病毒无囊膜。基因组由两个双股RNA片段组成,即A、B片 段。A片段编码3种病毒蛋白,其中的一种能产生中和病毒的 抗体并具有保护作用,可用于疫苗生产。 病毒能耐乙醚、氯仿及胰酶的处理。对热抵抗力强,56℃ 3 小时病毒毒价不受影响。在pH2的环境中1小时仍存活。 病毒蛋白有4种,VP1、VP2 、VP3和VP4 ,其中VP2和VP3 可共同诱导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产生,是IBDV的主要结 构蛋白。
五、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鉴定:采取发病鸡新鲜法氏囊,制 成乳剂,取上清液0.2ml接种或点眼无母源抗 体的雏鸡,于接种后72h采集典型发病鸡的法 氏囊,作中和试验鉴定病毒。 六、血清学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 荧光抗体、ELISA试验等。
四、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只对鸡有感染性,3-6周龄的雏鸡最易感。 目前,从不同地区、不同日龄、不同免疫状 态的鸡群中分离到的IBDV毒株的致病性有很 大差异。 免疫母鸡的抗体可通过卵黄囊转移到后代。 这些有亲代抗体的鸡在孵出后可受到4-5周的 保护。预防上应用较多的是弱毒疫苗,但常 常不能获得完全的群体保护,是因为IBDV能 引起免疫抑制。
二、抗原性 本病毒有两种血清型,I型和II型,可用中和 试验鉴定。I型来自鸡,II型来自火鸡。I型病 毒在火鸡中有传染病,而无致病性。II型病毒 无VP2蛋白。 三、培养特性 鸡胚是培养IBDV的最好方法。多用7-8日龄 鸡胚作卵黄囊接种,9-11日龄鸡胚作绒毛尿 囊膜或尿囊腔接种。也可利用鸡胚成纤维细 胞培养,可见蚀斑的出现。

RNA的复制

RNA的复制

6 RNA的复制(理解)在R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分子,当以RNA模板时,在RNA复制酶作用下,按5’→3’方向合成互补的RNA分子,但RNA复制酶中缺乏校正功能,因此RNA复制时错误率很高,这与反转录酶的特点相似。

RNA复制酶只对病毒本身的RNA起作用,而不会作用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分子。

(1)双链RNA病毒:此类病毒以两条RNA为模板复制出子代双链RNA;如呼肠孤病毒。

(2)单链+RNA病毒:复制方式是以该+RNA为模板,复制成—RNA,然后再以—RNA作模板合成若干子代+RNA。

如脊髓灰质炎病毒、SARS冠状病毒。

(3)单链—RNA病毒:遗传物质复制时,是以—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RNA,再合成若干子代病毒—RNA。

如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狂犬病毒等。

7 染色体与DNA细胞内的DNA主要在染色体上,所以说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真核细胞染色体组成:(1)蛋白质:①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DNA组成核小体。

a)进化上极端保守b)无组织特异性c)肽链上氨基酸分布不对称d)具有甲基化等修饰作用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和大约200bpDNA组成。

②非组蛋白:包括高速泳动蛋白(HGM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2)真核生物基因组DNA:a)基因组庞大,远大于原核生物b)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序列c)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d)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e)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f)基因组存在大量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g)基因组中具有端粒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组:a)基因组小,大多只有1条染色体b)结构简练,绝大多数DNA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c)存在转录单元d)有重叠基因。

第17章 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

第17章  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

第十七章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一、概述二、水生双RNA病毒属传染性胰坏死病毒三、禽双RNA病毒属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本科病毒形态与呼肠孤病毒相似,过去归于呼肠孤病毒科,亦曾作为分类地位未定的病毒。

1973年,当人们认识到该科成员中的传染性胰坏死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形态学上很相似,尤其是它们的基因组都含有双股双节段RNA后,建议设立一个新科。

1984年正式命名为双RNA病毒科。

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4次报告中,作为可能的双RNA病毒科。

在1991年ICTV 第5次报告中,正式独立为一个新的科,仅设一个属[CD2]双RNA病毒属。

在1995年ICTV第6次报告中,将双RNA病毒科分设三属,即水生双RNA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胰坏死病毒)、禽双RNA 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以及昆虫双RNA病毒属(代表种为果蝇的X病毒)。

该科的其它成员还有双瓣软体动物的Tellina病毒(TV)和牡蛎病毒(Oyster virus,OV)。

本科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粒子直径大小约60nm,核衣壳有32个壳粒,92个形态亚单位。

无囊膜,表面无突起。

无特征性双层衣壳而区别于呼肠孤病毒。

采用EDTA、胰酶或胰凝乳蛋白酶处理纯化的病毒,易于丢失核心。

病毒氯化铯浮密度为1 33g/cm 3,对乙醚、氯仿稳定,对酸、碱(pH3~9)及热(56℃,30分钟)相对稳定,在20℃ pH7 5的环境中,能抵抗1%SDS达30分钟而活力不丧失。

病毒分子量为55×10 6Da,S 20w =435。

病毒粒子有4种结构多肽和一种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不含类脂。

病毒基因组占整个病毒粒子重量的9 7%,为线性双股、双节段RNA,无感染性,大小分别为A节段3 3kb,B节段3 8kb。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成熟的病毒粒子集积在胞浆中,细胞裂解时释放出大约半数的子代病毒,另一半仍与细胞结合。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极其精炼,背完必过!)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极其精炼,背完必过!)

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包括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3.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由于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故称异染颗粒,可用于细菌鉴定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5.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6.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黏膜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侵袭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7.LPS:即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特殊结构,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8.热原质: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能够产生热原质的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9.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在菌体崩解时释放出来,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10.外毒素: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为蛋白质,具有A,B两个亚单位,可脱毒成为类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种11.类毒素:是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持其抗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12.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但在血液中不繁殖,只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特定部位进行繁殖而致病.13.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4.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中,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现象,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耶尔森菌和炭疽芽孢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15.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16.带菌者:有些健康人携带有某种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排菌.17.多重耐药性: MDR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结构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双链rna病毒有哪些

双链rna病毒有哪些

双链RNA病毒有哪些双链RNA病毒(Double-stranded RNA virus)是一类具有双链RNA(dsRNA)基因组的病毒。

它们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真菌等生物体中,并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双链RNA病毒。

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环状外套膜和大型正链RNA基因组的双链RNA病毒。

它们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包括人类。

冠状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呼吸道综合征(例如SARS-CoV和MERS-CoV),甚至是致命的肺炎(例如COVID-19)。

2. 重要耐药真菌(Emerging Fungal Pathogens)一些耐药真菌也属于双链RNA病毒。

它们可以导致严重的人类疾病,尤其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

例如,新兴的白假丝酵母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感染常见于艾滋病患者。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受污染的土壤或鸟类粪便传播,危害人类健康。

3. 双链RNA病毒作为生物技术工具(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双链RNA病毒也被利用为生物技术工具,在生物学研究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双链RNA病毒靶向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简称RNAi)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开发新的药物。

通过设计合成特定的双链RNA病毒,可以选择性地沉默特定的基因,并探索其功能与相关疾病之间的关联。

4. 双链RNA病毒和植物病害(Plant Pathogens)双链RNA病毒也是植物病害的常见病原体。

它们可以导致植物的黄化、叶状体变形等病症,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某些双链RNA病毒也可以通过宿主植物的种子传播,进一步增加病害的传播范围。

5. 双链RNA病毒和动物病害(Animal Pathogens)除了感染人类之外,双链RNA病毒还可以感染和影响各种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

双链aav的itr结构

双链aav的itr结构

双链aav的itr结构
双链AAV(self-complementary AAV,scAAV)是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
载体,其ITR(inverted terminal repeat,反向末端重复序列)结构与天
然的单链AAV(single-stranded AAV,ssAAV)不同。

在scAAV中,两
个ITR都是单链的,并且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互补结构。

这种互补结构使得scAAV在进入细胞后可以迅速形成双链DNA,从而更快速地开始基因表达。

与天然的ssAAV相比,scAAV具有更高的基因表达效率和更短的启动时间。

此外,scAAV还具有更高的体内DNA稳定性和更有效的环化作用,这使得低剂量的scAAV即可实现高剂量ssAAV的效果。

在scAAV的ITR结构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关键的序列,如病毒的复制起点、包装信号以及与AAV复制和包装相关的蛋白质结合位点等。

这些序列对于scAAV的包装和复制至关重要。

总之,双链AAV的ITR结构经过改造,使得其具有更高的基因表达效率和
体内稳定性,这为基因治疗和基因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工具。

【非细胞生物全系列—24】双链RNA病毒—呼肠孤病毒科

【非细胞生物全系列—24】双链RNA病毒—呼肠孤病毒科

【非细胞生物全系列—24】双链RNA病毒—呼肠孤病毒科非细胞生物病毒双链RNA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学名:Reoviridae),是双链RNA病毒的一个科,其学名是由respiratoryenteric orphan三字的首个字母组成。

本科病毒的宿主范围很广,包含感染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真菌与其他真核生物的病毒,可分为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共15个属约100种病毒。

有些本科病毒造成人类疾病,如轮状病毒可造成儿童的严重腹泻。

另外植物呼肠孤病毒属与水稻病毒属为感染水稻的植物病毒,真菌呼肠孤病毒属为真菌病毒。

本科病毒不具有包膜,直径为60-100奈米,其基因组是分为10-12段的线型双股RNA。

20世纪60年代初,从人和动物的呼吸道或肠道中分离出这类病毒,是具分节段的双链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当时对它的致病原理不清楚,所以称它为呼吸道(R)、肠道(E)、孤儿(O)病毒,简称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的学名“Reoviridae”也来源于“respiratory enteric orphan virus”。

其包括了许多影响胃肠道系统的病毒,像是轮状病毒。

部分的呼肠孤病毒科病毒会导致呼吸系统感染。

这一命名已失去其本来涵义,因为后来发现有些病毒虽与它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但与呼吸道或肠道无关。

呼肠孤病毒科中的病毒,其遗传物质为双链RNA。

该科病毒分布极广,包括能感染人、脊椎动物、昆虫、植物的5个属。

下级: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Sedoreovirinae)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Spinareovirinae)1.基本特征该科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二十面体,外观往往呈球形,无包膜,病毒衣壳由1~3层蛋白外壳所组成,直径在60~80nm之间。

根据各属病毒粒子微细结构的不同,可将科内9个属分为两类。

第一类包括正呼肠孤病毒属、质型多角体病毒属、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斐济病毒属和水稻病毒属,该类病毒具完整的病毒粒子或内核,在其二十面体的12个顶点处具有较大的突起。

第17章 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

第17章  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

第十七章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一、概述二、水生双RNA病毒属传染性胰坏死病毒三、禽双RNA病毒属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本科病毒形态与呼肠孤病毒相似,过去归于呼肠孤病毒科,亦曾作为分类地位未定的病毒。

1973年,当人们认识到该科成员中的传染性胰坏死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形态学上很相似,尤其是它们的基因组都含有双股双节段RNA后,建议设立一个新科。

1984年正式命名为双RNA病毒科。

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4次报告中,作为可能的双RNA病毒科。

在1991年ICTV 第5次报告中,正式独立为一个新的科,仅设一个属[CD2]双RNA病毒属。

在1995年ICTV第6次报告中,将双RNA病毒科分设三属,即水生双RNA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胰坏死病毒)、禽双RNA 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以及昆虫双RNA病毒属(代表种为果蝇的X病毒)。

该科的其它成员还有双瓣软体动物的Tellina病毒(TV)和牡蛎病毒(Oyster virus,OV)。

本科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粒子直径大小约60nm,核衣壳有32个壳粒,92个形态亚单位。

无囊膜,表面无突起。

无特征性双层衣壳而区别于呼肠孤病毒。

采用EDTA、胰酶或胰凝乳蛋白酶处理纯化的病毒,易于丢失核心。

病毒氯化铯浮密度为1 33g/cm 3,对乙醚、氯仿稳定,对酸、碱(pH3~9)及热(56℃,30分钟)相对稳定,在20℃ pH7 5的环境中,能抵抗1%SDS达30分钟而活力不丧失。

病毒分子量为55×10 6Da,S 20w =435。

病毒粒子有4种结构多肽和一种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不含类脂。

病毒基因组占整个病毒粒子重量的9 7%,为线性双股、双节段RNA,无感染性,大小分别为A节段3 3kb,B节段3 8kb。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成熟的病毒粒子集积在胞浆中,细胞裂解时释放出大约半数的子代病毒,另一半仍与细胞结合。

双链RNA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调控

双链RNA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调控

双链RNA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调控双链RNA(dsRNA)是一种由两个互补链组成的RNA分子,它在许多生物体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生物学角色。

与单链RNA不同,dsRNA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使得它能够参与到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如基因表达、RNA后转录修饰、RNA干扰等。

双链RNA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dsRNA通常由两个互补的RNA单链组成,它的结构比较复杂。

表面上,dsRNA看起来像一个长度相等的双股螺旋。

然而,在这个结构下,dsRNA中的每个RNA单链都是互补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一条链编码的是一个蛋白质,那么另一条链将是一个其互补的反义拷贝。

这种结构使得dsRNA具有独特的解旋性能和二级结构。

与单链RNA相比,dsRNA具有多种独特的特性。

首先,它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比单链RNA高,这是因为内部的双股螺旋结构可以增强分子的稳定性。

其次,dsRNA具有广泛的配对选择性,这意味着它可以与多个靶分子结合,并调节它们的生物学功能。

最后,dsRNA的二级结构可以通过体内的酶和蛋白质进行修饰和剪切,形成多种交互和自调控机制。

双链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在真核生物中,dsRNA可以介导基因沉默,即RNA干扰(RNAi)。

RNAi是一种通过dsRNA诱导靶点的mRNA降解或抑制翻译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

RNA 干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其中最常见的是小干扰RNA(siRNA)和微小RNA (miRNA)。

在siRNA中,dsRNA首先被一种酶处理成20-25个核苷酸的siRNA,然后siRNA与RISC(RNA诱导靶向的RNA酶复合物)结合,靶向并降解其互补的mRNA。

miRNA与siRNA的作用机制相似,但miRNA通常与m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从而导致抑制翻译或mRNA降解。

除了RNA干扰,dsRNA还可以介导其他基因表达沉默机制,如LTD(DNA启动子上的dsRNA介导的转录抑制)和LTR(核糖体终止位点上的dsRNA介导的转录抑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链RNA病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双链RNA(dsRNA)病毒因其核酸为互补的双链RNA而得名。

dsRNA病毒有两个特点:一是病毒基因组多为10~12个节段的双链RNA分子;二是病毒具有双层衣壳,而没有包膜。

病毒的双链RNA在病毒自身依赖RNA多聚酶作用下转录出mRNA,然后再翻译出早期蛋白或晚期蛋白。

双链RNA在复制时,必须先以其原负链为模板复制出正链RNA,再由正链RNA复制出新的负链,构成子代RNA。

dsRNA病毒大部分属于呼肠病毒科。

呼肠病毒科有9个属,其中正呼肠病毒属、轮状病毒属、环状病毒属、colti病毒属等4个属的病毒感染人和其他脊椎动物。

二致病性1.呼肠病毒
呼肠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

呼肠病毒可从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的婴儿和儿童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提示呼肠病毒可能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

呼肠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性。

呼肠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3天。

已知呼肠病毒与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发热性皮疹及肠炎有关。

在成人感染中,可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1型和2型呼肠病毒可引起普通感冒,伴有全身不适和头痛,3型呼肠病毒可引起鼻炎。

2.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存在于许多哺乳动物体内,有广泛的宿主。

可以分为7个血清组(A组到G组),其中A 组是引起人类爆发轮状病毒感染的最重要病原。

轮状病毒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感染具有季节性。

由于病毒颗粒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在不同环境长期存活。

潜伏期通常为48小时或更短,可以表现为亚临床状态感染,也可以导致轻度腹泻和呕吐,重者表现为严重的无血性、水样腹泻,并伴随脱水和电解质丢失。

三实验室检查1.呼肠病毒
(1)标本直接检查主要采用血凝抑制试验。

检查呼肠病毒的抗原,也可用核酸杂交和PCR技术检测呼肠病毒的RNA。

(2)抗体检测检测呼肠病毒的抗体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

近来多采用ELISA检测呼肠病毒抗体。

2.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感染可使用ELISA法,可检测到患者血清中抗病毒抗体浓度升高。

还可以采用粪便标本的电子显微镜检查。

四防治原则1.呼肠病毒
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

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的抑制剂可抑制呼肠病毒的复制,发挥抗病毒作用。

2.轮状病毒
目前尚未有针对轮状病毒的药物。

快速有效地补充体液和电解质是最重要的临床治疗措施,通常采用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