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纯化和酶切分析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怎么防控管理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怎么防控管理今年以来,江苏常州武进区鳜鱼主养区大规模暴发疾病,部分塘口死亡率最高达90%以上,养殖户损失惨重。
经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鱼病分析室多日联合攻关,确诊为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
为及时挽救损失现将相关防控管理措施介绍如下:1.症状:病鱼出现缺氧症状,身体失去平衡,应急反应减低。
病鱼还出现贫血症状,病鱼头、鳃盖、下颌、眼眶、胸鳍和腹鳍基部点状出血,鳃丝点状出血进而变白,严重的伴有继发性的细菌感染导致烂鳃。
解剖鱼体肝脏颜色苍白,有淤血点,常伴有腹水,严重的肠内充满淡黄色黏稠物或出血。
病鱼心脏和脑也有不同程度病变,偶尔还会伴有眼睛凸起症状。
2.病原: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
病毒侵染暴发后还会伴随多种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该病毒在4℃水温下可存活4年以上;繁殖流行水温在25~34℃,最适宜水温28~30℃;在42℃干燥后仍保持感染性并能存活1周以上;在55℃以上30分钟可被灭活。
对ph 值变化较敏感,在ph范围4~12内可存活一周以上,低于4或高于12可有效将其杀灭。
对乙醚、氯仿、紫外线敏感。
3.该病以预防为主,一旦大规模发病很难治疗,主要防控措施如下:(1)、对外地引进的鳜鱼苗种和饵料鱼(鲮鱼)进行严格检疫,确认苗种未带有相关病原后再下塘。
(2)、适当降低鳜鱼放养密度,减少病原传播风险。
(3)、每年开春对池塘(尤其是前一年发过该病的以及长期多年养殖鳜鱼的老塘)进行干塘清淤,然后选择连续晴好天气,使用大量生石灰化水全塘泼浇,并连续太阳暴晒一周以上。
期间,需每日用铁锹对塘底淤泥进行翻动。
以确保塘底病原能完全被生石灰和紫外线杀灭。
(4)、注重鳜鱼养殖前期管理。
5~6月鳜鱼未发病前定期使用聚维酮碘或土霉素或戊二醛或苯扎溴铵等进行全塘消毒2~3次,并定期使用硫酸铜等杀虫剂,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有效切断该病毒的垂直传播途径。
(5)、注重饵料鱼质量。
饵料鱼饲养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防病治病。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防控关键措施
参考 文献 :
【 1 】 周 游. 泥鳅 的营养 药膳及 效 用[ J 1 . 中华 实用 中西 医杂志 ,
2 0 0 4 , 4 ( 1 7 ) : 3 3 2 8 .
[ 2 ] 李正光 , 张斌 华, 张书龙 , 等. 泥鳅的人工繁殖 与苗种培 育 研 究f J 1 . 江西农业 学报 , 2 0 1 4 , 2 6 ( 1 0 ) : 1 1 3 — 1 l 6 .
化 学 工 业 出版社 , 2 0 1 6 .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6 — 2 5 )
起 的传染病 ,可通过病鳅表现的典型症状 进行诊 断; 大型寄生虫引起 的鳅病可通过 肉眼进行观察诊
日
痴 害 酷 %
《 水产养殖) ) 2 0 1 7 年第 1 1 期
[ 3 1 姜 爱兰 , 王信海 , 王宣朋 , 等. 泥鳅 全人 工繁殖技 术[ J ] . 水 产
养殖 , 2 0 1 5 ( 2 ) : 3 6 — 3 8 .
【 4 1张 书龙 , 张斌 华 . 泥 鳅人 工繁 殖及 苗 种 培 育技 术 【 j J . 江 西 水
的关键。 泥鳅养殖 中, 应做到每 日 巡塘 , 观察养殖池 塘中泥鳅有无异 常情况 、 如摄食 是否减少 、 群游是 否正 常 、 有无 死 亡 现象 等 , 做到早发现 、 早诊断 、 早
苏 省 常州 市 经 济 开 发 区( 原武进 区 ) 横 山 桥镇 鳜 鱼
1 典 型症 状
患病鳜鱼会表现 出缺氧症状 , 即使开启增氧机 也无法缓解。病鱼应激反应 明显减低 , 身体失去平
衡, 游 动 比平 日缓 慢 , 发病 严 重 的用 抄 网 即可捞 取 。 捞 出 的病 鱼 头 、 鳃盖 、 胸鳍 、 腹 鳍 基 部 出 现 点 状 出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纯化和酶切分析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纯化和酶切分析邓敏;何建国;翁少萍;曾征;龙綮新【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01(025)003【摘要】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近年来危害广东地区鳜养殖业的主要病原。
本文用回接感染健康鳜获得病毒原料,分离纯化了大量高纯度的ISKNV病毒粒子,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直径平均为150nm。
抽提病毒核酸,对其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分析,病毒基因组为双链DNA分子,表现脊椎动物虹彩病毒基因组的特点即其胞嘧啶5’端高度甲基化。
以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HindⅢ、KpnI和PstI酶切ISKNV基因组DNA,经电泳分离后,分别得到1、8、9、18、22条清晰的酶切片段,并根据酶切片段算得基因组的大小超过108.7kbp。
【总页数】6页(P238-243)【作者】邓敏;何建国;翁少萍;曾征;龙綮新【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4.1;S941.41【相关文献】1.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CR489基因序列分析 [J], 邓敏;何建国;翁少萍;吕玲;何华虹2.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核糖核酸酶Ⅲ基因结构及序列分析 [J], 翁少萍;邓敏;何建国;吕玲;何华虹;龙綮新3.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ORF09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J], 付小哲;李宁求;彭媛媛;林强;石存斌;黄志斌;吴淑勤4.编码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结构蛋白新基因ORF90.5L的鉴定分析 [J], 王庆;罗永文;刘春;曾伟伟;张超;石存斌;吴淑勤5.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主衣壳蛋白基因结构及序列分析 [J], 邓敏;翁少萍;关浩基;何建国;周松裕;吕玲;何华虹;龙綮新;何友深;杨波;黄伟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防控要点
正常交换,进而影响鱼的新陈代谢。
当小瓜虫寄生在鱼的眼部时会造成眼球溃烂、塌陷、瞎眼,此为第三阶段(图2)。
在此阶段鱼即将死亡。
图2草鱼幼鱼感染小瓜虫(第三阶段)四、小瓜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小瓜虫病暴发后难以治疗,多以预防为主。
小瓜虫病预防的重点是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减小鱼体应激,使用鱼类保健品提高鱼的抵抗力。
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缸水位较浅,更应注意温度的调控,防止水体温差过大。
另外,淡水鱼种可以用浓度4%左右的盐水浸泡,海水鱼种可以采用淡水浸泡,以清除寄生在鱼体表的寄生虫,避免鱼种将寄生虫带入新的养殖环境。
小瓜虫病治疗的关键是杀死幼虫,防治二次感染。
泼洒药物的浓度难以掌控,浓度低了杀不死小瓜虫,高了鱼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最直接的方法是升温。
研究结果表明,28~30℃时,1%的成虫经10~15秒形成胞囊,只有其中的8%形成幼虫,其余的直接形成幼虫,只需14~16小时,存活率为30%,随着持续的恒温,小瓜虫病就可以控制住。
笔者认为,第一阶段的病鱼通过间接升温(如6小时升高5℃)将水温保持在30~32℃,1周内就可以有效抑制小瓜虫病的暴发,但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时小瓜虫已经大量暴发,就难以控制了。
事实上,升温治疗主要有3个作用。
一是加速小瓜虫的生命周期,使小瓜虫更快成熟脱落;二是幼虫是热敏的,不耐高温;三是提高鱼自身的免疫力。
若遇到升温白点加重的情况并不要惊慌,升温加速了小瓜虫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催生催熟的过程。
此外,可采用浓度0.015~0.025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或2.0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泼洒并换水,但注意换水不要过于频繁。
工程化养殖的模式现在有很多种,当在网箱、水族箱或者流道设施中养殖鱼发生小瓜虫病后,我们很难控制水体温度,可以采用药物泼洒,间隔一定时间待虫体从鱼体上脱落后,采取将网箱移动位置、更换水族箱和流道水体的方式,避免形成胞囊繁殖的大量幼虫再次感染鱼体。
鳜鱼是我国重要名特优鱼类之一,随着人们对名贵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鳜鱼养殖业不断发展。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孙青;丁文岭;陈俊豪;张伟【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2页(P60-61)【作者】孙青;丁文岭;陈俊豪;张伟【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水产管理站 225200;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水产管理站 225200;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水产管理站 225200;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水产管理站225200【正文语种】中文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俗称鳜鱼暴发性传染病,是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淡水养殖鳜暴发性死亡,被农业部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疫病。
2011-2013年,扬州市江都区水产管理站对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技术,2014年1-6月又进行病原PCR检测和综合防控,取得明显的成效。
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以期为鳜鱼健康养殖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试验池塘苗种放养及来源江都区现有鳜鱼精养面积近4000亩,笔者在2011-2013年、2014年1-6月份,对江都区渌洋湖区186亩31口鳜鱼精养池塘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综合防控。
试验池塘一般亩放体长为5~6厘米鳜鱼种1200尾以上(苗种来源均为从南方某省购进的规格为1厘米左右的鳜鱼乌仔,经本地池塘培育25天左右,至6月上旬后放养成鱼养殖池塘)。
在苗种培育阶段未发现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发生。
二、流行情况自7月上、中旬后,水温达25℃时,陆续有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发生,随着气温升高,病鱼死亡量陆续增加,尤其在天气突变、水质环境较差的池塘病鱼死亡率呈几何级上升,而同一池塘的鳜鱼饵料鱼如异育银鲫、鲮鱼没有出现症状和死亡。
与发病池塘用水相通的周边池塘养殖的鳜鱼也会迅速感染发病。
当气温高于35℃并持续3~5天,病鱼死亡量会逐步减少,2013年因高温35℃以上天气持续40多天,该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较低。
三、病鱼症状发病池塘病鱼起初有5~10尾,在水中缓游或静止不动,对外界干扰不敏感,起水后鱼体活动力差,很快死亡。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VP092R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VP092R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水产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极大的危害。
ISKNV的感染不仅会导致鱼类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其感染其他病毒和细菌的机会,还会导致严重的脾肾坏死,对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对于ISKNV的研究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ISKNV的分子机制、传播途径、致病性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鉴定ISKNV VP092R基因并通过功能研究探讨其在 ISKNV感染和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鉴定ISKNV VP092R基因及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PCR 方法扩增ISKNV VP092R基因,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SD序列等区域的特性。
2. 基于ISKNV感染细胞的表达定量及蛋白质互作研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VP092R表达水平的定量,并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双杂交技术等方法分析VP092R与其他重要蛋白质的互作关系。
3. 与ISKNV感染及致病机制相关的实验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VP092R在ISKNV感染和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如采用RNA干扰技术、表达VP092R蛋白模拟感染等方法,分析其对于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促进病毒扩散的作用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提取ISKNV RNA,采用RT-PCR扩增VP092R基因,酶切并纯化PCR产物,克隆到表达载体上;2. 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VP092R的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及功能区域分析;3. 基于ISKNV感染细胞的表达定量及蛋白质互作研究:构建VP092R和其他相关蛋白质表达的载体,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定量研究,并采用FRET、双杂交技术等方法分析其与其他蛋白质的互作关系;4. 与ISKNV感染及致病机制相关的实验研究:采用RNA干扰技术、表达VP092R进行感染模拟、Elisa检测等方法分析VP092R在ISKNV感染和致病机理中的作用。
鳜鱼病毒病特点及防治
经过实验室和现场试验验证,鳜鱼病毒病疫苗 能够诱导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降低发病率和 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储存与运输
01
鳜鱼病毒病疫苗需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储存和运输,避
免阳光直射和高温高湿环境。
使用禁忌
02
使用疫苗时应避免与化学药物、抗生素等同时使用,以免影响
免疫效果。
鳜鱼病毒病特点及防治
2023-11-07
contents
目录
• 鳜鱼病毒病概述 • 鳜鱼病毒病症状及病理变化 • 鳜鱼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 鳜鱼病毒病的生态防控 • 鳜鱼病毒病的疫苗研究与应用 • 鳜鱼病毒病的未来研究展望
01
鳜鱼病毒病概述
鳜鱼病毒病的病原
鳜鱼病毒病的病原是传染性脾肾坏死 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病鱼肝脏、脾脏、肾脏肿大或萎缩,表面有出血点或淤血斑。肠道充血、发 炎,部分病鱼肠道内无食物,肠壁黏膜脱落。鳍条基部充血、末端腐烂。
鳜鱼病毒病的诊断
根据病鱼的症状和病理变 化进行初步诊断。
病原鉴定
采用电镜观察、细胞培养 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病 鱼进行病原鉴定,以确定 病原种类。
注意事项
及时报告疫情
避免交叉感染
发现患有病毒病的鳜鱼后,及时向当地兽医 报告,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避免将不同品种的鱼类混合 养殖,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合理使用药物
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定期 对养殖场所、工具等进行消毒。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要遵循兽医的建议和 药物使用说明,避免滥用药物产生耐药性。
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鉴定出鳜鱼病毒的致病基因和蛋白质,深入研究其功能和 对鳜鱼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为开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提供新思路。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ORF09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ORF09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付小哲;李宁求;彭媛媛;林强;石存斌;黄志斌;吴淑勤【摘要】从患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病的鳜体内获得 ORF093基因.采用 PCR 方法扩增 ISKNV ORF093基因全长,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 pET32a(+), IPTG 诱导表达, Ni 柱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重组093蛋白血清,免疫印记分析兔抗血清的特异性,中和实验和免疫保护实验分析重组093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 ISKNV 重组093蛋白可以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制备的兔抗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重组093蛋白,对ISKNV 具有中和作用,可给鱼体提供至少10 d 的100%预防保护;重组093蛋白对ISKNV 的攻击具有保护作用,攻毒后15 d,093免疫组平均相对保护率为45.3%.结果说明重组093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作为 ISKNV 候选疫苗抗原和治疗血清制备抗原.本研究通过中和实验及免疫保护实验对重组093蛋白的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旨在为鳜 ISKNV 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The full-length ORF093 gene from 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 isolated from mandarinfish, Siniperca chuatsi,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n cloned into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ET32a(+). The recombinant 093 protein expression was induced by IPTG and purified by Ni-NTA affinity chro-matograph. Polyclonal antibodies were raised in rabbits against the purified protein and the reaction of the anti-body was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ting using the purified protein and the spleen and kidney of healthy and dis-eased mandarin fish. The immunogenicity of 093 protein was investigated by neutralization test and immune pro-tec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ombinant 093 protein was found as the inclusion bodies in E. coli. Western blotting of rabbit sera against recombinant 093 protein and the spleen and kidney of diseased mandarin fish showed a protein recognition. The antiserum could neutralize ISKNV infection and could provide fish 10-days-long 100% protection. The recombinant 093 protein could protect mandarinfish against virulent challenge with ISKNV and the average RPS of 093 group was 45.3%.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combinant 093 protein had similar antigenicity to original 093 protein of ISKNV. It could be a potential vaccine candidate and antigen candidate for antiserum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7页(P427-433)【关键词】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ORF093;免疫原性【作者】付小哲;李宁求;彭媛媛;林强;石存斌;黄志斌;吴淑勤【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药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药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药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药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药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药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药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鳜(Siniperca chuatsi)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特色养殖种类之一, 由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引起的鳜虹彩病毒病是鳜养殖的主要疫病, 导致鳜死亡率接近 100%, 成为制约鳜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VP005L以及VP092R的功能研究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VP005L以及VP092R的功能研究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Virus,ISKNV)属于肿大细胞病毒属,是造成养殖鳜鱼爆发性死亡的主要病原,给我国的水产养殖带来巨大的损失。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在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选取了ISKNV编码的VP005L和VP092R这两个病毒蛋白进行功能研究。
运用激光共聚焦技术、亚细胞定位技术以及线粒体各组分的特异性标志酶作为内参等实验,确定这两个基因定位于FHM细胞的线粒体。
采用JC-1试剂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pcDNA3.1-V5/His-005后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与对照pcDNA3.1-V5/His相比,转染pcDNA3.1-V5/His-005细胞的膜电位明显下降,得出VP005L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利用Annexin-V/PI试剂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pcDNA3.1-V5/His-005后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与对照相比,转染pcDNA3.1-V5/His-005后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证明VP005L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运用dsRNA技术将感染ISKNV病毒后表达的VP005L基因沉默,结合Annexin-V/PI试剂检测早期凋亡率,实验组dsRNA-005的早期凋亡率低于对照组。
用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转染pcDNA3.1-V5/His-005后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在转染48h时,VP005L对caspase3基因的表达有轻微的上调作用,上调了1.12倍,对Bcl-2基因有下调作用,下调了1.30倍,对Bax基因有上调作用,上调了1.38倍。
这说明VP005L参与的是Bcl-2调控的线粒体途径的凋亡,通过下调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来起作用。
桂花鱼(鳜鱼)病毒流行特性及防治和治疗
桂花鱼(鳜鱼)病毒流行特性及防治和治疗汇报人:日期:•桂花鱼(鳜鱼)病毒流行特性•桂花鱼(鳜鱼)病毒防治方法•桂花鱼(鳜鱼)病毒治疗现状及研目录究进展•桂花鱼(鳜鱼)病毒对渔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结论与展望01桂花鱼(鳜鱼)病毒流行特性鳜鱼病毒1型(Sheephead Minnow Virus,简称SMV)是鳜鱼养殖中的主要病毒之一,分布于全球多个水域。
SMV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在鳜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均可感染,并可跨物种传播给其他鱼类。
病毒种类与分布鳜鱼养殖环境中的病毒数量和种类增加,通过水体传播给健康鱼。
水质污染直接接触虫媒传播健康鱼与病鱼或带毒鱼接触后,病毒通过皮肤、鳃等部位传播。
一些水生昆虫如水蚤等可能携带病毒,通过叮咬健康鱼进行传播。
03病毒传播途径0201鳜鱼免疫力下降长期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如水质恶化、营养不良等,导致鳜鱼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SMV。
病毒毒力增强SMV的毒力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增强,如高温、低氧等环境因素有利于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病毒致病因02桂花鱼(鳜鱼)病毒防治方法对苗种和成鱼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和隔离,防止病毒的传播。
严格检疫和隔离对养殖设施、工具、水源等进行消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消毒措施选用健康的亲本进行繁殖,培育无病毒的苗种。
培育健康苗种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水质,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合理养殖密度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使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等进行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免疫增强剂中草药治疗综合治疗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桂花鱼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力。
使用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的中草药进行治疗,如板蓝根、大青叶等。
结合药物治疗、免疫增强剂、中草药治疗等多种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防疫政策与建议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毒传播。
加强疫情监测制定和执行规范的养殖管理制度,确保养殖环节的安全生产。
规范养殖管理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病毒研究、防治技术研究等,提高防治效果。
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防治技术
鳜鱼暴发性病毒 传染病防治技术
文/侯同玉 刘艺 梁伟超
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是一种以脾、 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病毒性疾 病,其主要病原是鳜传染性脾肾坏 死病毒。该病可引起鳜集中爆发性死 亡,死亡率高达90%,给鳜养殖业带 来严重危害。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 特效药物或治疗措施,本文介绍了在 实际生产中如何防治此病。
该病主要水平传播,由发病鱼通 过水体经体表传染和通过饵料鱼 经口传染健康鱼。
(二)诊断方法
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的 确诊,可采用电镜观察鳜组织病 理切片,或采用PCR检测、IFAT 检测等。受技术条件、场地及时 间等的限制,在实际生产中,养 殖户判断该病主要以当前流行情 况、日常寻塘观察、病鱼症状表 现和病鱼解剖等相结合的方式为 主,在排除了寄生虫感染、细菌 性烂鳃、细菌性出血病及中毒症 等且发生鳜鱼大量死亡时,结合 暴发性病毒传染病的病鱼解剖观 察、有无发生“反水”等判断。 受ISKNV感染的鳜鱼,大部分有 鱼鳃贫血,苍白,严重时伴有寄 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呈现出血、 烂鳃等症状,常导致很多养殖户 误判病情而使用错误的防治措施 导致病情延误或扩大。能够正确 诊断病情,尤为重要。
(三)种苗保证
选用品质较好的种苗。老养殖户 应注意引进、更新亲鱼,防止连年养 殖和近亲繁殖使种苗种质老化,抗病 力下降。对外地引进的鳜鱼苗种进行 严格检疫,确认种苗未带有相关病原 后再下塘。种苗下塘前10min~30min 内用3%~5%食盐或1%的聚维酮碘药 浴消毒。下塘时全池泼洒水产用维生 素C,减小应激反应。
鳜鱼(Siniperca sp. )属 鲈形目(Perciformes )、真鲈 科(Percichthyidae )、鳜属 (Siniperca ),其肉质细嫩,刺少 而肉多,肉呈瓣状,味道鲜美, 是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有较大的 市场需求、较高的养殖效益和较 好的市场前景。目前,鳜鱼的养 殖以活饵投喂池塘集约化养殖为 主,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 密度的提高,养殖病害也随之而 来,尤其是暴发性病毒传染病, 死亡率高时可达90%,给养殖户 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中心于2017 年引进鳜鱼,并进行养殖试验及 相关病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现将鳜鱼养殖中暴发性病毒 传染病的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CR489基因序列分析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CR489基因序列分析邓敏;何建国;翁少萍;吕玲;何华虹【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2(041)001【摘要】报道了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ICR489基因结构及其序列分析.对ISKNV DNA KpnⅠ B酶切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发现该序列中含有完整的ICR489基因.ISKNV ICR489基因完整读码框为1 011 bp,GC含量为56.97%,等电点为6.82,编码一个长为33 7aa、相对分子质量为38 270的推定蛋白.结构分析发现该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具有启动子元件TATA box,有反向重复序列可形成茎环,并有一段回文序列.ISKNV与其它3种虹彩病毒(FV3、RRV和LCDV-1)的ICR489基因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ISKNV与它们的同源性不高,序列比较和系统树分析发现ISKNV与蛙病毒属和淋巴囊肿病毒属的病毒都不尽相同.【总页数】4页(P64-67)【作者】邓敏;何建国;翁少萍;吕玲;何华虹【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54【相关文献】1.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免疫预防试验报告 [J], 颜慧;叶金明;丛宁;丁文岭;冯桃健2.鳜亲环蛋白A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增殖中的作用 [J], 胡先勤;付小哲;董星星;涂加钢;赵丽娟;林强;李宁求;林蠡3.鳜弹状病毒与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J], 梁红茹; 李宁求; 范芷仪; 蔡秀珠; 付小哲; 林强; 刘礼辉; 黄志斌; 牛银杰; 林蠡4.鳜AKT2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增殖中的作用 [J], 明月;牛银杰;付小哲;刘礼辉;梁红茹;林强;李宁求5.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鱼蛙病毒和鳜弹状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J], 梁红茹;马赛亚;付小哲;林强;刘礼辉;牛银杰;黄志斌;林蠡;李宁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