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99-实践共同体视域下中小学名校长基地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共同体视域下中小学名校长基地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转型性变革与发展时代,优秀校长、名校长所的角色价值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尤其是“教育家办学”的提出,引发了以教育家型校长为培养目标的名校长培养模式在各地不断推陈出新。譬如,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基地”、“卓越校长培养基地”,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先锋校长培养基地”,湖北省“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工作室。然而,名校长的成长不仅表现为一个过程,也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以教育家型校长为培养目标的名校长培养模式的创新,也必然要探究名校长的核心特质内涵、生成路径,以及名校长基地培养(工作室)的内在机理,这些问题都是催生教育家型校长的持续诞生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名校长
名校长是在学校场域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相当办学成就,形成独特教育思想,并在较大范围内享有知名度、产生影响力的学校领导者。学校场域、办学成就和教育思想是名校长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要素。
2.名校长基地培养
名校长“基地培养”是一种在基地学校场域中,以基地学校名校长为导师,把基地学校发展、导师专业成长和学员学校问题作为研究案例的实践性、内生性校长培养方式。其具有基地主持人的引领性与示范性、校长学员学习的实践性与情境性、科研课题的实证性与驱动性等特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借鉴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能够为我国名校长培养模式研究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国外学者关于校长的论述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美国杰拉尔德·厄本恩等人的《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在分析有效学校的创建时,提出校长的创新型领导能力的价值和作用。美国教育管理学者托马斯·萨乔万尼的《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中主张把学校作为道德共同体,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形成一个领导者共同体与思想共同体。英国《校长国家标准》中认为校长扮演六种角色:愿景与文化的领导者、课程教学的领导者、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学校发展的责任人、教育多元合力的整合者(英国教育与技能部,2004)从国外研究来看,西方学者更多关注于校长在学校组织发展的角色扮演、领导风格、能力类型,而对通过某种途径去培养名校长方面的专门研究、系统研究还不多。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把校长作为一种学科的《校长学》的论著开始出现,张楚廷、王铁军、卢元凯等前辈学者在其校长学的论著中提到了校长成长过程、规律的问题。(张楚廷,1994;王铁军,1995;卢元楷,1999),王铁军教授还通过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大课题“名校长名师成长机制与规律的整合研究”,对江苏省28位名教师名校长进行系统深入的个案研究。
2003年,“教育家办学”的提出,引发了对优秀校长、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关注和期盼。我国学界开始出现了对名校长的探讨。截止2016年9月,在中国知网里检索到的篇名中带有“名校长”、“优秀校长成长”“教育家型校长”的分别有138篇,14篇和152篇文章(包含博士、硕士论文)。目前国内学者在名校长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对名校长内涵特征与核心特质的分析(王铁军,1995;应俊峰,2004;周在人,2004;康万栋,2006;陈莹,2011);第二,优秀校长、名校长成长路径、过程、要素与整合研究。
(王铁军,2003;应俊峰,2005;康万栋,2009;田汉族,2012)第三,对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培训研究(代蕊华,2012;张建,程凤春,2014)
3.已有研究与本研究的关联性评价
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我国名校长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这位我们继续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总体而言,对于名校长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提升之处。一是对我国名校长的研究内容不均衡,重视成长过程、规律的探讨,而对名校长培养的操作性策略研究不足。二是对名校长成长、系统深入的理论阐释不足。三是对名校长培养模式的制度、机制等微观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探究。四是对名校长核心特质研究与支持性策略的关联性研究不足。本课题聚集名校长核心特质、形成路径、影响因素分析和名校长培养的支持策略两个维度的研究,力图在学界前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而为促进我国优秀校长、名校长,乃至教育家型校长的不断涌现提供一种全新而又解释力的理论支撑。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理论意义——为名校长基本培养模式的理论支撑。课题拟在系统梳理名校长内涵与特征基础上,以实践共同体理论为基本分析框,以情境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为补充对我国名校长培养模式进行透视。这样一种基于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可以丰富具有我国特色的实践取向的名校长培养的理论内容,也有利于实践层面为名校长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有助于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科学快速的涌现。本课题在学界既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一个新的视角在透视我国名校长培养模式的类型、特征、及配套的体制机制,并尝试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特点的名校长培养模式与创新的路线图,促进具有独立教育思想的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不断涌现,从而推动转型性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学校组织的优质发展。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课题理论依据
以实践共同体理论为基础,以情境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为补充。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首先从如何培养名校长这一现实问题作为研究起点,从名校长的核心特质与培养机制两大维度,进行现状调研、评估诊断、提炼改进,探寻实践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小学名校长核心特质生成条件及基地培养模式完善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
1.中小学名校长的核心特质与生成路径分析。系统梳理我国当下不同类型名校长的内涵特征、核心特质以及形成的历史进路,然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不同类型名校长的核心特质及其形成条件。
2.中小学名校长培养机制研究。基于当下名校长基地培养实践,探寻名校长核心特质的培养路径与支持策略,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的多角度透视,分析我国当前名校长基地培养模式现状不足的深层归因:多角度多领域的不均衡。
3.实践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小学名校长核心特质形成与培养机制研究。从规范性角度探寻我国名校长基地培养模式创新与完善的先决条件,即实践共同体视域下的多元转变与修复。大致包括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与理论交融的转变,培育实践共同体,促进个体学习到共同体学习的转变,从人力资本到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相统一等方面。
(四)研究假设
1.不同类型的名校长的核心特质及其生成条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