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完整版)
菏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2-14(完整版)
菏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HZCR-2012-0150001菏规字[2012]102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菏泽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编制、设计及国有土地上的建设和规划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由菏泽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实施。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牡丹区人民政府、菏泽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菏泽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使用现势性地形图和城市管网资料图,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除满足本规定的要求外,还应满足国家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
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市规划管理事项没有明确规定的,由菏泽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理确定。
如需对本规定的内容作增补或修订,应按法定程序进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一节建设用地分类第六条本市建设用地,应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进行分类与管理。
第二节建设用地兼容第七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按表 2.1执行。
相关地块内具体建设项目的适建范围,按表2.2执行。
第八条建设地块内涉及房屋征收和补偿安置的,可视情况配建安置房屋。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第一节建筑物朝向第九条建筑物朝向按以下规定确定:(一)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南北或由正南北方向偏东(西)的角度小于等于45度的,为南北朝向;(二)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东西或由正东西方向偏南(北)的角度小于45度的,为东西朝向;(三)住宅布局宜南北朝向,与正南方向角度不宜大于30度。
城乡规划法规ppt课件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91年10月施行) •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3年11月施行) •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994年9月施行) •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1995年7月施行) •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2001年3月施行)
16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 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 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4/19/2021
17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 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土地使用性 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 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4/19/2021
49
• 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
个月内向城乡主管部门报送竣工验收 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 期不补报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的罚款。
4/19/2021
50
• 违反城乡规划法规定,构成犯罪的,
4/19/2021
11
(2)城乡规划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 发,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 和建设标准。
4/19/2021
12
城乡规划的原则
• 城乡统筹的原则 • 合理布局的原则 • 节约土地的原则 • 集约发展的原则 •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4/19/2021
13
城乡规划的分类及编制内容
4/19/2021
9
适用范围
• 城市和镇应当依据城乡规划法制定城市规
划和镇规划。这里的规划包括了总体规划 和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 章到第 18 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 章到第 18 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湖北省规划管理条例
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8月3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城市和镇、乡应当依照《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编制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应当编制村庄规划。
其他村庄根据发展需要编制村庄规划,但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持传统风貌,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五条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处理好与交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应当采取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编制,并通过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进行。
城乡区域规划
➢ 建设多中心城市; ➢ 修改住宅分区政策,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和密度; ➢ 复兴旧城,恢复旧城的吸引力;并为穷人提供培训 ➢ 保证区域的主要部分仍保留自然状态; ➢ 加强交通运输
2 都市区规划
第二次纽约区域规划(1968年)
a) “再集聚” 以阻止战后的都市区爆炸乃是第2次区域中最 主要的内容之一;
大温哥华地区政府在1996年实施宜居区域战略规划。
2 都市区规划
(1)背景和理念
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从“宜居”、“可持续”再到“绿 色” 的发展观。
(2)四个基本策略 保护绿色地带:通过划 定绿带确立城市增长边 界,绿带占大温哥华地 区总面积的 2/3。同时 ,绿带不仅仅是作为严 格保护的静态绿地,也 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区 域公园。
区、南部城市化发展区、北部海洋生态协调区
1 国土规划
• 1.3 国土规划的实践 我国新一轮国土规划完善和提高的途径: 1)重视编制跨省、区和省内跨地市国土规划; 2)基层国土规划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 3)加强与国土规划配套的空间政策研究; 4)规划手段与方法朝着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方向发 展; 5)尽快制定国土规划法; 6)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广泛吸收公众参与。
2 都市区规划
第三次区域规划(1996年)
规划背景:在进入90年代后,纽约大城市区域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受到了
挑战、社会的不公正,社会分化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规划主题: “危险中的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规划策略:
生态绿地
• 植被
• 中心 区域中现有的市中心就业及居 住的增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济 (Economy)
b) 规划已注意到住房与旧城衰败问题,并与郊区蔓延一并考 虑;
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完整版)
江苏省“三圈、四沿”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示意图
二、区域规划的内容
区域规划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资 源配置的总体部署,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 规划工作不能将规划区域的所有发展问题全 部囊括进来,只能根据区域规划的综合性和 战略性特点,确定区域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根据对我国自1980年以来的区规划实践的 概括,基本可以归纳出区域规划的以下主要 内容:
❖ 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 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是区域规划相对传统 和成熟的内容,但传统区域规划相对而言更关注区 域城镇体系的发展,而乡村居民点体系相对忽视。 近年的区域规划更关注城乡统筹,将城乡居民点体 系作为区域人居环境体系加以整体考虑。
❖ “一五”(1953-1957年)期间开展的城市规划和区 域规划有很多结合我国国情不够的问题,但仍为以后 城市和工业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1958-1960年,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在全国较广泛开 展,由于受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区域 规划也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
❖ 1960年代初,因为错误总结教训,作出暂不搞规划的 决定,国家主管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机构被撤,各 地的区域规划工作也随之停顿下来。
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 服务。
❖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 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 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 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3)地理位置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 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 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 有利的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 然。
❖ 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
《城乡区域规划》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2
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精选课件ppt
1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概念: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
空间分布有序的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的城镇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精选课件ppt
5
区域规划的新发展: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国土规划: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 二者关系:后者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
精选课件ppt
6
区域规划的新发展: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用途分区:国家、省地级,县乡级; 控制指标的确立:将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土地空间;
5、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以整个河流流域为范围的区域规划,重点 在于河流的整治,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对防洪、发电、航运、鱼业、旅 游等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论证,流域内其他各种资源的开发,水库淹没区的征地 拆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点的合理布局等。
精选课件ppt
11
区域规划的类型
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的区域规划;
精选课件ppt
17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是合理解决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是协调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城镇体系规划致力于体系整体最佳效益的追求; 第四、现代城镇体系规划寻求体系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1、以区域为整体,完善区域发展环境,确立发展战略,合理分配资源, 建立良好区域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2、维护公平前提下,对区域建设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协调和防控,防止 不利开发。 3、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合理产业结构。
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规划,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的规模、步骤和标准,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突出地域和民俗特色,改善人居环境,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管理工作,并确定专职管理人员。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第七条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全省范围内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省域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八条省、设区的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组织编制跨设区的市、跨县(市、区)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城乡规划法条文学习
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
部门制定。
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 第二十四条释疑[规划编制单位资格\执业资格管理\规划与国家标准关系\强调了 规划编制的责任]
26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
第二十五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
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6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 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 第五条释疑[城乡规划与相关重要规划的关系]
7
第一章 总 则
•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 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 第六条释疑[城乡规划的经费保障]
• 第十九条释疑[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原则\程序\内容须不 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21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
第二十条 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
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
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
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
• 第十七条释疑[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强制性内容(四线规定)\ 规划期限]
19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
第十八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
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
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
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绪论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课程介绍及学习要求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讲什么的?
概括地讲,本课程的主 要内容是关于城市规划 的编制及实施管理的基 本方法和原理。
城市规划的体系构成及阶段划分 各层次规划的内容和编制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忻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太原都市圈总体规划
北京 市总 体规 划
剩余产品 经常性交换 更频繁的交换
大城市
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产生
城市的形成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居民点形成
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 极其密切的关系: 尼罗河、
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 底)、印度河、黄河、长江 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 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
❖ 居民点的形成(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人类出现 漂泊不定
谋生方式
打猎
定居的可能与必要
原始畜牧业
采果寻根 种植
原始农业
氏族乡村
驯养技术和金属工具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 城市的形成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固定场所 集市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集镇 城市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扩张与功能转化
主要参考杂志
1. 《城市规划》 2. 《城市规划学刊》 3 《城市问题》 4. 《城市研究》 5. 《规划师》 6. 《国外城市规划》 7. 《城市发展研究》 8. 。。。。。。。。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 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制 ❖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50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质(法律法规课件)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优质
(法律法规课件)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
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八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之欧阳历创编
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9月29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乡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场镇建设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和村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基本建设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镇、乡和村规划区重叠的,重叠区域内的城乡建设活动按照下一层次规划服从上一层次规划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三条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应当制定城市规划,其他镇应当制定镇规划。
乡应当制定乡规划。
民族自治地方编制乡规划的区域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
县人民政府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根据需要确定村规划编制的区域。
城市、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应当纳入城市、镇、乡规划区统一规划和管理。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下一层次规划服从上一层次规划、专业或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之间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编制,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十二讲 城乡区域规划
16
2020/12/2
第1节 区域
3. 区域与城市 •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 城市职能 社会政治职能:行政管理职能 经济职能:工业、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旅游等 文化职能:科学、教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
观念等
17
2020/12/2
3. 区域与城市 • 武汉的城市职能??? • 九省通衢 • 东方芝加哥 • 湖北省省会 • 中部地区首位经济中心 • 科教创新平台 • 现代制造业基地 • 综合交通枢纽 • 内陆滨水国际大都市 • 历史文化名城
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中心位置与门户位置
19
2020/12/2
第12讲 城乡区域规划
第1节 区域 第2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 第3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 第4节 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20
2020/12/2
第2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
1. 区域规划的概念 Peter Hall(英国):物质环境规划或空间规划(编制
如干旱区
•物质内容:自然区和社会经济区
•内在结构特征:均质区和枢纽(结节)区
13
2020/12/2
第1节 区域
2. 区域的特征 • 区域的可度量性和空间性 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区域范围有大有小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排列关系、方位关系和距离关系 • 区域的系统性 区域类型、区域层次和区域内部要素 • 区域的动态性 长江三角洲? 学术界VS政府 • 区域的不重复性
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 • 政治学:国家实斲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 • 行政区:省、市、县。 • 社会学: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诧言、民族、宗 教、文化)的聚居社区 • 汉族区/少数民族区;藏传佛教区/伊斯兰教区等。
第三篇 城乡空间规划_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 规划背景 • 规划目标控制
• 空间发展战略
• 地方性中心 • 三大都市圈
• 区域生态环境发展
• 八大行动计划 • 政策分区与空间管制
第4节 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3. 城市群规划 • 城市群规划的主要实践
• 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3. 区域与城市 •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指它在国家或地区一定地域范 围中的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的经济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
城市发展内动力
第1节 区域
3. 区域与城市 •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 城市职能
• 四个转变 • 五个方面
• 确定国土开发利用战略 • 搞好区域功能划分 • 城镇和各类园区规模与布局 • 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整治和保护规划 •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布局
第4节 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1. 国土规划
• 国土规划的实践
• 深圳市国土规划 • 天津市国土规划 • 辽宁省国土规划 • 广东省国土规划
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 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
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荷兰兰斯塔德地区 • 英格兰东南部地区 • 巴黎地区
第4节 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3. 城市群规划
• 沪宁杭地区
• 珠江三角洲
• 辽宁中南部地区 • 环渤海京津唐地区
第3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
1. 区域规划的类型 • 按规划地域的结构特征划分 a.枢纽区的区域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过三年的调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由于对战争 的可能性估计不当,1964年提出把建设重点放在 “三线地区”,强调工业布局“靠山、分散、进 洞”,接着是十年动乱,这使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 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低潮期;
❖ 1970年代末期后,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区域规划工作出现了又一次发展高潮;
❖ 中心位置——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中心位置 起主导作用。
❖ 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 展的区域,不必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如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
❖ 门户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 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 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 端。港口城市的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经济社会综合体; 地理学——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是区域特点的
地理空间范围,整个地球是由不同地域层次和范围 的区域组成的。
❖ 按照分类指标,区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①按照区域的物质内容划分——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
区域; ②按照区域的内在结构特征——均质区和枢纽区; ③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
❖ “一五”(1953-1957年)期间开展的城市规划和区 域规划有很多结合我国国情不够的问题,但仍为以后 城市和工业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1958-1960年,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在全国较广泛开 展,由于受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区域 规划也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
❖ 1960年代初,因为错误总结教训,作出暂不搞规划的 决定,国家主管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机构被撤,各 地的区域规划工作也随之停顿下来。
❖ 1、按规划地域的结构特征来划分 ❖ 1)枢纽区的区域规划 ❖ 最主要类型即为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以大城市为中心,包
括周围若干中小城市或城镇区域。 ❖ 这类规划主要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型问题为核心,
全面协调区域发展和合理配置区域空间,同时解决好区域内 各城市(镇)的合理分工协作,尤其以提高大城市或特大城 市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大城市发展质量为首要目标。
❖ 4、区域规划的新发展 ❖ 在迈入新世纪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日益加大,在各
种地方力量、非政府力量日渐成长的社会环境里,区域规划 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各国对区 域规划也越来越重视。
三、我国区域规划发展
❖ 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 基本建设而开展的。
自然资源是自然条件中可以利用的部分,是在 当前生产力水平和研究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 对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被利用的自然物资 和自然能量。 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以及开 采条件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区域经济基础
❖ 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 城市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
❖ 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 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是区域规划相对传统 和成熟的内容,但传统区域规划相对而言更关注区 域城镇体系的发展,而乡村居民点体系相对忽视。 近年的区域规划更关注城乡统筹,将城乡居民点体 系作为区域人居环境体系加以整体考虑。
❖ 作业:以你家乡所在地位调查对象,对其区 域发展进行SWOT分析。
❖ 要求:字数:1500字以上,A4纸手写,下周 四(11月6日)上交。
❖ 2、区域发展战略 ❖ 区域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
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是区域规 划的关键性内容。区域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 略模式、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 ❖ 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 等多方面内容。 ❖ 我国现阶段的区域规划多侧重于产业结构研究。 ❖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其产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经济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在产业部门和具体地 域上。
❖ 1、区域规划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末-1940年代)
❖ 工业革命使城市集聚和中心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它带来了一 些突出的矛盾,如区域内的居民点体系分布、公用基础设施 变得无序和混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地区差异扩大等,因 此“田园城市”的思想要求突破城市界限,将城市与周围乡 村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城市发展问题,为区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最朴素的区域规划思想。
❖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 度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世界百万级城市的纬度分布 (1920—1970)
我国城市数量已达655个 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达到122个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指出,60年 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 作用日益显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 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 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
❖ 准确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是合理确定区域发展 方向的重要基础,可以明确区域未来发展的 有利条件和不理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 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 进行评价,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中 应用较多的是“SWOT”分析方法,即通过分 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 作为确定区域发展战略的依据。
❖ 进入1980年代后,随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各国经济在 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整合,一些超地区、吵过架组织逐步兴起, 使得对区域的研究多五彩缤纷;全球经济活动的整合唤起了 区域规划的复兴,但此时的区域规划继承了新自由主义思想 里平等、环境保护等社会学、环境学思想,不在单纯地从经 济的角度考虑区域规划。
❖ 2)均质区的区域规划 ❖ 均质区内部结构的主要特征指标基本一
致,可根据其内部结构的特征来进一步 细分为工业地区区域规划、农业地区区 域规划、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等,并根 据其特征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
❖ 2、根据区域的行政管理属性来划分 ❖ 1)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的区域规划
❖ 2、根据区域的行政管理属性来划分 ❖ 1)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的区域规划 ❖ 2)按区域发展轴线编制的跨行政区的
区域规划
江苏省“三圈、四沿”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示意图
二、区域规划的内容
区域规划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资 源配置的总体部署,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 规划工作不能将规划区域的所有发展问题全 部囊括进来,只能根据区域规划的综合性和 战略性特点,确定区域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根据对我国自1980年以来的区规划实践的 概括,基本可以归纳出区域规划的以下主要 内容:
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 服务。
❖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 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 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 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3)地理位置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 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 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 有利的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 然。
度的不同,将区域划分为三大类——单一特征的区 域、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总体区域。
❖ 中国在“七五”计划(1986-1990)期间提出了地区经济的梯度开发思想,以沿 海为基地,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开发内地资源,进而再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形成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
环渤海经济区 东北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及沿海经济区 中部五省经济区 东南沿海经济区 大西南经济区 西北经济区 沿江经济带
❖ 此外,这时期区域规划理论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工业区位 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聚团理论、倒U字形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生产综合体理论等相继被提出并在很多国家 得到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区域规划的深度和应用价值大大加 强。
❖ 3、区域规划的一度衰落和复兴(1970年代初-20世纪末)
❖ 1970年代后,城市规划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度呈 现衰弱状态;
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
第一节 区域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第一节 区域
❖ 一、区域的概念 ❖ 二、区域的特征 ❖——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社会学——区域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
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的
❖ 1996年在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 划(1996-2000)中提出了中国七大经济区的新方 案
❖ 十一五期间八大经济区构想: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 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 二、区域的特征 区域的可度量性和空间性 区域的系统性 区域的动态性 区域的不重复性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
❖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 二、国外区域规划发展 ❖ 三、中国区域规划发展
一、区域规划概念 通过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识而描绘未来较全
面或长远的发展蓝图。
❖ 二、国外区域规划的发展
❖ 1989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思想, 标志着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至今已有100年 的历史,各国区域规划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
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心作用、辐射和带动 作用、聚集与扩散作用、创新功能、龙头作 用等功能。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全部 经济活动,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划 分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两部分。
1.基本活动: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经济 活动,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会带动城市费 基础活动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乘数效 应”。
❖ 随着19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 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土规划和管理职能摇摆不定, 国土规划发展进入低谷,1996年,国土规划工作完 全停顿;
❖ 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国土规 划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了新一 轮的国土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