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4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5无穷日暮。
词语注释1、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3、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
《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4、跑(páo):指兽蹄刨地。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衔草根。
”5、边草:边地的野草。
白话译文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
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创作背景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
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
这首词通过象征的手法描写边塞生活,是作者为抒写戍守边塞的士卒的思家情感和艰苦生活而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14-17]文学赏析这首词写的是草原上的骏马。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
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调笑令韦应物
调笑令韦应物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代诗人韦应物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全诗如下:调笑令·胡马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定格】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
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
“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
《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的阅读答案
《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的阅读答案
《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的阅读答案
《调笑令·边草》揭示了中唐边防吃紧的现实和民间以戍边为苦的社会心理;《调笑令·胡马》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一起来看看两首诗的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调笑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词在内容上的异同。
(2)戴叔伦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创作背景
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
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
这首词是作者为了表达边塞士兵渴望回归故乡的愿望而作。
参考答案:
(1)同:都是描写边塞的词。
异:戴叔伦词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应物词通过对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刻画,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
开头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
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
②烘托。
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士兵静夜思归的心境。
(或顶真、反复)。
《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的阅读答案以及对比赏析
《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的阅读答案以及对比赏析《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的阅读答案以及对比赏析《调笑令·边草》揭示了中唐边防吃紧的现实和民间以戍边为苦的社会心理;《调笑令·胡马》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一起来看看两首诗的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调笑令[唐]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唐]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词在内容上的异同。
(2)戴叔伦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创作背景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
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
这首词是作者为了表达边塞士兵渴望回归故乡的愿望而作。
参考答案:(1)同:都是描写边塞的词。
异:戴叔伦词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应物词通过对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刻画,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
开头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
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
②烘托。
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士兵静夜思归的心境。
(或顶真、反复)对比赏析《调笑令·边草》是唐代文学家戴叔伦的词作。
词的前三句以咏草起兴,点明边地环境,又以“草尽”喻“兵老”,设喻新颖。
以下两对句依旧写景,以“雪晴”、“月明”衬托戍卒的乡思。
末句摹声,写胡笳声传人戍卒耳中后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愁绝”二字为词眼,将戍卒戍边的愁苦之情和盘托出。
这首词以比兴手法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将荒凉苦寒的边疆、戍边士兵无穷的愁怨寄于广漠夜空的凄凉胡笳声中,揭示了中唐边防吃紧的现实和民间以戍边为苦的社会心理。
《调笑令》原来是酒席上的酒令,作者用它来写边事,开了边塞词的先声。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赏析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赏析《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马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马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调笑令·胡马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原文: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马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马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马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韦应物调笑令赏析_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赏析_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调笑令》是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所写下的词,而《调笑令》又被称为《调笑令.胡马》。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韦应物调笑令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韦应物调笑令赏析《调笑令.胡马》原文是:“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而译文是:“有一匹胡马,被放逐到了遥远的燕支山下。
这匹马在焉支山下的沙地与雪地上,用自己的蹄子不断地来回刨,孤独的在沙地和雪地上啼鸣。
然后这匹马停了下来,四处张望,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
而此时此刻,在这辽阔无比的草原,茫茫无边,天也已经快要黑了。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这首词,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象征。
将在大草原当中迷惘无助的胡马,比作在戍边保家卫国,流血牺牲,但是却终究没有变法来开便将,回到家乡的士兵们。
在《调笑令.胡马》这首词当中,首先将大草原的风景描绘出来。
然后细腻的描绘在大草原当中迷路了的胡马。
将胡马的动作以及心理全部都详细的描绘出来,然后读者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胡马的凄惨。
然后通过胡马的凄惨,来表达出了戍边战事心中的悲凉与痛苦。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这首词除了表述戍边战士无法回家,只能在边疆抗击外敌,还表达了韦应物自己因为被贬,只能在滁州这样一个小地方当一个县官。
既无法施展抱负,又无法离开滁州,回到家乡,表达了韦应物心中无奈与悲凉。
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韦应物大半生都在地方为官,他经常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个人感情也非常细腻,敏感多思。
尤其是在看到百姓的疾苦、朝廷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离乱之后,他更是抑郁难当,借诗抒情,寓情于景,消解苦闷。
韦应物早年丧妻,只有两个女儿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非常深厚,这首韦应物《送杨氏女》就是送大女儿出嫁时,为了表达伤别心情的而作的诗篇。
整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每日忧郁而悲伤,因为女儿就要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
今天她要远行成为新娘,乘坐着轻舟沿着江水逆流而上。
你们姐妹两人自幼失去母亲,饱受苦楚,为此我更加珍爱、呵护你们,妹妹是由姐姐养育长大的,今日分别,两人哭泣不止。
韦应物《调笑令(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韦应物《调笑令(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韦应物《调笑令(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胡马①,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②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③,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注释:①胡马”,唐代为应战争需要,从西域引入了大批战马,以充军用。
②“跑”应读作平声(páo),指用足蹄创地。
③“河汉”,即银河,又称天河。
神话传说中讲到牵牛与织女两星陽着银河相望,一年一度通过鹤桥相会。
14. 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第一首通过对胡马的生活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威武豪迈的形象。
B. “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体,境界阒寂苍凉,辽阔壮阔。
C. 第二首把离恨的长久与空间的无限连接起来,表现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望之恨。
D. 韦应物这两首词既在写边塞,也在写征人,从正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婉约。
E. 这两首词通篇采用二字句和六字句,都为双音节,六七两句重复,使感情表达自然而有韵味。
15. 这两首在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请加以分析。
14. AD15. 第一首诗歌,借物喻人。
诗歌描写了胡马的生活环境和动作,表现了胡马找不到归宿时的迷惘、不安、恐惧和痛苦的心情。
作者以马喻人,曲折地表现了征人远戍时经常会有的孤独、痛苦、忧烦、急躁的心情。
第二首诗歌,引用典故。
作者以神话传说中牵牛与织女两星隔着银河相望,通过鹊桥相会的.,表现夫妻远别、相思之苦,这种痛苦更在牛女之上。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展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讲解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考核手法,BCD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语言,其中A项,没有对胡马的神态描写;D项,应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第二首词侧重婉约,第一首侧重豪放。
调笑令韦应物翻译
调笑令韦应物翻译 韦应物是唐代诗人, 你读过调笑令韦应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是小 编帮大家整理的调笑令韦应物,希望大家喜欢。
调笑令·胡马 唐代: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 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 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鉴赏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 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韦应物以清 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 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 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 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 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韦应物描写了一天 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 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 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 胡 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 揭示了它的象征 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 “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 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 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 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 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古诗调笑令韦应物调笑令,这是一首杂体诗,描写边塞荒凉场景的诗作,表现了征人在边塞生活的孤独与烦忧,下面小编收集了古诗调笑令韦应物原文及翻译,供大家欣赏。
调笑令原文作者: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主题思想:此诗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
翻译: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字词解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调笑令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调笑令韦应物翻译
调笑令·胡马唐代: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鉴赏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韦应物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韦应物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韦应物与戴叔伦的《调笑令》
韦应物与戴叔伦的《调笑令》一、调笑令·胡马①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②。
跑沙跑雪独嘶③,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注释:①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②燕支山:在今甘肃北部。
③跑:同“刨”。
嘶:马叫声。
大意: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鉴赏: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韦应物与戴叔伦的《调笑令》
韦应物与戴叔伦的《调笑令》一、调笑令·胡马①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②。
跑沙跑雪独嘶③,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注释:①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②燕支山:在今甘肃北部。
③跑:同“刨”。
嘶:马叫声。
大意: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鉴赏: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 赏析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赏析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调笑令·胡马作者: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韦应物简介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
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
”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
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
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
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
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
”"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
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调笑令韦应物
调笑令韦应物调笑令韦应物,此诗是一首杂体诗,作者是中唐诗人韦应物,是一首描写边塞荒凉场景的诗作,表现了征人在边塞生活的孤独与烦忧,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大家可以参考阅读——!调笑令韦应物【原文】调笑令作者: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主题思想:此诗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
调笑令翻译: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调笑令字词解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调笑令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2019-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赏析-word范文模板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赏析《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赏析,欢迎阅读!原文调笑令·胡马唐代: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鉴赏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之隋唐文学精选《调笑》韦应物素材
《调笑》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评析]
这是较早的一首描写草原风光的词。
语言清新、简炼,气象开阔。
它借写一匹失群的骏马,日暮时彷徨四顾,寻找不到归路,描绘出一幅旷远的草原画面。
[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后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
“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1。
韦应物调笑令全文翻译
韦应物调笑令全文翻译 《调笑令·胡马》 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得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得感情。
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 草原景色, 把迷路得骏马放在广阔昏暗得背景中。
下面是韦应物调笑令全文翻译, 请参考!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得骏马那种焦躁、 彷徨得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 句,显示了草原得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
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 回环,清新而简练。
韦应物调笑令全文翻译 原文 调笑令 1 胡马 2,胡马,远放燕支山 3 下。
跑 4 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 迷路,边草 5 无穷日暮。
词语 注释 1、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 “抛打曲有 《调笑令》 , 饮酒曲有 《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 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 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得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 大得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得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 朝得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 其品种得优良。
3、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 是水草丰美得牧场。
《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 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 蓝,花汁可做成红得颜料。
4、跑(páo):指兽蹄刨地。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 衔草根。
” 5、边草:边地得野草。
白话译文 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得燕支山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赏析 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 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下面是小编收 集整理的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调笑令·胡马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 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 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1.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2.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3.跑:同“刨”。
4.嘶:马叫声。
赏析/鉴赏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 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 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 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 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 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 风沙扑面; 冬, 大雪盖地; 夏, 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 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 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 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 胡马在天 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 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旳拟人化旳描写中, 揭示了它旳象征 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 “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 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旳空间感, 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
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旳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旳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旳描 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 没有战事或农闲旳时候,目旳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 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 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 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 主人,不会迷路。
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 人来写。
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旳象征,就合情合理了。
“迷路”是戍卒旳感觉, 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 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旳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旳词语 ,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旳情绪,即戍边战士旳情思。
“远放”、“独嘶”、 “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旳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
正是这种 相对性旳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旳向往。
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 到边疆旳感受、 征戍生活旳艰苦和思亲盼归旳心绪。
轻松旳笔调表现深刻旳主题, 平浅旳语言有着丰富旳内涵,淡笔勾勒旳画面浸润着浓郁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