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16字诀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https://img.taocdn.com/s3/m/0d2db875a417866fb84a8e04.png)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
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
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
其主要的便是“胎息”说。
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
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
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
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
《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
……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
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
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
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归脐,则归丹田矣。
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
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指》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
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
并通俗地介绍了修炼方法。
今录于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
养生长寿十六字诀
![养生长寿十六字诀](https://img.taocdn.com/s3/m/7db70ab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a.png)
养生长寿十六字诀十六字诀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 这十六字诀在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中有记载。
后世练功家又把它称之为“十六锭金”或“一秤金诀”,可见这个功诀的重要和分量。
其具体功法是:1.吸咽: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待满口生津,连津咽下,汨然有声,随即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念领下咽之津,直送至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处)元海之中,略存一存。
此谓之吸咽或咽吸。
2.提呼:接上功,随即又将下部-会阴轻轻提撮,如忍小便状,同时以意念领气向上引提,使归于脐,并从尾闾、夹脊两关一路提上,直透后顶玉枕关,入泥丸(脑宫)顶内,与此同时,将舌轻轻放下,并将气徐徐呼出。
此谓之提呼。
如此吸咽、提呼交替进行,周而复始或三五口、或七九口、或十二口、或二十四口。
要行即行,要止即止。
唯以咽津时应旧汩然有声,呼吸时应深长细匀,以耳不闻息声,又不觉有外出为要,宜甚加注意。
本功法着重修练下丹田。
下丹田是中医认为的“肾”和西医所说的性内分泌腺系统。
而中医又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元气之所寄。
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肾气旺盛,自然不易衰老,寿命也就延长,而肾气虚衰,衰老即提前发生,寿命自然缩短。
西方科学家研究结果认为,一般情况下男子停止性生活十二三年即死亡,女子要长一些。
中医的肾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性内分泌腺系统分泌出的性激素,对人体各器官的发育并维持其正常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功法不同于其他浩繁的各种养生长寿法。
它简单、易学、易练,可蕴含着无穷奥妙。
若练功得法,不久就会出现“返老还童”,延缓衰老的种种迹象,长期修练自然会出现使人意想不到奇效。
一天之中,不论行住坐卧,略有空闲,即可为之,关键在于肯重视,能下恒心长期坚持。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0849aaf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1.png)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至元代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牛金宝。
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
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
道家养生主要在于以下11个方面。
1、“大德必得其寿”:养生名言。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意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
其理在于,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和调,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2、“省嗜欲”:道家养生名言。
即节制欲念。
以为“省嗜欲”为老子“虚静恬愉”的核心。
《淮南子·精神训》“气血者,人之华也。
而五脏者,人之精也。
夫血气所专于五脏而有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复充而嗜欲省,则耳清,听视达矣。
”“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盛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所以修得生也”,必获高寿。
相反,耳目沉溺于五音六色,则神驰精耗损寿,“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
五脏摇动而不定,则气血滔荡而不休矣。
气血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悟者,使人之心劳。
”3、“百药律”:道家戒律。
《玄都律文》载治“百病律”百病之百药。
如行宽心和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尊奉老者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好生恶杀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百病律”、“百药律”皆以疾病医药为喻,举百种有害于养性者为病;列百种有助于养生者为药,并谓“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 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仙人。
带教16字决
![带教16字决](https://img.taocdn.com/s3/m/f32c7fd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9.png)
带教16字决
十六字诀即“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套导引方法,实际只有两个操作方法,一是提肛门法;二是吞咽津液法。
这里的水火分别是指肾中的阴阳。
具体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微闭双目,自然平卧或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意念到一处,先作漱口状,舌头在口内搅动,舔上腭,促使唾液分泌,待唾液满口时,汩然一声吞下,同时用鼻吸清气一口,想像所吸进的气,帮助将吞下的津液唾液直送入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稍停一会儿,便用鼻缓缓呼气,遂用下部提肛,缓缓收缩肛门,如忍大便状,想像气随提肛,进入脐下的丹田,然后气从丹田灌入背脊中的督脉,沿督脉向上进入脑海,如此做30遍。
每天清晨起床前练,或其他时间也可以。
长期坚持可以治病延年,形体轻健,百病不生,身体有力,精神旺盛;可有效防治感冒、痞积食逆、痈疽疮毒、头晕心痛、心悸胸痛、胆囊炎、慢性胃炎、食管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等症。
十六气养生诀
![十六气养生诀](https://img.taocdn.com/s3/m/4ed331bc1a37f111f1855bc1.png)
十六气养生诀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古人云:“智者知养生也”。
20年前,我由于不懂得养生的道理,精神、形体经常处在超负荷状况中,使我成为一个身患多种疾病的人。
这些病既有寒,又有火;既有实症,有虚症,从而使我的呼吸、消化、泌尿等几大系统失去平衡,长期疾病缠身,医治无效。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因为疾病给我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极大的痛苦,才逼使自己刻苦地钻研中医、收集验方、自行针灸、练习气功,试图从古老的医学和传统文化中寻求自救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求和实践,这条路我走通了。
现在,我已年逾花甲了,不仅自愈了身上的多种疑难病,而且连过去部分白了的头发也逐渐变黑,并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经验。
现将其编写为“十六气养生诀”,公布如下: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成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一、慎言语以养神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作主宰的。
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官”,意思是说,神对人体就像国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因此,对神的养护是第一位的。
反之,神的耗散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养神气呢?《西游记》里有句话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就是说,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
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古之善养生最重视对神气的养护,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
人的神气充足了,精神就稳定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地位就可能确立起来。
道家长生十六字诀字字珠玑
![道家长生十六字诀字字珠玑](https://img.taocdn.com/s3/m/c9dee98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b.png)
道家长生十六字诀字字珠玑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明)冷谦《修龄要指》
这16字是被誉为道家养生代表性功法之一的“长生十六字诀”,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的来说,它讲的是通过腹式呼吸,达到益精固元目的的养生法。
操作方法:1.凝神静气,口中漱津3-5次,接着以舌抵上颚,直至满口津生,发出汩汩声,连津咽下。
吞津的同时,鼻吸清气一口,用意念之真气将所吸之清气连同津液运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中。
2.吸气的同时,提肛,意想意念之真气从会阴处(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提至腹脐下丹田中,使上气(清气)和下气(真气)在丹田会合,略存一下(闭息片刻)。
3.呼出浊气,松肛,意想意念之真气从丹田导出,沿夹脊双关循行直上,至后项的玉枕穴,透入脑海。
4.漱津咽下,吸入清气的同时,用已升入脑海中的真气将津液引入丹田,清气与真气再次会合于丹田中存一下。
平时可重复数遍练此功,对中风、风瘫、肢体活动不利诸症皆有疗效。
(浙江省中山医院中内脾胃科主任医师郑红斌)。
详解道家吐纳法之十六字真言,读之有益为何不读
![详解道家吐纳法之十六字真言,读之有益为何不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6f1ae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c.png)
详解道家吐纳法之十六字真言,读之有益为何不读*上文介绍了道家吐纳的建议时辰和基本要求,有关注本人号的各位同道应该都有所了解了。
今天主要介绍道家吐纳法之十六字真言,按此真言中所述的步骤和要领练习吐纳,能调理内环境,每日花费不多的时间,持之以恒,对自身的五脏六腑,有很多的益处,是健身,广场舞,其它健体活动的有益补充。
十六字真言又叫十六锭金,足见字字珠玑,一字一锭金。
即“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呼便咽,水火相见。
”首先,按上文中的要求准备好之后,脑子放空,入静。
开始第一步: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鼻子吸气,吸气过程要平缓而悠长,尽量吸入多的清气,吸气的具体秒数因人而异,一般三秒以上,随着练习,吸气越长。
同时要“提”,一般提腹缩肛,提有两种功能,一是把清气引导到丹田,二是要把下焦之气提上来,和吸入的清气混合互换,这两种气要在“丹田”处汇合。
”丹田“在肚脐下三寸(十厘米),可参考下图中的下丹田位置。
要实际感受一下丹田,可以模仿呕吐的动作,或者回忆一下上次喝多呕吐的感觉也行。
所以,第一步其实有两个动作,吸气,此时腹部会鼓起,同时又要提气,提臀缩肛。
把下焦之气提上来,刚开始会不同步,可以先吸气,然后憋住,再做提臀动作,使上下的气充分汇合。
实在不行也不着急,道家讲究开始是意到即可,慢慢练习之后,就可自然而然同步了。
注意一点,如果你一吸气,胸部涨大,腹部反而紧缩,说明还不得法,当胸部平缓起伏,腹部会先涨后缩,才是正法。
丹田位置第二步就是呼了,”一呼即咽,水火相见“,呼气用嘴,同样是平缓而绵长,尽可能的排肺中的空气,一直到肺排尽后的自然回吸,一般这个过程有五秒以上。
呼气时,收小腹,将小腹中的空气压入丹田。
此时注意了,在呼气将尽的时候,下轮吸气开始之前,要有个吞咽的动作,有唾液就吞下,没有也要做吞咽的动作。
最好发出响声,代表用了一定的力度。
刚开始不出声也不要紧,慢慢练习就好了。
呼吸的正常状态整体来看,就是一吸一提,一呼一咽。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_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_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https://img.taocdn.com/s3/m/155c66f19e31433239689330.png)
功诀破译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310028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翁士勋教授/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0。
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5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6。
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
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0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
其主要的便是/胎息0说。
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
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
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0。
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
5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6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
,,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
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
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
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归脐,则归丹田矣。
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
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0。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5修龄要指6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0,/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0。
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0。
养生十六字诀
![养生十六字诀](https://img.taocdn.com/s3/m/e7978640e518964bcf847c86.png)
视必垂帘,息必归田。
食必淡节,卧必虚恬。
这十六个字就是叫人如何安心向下,如何平心静气的,看东西时,不要神光外散,有位国学大师,学富五车,人家问他为何九十多岁仍然眼不花,每天还能够阅读典籍无数。
他笑笑说,不是我眼睛好,而是世人看出神光往外散,像电筒照出去,这样看不久,眼睛就花了累了,而我看书,是把字吸进来,从不过度费眼力,所以能够用得久。
原来要言不繁,真正精要的语言不需要太多,老先生一语道破,看书没有天生的视力不行,而是你不会用眼睛。
会用的用得很耐久,不会用的,自己把眼睛给糟蹋了。
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刚开始第一个跑得最快的,他都不是最后冠军,冠军是一路都很匀速地跑的。
我们需要匀速地用自己身体,才能够越用越好,你如果老使用爆发力,老去冲刺,一下子就神疲乏力,一下子就气喘吁吁。
这就为何虎狼食肉耐力不如牛马食草,当你心焦性急时,多少营养能量都不够你去消耗,同样两个人上网,有人上半小时累了,有人上两小时还优哉游哉,因为大家的心态不一样,性躁心粗不能耐久,心平气和可以久长。
所以当一件事情你不能坚持时,你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困难,要反过来调调自己心态,是不是自己心太浮性太躁,神志太不安,如果的是话,就要回过头来缓一缓,镇镇心安安神。
为什么有些医生,一天看二三十病人就累倒了,有些医生常年每天看五六十病人也不嫌多。
因为人虽多,心不乱。
《大医精诚》上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你神安气定,就不怕苦不怕累,就能面对一切。
至于息必归田,就是指呼吸要绵长下纳丹田,浮躁的人呼吸是浅表的,沉稳的人,呼吸悠长,呼吸浅深,决定这个人的精力状态。
呼吸深沉的人,心肾相交好,呼吸浅薄的人,心肾不容易相交。
呼吸深沉的人,如龟寿长,呼吸浅薄的人,如兔急促寿短。
所以临床上,我们一体察病人的呼吸,看他是深而长,还是浅而短,就能大体知道他的体质。
如果他呼吸是浅而短,一摸脉象又是浮越,那么他身体就需要一些重镇安神的药。
炼精化气十六字口诀解释大全
![炼精化气十六字口诀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5e8380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1.png)
炼精化气十六字口诀解释大全
炼精化气的十六字口诀为“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个口诀描述了一种养生的呼吸法。
具体解释如下:
“一吸便提”:指的是在吸气的时候,同时提升体内的气机。
“气气归脐”:指的是通过呼吸练习,使气机汇聚于肚脐部位。
“一提便咽”:当气机提升到肚脐时,要进行一次吞咽的动作,帮助气的进一步汇聚和炼化。
“水火相见”:在这里,“水”和“火”分别代表阴阳,表示通过上述的呼吸和吞咽练习,使阴阳相交,达到炼精化气的效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含义可能因文化和背景有所不同,如需准确解释可咨询道家专业人士。
智者养气十六法
![智者养气十六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749b63cf84b9d528ea7a91.png)
智者养气十六法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古人云:“智者知养生也”。
20年前,我由于不懂得养生的道理,精神、形体经常处在超负荷状况中,使我成为一个身患多种疾病的人。
这些病既有寒,又有火;既有实症,有虚症,从而使我的呼吸、消化、泌尿等几大系统失去平衡,长期疾病缠身,医治无效。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因为疾病给我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极大的痛苦,才逼使自己刻苦地钻研中医、收集验方、自行针灸、练习气功,试图从古老的医学和传统文化中寻求自救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求和实践,这条路我走通了。
现在,我已年逾花甲了,不仅自愈了身上的多种疑难病,而且连过去部分白了的头发也逐渐变黑,并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经验。
现将其编写为“十六气养生诀”,公布如下: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成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一、慎言语以养神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作主宰的。
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官”,意思是说,神对人体就像国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因此,对神的养护是第一位的。
反之,神的耗散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养神气呢?《西游记》里有句话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就是说,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
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古之善养生最重视对神气的养护,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
人的神气充足了,精神就稳定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地位就可能确立起来。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https://img.taocdn.com/s3/m/da3d2a87312b3169a551a4c6.png)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道家养生十字诀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道家养生理念“动而愈出”的运动观——秋养“动感”林间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怎么修“十六锭金”
![怎么修“十六锭金”](https://img.taocdn.com/s3/m/0cdfba7e02d276a201292ee9.png)
怎么修“十六锭金”作者:萧志才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2年第3期“十六锭金”是中国道家内丹学基本功法。
现在流传有三个版本,但内容文字略有不同。
为便于大家传授学习研究。
现摘录如下:《赤风髓》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养生秘录》曰:“一升便提,气气归脐;一降便咽,水火相见。
”《脉望》曰:“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呼便咽,水火相见。
”平时通常流通是《赤风髓》版本:“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一个版本,共十六个字,脉络比较明显,共分二步操作。
第一步是“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这八个字主旨是提肛与行气。
双手向上挥动,同步吸气“提肛”,吸气进气流程是归脐(即人体下丹田);第二步操作“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双手挥动,同步吸气“提肛”。
这个“咽”字各有解读,鄙人亮出本门派破释为“叩齿咽津”。
非咽精,非咽气。
是舌触齿根捣海。
津液满口吞下,“水火相见”,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十六锭金”丹家视为“保命诀”。
十六个字珍贵价值赛金。
丹道各门派只在内部能将操作要旨,机理功效向入室弟子传授。
在市面上看,“十六锭金”口诀十六个字知道人较多,但真能熟练地明白操作要旨,以及机理功效全面性,还是不得其门者是多数,仍是一派玄海茫茫。
《黄帝内经》讲:“得其不教,是谓失道。
”1.“十六锭金”第一部分八个字:“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吸便提”四个字比较明白,就是“吸气”同步“提肛”。
关键是“气气归脐”,特别是“归脐”二字有一定玄妙。
“归”字,是讲回归,“一吸”之气要归到何处?明白地讲气要回归到“脐”。
“脐”就是平时讲的人体“肚脐眼”,“肚脐眼”中医称为“神阙穴”。
这个“肚脐眼”有其深邃的玄机。
母亲十月怀胎,胎儿在娘肚里靠脐带随母呼吸而呼吸,所以能活命。
胎儿出生以后剪断脐带,出生孩儿就靠肺呼吸空气而生活。
《杂病源命犀烛》讲:“父母生人受气之初,而得天地灵气,剪断脐带,一点落根元也。
养气的十六种窍诀
![养气的十六种窍诀](https://img.taocdn.com/s3/m/ab0980180b4c2e3f57276341.png)
养气的十六种窍诀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古人云:“智者知养生也”。
20年前,我由于不懂得养生的道理,精神、形体经常处在超负荷状况中,使我成为一个身患多种疾病的人。
这些病既有寒,又有火;既有实症,有虚症,从而使我的呼吸、消化、泌尿等几大系统失去平衡,长期疾病缠身,医治无效。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因为疾病给我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极大的痛苦,才逼使自己刻苦地钻研中医、收集验方、自行针灸、练习气功,试图从古老的医学和传统文化中寻求自救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求和实践,这条路我走通了。
现在,我已年逾花甲了,不仅自愈了身上的多种疑难病,而且连过去部分白了的头发也逐渐变黑,并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经验。
现将其编写为“十六气养生诀”,公布如下: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成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一、慎言语以养神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作主宰的。
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官”,意思是说,神对人体就像国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因此,对神的养护是第一位的。
反之,神的耗散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养神气呢?《西游记》里有句话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就是说,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
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古之善养生最重视对神气的养护,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
人的神气充足了,精神就稳定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地位就可能确立起来。
中医养生的16字要诀
![中医养生的16字要诀](https://img.taocdn.com/s3/m/9ba7a4e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c.png)
中医养生的16字要诀中医养生的16字要诀内容简介:中医养生的16字要诀中医对于养生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和主张,而汗要出透,水要喝够,便要排清,才能长寿这16字要诀,则从科学的角度把最基本的养生原理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养生保健,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中医养生的16字要诀中医对于养生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和主张,而汗要出透,水要喝够,便要排清,才能长寿这16字要诀,则从科学的角度把最基本的养生原理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养生保健,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汗要出透:汗是人体在运动或其他因素下通过皮肤表面的毛孔所排出的液体,出汗也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
在一年四季中,人只有在夏季才能够自然出汗,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而如果您的皮肤总是憋着不能排出汗液,时间一长,皮肤就会呼吸不畅,最后便有可能会导致代谢系统的紊乱。
严重者,还会让皮肤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排毒功能转移到肾脏和肝脏上,不但增加内脏的负担,还会造成机体的损害。
因此,我们在炎热的夏季一定要尽量少吹空调,让身体能够自然排汗。
而在其他的季节,则应该适当地加大运动量,主动让身体出汗,这才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对身心都是有利的。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被动出汗的情况,那是由于心情烦躁或身体出现不适而形成的,这种出汗方式对人体并无益处。
水要喝够:在人体的汗液里,98%-99%的成分是水。
那么既然汗要出透,身体里就一定不能缺水。
而这意味着,我们要随时随地补充水分,喝水因此变得非常重要。
医学上讲,喝水是生命体通过口腔摄入水以补充自身细胞内水分的行为,是生命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一环,也是补充生命体微量元素的重要方式之一。
医生建议,每天至少保证饮用5升水(相当于2500克),而且要多喝温水,少喝凉水。
便要排清:排便是人体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代谢环节。
长期排便不正常,或者便秘,或者排不干净,都会导致体内的毒素堆积,致使皮肤粗糙、色素沉着。
十六气养生诀
![十六气养生诀](https://img.taocdn.com/s3/m/f69376b7284ac850ad02426f.png)
喜的情绪影响心脏气的变化。 《黄帝内经· 素问》中说:“喜 则气缓”。事实上,人们过于 高兴时,往往笑得直不起腰, 缓不过气来。中医理论认为: “喜伤心”。这里所说的喜是 指过份的喜悦,亦既大喜、狂 喜。
过喜的情绪一旦产生,就会促使 心气聚然上冲,原本沟通的心肾 之气一下子分离开来,使之失去 平衡而引发出心脏病,这样的事 例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养生也必须保持喜悦的心 情。而它与大喜、狂喜有什么区 别呢?
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 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 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 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 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 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 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 祛惰性以养成志气,坦胸襟以养正 气。
一、慎言语以养神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作 主宰的。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 官”,意思是说,神对人体就像国 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 统帅的关系。因此,对神的养护是 第一位的。反之,神的耗散对人体 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养神气 呢?《西游记》里有句话言: “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就是说,讲话不谨慎,好讲大 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 气。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 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 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 影响身心健康。
其根本分界线就在于喜的时候 是否引起情绪的波动。而养生 要求的喜,是在心里上泛起淡 淡喜悦,是比较理智的,能够 自控的。这种情绪反应在脸上, 是似笑非笑,或面带三分笑。 狂喜则是非理智的,是失去自 我控制的大的情绪波动。
怎样才能避免和控制狂喜呢? 一是看淡名利; 二是加强对情绪自控能力的锻 练; 三是遇到狂喜时可以想自已害 怕的事,借恐冲喜。
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
![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https://img.taocdn.com/s3/m/c378dfc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b.png)
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上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锭金,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
在官,不妨正事;在俗,不妨家务;在士商,不妨本业。
只于二六时中,略得空闲,及行住坐卧,意一到处,便可行之。
口中先须漱及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腭,满口津生,连津咽下,汨然有声。
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念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
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
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汨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
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无液亦要汨然有声咽之。
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口,或十二口,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
只要不忘,作为正事,不使间断,方为精进。
如有风疾,见效尤速。
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形体变,百疾不作,自然不饥不渴,安建胜常。
行之一年,永绝感冒,痞积逆滞不和,痈疽疮毒等疾,耳聪目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疗,长生可望。
如亲房事,欲泄未泄之时,亦能以此提呼,咽吸,运而使之归于元海,把牢春汛,不放龙飞,甚有益处。
所谓造化吾手,宇宙吾心,妙莫能述。
按;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又称:十六锭金法;十六字养生诀最初见于明代冷谦《修龄要旨》,此法在明代很流行。
它把吸气,提肛,咽津和气归丹田结合在一起。
具体的练法是;口中先漱津液3-5次,舌搅上下腭,然后把舌尖轻轻抵触在上腭,但不可用力过紧,待口中生津聚满,连津咽下,并要咕噜有声响。
随后用鼻吸新鲜空气一大口,并意想将吸入之气送至丹田。
吸气后,略闭一闭气(略存一存)。
这就叫做“一吸”。
然后轻轻提摄肛门,如忍大便状,并意想上提之气达到脐部,这就是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提肛后,应立即松肛,将舌头轻轻放下,口中微微呼气,随着呼气意想内气沿尾闾关(肛门背侧的尾椎骨端),夹脊关(脊椎两侧)和脊背而上,直透后枕部的玉枕关,再进入头部泥丸(脑宫)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养生之“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传承至今,各家各派的解法各不相同,版本从来只有一个,存在的只是解法上的差异,在这里,我说一下我的练习方式,涉及到晦涩难懂的地方,我用尽量生活化的语言给大家讲解。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重点破的是一..便...二字,讲究的是个连接动作,分心二用,同时进行。
首先,我建议选于早晨做这十六字诀,如果有小区环境,有树有水之处最佳,试想,谁也不愿意吸一肚子工业废气吧?
第一步,凝神静心,用鼻子轻吸一口清气,要求气息悠长,尽量往丹田下方沉去(肚脐下三寸)。
第二步,在吸气的同时,提气,所谓提气就是收紧臀部,这个动作简单的点说,就是想象着在忍着要上厕所吧,提气的时候也把气息提于丹田之内。
所谓气气归脐,便是如此,外吸一口清气,内提一口内气,当都归于丹田,略顿一顿,以便清气与内气相融,这就是简化版的食气,再次强调,工业废气不算。
第三步,缓缓呼气,也要求气息悠长,呼气时最好闭目。
因为这里涉及到一点经脉的知识,还有一点道家的意念送气,气到则脉通的法门,讲起来有些复杂。
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呼气的时候想象气息是通过了哪些经脉穴位,最后经过玉枕穿透泥丸,才能一口气呼尽,这样讲起来大家一定不知道怎么操作。
那我简单的来说吧,就是闭目,呼气的时候缓缓的松肛,同时夹紧脊背腰肾一带,想象气息从这些地方流过,直通大脑,在气息呼出的同时再缓缓松身。
这是一吸便提,气气归脐的循环。
接着,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第一步,依旧是提气于丹田。
第二步,在提气的同时,用舌尖上下漱口生津,像吞入内气那样,分三至五口把津液吞入腹内,要求吞的时候使劲,发出声音,津液也要尽量往下沉,沉入丹田之内,再稍微停顿之下。
这里津液的作用主要是益水强肾,促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及时没有及时产生唾液,也可干咽,同样要求发出吞咽之声,因为《灵宝毕法》,曾经提过嘘咽之法,中间有个观点就是说气中自有水生。
最后要提的有3点,第一,这样吸,呼,咽的循环可以做7到14次。
第二,在呼气将尽时,尽快的做下一步咽津,以便动作衔接,好处是可以吞入一口将尽不尽的内气。
第三,在过程中尽量想象气息的流动方向,原理类似于道家的存思。
十六字诀的好处颇多,坚持做下来,无疑是非常好的养生之法,我在这里用简单的方式给大家讲解了一下,这些东西其实我个人认为是应该在我泱泱华夏普及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