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历史关系发展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中日关系发展史

是当今日本政府对于历史、对于中国的态度上所表现的帝国主义思想 等等所导致的后果。在当今年代,经历过了战乱伤痛,所有人都向往 着和平。然而,二战中一意孤行,草菅人命的日本右翼分子却有了复 燃之势!在侵华战争中,无数的生命在冰冷的枪口下、在灼热的炮火 中失去生机,废墟上的痛苦、无助和迷茫让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片悲啼 之中。可是,东京审判中,即使身为战败国,即使做过如此之多惨绝 人寰的事,日本帝国主义竟然全然无后悔改过之义!!这不得不让我 们深思和提高警惕。
所以中日之间的矛盾, 其实是安倍政策与和平宪法的矛 盾 ,安倍与安保的矛盾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 东海,2012年9月10日起,中国有关部门对钓鱼岛及其附属 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9月11日,央视首次播钓鱼岛天 气预报。2012年9月17日,央视报道:中国学者发现1895年 日政府就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对中日关系的反思
1.原因:
历史因素,政治宣传(双方的),愤青情绪(双方的,日本成为右 翼),国民素质(国内爱国人士没有实际意义的准则),对国际态势 认知程度不同。
2.现状:
第一,“政冷经热” 由于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高层 互访已中断了三年,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冷,两国相互对话越来越趋 于狭窄化。
明朝建立,中朝联军,击败日军,丰臣秀吉忧郁而死。
中日近代史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步步为营,杀向中国。 1874年武力吞并琉球。 1894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全歼北洋舰队,洋务运动在日 本直接打击下破产。日本占领中国辽东和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沈阳、铁岭。 1915年【二十一 条】 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 承袭。 1925 年“五卅惨案”。 1926东北日军驻扎的开始。 1928年济南惨案
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一、早期的互动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秦朝统一六国,这个时期的日本正在通过侵略和合并形成一个统一国家。
公元57年,中国东汉的使者到达日本,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式开始。
1.两国第一次互动公元57年,日本遣唐使团成员私自前往中国,结果被当地士兵所击杀,这个事件成为了首次日本和中国交流的事件。
2.日本对汉文化的接受日本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大规模的模仿中国的文明和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日本,成为了一部分日本文化的重要成分,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
二、唐朝和平安时代随着中国唐朝的兴起,日本和中国的交流开始进入高峰时期。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史称为唐朝和日本的“大唐东游”时期。
1.文化繁荣唐朝时期日本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不仅艺术、文学、哲学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就连一般工艺业与商业领域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大量中日人士往来此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增多,有许多人士去到彼此国家学习、旅行、做生意、扩展人际关系等等。
三、明朝和江户时代随着日本进入江户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朝末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逐渐恢复。
不久之后,日本也展开了对清朝的贸易。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少。
1.两国的矛盾在江户时期,日本和中国之间曾经有一些争端。
主要原因是两国之间的资本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2.互相学习尽管两国间存在矛盾,不过日本仍然有一些学习中国的活动,包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同时,中国也吸收了日本的某些技术和文化。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互相学习的道路,也有激烈的对抗。
然而,无论什么时代,两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都会互相影响。
今天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国需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1.中日关系发展历史回顾过去,中日交往源远流长,1871年,是中日关系史学者公认的中日古代关系史和近代关系史的分期界限。
这一年,日本和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
这是自徐福东渡日本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史上两国政府间的第一部条约,建立了近代国家正式外交关系。
但是,随后的 1874年4月,发生了日本出兵台湾,开始侵略中国的历史。
20年后的1894年又发动甲午战争,1900年又出兵2万多人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1904年又发生了争夺在中国利益的日俄战争,紧接着,便发生了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在70年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中日关系上一段不幸的历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从世界大趋势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于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进行富有成效的会谈后,钦定了协议,宣告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进而在1978年8月12日,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
这两个历史性文献的签订为中日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此为标志,中日文化交流高潮开始勃兴。
这是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五次高潮。
这是2200年中日关系史上第一部和平友好条约。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间还是民间交流都十分密切,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日双方已确立了在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是遗憾的是,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问题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
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 中外关系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一)中日关系一、中国古代中日关系发展⑴友好交往时期(汉、唐、宋、元、明前期)①两汉时期:1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遣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唐朝:1全方位的交往:互遣使节,日本有13批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
2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③从宋朝到明朝前期:中日之间经济贸易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由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⑵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清)①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②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③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二、中国近代:日本侵华从鸦片战争的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文明开化”,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94—1895年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年,日本军阀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中日关系历史与的发展

2015-3-31
2
一.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 (2)明清时期的倭寇问题 二.中国近代与日关系 近代日本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坑日抗争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时间:古代史:汉唐元明清前期
关系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史实再现 两汉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隋 唐 时 期
仿照唐制
文化:
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经济: 贸易往来 著名人物 吉备真备(日) ;鉴真(中)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宋元 时期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明 清 时 期
明朝 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 清朝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第二阶段: 时间: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关系特点:(关系恶化)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 史实再现 1明治维新时期至甲午中日战争(19 世纪60.70年代至19世纪末期) 2中日甲午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3从“九一八”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1931--1945)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 (1945--1949)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中 日 关 系 的 发 展 历 程
和平友好交往
古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 友好交往。 古代中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先进的科技 文化对日本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
争
近代中日关系:战争 日本进行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 育,扶植代理人。中日关系恶化
中日历史渊源与关系发展

中日古代历史渊源与关系发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和交往。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可以看出友好是长久的,对立是短暂的。
友好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也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句话的正确性。
我们不能只看到“五十年对立”,而忽视“两千年友好”,但我们更不能无视“五十年对立”给两国人民感情带来的重创。
中日两国应本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和平友好,面向未来”的原则,促进两国关系朝着好的一面前进发展。
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民做出了表率,战后在对日问题上表现出了一个礼仪之邦所具有的品质,以宽广的心胸,真挚的诚意向日本人民传递出友好的橄榄枝。
而日本某些右翼分子、极端主义者总是挖空心思来破坏中日两国人民来之不易的友谊。
“篡改历史教课书”不但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不负责;“钓鱼岛问题”既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冲击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参拜靖国神社”也一次次的给中日两国关系蒙上冰霜。
就近日,日本某政府官员竟当众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更是对历史的扭曲和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
中日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改善。
所以要让中日两国关系健康正常的发展,就必须对历史有着正确的认识。
提起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徐福东渡”的故事。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徐福东渡”这一故事的真假性,因为一切事物都其存在的价值。
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了徐福奉秦始皇命去蓬莱山为其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携男女千余人及五谷百工等出海,“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历史过程。
○1从中国历史角度来看,这是比较可信的记载。
但是由于司马迁并没说明蓬莱山的具体位置,也不能下定论说徐福去的就是现在的日本。
目前史学界有以下两种见解。
一是,徐福所得之平原广泽就是现在的日本;二是,徐福所到之地是朝鲜半岛南端,其后或其后代去的如本。
浅谈中日关系

1997年9月5日,江泽民 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 首相桥本龙太郎
1998年4月21日,正在 日本访问的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中国国 家副主席胡锦涛与日 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 东京首相官邸会见。
1998年11月26日,江泽民 主席和夫人王冶坪在日本 皇宫同日本国明仁天皇和 皇后美智子会见。天皇认 为江泽民主席的访问对两 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并希望通过 这次访问进一步密切两国 关系。江泽民主席说: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 条约》缔结20周年,我愿 意同贵国朝野各界在总结 过去的基础上,共同探讨 和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日 友好合作关系框架。”
1972年9月27日,毛泽 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 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 荣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 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 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 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 堂进。在一个小时的会见 中,话题涉及政治、历史、 文化、哲学、生活,气氛 友好。会见结束时,毛泽 东主席将一部《楚辞集注》 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 荣首相。
1952年5月,应中国国际贸 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南汉宸 的邀请,日本参议院议员 高良富,众议院议员宫腰 喜助、帆足计来到北京。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 来访的日本客人,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双方通过会 谈,正式签订了第一个民 间贸易协定。
1954年10月30日至11月12日,以 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李德全为 团长,中国红十字总会顾问廖 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会 代表团访问日本。这是新中国 成立后第一次派代表团访日。 代表团同日本各界人士进行了 广泛接触,传达了中国人民对 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访问取 得了巨大成功。从此,中日民 间关系从经济交往扩大到政治 交往,日本各党派和各界友好 人士陆续来华访问。
中日战争关系史(古代篇修正)

中日战争关系史(古代篇)一、中日关系史(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据中国正史,公元1世纪(公元1年西汉平帝刘衎元始元年)班固撰《汉书》载,公元前汉武帝灭卫氏(右渠)朝鲜后(卫满朝鲜王险城),建玄菟、乐浪、真番、临屯等汉四郡,之后“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时西汉皇朝是否通过册封确立了中国与分裂状态下的日本某一政权的宗属关系,尚不可考。
范晔撰《后汉书》载:“倭在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
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
”汉光武帝当政的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正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日本农民甚兵卫在博多志贺岛上发现“汉委奴国王”方形蛇纽金印,重约108克,现作为日本国宝收藏)。
据日本学者考证,这个“奴国”的位置在今北九州的福冈市一带。
中国学者认为,东汉皇朝对“奴国”的册封,正式开启了古代中日外交关系的记录。
陈寿撰《三国志》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六月,日本列岛上兴起的邪马台女王国遣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等赴魏“朝献”。
魏明帝大悦,诏赐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
房乔(房玄龄名乔,字玄龄579-648年)著《晋书》载,265年司马炎称帝建西晋时,邪马台国女王亦遣使朝贺,此后直至420年东晋灭亡的一个半世纪里,日本国使的“朝献”不下十余次,说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仍在持续。
在东晋衰、南北朝兴的公元5世纪,中日交往频繁。
时日本列岛已结束小国林立局面,出现了中国史书称做“倭”、日本史书称做“大和”的统一中央政权(大和是邪马台国征服列岛其他政治势力后建立的统一政权(主要依据是:邪马台、倭、大和等国名的日语发音都是“YAMATO”)。
在413~478年倭王赞、珍、济、兴、武统治的所谓“倭五王”时期,均遣使中国朝贡并接受册封。
据史书载,东晋安帝和南朝宋武帝时,倭王赞遣使朝贡并接受了“倭王”的册封。
宋文帝时,倭王珍开主动请封之先例,上表求授“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朝鲜半岛少数名族国家)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九 中日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九中日关系【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一)两汉时期:1、西汉: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来往2、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二)隋唐时期1、全方位交往:派谴使节和留学生、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2、著名人物:日—吉备真备;中—鉴真(三)明清时期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抗倭斗争清: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二、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1、清政府统治时期(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1900—1901年,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1904—1905年,日俄战争特点:日本逐渐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1914年,入侵中国某某(2)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3)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迫于中国人民的斗争以及英美等国压力,将某某归还给中国。
特点:日本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3、某某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1931年,九一八事变(2)1935年,华北事变(3)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4)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特点: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最终失败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2、20世纪70年代: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和平友好交往时期。
3、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情况下发展。
【重点突破】一、中日关系的演变1、和平友好交往时期从秦汉到隋唐,中日关系始终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流,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友好交往。
2、日本侵华时期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强盛,对中国不断采取了野蛮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妄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抹平的创伤;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抗日斗争,并在1945年取得最终胜利。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1. 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交流往来,但是关系的演变却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历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近代关系、二战后到现代关系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2. 历史背景2.1 古代交流•中日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年,当时中国西汉使节开辟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商业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加,互为邻邦的地理位置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2.2 近代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中日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导致两国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3. 二战后关系3.1 战争遗留的恩怨•二战结束后,日本对战败国的敌视态度导致其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国国内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感愤怒,两国之间的恩怨难以化解,中日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3.2 外交努力的展开•然而,随着中国和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两国之间逐渐开展了对话和交流,试图改善关系。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
4. 现代关系4.1 经济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双方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4.2 政治争议的持续存在•尽管经济交流有所增加,但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争议仍然存在,如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等。
•这些争议时常引发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紧张,使关系的改善进程受到了阻碍。
5. 结论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
从古代的交流到近代的冲突,再到现代的合作,两国间的互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尽管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中国和日本政府和民众都亟需更多的合作和互信,以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邻国关系。
中日关系

一、古代中日关系:中强日弱友好为主(一)隋唐时期:以华为师隋唐时期: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13次)来华学习。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后来中了进士,留在唐朝做官。
唐玄宗时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抵日本,留居十年,对建筑、医学、艺术有突出贡献。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类似长安。
唐诗、书法、饮食和风俗习惯在日本广泛流传。
(二)明朝时期:侵犯失败明朝时期:倭寇侵犯;戚继光抗倭。
1565年,浙东、福建、广东倭寇基本肃清。
二、近现代中日关系:日强中弱日本侵华(一)清朝时期:屡次侵华在过去历史中,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日本曾是中华东亚秩序的一员。
但是,甲午之战中国战败,中国被迫向日本割地、赔款,从此中日力量对比彻底倒置。
中国丧失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机遇,而日本却由此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此后,日益强盛起来的日本多次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
中日关系由古代的友好相处转为近代日本多次对中国侵略欺压,甲午战争是转折点。
甲午之战,即发生在东亚文明板块内的激烈撞击,是由东亚秩序与西方秩序之间的冲突引发的。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使东亚秩序遇到破坏,而日本随后成为东亚秩序挑战者。
一些政治学家认为,西方秩序是以帝国式等级体系将许多国家联系在核心国家周围。
即强国将弱国作为经济政治附庸,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源掠夺。
这种国家关系结构是西方社会强盛的制度基础。
东亚秩序则是自由松散地组成宗主国与其藩属国之间的关系。
即“封贡”关系。
尽管藩属国“纳贡”也有贸易的成分在其中,但不占主要地位。
东亚秩序是僵化的、未受挑战的。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虽然有一些少数民族对东亚秩序进行挑战,并取得一些成功,但从未改变这种秩序结构。
而西方秩序则呈现着现代结构,充满竞争活力。
大陆型封闭式的中华秩序,最终被海洋型开放式的西方秩序撞了个粉碎。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使东亚传统秩序遭到破坏,日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当日本发现西方力量的强大,便决定与之合流;对西方列强来说,他们在向中国进击时如能有一个东亚同谋者,那将极为有用。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概况(一)古代的中日关系:1、西汉:汉武帝,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来往2、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3、唐时日本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吉备真备,唐朝僧人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其传播的文化艺术被誉为“天平之甍”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
(二)近代的日本的侵华史实1.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5.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
6.1937年,日军大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
7.1937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人民达30万人以上。
8.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三)现代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二、思考题1、新中国成立后,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有所发展,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目前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什么?①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屡再现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史,美化侵略。
②首相小泉等重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③公然宣称保护台湾省。
④关于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东海石油开采问题。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或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政治上。
然而,这段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友好交流的起源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学者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政治体制,这种交流为中日两国建立起了友好的基础。
此后,许多日本僧侣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将其传回日本,使佛教成为了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这一时期的友好交流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关系的转折点然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强国。
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期陷入了动荡和落后的局面。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益加剧,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状态正式结束。
三、和平友好的重建与发展二战后,中日两国开始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建设。
1952年,中日两国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条约》,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后,双方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文化和人民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日两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分歧。
例如,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痛点。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对话和合作的原则,努力化解分歧,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四、新时代的合作与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合作与发展成为了关系的主旋律。
2018年,中日领导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信进一步加强,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关系历程

中日关系历程中日关系历程历史以来的中日关系大体可分为古代、近代、战后至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以来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古代史阶段: 日本“以华为师”, 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近代阶段: 先是先进的中国人“以日为师”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后由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中日关系从友好走向战争。
战后到60 年代末, 受中美关系的影响, 可以说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 整体上看处于隔绝、仇视、敌对状态。
70 年代初开始, 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合作交流逐步成为主流, 但仍未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古代阶段,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共同缔造东方文明中日两国隔海相望,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友好交往, 可谓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在汉武帝时, 日本就有30 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铁器、铜器、帛等传入日本, 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南北朝, 中国移民到日本传播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技术。
3———5 世纪, 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根据中国汉字创日本文字。
隋朝时, 日本就多次派使节来中国, 开始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
唐代, 中日友好更是盛况空前, 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高僧大批来华, 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与中国高僧鉴真都堪称中日友好使者。
日本留学生回国后, 强烈要求社会改革, 促成“大化改新”, 促进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中国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宋代到清朝, 贸易往来一直是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古代历史, 中日两国人民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 建立了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 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
二、近代史阶段, 中日分道扬镳, 从友好走向战争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全面“西化”, 与东方文明分道, 走上强国之列。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日为师”, 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如饥似渴的向外国学习。
中日关系 (1)

从局 部侵 华到 全面 侵华。 阴谋 破产
知识梳理
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冷战对立:(1949-1972年)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2、和平友好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关系一波 三折
合作探究:
考考你的分析总结能力:
2.201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72周年,纪念 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回忆起战争给中国人民、亚洲 人民以至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 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只在阴天隐隐作疼。当我们用 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 口上撒盐:靖国神社、教科书、钓鱼岛、潜在的核大 国,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我们不能遗忘!请你 以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结合你所学所知的历史知识, 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劝戒他们“历史不容忘却”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古代、近代中日关系如何? 你能说说其中原因吗?
分析归纳
古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交往是主 流。 古代中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先进的 科技文化对日本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 近代中日关系: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推行侵略扩张, 中国政府的腐败落后。中日关系恶化 1972年建交后: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 待。“摩擦中求发展”
我们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忘国耻, 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的现代化强国。
回眸中考:
难题真的没什么!
1(山东)日本的大化改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参照了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 B 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改革 C 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D 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古代历史关系发展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自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到今天,中日关系一直不太好,日本篡改教科书,拜靖国神社,争夺钓鱼岛,都深深的伤害了两国的友谊,中日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改善。
所以要让中日两国关系健康正常的发展,就必须对历史有着正确的认识。
中日两国有着近2000年的文化交流,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国家间关系最早记录是在汉朝,范晔著《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光武帝建武中元(57年)春正月,“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
汉朝,中日双方国家和人民间的交往关系,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从魏晋开始,中日俩国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此长达数百年里中日俩国相安无事,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典籍,工艺技术也都流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直到唐朝,中日两国之间还是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是由于两国围绕新罗、百济、高丽的矛盾冲突,终于演变成了军事行动。
唐倭海军白江口之战,使倭国受到严重的打击。
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
同时向唐朝派遣唐使,学习文化,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走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中日两国的关系又有了新变化,日本在这一时期有了一个特定的称谓----倭寇。
嘉靖时期,倭寇侵扰我东南海疆,不过被戚继光的戚家军收拾了,并没有很大的动静。
万历十三年,丰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天皇的册封,成为日本最高的官员——关白,丰臣吉秀一直有一个梦想:在我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所以先攻打朝鲜,眼看朝鲜就要亡国了,万历下旨:宜速救援。
因为万历知道:日本的野心绝不仅限于朝鲜,一旦吞并成功,增强实力养精蓄锐,必定变本加厉,到时更不可收拾。
万历二十六年,“露梁海大捷”,日军精锐全军覆灭,至此抗倭战争就此结束。
十五年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着力与明朝修好关系,发展经济,颇有建树。
通过明朝与日本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出这么一句话: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由此我们看出无论国力强弱,侵略战争永远不会取得胜利,日本应该早就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近代日本并没从历史书中得到启发,才给中日两国的关系走向一个尴尬的地步。
所以历史,是一定要认真的对待,不可玩笑,否则与人无利,于己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