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
《青春期心理成长知识星球: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随笔
《青春期心理成长知识星球: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青春期的定义与特点 (3)1.2 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性 (4)二、青春期的人际交往 (5)2.1 与同龄人的交往 (6)2.1.1 同龄人之间的友谊 (7)2.1.2 同龄人之间的冲突与解决 (8)2.2 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 (10)2.2.1 沟通技巧的培养 (11)2.2.2 权威性的理解与应对 (13)三、青春期的社会适应 (14)3.1 学校生活与社会实践 (15)3.1.1 学校环境的适应 (16)3.1.2 社会实践的经验与收获 (17)3.2 未来规划与职业选择 (19)3.2.1 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 (20)3.2.2 职业选择的考虑与准备 (21)四、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23)4.1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 (24)4.2 自我调适的策略与方法 (26)五、结语 (27)5.1 青春期心理成长的意义 (28)5.2 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未来展望 (29)一、内容综述《青春期心理成长知识星球: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一本专为青春期学生编写的心理成长指南。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青春期学生面临的种种心理挑战和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在人际交往方面,本书强调了同理心、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以及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误解。
社会适应方面,本书着重介绍了青春期学生如何面对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青少年理解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学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书还关注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它提供了识别和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调查分析
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调查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我校医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方法:本研究使用由郑日昌教授主编《大学生心理诊断》中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我校565名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自我情绪、行为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有66.9%的学生评分低于16分;其中城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的高于农村学生(P<0.05)。
结论:学校应适当加强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大学生;适应性;调查分析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未来就业的迷茫等问题的加剧,致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变差,这样就导致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无法和社会协调发展。
本研究使用郑日昌教授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我校医学院护理专科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其社会适应性的特点和现状,旨在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将我校医学院2012级护理专科和2013级医学类护理专业的637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
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填写完整的问卷共计565份,其中2013级有323份,2012级有242份,有效率为86.70%;其中男生有7名,女生有558名。
(二)调查方法采用先分层抽样后整体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参照郑日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中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共计20道题目。
(三)评分标准单号题:A:-2分;B:0分;C:2分;双号题:A:2分;B:0分;C:-2分。
大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Vol.10No.22013年2月第10卷第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31.引言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把它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统称;在心理学领域内则有较长的发展过程,“社会能力”一词最初是在儿童心理学中用于评价异常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后来逐渐发展到研究正常个体在一定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时需要的除智力与专业知识之外的综合能力。
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While (1959)认为,社会能力是指有机体与其环境有效地进行交互作用的能力。
Ford (1982)将其界定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采用适当的方式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并产生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积极结果的能力”。
Rubin&Rose-Krasnor (1992)认为,社会能力是指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进行社会交互作用时既能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又能维持与他人积极关系的能力。
汪新建[1]从发展角度、判断角度和社会有效性角度将研究者提出的社会能力概念分为三大类。
综述有关社会能力概念的界定,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社会能力不能等同于社会技能,两者是有区分的,社会技能是在具体情境下的个体行为,是一些特定的行为,而社会能力是对这一具体社会行为的判断,是一个评估性或概括性的术语。
社会能力与个体发展的阶段和任务相联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其社会能力包含不同的内容。
从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青年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
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当前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其社会能力的提升途径和培养模式更是备受人们关注。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及作用机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及作用机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文献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基础 (7)1.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界定 (8)2. 生涯适应力的理论模型 (9)3. 生涯适应力的测量工具 (10)三、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 (12)1. 生涯适应力的年龄特征 (13)2. 学业水平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 (14)3. 性别差异与生涯适应力 (15)4. 专业差异与生涯适应力 (16)5. 家庭环境与生涯适应力 (17)6. 社会支持与生涯适应力 (19)四、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作用机制 (20)1. 生涯适应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21)2. 生涯适应力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22)3. 生涯适应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3)4. 生涯适应力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24)五、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策略与建议 (26)1. 加强生涯规划教育 (27)2. 提供个性化的生涯指导 (28)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30)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1)5. 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 (32)六、结论与展望 (33)1. 研究总结 (34)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5)一、内容概括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作用机制。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其生涯适应力对于应对这些挑战、把握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
结合实证研究,详细阐述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包括适应性、挑战性、动态性和个体差异性等方面。
这些特点反映了大学生在面对生涯规划、就业竞争等压力时,如何调整自身状态、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在作用机制方面,文章从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对学业成就、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获得独立处理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效应对社会变化和挑战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压力应对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全面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
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在面临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角色。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也对社会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改变自身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
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收稿日期】2010-03-18【作者简介】曾竞艳(1974—),女,四川简阳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关于适应(Adaptation)的心理学含义,国内学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
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Baker 等指出,从广义上讲,学习适应性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潜力,而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为达到学业要求而采取的行动、对学习环境的一般满意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适应性是指大学生通过与社会互动,努力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角色转换过程,它也是基于社会化之上进行的继续社会化的阶段性成果表现。
以上都是学者对于适应性的综合观念,张大钧认为,“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
”它是认知和个性因素在个体的适应—发展—创新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随着大学生群体数量的日益庞大,如何显著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适应能力,如何使大学生尽快地从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因此对大学生适应性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以推进此项研究向更科学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一、文献统计分析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渐成热点,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在CNKI 数据库中以“题名包含适应性”且“主题词包含大学生”为搜索条件进行检索,截至2009年10月共有相关文献103篇(核心期刊16篇)。
从文献量年度趋势(图1)看,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进入21世纪文献量逐年递增并在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形成一个热潮,2007年文献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关文献关键词词频统计结果表明,该领域仍处于初步的调查分析阶段,重要研究内容可分为学校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部分。
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综述作者:庞瑜刘科生刘金扬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对国内前一阶段有关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着重从大学生适应性的定义和内涵、研究分析工具、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对策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提炼。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综述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33-03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ocuses on the sum-up and extr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research analysis tool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ason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summarize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在高级检索中,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大学生”并含“适应性”、“精确”,输出检索结果是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共计2545条,当然这其中需要排除部分统计误差,但是总体看来,研究成果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这些研究成果产生的时间跨度从1987年至2015年,但其中在2000年以前发表的成果不足10篇。
按照发表时间排列,第一篇成果是1987年李东等在《高等教育学报》上发表的《做好一年級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一文;而被引次数方面,华中师范大学卢谢峰于2003年发表的硕士论文《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陶沙的《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和《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以及葛明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数篇作品被引次数均过百,在该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影响力。
国内大学适应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理论研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2 6 2 期 2 1 年第 4 01 期 总第 40 0 页
国 内大 学适应研究 的现状和 问题 ★
高 屹
摘 要 :对大学生适应的主要研 究现状进行 了综合和分析,就 目 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 内容和成果:大 学适应的评量方法与构成、大学适应的影响 因素、特定人群的大学适应 的研 究进行 了回顾 ,
与大学适应 的研究显示 :大学生适应 的总分及各
3主要 问题 分析及对未来研究 的启示 .
31大 学适应 的界定 不统 一 .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 , 目前心 维度得分与正性学业情绪著正相关, 与负性学业情 理学界还没有对学校适应做 出一个准确 的定义 , 绪呈显著负相关 ;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与大学适 学者们多是从各 自的兴趣和对其不 同的理解来加 应 之 间相互 影 响【。 2 8 】 以研究的。有学者将大学新生适应界定为: 个体在 关于父母依恋与大学适应 的研究显示 :父母 生活 、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 通过主动顺应 ,调控 依恋通过 自尊 、自主性 、信任他人的途径对学校 和改变环境 ,最终达到认知和情感上 的平衡 ,产 适应产生间接影响;父母依恋对大学生人际适应 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 的行 为。有学者认为 ,适应 有显著影 响 。关于父母教 养方式 与大学适应 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 中, 改变 自身或环境 , 的研究显示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 的 使 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很多学者倾 向于认 为 影响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上 。相关分析 的 学校 适应 既 是人 与 环境 互 动 的过程 ,又是 人 与环 结果显示 ,除父亲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外 的所有 境互 动 的结果 。 教养行为都与大学生 的学习适应显著相关; 另一方 在学校适应 的界定中存在对适应概念认识 的
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Vo127 .
第 2期
No. 2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 0年 6 月 01
J un. 2Ol 0
J OUR NAL F O ABA TEACH ERS C0lL GE JE
国 内关 于大 学生适应 性 的研究 进展 综述
曾 竞 艳
( 都理 工大 学 文法 学 院, 成都 6 0 5 ) 成 10 9
1学 习 适 应性 。 学 习 适 应 性 是 指 大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
程 中 不 断 地 克 服 各 种 困 难 . 周 围 学 与
在个体 的适应一发展一创新 行为中的综合反映 ,是个
体 生 存 和 发 展 中 必 要 的心 理 因 素之 一 。 随 着 大 学 生 群
体 数 量 的 日益 庞 大 。如 何 显 著 提 高 大学 生 群 体 的 适 应 能 力 。如何 使 大学 生 尽 快 地 从 潜 在 的人 力 资 源 转 化 为
以 上都 是 学 者 对 于 适 应 性 的 综 合 观 念 .张 大 钧 认
为 , 适 应 性 是 指 个 体 在 社 会 化 过 程 中 ,改 变 自身 或 环 “
二、 主要研 究 内容
( ) 校适 应 性 研 究 一 学
境 , 自身与环境协调 的能力 。” 使 它是认知和个性 因素
■
【 摘
要 】以 CNKI 数据 库为检 索源。 国内 1 3篇 关于大学 生适应性 的主要 研 究文献 进行综述和分 析表明 , 对 0 目前该领域 的研 究仍 以大
学 生 适 应 性 调 查 为 主 , 究 内容 可 概 括 为 对 大 学 生 学 校 适 应 性 和 社 会 适 应 性 的研 究 , 究 方 法 以 问卷 调 查 为 主 。 研 究存 在 的 问 题 主 要 是 问 研 研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人格的关系2023-11-05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背景23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社会适应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大五人格作为一种经典的人格测量模型,与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
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研究意义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研究结果为高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为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促使他们自觉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02文献综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变化时,调整自身心理和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分类社会适应能力可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定义社会适应能力定义与分类VS开放性反映个体对新奇和挑战的接受程度,包括创造性、好奇心、想象力等特质。
大五人格特质概述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稳定性,包括焦虑、抑郁、愤怒等特质。
外向性描述个体社交互动和活力水平,表现为热情、自信、活跃。
宜人性测量个体合作和利他主义倾向,表现为信任、同情、友好。
尽责性评估个体的自我控制和组织能力,包括自律、责任感、目标导向。
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与社交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神经质与社交适应高神经质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从而影响社交适应能力。
外向性与社交适应外向性个体更善于社交互动,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开放性与社交适应开放性特质有助于个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提高社交适应能力。
宜人性与社交适应宜人性特质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促进团队合作,提高社交适应能力。
尽责性与社交适应尽责性特质有助于个体自律和组织能力,提高社交适应能力。
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摘要】本文试图从人际交往能力、公平竞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来探讨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力;体育教学【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hanging themselves to conform to social environment initiatively, finding and creating condi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ir goal during the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after they left campus and got into the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in p.e teaching from many aspects like the interpersonal skills, the ability of fair competition, the ability to withstand setbacks, teamwork, innovation, and so on.【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ocial adaptation;p.e teaching1.问题的提出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才的竞争优势,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决定。
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扩招51万,实际招生的总人数近280万。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社会变革愈加剧烈,竞争压力亦趋增大,社会要求大学生适应其运行发展的速度及其程度较以往更为迫切[1]。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的生存能力。
1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存在问题1.1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只有少数人对所学专业满意,带着兴趣去学习;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或者处于迷茫状态[2]。
学习态度方面,高年级大学生不如低年级大学生。
因为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尚保持高中时良好的学习态度,而高年级高年级学生进入大学好几年,关注的事物方方面面,上课更易走神,学习态度相对较差。
1.2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
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合理处理自己与周围同学朋友的关系,人际交往情况相对较好,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缺乏有效沟通技巧[3]。
此外,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沟通能力相对较强;艺术生气质较佳,自信心强,比理工科学生沟通能力强;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好,善于观察,比文科生沟通能力强;男生性格较女生豪放,沟通力相对较好。
1.3在校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状况。
一半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意锻炼身体,偶尔进行跑步、打羽毛球等运动,但是很多大学生坚持不下来,原因是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保持健康身体的重要性。
没有从长远角度去考虑,养成锻炼身体这种良好习惯,对将来工作、生活的重要作用。
饮食方面,大多数学生饮食还算合理,少数学生暴饮暴食或为了减肥断食[4]。
1.4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认知状况。
少数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大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划,尚处于迷茫中。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认知较多,可能与他们马上工作,成为社会大家庭一份子,兴奋又紧张有关。
而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不久,还处于新鲜阶段,感觉工作还是相当遥远的事情,没有过多去考虑未来的就业情况。
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社会适应研究综述作者:吴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3期【摘要】社会适应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对社会适应的概念、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目前社会适应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适应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0-01适应(Adaptation)源自拉丁文“Adapare”,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后来适应被引入心理学、社会学领域,适应被引入心理学领域后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拟就社会适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
一、主要研究内容1.社会适应的概念在心理学中,社会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度的概念,学者们从各自的兴趣和对其不同的理解来加以研究。
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郝伯特·斯宾塞最早使用“社会适应”这一名词,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
”陆士桢在《从青少年亚文化看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中,指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同化、遵从、自制等途径逐渐接受现存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对于客观环境中的一切社会刺激,能够在上述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
”黄希庭教授,则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人格适应,压力的处理与应对是个体人格与社会支持交互作用的结果。
朱智贤教授在其《心理学大辞典》中将个体的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张春兴教授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ment)是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可以看出,学界对社会适应的含义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可以从中提取出几个共同的核心概念,即“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变化”,不管以何种方式都期以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而对社会适应的分歧在于适应的方式、途径以及适应的对象。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综述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综述作者:刘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3期摘要:从社会适应性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三方面对国内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222-02一、社会适应的概念适应(Adaptation)源自拉丁文中的“Adantare”,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现象。
达尔文在其进化论理论中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关系。
从研究范畴上看,“适应”原属于生物学命题,后不断有学者将其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尤为突出。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适应更多的强调适应主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是最早使用“社会适应”这一名词的人,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
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过程,表现为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具体的适应方式。
《社会学词典》中将“社会适应”解释为: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陈会昌教授认为,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社会适应实际上是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存在描述。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较为丰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和智能的层次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朱智贤教授在其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行为。
朱智贤教授在其《心理学大辞典》)中将个体的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张春兴教授则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ment)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浅谈大一新生的适应期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的适应期主要问题及对策2019-06-20⼤学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充分了解⼤学⼀年级新⽣在⽣活、学习和⼼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和教育,对于帮助⼤⼀新⽣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学学习和⽣活具有重要意义。
⼀、⼤学新⽣⾯临的主要问题1.⽣活⽅⾯的问题(1)对⼤学⽣活环境不适应很多⼤学新⽣在跨进⼤学之前从未离开过⽗母,已经习惯于由⽗母包办⼀切,依赖性强,⽣活⾃理能⼒差。
⽽在⼤学⾥,学⽣学习全靠⾃觉,凡事得⾃⼰想办法、拿主意。
⾯对突如其来的⽣活、学习及环境变化,那些缺乏独⽴⽣活经验的学⽣⼀时难以适应,⼀般表现为缺乏独⽴⾃主的⽣活能⼒和对钱物的管理经验、由于缺少师长管束⽽养成不良的⽣活习惯、不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等等。
(2)不知如何处理⼈际关系⼤学⾥的同学来⾃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活习惯,甚⾄语⾔不通,存在⼀定的交流障碍。
同学们都想把⾃⼰的缺点隐蔽起来,内⼼⼜渴望得到别⼈的友情,于是都在边观望边⼩⼼翼翼地与⼈交往。
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能敞开⼼扉,⼀⽅⾯⼜抱怨同学间缺少真诚。
很多⼤⼀新⽣不善于⼈际交往,⾃尊⼼⼜很强,当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时,会严重影响情绪,⼜苦于找不到别⼈倾诉,⼀时难以排解。
2.学习⽅⾯的问题(1)学习⽬标消失,学习动⼒减弱中学时代的不少学校基本上实⾏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能够有效督促学⽣专⼼⽤功,学习劲头也很⾜。
上⼤学后,部分同学丧失了前进的动⼒,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不再“加油”和“充电”,⽽是想把中学时代失去的欢乐补回来。
⼀般说来,⼤⼀新⽣学习⽬标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是理想上的困惑――考上⼤学了,原有的⽬标实现了,离读研或就业的新⽬标还⽐较远,因⽽学习动⼒不⾜,难以集中精⼒学习,逃学、旷课甚⾄沉迷上⽹的现象时有发⽣。
⼆是发展的困惑――“渴望发展⼜⽆所适从”的烦恼。
渴望发展、寻求发展是⼤部分⼤学新⽣⼊学后的奋⽃⽬标,但新⽣在⼊学之初还不了解发展是要有过程和条件的,急于求成反⽽会适得其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5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5篇)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们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而社会实践报告就是就收获的经验而写的报告。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综述
的涵 义 、 径 、 响要 素和 促进 大学 生社 会性 发展 途 影
的具体 措施 ; 王 晓艳 提 出 大 学 生社 会 性 发 展 的
重 要 意义 , 认 为 心 理 教 育 是 大 学生 社 会 性 发 展 并 的重要 途径 。 查 阅 近 十年 国 内心 理 学 的 核 心 期 刊 , 丽娟 、 琳 研究 互联 网对 大 学生社 会 性发 展 崔 刘
和发 展任务 。大学生 是 即将踏 上 社会 成 为社 会 人 的“ 社会 人”, 半 属于成 年早 期人 群 中的特殊 群体 ,
的外 在社 会行 为 、 际关 系和社 会组 织 的认 知 , 人 如 对友 谊 、 德 、 律 、 会 制 度 的 认 识 、 解 和 期 道 法 社 理 望 。() 强社会 判断 和有 效参 与社会 的能 力 。 5增 l 2
的全 部过 程 , 同 的发 展 阶段 有 不 同 的发 展 特 征 不
高级 , 直接 影 响 其社 会性 发展 的质 量 。() 成 社 3形
会 的 主导价 值观 念 。() 备社 会认 知 能力 。社 会 4具
认 知能 力一方 面指 大学 生对 自己和 他人 的内在 心 理过 程或 特征 的认 知 , 一 方 面指 大 学 生 对 个 人 另
作 的基 本 方 法 、 识 与 技 能 。大 学 生社 会 技 能 的 知
社会 性主 要是指 作 为社会 成 员 的个 体为 了 自
我发 展和适 应社 会生 活所 应具 备 和表 现 出来 的包 括个 性 、 感 、 维 、 知 、 能 、 为 能 力 等 方 面 情 思 认 技 行 的综 合社会 特 征 。1人 的社 会 性 发 展是 个 体 由 自 l 然人发 展成 为社 会人 的过 程 , 主要 包 括人 格 、 绪 情 和社会关 系 的 变化 或 稳 定 性 , 它贯 穿 于个 体 发 展
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变化是一种常态。
无论是科技的迅猛发展,还是经济的不断波动,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不仅包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这些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例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迎接变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新的适应方式,面对变化时能够灵活应对。
因此,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适应变化能力的基础。
其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团队合作的环境。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或实习活动,使他们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生涯。
因此,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对于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对于适应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来深入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倡导学生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并注重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学习环境。
最后,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培养学生适应变化能力的重要角色。
家庭应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鼓励。
家庭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
此外,社会也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社会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职业选择和培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综述
2017年6月第38卷第3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Jun.,2017Vol.38 No.3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综述殷颢文1,毛曦1,顾友梅2(1.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2.新海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苍梧校区,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近些年国内外关于社会适应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社会适应概念的界定、社会适应的内容、测量工具、研究现状等进行了基本的叙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关键词:社会适应;适应与发展;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一、社会适应的概念以及内容(一)社会适应的概念“适应”一词在早期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现象,对于“适应”概念的理解不同学科领域有各自不同的表 述。
心理学上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复杂、多层次的 概念,强调的是适应的心理机制和适应过程。
皮亚杰 从认知层次性对适应作了系统的阐述,认为“儿童心理 (智力、思维)与先天经验无关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体以动作为中介达到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进化发 展的主要动因”。
[1]他认为适应本质在于通过同化和顺 应使得机体与环境达到平衡,社会适应是个体和环境 互动的过程;人格心理学家黄希庭则认为社会适应是 一种人格适应,在个体面临挫折、失败时,其内在的人 格特质首先会对外部事件进行心理评估和预测,调动 已有的心理资源解决问题,使心理与外界环境保持一 种平衡状态,因此个体应对压力的过程就是个体人格 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
[2]美国心理学家道尔将社会适应定义为:“人类有机 体根据其年龄特征,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的机 能。
”伊万斯认为适应行为是指:“个体主动与其职位相 匹配的能力以及能够顺应环境变化趋势而改变自己行 为的能力。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对社会适应的定义是: 个体在独立处理事务和承担社会义务等方面达到其年 龄、智力和社会要求的符合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述摘要: 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学生应该不断提高各种能力,诸如:良好的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主动适应能力、有效的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高校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依赖于参与实践,依赖于思维的发展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1 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观点、意见的能力。
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
表达能力是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的工具,对生活和工作有着最为直接、广泛的影响。
较强的表达能力,会提高工作效率。
它不单纯是某几个职业的需要,几乎所有的专业都需要表达能力。
比如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制定计划,起草文件,总结工作,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需要注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准确是人们对表达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准确的表达,信息就不能如实的传递出来,也就失去了表达应有的作用,同时表达又需要有人来接受,只有鲜明生动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排除人们接受信息的障碍,有利于表达目的实现。
目前,我们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有的在公共场合不敢说话,在座谈会上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即使说了,也是说不清,表不明,有的同学写出来的东西,文字不顺,逻辑不通。
有的连简单的通知、申请都写不清楚,更不用说做工作计划,写工作总结了。
2 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动手能力它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不仅要求理论上要懂,而且要求在实践中会干,也就是说,既要讲出科学道理来,又要动手干出样子来,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人能量的发挥。
作为一名教师,光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如文字书写能力,教具(传统和现代) 的制作能力,实验演示的操作能力,这些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过去,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毕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 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人和社会的正确关系是既要适应又要改造,是适应与改造的辨证统一。
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和生活环境的环境,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找到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刚要走向社会的大学生, 不断变化,要求每一个人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主动地去适应周围的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幻想,但是当他们踏入社会时却发现理想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使这些刚刚毕业的学生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也使他们眼花缭乱,很不适应。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这样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
适应社会, 并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一味苟同消极落后的现象,而应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
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同改造联系起来,要有消除社会上的消极现象的信心,要有弘扬主旋律的意识,担当起当代大学生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单是某一方面能力的体现,而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它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创造能力、协作意识、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比较强,即使环境变化、岗位变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调整,也能很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4 开拓创新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信息,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
它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等等。
民族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腾飞都离不开创新。
21 世纪是崇尚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人才。
用人单位更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加强自己开拓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开拓创新意识,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5 正确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一直在学校的学生更多接触的是老师、同学, 这种关系比较简单,一旦步入社会,由于工作、生活关系,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员进行交往,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工作效能、心理健康和事业成败。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应坚持诚实守信、以诚相待、守法守诺、灵活对待的原则。
这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6 一定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不论是科研、教学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计算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 许多部门和行业也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没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很多工作就难以胜任。
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
近两年北京等城市对留用的毕业生的外语和计算机都有特别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也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接受大学生的先决条件。
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 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影响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目前, 高等学校对发展学生智力与增强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缺乏系统的研究与落实,措施也不具体。
知识与智力、能力的关系不甚明确, 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不够深厚与宽广、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缺乏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学校教育往往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讲提高教学质量也仅是考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量。
在课程设置上较多地考虑课程设置的门数和课时数, 满足于教学计划中既定课程的开设, 检查教学也多以考试, 分数为依据,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学生需要什么样知识。
学习的课程基本是固定的, 大多数没有选修余地, 加之某些教材陈旧, 教学方法又是注入式, 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 考试时只要死记答案就能取得优良成绩,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人的知识发展而轻视个性培养, 评价一个人的能力高低, 也往往是以他所掌握的知识、所获得的成绩来评定。
一张考卷、一次考分在目前情况下标志着一个学生的优劣, 甚至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这种长久沿袭下来的观念使得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专业书本知识的学习, 不注意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学习知识时忽视联系实际思考、分析问题, 由此造成部分大学生在考试上往往能胜过别人, 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时常技不如人。
2 自我认知的偏差加大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大学生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着高昂激情和美好幻想, 加上社会对大学生所寄予的厚望, 使他们对未来往往有着过高的角色期望。
但是,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 他们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与他们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而使他们感到困惑、迷惘, 以至情绪消极低落, 甚至出现失望心里。
虽然他们的愿望是好的,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持之以恒并付出艰辛劳动, 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 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转折点, 校园生活的相对单一和社会经验的相对匮乏, 学校教育又是以传播积极的、正面的、主流的东西为主, 对消极的、负面的、不同的东西介绍不多, 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社会遇到所学与所见不同时, 行动上难免出现幼稚的冲动和盲目的激情,导致他们不能客观、公正地把握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而拉大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距离, 给用人单位留下好高鹜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
3 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制约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在家庭里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就受到长辈的百般宠爱, 在求学的道路上也大都比较顺利。
由于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磨难,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即便是微小的打击, 在他们心目中也会放大、加重, 引起情感波动。
同时, 他们依赖心理也比较强烈,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的磨炼, 遇上不顺心的事,就会无所适从、消极颓丧, 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 并由此引发出各种心理疾病。
在困难面前往往会表现为软弱,缺少适应社会的相应能力。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 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 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片面的坚持己见, 对老师或集体的要求, 符合自己意愿的就去做, 不合自己意愿的,则会盲目地拒绝或顶着干, 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 凭一时冲动去做事, 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
这一切都说明他们的心理品质发育还不成熟, 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结合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 应通过以下途径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的社会性需要, 不仅表现为物质和利益的交流, 更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人们在交往中所结成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对于大学生而言, 人际交流又是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途径。
因此, 人际关系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适应和发展。
体育不仅是健身的积极手段, 而且是健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体育承载着人类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希冀,这是体育本质的反映,更是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的主导, 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往与了解的机会,这一切使得体育运动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并能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 鼓励他们在模仿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其二,注意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观摩、相互纠正, 使其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 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不够全面的, 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和年龄较轻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常因个人的经验、知识、情绪、态度, 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要么过高评价自己要么过低评价自己, 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