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医院制定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定,用于收集、统计和分析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领导汇报。

目的是为了改善医疗安全管理,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报告范围:确定哪些心脑血管事件需要报告,一般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或导致不可逆后果的情况。

报告范围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定。

2.报告流程:规定心脑血管事件的报告程序和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一般来说,医疗人员在发现心脑血管事件后需要立即向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报告,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然后由负责人上报至医院的质量管理部门。

3.报告内容:确定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所需要包含的必要信息,如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加重因素等。

同时,在报告中可以要求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医疗记录、化验结果和检查报告等有关资料。

4.报告职责:明确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医生和护士等相关人员的报告职责。

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汇总和分析报告数据,并提供相关数据给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医生和护士负责及时发现和报告心脑血管事件;医院领导负责对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决策。

5.报告分析:对收集到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分析的内容可以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医疗质量的评估等。

6.报告改进:根据报告分析的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追踪落实情况。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加强培训与教育、改进流程和规范操作、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设备等。

7.监督督导: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整个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督导,确保规定的报告流程和要求得到落实。

同时,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收集、分析和改进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患者的风险和伤害。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心脑血管事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了及时发现、准确记录和有效干预心脑血管事件,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报告工作制度。

本文旨在介绍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的重要性、目标、程序和执行要点。

二、重要性1. 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建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医疗机构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便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及处理。

2. 数据分析和预警:医疗机构通过收集和分析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能够及时掌握事件的分布、趋势等信息,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 优化治疗方案:通过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的汇总和分析,医疗机构可以研究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三、目标1. 建立完善的报告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系统,确保报告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2. 提高报告率和准确性:通过培训和宣传,医疗机构应提高医务人员对心脑血管事件的认识、报告意识和报告准确性,确保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性。

3. 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流:医疗机构应建立与其他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心脑血管事件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为全面评估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提供支持。

四、程序1. 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现和诊断:医务人员在发现或诊断患者存在心脑血管事件时,应及时进行记录和报告。

2. 报告填写和提交: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报告标准和格式进行报告填写,包括患者信息、事件描述、处理措施等内容,并按时提交相关部门。

3. 报告审核和汇总:医疗机构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部门负责对报告进行审核和汇总,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分析和报告输出: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并向相关人员进行输出。

五、执行要点1. 建立培训机制: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报告技巧,增强他们的报告意识和质量意识。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1. 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引起的心脏、脑和周围动脉等组织器官造成病变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是当务之急。

2. 目的制定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监测疾病的发展动态、提高医疗机构的预警、诊断和治疗能力,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3. 实施方案为了实施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和保障:3.1. 立法保障政府需要立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医生、公民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定报告方式、内容和频率等事项。

3.2. 系统建设建立包括医疗机构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方式来收集和传输数据,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发布及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理。

3.3. 数据监测对收集到的报告数据进行经常性监测分析,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响应。

3.4. 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有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公众之间信息的共享、沟通和交流,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的协作和效率。

4. 作用和优势制定和实施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具有以下作用和优势:4.1. 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通过及时收集、传输和共享疾病信息,能够及时掌握疾病的发展动态,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流行,降低疾病对公众的危害。

4.2. 提高医疗机构的预警、诊断和治疗能力通过对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规范和约束,提高医疗机构的预警、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4.3. 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健全的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疾病信息和预警,有利于公众及时主动地进行自我保护和预防,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5. 结论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西化等社会背景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建立和实施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
是一个用于统计和管理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报告制度。

1. 报告内容:包括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患病人口特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等。

2. 报告方式:医疗机构应将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时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可以通过电子报告系统或纸质报告的方式进行。

3. 报告时间: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一般要求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进行报告。

4. 报告对象:报告应该被送交给卫生部门、公安机关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以便其组织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5. 数据分析:卫生部门应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6. 保密措施:对居民个人隐私信息,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

7. 监督和评估:卫生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报告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报告制度的有效实施。

通过建立和落实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第 1 页共 1 页。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1. 背景介绍心脑血管事件是指由于脑血管或心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脑血管系统的紊乱。

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为了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制定了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2. 报告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和相关管理工作。

工作范围包括:诊断、治疗、随访、健康教育、统计和质控等相关工作。

3. 报告体系本制度的报告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3.1 单位内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发现心脑血管事件后,应当第一时间进行记录并向主治医生等高级医务人员报告。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给予支持和患者教育。

3.2 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在接到医务人员报告后,应当进行详细记录和确认,并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和情况。

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与其他协作医生进行沟通,确保治疗方案的正确和协调。

3.3 医学部门医学部门应当根据统计数据和患者的治疗情况,对心脑血管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以便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

3.4 监督部门监督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和整理医疗机构的报告情况,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发现问题和不合格情况,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确保医疗质量的可控和可靠。

4. 质控措施为了确保本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医疗质量的可控可靠,我们还应当加强各项质控措施。

具体包括:4.1 系统的质控指标制定符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质控指标,进行指标监控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格项。

4.2 定期培训定期组织和开展心脑血管病的相关培训和进修,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减少错误率和不良后果。

4.3 改进措施及时总结和分析医疗质量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和过程,制定改进措施,并针对不同的缺陷进行不同的整改和改进。

5. 结语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将有利于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制度背景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已连续多年位于全国所有疾病的前列。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关医疗机构仍然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报告制度的目的制定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制度是为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恶性循环。

该制度主要目的包括:•监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时发现患者,防止疾病的恶化;•分析和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医疗机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促进多部门协调合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工作流程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制度工作包括两个主要环节:报告和分析。

1.报告(1)医疗机构报告医疗机构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包括疾病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时间、确诊时间和确诊依据等。

(2)专业疾病防控机构报告专业疾病防控机构要及时报告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及时报告疫情特点、流行规律等信息。

2.分析(1)数据分析对医疗机构发来的报告进行分类和汇总,综合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成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计划及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2)信息发布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所收集到的心脑血管疾病流行趋势、防控措施等相关信息,帮助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减少疾病的地区传播和发生。

总结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制度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中制定的一个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恶性循环。

通过医疗机构和专业疾病防控机构的报告,可以监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时发现患者,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数据分析和信息发布,可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简介心脑血管事件是指各种引起心脑血管血流障碍导致的疾病,其中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类事件通常对患者健康和生命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引入了心脑血管事件的报告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例会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药品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中,建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报告系统。

在这一制度下,医疗机构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并对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

同时,药品监管机构应及时收集、分析和评估各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心脑血管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这个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是在上述报告制度下,建立的一种定期召开的报告、分析和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会议制度。

具体来说,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期限定期召开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向上级部门报告和分享本院心脑血管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并加以分析和评估。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报告内容•报告案例:医疗机构应向上级部门达成一定共识,明确需要报告的事件类型,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然后将本院近期发生的、符合要求的心脑血管事件案例进行详细报告。

•报告数据:医疗机构应向上级部门报告本时期内中心脑血管事件的数量、比例、年龄、药物和疗法使用等基本情况。

•报告分析:医疗机构应对心脑血管事件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病史、药物使用等因素,以及导致事件的原因、教训等。

•报告宣传:医疗机构还需要向上级部门、患者及其家属等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宣传教育。

报告流程•召集会议: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定期召集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例会。

•报告案例:各医疗机构应准备好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案例,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分析讨论:在报告过程中,医疗机构应对报告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针对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4篇)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4篇)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是为了加强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和管理,以及及时发现和应对疾病的报告和处理工作。

1. 目标:建立健全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提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和干预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报告对象:制度主要针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进行报告管理,包括各级卫生机构的报告部门、医生、护士以及社区健康管理人员等。

3.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等)、疾病诊断、治疗情况、转诊情况等。

4. 报告流程: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报告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医生或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后,应立即向所属卫生机构报告部门报告,并填写相关的报告表格或录入电子报告系统中。

5. 报告责任:医疗机构和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情况,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工作。

6. 报告分析:卫生部门应定期对报告的心脑血管疾病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7. 数据保密:报告部门应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报告数据进行严格的保密工作,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8. 监管和督查:相关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的监管和督查,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执行。

综上所述,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规范报告流程和加强数据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2)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为了及时有效地了解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我司制定了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疾病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居民的健康,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根据《公共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地区、各单位对居民心脑血管发病进行报告、记录、分析和控制的工作。

第三条心脑血管发病指居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高血压、中风等。

第四条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的目的是及时获取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信息,进行疫情监测、分析和预警,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疾病发生和传播风险。

第五条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健康、保密、公正、廉洁的原则。

第二章报告范围和要求第六条心脑血管发病的报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一)居民在医疗机构确诊或初步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

(二)居民在监测机构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体检、检查或筛查,发现有疑似病例或高危人群。

(三)居民在卫生健康部门进行的心脑血管疾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病例。

第七条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

(二)发病时间和地点。

(三)主要症状和体征。

(四)诊断结果和治疗情况。

(五)疫情信息,包括发病情况、疫情动态等。

(六)报告单位和上报人员的信息。

第八条医疗机构、监测机构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建立健全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确保报告内容的完整、准确和及时性。

第三章报告、记录和分析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及时将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情况报告给所在地的卫生健康部门。

第十条监测机构应及时将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情况报告给所在地的卫生健康部门,并定期向上级监测机构汇报报告情况。

第十一条卫生健康部门应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定期向上级卫生健康部门汇报报告情况。

第十二条监测机构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建立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的统一数据库,进行报告数据的录入、存储和管理工作,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掌握我市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领导小组成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组长:副组长:组员:相关科室负责人二、报告对象和病种报告对象: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病种:(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和心源性猝死(I46.1)。

三、责任报告科室及报告人临床科室(包括门、急诊及住院部)、医技科室(包括CT/MRI、放射、B超/彩超等)为责任报告科室,责任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四、报告流程(1)首诊医生对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应及时填写《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2)各科室应设专人负责每日报卡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交院内分管报病工作的科室;(3)院内分管报病的科室设专人负责《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的收集和质量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责任报告人核对和修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院内剔除,并于1周内录入报告系统。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报告卡报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报告要求1.报告内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填写项目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诊断依据、确诊时间、发病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2.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片。

3.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4.卡片和登记册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更正诊断病例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一、背景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血管系统和脑血管系统发生的疾病,包括心梗、中风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加强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以更好地了解病例发生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水平。

二、目的和意义1.了解疾病发生情况:通过建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能够及时了解各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疾病类型、发病率、危险因素等,为医院制定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提高治疗与防控水平:通过对心脑血管事件的报告和分析,医疗机构可以及时发现一些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为改进医疗质量提供有效参考,同时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3.加强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通过报告制度,医疗机构能够积累大量的心脑血管事件数据,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同时也为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供丰富案例。

三、报告要求和流程1.报告对象:医疗机构所有从事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和护理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2.报告内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和治疗情况、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等,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和医疗操作等重要信息。

3.报告流程:(1)发现事件:当医务人员发现患者出现可能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的症状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将情况及时报告给相关责任人。

(2)报告填写:相关责任人收到报告后,将报告表提供给医务人员填写相关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报告审核:相关责任人对报告进行审核,确认报告信息真实有效,并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4)报告汇总和分析:医疗机构对报告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月度、季度或年度报告,统计各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四、保密与隐私保护医疗机构在执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时,需要重视患者的隐私保护工作。

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概述心血管疾病位列我国死因排行榜第一位,而且患病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性增加的趋势。

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定期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预防和诊疗策略,为公众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护。

报告内容报告范围心脑血管疾病报告范围包括以下内容:1.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和死亡情况;2.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3.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情况,如健康教育、宣传和干预措施等;4.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情况,如病种分类、就诊情况、治疗效果等。

报告形式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可以采用以下形式:1.书面报告,包括报告正文、数据概括、评析建议等;2.专家意见会,由医疗专家组成,就报告中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建议;3.网络通报,通过医院官方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告的发布和传播。

报告时限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可以每十二个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实施步骤医院实施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的步骤如下:步骤一:确定报告范围和内容医院需要确定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的范围和内容,明确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指标,有助于后续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步骤二:搜集数据医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数据:1.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包括病例、检查结果、药品处方等;2.在门诊或者住院中进行问卷调查;3.利用健康档案等电子化信息。

步骤三:数据统计和分析医院需要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风险因素的分布情况、预防和控制情况等指标。

步骤四:报告制作和审核医院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报告撰写,制作完整、准确、可读性强的报告,并由相关专家进行审核和评估。

步骤五:报告宣传和反馈医院需要通过公告牌、网站、媒体等宣传途径,及时将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公布于社会,并不断收集反馈和意见。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一、制定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对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制定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是落实职工健康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二、工作原则1.全面性:全员参与,覆盖全公司所有职工。

2.及时性: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应定期进行,及时了解职工的心脑血管疾病状况。

3.保密性: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心脑血管疾病报告仅用于健康管理和防控工作。

三、工作内容1.报告内容: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内容包括:疾病类型、发病时间、病情转归等。

2.报告方式:心脑血管疾病报告采取线上报名的方式,每个职工在公司健康管理平台上填写报告,同时保证个人信息的保密性。

3.报告周期: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应当定期进行,具体周期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建议至少每年报告一次。

四、工作程序1.通知:每年定期通知全员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报告,通知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方式、报告内容等。

2.填报:职工按照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公司健康管理平台上填写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确保填写内容准确完整。

3.数据整理:公司负责对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逐个体、逐区域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5.健康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公司制定职工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方案,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定期体检、健康宣教、生活方式干预等。

五、工作绩效评估1.数据准确率评估:对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的填报数据进行抽查,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健康管理效果评估:定期对职工的健康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疾病发病率的变化情况。

3.管理服务满意度评估:对职工对于公司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及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并据此完善工作措施。

六、工作推广与宣传1.推广方案:制定适合公司实际的推广方案,通过公司内部刊物、宣传栏、各种宣传载体,向职工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职工的健康意识。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五篇》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五篇》

《心脑血管大事报告制度五篇》第一篇:心脑血管大事报告制度心脑血管大事报告制度1、医院门诊、急诊、住院的首诊医生觉察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病例应在明确诊断后天3 天内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大事报告卡》,要求标准、工整、字迹清楚、信息完整。

2、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周查阅医院病历治理系统,以觉察漏报。

3、公共卫生科人员负责对报告卡的收集、整理、核对,并与3 天内进展网络直报。

4、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月5 日前将纸质报告卡交县疾病预防把握中心。

5、公共卫生科做好报告病例的登记工作,帮助县级疾病预防把握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公共卫生科要定期组织相关职能科室督导检查各临床科室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状况,对觉察问题的准时反响、整改。

其次篇:心脑血管大事报告病种心脑血管大事报告病种1、报告病种脑卒中〔排解因外伤性、代谢性、中毒性、肿瘤卒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i60〕:指脑外表血管裂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脑出血:①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i61〕;②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指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i62〕。

•脑梗死〔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血栓形成性脑梗死〔i66.904〕及栓塞性脑梗死〔i66.903〕•难分类脑卒中〔i64〕:指临床有明显病症,且已作出脑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缘由〔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具体的病历记录等〕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分类的脑卒中病例。

〔脑卒中我国卫生部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2、报告病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304〕。

心肌梗死28 天以内〔包括28 天〕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陈旧性心肌梗死〔125.21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 天〔不包括28 天〕后的死亡。

•冠心病猝死〔i46.101〕。

其它各种类型冠心病的猝死。

〔其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125.101〕一般不包括在本病报告范畴之内。

心脑血管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报告制度

新安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报告制度
一、填报病种:
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心脏性猝死(I46.1)、脑卒中(I60~I64)(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报告病种。

二、填报范围:
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为上述病种,均须报告。

凡居住本镇的心脑血管事件,均须报告。

2、确诊为新发病例报告一次即可,以后不必再报,若经过治疗后,又有复发不必再报,但已在外院确诊后来我院治疗,仍须填写报告卡,再要填写外院首次诊断的日期。

三、填报方法:
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的病例,在门诊明确诊断的应由门诊诊治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在住院部明确诊断的应由床位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并在科内登记簿内登记。

2、填写报告卡,在应该填写的各项内均须完整、正确、清楚地填写,不能遗漏填写项目
3、放射、化验、心电图等医技科室发现患者也应及时登记,并填卡。

四、填卡说明:
1、填写病人的姓名地址等,必须正确详细清楚,如有住院号码也要填写,一律不能用圆珠笔填写。

2、“年龄”应填写实足年龄,不能填写“成”字来代表成人的年龄。

3、填写工作单位,须注明单位性质及工种类别。

4、“诊断日期”指患者首次被确诊的日期。

5、诊断根据小方格内用“√”号代表。

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制度是指通过收集心脑血管事件病例,建立心脑血管事件网络登记报告系统,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群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对策,开展防控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一、报告科室和责任报告人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

各临床科室为报告责任科室,执行职务的全体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一)确诊的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160-1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二)确诊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21—122)和心源性碎死(146.1),作为报告病种。

三、报告内容(一)患者一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电话、身份证号等。

(二)患者疾病信息:如诊断、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诊断依据等。

(三)患者死亡信息:如死亡日期、死因等。

(四)诊断的单位、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转归。

(五)填报单位、日期、报卡医师签名。

四、填报范围(一)凡居住在甘州区的心脑血管事件,均须报告。

(二)门诊、住院病人根据CT、MRI、血管造影、腰穿、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升高、心脏缺血症状、心电图、手术、尸检或病理、死亡补发等确诊为上述病种,均须报告。

采用电子报告卡和纸质报告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

电子报告卡通过心脑血管事件网络登记报告系统进行填报和提交,纸质报告卡由责任报告人填写后,交至指定地点进行汇总和上报。

六、报告流程(一)责任报告人在接诊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确诊患者是否为报告病种。

(二)若确诊为报告病种,责任报告人应立即填写电子报告卡,并提交至心脑血管事件网络登记报告系统。

同时,责任报告人还需填写纸质报告卡,并在规定时间内交至指定地点。

(三)指定地点收到纸质报告卡后,进行汇总和上报。

同时,心脑血管事件网络登记报告系统对电子报告卡进行汇总和上报。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居民心脑血管发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控制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居民心脑血管发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和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依法行政的原则。

第四条基层卫生机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是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和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五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和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

第二章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第六条完成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行政区域的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通过信息系统定期向卫生健康部门报送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数据,包括病种、人数、发病地点等。

第八条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加强对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评估,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第三章心脑血管发病管理第九条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制定心脑血管发病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指导医疗机构开展管理工作。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心脑血管发病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完善心脑血管发病收治、随访、康复等工作流程。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心脑血管发病病例分析会议,总结经验,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条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心脑血管发病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章心脑血管发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第十三条卫生健康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心脑血管发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将心脑血管发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纳入日常诊疗工作中,开展健康体检、健康讲座等活动。

第十五条居民应当加强对心脑血管发病的认知,积极参与预防和控制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五章责任追究第十六条对未按照规定报告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情况的医疗机构,卫生健康部门可以进行警告、罚款等处理。

第十七条对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失职行为,卫生健康部门可以进行通报、通报批评、调离岗位等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建立健全东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掌握辖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我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1、成立本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2、报告病种:
(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
(2)急性心肌梗死(I21-I22);
(3)心脏性猝死(I46.1)
3、报告对象:辖区内全人群覆盖;
4、报告内容:同报告卡,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ICD-10编码、诊断依据、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5、报告要求: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列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进行。

心脏性猝死按照定义、诊断依据进行监测报告。

合并上述疾病按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报告卡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疾病诊断与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更正。

6、质量控制:
(1)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科室及专人收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卡”,当日起30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修订和网络报告。

(2)建立健全发病报告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培训制度、个案核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督查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保证监测工作制度化、流程化。

(3)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和资料具有隐私性和保密性,相关业务人员未经上级授权,不得擅自泄露数据和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