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说课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
而本课时则重点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再到战略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全过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通过丰富的文字叙述、图片资料和史料引用,为学生呈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人民解放战争这段复杂的历史,他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大致历程,包括重庆谈判、内战爆发、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2)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说课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节课主要涵盖了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以及最终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了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脉络,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他们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最终胜利的过程。
(2)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述法、讨论法、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3)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2、教学难点(1)理解解放战争中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初中历史_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2、辽沈战役(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3、淮海战役(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4、平津战役(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华师大版PPT课件
南京
上
12
.
13
淮海战役中支前的民工
.
14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
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43万人
——陈毅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结合《淮海战
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和课后《邓小平不 坐黄包车》有关内 容,请你谈谈对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认识。
放东北,对扩大解放区,巩固解放军的战略后方,具
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意义。
.
8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战果
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东北全境 .
返回
9
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的进攻矛头该 指向哪个地区?
比较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的时间 说明了什么?
这两次战役在空间上一南一北,但在时间上却是 基本相同的。这充分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已能发动 多方向跨区域的大规模歼灭战。
.
1
1.知识记忆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作战 南京、 上海解放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比较变异: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 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 较理解其作战意图。
.
2
1948年是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
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 军队52万余人。
林彪、罗荣
桓、刘亚楼、
1948.9.1 2-1949-
1.13
刘伯承、陈 毅、邓小平、
《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
2
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在平津地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多次激烈交战,最终夺取了胜利。
3
解放南京
解放军攻克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的统治结束。
解放战争的胜利
1 解放全中国
人民解放军成功解放了全国各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 人民军队的努力和牺牲
人民军队通过不懈努力和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3 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的意义1 中国共来自党领导取得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2 中国人民从殖民地化解放
中国人民通过解放战争,实现了从殖民地化的解放。
3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放战争的胜利》PPT 课件
了解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探索背后的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
日本侵略战争
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严重削弱中国经济和国土。
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利益,进行了艰苦的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争取国家解放。
解放战争的过程
1
渡江战役
红军奋勇渡过长江,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
第十七课解放战争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 八国侵华
1937 日本侵华
19世纪末
1919
1921
1949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五四 中共 新民主主义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运动 成立 革命胜利 (农民阶级)(民族资 (无产阶级) 产阶级)
阶级
探索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主张
结果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双十协定的內容:
1.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建 立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
2.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行宪政
3.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4.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但人民军队、解放区政权的合 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
二、解放战争的经过
战略防御阶段 (1946年6月~1947年6月) 战略反攻阶段 (1947年6月~1948年秋)
毅、粟裕指挥华东 野战军主力挺进豫 皖苏边地区。图为 到达豫皖苏的骑兵 部队。
“两翼牵制”
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解 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 宗南军北上。1948 年又收复了 延安。
谭的 进攻。
华北
其他解放区的军民反攻 林彪、罗荣桓指 挥东北解放军,解放 了东北广大地区,使 东北敌军完全孤立。
结果
为什 么党 领导 人民 走社 会主 义道 路是 历史 的选 择?
近 代 前 期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党派 国民党 反动派 民主党派 共产党
近 代 后 期
专制独裁 继续半殖半封道路 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失败 失败
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
成功
结论:
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和谈失败
二、渡江战役
南京
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 党政权垮台了
湖口
江阴 江阴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3.右图所示战役是( C ) A.渡江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签订《双十协定》 ②平津战役
③解放南京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①③
5. (河南省)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重大事件,二者的相同点有 ( A )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②毛泽东都直接参 与其中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④都为国 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6.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民国34年,你一定会知 道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件历史大事( B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 攻序幕 B.重庆人民庆祝《双十协定》的签订 C.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D.中国军民在抗日战场上展开局部反攻
关门打狗 瓮中捉鳖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猛虎掏心三 大 战Fra bibliotek役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 历史意义 数 国民党军队 歼灭和 的主力基本 改编敌 上被消灭, 人150多 大大加速了 万人 人民解放战 争在全国的 胜利。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南京、上海解放等知识。
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一轮“红日”昭示着胜利即将来临。
自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17课 解放战争(共46张PPT)
练习:请填下列表格。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 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 获敌指挥 官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 军 林彪 罗荣桓
1948年 四十七万 9月-11月 多人
中原、华东 解放军
刘邓陈粟谭
1948、11 1949、1
五十五万 多人
东北、华 北野战军 1948、11 五十二万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
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 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的胜利。
巩固练习
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
要原因是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毛泽东先生应蒋先生的邀请,毅然来渝,使我 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 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 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应和代表
了我们百姓的要求。
——《新华日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
材料反应了中共赴渝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谈判地点 重庆桂园
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 生产的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3、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解入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 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 积极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 一个可靠保证。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的胜利
1、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内战的爆发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内战的爆发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说课稿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退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事情,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前面学习了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起了全面内战,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挺近大别山揭起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设问、讲解、分析、师生互动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掌握并记忆重点知识。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和战争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理清解放战争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3)通过讨论和分析,提高是历史事件的解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北平和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难点: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必然性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各个图例分析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一、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有哪些?二、三大战役:、、三、第一板块:完成下列表格:完成下列小问题:1、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最先攻克的是哪一座城市?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哪一次战役?4、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运用的战略战术是什么?5、三大战役中,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战术的是哪一次战役?3、平津战役最终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解放?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将领是谁?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第二板块:渡江战役1、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2、渡江战役:时间:毛泽东、朱德发布命令:参战部队:南京解放:3、南京的解放有什么意义?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一试你的成绩如何?一、单项选择题1、辽沈战役中采取的战术特点是()A、中间突破B、关门打狗C、隔而不围,围而不打D、蘑菇战术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3、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A、武器好坏B、军队数量C、天时地利D、人心向背4、1949年4月21日至23日渡江战役的胜利()A、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B、解放了北平和天津C、转入了战略反攻D、解放了东北全境5、下列战役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覆灭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6、课文P106页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等人在1945年的合影。
这一照片拍摄在()A、重庆谈判期间B、转战陕北期间C、挺进大别山期间D、政治协商会议期间7、课文P109页的形势图是发生在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A、百团大战B、挺进大别山C、平津战役D、辽沈战役8、课文P117页图片中的这一日期非常重要,这一天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A、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B、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抗日战争获得最后的胜利。
第17课_解放战争的胜利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373 万人
280 万人
130 万人
365 万人
195 万人 1947年6月 1948年秋
1946年6月
背 景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 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军的大 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 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北、 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 决定采取收缩防线、重点防御的战略方 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 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认为人民 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 已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 略决战。
2、战略反攻 3、战略决战 4、全面胜利
刘邓挺进大别山(标志)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黄百韬
黄维
杜聿明
肢 解 敌 人
各 个 击 破
平津战役示意图
(1948.11.29--1949.1.31)
傅作义接受 和平改编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三大战役概况
战役 辽沈 时间
1948.9—11
部队 东北解放军
战果
淮海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平津
解放东北全境 47万 中原、华东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 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55万 东北、华北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52万
复习导入
解放战争第一年主要战场在哪里? 解放区 我军是处于战略进攻还是战略防御? 战略防御 我军的作战方法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目标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结果如何? 先后打破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并使我军于1947年6 月开始转入反攻,挺进大别山。
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人教版必修1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2、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
1946.6—1947.5 战略防御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形势图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947.5—1948.8 战略反攻
1948.9—1949.1 战略决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 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 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山 东
中
原
大 别 山
刘 邓 大 军 挺 进 大 别 山
大 别 山
三 路 大 军 挺 进 中 原
陈赓 兵团
陈粟 大军
大 刘邓 别 大军 山
三 路 大 军 挺 进 中 原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2.三大战役 (1948.9—1949.1)
第17课
解 放 战 争
一、内战的爆发
内战的爆发是否 可以避免?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①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② 美蒋勾结准备内战
党美 的国 军援 事助 装国 备民
美 军 在 塘 沽 登 陆 训美 练军 国教 民官 党帮 军助
美国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
这种形势下,国民党为 什么还要搞重庆谈判?
三 大 战 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歼敌47万
430 300 290 余 左右
100万 人
130
单位:(万人)
沈阳市民欢庆 东北全境解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旨在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课程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起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等。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入。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解放战争的主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小组展示: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画面和历史文献,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激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创设问题情境:以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如“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好奇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部分,时间自1945年8月重庆谈判始到1949年4月国民党政权覆灭,共四年时间。
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
同时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2.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
3.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4.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等,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
5.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及其动画,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和意义。
6.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三大战役背景、经过和意义。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西柏坡的图片和相关介绍。
毛泽东等人曾在西柏坡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三大战役。
那么三大战役的具体经过和意义是什么呢?从而引出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而开始新课。
多媒体展示:资料卡片:西柏坡教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过渡: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拖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一)时间:1947年(二)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三)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四)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多媒体展示:解释贫雇农、中农的含义)(五)意义: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编、 解放华 林、罗、东北、华北 先打两头、 歼敌 北全境 平津 后取中间 52万 野战军 聂 国民党主 三大 1948.9. 共150 力基本被 四大野战军 战役 —1949.1. 多万 消灭 合计
1948.12— 1949.1.13 (64天)
南京
江阴 江阴
湖口 湖口
1949年4月 23日,人民解放 军占领南京总统 府。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天津 塘沽
平津战役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北平
天津
塘沽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 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 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长 春
关 门 打 狗
围 锦 打 援
锦 州
沈阳
黑山、 大虎山
塔山
辽 西 走 廊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间 点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东 北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指 挥 员
概
结
况 历时52天,共歼敌47.2万人 果 解放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
失民心
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
从中共和中国人民来看:
顺民意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得民心
民众支持
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
回顾小结:
辽沈淮海平津战,基本歼灭敌主力。
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庆胜利。
单选训练
1、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大决战是( B ) A.挺进大别山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转战陕北 2、三大战役中首先展开的是( A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辽沈战役中最先攻克的城市是( B ) A.沈阳 B.锦州 C.长春 D.吉林 4、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是( B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政府 覆灭了。
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时 间:1949年4月21日—23日 战 线:东起江阴,西至湖口
推翻国民党统治 战略目标:
意 义: 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
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 权垮台
国民党为什么会走向覆灭?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国民党来看:
逆民意
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
430 万人 130 万人
373 万人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8年秋
敌我力量对比表
军队人数 1946、6—1948、8 共 产 党 国 民 党 上 130万 升 下 430万 降 365万
1948年8月
机 动 兵 力
士 气
后 方 巩 固 危 机 四 伏
商丘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肢 解 敌 人
蚌埠
中 间 突 破
淮海战役人 民支前统计
民工
担架 牲畜 船只 筹粮
陈毅司令员说:
543万人
30.5万副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大小车 88万辆
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人民群众用小 车推出来的
挑子
20.6万副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胜利的可靠保证
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C ) A.沈阳 B.徐州 C.北平 D.天津
6、“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战役是( C )
A.淮海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
7、被陈毅称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国民党统治中国达(
(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 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 的范例。
辽沈战役歼敌47万 (中共军队开始超过 国民党军队)
意义: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 役,共歼灭 或改编国民 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52万 党军队150 多万人,国 民党军队的 主力基本被 淮海战役歼敌55万 消灭,解放 战争的胜利 在望。
三
战役 名称
时间
大
战
役
概
况
战果 歼敌 47万 意义 解Biblioteka 东 北全境指挥参战部队
战略方针
1948.9— 辽沈 11.2(52 天)
1948.11 —1949.1. (65天)
林、罗 东北野战军 关门打狗 刘、邓 陈、粟 谭
淮海
中原、华东 中间突破、歼敌 长江以北 分割歼灭 55.5万 的华东和 野战军 中原地区
280万
高 多 昂
少
低 落
一、三大战役——主力大决战
1、辽沈战役 2、淮海战役 3、平津战役
知识结构
和 谈 时 期 战 略 防 御 战 略 反 攻 战 略 决 战
1948.9
渡 江 战 役
1949.1 1949.4
1945.8 1946.6 1947.6
解放战争时期
林彪
罗荣桓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之久
A.12年
B.22年
B C.25年
D.30年
)
9、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主要作用是(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C.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
1945 8 1、_________年____月,为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毛泽东在周恩来、张治中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双十协定 并达成和平建国的“___________”
1946 6 2_______年____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
中原解放区 双十协定 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发动疯狂
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6月,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4、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
1、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和渡江战役 作战情况。 2、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 利的主要原因。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