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分析21世纪中国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的必要性与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概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发展趋势。
接着,文章将关注点转向中国,分析中国教育改革在面临全球化挑战和本土化发展需求下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核心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文章揭示了我国教育目标转型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升国民素质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全文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在国际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核心素养不仅被视为个体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综合体现,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
我们来看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21世纪技能框架”。
该框架强调了三大领域的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
这些技能涵盖了认知、社会和情感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环境的公民。
在欧洲,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八大关键能力”,包括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科技能力、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以及文化意识与表达。
这些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欧洲公民。
在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21st Century Learning Framework)提出了四大支柱:核心学科与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这一框架强调了跨学科的学习和创新,以及技术与生活的融合。
从国际视野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成长,也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1
2014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联邦议会演讲:中 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相信在座各位对这个问题都有兴趣,正像世界上很多 人都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一样。关于这两个问题,国际 社会众说纷纭,有的对中国充分肯定,有的对中国充 满信心,有的对中国忧心忡忡,有的则总是看不惯中 国。我想,这也正常,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 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 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 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
4.莱茵模式的新发展
(1)向银行注资,稳定金融秩序 (2)扩大公共投资,促进消费需求 (3)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二)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英美模式)
主要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
1.主要特征:
(1)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崇尚个人主义; (2)强调并鼓励自由竞争,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因是市 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 (3)主张私有化,要求放松管制、削减赋税,鼓励个 人积聚财富; (4)要求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以企业 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公司注重并追逐利益目标; (5)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发挥股票和证券市场对 经济的杠杆作用。
15
三、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16
1.把理论创新和群众实践结合起来 2.把学习借鉴和把握发展实际结合起来
3.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4.把发展的“好”和“快”结合起来
5.把加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
6.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17
2
本专题主要内容:
1.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新发展
2.理论界关于中国道路(模式)的认识
3.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作 。就 区域 治 理 而 言 , 家 在 解 决 各 种 “ 传 统 安 国 非 全” 问题上 的合 作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 的是 以 区域 间 有 的政府 组织 为 载体 , 的是建 立 非正式 的对话 、 有 论坛 形 式 的磋商 机制 , 有 的是 国家 间双 边 或 多 边 的合 还 作 形式 。区域治 理 的蓬 勃发 展促 进 了跨 国治理 的兴 起, 对全 球 治理 模式 形成 重要 的补充 。
维普资讯
第 5期
秦宣 , : 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 亚洲 发展笔谈 ( ) 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家广泛 认 同 的和 平 ; 是 一 个 必 须 与 世 界 的共 同发 更
展相联 系 的和平 , 只有很 好地 解决 了世 界 健康 、 定 稳 和普遍 的发 展 , 能 保 证 世界 的 和平 。 由于 和 平 在 才 当代所 具 有 的新 内涵 , 和平 样 式 的选 择 与 构 建 提 给
不 是 如传 统安 全范 式 一般 重在 强调 国家 的生存 。这 样 使得 “ 全 ” 关 注 的范 围扩 大 了 , 包 括 政 治 、 安 所 可 经 济 、 会 、 化 、 境 等 诸 多 领 域 中 的 问题 。不 管 社 文 环 这 些 问题来 自国内还 是 国外 , 不 管 这 些 问题 是 精 也 心 策划 的还 是无 心 造 成 的结 果 , 只要 它们 对 个人 或 周 围的生态 系统造 成 了损 害 或 破 坏 , 它们 就 都 可 以 被 称 为是 “ 新安 全 ” 日“ 或 非传 统 安全 ” 问题 。 其三是 发 展 中 国家正在 建 立 的安全 模式 。这 种 安 全模 式认 为安 全 是 相 互 依 赖 的 , 因此 国家 与 国家 在 安 全方 面 的合作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且 要 从 建 构 集 并 体 安全 与合 作安 全 人手 。 其 四是 “ 全球治 理 安全模 式 ” 95年 , 合 国 。19 联 全 球 治理 委员 会对 治 理 的定 义 是 : 理 是 公 私 机 构 治 管 理其 共 同事 务 的诸 多方式 的总和 。它 是使 相互 冲 突 的或 不 同 的利益 得 以调 和并 且采 取联 合行 动 的持 续 过程 。它既 包括 有权 迫使 人们 服从 的正式制 度 和 规则 , 也包 括人 们 和 机 构 同 意 的或 以 为符 合 其 利 益 的各种 非正 式 的制 度安 排 。治 理意 味着 一系列 来 自 政府 , 但又 不 限于 政府 的 社会 公 共 机 构 和 行 为 者 的 持 续不 断 的活 动 , 为 国 家 的权 力 中心 除 了政 府 以 认 外, 还包 括 各种 非 政 府 机 构 。 由 于对 非 传 统 安全 问 题 的“ 治理 ” 然要跨 出 国界 或 越人 国界 , 成 全 球 必 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年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
抚今追昔,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波澜壮阔,用雄辩的事实昭示世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历史借鉴: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迁一个国家对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历史活动。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绝非来自个人的奇思遐想,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实践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特别是汉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是当时的东方乃至世界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正如江泽民所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光辉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
明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三百项,其中中国的发明创造占相当大的比例。
”然而,自1840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以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为手段,加之中国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
为了拯救饱受列强践踏和欺凌的祖国,为了振兴遭受帝国主义宰割和蚕食的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
贺雪峰: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2014-03-03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讨论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的路径选择问题。
文章认为,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既有与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相似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其中关键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新中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形成的基本制度安排既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础,又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由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进入中心国家的制度红利。
充分利用新中国基本制度安排的优势,走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发展模式城乡二元结构三轮驱动的现代化当前,学界和政界关于城市化的讨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总体来讲,政界希望以城市化作为抓手,拉动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的奇观。
然而,如果对中国城市化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摆正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化将迷失方向,中国的发展奇迹将止步于中等收入,陷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城市化本身不是最终目标,现代化才是最终目标。
而从整个20世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发展来看,真正由一个发展中国家步入到发达国家行列的大国仅有韩国——一个孤独的背影。
而韩国以及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所谓“亚洲四小龙”的另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发展都得益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力扶持。
其他所有人口大国,虽然经历了20世纪一百年的赶超,而无一个国家真正实现了赶超从而步入发达国家的目标。
这就说明,20世纪以在这样一个发展锁定格局下,要赶超从而实现现代化,同样,经历一百年赶超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离现代化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
中国目前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能否真正突破现代化中的发展锁定格局,真正成为发达国家一员,困难极多,不确定性极大。
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于
意输 赅入
中 的 你
阐的
个 述 正
观文
国 点 , 文 认 字 道 是 您 识 思 想 路 的
提 炼 ,
的
汇 报 人 :
请
几
壹 目
贰 的中
叁 的中
目
录 标
意背国 义景道
文历国 化史道
录
题
与路
与路
肆 的中 探实国 索践道 与路
伍 的中 思理国 考论道 与路
陆 野的中 与国国 比际道 较视路
参考。
添加标题
中国道路的未来展望:随 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 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道 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 的作用,为推动全球治理 体系变革、促进全球经济 增长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
的贡献。
展的中
第 七
与未国 章
展来道
望发路
中国道路面临的挑战与机 遇
挑战: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变 革带来的竞争压力
现代道路建设中的 文化传承:在高速 公路、高铁等现代 交通设施建设中, 注重文化传承和保 护,弘扬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道路与现代文化的融 合
中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 涵
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中国道路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过 程及成果
未来中国道路与现代文化的发 展方向
探的中
第 四
索实国 章
践道
中国道路的国际视野:与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比较
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优势与特点
中国道路的未来展望: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前景与挑战
中国道路在全球治理中的 作用与贡献
添加标题
中国道路的国际视野:从 全球视角出发,中国道路 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 全球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
历史与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财政问题——浅评《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
一
向财政部 门转 移 的趋 势 。他认 为 , 财政 矛 盾 累积 与 激 化 的体 制性 根源 在 于财政体 制双 轨并 行导致 其承 载 政策运 行 的能力 不 足 , 场 机 制 传 导 的障 碍根 源 市 于经济 转轨 的制度 性 约束 , 政 承受 了实际 的压力 ; 财 同时 , 在处 理财政 管 理 方法 与 政 府 行政 体 制 的关 系 上 , 在一定 程度 的倒 置 , 使得公 共 财政管 理改革 存 这 的 目标 难 以界定 。所 以财政 矛盾 已经 成为考察 经济 运 行状 况 的一个 窗 口, 其解 决也必 须着 眼于体 制 ; 而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1 08 期
中国林业教育
历 史 与 国 际视 野 中 的 高 等 教 育 财 政 问题
— —
浅评《 高等教 育财政 : 国际经验 与 中国道路选择 》
王为正
( 哈尔 滨 师 范 大Hale Waihona Puke 学 ,哈 尔 滨 108) 50 0
摘
要 :高等教 育经费短缺 已成为一个世界性 问题 。拓 宽高等教 育经 费来 源渠道 、 高财政投 资的 效率是各 国高 提
主持 了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项 目、 国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断地 根据 体制 的演 进 和 经济 运 行 的变化 进 行 创新 ; 二是 本身 作为 经济 转 轨 的一 个 重 要组 成 部 分 , 时 适 进行 改革 , 保持 与整 个 体 制 的 同步 性 和 一定 的运 转
济改革 》《 济社 会体 制 比较 》《 政 研究 》 刊 物 、经 、财 等 上公 开发表论 文 7 篇 。 0余
比较视野下发展中国家民主发展道路及其制度绩效研究——基于国际评级机构民主指数与本国民众民主程度评价的
类民主指数为标准ꎬ而对民意调查中民众的民主程度评价视而不见ꎮ 然而民众的意志才是民主政体合
法性的唯一来源ꎮ 鉴于此ꎬ有必要将民意调查中民众的民主程度评价纳入民主测量与评估的体系中ꎮ
如果将本国民众民主程度评价与国际评级机构的民主指数相结合ꎬ形成一种新的二维视角来对特定时
期发展中国家进行考察ꎬ就有可能对它们的民主发展道路进行一种新的评判和分类ꎬ并对其制度绩效形
成新的评估和比较ꎮ 对于比较政治学以及民主测量领域来说ꎬ这种类型学意义上的研究也是一次新的
尝试ꎮ
关键词:民主测量ꎻ政体指数ꎻ民众民主程度评价ꎻ集群效应ꎻ治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019(2018)04 - 0131 - 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KS044)
作者简介:施灿业ꎬ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ꎻ王明生ꎬ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ꎬ博士
生导师( 江苏 南京 210023) ꎮ
二战结束后ꎬ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大批新 兴民族国家ꎬ民主化问题随之成为西方学术界 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ꎮ 随着战后西方政治思想 领域内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ꎬ关于民主测量与 评估的研究和实践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壮 大ꎮ 以学者和民主评级机构为主体建构的民主 指数可谓比比皆是ꎬ仅在 1954 年到 1965 年期 间ꎬ就有 2080 项不同的民主指数问世ꎬ但其中 被使用过两次以上的还不到三分之一①ꎮ 将世 界各国的民主发展状况以数字和图表的直观形 式展现出来ꎬ使得相关研究不仅能够摆脱概念 本身的理论泥淖ꎬ也更容易为媒体与大众理解 和接受ꎮ 长期以来ꎬ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学科 和技术优势垄断民主测量和评估领域的话语
① Russel Lawrence Barshꎬ Measuring Human Rights: Pro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Purposeꎬ Human Rights Quarterlyꎬ vol. 15ꎬ no. 1(1993) ꎬ pp. 87 - 121.
《复兴之路》解说词
《复兴之路》宣传片解说词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
引言:认识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开始。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重新复兴道路的全景展现,民族过去的辉煌已经远去,我们在国家近现代过程中经历的封关锁国、落后挨打、艰苦革命、国家变革、社会建设等等所有的历程,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和未来,我们有必要知道,也应该将这种历史和现实的辩证思想沉淀运用到人生和生活的各方面去,这样我们就会更接近一个真实和厚重的自己。
第一集千年局变时间跨度:1840年---1911年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甲午战争后),这些探索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才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本集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解说词: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
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称谓,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也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
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显示出其成功的发展经验,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发达国家的关注,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树立了榜样。
2004年5月,美国学者乔舒亚?库伯?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发表了他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之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就成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政要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全面客观地总结“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层理论阐释,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香港《信报》2004年4月20日刊登郑永年撰写的题为《“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的文章,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将对美国构成新威胁。
文章说,中国的发展经验早已被第三世界国家认可和借鉴,而今,“中国模式”概念在各国政治人物和决策者中间流行起来。
美国很多政治人物开始认识到,如果中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话,这种威胁并非来自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等方面,而是来自被忽视已久的“中国模式”。
现在,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似乎正在放弃美国民主模式而转向重视经济的“中国模式”。
我们且不论“中国模式”是否对美国构成威胁,至少它说明了“中国模式”对世界上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试图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又希望保持民族独立和本国政治选择的国家来说,中国提供了一条新路。
1 “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相类似,都面临谋求本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艰巨任务。
国际视角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辅导员工作展望
统人际模式强势改造,也都对辅导员自 过依照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 亦有《川大师生员工热切关注十九大,
身教育理念、知识体系、专业技能提出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阐释, 踊跃收听收看开幕盛况!》《总书记
了严峻的挑战。
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依然延续着“宗教 说了这一句,大家都在喊“安逸”!》
长期以来,惯于将学生中所出现的 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义孕育道德的基本范 《川大校长谢和平十九大闭幕式后谈
但“一体化”绝非也不可能为“同质化”,
已有学者从国际化立场,就马克思 而当前业界尚缺乏对此方面的较为有力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运作原理,解析马克 的针对性、循证性探讨。
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方向, 2.2 专业性问题
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
辅导员工作本身就具有“教师育人
路自信”的历史意义与实践设想。如济 - 干部管理”双肩挑特点,近年来职业化、
2.3 长效性问题
默化感染学生
吾心”版块中,既有笔者编发推送的诸
当代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基石与力
人,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均呈现出高度 不断坚定广大师生的“四个自信”,培 量源泉——著名作家王蒙谈“中华风
的独立性、自觉性、隐蔽性。与此同时, 养全面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 度”》《“ 美 式 民 主” 梦“ 不 美”,
· 114 ·
Education Management
教育管理
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新征程 创新载体、化事为理。深挖中国特色社会 备的互动留言、发起会议、评论评分等
上的行动指南,循循善诱贯穿到青年学
主义指导思想的优势与自信,以讲 功能,极大地实现了组织成员间的平等
谈谈中国道路的基本特点及发展前景
谈谈中国道路的基本特点及发展前景作者:曹守亮来源:《前线》2015年第07期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全局,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谨慎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
关于中国道路,从广义说,既包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革命道路,也包括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还包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狭义说,就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形成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中国道路的基本内容。
从社会主义还要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角度说,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必将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并最终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
中国道路的历史方位是使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和生存角逐中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中完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中国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有机统一。
现实的中国道路是历史的中国道路的延伸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本结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和中国近现代特殊历史规律的统一。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进行了各种方式的革新、改良、革命,向西方学习,但最终都归于失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所处历史方位的实际国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工人阶级成长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特点以及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和时代特征,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蓝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创造性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道路”探索与新中国七十年成就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奋斗探 索,都是围绕着 “中国道路” 展开的,实现了中 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道路” 的讨论热烈广泛,意在揭示新 中国的成功密码。道路是旗帜,是形象,是方 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发 展 成 就 ,引 起 了 国 内 国 际 学 界 的 高 度 关 注 , “中 国道路” 的讨论持续 升 温。许 多 国 际 机 构 和 国 内外专家都试图揭开 “中国道路” 的密码。与 “中国 道 路 ” 热 议 的 同 时,还 有 “中 国 奇 迹 ” “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 “中国智慧” “中国贡 献” “中国方案” 等等①。在这些讨论中,我们 认为 “中国道路” 更具有包容性,其背后是一 系列思想、战 略、政 策、制 度 和 方 法 的 组 合 与 创新。
“中国道路” 的阐释多有褒奖,但也存在偏 颇的观点。有关中国发展成就的国内外研究有 很多,肯定的评价不少,但要清楚识别其中一 般性和特殊性的发展逻辑并不容易。有些认识
并不全面,比如新自由主义的解释、结构主义 的解释、新政治经济学的解释等②。有些专家指 出,以往的很多解释对中国发展经验通常存在 着一些认识上的不足,比如,对新中国成立后 至 1978年之间的发展成就和作用认识不够,甚 至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发挥的作用认识不 够完整;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政治因素考虑 不足,对国际的影响评估不够④;低估了中国发 展过程中的分享性质,完全忽略了中国改革和 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在逻辑⑤;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 # $ % &' ( ) * " # + , - . /
道路自信的不足
道路自信的不足目录一、道路自信的内涵简析二、道路自信面临的挑战(一)“道路”形象模糊,人们的认识不足(二)道路的评价标准不够明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凸显三、应对挑战的对策(一)推进道路理论大众化(二)明确道路评价的理论工具(三)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四、结语正文摘要:发现、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并积极应对,采取解决措施是道路自信的重要内容。
提升党和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心面临-些挑战:中国道路的形象模糊,人们对其认识不足;道路评价的标准不够明晰,其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凸显;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可以极大提升道路自信。
应对的对策有:推进道路理论的大众化;明确评价道路的基本理论工具一唯物史观; 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字:中国道路;自信;道路理论实践是检验理论科学与否、正确与否、适用与否的最佳标准。
新中国建设近七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道路是新中国的正确选择、伟大选择。
这是道路自信的最坚实的基础。
我们必须满怀信心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自信不是夜郎自大,并不意味着忽视困难与不足;而是要坦荡勇敢地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跨越障碍。
尤其在改革进入山重水复之境,我们更要坦率从容,如履薄冰,善于发现问题与不足,把握时机,通达柳暗花明。
跨越障碍的前提是发现障碍。
由此可见,探索道路自信所面临的挑战,并积极探寻应对挑战的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道路自信的内涵简析“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是对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中国在以往、现在和未来都需要坚持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特色因素不断增多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道路自信”的号召。
道路自信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基于正确认识、科学评价、切身体会、共享成果而主观产生的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心。
其中,自信的主体是党和人民;客体是“道路”;联系主客体之间的桥梁是“自信”;条件是主体能够正确地认识、科学地评价、切身体会和共享发展的成果。
世界视野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条件吴晓峰
[ 收稿日期 ] 2012- 04- 20 [ 基金项目 ] 安庆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 sk201120) [ 作者简介 ] 吴晓峰 ( 1985- ) , 男 , 安徽金寨人 , 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 ,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
Hale Waihona Puke 76其带来的 影响对 后发国家 来说是 具有重大 的启示 和鉴 戒意义的。先发国家工业化的实践 表明, 工业化 进程是 与经济的 加速度 增长和社 会财富 的大幅度 增加相 伴随 的。但是, 作为工 业化的 追赶 者, 我 们尤其 要汲 取国 内 外传统工业化范式 下各种 策略 ( 包括 它的能 源结构、 产 业结构、 就 业结 构、 贸易 结 构等 ) 上 具 体 安排 的 经验 教 训, 从而实现中国工业化又好又快地 可持续性跨 越式发 展。 三、 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势是中 国新型工业 化道路 的时代特征 经济全球化势头迅猛, 国际间的 要素配置和 产业重 组步伐加快。资本在国际间的流 量增加、 流速 加快。跨 国公司甚至一 些中 小企业, 为寻求 更大 利润空 间, 加 速 向具有 比较优势 的地区进行产业 转移, 其中制 造业是 转移的重点行业, 这有利于我们有选 择地承接世 界范围 内的一些先进适用技术。世界科学 技术突飞猛 进, 知识 经济在发达国家迅速崛起, 为我国工 业化进程中 提高产 品科技含量、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经 济效益, 带来 了良好 机遇。 然而, 世界 平坦化 过程同样将 对我们的国 家管理 体系、 政策和传统经济产生冲击, 导 致就业机会 减少、 国 民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等的负面因素, 尤其是对我 们这样 的工业化 赶超国 来说的影响更大, 这些影响远 远超过 了知识经济 对发达 国家 的影响。那 些缺 乏竞争 力的 企 业产品将出现严重的过剩, 部分企业 也就失去了 生存空 间。我们的社会 组织 方式还 不适应 新经 济时代 出现 的 企业组织 扁平化 、 整个社会信息 化的需要。在 知识经 济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 我国 与发达国家 相比差 距较大。在知识 经济 时代, 由 于知 识有 收益递 增效 应, 知识越多发展 才越 快, 这样 后发优 势就 难以取 得, 进 而 给我国在工 业化进 程中 实施赶 超战略 增加 了难 度。这 也就迫切需要我们走向合乎中国国 情的工业化 道路, 即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 新中国以来的基本国情是中 国新型工业 化道路 的根本依据 毛泽东 同志 在 新民 主 主义 革 命时 期 就 强调 指 出: 认清中国的 国情, 乃 是认 清一切 革命问 题的 基本的 根 [ 2] 据 。新中国成立 之前, 中国 的基 本国情 是半 殖民 半 封建社会, 而且 是一 个政治 经济发 展极 不平衡 的大 国。 这一国情决定了中 国革命 的对 象、 任 务、 动 力、 性质、 道 路和前途等 一系列 基本 问题。中国 新民 主主义 革命 的 实践证明, 离 开中国 的国 情搞革 命, 就要 犯或 左 或 右 的错误。国情是一个国家客观实际 情况的总和, 是自然 情况、 经济情况、 政治情况、 文化情 况、 社会情况 的统一。 所以, 国情 是 一个 复 杂的 动 态系 统, 具有 客 观性、 系统 性、 历史性、 地 域性等 特点。而 表明 一个国 家基 本情 况 的本质之点, 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 我国革命胜利后, 我国的国情与 解放前的国 情在国 家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国已 经建立了社 会主义 制度。但是, 我们 党在革 命胜 利后, 对国情 的认 识方 面
中国宪法的根本法性质:一个本土化的理论建构
中国宪法的根本法性质:一个本土化的理论建构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中国宪法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2)1. 古代宪法的起源与发展 (5)2. 近现代宪法的变革与特点 (6)3. 当代宪法的完善与创新 (7)三、中国宪法的根本法性质分析 (8)1. 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10)2. 宪法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11)3. 宪法的基本原则与核心价值 (12)四、本土化理论建构下的中国宪法研究 (13)1. 宪法理论的中国特色及其发展 (15)2. 中国宪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6)3. 中国宪法与现代治理体系的融合 (18)五、中国宪法的实施与完善路径 (19)1. 宪法实施的现状与挑战 (20)2. 加强宪法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21)3. 完善宪法制度的途径和方向 (23)六、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宪法比较研究 (23)1. 与西方宪政国家的比较 (25)2.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比较 (26)3. 国际法律框架下的中国宪法研究 (27)七、结论与展望 (28)1. 关于中国宪法根本法性质的总论 (29)2. 未来中国宪法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30)一、内容概述部分将介绍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概述本文的目的、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宪法根本法性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将从本土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宪法理论建构的特殊性。
将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文化传统,分析宪法理论如何根植于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理论体系。
该部分将介绍中国宪法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包括宪法实施的具体实践、宪法发展的历程以及宪法在应对社会变革中的表现等。
将分析宪法在实践中如何体现其根本法性质,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宪法根本法性质的重要性以及本土化理论建构的必要性。
将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以期深化对宪法根本法性质的理解和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和世界眼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反映人民心、中国情、世界观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具有宽广的开放性和世界眼光。
开放性和世界眼光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更鲜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更宽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丰富。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在深刻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郑重向全党全国人民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正是基于这些深刻的认识,我们党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中国以昂扬的姿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
不能看到有风险、有不利因素,就因噎废食,不敢参与进去。
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对此,如果我们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难以有新的开拓。
”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过往的44次集体学习中,包括“世界”、“国际”、“海外”等词的主题占40%,由此可以看到中央领导层更加重视研究时代特征,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进行考察,并注重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和经验。
上合组织和七国集团峰会: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
2018年6月初,两场举世瞩目的峰会几乎同时召开。
6月8—9日,西方七国集团(G7)峰会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
9—10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18次会议在中国青岛召开。
两个会议的过程和结果大相径庭,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G7峰会气氛紧张,与会国唇枪舌剑,最后不欢而散,被称为“史上最分裂”的G7峰会;反观上合青岛峰会,气氛融洽,与会国精诚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作为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上合青岛峰会开启了区域合作的新篇章。
两场峰会之所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其根源在于主导性大国对全球化发展大势和世界格局演变的认识和把握不同,以及全球治理理念的差异。
两场峰会就像两面镜子,折射出中美两个大国两种不同的态度、理念、政策和风范,从中更可以感受到两个主导性大国责任担当的天壤之别。
负责任大国的五个标准关于谁才是“负责任大国”以及何为评价标准的问题,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尚未有系统而明确的说法。
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好一个“负责任大国”,起码要达到以下五个标准。
一、守信恪守契约精神是对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最基本要求。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和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守信则是契约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觉遵守契约精神的传统观念,在西方国家源远流长。
基督教文明是契约精神的最初根源。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前者指耶稣降世之前,上帝与犹太民族所立之约;后者指耶稣降世之后,上帝与人类重新所立之约。
神圣化的契约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促成西方商业文明发展的基本保障。
时至今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把这种契约精神普及到了全世界,并被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接纳,成为构建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一个国家如果丧失契约精神,则难以在国际社会立足。
国际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无政府状态,国家政府的自律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国特别是占据领导地位的超级大国的诚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义道义,即道德和正义。
中国复兴之路感想
中国复兴之路观后感中国复兴之路观后感当我一口气把复兴之路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主题,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百多年前,中国遭遇数千年未见之奇变。
可是,中国并没因此而灭之,中国人民更没因此而屈服,一代代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的尊严,拯救国家的主权。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如今的中国正在崛起,正逐步跨进世界强国之林,正在完成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复兴中华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骄傲的成绩,得益于创造。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又是一伟大创举,自改革快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正如哥德所言:“民族的生命,正在与蓬勃的创造精神。
”中国的革命道路可谓是曲折而艰难,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样遭遇了失败,就其原因是没有从太平天国运动中没有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
因而重蹈了以前的覆辙。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们积极的从前人那里总结经验,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奋勇前进!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是,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一批批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仅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迎来开了今天这平淡而幸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