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摘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化的进行就一直存在着,发展到21世纪,再纠结教育的起源已意义不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本土化的新目标——素质教育。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学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一些成熟的观念和理论,并论述其运用于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应用赏识效应
什么是教育?这个看似简单确是让很多学界的大师都头疼的问题。古今中外,有关教育的定义,众说纷纭。鲁迅从教育的使命出发认为: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立足教育的历史责任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则从教育的功能上分析: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有关教育的定义还有很多,但综合以上三位大家的观点基本可以代表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其落脚点都是侧重教育的实际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际意义的具体体现,有关教育目的的定性,学界有两种声音:一是教育的职业性,二是教育的文化性。不管教育的目标是职业性的还是文化性的,或者是其他性质的,对于教育本身来说必具备三个基本目标。教育必须提供信息,必须训练学生某些能力,必须激发学生某些兴趣。[1]因此要做好素质教育,必要从这三点出发。有关心理学对教育的辅助,也将基于这三点。
一、教育必须提供信息
在教育中,信息承载着知识。所以更进一步,提供信息就是传授知识。好的教育就是要高效率的将知识准确传达到位以及传授最必要的那部分知识。而不太成功的教育往往在信息传达这一环节表现出信息沟通的障碍。常见的信息沟通障碍表现有:
1、语义障碍,理解差异。
2、个体差异造成的“选择性知觉”。
3、情绪造成沟通障碍。
4、地位差异和利害冲突妨碍交流,形成“过滤”。
5、层次的影响。
6、结构设计不当,沟通渠道不畅。
7、信誉不佳,妨碍沟通。
8、条件不清,弹性太大。
9、地理障碍,沟通困难。[2]
这些障碍都是可以克服的。对于信息发出者教师而言,及时做到接受反馈并调整自我的信息传递方式。对于个体差异,要区别对待。但一般而言,小范围内的班集体中,个体差异不大。最主要的差异表现为性别和智力水平。
较大范围内的调查首先说明男子的变化范围比较大,而女子比较接近平均水平。极端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情况往往出现在男子中间。男性的科学、艺术、政治和宗教天才以及罪大恶极的犯人表现出智力、情绪和意志力的最大发展。而一般的女性特征就是比较耐心、忠诚、依赖、节俭、能干、富于同情心、富于想象力;另外就是比较任性、唠叨、常常夸大其词,不喜欢抽象思维,不适于数学推理,比较冲动过于情绪化等等。无论好坏,作为教育者要清楚的是男性的各种意识内容是分离的,而女性则是混合一起的。那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信息传达方式将有助于消除信息传达的障碍。
一般认为的智力含义是指对于新情景的心理调适能力。了解自己班级情况的老师不准对学生做出智力上的评定。这样的评定不一定完全对应于学生的整体智力成就,因为有些聪明的学生往往比较懒惰、粗心,而有些比较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勤奋努力,进而弥补了其在智力上的欠缺。聪明的人可能由于记忆力不好而受挫,而不聪明的人可能由于记忆力好而受益。但排除了这些对于智力工作有帮助的次要因素之后,智力低下的人还是很容易被鉴别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的智力可以等同的胜任一切智力领域。有些人的素质和所受的训练使他在纯粹的推理和抽象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复杂的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迅速的适应。有些人则善于概括,有些人善于具体化;有些人喜欢发言,有些人喜欢沉思。【1】针对这种智力上的区别,教育工作者应当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带
有偏见和歧视。对于智力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也要因材施教,切不可“三不管”,任其自生自灭。
综上所述,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供参考的改善信息传递障碍的基本原则有:
1、事先认真准备,正确理解、确切表述沟通内容。
2、提高自身在受教育群体中的信任度。
3、提倡平行沟通。
4、提倡双向沟通。
5、设计多途径沟通渠道。
6、克服不良习惯。[2]
二、教育必须训练学生某些能力
只获得知识,只获得信息,却不能培养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绝不是教育的目标。但是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涉及外在的行为,同时也涉及智力活动,例如注意、思维、计算等。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外在动作功能这一类随意行为所包含的因素。我们可以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或者成人是如何学会演奏乐器和打字的。但是我们不能过多的强调外在行为和内在行为之间的共同性、四肢运动和思想活动之间的共同性。回忆、创作、注意、观察、推理,都意味着调节内在冲动以达到最终目标,意味着压抑和抑制干扰因素,意味着激发和强化进步因素。对于外在行为的训练实际上是一切心理能力训练的榜样。如果我们希望从动作能力训练中找到一般能力训练的原理,就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心理因素:1、必须利用不随意反射。2、必须利用模仿的本能。3、必须将需要学习的复杂的行为分解成为各个元素。4、必须利用暗示来强化行为。5、必须利用重复,使行为过程自动化。
训练要达到熟练的程度,还需要对相反冲动的抑制,这里暗示可以大显身手。没有不需要重复的动作学习。每一个新的行为都是不断地降低动作通道的阻力过程,直到对于刺激的反应达到自动化为止。
教师必须注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特定类型的困难应该立即得到解决。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纠正一切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不自然的、
多余的动作。教师应该制止干扰性习惯的养成,保证学习者在关键阶段不急于求成,说明完善的基本习惯是如何合成高级的习惯的。阅读和书写训练是如此,未来的工程师的医生的及其复杂的职业训练也是如此。但是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排除那些能够干扰习惯形成的得活动。在疲劳的时候,避免重复也是重要的,因为无效的行为很容易破坏学习。
动作习惯的习得规律完全可以运用到内在能力的训练上。对于复杂事物的注意必须建立在对于单个刺激的注意习惯上。这里教师又要利用随意努力之前出现的不随意注意。暗示的强化、反复的训练将使注意成为一种习惯。一切都依靠成熟的指导和严格的纪律。小时候没有学会集中注意的人将来也可以学会,但是难度很大。一个难以转换的、常常被干扰刺激吸引过去的心里动作机制不可能轻易的就能够胜任重要的任务。
三、教育必须激发学生某些兴趣
光有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运用知识和能力的动机尤为重要。知识和能力只不过是特指,而有了兴趣才能激活它们。和任何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已有的动作反应特质一样,任何情感态度的形成也不能脱离简单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机体经验这一出发点。此外,在情感反应中,反应的强弱、速度和稳定性显然也属于先天特质。外来的训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气质。不过教育对于儿童的情绪生活和对于他的满意感的发展可以产生影响,相应的就会对他的动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与教育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影响同样巨大。理解暗示、抑制和模仿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塑造情感。
四、重视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这一说法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口号“要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赏识教育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给孩子以适当的提醒,增强其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是承认差异,挖掘闪光点,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让学生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它注重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合作、善于自律等优良品质,引导和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