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胡马》韦应物
《调笑令》韦应物赏析通用一篇
《调笑令》韦应物赏析通用一篇《调笑令》韦应物赏析 1调笑令(唐)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__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赏析这首__清新、隽永,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二个字,却把一匹年青的骏马因失群而表现出的焦躁不安和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刻划得淋漓尽致。
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词的开头以“胡马,胡马”的叠语起唱,赞美之意盎然,能使人想象那名马的神情,为全词定下豪迈的基调。
“胡马”是指产在西北地区的马,自汉代以来,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匹一向被推崇为最骁腾精良,杜甫《房兵曹胡马》道:“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燕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县境内,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其附近的大马营草原水草丰美,从汉__始就是著名的`皇家马场,也是古时边防要地。
时值早春,青草初绿,残雪未消,而草滩上却是一派“牧马群嘶边草绿”(李益《塞下曲》)的壮丽景象。
加上“远放”二字,更觉得这种景象辽远而又真切。
在一个迷茫、焦躁的午后,已经到了日暮时分,一匹年青的骏马可能是因为贪图玩耍和它的群对渐行渐远,最后终于迷失在茫茫的草原上。
它抖鬃引颈而独嘶,大约是呼唤远去的伙伴;它焦灼地踱来踱去,四蹄刨起沙和雪,显得彷徨不安;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来路。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短短几个字就把迷路的骏马刻划得如此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一幅焦躁不安却有憨态可掬的骏马形象跃然纸上。
词的最后两句,“迷路,迷路”,是“路迷”二字倒转重叠,转应咏叹,颇得顿挫之妙。
不仅是说马,而且满足对大草原的惊叹赞美,正是在这样充分酝酿之后,推出最后壮阔的景语:“边草无穷日暮。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4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5无穷日暮。
词语注释1、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3、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
《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4、跑(páo):指兽蹄刨地。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衔草根。
”5、边草:边地的野草。
白话译文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
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创作背景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
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
这首词通过象征的手法描写边塞生活,是作者为抒写戍守边塞的士卒的思家情感和艰苦生活而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14-17]文学赏析这首词写的是草原上的骏马。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
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鉴赏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鉴赏 韦应物是唐代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鉴赏,欢迎 阅读参考! 调笑令·胡马 唐代: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 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 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鉴赏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 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 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 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 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 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 风沙扑面; 冬, 大雪盖地; 夏, 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 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 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 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 胡马在天 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 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 揭示了它的象征 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 “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 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 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 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 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韦应物调笑令全文翻译
《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得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得感情。
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得骏马放在广阔昏暗得背景中。
下面是韦应物调笑令全文翻译,请参考!“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得骏马那种焦躁、彷徨得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得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
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韦应物调笑令全文翻译原文调笑令1胡马2,胡马,远放燕支山3下。
跑4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5无穷日暮。
词语注释1、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得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得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得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得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得优良。
3、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得牧场。
《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得颜料。
4、跑(páo):指兽蹄刨地。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衔草根。
”5、边草:边地得野草。
调笑令韦应物
调笑令韦应物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代诗人韦应物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全诗如下:调笑令·胡马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定格】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
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
“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 调笑令,这是一首杂体诗,描写边塞荒凉场景的诗作,表现了征人在边塞生 活的孤独与烦忧,下面小编收集了古诗 调笑令韦应物原文及翻译,供大家欣赏。
调笑令原文 作者: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主题思想: 此诗写边塞的荒凉, 全无一字写人, 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
翻译: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 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 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字词解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调笑令赏析: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 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 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 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 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 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 风沙扑面; 冬, 大雪盖地; 夏, 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 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 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 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 胡马在天1/6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 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 揭示了它的象征 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 “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 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 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 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词吧! 调笑令·胡马唐代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翻译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鉴赏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 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调笑令韦应物带拼音
调笑令韦应物带拼音 《调笑令·胡马》 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调笑令·胡马 唐代:韦应物 húmǎ,húmǎ, 胡 马,胡 马, yuǎnfànɡyànzhīshānxià。
远 放 燕 支 山 下 。
pǎoshāpǎoxuědúsī, 跑 沙 跑 雪 独 嘶, dōnɡwànɡxīwànɡlùmí。
东 望 西 望 路 迷。
mílù,mílù, 迷 路,迷 路, biāncǎowúqiónɡrìmù。
边 草 无 穷 日 暮。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 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 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调笑令,这是一首杂体诗,描写边塞荒凉场景的诗作,表现了征人在边塞生活的孤独与烦忧,下面小编收集了古诗调笑令韦应物原文及翻译,供大家欣赏。
调笑令原文作者: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主题思想:此诗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
翻译: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字词解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调笑令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调笑令·胡马唐代: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标签孤独、豪放、寓人、写马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调笑令韦应物翻译
调笑令韦应物翻译 韦应物是唐代诗人, 你读过调笑令韦应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是小 编帮大家整理的调笑令韦应物,希望大家喜欢。
调笑令·胡马 唐代: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 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 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鉴赏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 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韦应物以清 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 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 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 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 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韦应物描写了一天 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 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 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 胡 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 揭示了它的象征 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 “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 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 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 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 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古诗调笑令韦应物调笑令,这是一首杂体诗,描写边塞荒凉场景的诗作,表现了征人在边塞生活的孤独与烦忧,下面小编收集了古诗调笑令韦应物原文及翻译,供大家欣赏。
调笑令原文作者: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主题思想:此诗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
翻译: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字词解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调笑令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调笑令》韦应物赏析
《调笑令》韦应物赏析导语:《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下面是《调笑令》赏析。
欢迎阅读。
调笑令(唐)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赏析这首小令清新、隽永,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二个字,却把一匹年青的骏马因失群而表现出的焦躁不安和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刻划得淋漓尽致。
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词的开头以“胡马,胡马”的叠语起唱,赞美之意盎然,能使人想象那名马的神情,为全词定下豪迈的基调。
“胡马”是指产在西北地区的马,自汉代以来,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匹一向被推崇为最骁腾精良,杜甫《房兵曹胡马》道:“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燕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县境内,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其附近的大马营草原水草丰美,从汉代开始就是著名的`皇家马场,也是古时边防要地。
时值早春,青草初绿,残雪未消,而草滩上却是一派“牧马群嘶边草绿”(李益《塞下曲》)的壮丽景象。
加上“远放”二字,更觉得这种景象辽远而又真切。
在一个迷茫、焦躁的午后,已经到了日暮时分,一匹年青的骏马可能是因为贪图玩耍和它的群对渐行渐远,最后终于迷失在茫茫的草原上。
它抖鬃引颈而独嘶,大约是呼唤远去的伙伴;它焦灼地踱来踱去,四蹄刨起沙和雪,显得彷徨不安;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来路。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短短几个字就把迷路的骏马刻划得如此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一幅焦躁不安却有憨态可掬的骏马形象跃然纸上。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
调笑令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4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5无穷日暮。
词语注释
1、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
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
优良。
3、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
水草丰美的牧场。
《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
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
的颜料。
4、跑(páo):指兽蹄刨地。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衔草根。
”
5、边草:边地的野草。
白话译文
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
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调笑令韦应物
调笑令韦应物调笑令韦应物调笑令韦应物,此诗是一首杂体诗,作者是中唐诗人韦应物,是一首描写边塞荒凉场景的诗作,表现了征人在边塞生活的孤独与烦忧,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大家可以参考阅读~!【原文】调笑令作者: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主题思想:此诗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
调笑令翻译: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调笑令字词解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调笑令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古诗调笑令·胡马翻译赏析
古诗调笑令·胡马翻译赏析《调笑令·胡马》作者为唐朝诗人韦应物。
其古诗全文如下: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前言】《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的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
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注释】1、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3、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
《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4、跑:指兽蹄刨地。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衔草根。
”5、边草:边地的野草。
【翻译】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
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调笑令·胡马_韦应物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最新)
调笑令·胡马_韦应物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调笑令·胡马唐代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鉴赏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唐代)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
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注释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跑(páo):指兽蹄刨地。
边草:边地的野草。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的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
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
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第四、第五句具体写马,但不是写成群的骏马,而是选取了其中一匹失群迷途的马加以描写。
这匹骏马因为跑失了群,此时正独自不安地用马蹄刨着沙土和残雪,并不时地昂首嘶鸣,东张西望地傍徨着,不知该往哪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
《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词吧! 调笑令·胡马
唐代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翻译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鉴赏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
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
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
“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
“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
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
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
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