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实践: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7.规律:规律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〇、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思想文化来源: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如上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内容: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原理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发展观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矛盾学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④各自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论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3、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与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体不同:{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层次不同{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二者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坏的: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1.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5.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9.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0.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集中体现为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
13.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4.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矛盾的两个特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居安思危)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知识
简答(4)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②自然界是物质的③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④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⑤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主体②实践客体③实践中介3.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②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③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④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②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③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④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⑤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⑥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5.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④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6.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存在社会分工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7.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①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9.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论述、材料分析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产生新的矛盾,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辩证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及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④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2.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②生产全球化。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复习要点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⑵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⑶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答案要点】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成果;⑶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理论成果。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案要点】见教材P15-18。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共4 点)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己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导论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③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④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⑤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⑥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①(选择判断)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选择判断)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统一性,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④(简答题)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论。
下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变革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阶级斗争引起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通过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社会变革理论和方法。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8.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建立自己的政党来领导革命和社会变革。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键。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属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并非人人都有,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中国:五行说,汉代王充的“元气说”。
古希腊: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4、物质的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简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论述)○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简答论述○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观: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
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大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为“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4、简述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并联系实际分析。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辅导提纲导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运动的内涵;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的内涵;本质与现象;现实与可能;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第二章:实践的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真理的内涵;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检验真理的标准;自由与必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使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率计算;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比较;资本有机构成;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的内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及本质。
第五章:金融寡头统治方式;垄断资本;跨国公司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及其表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条件和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理论品质及世界观方法论。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双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B.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C.康德的可知论思想D.黑格尔的决定论思想2、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这两大基本派别是()A.可知论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物极必反,相辅相成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D.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唯理论的错误B.庸俗进化论的错误C.经验论的错误D.循环论的错误6、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A.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7、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使用价值B.超额剩余价值C.剩余价值D.价值8、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形成新的价值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9、下列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正确说法是()A.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B.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相对剩余价值而实现的C.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以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D.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个别资本家得到,一般难以持久1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二、判断题(共3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标“√”,错误的标“×”,请注意按下列方式答题1-5:×√×√× 6-10:×√×√×。
以此类推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错误的思想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客观的。
5、“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指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心主义。
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8、绝对的同一是虚假的同一。
9、对外国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对立统一的原理。
1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1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12、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
13、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直观反映。
14、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5、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7、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18、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20、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1、劳动力的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使用价值的源泉。
22、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24、自由竞争引起垄断,垄断消灭竞争。
25、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工业垄断资本。
26、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27、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
28、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不可能有反复。
29、“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30、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三、材料分析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1、请结合材料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0分)材料1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3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错误的实质是什么?(3分)(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不同,错误在哪里?(3分)(3)请结合材料3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
(4分)2、请结合材料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0分)材料1“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摘自《毛泽东选集》(1)请说明材料1中包含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方面的知识。
(5分)(2)请谈下你对材料2的观点的认识。
(5分)3、请结合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以上的这几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10分)四、写小论文(共20分)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小论文。
具体内容请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选择:(1)用辩证法相关原理正确指导大学生活,如:怎样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在大学生活实践中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如何制定人生规划,等。
(2)用辩证法相关原理正确分析大学生中的创业行为、兼职行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兼职的矛盾。
(3)用有关原理分析对当前社会实际的看法,如:就业难、社会不公等。
要求:字数在800字以上。
相关原理阐述10分;运用原理分析问题、阐述问题10分。
2010-2011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阶级斗争学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理论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D.物极必反,相辅相成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C.为山九仞,功亏一篑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5、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
”这段话提出了下列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B.社会意识可以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形成新的价值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7、下列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B.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C.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产生的,当新技术普及后就会消失D.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8、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让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B.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D.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9、马思克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说明()A.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B.金银不是唯一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D.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10、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A.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的价值目标B.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选择职业D.可以使人们的潜能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二、材料分析题(共80分)1、请结合三个材料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