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超爽版复习要点(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0.2um;0.2nm
2.H-E 染色的基本原理: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
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上皮组织
1.上皮的特点、分类
特点:①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的;②具有明显的极性;③大都无血管,但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分类: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2.被覆上皮的分类原则
根据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在垂直切面上的形状进行分类
3.各类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4.上皮游离面
微绒毛:结构特点:细短,胞质中有许多微丝,上端附着于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细胞顶部胞质,附着与终末网功能:扩大表面积,有利于重吸收;
纤毛:结构特点:粗长,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九组二连微管。

功能:清扫功能
5.上皮的侧面
间隙窄,没有明显的细胞外基质,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呈箍状环绕细胞的顶端。

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中间连接: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

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的作用
桥粒: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是上皮细胞间较为牢固的连接,故多见于易受机械
刺激或摩擦的部位
缝隙连接:位于上皮细胞的深部以及肌细胞、神经细胞及骨细胞之间。

两侧小管互相接通,相互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以及功能活动的协调
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细胞成分少而多,细胞间质多,大多无细胞极性,有丰富的血管,有神经纤维走形,广泛分布于机体各器官中,具有支持、连接、充填、营养、保护和防御作用
分类: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血液、淋巴、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2.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少,排列疏松,血管丰富,存在于广泛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等功能
3.细胞的功能
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纤维和基质
巨噬细胞:吞噬异物,提呈抗原,分泌
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
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脂肪细胞:合成和储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的修复
白细胞:行使防御功能
4.各血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功能和正常值
红细胞: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um,中央较薄,周边较厚。

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正常值: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
白细胞:①中性粒细胞:直径10-12um,核分2-5 叶或杆状核,胞质含细小均匀的颗粒,染成紫红色(嗜天青颗粒)或淡红色(特殊颗粒)。

功能:嗜菌、杀菌、防御;临床意义:急性炎症时数量增加
②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15um,核多分两叶,胞质含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橘红色。

功能:吞噬免疫复合物,减轻过敏反应;临床意义: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时数量增加
③嗜碱性粒细胞:直径10-12um,核分叶或S 形。

胞质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覆盖核上的蓝紫色嗜碱性颗粒,参与过敏反应
④单核细胞:直径14-20um,核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染色质细网状,着色浅,胞质丰富,灰蓝色,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功能:进入组织分化成为巨噬细胞
⑤淋巴细胞:直径6-20um,核圆形、椭圆形或一侧有一小凹陷,染色质呈粗块状,着色深,胞质少,蔚蓝色,含少量粗大的嗜天青颗粒,参与免疫反应
血小板:直径2-4um,双凸圆盘状,无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参与止血和凝血,正常值:(100-300) ×10 的9 次方/L
肌组织
1.肌组织的组成、分类
组成: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肌细胞因细长纤维形,又称肌纤维。

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骨骼肌的光镜结构特点
外形:纤维呈长圆柱状,肌膜外有基膜贴附。

核:一条肌纤维含有几十到几百个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胞质:在肌质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呈细丝样,每条肌原纤维上有相同明暗的带,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都准确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故而构成了骨骼肌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3.电镜下肌原纤维
相邻两条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位
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中央借M 线固定。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构成,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着于Z 线,另一端伸向粗肌丝之间,与
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 带的外侧。

4.横小管
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性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和
明带的交界处
5.横小管
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位于横小管之间。

即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

当肌浆网膜接受兴奋后,钙通道开放,大量的钙离子涌入肌浆
6.三联体
每条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组成,将兴奋从肌膜传递到肌浆网膜。

7.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①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个肌膜;②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床底给肌浆网,大量钙离子涌入肌浆;③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元肌球蛋白发生构型或位置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上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④ATP 被分解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及杆发生屈动,将肌丝向M 线方向牵引;⑤细肌丝在粗肌丝间向M 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此时,H 带变窄,但暗带长度不变;⑥收缩结束后,肌浆内的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8.心肌的结构特点
分布于心壁和临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其收缩有自动节律性。

心肌纤维的特点:①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分明,有丰富的线粒体;②横小管较粗;③肌浆网的纵小管稀疏,终池少而小,多见横小管和一侧终池形成二联体;④闰盘的横向部位位于Z 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

纵向存在缝隙连接。

9.电镜下闰盘的结构
血脑屏障的概念,部位,结构和功能
概念: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与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不同,能限制多种物质进入神经组织
部位:脑和脊髓
结构:由连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完整的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功能:选择性的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循环系统
1.毛细血管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结构:管径一般为7-9um,管壁由一层内皮及其基膜构成,基膜只有基板,内皮
与基板间分布一种扁而有突起的周细胞,毛细血管受损时,周细胞增值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分类及功能:①连续毛细血管:参与各种屏障性结构的构成;②有孔毛细血管:有利于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交换;③血窦:有利于大分子物质出入血管
2.循环系统管壁结构的共同点
3.大、小、中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大: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等。

管壁含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又称弹性动脉。

在病理状况下,中膜的平滑肌纤维可迁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成分,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的重要环节。

中:管径一般大于1mm,管壁的平滑肌纤维丰富,又称肌性动脉。

较大的中动脉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由一些断续的较薄的弹性膜组成。

小: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一般缺乏外弹性膜。

中膜含3-9 层平行平滑肌纤维,故也属于肌性动脉。

4.心壁的结构组织特点
很厚,从内向外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

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外皮由结缔组织构成,靠近心肌,含小血管和神经。

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组成。

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为浆膜。

心包的脏、壁两侧之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利于心脏搏动。

患心包炎时,两层可发生黏连,以致心脏搏动受限。

1.胸腺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结构:分左右两叶,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被摸。

被摸结缔组织成片状伸入胸腺内部形成小叶间隔,将实质分隔成许多不完全分离的胸腺小叶。

每个小叶有皮质和髓质所以小叶的髓质互相连接。

功能:是形成初始T 细胞的场所。

2.血胸腺屏障
皮质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的屏障作用。

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通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稳定、保证胸腺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构: ①连续毛细血管;②内皮周围连续的肌膜;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
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3.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结构: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摸,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越被摸与被摸下淋巴窦相通连。

淋巴结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

被摸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形成小梁,构成淋巴支架,血管行于其内小梁间为淋巴组织和淋巴窦。

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功能:虑过淋巴、免疫应答
4.脾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功能
结构:大部分组织为深红色,为红髓;其间有散在分布的的灰白色点状区域,称白髓,二者构成了脾的实质。

脾富含血管,脾内淋巴组织形成的各种微细结构沿血管有规律的分布。

功能:虑血、免疫应答、造血、储存血液
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细胞来源、组成和功能
概念:游离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存在于体腔和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且细胞核不分叶,故命名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组成: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

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处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抗原呈递功能、免疫调节功能
消化系统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壁自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与外膜
2.各段消化管的结构特点
3.胃底腺的细胞类型
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
4.主细胞与壁细胞的分布、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主细胞:分布于腺的下半部。

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

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在腺的上半部较多。

体积大,多呈圆锥形。

胞质中有细胞内分泌小管,富有微绒毛。

分泌小管周围有表面光滑的小管和小泡,
5.小肠与吸收有关的形态结构基础
6.胰腺外分泌部与内分泌部的结构和功能
外分泌部:为纯浆液性的复管泡状腺。

腺泡:每个腺泡含有40-50 个胰腺泡细胞,能分泌多种消化酶。

胰腺腺泡腔面可见较小的扁平状或立方的泡心细胞。

导管由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和主导管组成。

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
内分泌部:胰岛,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HE 染色
浅。

A 细胞分泌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糖原分解;B 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使血糖降低。

D 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 细胞分泌胰多肽
7.肝小叶的定义、组成及结构特点
定义:肝脏的表面有一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

被膜深入肝内形成网状支架,将肝实质分隔为许多具有相似形态和相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肝小叶。

组成及结构特点:①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为肝板;②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其切面呈锁状,故也称肝索;③肝板间为肝血窦,腔大而不规则,由内皮细胞围成;④肝细胞相邻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小的胆小管;
8.肝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呈多面体形,分为三种不同的血窦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

核大而圆,常染色质丰富,双核细胞较多。

胞质呈嗜酸性、含有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

功能:粗面内质网:合成多种重要的血浆蛋白;
滑面内质网:有机物的合成、分解、结合和转化;
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胆汁分泌;
9.窦周隙的结构特点
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之中。

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0.门管区的部位及组织结构
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内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呼吸系统
1.气管与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气管:管壁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

黏膜由固有层和上皮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上皮;固有层内弹性纤维多;
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刷细胞、基细胞和小颗粒细胞构成。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较多混合性腺。

外膜较厚主要含16-20 个C 字形透明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构成的膜
状韧带连接,它们共同构成管壁的支架。

支气管:管壁结构与气管相似,随着管腔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环状软骨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

2.肺内导气管管壁结构的变化规律
小支气管:管壁结构与主支气管相似,随着管腔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环状软骨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

上皮任然为假复层纤毛上皮,但逐渐变薄。

细支气管:管径小于5mm,上皮变为单层纤毛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很少或消失,黏膜常成皱襞。

终末细支气管:上皮为单层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形平滑肌。

主要细胞为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

3.肺小叶的概念
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4.肺内呼吸部的组成及结构
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上有少量肺泡,具有换气功能。

上皮为单层立方,有克拉拉细胞和少量纤毛细胞,上皮下有少量环形平滑肌纤维。

肺泡管:管壁上有许多肺泡,有结节状膨大,膨大表面有单层立方或扁平,内有环形平滑肌束。

肺泡囊:实为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处,无结节状膨大。

肺泡:开口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构成肺的主要结构。

5.肺泡上皮的类型、形态结构及功能
Ⅰ型肺泡细胞:细胞扁平菲薄,数量少。

无再生能力,只能由Ⅱ型细胞增裂分省而成。

Ⅱ型肺泡细胞:细胞立方或圆形,数量多。

将颗粒物释放后,上皮铺展一层表面活性物,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

早产儿该肺泡发育不全,不能产生活性物,致使其出生后肺泡不能扩张,呼吸困难,以致夭折。

6.肺泡隔的结构特点
由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其内有密集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

还含有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浆细胞。

肥大细胞、毛细淋巴管和神经纤
维。

7.气血屏障
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泌尿系统
1.肾单位的组成和分布
肾小体:血管球(皮质迷路、肾柱)肾小囊
肾小管:近端小管:近曲小管(皮质迷路、肾柱)
近直小管╲
髓袢(髓放线、肾锥体)
远端小管:远直小管╱
远曲小管(皮质迷路、肾柱)
2.肾小体的结构、功能
呈球形,由肾小囊和血管球构成,有血管极和尿极两个极,因在皮质中位置不同分为两种:①浅表肾小体:位于皮质浅层,体积小,髓袢短,占总数的85%,在尿液形成中其重要作用;②髓旁肾单位:位于皮质深层,体积大,髓袢较长,对尿液浓缩具有重要意义。

3.虑过屏障
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

若屏障受损,则大分子蛋白质甚至血细胞均可通过虑过膜漏出,出现蛋白尿或血尿。

4.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
分为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有重吸收原尿成分和排泄等功能。

5.肾小球旁器的组成、细胞来源和功能
组成:位于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及远端肾小管之间的区域,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①球旁细胞:由入球小动脉壁上的平滑肌细胞衍化而成,有分泌肾素的功能;
②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能敏锐的感受远端小管内滤液的钠离子浓度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改变肾素水平,继而调节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③球外系膜细胞:与球内系膜相延续,形态结构也与球内系膜细胞相似,并与球
旁细胞、球内系膜细胞间有缝隙连接。

可能起信息传递作用
男性生殖系统
1.睾丸曲细精管的组织结构
2.精子发生的过程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3.支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结构:呈不规则长锥形,光镜下细胞轮廓不清,核近似卵圆形或三角形,染色浅,
核仁明显,有大量的滑面内质网和一些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
和溶酶体较多。

功能:①支持和营养的作用;②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③使不断成熟的生
精细胞向腔面移动,并促使精子释放入腔面;④吞噬和消化;⑤参与构成血睾屏
障。

血睾屏障:指的是血管到生精管之间的腔隙。

其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

功能:为生精细胞增值分化提供良好、稳定的微环境。

5.睾丸间质细胞的形态及功能
形态: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胞质嗜酸性,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
微结构特征。

功能:在黄体生成素的刺激下,分泌雄激素。

雄激素可促进精子发生和男性生殖
器官发育,以及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

女性生殖系统
1.卵巢的一般组织结构
呈扁椭圆形,表面包绕着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上皮,上皮下方为薄层致密结缔组
织构成的白膜,实质分为位于周围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

2.各期卵泡的形态结构
原始卵泡:呈球形,位于皮质浅层,数量多,体积小。

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
围的一些扁平的卵泡细胞组成,与周围结缔组织间有基膜。

初级卵泡:细胞呈立方或柱状,有多层细胞,最内的一层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卵泡与放射冠间有一层透明带。

次级细胞:卵泡层数增多,出现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卵泡液含有营养成分、雌激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卵泡发育有关。

成熟卵泡:体积显著增大,卵泡壁变薄,卵泡向卵巢表面突起。

3.卵泡的成熟与排卵
成熟:排卵前24 小时内,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
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停滞于分裂中期。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

4.黄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退化
形态结构: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是呈黄色。

内含颗粒黄体细胞。

功能: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退化:受精后妊娠黄体可存在4-6 个月,然后退化成白体。

5.子宫的结构
分底部、体部和颈部;子宫壁自外向内为外膜、肌膜层和内膜。

6.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与卵巢激素的关系
每28 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

分为增生期、分泌期和月经期。

增生期:在卵泡分泌雌激素的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

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

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增多、增长且弯曲,腺腔增大,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

分泌期: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至5mm,
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分泌物。

月经期: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内膜组织缺血坏死,内膜表层崩溃,坏死的细胞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