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届高考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2019年江苏卷生物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生物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7.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10.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兔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B.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C.预冷的乙醇可用来进一步纯化粗提的DNA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行水浴加热11.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
【江苏卷】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绝密★ 启用前2019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江苏卷)生物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仔细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卷满分为120 分,考试时间为100 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署名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地点。
3.请仔细查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据号与自己能否符合。
4.作答选择题,一定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变动,请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余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一定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署名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地点作答,在其余地点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 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包含20小题,每题2分,合计 40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切合题意。
....1.以下对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核酸和蛋白质的构成元素相同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加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加D.高温会损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2.以下对于细胞生命活动的表达,错误..的是A .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 复制B.细胞分化要经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有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惹起3.赫尔希和蔡斯的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考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以下对于该实验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实验中可用15N取代32P标志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 DNA 的合成原料来自傲肠杆菌D.实考证了然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4.以下对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基因重组不过基因间的从头组合,不会致使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 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惹起生物性状变异C.微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办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益于育种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耀后,甲、乙双侧的生长状况,比较组未经单侧光办理。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江苏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生物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2019年江苏生物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资料20页

生物试题(江苏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C. 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DNA含有脱氧核糖,RNA含有核糖,A项错误;DNA和ATP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B项错误。
T2噬菌体遗传物质为DNA,故其遗传信息也储存在DNA中,C项错误。
双链DNA嘌呤总和嘧啶碱基互补配对,故两者数量相等,D项正确。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mRNA合成的同时就会有多个核糖体结台到mRNA上B.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数量较多C.核孔是生物大分子可以选择性进出的通道D.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线粒体集中分布于细胞两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
MRNA合成在细胞核中进行,而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进行翻译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因此mRNA合成的同时不会结合核糖体,A项正确。
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式有关,所以唾液腺细胞核胰腺细胞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中含有的高尔基体多,B项正确。
核孔为酶和mRNA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项正确。
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时需要耗能,故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的线粒体在吸收物质时集中分布在细胞两端以提供能量,D项正确。
3某种蛋白酶是由129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蛋白酶分子结构中至少古有l29个氨基酸和l29个羧基B.该蛋白酶溶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C.利用透析法纯化该蛋白酶时,应以蒸馏水作为透析液D.用含该蛋白酶的洗衣粉击除油渍,效果比其他类型加酶洗衣粉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蛋白酶的化学本质、组成、结构及鉴定等。
该蛋白酶只有一条链时,所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目最好,都至少含有一个,A项错误。
2019年江苏卷生物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新编审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生物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7.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10.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兔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B.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C.预冷的乙醇可用来进一步纯化粗提的DNA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行水浴加热11.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生物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分)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2.(2分)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3.(2分)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4.(2分)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5.(2分)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6.(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7.(2分)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8.(2分)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9.(2分)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10.(2分)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兔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B.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C.预冷的乙醇可用来进一步纯化粗提的DNA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行水浴加热11.(2分)如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
2019年高考试题真题生物(江苏卷)解析版Word版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试题真题生物(江苏卷)解析版Word版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B. 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C. 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 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答案】C【解析】有的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参与激素调节,A错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B错误;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细胞识别主要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糖蛋白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结合形成,D错误。
【试题评价】该题对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的基础知识,及与生命活动的关系进行考查,涉及面较宽,但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2.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源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中教]B. 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C.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D. 按孟德尔方法做杂交实验得到的不同结果证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答案】A【解析】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而细胞学说提到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这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B错误;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C错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非常复杂,孟德尔定律有其适用条件,按孟德尔的方法做杂交实验没有得到的相同结果,不能说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通过细胞学说、标志重捕法、格里菲斯实验、孟德尔杂交试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或过程,考查学生对经典实验及实验方法的掌握及理解,难度不大。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分裂间期有DNA 和中心体的复制B. 分裂间期DNA 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C. 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 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答案】A m]【解析】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还需完成中心体的复制,A正确;间期DNA复制,DNA数目加倍,但两条DNA分子连在一个着丝点上,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都没有发生改变,B 错误;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C错误;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出现在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错误。
2019江苏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word真题试卷】

2019江苏⾼考⽣物试题及答案【word真题试卷】绝密★启⽤前2019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江苏卷)⽣物注意事项考⽣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的姓名、准考证号⽤0.5毫⽶⿊⾊墨⽔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框涂满、涂⿊;如需改动,请⽤橡⽪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选择题,必须⽤0.5毫⽶⿊⾊墨⽔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律⽆效。
5.如需作图,须⽤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加粗。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 分。
每⼩题只有⼀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和蛋⽩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质的参与C.蛋⽩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温会破坏蛋⽩质和核酸分⼦中肽键2.下列关于细胞⽣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有DNA复制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4.下列关于⽣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的变化,都能引起⽣物性状变异C.弱⼩且⾼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加倍处理后可⽤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体组数加倍,产⽣的配⼦数加倍,有利于育种5.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两侧的⽣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IMG_256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侧和对照组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长也不弯曲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两侧的⽣长状况基本⼀致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鱼礁之后都会发⽣群落的初⽣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7.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从新⽣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C.滴加清⽔、弄碎根尖以及压⽚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D.临时装⽚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8.如图为突触传递⽰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IMG_257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部分B.②进⼊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培养,后密封发酵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霉主要通过产⽣脂肪酶、蛋⽩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10.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样⽅法从等体积兔⾎和鸡⾎中提取的DNA量相近B.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C.预冷的⼄醇可⽤来进⼀步纯化粗提的DNAD.⽤⼆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浴加热11.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对同源染⾊体⽰意图,图中1~8表⽰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19届高考全部高中生物学史(一)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5、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8、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9、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0、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四)酶的发现史: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1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五)叶绿素的发现史:17、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不清楚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
18、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发现叶绿素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后人称之为叶绿体。
(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史:19、1648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结论植物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来自水,不是来自土壤。
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0、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22、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2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植物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24、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5、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6、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CO2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七)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发现:(苏教版)27、哈特维尔选择酿酒酵母作为实验材料,成功发现100多种与控制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基因,即细胞分裂周期基因(cdc基因)28、纳斯从粟酒裂殖酵母中成功分离出cdc2基因------既控制着G1期到S期的过渡,又控制着G2到M期过渡。
29、亨特对海胆进行研究,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周期蛋白。
(八)遗传定律的发现史:30、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正因为孟德尔的杰出贡献,他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31、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2、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33、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类比推理,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34、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用假说演绎法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35、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九)遗传物质的发现史:(最重要,每年高考都考)36、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促进R 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的推论。
37、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分别利用放射性32P、35S标记噬菌体的DNA、蛋白质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及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39、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40、1951年,沃森和克里克以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41、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42、1953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物理模型。
43、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成果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4、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薛定谔。
(十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45、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46、1961年,科学家尼伦贝格和马太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1966年,科学家尼伦贝格和霍拉纳等终于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
47、1965年,科学家在某种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
48、1970年,科学家泰明等在RNA肿瘤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49、1982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机构异常的蛋白质----朊病毒,该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能靠自身的蛋白质改变宿主正常的蛋白质的构象而繁殖自己。
(十二)生物进化史:50、拉马克(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51、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52、后人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十三)内环境与稳态:53、贝尔纳:法国人,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54、亨德森:美国医生,在酸碱平衡的研究中发现了血液的缓冲作用。
5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5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十四)促胰液素的发现:57、1902年,斯他林把一条狗的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
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
他们把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secretin)。
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十五)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58、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尖端下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59、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60、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61、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
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62、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简称IAA (人教版)1934年,科学家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确定为吲哚乙酸,(苏教版)(十六)种群与生态系统研究史:63、高斯:生态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64、林德曼(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
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十七)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苏教版)65、1953年,沃森、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66、1957年,美国科学家科恩伯格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
67、1957年,美国科学家米西尔森(M.Meselson)和斯塔尔(F.Stahl)发现了DNA半保留复制的机理。
68、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69、1966年,经过尼伦贝格和霍拉纳等科学家的努力,全部64种遗传密码均被破译成功。
70、1967年,罗思和赫林斯基发现细菌拟核外的质粒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能在细菌细胞之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