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双股RNA病毒
00 111123第30章双股RNA病毒
5.病毒分离培养
• 用原代猴肾细胞和传代非洲绿猴肾 (MAl04),分离病毒的粪便标本,胰酶预 处理(10μg/ml),并在培养液中也加入 胰酶(0.5~1.0μg/ml),有利于病毒的 生长。37℃旋转培养。经过几代培养后 可出现CPE。
双股RNA病毒
• 双股RNA病毒是指:核酸为线状双股RNA、 分节段的病毒。多无囊膜。 主要包括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和双RNA病毒科。
呼肠孤病毒科( 第一节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
•
本科的病毒最初是在人类发现,主要 分离自呼吸道,肠道,与当时所研究的疾 病并无联系,如同孤儿,故称为“呼肠孤 病毒”。分布广泛,健康和患病的人畜禽 均可分离到。
• (3)抗原性: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的内衣 壳可发生交叉反应;但外壳抗原有型的特 异性。 • (4)具有血凝性:可凝集人O型、豚鼠、 绵羊、马等红细胞。 • (5)抵抗力较强: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存,56℃ 1小时可被灭活。 • (6)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
• (7)致病性: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幼畜, 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 (8)诊断 • ① 轮状病毒颗粒电镜检查(粪便) ② ELISA检测病毒抗原(粪便上清) • ③ 血清学检测亦有助于本病诊断,如:感 染后5d,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 ④ RNA电泳图谱,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
抵抗力
• RV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能存活数天 • 到数周,耐乙醚、耐酸碱,在pH3.5— • 10仍可保持其感染性。56℃30min可被 • 灭活。也可被消毒剂灭活,如酚、甲 • 醛、氯和异丙内醇等。
微生物检验
• 1.发病早期采集腹泻粪便,加9倍量PBS制成10%悬 液,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冻存。 • 2.标本直接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取便抽出 • 液超速离心,取沉渣经醋酸钠染色电镜观 • 察,或进行免疫电镜观察,由于病毒颗粒 • 聚集而易被检出。电镜下常见病毒颗粒, • 60-80nm大小,有双层壳,核心呈放射状, • 类似车轮排列,此为完整病毒颗粒,空心 • 的是不完整病毒颗粒。
兽医微生物学-双股RNA病毒
① ARV具有典型的呼肠孤病毒形态 ②无血凝性 ③对热稳定: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 24h或 60℃8~10h。 ④能在鸡胚的卵黄囊、绒尿膜增殖, 也能在原 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
3、致病性: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 节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
主要引起 可致腱断裂。
9、防控 ①肠道局部免疫比全身免疫更有保护作用。
初乳抗体至关重要
②灭活疫苗接种母畜可使新生畜从初乳 及乳液获得有效的被动免疫保护
③患病的牛犊应停止吸奶30h,改喂含抗 生素及糖的电解质
(二)禽正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es, ARV)
1、分类地位: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
第四章 双股RNA病毒 双股RNA病毒是指: ✓核酸为线状双股RNA、分节段的病毒。 ✓多无囊膜。 主要包括病毒:
第一节 呼肠孤病毒科 第二节 双RNA病毒科
双股RNA病毒部分特性
核酸 节段 RNA总 直径 衣壳 对称
分子量 (mm)
型
呼肠弧 双股 10~12 (10~12)80
病毒科 RNA
×104
4、具有血凝性:
可凝集人O型、豚鼠、绵羊、马等红细胞。
5、抵抗力较强:
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存, 56℃ 1小时可被灭活。
6、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或一般选用MA-104细胞(恒河猴肾细 胞系)分离培养
7、致病性: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幼畜,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粪-口是传播途径,经粪污染的饲料、水 或奶也可传染
禽病毒性关节炎综合症 或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
(三)蓝舌病毒(Blue tongue viruses, BTV)
第二十九章 双股RNA病毒
分型 马脑炎病毒目前分为7个血清型。
马脑炎病毒1型 马脑炎病毒2型 马脑炎病毒3型 马脑炎病毒4型 马脑炎病毒5型 马脑炎病毒6型 马脑炎病毒7型
谢谢观赏!
2020/11/5
28
防控
目前我国尚无此病,防控重点是防止 该病传入。
非洲疫区有多种灭活苗及弱毒苗可供 使用。
2、马脑炎病毒(Equine encephalosis virus)
• 又称马器质性脑炎病毒,为非洲马脑 炎的病原体。该病1967年在南非发现 ,仅在南非流行。
•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高度兴奋和抑制交 替进行,呈散发性流行。尸体剖检可 见全身性病变,各种脏器均可分离到 病毒。
• 基因组由10个双链RNA节段组成。 • 通过多种嗜血节肢动物在脊椎动物宿
主中传播。
1、非洲马瘟病毒
(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AHSV)
• 非洲马瘟病毒为非洲马瘟的病原体。该 病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 传染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地方 性流行病。
• 传播媒介是库蠓的某些种类,其中最重 要的是拟蚊库蠓。
第二十九章 双股RNA病毒
一、分类
呼肠孤病毒科分为2个亚科: 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6个属)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9个属)
宿主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两 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植物。
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动物疾病有关的属 环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属 东南亚12节段病毒属 蟹12节段病毒属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动物疾病有关的属 正呼肠孤病毒属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质型多角体病毒属 昆虫双链九片段RNA病毒属 昆虫非包裹呼肠孤病毒属
蓝舌病 非洲马瘟 流产、脑炎 流行性出血热 流产、先天性异常 神经症状
双链RNA病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双链RNA病毒(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双链RNA(dsRNA)病毒因其核酸为互补的双链RNA而得名。
dsRNA病毒有两个特点:一是病毒基因组多为10~12个节段的双链RNA分子;二是病毒具有双层衣壳,而没有包膜。
病毒的双链RNA在病毒自身依赖RNA多聚酶作用下转录出mRNA,然后再翻译出早期蛋白或晚期蛋白。
双链RNA在复制时,必须先以其原负链为模板复制出正链RNA,再由正链RNA复制出新的负链,构成子代RNA。
dsRNA病毒大部分属于呼肠病毒科。
呼肠病毒科有9个属,其中正呼肠病毒属、轮状病毒属、环状病毒属、colti病毒属等4个属的病毒感染人和其他脊椎动物。
二致病性1.呼肠病毒呼肠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
呼肠病毒可从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的婴儿和儿童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提示呼肠病毒可能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
呼肠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性。
呼肠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3天。
已知呼肠病毒与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发热性皮疹及肠炎有关。
在成人感染中,可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1型和2型呼肠病毒可引起普通感冒,伴有全身不适和头痛,3型呼肠病毒可引起鼻炎。
2.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存在于许多哺乳动物体内,有广泛的宿主。
可以分为7个血清组(A组到G组),其中A 组是引起人类爆发轮状病毒感染的最重要病原。
轮状病毒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感染具有季节性。
由于病毒颗粒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在不同环境长期存活。
潜伏期通常为48小时或更短,可以表现为亚临床状态感染,也可以导致轻度腹泻和呕吐,重者表现为严重的无血性、水样腹泻,并伴随脱水和电解质丢失。
三实验室检查1.呼肠病毒(1)标本直接检查主要采用血凝抑制试验。
检查呼肠病毒的抗原,也可用核酸杂交和PCR技术检测呼肠病毒的RNA。
(2)抗体检测检测呼肠病毒的抗体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
近来多采用ELISA检测呼肠病毒抗体。
2.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可使用ELISA法,可检测到患者血清中抗病毒抗体浓度升高。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的病毒:A.HAVB.HBVC.HCVD.HDVE.HEV2.属于噬肝DNA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3.下述病毒中,属于缺陷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4.属于小RNA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5.目前唯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6.可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A. HAV.HBV和HCVB. HBV.HCV和HDVC. HCV.HDV和HEVD. HDV.HEV和HAVE.HEV.HAV和HBV7.关于病毒性肝炎,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甲型肝炎急性期血中难以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B.乙型肝炎急性期血中可检出抗-HBsC.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和抗-HBe,表示预后较好D.病人血清抗-HBc阳性时,无传染性E.献血员HBsAg(—)即无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8.关于肝炎病毒与传播途径的组合,哪项是错误的?A.HAV一消化道传播B.HBV一输血和注射C.HCV一输血和注射D.HDV一输血和注射E.HEV一输血和注射9.HAV感染者粪便排毒高峰期是:A. 潜伏期早期B. 潜伏期末期C. 黄疸期D. 转氨酶高峰期E. 急性末期10.甲型肝炎病毒隐性感染后的结局是:A.免疫力下降时会重复感染B.病毒长期潜伏于机体某部位C.成为慢性肝炎D.血液中检测不到甲肝病毒E.一般不会再感染该病毒11.关于甲型肝炎叙述错误的是:A. 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 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C. 接种疫苗可特异性预防D. 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E. 隐性感染多见12.诊断甲型肝炎最实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是:A.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B.ELISA法检测血中抗-HAV IgMC.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D.PCR检测血液中HAV RNAE.粪便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13.下列理化因素中,能杀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lhC. pH3D.氯仿E.加热100℃,5分钟14.对甲型肝炎病毒的错误叙述是:A.病原体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病毒能在组织培养中增殖并传代C.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患者粪便具有传染性D.早期诊断可测定特异性IgGE.一般不转为慢性15. HA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输血B.母婴垂直C.公用注射器D.媒介昆虫E.粪-口16.Dane颗粒是:A.甲型肝炎病毒体B.乙型肝炎病毒体C.流感病毒体D. EB病毒体E.脊髓灰质炎病毒体17.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A.管形颗粒B.小球型颗粒C.Dane颗粒D.HbeAgE.HBcAg18.下列疾病中,可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是;A.麻疹B.带状疱疹C.流行性乙型脑炎D.乙型肝炎E.脊髓灰质炎19.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A.HBsAgB.HBcAgC.HBeAgD.pre-S1E.pre-S220.乙肝病毒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RNAB. 双股RNAC.单股线状DNAD. 单股DNAE. 双股环状DNA21.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BV感染者血液中可检测到:A.HBsAg.HBcAg .HBeAgB.HBsAg.抗HBc .抗HBeC.HBsAg.抗HBs .HBeAgD.抗HBs.抗HBc .抗HBeE.HBsAg.抗HBc .HBeAg22.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23.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正确叙述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螺旋对称包绕核酸外B.因抗原性不强故血循环中不易检测到C.由HBV的DNA多聚酶构成D.其相应的IgM类抗体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E.其相应抗体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24.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衣壳B.可表达在受感染的肝细胞表面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D.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E.是导致受感染肝细胞受损的因素之一:25.关于HBc-IgM的正确叙述是:A.由HBV表面抗原刺激产生B.阳性为早期诊断HBV感染的依据之一C.有抗HBV再感染的作用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26.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粪-口途径B.呼吸道C.血液D.性接触和母婴接触E.媒介昆虫叮咬27.对乙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A.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B.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C.人受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抗原携带者D.转为慢性及反复迁延的多见E.有些可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28.与HBV致病机制不符的是:A.肝细胞的损伤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B.病毒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感染肝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免疫攻击D.病毒发生变异而逃避机体对病毒的体液与细胞免疫E.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理损伤29.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群是:A.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sAg阳性血清者D.无症状HBsAg携带者E.接受了HBsAg阳性器官的移植者30.下列方法中,不能灭活HBV的是:A.煮沸100℃,30minB. 高压蒸汽121℃,20 minC.0.5%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D.70%乙醇浸泡30~60minE.5%次氯酸钠,60~120min31.下列理化因素中,能灭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1hC.pH3D.氯仿E.加热100℃,5min32.HBV的基因组中不包括:A.S基因B.P基因C.C基因D.X基因E.V基因33.不属于HBV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的是:A.HBV血源疫苗B.HBV亚单位疫苗C.HBIGD.HBV基因重组CHO疫苗E.HBV基因重组酵母疫苗34.HBV的核酸类型是:A. 单股RNAB. 双股RNAC. 双股线状DNAD. 双股环状DNAE.单股DNA35.不符合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A. 急性乙型肝炎B. 慢性乙型肝炎C. 乙型肝炎恢复期D. 无症状携带者E. 血清有强传染性36.可抵抗HBV感染的最重要抗体主要是:A. 抗HBsIgAB.抗HBsIgGC. 抗HBeIgAD. 抗HBcIgGE.抗HbcIgM37.血清中抗-HBs(+),抗-HBc(-),HBsAg(-),最可能是:A.HBV正在肝内复制 B.HBV携带者 C.乙型肝炎已变成慢性D.血清具有传染性E.乙型肝炎已痊愈38.下列HBV的抗体哪项对机体无保护作用:A.抗-HBs B. 抗-HBc C. 抗-HBe D. 抗-Pre-S1 E. 抗-Pre-S239.HbsAg:A. 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B.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C.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D.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E.有感染性,无抗原性,不产生任何抗体40.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41.HBV基因组含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其中最长的是:A.X区B.P区C.S区的PreS基因D.C区的C基因E.C区的PreC基因42.在HBV感染中,参与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包括:A.l型和Ⅱ型超敏反应B.II型和Ⅲ型超敏反应C.I型和Ⅳ型超敏反应D.II型、Ⅲ型和Ⅳ型超敏反应E.l型、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43.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B.DNA合成酶无逆转录酶功能C.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标志之一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预防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44.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血清中检出最重要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45.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A.HBcAgB.HBsAgC.HBeAgD.抗HBeE.抗HBs46.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B.日常生活接触C.血液和血制品D.性接触E.母婴传播47.目前控制HCV传播的主要措施是:A.接种疫苗B.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C.对献血者进行抗-HCV筛选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干扰素48.HCV的核酸是:A.+ssRNAB.dsRNAC.dsDNAD.ssDNAE.-ssRNA49.下列哪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肝炎易于慢性化并占输血后肝炎第一位?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巨细胞病毒E.黄热病病毒50.在严格选择供血员,排除HBsAg携带者情况下,仍发生输血后肝炎,可能由下列哪种病毒引起:A.柯萨奇病毒B.ECHO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HCVE.乙型肝炎病毒51.关于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目前还无法培养B.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C.多为隐性感染,一旦发病,极易发展成慢性过程D.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E.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52.对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描述,哪是错误的?A.数HCV感染者呈隐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经是慢性肝炎B.肝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E.HCV经粪—口途径传播53.目前HCV感染的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是:A.电镜观察血液中的HCV颗粒B.取血作病毒的细胞培养C.检测血液中的HCV抗原D.检测血清中的抗-HCV抗体E.检测肝细胞中的HCV RNA54.不符合体内抗-HCV抗体阳性的解释是:A.感染了HCV,已恢复B.血中含HCVRNA,有传染性C.急性丙型肝炎D.慢性丙型肝炎E.HCV携带者55.HCV与HBV的不同点是:A.主要经血液传播B.可慢性化.转为肝硬化和肝癌C.不能细胞培养D.表面蛋白抗原易变异,其抗体不可抵抗再感染E.抗原携带者为重要传染源56.δ因子是指:A.HCVB.EBVC.CMVD.HBVE.HDV57.HDV必须随下列哪种病毒共同感染宿主:A.HAVB.HBVC.HCVD.HEVE.HIV58.HDV的核酸为:A.单股正链RNAB.双股RNAC.双股线状DNAD.双股环状DNAE.单股负链RNA59.关于丁型肝炎病毒错误的是;A.核酸为RNAB.包膜主要为HBsAgC.是缺陷病毒D.常与HBV共同感染E.症状较轻60.HDV的复制中,已知需要HBV为其提供的主要物质是:A.复制酶B.整合酶C.逆转录酶D.外衣壳蛋白E.核蛋白61.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均为RNA病毒B.都需要依赖HBV完成其复制C.都主要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62.20岁男性,喜食毛蚶,一周前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肝区疼痛,尿色渐加深至浓茶状。
双股RNA病毒
(一)主要特征
病毒颗粒近似球形,无囊膜, 有内、中、外三层衣壳,20 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状双 股RNA,有10-12个节段,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某些种
具有血凝性。
(二)代表病毒
1. 蓝舌病毒(Blue tongue viruses,BTV) 导致绵羊蓝舌病。环状病毒属成员, 基因组分10个节段,有血凝素,可在 鸡胚上生长,存在于红细胞中,主要通
双股RNA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双RNA病毒科 (Birnaviridae)
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9个属,对动物有致病性的有6个属
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
Hale Waihona Puke 环状病毒属Orbivirus
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Coltivirus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Aquareovirus 质形多角体病毒属 Cypovirus
过库蠓传播。OIE规定的通报疫病。
2. 轮状病毒(Rotavirus)
引起腹泻。呈车轮状,11个节段,
某些毒株有血凝性,很难培养。
3.草鱼出血症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危害当年草鱼,病变以充血出血 为特征,死亡率达70%。
二、双RNA病毒科 Birnaviridae
(二)代表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毒株分类:血清型1型和2型,前者对鸡有致病性。 致病性: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造成免
疫抑制,鸡的易感性与腔上囊的发育阶段有关。
微生物学诊断
病毒分离培养:可采用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
【医学ppt课件】双股DNA病毒
3、山羊痘病毒
• 该病毒与绵羊痘病毒之间存在共同抗原
• 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山羊,表现为发热、 有粘液性、脓性鼻漏及全身性皮肤丘疹
4、粘液瘤病毒
• 致病性:无论野兔、家兔都非常易感,澳大利亚
曾引入此病毒,以图消灭过剩的野生家兔。兔感 染48h后出现临床症状,首先是眼结膜炎,接着 头部广泛肿胀,呈特征性的“狮子头”,严重者 体温升高到42℃,多在48h死亡。
• 培 养: 病料悬液处理后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3
天后产生直径0.5~1.0mm的圆形痘疱。
第二节 非洲猪瘟病毒科与虹彩病毒科
虹彩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科 痘病毒科
在形态学上相似 过去划归虹彩病毒科 在DNA结构及复制方式上相似
因此,非洲猪瘟病毒单独立为一科 一属一种
第二节 非洲猪瘟病毒科与虹彩病毒科
2、特性:病毒基因组由单分子的线状双股DNA组成,大小
在200kb左右能编码约200种蛋白质,100种是结构蛋白质,具 有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等,在细胞浆内复制,通过出芽方 式出芽,并能在上皮细胞浆中形成胞浆包涵体。
细胞质内复制
CD C
3、抵抗力:对热抵抗力不强。
55℃,20min或37℃,24h 丧失感染力; 对冷及干燥有抵抗力。 从皮肤病灶中脱落下来的干痘痂,毒力可保存几个月。
i. 形态 病毒子呈砖状椭圆形,为禽痘病毒属的代表种,某些
毒株具有血凝素,能凝集鸡、其它禽类、绵羊等的红细胞, 对干燥抵抗力较强。
ii. 培养 一般应用鸡胚或绒毛尿囊膜培养鸡痘病毒,可形成痘
斑,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中生长良好,产生CPE,并形 成空斑
iii. 抵抗力 对干燥的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的皮肤结痂中的病毒,
7. 杆状病毒科 : 为昆虫及甲壳动物的病毒
双链rna病毒有哪些
双链RNA病毒有哪些双链RNA病毒(Double-stranded RNA virus)是一类具有双链RNA(dsRNA)基因组的病毒。
它们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真菌等生物体中,并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双链RNA病毒。
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环状外套膜和大型正链RNA基因组的双链RNA病毒。
它们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包括人类。
冠状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呼吸道综合征(例如SARS-CoV和MERS-CoV),甚至是致命的肺炎(例如COVID-19)。
2. 重要耐药真菌(Emerging Fungal Pathogens)一些耐药真菌也属于双链RNA病毒。
它们可以导致严重的人类疾病,尤其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
例如,新兴的白假丝酵母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感染常见于艾滋病患者。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受污染的土壤或鸟类粪便传播,危害人类健康。
3. 双链RNA病毒作为生物技术工具(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双链RNA病毒也被利用为生物技术工具,在生物学研究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双链RNA病毒靶向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简称RNAi)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开发新的药物。
通过设计合成特定的双链RNA病毒,可以选择性地沉默特定的基因,并探索其功能与相关疾病之间的关联。
4. 双链RNA病毒和植物病害(Plant Pathogens)双链RNA病毒也是植物病害的常见病原体。
它们可以导致植物的黄化、叶状体变形等病症,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某些双链RNA病毒也可以通过宿主植物的种子传播,进一步增加病害的传播范围。
5. 双链RNA病毒和动物病害(Animal Pathogens)除了感染人类之外,双链RNA病毒还可以感染和影响各种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
双股RNA病毒
微生物学诊断
❖ 1、病原的分离鉴定 (1)病料采取:除脑外多数器官都含有病毒,其中法
氏囊和脾中的含毒最高,其次为肾脏。 (2)病毒分离培养:绒尿膜接种9~11日龄鸡胚,鸡胚
常在3~7d死亡。
❖ 2、血清学诊断 (1)琼脂扩散试验(AGP) (2)病毒中和试验(VNT) (3)免疫荧光试验(IF)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禽正呼肠孤病毒 (Avian orthoreovirus)
❖ 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 ❖ 无血凝活性,抗原性不与哺乳动物毒株交叉 ❖ 8个血清型 ❖ 对热稳定,卵黄中病毒能耐56℃ 24h,60 ℃8-10h ❖ 能抵抗乙醚、氯仿和pH3的酸性环境 ❖ 能在鸡胚卵黄囊、绒尿膜上增殖,也能在原代鸡肝、
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
致病性
❖ 引起多种疾病 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矮 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吸收不 良综合征。
症状
❖ 食欲减退,不远走动,喜卧伏 ❖ 腓肠肌断裂,腿变形、外旋、跛行 ❖ 严重者瘫痪
病理变化
❖ 肌腱肿胀、出血 ❖ 腱鞘增生肥厚、硬化、坏死,周围纤维素
沉着
微生物学诊断
防控
❖ 疫苗效果较差,种鸡可用弱毒疫苗饮水免疫,在18 周龄产蛋前接种灭活疫苗。
❖ 感染IBDV的囊组织制成的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 疫效果。
❖ 病羊舌部发绀,因而称之为蓝舌病。 ❖ BTV主要通过库蠓等吸血昆虫传播
Hale Waihona Puke 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和病毒分离才能确诊,用补体 结合、荧光抗体或琼脂扩散等试验检测群特 异抗体。
防控
❖ 消灭库蠓 ❖ 检测并淘汰病畜,就地烧毁或深埋 ❖ 疫苗使用需针对当地血清型,注意:弱毒苗
存在返强危险。
双股DNA病毒课件
双股DNA病毒课件
2
分类
本科分两个亚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 及昆虫痘病毒亚科。前者又分8个属 ,除疣 病毒属外,均对动物有致病性。此外,从蜥 蜴、蛙、鹿、袋鼠等新分离的痘病毒尚末鉴 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痘病毒的致病 性有新的认识,例如昆虫痘病毒原先只知道 对昆虫致病,近年来又发现它对鱼类有致病 作用。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双股DNA病毒课件
58
1、伪狂犬病毒
(1)分类地位:为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 又名猪疱疹病毒1型。 (2)致病性 ① 猪为原始宿主,也可 感染马、牛、绵羊、山羊及多种野生动物。
双股DNA病毒课件
59
② 主要症状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轻微 发热和神经症状;
非洲猪瘟病毒科:仅有一个成员,即非 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这两科的病毒均为:线状双股DNA, 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双股毒课件
47
1.非洲猪瘟病毒
为非洲猪瘟的病原体:仅家猪易感;以急性 高热为特征,全身出血,病程短,死亡率 高; 由呼吸道入侵→扁桃体和鼻粘膜附近 淋巴结增殖→血流(病毒血症,红细胞及 白细胞中含毒)。
第27章 双股DNA病毒
第一节 痘病毒科 (Poxviridae) 第二节 非洲猪瘟病毒科与虹彩病毒科 第三节 疱疹病毒科 (Herpesviridae) 第四节 腺病毒科(Adenoviridae)
双股DNA病毒课件
1
第一节 痘病毒科 (Poxviridae)
本科若干成员在病毒学上有重要意义。 Jenner(1798)描述的用牛痘病毒预防人类天 花,是病毒免疫的里程碑。目前痘苗病毒及 其他痘病毒被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载体广泛 应用,鸡痘、羊痘及羊口疮危害较严重,牛 痘病毒具有公共卫生意义,黏液瘤及皮肤疙 瘩病病毒等是检疫对象。
第31章双股RNA病毒
蓝舌病
病原
BTV 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70-80nm双
股RNA,双层蛋白质外膜。 病毒抵抗力强。 羊肾、牛肾Cell和BHK-21都能培养增殖能形
成CPE。 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蓝舌病
蓝舌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羊、牛。 传播途径:库蠓叮咬。 易患动物:绵羊易感、不分年龄品种,以一岁 左右的绵羊最易患。牛和山羊易感性较低,鹿 和羚羊也易感。 严格季节性:夏季和早秋,特别是低洼地区。
分类
❖ 分为12个属,宿主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 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
❖ 对脊椎动物致病主要有6个属:
➢ 正呼肠孤病毒属 ➢ 环状病毒属 ➢ 轮状病毒属 ➢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 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 ➢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RNA10节段 RNA10节段 RNA11节段 RNA12节段 RNA12节段 RNA11节段
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
致病性
❖ 引起多种疾病 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矮 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不远走动,喜卧伏 ❖ 腓肠肌断裂,腿变形、外旋、跛行 ❖ 严重者瘫痪
病理变化
❖ 肌腱肿胀、出血 ❖ 腱鞘增生肥厚、硬化、坏死,周围纤维素
沉着
微生物学诊断
禽正呼肠孤病毒 (Avian orthoreovirus)
❖ 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 ❖ 无血凝活性,抗原性不与哺乳动物毒株交叉 ❖ 8个血清型 ❖ 对热稳定,卵黄中病毒能耐56℃ 24h,60 ℃8-10h ❖ 能抵抗乙醚、氯仿和pH3的酸性环境 ❖ 能在鸡胚卵黄囊、绒尿膜上增殖,也能在原代鸡肝、
对本病来说,牛是宿主,库蠓是传播媒介, 而绵羊是临诊表现最严重的动物。
双RNA病毒科
Hale Waihona Puke 双RNA病毒是一群无囊膜,表面无突起的双 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链 RNA构成。本科病毒有三个属, 1.水生双RNA病毒属 2.禽双RNA病毒属 3.昆虫病毒属。 病毒颗粒集聚于胞质内。有许多不同的抗原 分子。所有病毒可水平和垂直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本病毒1957年在美国发现。 一、病毒特性 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多感染雏鸡,有2个血清型,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病毒无囊膜。基因组由两个双股RNA片段组成,即A、B片 段。A片段编码3种病毒蛋白,其中的一种能产生中和病毒的 抗体并具有保护作用,可用于疫苗生产。 病毒能耐乙醚、氯仿及胰酶的处理。对热抵抗力强,56℃ 3 小时病毒毒价不受影响。在pH2的环境中1小时仍存活。 病毒蛋白有4种,VP1、VP2 、VP3和VP4 ,其中VP2和VP3 可共同诱导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产生,是IBDV的主要结 构蛋白。
五、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鉴定:采取发病鸡新鲜法氏囊,制 成乳剂,取上清液0.2ml接种或点眼无母源抗 体的雏鸡,于接种后72h采集典型发病鸡的法 氏囊,作中和试验鉴定病毒。 六、血清学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 荧光抗体、ELISA试验等。
四、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只对鸡有感染性,3-6周龄的雏鸡最易感。 目前,从不同地区、不同日龄、不同免疫状 态的鸡群中分离到的IBDV毒株的致病性有很 大差异。 免疫母鸡的抗体可通过卵黄囊转移到后代。 这些有亲代抗体的鸡在孵出后可受到4-5周的 保护。预防上应用较多的是弱毒疫苗,但常 常不能获得完全的群体保护,是因为IBDV能 引起免疫抑制。
二、抗原性 本病毒有两种血清型,I型和II型,可用中和 试验鉴定。I型来自鸡,II型来自火鸡。I型病 毒在火鸡中有传染病,而无致病性。II型病毒 无VP2蛋白。 三、培养特性 鸡胚是培养IBDV的最好方法。多用7-8日龄 鸡胚作卵黄囊接种,9-11日龄鸡胚作绒毛尿 囊膜或尿囊腔接种。也可利用鸡胚成纤维细 胞培养,可见蚀斑的出现。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急性:
5-15日龄内所发生的大多数病例常为急 性。
症状为全身委顿,虽能随群采食,但将 啄得之草随即甩去;
半日后行动落后,打磕睡、拒食,但多 饮水,拉出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 有气泡;
呼吸用力,鼻端流出浆性分泌物,色泽 变清;
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1~2d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鹅
小
瘟
最急性型仅见肠道 有急性卡他性炎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鹅
小
瘟
病程较长时,在卵黄蒂与回盲部的肠段, 外观极度肿胀,质地坚实,状如腊肠,剖 开后可见淡灰色或淡黄色的栓子塞满肠腔。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鹅
小
瘟
严重时波及整个肠道,肠管前段 内容物呈黄绿色第30章双,股RNA后病毒 段呈红色
临床表现下痢和神经症状。本病主
要侵害4~20日龄雏鹅,传染快而病
死率高。
小鹅瘟 部分小肠段膨大,肠腔内有
栓塞物,表面有凝固纤 维素性渗出物(王永坤摄)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2、病原:
小鹅瘟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的一员,属 DNA病毒,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 ,能抵抗56℃3h。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厌神或 食萎表
顿现 、精
鹅
小
瘟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鹅
小
瘟
很快双腿麻痹、第3倒0章双股地RNA病乱毒 划,抽搐而死
小鹅
瘟
急性型常发生于1~2周龄的鹅,病初精神沉郁 第30章双股RNA病毒
鹅
小
瘟
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腹 泻,排白色或淡黄绿第30色章双股粪RNA便病毒 ,肛周羽毛被污染
RNA病毒的结构与传播机制
RNA病毒的结构与传播机制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身复制和繁殖。
RNA病毒是一类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包括单股RNA病毒和双股RNA病毒两类。
RNA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引起了很多人畏惧的传染病,如流感、SARS、新冠肺炎等。
了解RNA病毒的结构与传播机制,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
一、 RNA病毒的结构RNA病毒的结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RNA病毒具有不同的结构,包括构成病毒颗粒的外壳、遗传信息负载体RNA以及在病毒内部进行遗传物质复制和繁殖的酶等成分。
1. 外壳RNA病毒的外壳由蛋白质组成,主要功能是保护病毒的RNA负载体。
不同种类的RNA病毒外壳的构成相差很大,但大多数RNA病毒外壳都采用同一种组装方式。
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外壳主要由两种蛋白质HA和NA组成,红斑病毒则由E蛋白和M蛋白组成。
外壳蛋白质的变异性是RNA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的体现,也是RNA病毒变异率高的原因之一。
2. RNA负载体RNA病毒的RNA负载体采用单股或双股RNA,RNA的长度和数目也因病毒而异。
RNA负载体不仅携带了病毒所需要的遗传信息,还能够作为编码酶和蛋白质的模板反转录成为DNA,进而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3. 酶RNA病毒维持其遗传物质的复制和繁殖是依靠内部编码的特殊酶。
这些酶包括RNA聚合酶、反转录酶和融合酶等。
RNA聚合酶能够合成RNA,反转录酶则能够将RNA转录成DNA,融合酶则能够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二、 RNA病毒的传播机制RNA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口腔、消化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
RNA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食品污染传播。
一旦RNA病毒侵入宿主体内,就开始利用宿主细胞进行自我繁殖和复制。
1. 直接接触RNA病毒能够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这包括血液、唾液、尿液、粪便等液体通过皮肤或者黏膜进入身体。
2. 空气传播RNA病毒在宿主体内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时,会释放出许多病毒核糖蛋白颗粒。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双股RNA病毒
在原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 长。
禽呼肠孤病毒
禽呼肠孤病毒
无囊膜,20面体对称
禽呼肠孤病毒
2. 致病:主要表现为 病毒性关节炎 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
鸡病毒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节 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可致腱断裂。在急性 发病群中,由于病鸡死亡、淘汰、生长停滞、 饲料利用率低等均可造成严重损失。
5.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草鱼出血病病毒——草鱼出血病
一、分 类
共有15个属,宿主范围广泛,其中对动物致病的有10个属。
1. 正呼肠孤病毒属 2. 环状病毒属 3. 轮状病毒属 4.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5.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抗脂溶剂,较大pH范围稳定; 蛋白酶处理可增加传染性。
脂溶剂处理后丧失部分活性; 只在pH6~8稳定。
二、兽医临床上常见的呼肠孤病毒
(一)轮状病毒 (二)禽呼肠孤病毒 (三)蓝舌病毒
轮状病毒
(一)轮状病毒 Rotavirus
1. 特性
1)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球型,平均直径70nm左右。 2) 病毒体中心为直径36~45nm的致密核心,含病毒核酸。 3) 双层衣壳,呈轮缘状,围绕内层。
内层衣壳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车轮幅条,故称为轮状病毒。
2.血清学诊断
(1)琼脂扩散试验(AGP) (2)病毒中和试验(VNT) (3)免疫荧光试验(IF)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传染性法氏囊抗原、抗体 特异性结合出现的沉淀线
微双RNA病毒科
在人、大鼠、豚鼠、猪等动物的粪便中也 可检测到类似双RNA病毒颗粒,与双RNA病 毒相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环状病毒属(Orbivirus)
本属为典型的虫媒病毒,成员有30多种。 对动物致病的主要有:
非洲马瘟病毒 蓝舌病病毒 流行性出血病毒 马脑炎病毒
(一)环状病毒的基本特性
• 病毒粒子近似球形,直径约80nm,没 有脂质囊膜。有一个模糊的外衣壳。
• 基因组由10个双链RNA节段组成。 • 通过、非洲马瘟病毒
(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AHSV)
• 非洲马瘟病毒为非洲马瘟的病原体。该 病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 传染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地方 性流行病。
• 传播媒介是库蠓的某些种类,其中最重 要的是拟蚊库蠓。
形态 超薄切片中的病毒粒子直径为75nm,内有一个致 密的核心,直径约50nm。 负染标本内,病毒粒子的总直径为60-80nm ,衣 壳的直径约55nm,由32个壳粒组成。
二、主要特性
1、病毒颗粒近似球形,直径80nm,无囊膜。 2、有外、中、内三层衣壳,均为20面体对称。 3、基因组为线状双股RNA,分节段。
10个节段(正呼肠孤病毒、环状病毒) 11个节段(轮状病毒、水生呼肠孤病毒) 12个节段(科州蜱传热病毒、东南亚十二
节段病毒) 4、某些成员有血凝特性。 5、易发生基因重配而产生种及血清型的变异。
非洲马瘟病毒
分型
非洲马瘟病毒有9个血清型: 非洲马瘟病毒1型 非洲马瘟病毒2型 非洲马瘟病毒3型 非洲马瘟病毒4型 非洲马瘟病毒5型 非洲马瘟病毒6型 非洲马瘟病毒7型 非洲马瘟病毒8型 非洲马瘟病毒9型
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不同型病毒的毒力强弱也不相同
理化特性
• 核酸为双股RNA。
•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有一定抵抗力 ,抗胰蛋白酶。在pH6-10之间稳定,但在 pH3时迅速灭活。
血凝性
某些毒株感染鼠脑的抽提物能够凝集 马的红细胞,红细胞凝集的最适条件 是pH6.4 、37℃孵育2小时。
病原性
自然感染发生于马、骡及猴,死亡率95%。 马最敏感,骡次之。驴有一定抵抗力,仅出 现温和的发热反应 。斑马隐性带毒者,但不 发病。人亦可感染,表现为脑炎视网膜炎。
马瘟在临床上习惯地分为四个类型,即发热 型、肺型、心型和混合型 。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 正呼肠孤病毒属
病毒名称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 1~4型
禽正呼肠孤病毒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科州蜱传热病毒 埃亚契病毒 草鱼出血热病毒
感染动物
疾病
多种哺乳动物
呼吸道病、腹泻
鸡、鸭、鹅、火鸡
小型哺乳动物、人 小型哺乳动物、人 草鱼
慢性呼吸道病 关节炎、肠炎 科州蜱传热 脑炎 草鱼出血热
肺型最为严重,体温升高达41℃,呼吸、脉 搏加快,并出现急性肺水肿的症状。病畜可 在数小时内死亡。
主要病变是肺水肿和胸腔积水。
微生物学诊断
确诊必须依靠病毒分离鉴定以及特 异性血清学检查。
(1)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取发热期的病马血液或动物的脾脏,制成 乳剂,脑内接种2~6日龄小鼠分离病毒。 接种后5~10天发病死亡。
• 病毒初步鉴定用补体结合试验。将死亡乳 鼠脑组织制成10%乳剂,4℃过夜, 离心 取上清液作为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 补体结合试验鉴定。也可应用荧光抗体技 术或琼脂扩散试验进行初步鉴定。
• 病毒血清型的鉴定,须用中和试验以及血 凝抑制试验。
(2)血清学试验
包括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 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ELISA试验 等。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动物疾病有关的属 正呼肠孤病毒属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质型多角体病毒属 昆虫双链九片段RNA病毒属 昆虫非包裹呼肠孤病毒属
呼肠孤病毒科主要动物病毒及所致疾病
属名
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 环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属
病毒名称
蓝舌病毒1~26型 非洲马瘟病毒1~9型 马脑炎病毒1~7型 流行性出血症病毒1~10型 巴尼亚姆病毒1~3型 蜜露马病病毒 轮状病毒A~E型
• 血液或血清中的病毒可以长期存活,在 4℃甚至室温条件下存活多年。60℃于30 分钟使其灭活。
• 保存病毒的适宜温 度是4℃或~70℃,马 瘟病毒在-20%~-50℃温度中较易灭活。
培养
鸡胚培养
各型马瘟病毒均可经卵黄囊接种后于鸡胚内 增殖。鼠脑适应株还常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 上生长。
细胞培养
马瘟病毒可在马肾、绵羊羔肾、鸡胚肾等原 代细胞,以及Vero、MS、BHK-21等传代细胞 系内增殖,并出现大型的胞浆内包涵体。其 中以仓鼠肾细胞系和猴肾细胞系最常应用。
血凝抑制试验
血凝抑制抗体的出现时间较早,约在 热反应后4~5天即可测出,但消失也 快,是诊断马瘟近期感染的一种常用 方法。血凝抑制试验的关键,是要制 备出高质量的血凝抗原。
中和试验
是鉴定病毒型常用方法。可在乳鼠或 组织培养细胞上进行。中和抗体的出 现早于其他抗体,且持续期长。自然 感染马匹,在热反应后2~3天,即可 在血清中测出中和抗体。注射鼠化弱 毒疫苗的马匹,通常在接种后6~14 天出现中和抗体,于100天左右达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但在接种后一年, 还常继续测出低滴度的中和抗体。
双股RNA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双RNA病毒科 微双RNA病毒科 单分病毒科
第一节 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一、分类
呼肠孤病毒科分为2个亚科: 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6个属) 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9个属)
宿主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两 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植物。
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动物疾病有关的属 环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属 东南亚12节段病毒属 蟹12节段病毒属
补体结合试验
抗原由感染(乳)鼠脑或细胞培养物 制备。马骡感染后7~10天开始出现补 体结合抗体,于感染后2~6周达最高 滴度,此后逐渐下降,约于6个月左右 消失。
琼脂扩散试验
抗原由感染(乳)鼠脑或猴肾细胞培养 物经超声波裂解后制备。马匹在感染后 2周左右,出现沉淀抗体,4~6个月后 下降并消失。一般出现两条沉淀线。由 于可能出现动物种间的非特异性沉淀线 ,因此必须设置正常抗原、阳性抗原、 正常血清和阳性血清的多种对照。
东南亚12节段病毒属 版纳病毒 蟹12节段病毒属 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
感染动物
疾病
绵羊、山羊、鹿 马、驴、骡、斑马 马 鹿、牛 妞 马 几乎所有动物 通常有宿主特异性 人 甲壳类
蓝舌病 非洲马瘟 流产、脑炎 流行性出血热 流产、先天性异常 神经症状
肠炎 神经症状
呼肠孤病毒科主要动物病毒及所致疾病
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