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气养生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气养生诀
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
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
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
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
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
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
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
祛惰性以养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古人云:“智者知养生也”。
20年前,我由于不懂得养生的道理,精神、形体经常处在超负荷状况中,使我成为一个身患多种疾病的人。
这些病既有寒,又有火;既有实症,有虚症,从而使我的呼吸、消化、泌尿等几大系统失去平衡,长期疾病缠身,医治无效。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因为疾病给我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极大的痛苦,才逼使自己刻苦地钻研中医、收集验方、自行针灸、练习气功,试图从古老的医学和传统文化中寻求自救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求和实践,这条路我走通了。
现在,我已年逾花甲了,不仅自愈了身上的多种疑难病,而且连过去部分白了的头发也逐渐变黑,并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经验。
现将其编写为“十六气养生诀”,公布如下: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成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一、慎言语以养神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作主宰的。
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官”,意思是说,神对人体就像国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因此,对神的养护是第一位的。
反之,神的耗散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养神气呢?《西游记》里有句话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就是说,讲
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
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古之善养生最重视对神气的养护,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
人的神气充足了,精神就稳定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地位就可能确立起来。
二、忌狂喜以养心气。
养生的最大障碍,是人经常波动的情绪。
产生情绪的根源是大脑受到外界不同信息的刺激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同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古称“七情”,就是这种心理变化的结果。
“七情”的产生直接连着内脏的气机。
喜的情绪影响心脏气的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喜则气缓”。
事实上,人们过于高兴时,往往笑得直不起腰,缓不过气来。
中医理论认为:“喜伤心”。
这里所说的喜是指过份的喜悦,亦既大喜、狂喜。
过喜的情绪一旦产生,就会促使心气聚然上冲,原本沟通的心肾之气一下子分离开来,使之失去平衡而引发出心脏病,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养生也必须保持喜悦的心情。
而它与大喜、狂喜有什么区别呢?其根本分界线就在于喜的时候是否引起情绪的波动。
而养生要求的喜,是在心里上泛起淡淡喜悦,是比较理智的,能够自控的。
这种情绪反应在脸上,是似笑非笑,或面带三分笑。
狂喜则是非理智的,是失去自我控制的大的情绪波动。
怎样才能避免和控制狂喜呢?一是看淡名利;二是加强对情绪自控能力的锻练;三是遇到狂喜时可以想自已害怕的事,借恐冲喜。
据传清代有位状元被招为驸马,因过于高兴而得了躁狂症,宫廷御医也束手无策。
后请宫外一位善治疑难杂症的名医。
诊脉后问状元,那里人氏,管家回答后,医生冷脸告曰:此病无治,马上还乡,三天内若不能到家,就要成为外乡鬼了。
状元遂日夜兼程,两天半到家,后来不但没死,躁狂症也痊愈了。
状元反京后质问名医为何咒他?名医说:病因大喜所致,用药物已经无效,“心病要用心药解”,用急死激起恐的情绪,恐起喜自灭,喜去则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济济,化作甘露,病用不药而愈。
三、乐助人以养胆气。
人的胆气大小往往与自己的公心多少相联系的。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我无身,吾又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意思是说,我之所以经常担心会有祸患,因为我考虑的是自身;如果不考虑自身,还会怕什么祸患么?在这里,老子教人处事做人要多行善事,助人为乐。
一事当前少想什么私字、我字,多想集体、别人,其胆气自然会壮起来。
试想,一个道德高尚、勤于为人民服务的人,一定是乐观向上,胆气过人的。
俗话说:“心中没悬事,不怕鬼敲门。
”这种不怕鬼、不信邪的胆气,来源于无私心。
反过来说,私心重的人,总是常怀戚戚之心,处处谨小慎微,内心很少有安静的时候,活得很苦很累。
特别是那些干了坏事的犯罪嫌疑人,不可能有豪壮的胆气和平静的心态,他们作案时会隐蔽的害怕,案发后则总是提心吊胆。
四、善制怒以养肝气。
“怒伤肝”,发怒往往能够制人于死地。
比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周瑜的气量狭小,受到诸葛亮的强刺激,盛怒之下,肝气上冲,把肝动脉管冲破,引起大出血而死亡。
另外,大凡患有肝癌的病人,绝大多数是易于发怒而又不能自我调解这一情绪的人。
因此,养肝气的重要一环就是善于制怒,增强对怒的情绪的调解能力和自控能力。
善于制怒与佛家提倡的“忍”有本质的区别,“忍”只能使怒的情绪不发作出来,但怒的心理并没有变化,忍多了就会使肝气淤滞,成为致病的因素。
正确的制怒方法,就是儒家强调的要保持中和之气。
何谓中和之气?儒家认为:“发而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就是说,人受到外界刺激想发怒,当即意识到发怒会伤肝,在意识的作用下,把怒气化解为正气而没有发作出来,这就叫做中;有时这一怒气需要发作出来,但这是受意识控制的,善意的,其发作是恰如其分的,这就叫做和。
保持中和之气,就能制怒而养肝气。
五、少忧思而养脾气。
“脾主思”,“忧思伤脾”。
人在由各种矛盾构成的社会中生活,不可能没有忧愁的事。
好忧思者其显著特征是胡思乱想,久而久之,“思则气结”,食欲不振,神经衰弱,面黄肌瘦,导致疾病。
从养生出发,人虽不能杜绝忧思,但可以减少忧思或化解忧思。
化解忧思的良方是使自己的头脑变紊乱为专一,变无序为有序,变忧愁为乐观,变狭隘为宽容,这样就能打开“气结”,充养脾气。
六、食清淡以养胃气。
脾与胃一个属于脏,一个属于腑,有着共同的属性,调养脾气,重在抽象的意识,而养胃气,则是从实在的形体上讲的。
“胃为后天之本”,可见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程度。
养胃气首先要给胃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食大鱼大肉或过于油腻的食物,就会增加胃的负担,降低胃的消化功能,甚至造成各种胃病。
食清淡包括低盐、低糖、低脂肪(即三低),坚持素食为主,素荤、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新鲜食物、整体性食物。
根据各自的身体实际和不同季节,实行科学进补。
同时,还要杜绝暴饮暴食,不求美食美味,只求科学合理,从清淡中养护胃气
七、常咽津以养肾气。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人的生命力旺盛,就能推迟衰老,延年益寿。
养护肾气有很多方法,其中道家的“练津生精、练精化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津液咽入腹腔丹田,伴以意识的作用,就可以转化为肾精之气。
口腔的津液是一种晶莹透明的带有甜味的液体,而不是有粘性的唾液。
练津就是用舌抵上腭刺激内分泌神经群,也可以用叩齿和舌头绞动上下内外牙齿牙龈的方法,激发口腔的津液分泌,待津液涌满口腔时,分三次咽至下丹田(三次的线路为:左线、右线、中线),照此长期咽津,肾气自然充足。
八、深呼吸以养肺气。
古人养生要求是做到“三调”:即调神、调形、调息。
而调息是针对呼吸而言的,要求呼吸“深细匀长”,养生的呼吸方法很多,如鼻吸鼻呼、中吸口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喉式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顺呼吸、逆呼吸等,无论采用哪种呼吸方法,一般都要做到“深细匀长”。
这样呼吸可能锻炼肺活量,增强肺功能,使体内能补充更多的氧气和其它能量。
深呼吸是调息的前提,“细、匀、长”是深呼吸的保证。
过去有的养生家在练调息时,鼻孔前放一鹅毛绒,在呼吸时若鹅毛绒不动,才算达到了“深细匀长”。
庄子提出的“以踵(注:脚后跟)呼吸”,就体现了庄子呼吸的深度和调息的功夫
九、多运动以养骨气。
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这里,主要是指人的形体运动。
人体运动多了,可以保持肢体大小关节的灵活度。
大小关节的灵活,标志着体内各条气路上大小隘口的畅通,从而使骨骼摄取内外营养(包括钙质、胶质等)的功能大大加强。
一个骨气充足通畅的人,决不会出现骨质疏松、关节强直、骨质变形等症状。
当然,通过形体运动养骨气,还有一定的窍门,就是在运动时,必须加上意念,做到形与神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意念收到身体里边去,这叫内守法。
运动上肢时,意念注入到上肢,运动下肢时,意念注入到下肢。
总之,运动哪个部位,意念就注入到哪个部位去,此乃中医所云:“意为气之帅”,“意到气到”,就是说在意念的主导下,意注入哪里,气的能量也就随着补充到哪里。
这种形与神合的运动对于充养骨气,乃至养护全身,都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广交友以养人气。
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而人和自然的关系则是通过社会这一中介来维系的。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既不能脱离自然,也不能脱离社会。
然而古时候一些养生家都主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进行闭门清修,从而隐于深山老林、大漠石窟,像与社会隔绝了。
其实不然。
一个人如果真正脱离了社会,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过去曾经报道的一些狼孩、虎孩、象孩,他们从小就与这些动物生活在一起,接受的是动物的信息,也养成了动物的习性,其结果也就改变了人的性质。
所以,养生保健不能自我封闭,要通过广交朋友,建立起开放式的、和谐的生活空间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以强化人的群体效应,即强化人气。
人气旺,事业兴,利养生,身心自然健康。
十一、好读书以养灵气。
一位科学家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这话符合养生的道理。
我们所说的灵气,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灵感。
而人的创作力大都本源地灵感,作家、诗人的不朽之作和千古名句基本上都是在灵感中诞生的,书画家的一些传世之作是在灵感中完成的,科学家的有些发明创造是在灵感中实现的。
甚至有的军事家指挥的大的战役的胜利,也是在灵感中筹划和实施的。
人的灵感虽然有天资聪明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脑元体里储存的知识信息越多,激发启动灵感的能量就越大,因而灵感显现的机率也就越高。
一个伟大的天才如果不学习掌握航天技术知识,他无论如何也创造不出宇宙飞船来。
有了灵气,就是有
了智慧,不仅事业会获得成功,而且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养护自己的生命。
十二、不显露以养元气。
元气是人的受精卵形成的刹那间,由宇宙自然注入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命信息,它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
人的生长衰亡都是由于元气的变化所决定的。
元气充足,人的生命力就旺盛;元气减少,生命力就衰弱;元气消失,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人生减少散失元气有几个大的途径:一是发生对心灵有振憾、对躯体有摧残的大的事故;二是长期生活在精神受折磨的环境中;三是患了大病,甚至动了大的手术。
以上三种情况有时是难以用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还有一个丢失元气的途径,那就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即好显示自己。
自我显摆,人体是由内向外散气的,由于显摆时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散失的则是元气。
一个人显摆与否是可以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所以,我把不显露自己列为养生的内容之一。
十三、居中道以养和气。
古人认为,修养深厚的大德之人身体内外具有一团和气。
春秋末年,镇守函谷关的尹喜感受到远方有一股“紫气东来”。
这股紫气即和气。
尹喜感知到他最尊敬的老师老子就要来了。
因为老子具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其和气范围也就比较大。
这里说的和气与文革时期批判有的人缺乏斗争精神、充当老好人的一团和气是截然不同的。
保持和气的关键,就是要居中(儒家叫中庸,道家叫中道),就是说,待人接物,处理问题,都要不及不离,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搞极端化。
过去搞商贸的称“和气生财”,搞政治的称“合为贵”,搞伦理学的称“家和万事兴”……许多实践表明,和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和气能给人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心理和生活环境,和气能使人健康长寿。
十四、意内守以养真气。
人体内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膜络之气等,还有一种叫真气,藏在丹田里,它是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混化的产物,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气机。
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第三章)就是讲人的养生必须做到心虚神静,腹部充实(即下丹田真气充足)。
腹部丹田真气充足的关键就是意念引导虚空的元气,内守于丹田,在意的作用下,促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在丹田混化为真气,借以不断强化自身的生命力。
十五、祛惰性以养志气。
惰性这一与生俱来的恶习是人们养生的头号杀手。
养生修练并不是件太难的事,难就难在像韭菜一样不断滋长的惰性上,“剪不断,理还乱”。
在惰性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人的志气怎么也长不起来。
反过来说,一个注重养生的人如果缺乏志气,那么他的养生保健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养生保健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要贯穿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在其漫长的养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于家庭、社会、乃至自身的干扰,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干扰和困难面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志气做保证。
所以,失去志气,谈何养生,若要养生,必须“日损”惰性,“损之又损”,以至把志气真正树立起来。
十六、坦胸襟以养正气。
这是养生的至高标准。
养生的的过程就是一个正确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
要实现养生的目标,就要树立“大道为公”的世界观,具有“心包天地”的大胸怀。
然而,“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特别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一是“私”字,一是“执”字。
中国长期的私有制形成的私有制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改造私有观念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另外,人们在常态中认识主观世界往往带有片面性,缺乏整体性,但却非常执着。
这种执着于局部忽略整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上带有普遍性,人有私心和执见,就不可能有坦荡的胸怀,也不可能颐养正气(即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
我体会,养生者要坦胸襟,就要祛私心,树公心,行善心,用真心,献爱心。
只有这样,才能树起一身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