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一端是柱一端是梁的这种梁为什么要指定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结构综合资料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框架铰接设置
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 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结构设计初学者常见问题讲座-铰接、固结
初学者在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一、关于SATWE梁端铰接1、次梁与主梁的铰接(1)、做个实验,次梁都按主梁输入,一个次梁点铰,一个次梁不点铰,一个取消次梁。
图一(不点铰接)图2(点铰接)图3(取消次梁)图1、图2说明按主梁输入的次梁在点铰后,会影响侧向刚度计算,但很微弱。
图3说明,次梁对整体侧向刚度的贡献:14938/14590=1.0239。
仅仅2.39%,不会超过5%。
图4(不点铰接)图5(点铰接)图4、图5的周期继续说明次梁的刚度共享微弱,点铰不点铰对整体结构的计算都并没有影响图6(不点铰接)图7(点铰接)图8(取消次梁)图6、图7、图9继续反应次梁的作用对地震力作用下的基底剪力的贡献很微弱,说明次梁不管是用主梁输入还是用次梁来输入,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微弱。
基底剪力反应结构的刚度图9(不点铰接)图10(点铰接)结论1: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结论2: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结论3: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共享。
(以上说明次梁,可以点铰,对整体影响不大,但注意也不能乱点,以致结构形成机构)(2)、次梁点铰的实质首先要认清我们为什么要铰接处理?不要认为是铰接,其实质是在受力过程中控制约束条件,释放弯矩。
图11(不点铰)图12(端部点铰)图11、图12说明释放掉次梁端部的弯矩,转移到次梁底部弯矩。
(次梁端弯矩也是按刚度分配,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点铰释放弯矩)那么很多朋友就会问了,这不是与实际真实受力情况不同了吗?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都是整体现浇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连接都是刚性连接。
但在结构中,所有构件的受力都是按刚度分配,次梁梁端点铰后,仍然有刚度存在,也就会分配到力。
那次梁点铰还有意义吗?看下图解释:图13图14图13、图14说明,边框架梁除了剪力突变,还产生了T=19的扭矩。
剪力突变无法避免,但扭矩可以释放掉,从而使得框架梁的受力变得稍微简单明确一点。
结论4: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一端柱上-一端梁上的半框架梁
一端柱上-一端梁上的半框架梁广厦结构答疑汇总一、管理员能否举例说明一下基底相对于地面层的标高如何输入?比如一高层带地下室一起计算,计算时嵌固端取0层(地下室底板处),但地下室部分是没有风荷载的,此时如何输入才能实现这一点?还有半地下室的情况也请说明,谢谢!——1、有地下室时设置“地面层对应层号即可”。
2、基底相对于地面层的标高是在房屋建在山顶上求风荷时使用正值时起作用。
二、我计算的是一栋7层框架,底层层高4.8,其余层高3.0,计算结果中有多项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要求,请问要不要作处理?怎样处理,现在我为了骗审图中心,就把计算结果改了一下,但显然这不是一个长远的办法,请管理员回复!!又:假如稳定性不满足又如何处理呢?——刚度比和稳定性不满足时计算已按规范内力放大了1.15,是否改方案由您决定,规范没有明确说明。
三、x≥0.35ho按双筋截面考虑2、设置铰接时梁底筋会自动增大,铰接处钢筋不能小于底筋1/4。
六、关于楼梯支座应该取弹性支座还是固端支座!——按弹性考虑。
七、广厦圆柱怎么输入?——宽度B输入直径,H=任何负数(不为0)输入。
八、两个出屋面楼梯间可以设一标准层,然后设1个鞭梢小楼层计算吗?还是要用SSW设多塔计算?谢谢!!两者影响大不大?——两个出屋面楼梯间可以设一标准层,然后设1个鞭梢小楼层计算,只是风荷载计算时迎风面多算了,也可用SSW设多塔计算,两种方法都可以,但计算原理不同结果有可能有区别。
九、在查看ss计算结果信息中的重量与质量(单位均为KN)有何区别——在计算结果总信息中自重+所输的恒载+所输的活载=重量,重量用以判断恒载和活载输入是否准确,自重+(所输的恒载+所输的活载)*折减系数=质量,质量用以求解地震力。
十、一平行墙面的悬挑楼梯,在柱上建纯悬挑梁作平台梁,将楼梯的荷载加至悬挑梁上,此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吗(用SS计算)?有没有考虑悬挑梁对柱的影响?——如果是次梁导到构造柱上则程序按一定的比例将荷载加到构造柱上,比例的设置在砖混中信息中设。
梁的加密区只有一端加密的可能情况
梁的加密区只有一端加密的可能情况在16G101图集中,也提到了一种情况,一端是主梁,另一端是框架柱或剪力墙时,梁的箍筋加密区要分别对待。
一、讨论当楼、屋面梁的一端支座为框架柱而另一端为梁或框架梁时:由于另一端支座不是框架柱,因此该梁不能形成完整的框架梁,这种结构平面布置,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机制和抵抗水平荷载,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型。
但在实际施工中,会经常遇到此类情况时,正常按下述方式处理措施:1、梁的一端为框架柱时,与框架柱连接的梁端上、下纵向钢筋可按框架梁构造要求采取直线锚固或90弯折锚固措施。
2、另一端为梁或框架梁时,与梁连接的梁端上部纵向钢筋钢筋满足直线锚固长度La可不弯折。
不满足直线锚固长度时,可采取90°弯折锚固,弯折前的水平段投影长度,如按铰接连接时≧0.35Lab,如充分考虑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水平段长度≧0.6Lab。
弯折后的竖直段投影长度为15d。
3、当梁支座一侧有楼板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采用直线锚固方式伸入楼板内,满足直线锚固长度La的要求。
下部纵向钢筋直线锚固长度不小于12d(带肋钢筋)。
4、与框架柱相连的一端箍筋应按该工程的抗震等级设置箍筋加密区范围,加密要求同框架梁;梁的另一端可不设置箍筋加密区。
二、当楼、屋面梁的一端支座为框架柱而另一端为剪力墙时:分为两种情况说明,第一种情况是剪力墙与梁平行时,应属剪力墙连梁;另一种情况是与剪力墙平面相交。
1、第一种情况属剪力墙的连梁,梁上、下纵向钢筋伸至框架柱内,按受拉钢筋采取直线锚固或90°弯折锚固,另一端按连梁的构造要求锚固,箍筋的设置应按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标注施工。
2、第二种情况的梁上、下纵向钢筋伸至框架柱内,按框架梁节点要求锚固。
另一端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应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注明的支座,假定确定梁中纵向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它的处理方法,较为复杂,在下后的文章在专项说明。
(完整版)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力学练习册学校学院专业学号教师姓名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1第一章静力学基础1-1 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A,构件AB,BC或ABC的受力图,未标重力的物体的重量不计,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a)(b)(c)2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d)(e)(f)(g)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3 1-2 试画出图示各题中AC杆(带销钉)和BC杆的受力图(a)(b)(c)(a)4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1-3 画出图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所有摩擦均不计,各物自重除图中已画出的外均不计。
(a)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5 (b)(c)(d)6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e)第一章静力学基础7 (f)(g)8 第二章 平面力系第二章 平面力系2-1 电动机重P=5000N ,放在水平梁AC 的中央,如图所示。
梁的A 端以铰链固定,另一端以撑杆BC 支持,撑杆与水平梁的夹角为30 0。
如忽略撑杆与梁的重量,求绞支座A 、B 处的约束反力。
题2-1图∑∑=︒+︒==︒-︒=PF F FF F F B A yA B x 30sin 30sin ,0030cos 30cos ,0解得: N P F F B A 5000===2-2 物体重P=20kN ,用绳子挂在支架的滑轮B 上,绳子的另一端接在绞车D 上,如第二章 平面力系 9图所示。
转动绞车,物体便能升起。
设滑轮的大小及轴承的摩擦略去不计,杆重不计,A 、B 、C 三处均为铰链连接。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求拉杆AB 和支杆BC 所受的力。
题2-2图∑∑=-︒-︒-==︒-︒--=030cos 30sin ,0030sin 30cos ,0P P F FP F F F BC yBC AB x解得: PF P F AB BC 732.2732.3=-=2-3 如图所示,输电线ACB 架在两电线杆之间,形成一下垂线,下垂距离CD =f =1m ,两电线杆间距离AB =40m 。
电线ACB 段重P=400N ,可近视认为沿AB 直线均匀分布,求电线的中点和两端的拉力。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钢结构(柱脚)刚接与铰接的区别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
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
其设计要求如下:(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
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
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
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
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
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
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
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
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
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
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出现。
&&&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
梁铰接
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定义及处理方法(2014-01-13 15:50:07)分类:pkpm建模、结构计算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定义及处理方法1、理论力学中刚接铰接的定义理论力学中,当该节点不产生弯矩可定义为铰接,当产生支座负弯矩时,可定义为刚接;、2、混凝土结构中刚接铰接的定义对于梁柱节点,当柱子线刚度i2>20 i1(强柱弱梁)时,i1 为梁线刚度,i2为柱线刚度,i=EI/L,梁端可以按完全固接计算,此时梁端弯矩误差在5%以内,反之i1>20i2,强梁弱柱,梁端可以按完全铰接计算;线刚度20 倍是什么概念,假设L1=L2,b柱=b梁, 则意味着h1>2.7h2,h1为梁截面高度,h2为柱截面高度,此时可假设梁为刚性梁,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主要位移是水平位移,可以忽略转角。
实际工程中,理想铰接不存在。
因为混凝土梁柱节点是现浇的,而且该节点至少有构造钢筋。
在外力作用下,设计为铰接的节点实际会产生一定数值的弯矩。
在SATWE软件中,所有构件的受力都是按刚度分配,次梁梁端点铰后,仍然有刚度存在,也就会分配到力,也从另一个方法说明了不存在弯矩为0的理想铰接。
在混凝土结构中将能承担一定弯矩的铰接点称为塑性铰。
强柱弱梁时,柱相对线刚度比梁大很多,在外力作用下,梁端变形受到了柱的约束,在两端产生了支座负弯矩,该负弯矩与外力荷载基本成正比。
外力荷载较大时,支座负弯矩也较大,导致梁端支座处钢筋较密集,不利于施工。
此时可人为将该梁端设计为塑性铰,降低其支座负弯矩。
在混凝土结构中,铰接其实为塑性铰。
当梁端弯矩较大,超出了该梁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后,该节点分担的支座负弯矩不再增加,等于受弯承载力,不随外力荷载而变化。
塑性铰弯矩数值一般较刚接状态下的弯矩数值小。
塑性铰设计的本质是弯矩调幅,控制混凝土梁在受力过程的约束条件,释放弯矩。
4、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的选择原则1)与剪力墙平面外相连的梁按铰接处理原因是剪力墙平面外刚度为0,无法约束梁端变形;2)支座处左右两端梁顶标高相差太大,导致支座负筋无法连通,可按铰接处理3)次梁与主梁的交点可设计为刚接或铰接,但必须满足11G101图集要求。
梁与柱刚接与铰接的区别
梁与柱刚接与铰接的区别相对而言,铰接那就轻松得多了。
铰接就像是俩人关系松松垮垮的那种,反正彼此并不拘束。
就好像两个人的手指勾在一起,虽然接触,但你动一下,它就能转动。
你把梁和柱通过铰接连接,梁就能自由地转动,不受那么多限制,像是个轻盈的舞者,随时准备起舞,不受束缚。
它不像刚接那样,刚一受力,柱也得马上做出反应,铰接可不会那样,梁自己怎么动就怎么动。
你看,铰接的那种连接方式,就像是铁钩和铁环搭在一起,接触处不会太紧密,它俩没有那么多压力和依赖,想怎么转就怎么转。
柱子不会因为梁的受力而改变位置,梁也能独立运作。
那你可能就会想了,这两者到底哪个更厉害?嘿嘿,说实话,得看具体的情况。
刚接一般适用于那些比较“硬核”的结构,比如建筑结构中的一些大型工程,尤其是那些需要梁柱强力配合的地方,刚接可算是钢铁般的搭档。
刚接能确保柱梁之间受力的传递非常稳定,不会有太多的“妥协”。
它适合用在那些压力大的地方,像是高楼大厦,桥梁,这种地方需要让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块,不留死角。
所以如果是碰到“重场面”,刚接可是绝对的“主力军”,像是你打游戏遇到大boss,得靠硬拼。
不过,铰接也有铰接的优势,尤其是一些不需要那么强力配合的地方,它能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适用于那些结构变化较多,或者需要一定自由度的设计。
你想啊,铰接可以让梁在受力后产生一定的变形,转动,而不至于造成过大的内力集中,也避免了结构的损坏。
要是梁和柱之间一直是死死地“刚接”,那万一有一点小问题,可能就会引发大问题。
铰接的“宽容度”就大得多,梁和柱之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对方的变化,不那么容易产生裂痕。
说到这里,铰接就像是你跟朋友偶尔的“松散关系”,大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挥,但也不会让彼此因为一点小摩擦就翻脸。
要是你想知道刚接和铰接到底哪种更合适,那其实要看项目的需求,想要坚固?刚接没错;要想灵活一些,可能铰接就比较好。
刚接的成本通常会高一些,因为它需要更强的材料和施工技术。
例析框架梁对结构体系的影响
例析框架梁对结构体系的影响引言随着人们对住宅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户型的变化对结构布置甚至结构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开发商对结构的经济造价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这样背景下,结构布置中难免出现了个别框架梁一端为柱(墙)一端为梁的情况。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分析这种情况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1. 工程简介:实际工程为多层住宅,建筑高度20.9米,7层。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类别II类。
50年重现期风荷载0.45kN/m2,基本雪压0.35kN/m2。
图1.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图结构设计考虑建筑布置及造价采用异形柱框剪结构,在结合建筑布置中则出现框架梁一端为柱一端为梁的情况,如图1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图中在建筑1-C 轴、1-D轴X向框架梁框架梁属于一端为柱一端为梁情况,1-27轴、1-37轴、1-28轴、1-36轴Y向也属于一端为柱一端为梁情况。
2. 计算软件选择及模型验证:对于一端为柱一端为梁的框架梁直接影响的就是结构框架不能形成有效的抗侧力体系。
结构计算软件能不能准确反映出一端为柱一端为梁的对结构刚度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分析验证计算软件采用PKPM-SATWE,以单层框架的结构为例。
结构布置图详图3。
图2.计算对比模型结构布置图(左为框架一,右为框架二)图2中框架一为梁柱对齐框架结构,框架二则模拟一端为梁一端为柱的情况。
计算分析主要参数框架一前三周期为0.6561(X)、0.6561(Y)、0.6242(扭转),地震力作用下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996;框架二前三周期为0.8255(Y)、0.6516(X)、0.5965(扭转),地震力作用下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228。
由数值可以看出,当改变框架位置,产生一端为梁,一端为柱情况后,从地震力作用下最大值层间位移角可以看出框架二的Y向的刚度大幅降低,只有框架一的62%,且框架二的第一周期为Y向的平动,周期值较大也意味着Y向刚度减小。
高层结构,对“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理解
高层结构,对“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理解参加工作后的第三个项目,遇到了“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这个疑惑,单位习惯的做法是不分情况,貌似都建议点铰接,我困惑。
查阅相关资料后特总结如下:1 设计意图也必须以设计概念,正确的概念为基础。
次梁的弯矩,便成了框架主梁上的扭矩。
次梁的锚固长度大小,直锚或直+弯,规范或图集都是取的最不利锚固值,即锚固长度按此要求能包络柱很多最不利的情况。
在实际工程中,即使锚固长度不满足此要求,但“固结”效果是真实存在的,即次梁的弯矩也许并不会丢失或丢失太多,而是真实存在,但不满足规范与图集要求,但可能符合真实受力情况。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本中有以下文字:在满足一定可靠度的前提下,将结构开裂扭矩值乘以一个折减系数系数。
换个角度,此句话的意思在保证结构可靠度的前提下,已经对扭转刚度进行了折减。
抗扭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中也考虑了该系数,考虑了抗扭刚度的折减。
(切记,该公式保证了结构的可靠度)人为点铰接,是以开裂为代价,释放了次梁端弯矩与框架主梁上扭矩。
但在实际中,是根据刚度进行内力分配的,次梁端部的弯矩与扭矩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否点铰,次梁端部也配有一定的面筋,也能承受一定量的弯矩。
当次梁端部弯矩不大时,裂缝并不会加大,只是底筋留有余量,偏于更安全。
当次梁支撑在刚度大的主梁上时,弯矩可能比较大,如果两端楼板及主梁自身能约束或能承受次梁传给框架主梁的扭矩时,点铰,构造的面筋可能承受不了次梁端的弯矩,通过调幅,让次梁底部承受更多弯矩,此时付出“开裂”的代价。
此时点铰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2 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
当次梁的弯矩变化为主梁上的扭矩时,我们应该充分并真实的考虑楼板对扭矩的“约束”。
对于两端都有楼板约束时,其对扭矩的“约束”作用比较大的,一般先不点铰接,让楼板真实的约束一部分扭矩。
如果楼板+框架主梁承受不了扭矩,则应该点铰接,因为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
当同一方向的次梁错开支撑在主梁时,扭矩对框架主梁的影响的很大,可能引起超筋。
建筑结构识图-梁-板-柱
总结词
板的跨度和支承方式决定了板的承载能 力和稳定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考 虑的重要因素。
VS
详细描述
板的跨度是指板两端的支承点之间的距离 ,跨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板的承载能力和 稳定性。根据跨度大小,板可分为大跨度 板、中等跨度板和小跨度板。支承方式可 分为简支支承、连续支承和固定支承等, 不同的支承方式对板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有不同的影响。
梁和板的连接处应采用加强筋或加厚板面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
梁与柱的连接方式
梁和柱的连接通常采用刚性连 接或铰接连接。
刚性连接通过焊接或高强度螺 栓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形成 一个整体结构,能够传递弯矩 和剪力。
铰接连接则允许梁和柱之间有 一定的转动自由度,通常用于 承受侧向荷载或地震作用。
详细描述
根据应用场景和承载要求,板可分为预制板、现浇板和组合板等类型。预制板是在工厂 预制好,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其厚度一般在50-150mm之间。现浇板是在施工 现场浇筑而成,其厚度根据跨度和承载要求而定,一般在80-200mm之间。组合板由
预制板和现浇板组成,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板的跨度与支承方式
建筑结构识图-梁板-柱
目 录
• 梁的识图 • 板的识图 • 柱的识图 • 梁、板、柱的连接与协同工作 • 实际工程中梁、板、柱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梁的识图
梁的类型
简支梁
简支梁一端固定,另一 端自由,是最简单的一
种梁。
连续梁
连续梁有多个支座,可 以承受多方向的载荷。
悬臂梁
悬臂梁一端固定,另一 端悬空,常用于承受单
箍筋
箍筋主要用于固定主筋的位置 ,并增加梁的抗剪承载能力。
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
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主次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1、《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
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朱炳寅观点: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3、某结构培训机构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一端柱上,一端梁上的半框架梁
广厦结构答疑汇总一、管理员能否举例说明一下基底相对于地面层的标高如何输入?比如一高层带地下室一起计算,计算时嵌固端取0层(地下室底板处),但地下室部分是没有风荷载的,此时如何输入才能实现这一点?还有半地下室的情况也请说明,谢谢!——1、有地下室时设置“地面层对应层号即可”。
2、基底相对于地面层的标高是在房屋建在山顶上求风荷时使用正值时起作用。
二、我计算的是一栋7层框架,底层层高4.8,其余层高3.0,计算结果中有多项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要求,请问要不要作处理?怎样处理,现在我为了骗审图中心,就把计算结果改了一下,但显然这不是一个长远的办法,请管理员回复!!又:假如稳定性不满足又如何处理呢?——刚度比和稳定性不满足时计算已按规范内力放大了 1.15,是否改方案由您决定,规范没有明确说明。
三、x≥0.35ho按双筋截面考虑四、1、层高4.5m,在3.0m的地方有一雨篷,挑出1.5m,长度8m(柱距8m),在广厦中如何输入,广厦可以计算吗?2、8mx8m柱网,因有大窗户需建层间梁,在广厦中如何输入和计算?3、如同上,建两榀框架当层间梁计算,在某一跨用虚梁的方法建造雨篷合理吗?广厦是否考虑了雨篷对梁的扭矩和倾覆?——1、在层高4.5m处直接加荷载或加飘板;2、直接在柱上加荷,层间梁另外算;3、广厦没有考虑雨篷对梁的扭矩和倾覆。
五、1.想请问一下在计算底框结构时,底框采用SS计算,那在建模时除了设置砖混的总体信息外是否还要设置SS总体信息!2.在梁与梁节点处由于抗扭不够往往超筋,GS提供一个解决方法是设置节点处为铰接,请问设置铰接后只是在建模计算的时候设置铰接,那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怎样保证做到真正铰接呢?是不是有什么构造保证?谢谢管理员!——1、计算底框结构时,砖混的总体信息和SS总体信息都应设置;2、设置铰接时梁底筋会自动增大,铰接处钢筋不能小于底筋1/4。
六、关于楼梯支座应该取弹性支座还是固端支座!——按弹性考虑。
梁、板中固接、铰接及锚固
2
5.弯矩调幅,可以使梁端弯矩变小,更容易施工,但调幅仅针对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国 外规范有针对水平力调幅的规定, 弯矩调幅虽然是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 但是还有一个附加 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减缓顶部钢筋拥挤情况、 将顶部钢筋通过调幅移至底部, 这样便于混凝 土的浇筑,调幅的本质是充分的利用材料性能,尊重了结构的实际受力过程。 《高规》规定,现浇框架结构 BEK=0.8-0.9,应此现浇结构不能小于 0.8。程序只对梁 端负弯矩调幅,遇梁端正弯矩时不调,因此当梁跨由多于两个梁单位元组成时,若程序对其 跨中弯矩未作调幅处理时,应人工处理。若程序不能识别悬臂梁时,应人工指定,或对经调 幅后的悬臂梁负弯矩人工修正。 框支层和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0.000 层框架梁不能调幅。 6.底框:底框中设置的托墙梁一般设计成两端固结,如果约束不够还有加腋的做法,以 减小跨中弯矩, 优化梁的受力状态, 防止梁上墙体开裂。 在 PKPM 中, 需要在上面说过的“特 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将托墙梁定义为“转换梁”, 如此才会考虑托墙梁的特殊受力和构造要 求。 7.所有节点都能按刚接最好,或者采取措施能够刚接,点铰接一般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般边跨框架梁柱节点,连梁与剪力墙节点,剪力墙平面外梁与墙柱节点刚度比满足固接, 即一般按固结考虑,假设存在施工困难或者超筋等难处理问题,假设是框架梁柱节点,则点 铰。 pkpm 受力分析时,在不人为的修改时,不管是梁柱节点,梁梁节点,还是梁墙节点, 程序都是按固接,除了次梁外(按次梁建模时,程序自动判定为铰接) ,然后通过三维空间 有限元计算方法,算出连续梁的弯矩。 8.人为把节点改成铰接的情况:1.实际模型并不是铰接,比如梁宽很大,也就是刚度比 不满足条件, 或者框架梁直接支撑在很薄的剪力墙上, 并且没有设构造端柱时; 2.不好锚固, 施工困难时;3.梁端超筋时,或者抗扭超筋(但尽量少用,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梁梁节点, 但框架梁一端刚接一端铰接的部位尽量少些。 铰接梁定义的太多,导致内力的重分布,刚度变小,内力计算不合理;并且楼层抗侧刚 度减小越厉害,为了控制位移,也许竖向抗侧构件会加大很多的,而实际中,点铰后刚度是 实际存在的,设计于是变得浪费。 9.梁墙尽量按刚接(一般是设了构造端柱,满足刚接的基本条件) ,但往往超筋超限, 如果超筋超限,在地震组合下将该梁定义为连梁进行刚度折减。在风荷载组合下按刚接框 架梁进行强度和裂缝的验算.锚固长度平直段都要满足 0.4Lae 或 0.4La 10.对梁梁交接的铰点, 点铰梁端支座可以按混凝土规范的弱约束节点构造, 但对梁墙、 梁柱交接点,梁端上部钢筋应予以加强,对于比较重要的部位,应以不大于 2%的配筋率 满配。
结构设计中梁端铰接的问题
结构设计中梁端铰接的问题摘要:结构设计中经常会遇到梁端铰接还是固结的问题,这时常困惑着结构设计人员,本文就结构设计中如何确定铰接梁的问题就个人观点做以阐述关键词:结构设计铰接刚接1.引言好的结构设计既要传力明确,又要跟实际相符,其中梁端固结还是铰接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受力状态,本文就结构设计中铰接梁的问题做如下探讨。
2.刚接与铰接的概念梁间连接的方式通常有刚接和铰接两种形式。
刚接是指能传递竖向力和水平力,又能传递弯矩的构件相互连接方式,而铰接是指能传递竖向力和水平力而不能传递弯矩的构件相互连接方式。
然而现实中梁的连接方式通常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般情况下,能承受弯矩大的连接方式就称为刚性,而受力过程中承受较小弯矩时就偏向于形成铰接。
3.当前存在的设铰接梁的几种情况及探讨3.1剪力墙的厚度或主梁宽度不能满足梁负弯矩筋的锚固要求,则梁与构件的连接可以认为属于铰接,在PKPM结构设计时可以点铰。
3.2.当梁为多夸连续布置时,连续梁的端支座处理办法同3.2.1,其中间支座负弯矩筋连续通过剪力墙,不存在锚固长度的问题,可以认为是刚接。
上面两种情况,可概括为梁端锚固长度不够。
铰接和固接是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的。
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但要注意,按铰接设计的梁端负筋一定不能过大,满足构造要求即可;否则塑性铰很难形成,不能形成塑性铰则次梁弯矩对主梁造成的协调扭矩依然存在,但计算又未考虑该协调扭矩,有可能造成主梁抗扭不足。
3.3虽然主梁的宽度可以满足次梁负弯矩筋的锚固要求,但因主梁的线刚度比次梁的线刚度大很多,此时线刚度大的主梁可视作线刚度小的次梁系的不动铰支座,则次梁与主梁连接处可以认为是铰接3.4由于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作用, 当次梁靠近主梁支座时,会在其梁梁端产生相应的负弯矩和一定程度的扭矩,导致配筋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将次梁梁端处理成铰接,从而减小主梁受到的扭矩。
梁与柱的连接
梁与柱的连接•设计原则单个构件必须通过相互联接,才能形成结构整体;而即使每个构件满足了安全使用的要求,连接节点的破坏也将导致结构整体的破坏,因此可见连接节点设计的重要性。
由于连接节点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中,无法精确地确定其工作状况,给设计带来不少困难,所以,在处理连接节点时,要求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安全可靠。
应尽可能使受力分析接近于实际工作状况,采用和构件实际连接状况相符或相接近的计算简图;连接处应有明确的传力路线和可靠的构造保证。
2)便于制作、运输、安装。
减少节点类型;拼接的尺寸应留有调节的余地;尽量方便施工时的操作,如:避免工地焊缝的仰焊、设置安装支托等。
3)经济合理。
对于用材、制作、施工等综合考虑后确定最经济的方法,而不应单纯理解为用钢量的节省。
梁与柱的连接节点可以归纳为铰接与刚接两大类,实际的处理方法是各不相同的,轴压柱与梁的连接一般均用铰接。
•梁与柱的铰接连接(1)梁支承于柱顶的铰接连接下图是梁支承于柱顶的铰接构造图。
梁的反力通过柱的顶板传给柱;顶板一般取16mm~20mm厚,与柱用焊缝相连;梁与顶板用普通螺栓相连。
图a中,梁支承加劲肋对准柱的翼缘,使梁的支承反力直接传递给柱的翼缘。
相邻梁之间留一空隙,以便安装时有调节余地。
最后用夹板和构造螺栓相连,有助于防止单梁的倾侧。
这种连接形式传力明确,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但当两相邻梁反力不等时即引起柱的偏心受压,一侧梁传递的反力很大时,还可能引起柱翼缘的局部屈曲。
图b中,梁的反力通过突缘加劲肋作用于柱的轴线附近,即使两相邻梁反力不等,柱仍接近轴心受压。
突缘加劲肋底部应刨平顶紧于柱顶板;柱腹板是主要受力部分,其厚度不能太薄;在柱顶板之下,应设置加劲肋,加劲肋要有足够的长度,以满足焊缝长度的要求和应力均匀扩散的要求;两相邻梁之间应留一些空隙便于安装时调节,最后嵌入合适的垫板并用螺栓相连。
(2)梁支承于柱侧的铰接连接在多层框架中,横梁与柱只能在柱侧相连,其铰接构造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正在建模的一栋框架住宅,由于首层是车库,需要大空间,二层是一梯四户的格局,就出现了二层楼板处出现大量的梁。
其中一条梁一端搭在柱子上,另一端直接搭在另外一条框架梁上,上头说搭在框架梁上的一端要指定铰接。
我问了一下,他说如果不指定的话,框架梁配筋会显得很大。
坐等高人解释一下个中的原因,最好能通俗点~从受力分析方面什么的解释一下,本人从事结构设计不久。
先感激了
二种情况你都可算一下,比较一结果就知道是不是会差很多。
有差别,但不一定差很多。
梁搁梁,主梁抗扭刚度(截面尺寸)不大的话,次梁梁端弯矩是不大的,因此可以假定,这是一种情况。
另外,有时需要,人为设定为铰:不想使次梁梁端有此弯矩传递到主梁上(使主梁不受扭),次梁负筋用d10。
一般来说,连续梁中间支座是固接的,负筋配足,这样的话次梁的弯矩传递是连续的,边支座人为的设置成铰接,因为我们不希望次梁把弯矩传给主梁使主梁受扭,但设置成铰接后梁端可能会产生裂缝,另外,即使不点成铰接,PKPM一般也不会配足负筋的,而且还会照顾到主梁受扭,配受扭钢筋,所以我一般都不点铰接,你可以把点铰前点铰后的结果对比一下。
个人认为不报红的话,可以不点铰的~~
报红了,框架梁抗扭算不过的话,可以点铰,释放梁端负弯矩,在配筋上体现~~ 可以不点铰支的,框架梁抗扭算不过,可以点铰。
我认为应该点铰接,如果不点铰接,两梁都按主梁计算,没有主次之分,框架梁配筋会很大.如果两梁荷载基本相同,可以不铰接
点铰接就是让它有裂缝,减轻主梁压力
我试过点不点铰接差不多,计算的时候也是按铰接算的弯矩是0.
梁与柱连接,柱的刚度比梁的刚度大,节点为刚接;
梁与梁连接,梁的刚度相差不大,节点为铰接;
首先要说的是PKPM中satwe,假设,梁一头在柱上,则认为梁是从柱上挑出的梁,所以,计算会显示是梁上部超筋;点铰,没错可以通过计算,但是想想这种结构计算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建议调整柱网
要看主梁的宽度是否满足《混凝土规范》10.4的节点锚固要求,不满足的话应该是铰接,满足的话应该是固接
个人认为,点铰接一般是在该节点次梁的配筋量较打的时候,而这个量大的配筋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主梁收扭很厉害。
如果点了铰接,就释放了主梁的压力,但是次梁在该处容易破坏,那么再通过加大梁下部钢筋来弥补该处次梁所承受的荷载。
1 减小主梁受扭
2 调整内力分布,尽量让支座处钢筋减少,增大增大次梁跨中配筋
这样设定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柱子抗弯能力强,次梁与柱连接处设置成刚节点成立;次梁与主梁连接处,若设置为刚接,则主梁受扭,钢筋混凝土梁抗扭能力比较差,这样受力不太合理,若主梁抗扭失效,次梁端负弯矩消失,则次梁跨中弯矩加大,次梁底部配筋一般就不够了。
因此你的上方这样设置是比较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