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切片染色技术(PPT46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染剂:通常是双价或三价金属如铝、铁的硫酸盐或 氧化物。媒染剂在染色中起着架桥作用,既能与染料 结合又能与组织相结合,达到了促进染色的效果。
三、染色原理
促染剂
用以加强染料和组织细胞结合能力的物质称为促染剂 促染剂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少量存在就有明显的
促染作用。它们的作用机制也许是降低表面张力或是 改变了染液的pH值。
色原-助色团-Na→[色原-助色团]+Na+。常用的如伊红、酸性品 红、苦味酸、橘黄G、刚果红、水溶性苯胺蓝和淡绿等酸性染 料常用以染细胞质等碱性成份。
(2)碱性染色剂:
色原-助色团-Cl→[色原-助色团]++Cl。常用的如苏木素、卡红、 次甲基蓝、甲苯胺蓝、硫堇和美蓝等碱性染料常用以染细胞核 等酸性成份。
三、染色原理
变色反应和正色反应
变色反应:染色反应最后目的物所呈现的颜色和染色 剂当初的颜色不同。如:黏液用甲苯胺蓝可染成红色, 而其余组织则染成不同色调的蓝色。
正色反应:染色反应最后目的物所呈现的颜色和染色 剂的颜色相同。如:酸性品红总是将组织染成不同色 调的红色;淡绿染成不同色调的绿色。
四、染色剂
三、染色原理
分化剂
在退行性染色中,附在组织细胞上多余的染色剂需用 某些特定的溶液把目的物以外的部分脱去,从而使目 的物与周围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使目的物本身 的色泽也深浅适当。
这种选择性地除去多余染色剂的过程称为“分化”, 所使用的溶液即“分化剂”。有酸性分化剂 、氧化分 化剂 、媒染分化剂
例如,细胞核(尤其是核内的染色质) 主要由核酸组成,是酸性的组成成分,故 和碱性染色剂(苏木精)的亲和力很强,易于 着色。细胞质含碱性物质,故和酸性染色 剂(伊红)的亲和力很大,易于着色。
三、染色原理
进行性染色和退行性染色
进行性染色:组织成分着色由浅至深,当达到所 需要的强度时,终止染色。
此种方法无需“分化”,例如,卡红染色。
组织吸收染色剂,牢固的结合。 组织的着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三、染色原理
(3)吸附作用
是固体物质的特性,即较大的物体能从周围溶液(染 液)中吸附一些小颗粒(化合物或离子)到自身的特性。 细胞中各种蛋白质或胶体有不同的吸附面,因此能选 择性地吸收不同的离子,即某种蛋白质对某种染色剂 有吸附作用,而对别种染色剂无吸附作用,这就可以解 释鉴别染色现象。
氨基
羧基 羟基 磺酸基
四、染色剂
(二)染色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 2.按主要用途分 3.按染色剂分子中的发色团分 4.按染色剂的化学性质分
四、染色剂
1.按来源分
(1)天然染色剂:
苏木素、胭脂红、地衣红和番红花。
(2)合成染色剂:
从煤焦油中提取的苯衍生物。 无机化合物,如硝酸银、氯化金、磺、锇酸和高锰酸钾等。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学习目标
掌握:染色、常规染色的概念;HE 染色的基本步骤。
熟悉:染色的目的、原理;常用染色 术语;染色前后的处理;苏木素-伊 红染色液的配制。
了解:染色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染色概述
一、染色的概念
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予颜色,使 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 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 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 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
(5)苯甲烷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孔雀缘、浅绿、碱性品 红、酸性品红、结晶紫和甲基缘等。
(6)山叮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派罗宁和伊红Y等。
(7)蒽醌染料:此类染色剂含有色原蒽醌,如茜素和胭脂虫酸。
(8)噻唑类 (9)喹啉类
使用极少
四、染色剂
4.按染色剂的化学性质分
(1)酸性染色剂:
三、染色原理
染色的化学作用
染色剂按性质可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染色 剂,而动、植物的细胞内一般也可区分为酸性 (阴离子)和碱性(阳离子)部分。
当碱性染色剂溶液中的有色部分成为阳离子 时,就能与细胞的阴离子(酸件部分)较牢固地 结合,当酸性染色剂溶液中的有色部分成为阴 离子时,就能与细胞内的阳离子(碱性部分)较 牢固地结合。
退行性染色:是先把组织浓染过度,超过所需的 程度,然后再用某些溶液脱去多余的染色剂,以 达到适当的深度,并使不应着色的组织细胞脱色。
这个步骤称为“分化”。
三、染色原理
直接染色,间接染色和媒染剂
直接染色:染色无需第三种物质参加,染色剂和组织 即可直接结合着色。
间接染色:单独染料本身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几乎 不能与组织细胞结合或结合的能力很弱,必须有第三 种成分——媒染剂参与,才能使染色剂与组织细胞有 效地结合起来。
(2)硝基染料:发色团是硝基(-NO2),如苦味酸。 (3)偶氮类:发色团为偶氮基(-N=N-),属于这一类的染色剂
有橘黄G、刚果红、俾士麦棕和许多苏丹类的脂质染色剂。
(4)醌亚胺类:含有两个发色团,一个是印胺基(-N=)、一个 是醌型苯环,如硫堇、美蓝、甲苯胺蓝O、硫酸尼罗蓝、中性红和 碱性藏红花O、焦油紫等。
(一)染色剂染色的化学基础
染色剂分子能够显示颜色的基因,称为发色团。 主要的发色团来自百度文库:
-N=N, -N=O, C=O, C=C
偶氮基
亚硝基 羰基 烯基
含有发色团的苯环化合物,称为色原。
苯+发色团=色原
染色剂分子中还需具备促使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的基因,这样基因又称为助色团。
如—NH2 —COOH —OH —SO3H
四、染色剂
2.按主要用途分
(1)胞核染色剂:
苏木素、胭脂红、甲苯胺蓝、美蓝和孔雀绿等。
(2)胞质染色剂:
伊红、淡绿、橘黄G、酸性品红和苦味酸等。
(3)脂质染色剂:
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硫酸尼罗蓝和油红等。
四、染色剂
3.按染色剂分子中的发色团分
(1)亚硝基类:发色团为亚硝基(-NO),如萘酚缘-B。
染色是制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染色的目的
将染料配制成溶液 将组织切片浸入染色剂内 经一定的时间,组织或细胞及其他异常的
成分被染上不同深浅的颜色 对光产生不同的折射率 便于在光镜下观察。
三、染色原理
染色的物理作用
(1)毛细管作用及渗透作用
染色剂与组织细胞没有牢固的结合
(2)吸收作用:又称溶解学说。
三、染色原理
促染剂
用以加强染料和组织细胞结合能力的物质称为促染剂 促染剂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少量存在就有明显的
促染作用。它们的作用机制也许是降低表面张力或是 改变了染液的pH值。
色原-助色团-Na→[色原-助色团]+Na+。常用的如伊红、酸性品 红、苦味酸、橘黄G、刚果红、水溶性苯胺蓝和淡绿等酸性染 料常用以染细胞质等碱性成份。
(2)碱性染色剂:
色原-助色团-Cl→[色原-助色团]++Cl。常用的如苏木素、卡红、 次甲基蓝、甲苯胺蓝、硫堇和美蓝等碱性染料常用以染细胞核 等酸性成份。
三、染色原理
变色反应和正色反应
变色反应:染色反应最后目的物所呈现的颜色和染色 剂当初的颜色不同。如:黏液用甲苯胺蓝可染成红色, 而其余组织则染成不同色调的蓝色。
正色反应:染色反应最后目的物所呈现的颜色和染色 剂的颜色相同。如:酸性品红总是将组织染成不同色 调的红色;淡绿染成不同色调的绿色。
四、染色剂
三、染色原理
分化剂
在退行性染色中,附在组织细胞上多余的染色剂需用 某些特定的溶液把目的物以外的部分脱去,从而使目 的物与周围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使目的物本身 的色泽也深浅适当。
这种选择性地除去多余染色剂的过程称为“分化”, 所使用的溶液即“分化剂”。有酸性分化剂 、氧化分 化剂 、媒染分化剂
例如,细胞核(尤其是核内的染色质) 主要由核酸组成,是酸性的组成成分,故 和碱性染色剂(苏木精)的亲和力很强,易于 着色。细胞质含碱性物质,故和酸性染色 剂(伊红)的亲和力很大,易于着色。
三、染色原理
进行性染色和退行性染色
进行性染色:组织成分着色由浅至深,当达到所 需要的强度时,终止染色。
此种方法无需“分化”,例如,卡红染色。
组织吸收染色剂,牢固的结合。 组织的着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三、染色原理
(3)吸附作用
是固体物质的特性,即较大的物体能从周围溶液(染 液)中吸附一些小颗粒(化合物或离子)到自身的特性。 细胞中各种蛋白质或胶体有不同的吸附面,因此能选 择性地吸收不同的离子,即某种蛋白质对某种染色剂 有吸附作用,而对别种染色剂无吸附作用,这就可以解 释鉴别染色现象。
氨基
羧基 羟基 磺酸基
四、染色剂
(二)染色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 2.按主要用途分 3.按染色剂分子中的发色团分 4.按染色剂的化学性质分
四、染色剂
1.按来源分
(1)天然染色剂:
苏木素、胭脂红、地衣红和番红花。
(2)合成染色剂:
从煤焦油中提取的苯衍生物。 无机化合物,如硝酸银、氯化金、磺、锇酸和高锰酸钾等。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学习目标
掌握:染色、常规染色的概念;HE 染色的基本步骤。
熟悉:染色的目的、原理;常用染色 术语;染色前后的处理;苏木素-伊 红染色液的配制。
了解:染色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染色概述
一、染色的概念
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予颜色,使 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 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 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 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
(5)苯甲烷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孔雀缘、浅绿、碱性品 红、酸性品红、结晶紫和甲基缘等。
(6)山叮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派罗宁和伊红Y等。
(7)蒽醌染料:此类染色剂含有色原蒽醌,如茜素和胭脂虫酸。
(8)噻唑类 (9)喹啉类
使用极少
四、染色剂
4.按染色剂的化学性质分
(1)酸性染色剂:
三、染色原理
染色的化学作用
染色剂按性质可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染色 剂,而动、植物的细胞内一般也可区分为酸性 (阴离子)和碱性(阳离子)部分。
当碱性染色剂溶液中的有色部分成为阳离子 时,就能与细胞的阴离子(酸件部分)较牢固地 结合,当酸性染色剂溶液中的有色部分成为阴 离子时,就能与细胞内的阳离子(碱性部分)较 牢固地结合。
退行性染色:是先把组织浓染过度,超过所需的 程度,然后再用某些溶液脱去多余的染色剂,以 达到适当的深度,并使不应着色的组织细胞脱色。
这个步骤称为“分化”。
三、染色原理
直接染色,间接染色和媒染剂
直接染色:染色无需第三种物质参加,染色剂和组织 即可直接结合着色。
间接染色:单独染料本身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几乎 不能与组织细胞结合或结合的能力很弱,必须有第三 种成分——媒染剂参与,才能使染色剂与组织细胞有 效地结合起来。
(2)硝基染料:发色团是硝基(-NO2),如苦味酸。 (3)偶氮类:发色团为偶氮基(-N=N-),属于这一类的染色剂
有橘黄G、刚果红、俾士麦棕和许多苏丹类的脂质染色剂。
(4)醌亚胺类:含有两个发色团,一个是印胺基(-N=)、一个 是醌型苯环,如硫堇、美蓝、甲苯胺蓝O、硫酸尼罗蓝、中性红和 碱性藏红花O、焦油紫等。
(一)染色剂染色的化学基础
染色剂分子能够显示颜色的基因,称为发色团。 主要的发色团来自百度文库:
-N=N, -N=O, C=O, C=C
偶氮基
亚硝基 羰基 烯基
含有发色团的苯环化合物,称为色原。
苯+发色团=色原
染色剂分子中还需具备促使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的基因,这样基因又称为助色团。
如—NH2 —COOH —OH —SO3H
四、染色剂
2.按主要用途分
(1)胞核染色剂:
苏木素、胭脂红、甲苯胺蓝、美蓝和孔雀绿等。
(2)胞质染色剂:
伊红、淡绿、橘黄G、酸性品红和苦味酸等。
(3)脂质染色剂:
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硫酸尼罗蓝和油红等。
四、染色剂
3.按染色剂分子中的发色团分
(1)亚硝基类:发色团为亚硝基(-NO),如萘酚缘-B。
染色是制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染色的目的
将染料配制成溶液 将组织切片浸入染色剂内 经一定的时间,组织或细胞及其他异常的
成分被染上不同深浅的颜色 对光产生不同的折射率 便于在光镜下观察。
三、染色原理
染色的物理作用
(1)毛细管作用及渗透作用
染色剂与组织细胞没有牢固的结合
(2)吸收作用:又称溶解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