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知识点

第一篇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知识点
第一篇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知识点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二重性

内涵: ①自然属性=>生产力=>无阶级性(一切社会制度共性的部分)

指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观出的性质

②社会属性=>生产关系=>阶假性(与社会制度相联系)

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本质: 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必要性: 生产过程的固有属性是组织劳动所必需的

目的性: 是管理过程中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的,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组织劳动的目的(2)管理的特征:

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性

②管理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③管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④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⑤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反映管理过程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根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艺术性:管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灵活的运用。

普遍性:对于所有组织,管理都是绝对必要的,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无论组织的工作领域是什么,无论这个组织位于哪个国家,这种性质称为管理的普遍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4)管理学的特点:①一般性②多样性—边缘学科③历史性④实践性

研究方法:①唯物主义辩证法②系统方法③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5)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与他人一道,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①管理的载体是组识。

②管现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③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④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⑥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学家法约尔在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写道,所有管理者都行使着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两位教授孔茨和奥唐内尔在教科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大多数当今流行,管理职能一般被压缩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根据前面对管理下的定义,本书讲述的管理职能有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五种管理职能:

①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②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③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④控制职能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⑤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对一个有活力的组织来说,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

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②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角色(见课本p5图1-2)

亨利?明茨伯格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归入三大类:

①人际角色

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代表人角色:例如管理者有时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宴请重要客户等。

领导者角色: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联络者角色:与外界建立联系。

②信息角色

在角色信息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他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

监督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

监督者角色:获取有用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传播者角色: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

发言人角色:例如必须向董事和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战略方向,必须向消费者保证组织在切实履行社会义务,以及必须让政府官员对组织遵守法律的良好表现感到满意。

③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企业家角色:如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或发明新工艺等。

冲突管理者:如平息客户的怒气,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或者调解员工之间的争端。

资源分配者:除时间外,信息也是一种重要资源。

谈判者角色: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产和其他组织。

(二)管理者技能(见课本p7图1-3)

罗伯特?卡茨研究

(1)技术技能

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城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

(2)人际技能

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

补:

(1)管理者的分类(管理者的层次)

1)高层管理者

是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工作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者。

职责:制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2)中层管理者

处于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中间层次的管理者。

职责:贯彻执行高层者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与高层相比,更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3)基层管理者

是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管理者,管辖的是作业人员而不涉及其他管理者。

职责: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的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2)管理者的角色(彼得?F?德鲁克)

1955年提出“管理者角色”,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分三类:

1)管理是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2)管理管理者

3)管理人和工作

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周礼》,该书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许多着作中都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一一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二)小瓦特和博尔顿一一科学管理制度

(三)马萨诸塞车祸一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四)欧文——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之父”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

(五)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六)亨利?汤一一收益分享制度

(七)哈尔西一一奖金方案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补:

(1)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概括:

1)科学管理理论(泰罗)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3)行政组织理论(科层制;官僚制)(韦伯)

(2)“管理理论丛林”——哈罗德孔茨

众多管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涌现了大批管理学派,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称为该阶段管理理论特点。

(3)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泰罗

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泰罗科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所提倡的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它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强调的是一种与传统的经验方法相区别的科学方法。

(4)社会系统学派

①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为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内容:

1)经理人员的职责(信息系统、每个人贡献、有明确组织目标)

2)组织两大类型:正式和非正式组织。

3)正式组织的三大条件:明确目标、协作意愿、良好沟通。

(5)决策理论学派

①赫伯特?西蒙

②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6)经验主义理论

①彼得德鲁克

②管理学就是研究对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7)管理过程学派

①法约尔,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

②基本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及让别人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有五个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8)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派又叫数量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管理科学学派正式作为一个管理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利用有关的数学工具,为企业寻得一个有效的数量解,着重于定量研究。

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这个学派还提倡依靠电子计算机管理,提高管理的经济效率。管理科学学派似乎是有关管理的科学,其实它不是探索有关管理问题,而是设法将科学的管理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强调数量分析,主张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对管理学进行研究,其意义又是十分明显的。但管难活动纷繁复杂,并非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定量化,能用模型来分析。因此,过分依赖模型,也会降低决策的可信度,所以在管理活动中,应该用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数学模型。

(9)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英国特李斯特等人

根据对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研究结果认为,许多矛盾的产生是由于只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社会系统,而没有看到它同时又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技术系统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只有使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两者协调起来,才能解决这些矛盾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这一学派认为,就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而言可以发现:

①企业产品的市场变动在多大程度上可为企业所承受,而不至于引起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变动,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系统的灵活性。

②一个企业对它所需的资源市场的变动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也取决于它的技术系统的灵活性。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1、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定额。

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选择最适用的工具、机器,确定最适当的操作程序,得出最有效的操作方法,将完成这些基本动作的时间汇总,得到完成这些操作的标准时间,据此制定一个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又称“劳动定额原理”。

搬运生铁块试验

(2)标准化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铁锹试验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是指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而且也愿意去做这种工作的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所谓“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则定额内的部分连同超额部分都按比正常单价高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价低20%计酬。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认为应该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6)实行“职能工长制“

使每一个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

(7)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

(8)管理实行例外原则

针对高层,指高层应当将一般的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例外事项:对组织发展具有关键意义、重大意义事项。

2.其他人的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泰罗相比,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广泛。

甘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创造的“甘特图”,这是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即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除了支付给他日工资,超额部分还以计件方式发给他奖金;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工厂只支付给他日工资。

(甘特图是由亨利甘特开发的,它是一种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任务,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活动的完成情况。)

(二)组织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Z.巴纳德等。

1、法约尔的页献“管理过程之父”

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①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其中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对管理的上述定义明确了管理与经营的关系。法约尔写到,“所谓经营,就是努力确保六种基本活动的顺利运转,从而把组保拥有的资源变成最大的成果,从而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管理的14条原则

1)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报酬合理

8)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与跳板

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的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它表明权力等级的顺序和信息传递的途径。为了保证命令的统一,不能轻易违背等级链,请示要逐级进行,指令也要逐级下达。

“跳板”,同级之间的横向沟通。但在横向沟通前要征求各自上级的意见,并且事后要立即向各自上级汇报,从而维护统一指挥的原则。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2、韦伯的贡献“组织管理之父”

他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威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三种权威中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又称“官僚行政组织”)或理想组织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保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3.巴纳德的贡献

《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

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 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③明确组织的目标。巴纳德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来说都具备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在正式组保中还存在着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

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巴纳德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行为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组织行为理论)

(一)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

第一阶段: 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试验结果发观,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

第二阶段: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并增加产量,工人的工作态度和可能影响工作态度的其他因素成为霍桑试验的一个转折点。

第三阶段: 大规模访谈

结果发现,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第四阶段: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在这一阶段有许多的重要发现:

①大部分成员都自行限制产量

②工人对不同级别的上级持不同态度

③成员中存在小派系

小结:写成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观点是人际关系学说,内容包括: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工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如果满足度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就高,生产率就高.

(二)行为科学

马斯洛及其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克利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三、数量管理理论

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

四、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的要点如下:

①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②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

补:(了解)

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

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2)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3)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 (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

1)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

2)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

3)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五、权变管理理论

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多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权变管理理论着重考察有关的环境变量与各种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解释变量,而管理方式是被解释变量。

六、全面质量管理

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

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①关注顾客

②注重持续改善

③关注流程

④精确测量

⑤授权于员工

七、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主要有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等。

(一)学习型组织

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具有明显的不同:

1)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责任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

①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

②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

③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

④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目标息息相关

并提出了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二)精益思想

推出了一种以日本丰田生产方式为原型的“精益生产方式”。消除muda是精益生产在《精益思想》中指出,所谓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三)业务流程再造

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再造公司》

再造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它应该做什么,即确定它能做得最好的是什么。

(四)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周三多 管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习题

第一单元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一)外国学者的定义 1、早期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斯蒂芬·P .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管理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3、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沃伦·R .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 .阿特纳: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而管理则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二)中国学者的定义 1、徐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有三层含义) 2、杨文士和张雁: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综合定义(教材)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3、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职能 (一)有关管理职能的不同观点 1、20世纪初,法约尔(Fayol,1916)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和奥唐内尔(Koonts and O’Donnell,1955)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3、当今大多数教科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二)本书的观点: 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信息收集、处理、维持和分配的过程。 2、决策 1)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管理的其他职能都离不开决策。 2)步骤: 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选择实施战略→作出决定→评估备选方案→监督和评估 3、计划 1)计划是指制订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2)计划包括战略计划(长远规划)、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年度计划)。 3)主要内容:1、进度安排;2、方法手段;3、资源配置。 4)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1)电子教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 识记: (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 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 A、人际角色: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 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 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 (5)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 (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2. 领会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13)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P15)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备课讲稿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 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 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 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 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 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

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 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 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18、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 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 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20、按照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1、预测种类包含: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2、宏观经济预测内容:最终产品的社会需要量、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再生产的社会条件、财政税收信贷储蓄等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等。 23、宏观经济预测的用途: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24、微观经济预测的内容:产品销售市场、物资供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习题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后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亨利·法约尔 B.弗雷德里克·泰罗 C.马克斯·韦伯 D.布莱克 2.为科学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 年代初期进行了著名的()。 A.动作与时间的研究试验 B.工具.设备.材料以及作业环境标准化试验 C.工作环境.物质条件同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对比试验 D.霍桑试验 3.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具备()。 A.组织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概念技能 4.下列属于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学派的有() A.行为科学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组织管理理论 D.管理科学理论 E.决策理论 5.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代表学派有() A.行为科学学派 B.科学管理理论 C.组织管理理论 D.管理科学学派 E.决策理论 6.埃尔顿. 梅奥是人群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作出了() A.“霍桑试验” B .需求层次理论 C .大批大量生产组织管理(流水生产) D .双因素理论 7. 在下列选项中,不是按照企业制度和法律责任划分的是() A .个人业主制企业 B. 合伙制企业 C .公司制企业 D .集体企业 9.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是人性问题的专家,他提出了() A .X理论和Y理论 B.公平理论 C .期望理论 D .强化理论 10.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不包括() A .计划、组织 B .指挥、协调 C .控制 D .计算 11.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12.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这是管理的职 能。() A.控制 B.组织 C.领导 D.决策 13. 某技术专家,原来从事专业工作,业务精湛,绩效显著,近来被提拔到所在科室负责人的岗位。随着工作性质的转变,他今后应当注意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调整到:()。 A.放弃技术工作,全力以赴,抓好管理工作和领导工作 B.重点仍以技术为主,以自身为榜样带动下级 C.以抓管理工作为主,同时参与部分技术工作,以增强与下级的沟通和理解 D.在抓好技术工作的同时,作好管理工作 14. 管理的主体是( ) 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15. 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16. 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的根本目的是( ).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 --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梳 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⑴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只要存在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并具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需要协作,需要管理。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⑵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其责任是: ①管理一个组织,即确定组织的使命、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②管理管理者,即管理者要培训下属,并运用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 ③管理工作和员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管理具有特定的任务、职能和层次。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其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任何管理者都要承担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控制五项基本职能;管理具有层次性,组织中的管理者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管理层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大小不同,关注与处理问题的类型、方式不同。 ⑷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5-7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⑴管理是一门科学,目前管理知识已经成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⑵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即管理活动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宜,具有灵活性; ⑶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建立在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之上。靠经验、凭直觉、碰运气,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⑷靠背诵管理原理和原则,忽视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其管理活动也会是无效的。 因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效的管理活动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7-8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性质管理具有的两重性,即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 【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 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法 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

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 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 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 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 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 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市场资源、知识产权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基础结构资源、组织能力资源 三、管理的职能: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种最基本的职能 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法: 管理学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小结

周三多管理学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周三多管理学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二、管理的职能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个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三、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⑴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⑵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 ⑶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决策,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四、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⑴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⑵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⑶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五、中国管理思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⑴《孙子兵法》⑵《周礼》⑶“田忌赛马”的智慧 六、外国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二)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根据生产流程的要求,配置机器设备,编制生产计划,制订生产作业标准,实行零部件生产标准化,研究市场动态,进行预测 ⑴成本管理方面:建立起详细的记录和先进的监督制度 ⑵人事管理方面:制订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规划 ⑶进行工作研究,并按工作研究结果确定工资的支付办法 ⑷实行由职工选举的委员会来管理医疗费制度等福利制度 (三)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 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 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四)欧文的人事管理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五)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六)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采取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 收益分享,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收益 (七)哈尔西的资金方案 指出了当时普遍使用的三种报酬制度的弊端,提出了按每个工人来设计的奖金方案。 七、管理理论概述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第一篇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知识点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补 (1)管理的二重性 内涵: ①自然属性=>生产力=>无阶级性(一切社会制度共性的部分) 指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观出的性质 ②社会属性=>生产关系=>阶假性(与社会制度相联系) 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本质: 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必要性: 生产过程的固有属性是组织劳动所必需的 目的性: 是管理过程中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的,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组织劳动的目的(2)管理的特征: 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性 ②管理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③管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④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⑤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反映管理过程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根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艺术性:管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灵活的运用。 普遍性:对于所有组织,管理都是绝对必要的,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无论组织的工作领域是什么,无论这个组织位于哪个国家,这种性质称为管理的普遍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4)管理学的特点:①一般性②多样性—边缘学科③历史性④实践性 研究方法:①唯物主义辩证法②系统方法③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5)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与他人一道,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①管理的载体是组识。 ②管现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③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④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控制是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各个管理层次都要充分重视管理职能,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其控制的时效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 A控制的时效性愈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愈高 B控制的时效性愈强,控制的综合性愈强 C控制的时效性愈弱,控制的定量化程度愈高 D控制的时效性愈弱,控制的综合性愈强 2.下列关于各项管理职能独有表现形式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 B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C创新职能通过组织的创新氛围和成员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 D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想出来 3.具有“压制个人目标,使最终目标凌驾与个人目标至上“特征的是()。 A传统管理B现代管理C目标管理D组织管理 4.下列管理职能中,具有主体广泛性特点的是()。 A计划B组织C协调D激励 5.管理者传播者的角色属于()。 A人际角色B信息角色C决策角色D领导角色 6.人际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者的重要性是()。 A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B对于中层管理者最重要 C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D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7.“管理就是决策“是()在1978年提出的。 A赫伯特。西蒙B法约尔C明茨伯格D德鲁克 8.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要肩负许多方面的管理职责。下列几项职责中,哪项通常不属于中层管理者的工作范围()。 A与下级谈心,了解下级的工作感受 B亲自制定有关考勤方面的规章制度 C经常与上级部门沟通,掌握上级部门对自己的要求 D对下级的工作给予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本人 9.随着主管人员由低到高的升迁过程,其工作性质也逐渐变得()。 A具体、技术性很强B抽象、战略性很强 C模糊、技术性很强D具体、战略性很强 10.( ) 是法约尔的代表作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管理总论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学 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准确理解管理的定义和管理基本职能;掌握管理者的定义和管理者的分类;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和特点。 本章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管理和管理职能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依据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点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2)管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 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管理职能 目前一般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基本职能。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 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 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定义 组织成员可以简单划分为操作者和管理者两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 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1.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职责 1.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 2.保证信息的集散和畅通 3.保证决策的及时正确 第三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 二.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1.管理学的应用性 2.管理学的综合性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复习框架与核心知识点解答..doc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复习框架与核心知识点解答注:只到十三章,其余章节莫名遗失。仅可作参考及查漏使用 第2章组织管理基本原理 框架: 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个体假设——行为与学习——心理 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组织平衡——外部——内部——动态 管理是什么 重点: 1、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4、组织一体化 5、组织平衡 解答: 正式组织 一、概念:两个及以上个人有意识加以协调组成的力或行为的系统 二、要点:

1、人:人的行为,组织人的行为 2、行为: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 3、有意识:各方面的有意识 三、三要素 1、协作意愿(诱因,自我克制) 2、共同目标(前提,个人人格与组织人格) 3、信息沟通(条件,基础,有限度) 非正式组织 一、概念:两个及以上个人无意识体系化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二、特征: 1、无明确形态、可识别性差 2、本质是人与人的协调 3、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 4、感觉、情感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基础:个人的需要、目的、兴趣 四、表现:情感型、社会政治力量型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关系 一、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 1、为形成提供条件

2、为长期存在发展提供条件 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 1、创造正式组织的条件 2、提供活力 3、促进信息沟通 4、维护个人完整人格 组织一体化 一、组织是非正式侧面与正式侧面的统一 二、组织一体化就是非正式侧面与正式侧面的统一程度 组织平衡 一、内部平衡:整体与个体、动机与诱因,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看,组织的有效性(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与环境平衡:目标与环境的适应程度、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动态平衡:稳定与变革 其他: 1、管理的概念与职能 第3章企业环境管理概述 框架 环境——适应和一定程度改变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