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
关于黄克功案件法律影评(3篇)
![关于黄克功案件法律影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3c8be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e.png)
第1篇摘要:黄克功案件是中国法律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它涉及了革命英雄主义与法律原则的冲突,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从案件背景、法律分析、社会影响等方面对黄克功案件进行法律影评,旨在探讨法律与人情、正义与仁慈之间的平衡。
一、案件背景黄克功案件发生在1937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之际。
黄克功是中共冀鲁豫边区的一名红军战士,因涉嫌强奸一名女学生而被逮捕。
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黄克功被许多人视为革命英雄,而强奸罪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认为是对革命事业的背叛。
二、法律分析1. 刑法适用根据当时的《中华民国刑法》,强奸罪属于重罪,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然而,在黄克功案件中,法院在判决时却面临着严峻的抉择。
一方面,黄克功作为革命英雄,他的行为可能被看作是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另一方面,强奸罪作为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其性质和后果不容忽视。
2. 量刑标准在黄克功案件中,法院在量刑时面临了诸多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黄克功作为红军战士,在战争环境下行为失控,应当给予一定的宽容;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黄克功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人权,必须依法严惩。
3. 法律与人情黄克功案件引发了关于法律与人情之间关系的讨论。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黄克功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对他抱有同情。
然而,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不能因为人情而背离法律原则。
三、社会影响1. 法律尊严黄克功案件对法律尊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件的处理结果表明,即使是在特殊时期,法律也不能被滥用,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2. 社会舆论黄克功案件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人们为黄克功的英勇事迹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人们也对法院的判决表示质疑。
这表明,在法律与人情之间,社会舆论对法律适用具有重要影响力。
3. 革命英雄主义与法律原则黄克功案件引发了关于革命英雄主义与法律原则之间关系的讨论。
一方面,革命英雄主义要求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法律原则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法律规定。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b49bc7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b.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影片《黄克功案件》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细腻的情感,让我深受触动。
影片中,黄克功案件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的冲突,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直刺人心。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禁为黄克功的命运感到惋惜,更为那个时代的法治精神
所感慨。
黄克功,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因一时的冲动,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在剧中,黄克功的悔恨、痛苦、挣扎,都让我为之动容。
他曾说过:“我愿意
用生命去赎罪。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罪人的悔过之心。
然而,法治的
严苛,让他无法逃脱应有的惩罚。
影片中,法官的公正、严肃,让人印象深刻。
他公正无私,坚守法治底线,为黄克功案件画上了句号。
正如那句:“法治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
”法官
在判决中,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如果我是黄克功,我会如何选择?在冲
动与理智之间,我又将如何抉择?或许,这正是影片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启示:
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我们要学会自律,坚守底线,尊重法律。
影片中的黄克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他既有激情,又有冲动,既有才华,又有罪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黄克功,都有可能
在某个时刻,迷失自我。
因此,影片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
自己的人生。
影片《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它让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思考人生、思考法治。
让我们铭记那句:“法治是国家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的幸福线。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a7894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1.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黄克功案件》的镜头,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那段尘封的历史层层剖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
影片中,黄克功的形象跃然银幕,他那刚毅的面庞、坚定的眼神,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黄克功,一个英雄的名字,一段传奇的故事。
他曾在战场上一往无前,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然而,就在他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之际,却因一念之差,陷入了人生低谷。
影片中,黄克功的内心挣扎与痛苦,让我为之动容。
他曾是那个时代的楷模,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迷失了自我。
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黄克功的光辉形象与黑暗面进行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黄克功的英勇事迹,让我们为之敬佩;而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又让我们为之惋惜。
这种对比,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引发我们对于英雄、人性、道德的深思。
影片中,黄克功的妻子李素珍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那无私的爱,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黄克功的心灵。
在黄克功陷入低谷之际,是李素珍用她的爱,唤醒了黄克功内心的良知。
这份爱情,让人动容,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黄克功案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关于人性、道德、法律的深刻反思。
影片通过黄克功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追求和困惑。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人们为了信仰和理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黄克功案件,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代价背后的残酷现实。
观看《黄克功案件》,让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名言:“英雄不问出处,道德永存人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黄克功这样的人物,来提醒我们坚守信仰,不忘初心。
同时,我们也要从中汲取教训,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让历史重演。
总之,《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在今后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0197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7.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现实题材影片,通过真实还原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命运转折。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对历史的反思与思考更加深刻。
影片以黄克功为主线,通过他的一生,生动地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在中国广东的一起命案。
从开始的黄克功作为一个普通人,到误入歧途,再到最终接受审判,整个剧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通过对黄克功个人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困惑和无奈。
电影从刻画社会环境入手,勾勒出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与社会制度的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惑。
无数人被拖入泥淖,陷入生存的漩涡。
黄克功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原本正常的生活被意外的事件打破,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影片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通过对黄克功人性的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黄克功的遭遇与众多无辜者并无太大的不同,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不义。
这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有他自身的选择和决定。
影片没有对黄克功进行一味的痛斥,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如此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心路历程。
另一方面,影片也通过描绘执法者的形象,揭示了司法审判的重要性和难度。
执法者在案件调查和审判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扰,他们既要追求公平正义,也要考虑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而在这样的压力下,司法庭上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对命案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以及司法人员的辛勤付出。
影片的表现形式非常独特,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观感。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镜头中,黄克功在被捕前夕遇到了一个刚刚逃婚的女子,这一情节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凸显出主人公的命运多舛和生活的坎坷。
而在影片的电影展示和反思的方式,让我思考到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良知与善良。
总之,电影《黄克功案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对主人公人性的揭示,让人深思社会背景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69a47b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5.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黄克功案件是中国当前社会犯罪领域的一起重大案件,此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在观看相关报道后深感震撼和思考。
下面,我将从案件的背景、相关方面的影响以及我的个人观点,对黄克功案件进行反思和观后感。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黄克功案件的背景。
黄克功是中国一位商人,他以非法经营罪被法院判刑。
黄克功在中国各地经营一家连锁超市,并以此为掩护进行非法募集资金活动。
经过调查,黄克功涉嫌非法集资金额巨大,涉及人数众多,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对于这样一个犯罪嫌疑人,法律的制裁是必然的。
黄克功案件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个人,而是涉及到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首先,这个案件向人们提供了一个警示。
它告诉我们,不法之人无论权贵或是富有,一旦触犯了法律,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其次,这个案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高风险投资的关注。
黄克功案件中的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到了大量的投资者,他们希望通过高利益获得快速的财富,最终却付出了代价。
这给广大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不要盲目追求高利润,应该理性投资,并注重风险控制。
除了这些影响,黄克功案件还凸显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
从案件的调查到庭审的进行,整个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司法机关的专业和公正。
几十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法律的制裁越来越严厉。
这也给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加安全和公平的社会环境。
同时,从黄克功案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司法机关对于打击犯罪的决心和力度。
对于一起有着如此大规模影响的犯罪案件,司法机关没有退缩,坚决依法惩治犯罪,给了人民以信心和希望。
在观看完黄克功案件相关报道后,我个人也有一些感悟和观点。
首先,法治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其次,个人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无论是富有还是平凡的人,有钱还是没钱的人,都应该遵纪守法,不得以违法的方式侵害他人权益。
最后,我认为民众应该加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d11b5d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7.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这部电影,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它以黄克功案件为线索,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中,黄克功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他曾是红军的一员,英勇善战,忠诚于党的事业。
然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却因一场意外,导致他走向了歧途。
影片中的黄克功,既有刚毅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这种矛盾性让人深思。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历史人物却往往被历史所遗忘。
”黄克功,一个曾经的英雄,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这让我深感惋惜,同时也让我思考:一个英雄,为何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电影中,黄克功案件的处理过程,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法律的严谨与公正。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法律并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工具,而是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基石。
这让我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影片中,黄克功的妻子、战友们,在面对黄克功的罪行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与谅解。
他们没有因为黄克功的罪行而放弃对他的关爱,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的过去。
这种人性光辉,让我为之动容。
观看《黄克功案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人们为了信仰而奋斗,为了理想而牺牲。
而黄克功案件,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它告诉我们,英雄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他们也有犯错的时候。
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更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人,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以一颗勇敢的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如电影中所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有笑有泪,有哭有笑。
我们要学会在这个舞台上,演绎好自己的角色。
”总之,《黄克功案件》这部电影,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得到了人生的启示。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梗概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e0da1f4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5.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梗概黄克功案件是中国历史上一起备受关注的重大刑事案件,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复杂,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公众关注。
本文将从案件背景、调查过程、审判结果和案件影响等方面,为读者概括黄克功案件的观后感。
一、案件背景黄克功案件是指中国一位房地产开发商黄克功于某年某月某日被怀疑涉嫌受贿和渎职罪名而被警方逮捕。
黄克功是某城市一家著名房地产企业的创始人,以其商业才华和惊人的财富一度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二、调查过程警方接到举报后,对黄克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工作。
他们调查了黄克功的日常活动、公司的账目情况以及涉及他的商业交易等方面的信息。
而在调查的过程中,警方发现了一系列黄克功涉嫌受贿和渎职的证据。
三、审判结果根据警方调查和收集的证据,黄克功于某年某月被正式起诉,最终在某年某月接受一审判决。
法庭判决黄克功犯有受贿罪和渎职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的罚款。
此案也引发了公众和社会各界对反腐败问题的深入讨论。
四、案件影响黄克功案件的审判结果一度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和社会震动。
案件的公开审理以及相关报道使广大公众对腐败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反腐败斗争持更加积极的态度。
此案也成为推动中国反腐败工作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显示了中国政府对贪污腐败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五、结语黄克功案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反腐败意识的觉醒。
通过该案的曝光和审判,人们开始认识到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也为中国政府继续打击腐败提供了参考和教训。
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反腐败的力度,给社会创造一个公正、透明和廉洁的环境。
以上是黄克功案件观后感梗概,通过对案件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起案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此类案例的曝光和打击,我们对腐败问题的认知将会不断提高,同时也为建设一个公正和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动力。
我们期待,未来中国能够继续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黄克功事件观后感800
![黄克功事件观后感800](https://img.taocdn.com/s3/m/553e533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2.png)
黄克功事件观后感800黄克功事件观后感黄克功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起备受关注的政治事件,也是中国政治体制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这起事件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完黄克功事件的相关报道和分析后,我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和社会公正的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黄克功事件发生在197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黄克功是一位河南省政府官员,他以揭发当地官员贪污腐败行为而闻名。
然而,他的揭发行为引起了当局的不满,他被指控为反革命分子并被判刑入狱。
黄克功的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使得中国社会对于社会公正和政府权力制衡的讨论再次升温。
黄克功事件的观后感让我深思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反腐败行动的态度以及官员的权力垂直结构。
尽管中国政府重视反腐败,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面临来自政治局面子工程等因素的干扰。
这种现象表明,中国政府对于权力垂直结构的改革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阻力。
黄克功事件还引发了中国社会对于言论自由和新闻监督的思考。
在当时的中国,媒体对于政府的监督功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控制。
黄克功事件的发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媒体的角色和责任,呼吁加强对于新闻报道的监督和公正性。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此外,黄克功事件也让我反思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漫长性。
尽管中国政府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和挑战。
政治权力集中、官僚体制强大等问题都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得到解决。
黄克功事件的观后感让我更加坚信,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综上所述,黄克功事件的观后感让我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和社会公正的追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次个案,更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部分。
通过对此事件的观察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和中国社会对于公正和民主的追求。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黄克功判决书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黄克功判决书](https://img.taocdn.com/s3/m/952d18303968011ca300911b.png)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刑事判决书被告:黄克功,男性,二十六岁,江西南康人,前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
右被告因逼婚不遂杀害人命案件,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本院公审,特判决如左:主文黄克功实行逼婚不遂杀害人命一罪,立判处死刑。
事实黄克功所枪杀的刘茜,女性,十六岁,山西定襄人,陕北公学的学员。
初在太原求学,自卢沟桥抗战后,愤暴日侵略,感国难严重,于去年八月间,决然舍弃家庭、学业,冒险间道来到延安城,即进抗日军政大学,在第十五队为学员,学习、工作均极努力。
当时黄克功适任抗大第十五队长,遂得与刘茜认识,通信来往渐涉恋爱,感情尚好。
九月间,陕北公学成立,所有抗大第十五队全体人员,拨归公学。
但不几日,黄克功仍复被调回抗大转任第六队队长,刘茜留在公学学习,二人关系开始疏离,后黄克功向刘茜追求不已,送钱赠物,要求结婚,而刘茜感觉黄克功过于纠缠,发生反感,曾经表示拒绝,并给以劝诫与批评。
黄克功失望,更听信谗言,以刘茜在公学已另有爱人,去信责备,同时更迫切地要求结婚,但刘茜绝不愿意,亦不给以答复。
黄克功认为失恋是人生莫大的耻辱,忘却自己是革命队伍中的干部,放弃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不顾当前国家民族的危难,陷于恋爱第一的泥坑中,不能自拔,遂萌杀害刘茜之动机,借以泄愤。
于十月五日晚饭后,带备勃郎宁手枪,偕同抗大训练部干部黄志勇到公学去访寻刘。
在公学前适与刘茜相遇,并有她的同学数人董铁凤等。
黄即招刘茜走向河边散步,刘不能拒,离开她的同学同黄克功偕行。
适天已入黑,黄志勇先行分手回校,尚见黄克功与刘茜仍留在河边谈话。
黄即向刘谈判,要求公开宣布结婚;刘予以严厉拒抗。
当时黄克功即拔出手枪对刘威胁恫吓,刘亦不屈服。
黄克功感情冲动,失却理智,不顾一切,遂下最后的毒手,竟以打敌人的枪弹对准青年革命分子刘茜胁下开枪,刘倒地未死,尚呼救命,黄复对刘头部再加一枪,刘即毙命。
黄克功于谋杀事毕后,即回校,取水洗足企图湮没血迹证据,即自行解下外衣及鞋子清洗,才去校部汇报。
黄克功案件对宪法的启示
![黄克功案件对宪法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147538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c.png)
黄克功案件对宪法的启示黄克功案件是中国法治史上的一起重大案件,也是对中国宪法实施和法治建设的一次重大考验。
这起案件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黄克功是当时的中国国家安全部副部长,因涉嫌叛国罪和间谍罪被判处死刑。
这起案件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也对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克功案件对宪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黄克功案件提醒我们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治国安邦的基本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和执行宪法。
在黄克功案件中,黄克功作为一名国家官员,却违背宪法,背叛国家,这严重损害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因此,我们必须坚守宪法原则,严格执行宪法,确保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不受侵犯。
其次,黄克功案件提醒我们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法治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在黄克功案件中,法治的缺失导致了一名国家官员的叛国行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严格依法办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再次,黄克功案件提醒我们要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教育。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全体公民的守法法宝,只有让全体公民充分了解和遵守宪法,才能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
在黄克功案件中,黄克功对宪法的无知和违法行为,揭示了宪法宣传和教育的不足。
因此,我们要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教育,让全体公民了解宪法,尊重宪法,遵守宪法,共同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总的来说,黄克功案件对宪法的启示是深刻的,它提醒我们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可忽视,宪法的宣传和教育必须加强。
只有在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法治的制度建设才能得到稳步的推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得以实现。
愿我们铭记黄克功案件的教训,不断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教育,推动法治的建设,为建设法治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6篇(2)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6篇(2)](https://img.taocdn.com/s3/m/80654c0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5.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6篇(2)黄克功案件观后感41937年10⽉,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了⼀起震惊全中国的重⼤案件。
时任红军抗⽇军政⼤学队长的黄克功,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
此事发⽣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很⼤的震动。
时值国共合作抗⽇时期,在国统区,国民党的喉⾆机构《中央⽇报》则将其作为桃⾊事件⼤肆渲染,攻击共产党政府“封建割据”、“⽆法⽆天”、“蹂躏⼈权”。
(跟现在美国抨击中国⼈权问题是⼀样的)。
事件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将黄克功处以死刑。
历史上称为“黄克功事件”。
如今,7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历史案件在这个打⽼虎的敏感时期,被搬上了⼤荧幕,其影射的意义不⾔⽽喻。
黄克功,放当年也是响当当的“红⼀代”,在井冈⼭就和⽑主席打⾰命,⾛过长征,⽴功⽆数,算是⽼⽑⼿下⼀员⼤将。
虽⾃古以来杀⼈偿命是天理,但在当时的⾓度来看,此案对黄克功的死刑判决,其政治意义远远⼤于法律意义。
三国演义⾥有⼀个著名的情节。
官渡之战,曹操缺少粮草,于是让粮官发粮⾷的时候⽤⼩斛代替⼤斛,引起了⼠兵们的不满后,曹操⽴刻将粮官以贪污粮⾷的罪名斩⽴决,⼠兵的愤怒⽴刻就平息了。
中国⼈⾃古以来都觉得皇上是好的,只是被奸⾂蒙蔽了,杀奸⾂是平民愤的最好办法。
我们都知道杀粮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缺少的问题,杀贪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污的问题。
但“民意”这种神秘莫测的东西,总需要⼀个出⼝来发泄。
民意究竟是什么?民意就是真相吗?举个例⼦,近⽇有⼀则新闻:美国⽩⼈警察枪杀⿊⼈,被判⽆罪。
引起了很多城市的骚乱。
美国作为⼀个法制国家,我相信法庭是通过公正合理缜密的证据才下的判决。
但这件事不单单是⼀件法律事件,⽽是可以上升到政治⾼度的重⼤事件,美国⼈将政治问题司法化,虽然公正合理,却酿成了意料不到的后果,说明美国的政治体制缺乏弹性。
也说明了防民之⼝胜于防川。
说到黄克功之案,站在当时的⾓度,黄克功必须死,他杀死的不单单是⼀个⼥学⽣,⽽是整个共产党的法制体系。
黄克功,枪杀女学生红军大将
![黄克功,枪杀女学生红军大将](https://img.taocdn.com/s3/m/fbc0bd34e87101f69e3195bd.png)
黄克功,枪杀女学生的红军大将-法律黄克功,枪杀女学生的红军大将文/刘全娥侯欣一人物档案:黄克功(1911 -1937),河北邯郸人(另有说法其为江西南康人),红军师团级干部。
1937年10月5日,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由革命功臣堕落为杀人犯。
10月12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决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
2014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电影《黄克功案件》在人民大会堂公映。
在当下中国反腐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关键时期公演这样一部影片,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和关注。
黄克功案宣告了一项重要法律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该案在当时的中国甚至外国都是一个带有符号意义的重大事件,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人提及,且每次提及都会有新的视角。
延河边的枪声77年前的一天晚上,延安延河边突然响起两声枪响,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被枪杀。
中共有关方面立即展开调查,战功显赫的红军旅长黄克功落网。
黄克功在少年时随叔叔到南方做生意,后在江西参加红军。
从井冈山到延安,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
红军到达陕北后,他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大队长。
1937年8月2日,16岁的山西定襄人刘茜从山西太原友仁中学投奔延安参加革命,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刘茜活泼、美貌,很快就引起黄克功的注意。
思想进步的刘茜也对“走过长征”的“老革命”黄克功(时年26岁)充满了仰慕。
相貌英俊的黄克功热烈地追求刘茜,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当时的延安男多女少,年轻人都处于婚配期。
当时,官方制定了一项“二五八团”的党内政策,即只有男方年满25岁、拥有8年党龄、团级以上的干部才能结婚。
符合条件的黄克功极为兴奋,想马上与刘茜结婚。
1937年9月初,刘茜被调整到陕北公学,两人联系不再方便。
刘茜出生在一个国民党高官的家庭,黄克功则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
他们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刘茜发现两人的情趣、观念、性格有很大不同。
刘茜天真浪漫,追求恋爱独立。
虽然她与黄克功有很深的交情,但她不想和他结婚。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a2824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f.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这部影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年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影片中,黄克功的形象立体而鲜明,他那激情四溢、英勇无畏的形象,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然而,正是这激情与英勇,却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影片中,黄克功的悲剧,让我深感痛心。
他曾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为了理想和信念,勇敢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然而,在人生道路上,他却不慎走上了歧途,最终走向了毁灭。
这不禁让我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被诱惑所动摇?影片中的黄克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他既有英勇的一面,又有自私的一面。
在面对爱情时,他无法抗拒诱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人性的复杂。
影片中的法官,让我看到了法治的力量。
面对黄克功的罪行,法官公正无私,严格执行法律。
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法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只有法治才能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影片中的革命队伍,让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革命队伍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总之,《黄克功案件》这部影片,让我在感动与反思中,对革命精神、人性、法治和团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年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明白了人生道路上,坚守信仰、勇敢面对人性的复杂、尊重法治和团结的重要性。
这部影片,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关于黄克功案件法律影评(3篇)
![关于黄克功案件法律影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f6e76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b.png)
第1篇导语:黄克功案件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起重大冤案,它不仅揭示了当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引发了社会对法治精神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黄克功案件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法律问题,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案件背景黄克功案件发生在1950年代初期,当时新中国正处于建立和巩固政权的关键时期。
黄克功,原为解放军某部连长,因涉嫌强奸罪被判处死刑。
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
二、案件分析1. 法律适用问题黄克功案件首先暴露了法律适用的问题。
在当时,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许多法律条文存在模糊和争议之处。
黄克功案件中的强奸罪,在当时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审判过程中存在争议。
2. 审判程序问题黄克功案件的审判程序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审判过程中缺乏充分的证据和调查,导致判决结果存在疑点。
其次,审判过程中,被告人未能充分行使辩护权,审判不公现象明显。
3. 法官职业道德问题黄克功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部分法官存在职业道德问题。
他们没有依法公正审理案件,而是受到外界干扰,导致判决结果失真。
4. 社会舆论影响黄克功案件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部分媒体和群众对案件进行了过度解读,使得案件性质被夸大,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
三、反思与启示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黄克功案件的发生,提醒我们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要确保法律条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减少法律适用中的争议。
2. 加强审判程序建设要确保审判程序的公正和透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证据调查,确保案件审理的客观公正。
3. 提高法官职业道德法官作为司法公正的维护者,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公正审理案件。
加强对法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
4. 引导社会舆论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避免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干扰。
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确保舆论监督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黄克功案件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起重大冤案,它警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法治精神的敬畏。
黄克功案件
![黄克功案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5260380b4c2e3f57276359.png)
黄克功(1911年-1937年),江西南康人。
红军师团级干部。
1937年10月5日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将黄克功处以死刑。
1937年10月12日经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决死刑立即执行。
这件事被称为“黄克功事件”。
1937年的延安,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黄克功桃色事件”。
毛泽东“挥泪斩马谡”,一个勇冠三军的红军将领被公审枪毙了。
1937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刘茜到抗大第十五队学习时,正好黄克功在第十五队任队长,遂与黄克功相识。
两人经过短期接触,感情尚好,经常通信往来,渐涉恋爱。
1937年9月,陕北公学成立,抗大第十五队全体人员拨归陕北公学,于是,刘茜也随队转入陕北公学学习。
但不久,黄克功被调回抗大任第六队队长,刘茜仍留在陕北公学。
以后两人接触少了,关系渐渐疏远。
黄克功见刘茜与其他男同学来往,心怀嫉妒,加之听了一些风言风语,就觉得刘茜在陕北公学另有所爱,对他不忠诚,就去信责备刘茜并要求立即结婚。
刘茜对黄克功的反复纠缠,渐生反感,屡次劝说、批评无效后表示拒绝结婚。
黄克功则认为“失恋是人生莫大的耻辱”。
黄克功和刘茜之间有过一段短暂的热恋,但随着两人交往的加深,他们对爱情及婚姻家庭认识的巨大差异很快就显现出来。
那时延安年轻人多,多数尚未结婚,据说男女的比例是五比一。
外来的青年都很崇拜长征干部,把他们看成传奇式的英雄,女青年找对象,有所谓“走长征路线”之说。
刘茜是个年轻美貌、能歌善舞的姑娘,黄克功则是个战功累累、身居高位的军人,在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上,两人多少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
相处久了,他们之间便在生活情趣、习惯爱好方面表现出许多不同,先是矛盾、纠葛和不协调,后来是乏味和苦恼,最后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缝。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茜还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少女,她渴望的爱情是浪漫的精神之恋。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33a1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4.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前段时间,我观看了《黄克功案件》这部影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影片讲述了 1937 年 10 月,在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未遂而枪杀女青年刘茜的恶性案件。
当时,很多人认为黄克功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功赫赫,希望能让他戴罪立功。
但毛泽东主席“挥泪斩马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终将黄克功绳之以法。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
影片中的黄克功,一开始给人的印象是英勇善战、忠诚坚定的革命战士。
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
然而,当个人情感问题出现时,他却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功绩和荣誉并不能成为他违法犯罪的护身符。
无论过去有多么辉煌的成就,一旦触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都必须接受应有的惩罚。
刘茜这个角色也让我感触颇深。
她是一个充满朝气和理想的女青年,怀着对革命的热情来到延安。
她渴望在这个新的天地里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
然而,她的单纯和对爱情的执着最终却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看到她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我的心揪得紧紧的,为她的不幸遭遇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
而在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最让我敬佩的是毛主席和共产党高层的坚定决心和公正态度。
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求情,他们始终坚守法律的尊严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毛主席那句“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掷地有声,让人感受到了共产党从严治党、依法治军的决心和勇气。
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个细节,黄克功在得知自己犯下大错后,脸上的那种悔恨和绝望让我难以忘怀。
他或许在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一时冲动不仅毁掉了别人的生命,也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而他周围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对他的行为既感到愤怒又感到痛心。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整个事件更加真实和令人深思。
再看看现在的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日益健全的时代。
延安时期的“黄克功案件”
![延安时期的“黄克功案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f2b221f111f18583d05a64.png)
视。毛泽 东亲自主持召 开了 “ 七七 事 变 ” 后, 她 积 极响
会议,经过反复讨论酝酿, 应党的抗日号召,在党组织
决定将黄克功处以死刑。
的护 送下,冒 险通过敌人一
七十 多年过去 了,这 段 道道封锁线,最终到达延安,
尘封的历史已淡出了人 们的 进入 抗大第十五队学 习。她
记忆。直到 2014 年 12 月 4 日, 朝气 蓬勃, 学习努力,工作
黄克功逼婚未遂 怒而枪杀刘茜
1937 年 10 月 5 日傍晚, 黄克 功携带勃朗宁手 枪,前 往陕 北公学找刘茜。在学校 门前遇 到刘茜与董铁凤等同 学,黄克功即 约刘茜到延河 边散 步,刘茜 不想让他过于 尴尬,遂离 开同学,与黄来 到了 延河边。 黄再次向刘茜 提出 结婚要求,遭到刘茜断 然拒 绝。在越 来越尖锐的口 角与 激怒中, 黄先是持枪威
两人经过 一段接触,彼此感 情尚好,经常 通信往来,渐 涉恋爱。
1937 年 9 月, 陕 北 公 学成立。刘茜所在 的抗大第 十 五队 全 体 转 入陕 北 公 学, 黄克功则调任 抗大第六队队 长。彼此接触 少了, 关系渐 渐疏远。黄克功见 刘茜常与 其他男同 学来往, 便心怀嫉 妒,写信责备 刘茜, 并要求 立即结 婚。对 黄的纠缠,刘 茜渐生 反感, 拒绝结婚。黄 克功则偏 执地认为“失恋是 人生莫大耻辱”。
国民党的舆论喉舌则大 肆渲 身经 百战的 红军旅长。1937
染,攻击和污蔑边区政府“封 年,担任延安 抗日军政大学
建割据”“无 法无天”“ 蹂躏 第六 队队长。 但有很多同志
人权”。
反 映, 他“ 自 恃 年 轻 有 为,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 立过战功,比较骄横”。
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高 度重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c8b9f8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8.png)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黄克功案件》这部影片,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重现眼前。
影片中,黄克功将军那坚毅的眼神、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奋斗的一生。
黄克功,一位英勇的战士,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的事迹让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英勇无畏;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生命书写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影片中,黄克功将军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忠诚。
正如他所说:“我愿为革命事业献出我的一切,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观看《黄克功案件》,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黄克功将军的一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与奋斗,也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正是无数像黄克功将军这样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筑起了今天的和平家园。
影片中,黄克功将军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战友间的深情厚谊。
他们相互扶持,共度难关,为了共同的目标,甘愿付出一切。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观看《黄克功案件》,让我明白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向繁荣昌盛,必须有一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勇于担当的英勇战士。
黄克功将军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要学习黄克功将军的坚定信念、英勇无畏的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黄克功案件
![黄克功案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49b004f78a6529647d53c7.png)
电影开篇就在一个月黑风高东的夜晚,一个人抱着一具女尸,悄然走进浑浊的河水中,他就是一个曾经的功臣-- 黄克功发生“黄克功案件”后,请求毛泽东特赦黄克功的呼声自然不小。
因此,在刚刚建立起边区政府法律条文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处理好此案,直接关系着人民对共产党的信赖。
换言之,特赦能换来士气,但会丧失民心。
可以肯定地说,即便是放在今天,《黄克功案件》仍是一部题敏感材,其敏感原因在于:该片根据1937年10月5日,战功卓越的红军师级干部黄克功向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逼婚未遂,枪杀刘茜后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公审判处死刑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最终,审判的重担落在了边区法院审判长雷经天身上。
戏剧性的是黄克功曾经在长征时救过他的命,就是他的救命恩人,而当时的情况也分为“杀”和“留”两大阵营:其中公诉方、陕北公学学员及部分群众代表是坚决要求判处黄克功极刑的一方;黄克功的战友——江西老表集体声援,而抗大同仁亦是想尽办法保全他的生命;。
所以,在法理和人情之间,在“杀”和“留”两个阵营之争前面,雷经天不仅在一碗水端平,还要“两碗水端平”,所以,雷经天给自己叛了“三个死刑”:“第一,判处了使用…特权‟的死刑;第二,判处了情感用事的死刑;第三,判决我等待上司意见、不想独立审判、怕承担责任的死刑。
我是判了自己三个死刑,才在判决书上按的手印啊!”雷经天内心的决绝可见一斑。
在合议庭争论那场戏中,身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含泪与力保黄克功者李兴国辩论说:“共产党姓共,就是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姓共,就是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共同抗日;姓共,就是与民众权利共享,不以特权优待自己。
如果我们宽容了黄克功,官贵民贱,共产党不姓共了,人民就会与我们不共戴天……”随后,他更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后的抉择:“如果我们今天不判处黄克功死刑,以后老百姓就会判我们的死刑!”、“如果我们今天赦免了黄克功,就等于判处了我们未来的死刑!”至此,雷经天历经艰难的心理转变之后,最终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黄克功案件的法律意义(3篇)
![黄克功案件的法律意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03d4f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b.png)
第1篇一、引言黄克功案件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起重大案件,发生在1945年。
该案件涉及革命干部黄克功与女战士刘胡兰的婚姻纠纷,最终以黄克功被判处死刑而告终。
黄克功案件在我国法律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后来的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案件背景1945年,革命干部黄克功与女战士刘胡兰相识并相爱。
然而,由于刘胡兰已与另一位战友结婚,黄克功遂向刘胡兰提出分手。
刘胡兰不同意,双方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黄克功持枪将刘胡兰射杀。
事发后,黄克功被捕,案件引起全国关注。
三、案件审理黄克功案件由当时的抗日民主政府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黄克功进行了审判。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黄克功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情节恶劣,依法应予严惩。
最终,黄克功被判处死刑。
四、法律意义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黄克功案件体现了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无论是革命干部还是普通战士,都应遵守法律,不得违反。
黄克功作为革命干部,犯下故意杀人罪,同样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一案件表明,在我国,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2. 法律的严肃性黄克功案件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对黄克功的犯罪行为进行了公正的审判。
这一案件表明,我国法律具有严肃性,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维护了军队纪律黄克功案件对维护军队纪律具有重要意义。
黄克功作为革命干部,本应遵守军队纪律,为人民服务。
然而,他却因个人情感问题,犯下故意杀人罪。
这一案件警示军队,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严明纪律,确保军队的纯洁性。
4. 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发展黄克功案件对后来的法律制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该案件促使我国在革命根据地时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法律制度,为后来的法律实践奠定了基础。
5. 丰富了法学理论黄克功案件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该案件涉及刑法、民法、军事法等多个领域,对法学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该案件的深入研究,法学界可以探讨法律制度、法律实施、法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克功案件:
1937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生了一起震惊陕甘宁边区、影响波及全中国的重大案件。
时任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的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
国民党《中央日报》将其作为“桃色事件”大肆渲染,攻击和污蔑边区政府。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边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将黄克功处以死刑。
这件事被称为“黄克功事件”。
黄克功:江西人。
少年参加红军,历井冈山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立过大功,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时,他已是身经百战的红军旅长。
在抗大学习后留校任职,1937年,他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
“二五八团”(干部结婚条件);男女比例五比一。
刘茜:山西人,思想进步,响应党抗日号召,来到延安。
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十五队学习。
校领导誉为“年龄最小,表现最好”的学员。
正好黄克功任队长,与其相识。
短期接触,感情尚好,经常通信往来,渐涉恋爱。
1937年9月,陕北公学成立,抗大第十五队全体人员拨归陕北公学,刘茜随队转入陕北公学学习。
不久黄克功被调回抗大任第六队队长,刘茜仍留在陕北公学。
两人接触少了,关系渐渐疏远。
黄克功见刘茜与其他男同学来往,心怀嫉妒,加之听了一些风言风语,就觉得刘茜在陕北公学另有所爱,对他不忠诚,就去信责备刘茜并要求立即结婚。
刘茜对黄克功的反复纠缠,渐生反感,屡次劝说、批评无效后表示拒绝结婚。
黄克功则认为“失恋是人生莫大的耻辱”。
刘茜给黄克功的信:“我希望这态度永远下去好了!将来的问题,将来再解决,你不要再急急地想结婚……”“我希望我的爱人变成精神上的爱我者。
”“爱情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是意志认识的相同,你不应把物质来供我,这是我拒绝你送我钱和用品的原因,希望你不要那般的来了,你无形中做了降低朋友的行为。
”“就是夫妻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中,互相的也是各不依靠,而是帮助,你认清点!!”“我们像亲兄妹一般的过着生活来到延安,但我们是同学只[之]合,而没有和其中之一个产生什么爱的,我们一块游山玩水,一块打球,一块讨论,无形中失去了男女之界。
现在仍是那般的。
”“朋友,你的理智呢?为了一个人而失眠,值得吗?”“你简单把恋爱看成超过一切了!”“冷静点!冷静点!”
1937年10月5日傍晚,黄克功身带白朗宁手枪,到陕北公学找刘茜,约其到延河边散步。
再次与刘茜谈判,要求公开宣布结婚。
刘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在激怒中,黄克功先是持枪威胁,逼婚未遂,而后失去理智开枪。
大家有很多议论,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黄克功身为老革命、老红军、老共产党员,强迫未达婚龄的少女与其结婚,已属违法,采取逼婚手段,更违犯了边区婚姻自主原则。
他不顾国难当头,个人恋爱第一,达不到目的就丧心病狂地杀害革命同志,这无异帮助民族敌人,实属革命阵营的败类。
他触犯了边区刑律,破坏了红军铁的纪律,应处极刑,以平民愤。
第二种意见认为:黄克功犯了死罪,从理论上说应该处以死刑。
不过,在这样的国难时期,应该珍惜每一个有用的人才,让其为国效劳。
黄克功资格老,少年参加红军,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光荣革命历史;他功劳大,流过血,为革命屡建战功。
当此民族危亡紧要关头,他杀刘茜,已经损失了一份革命力量,我们不能再杀黄克功,又失一份革命力量。
应该免除死刑,减轻刑罚,叫他上前线去,戴罪杀敌,将功赎罪,让他的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流。
黄克功被捕认罪后,写信给毛泽东。
罗瑞卿把抗大组织的意见和群众的反映,原原本本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报告。
据叶子龙回忆,毛泽东当时很愤怒,说:“这是什么问题?这是什么问题?这样的人不杀,我们还是共产党吗!?
鉴于本案案情重大,群众看法又不一致,确有典型的法制教育意义,边区政府及高等法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于10月11日在被害人所在单位——陕北公学大操场,召开了数千
人的大会,进行公开审判。
审判长宣布开庭后,起诉人和公诉人先向大会陈述了黄克功案件的全部细节。
公诉书中提出:黄克功对刘茜实系求婚未遂以致枪杀革命青年,在黄克功的主观上属强迫求婚,自私自利无以复加。
黄克功曾系共产党员,又是抗大干部,不顾革命利益,危害国家法令,损害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实质上无异于帮助日本汉奸破坏革命,应严肃革命的纪律,处以死刑,特提向法庭公判。
黄克功提出的唯一的“理由”,只是认为“她破坏婚约是侮辱革命军人”。
当审判长与全体有关人员重新就座宣布继续开庭时,黄克功也被带了上来。
雷经天站起来,庄严地宣布了处黄克功以死刑并立即执行的判决。
判决书中指出:“刘茜今年才16岁,根据特区的婚姻法律,未达到结婚年龄。
黄克功是革命干部,要求与未达婚龄的幼女刘茜结婚,已属违法,更因逼婚未遂,以致实行枪杀泄愤,这完全是兽行不如的行为,罪无可逭。
”“黄克功实行逼婚不遂杀害人命一罪,立判处死刑。
”对判决结果,黄克功没有表示任何反抗、抵触、激动或消沉的情绪。
他只是转过身来,面向群众,举起双手,高呼了几句口号:“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后来宣读毛泽东的来信。
执行枪决后,张闻天做了讲话,题目是《民主、法制与共产主义的恋爱观》。
认为黄克功自恃有功,无视刘茜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新社会的女性,已不是男人的奴隶、工具和私有财产。
任何领导人、干部、战士与群众,在法纪面前是平等的。
张闻天的讲话,消除分歧,统一思想。
之后,毛泽东又在抗大特意作了一场“革命与恋爱”的讲演,提出了革命青年在恋爱时应遵循的“三原则”——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和学习的原则、自愿的原则。
要求大家从“黄克功案”中吸取教训,要严肃对待恋爱、婚姻、家庭问题,要培养无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操,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三个月后,在抗大的一次宴会上,毛泽东又提起此事,说:“这叫否定之否定。
黄克功一粒子弹,否定了刘茜,违反了政策,破坏了群众影响;我们的一粒子弹,又否定了黄克功,坚持了政策,挽回了群众影响,而且使得群众更拥护我们了。
”此后,毛泽东多次提到过这件事,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欺压群众、自私自利是万万要不得的。
马锡五:1898年生,陕西省保安(今志丹县芦草沟)人。
曾用名马锡伍。
1930年参加革命。
1940年8月至1942 年12月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副专员,1942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
1943年3月亲自审理了封芝琴婚姻纠纷案。
是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受表扬和奖励的22名领导干部之一。
1943年,马锡五受到谢觉哉的接见表扬,同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肯定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正确性。
毛泽东亲自为之题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
”在司法工作中创立了马锡五审判方式。
在一次全国司法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接见会议代表时,紧紧握住了马锡五的手。
热情风趣的说:“马锡五你来喽!来喽事情就好办喽!”1944年1月6日,林伯渠在《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报告》中指出“提倡‘马锡五审判方式’,以便教育群众”。
同年3月13日,《解放日报》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题,发表了评论。
1944年6月,由李维汉执笔,经毛泽东、周恩来审阅后,发给中外记者的一个介绍材料《陕甘宁边区建设简述》中曾讲道:“提倡审判与调解、法庭与群众相结合的审判方式(马锡五方式)。
”①1945年12月29日,王子宜院长在《边区推事审判员联席会议总结》报告中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总结为:“(1)深人农村,调查研究;(2)就地审判,不拘形式;(3)群众参加,解决问题。
”②三个特点的总精神都有群众参加,是非曲直摆在明处,然后把调查研究过的情形在群众中进行酝酿,使多数人认识上一致,觉得公平合理了,竭力求得全面正确了,再行宣判。
这便做到既合法律政策原则,又近情理,不仅使双方当事人服判,其他事外人也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