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 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发展任务。在感知 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解世界,此时语言尚未出现。在前操作 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表象,但思维仍以自我为中心。在具体操作阶段,儿 童开始形成逻辑思维,但仍有局限性。在形式操作阶段,儿童具备高级思维能力, 包括抽象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尽管皮亚杰的理论为儿童语言习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 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语言习得的过 程和特点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跨文化因素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设备和应用程序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角色越来越 重要。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新技术如何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及如何最有效 地利用这些技术来促进儿童的语言习得。
参考内容三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为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 实践指导。在了解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绘画的阶 段性特点、教育方法和目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皮亚杰理论,从而促进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一、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概述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以认知发展为核心,将儿童的成长 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发展任务,儿童通过不断适应环境、解决问题来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 阶段
1、感觉运动期(0-2岁)在感觉运动期,婴儿主要通过运动、看、听、尝、 摸等感官信息来认知世界。此时,婴儿的认知能力处于一种初级阶段,他们通过 不断的尝试和错误来逐渐熟悉周围环境。例如,婴儿会试图用嘴咬、手摸等方式 来了解物体的质地、形状等属性。
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认识发展阶段及其评价
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认识发展阶段及其评价我们要介绍一下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接下来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中的认识发展阶段,二是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呢,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皮亚杰。
皮亚杰 1896 年出生于瑞士,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
他早年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1 岁时就发表了有关鸟类生活的论文(这里请注意一下,皮亚杰 11 岁时就已经作学术方面的论文了),有科学神童之称。
后来,皮亚杰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软体动物的论文,这些文章使他在当地小有名气。
中学时期,他在教父的启示下对认识论产生兴趣。
通过对生物学和认识论的研究,他发现有一条纽带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那就是心理学,自此转向心理学的研究。
随后他开始在比奈测验中心研究儿童智力测验。
事实上,他对测验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但是呢,却对儿童在测验中的一些错误和有趣的回答颇感兴趣。
自此,他开始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儿童心理学问题(这里也要注意一下,皮亚杰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心理学)。
古往今来,各个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
认知主义学派的理论家们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关注儿童获得、加工和运用知识或者信息的方式。
所谓的认知发展呢,就是指个体出生后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了解和吸收知识时的认知方式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年龄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并非机械地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也不是通过被动的强化来获取知识的(这一点我不敢彻底赞同,稍后会再做解释);相反,儿童生下来就是“小小科学家”,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积极构建知识。
也就是说,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有了以上内容做铺垫,现在正式开讲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认知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 0—2 岁时的感知运动阶段, 2—7 岁时的前运算阶段, 7— 11 或者 12 岁时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及 11 或者 12 岁到成年时的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36 2014-5-25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结 束
组织 (平 衡2)Fra bibliotek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 组成包含一个上位概念(飞行物体) 的更为完整的结构 和两个下位概念(鸟和飞机)的有 层次的图式
18 2014-5-25
刺激-反应关系:
刺激-反应关系是一种受制于主体的同化 过程: S→ (AT) →R 外界刺激经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 后才产生反应。
从20年代起作了大量的实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主要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儿童的道德判断》 《儿童智慧的起源》 《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智慧心理学》 《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 《发生认识论导论》 《发生认识论原理》……
在皮亚杰的所有构想中,可能最 基本的观点是:人类的发展是一个适 应过程。适应的最高形式是认知(或 者了解)。
37 2014-5-25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 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 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 A杯?一样高 38 2014-5-25 ?低于A杯?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皮亚杰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他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在皮亚杰的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
这一理论对当代发展心理学有很大影响。
标签: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Geneva School),又称“皮亚杰学派(Piagetian school)”的创始人,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先驱。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后创立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文献。
在70多年的时间里,皮亚杰发表了88部著作,上百篇论文,撰写了无数的研究报告。
认知发展理论在皮亚杰的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
这一理论对当代发展心理学有很大影响,许多国内外的学者还根据这一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教改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旺盛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并且,在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中,皮亚杰所做的工作极具创造性和代表性,以至后来的发展研究虽然可以超越皮亚杰,但始终不能绕过皮亚杰。
可以说,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的先驱。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認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吸收康德的先验范畴理论,改造成为遗传的“图式”,康德的先验范畴论是预成论观点。
而皮亚杰认为先天图式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仅处在一个起点的位置,图式主要是在儿童后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结构主义强调内在结构的研究,反对外部现象的描述。
皮亚杰力图通过儿童后天的活动探讨认知结构的发生和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2+3=5
左
右
5-3=2
右
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简介 影响 让·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图 式 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 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
顺 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平衡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 结构。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 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具体运算阶段
2x3=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形式运算阶段
假设演绎思维
教育启示
教育应配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
教育启示
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
教育启示
注重游戏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思考题
思考题
举例说明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中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2-7岁
前运算阶段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7岁-11岁
具体运算阶段
11岁——
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不同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_试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之异同
一、问题提出 自 1879年冯特创立科学心 理学至今, 心 理学已 经过了 百余年的发 展历 程。目前, 在 世界 范围内 , 特别 是在 科技 发达的西方, 在 各个 重要的 心理 学分支 领域, 产 生了 一些 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学流派, [ 1] 其中主要有 行为主义 流派、精神 分析 流 派、人 本主 义流 派 以 及认 知 主义 流 派。 当前认知主义学 派是 西方 心理学 中的 主流学 派, 在众 多的 认知主义学派如 格式 塔学 派、符号 完形主 义以 及信息 加工 学派中, 认知发 展学 派独树 一帜, 代 表着 认知心 理学 新近 发展的趋势。其中 以皮 亚杰的 建构 主义发 展观 和维果 茨基 的社会文化观最 为突出。二 者均 从不同 角度 开创了 认知 发展理论的先河 , 为认知发展的研究作出了巨 大贡献。皮 亚杰对认 知发 展 的研 究, 不 仅在 于 他的 许多 开 创性 研 究, 还在于他为我们提 出了 第一个 关于 儿童认 知发 展的理 论框 架。皮亚杰认知 发展 理论的 思想 性远甚 于它 的实 证性, 该 理论具有丰富的 思想 性和 启迪性, 极大地 推动 了儿童 认知 发展研究 的进 步。与 皮 亚杰 及其 他 认知 发展 观 不同 的 是, 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 认知发展理论作出了 新的 解释, 提出了不同于 其他 学者 的 独 特发 展观 社 会文 化发展观 , 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注入了新的 活力。本文 拟就二者的认知 发展 理论 做一重 点分 析探讨, 以揭示 二者
* [作者简介 ] 任春华 ( 1980- ), 女,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 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 研究 方向: 学习心 理学。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二版)》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
支持认知结构存在的证据:同化和顺应需要在结构中完成
当我们说一个主体对一个刺激敏感了,能对它作出反应了,也就是说他已具备了能同化这个刺激的一 个格式或结构,表明这个格式正好具备对这一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是皮亚杰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大 相径庭之处。
与行为主义不同:行为主义的S—R公式,是一种无结构的发生,事实上,应该是S
智力活动的自我中心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儿童在大多数场 合下都认为对象就是直接知觉的那个样 子,而不懂得从事物的内部关系中来观 察事物 。
一方面他们与直接观察相连,另一方面,他 们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概而言之,实在主 义使儿童徘徊在世界的现象之中,而又使他 们远离了世界的客观本质
概而言之,实在主义使儿童徘徊在世界的现象之中,而又使他们远离了世界的客观本质。
严密而首尾一贯的科学”。
皮亚杰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为我们留下了“几乎可以装满整整一个书橱”的丰富著作,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由于他的杰出 学术贡献,1968年,皮亚杰荣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贡献奖;1972年,荣获荷兰伊拉斯姆士奖。此外,他还荣获哈佛、巴黎、布鲁塞尔等世 界著名大学的荣誉称号。国际学术界推崇皮亚杰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学者,认为他对心理学的贡献,可以与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 献相提并论;可以与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媲美。
皮亚杰把连接所有已被组织的成分与环境中现存的成分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同化。
同化作用保证有机体组织在循环中的稳定。
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
顺应过程
如果环境发生了特殊的变化 (例如,环境变化导致食物链 改变),x变成x′,那么,有 机体就会不适应,致使循环破 裂。这时,有机体必须作适度 调整,以达到重新组织循环的 目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摘要: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研究认识发生发展,即研究认识的起源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研究人士的高级水平的认识,它摆脱了传统认识论的局限,从研究人士的初级水平的发展,知道科学思维获得的认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我们对认识论的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研究方法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人,是近代一位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皮亚杰和同事英海尔德、辛克莱、伦堡希、荷明斯卡等人成立了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
日内瓦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称为临床法或称临床谈话的技术。
此方法的核心在于从皮亚杰的结构整体理论出发,研究观察儿童。
在实验中注重儿童的自然性质的发挥,让儿童自由谈话,叙述活动的过程。
与此同时,为保证儿童的谈话主题,实验者可作必要的提问,并详细记录,方便分析和判断。
皮亚杰研究儿童的思维活动,他把认知,智力、思维、心理作为同义词。
并且他把心理学、生物学、哲学、数理逻辑等方面综合研究,创立了他的发生认识论(结构主义的儿童心理学),1955年后,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皮亚杰对发生认识论的定义是:一门关于知识的成长和知识成长的规律的科学的研究。
皮亚杰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而对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的研究是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发生认识论不同于传统的认识论,传统认识论研究是认识所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只研究的是高级水平的认识,仅仅考虑到认识的某些后果,而发生认识论研究的是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各地及形态的人士开始,并且直至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平的发展情况,一直到科学思维而且包括科学思维。
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四因素说皮亚杰在考察儿童心理和认识的过程时,是从四个因素着手的:第一因素为有机体的成熟。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在诸多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中,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在这里所用的认知等同于皮亚杰理论中的思维)发展观可谓独树一帜,对世界各国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第二,描绘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5岁左右)认知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采用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兴起于50年代中期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随着它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心理科学中已具主导地位。
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理论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人工智能。
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其研究拓展到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并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及丰富的研究成果给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以巨大的影响。
虽然,目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尚未形成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统一理论,但各理论间具有某些非常明显的共同特色。
首先,都将认知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不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儿童在记忆上的局限是如何阻碍上述过程有效地进行的;并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质量是由其在特定情景下所表征信息、加工信息的水平及每次所能储存信息的数量决定的。
第二,都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内在机制的精细分析,以鉴别出那些对认知发展具有突出作用的变化机制,并了解这些特殊的变化机制是如何一起工作从而产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增长。
第三,都强调儿童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儿童通过使用不同的策略能增长关于每一种策略有效性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反过来又会改变和修正现有策略。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的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的比较摘要在20世纪的发展心理学领域,有两位同年出生的伟大心理学家,他们是瑞士的皮亚杰和苏俄的维果茨基,他们之间曾有过一场关于儿童发展途径和内部机制的未终结的争论,并由此演变成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范式,即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范式和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范式,两种范式在目标和结果方面都是富有成果的。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范式;皮亚杰;维果茨基;比较众所周知,在20世纪的发展心理学领域有两位同年出生的伟大心理学家,他们是瑞士的皮亚杰和苏俄的维果茨基前者被誉为“揭示智慧奥秘的巨人”,后者则被称为“心理学的莫扎特”,这是两位不同世界观的学者,属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科学学派的代表。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范式和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范式。
两种范式对当代发展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途径(一)皮亚杰的自然科学发展观皮亚杰自幼喜欢动物,在他接受教育的整个历程中,始终没有离开过生物学的领域。
等到他从生物学转向心理学研究时,他仍然秉持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适应和成长历程的观点去探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解释发展性的变化时,皮亚杰将生物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人类发展的研究中,甚至将生物学中的许多术语直接引入到心理学中,如同化、顺应、表型复制等。
他把智力定义为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
适应本是一种生物学术语,它是生物体屈从环境的威力所做出的适应生存的改变。
皮亚杰认为,不仅在生理水平上机体要适应环境,而且在心理水平和认识水平上也都存在着机体对环境、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这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原因。
因而皮亚杰强调,智慧就是适应,智慧乃是一种最高形式的适应。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在心理学思想上,维果茨基与西方心理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采用了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认知的发展。
这是因为维果茨基在哲学上除了受斯宾诺莎的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外,特别是在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上,还受到狄尔泰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2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27(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试图探索遗传、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最佳设计类型是(分数:2.00)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解析:解析:双生子设计即比较两类双胞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某一特质或行为上的相似性,可了解遗传、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因此本题选D。
3.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分数:2.00)A.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B.普莱尔(Preyer) √C.何林渥斯(Hollingworth)D.古德伊洛弗(Goodenough)解析:解析: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于1882出版的《儿童心理》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该书是普莱尔在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进行系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影响来看,该书的出版可看作是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因此本题选B。
4.关于毕生发展思想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生物学和文化因素会以稳定的方式对不同个体发生影响。
√B.发展是跨越终生的。
C.发展包括得与失。
D.发展是可修正的。
解析:5.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出研究的是(分数:2.00)A.霍尔(Hall)B.普莱尔(Preyer)C.荣格(Jung) √D.古德伊洛弗(Goodenough)解析:解析:普莱尔关注0一3岁儿童的发展。
霍尔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0—18岁。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观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观比较研究一、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让·皮亚杰(,1896—1980)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成熟。
即是指机体的成长,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在教学理论中,皮亚杰也认为发展在教学之前,儿童必须先有成熟发展,教学才会对儿童有促进作用;(2)物理环境。
这种经验有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即对物体物理属性的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经验即指对物体的数量以及对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认识;(3)社会影响。
虽然皮亚杰承认个体认知的发展受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影响,但他更偏重与个体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基本不研究;(4)平衡化过程,即指内在的调节,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以促进个体认知的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对上述三种因素的定向调节。
从皮亚杰对影响认知发展因素的分析来看,他既重视内因的作用,即指成熟与平衡化过程,也不忽视外因的作用,即指物理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时他也重视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心理产生的量和质的发展变化,这正是皮亚杰的最高明之处。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动作是感知的源泉、思维的基础。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即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种说法称它为主体间性。
而适应的本质在于有机体取得与环境的平衡。
他还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
试论皮亚杰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异同
试论⽪亚杰理论和现代认知⼼理学理论的异同试论⽪亚杰理论和现代认知⼼理学理论的异同杭州惠兴中学唐少华⼤众多的⼉童认知发展理论中,⽪亚杰的理论可谓独树⼀帜,在世界上有深远的影响。
他对⼉童认知⼼理学的主要贡献有:第⼀,提出⼀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童认知⽅法的理论;第⼆,描绘了个体从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路线。
第三,⾸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童的逻辑思维发展的⼯具。
第四,构造了发⽣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第五,创造了⼀套研究⼉童认知发展的独特的⽅法。
现代认知⼼理学是兴起于50年代中期的⼀种⼼理学思潮。
它运⽤信息加⼯理论的观点,研究⼈的认识活动,其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语等⼼理过程及⼈⼯智能。
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理学将其研究的范围拓展到⼉童认知⽅发展领域,其主要贡献有:第⼀,它们都将个体的认知活动看成是信息加⼯的过程,对⼉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不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专注于⼉童如何表征,加⼯及转换信息,以及⼉童在记忆上的局限是如何阻碍上述过程有效地进⾏的等。
第⼆,强调对⼉童认知发展内在机制的精细分析。
第三,强调⼉童认知的发展在很⼤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我调节过程⽽实现的。
它们关于⼉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机制,认知发展阶段、以认知发展的条件等⼏个⽅⾯。
现代认知⼼理学是继⽪亚杰的认知发展⼼理学之后发展起来的⼀种学术思潮,它们之间既有联系,⼜有区别。
深⼊⽐较、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异同,对于深刻把握、认知⼼理学发展的线索,理解理论的实质以及对教育教学⼯作的实际指导,都有重要意义。
本⽂试图作些⽐较分析。
⼀、⽪亚杰理论与现代认知⼼理学的相同之处从⼴义的⾓度说,现代认知⼼理学与⽪亚杰学派同属认知⼼理学派,都是研究⼈类认知问题的科学。
因此,它们必然在某些⽅⾯就有相同之处及联系之点。
1.都试图描述⼉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上认知发展能⼒及其局限性。
⽪亚杰将⼉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 1955年他建立了著名的发生认识论国际中 心,这个机构集合了各国的心理学家、生物 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控制论学者,共 同研究发生认识论.
•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 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 对于这1问题有多
种解释.
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
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 的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递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 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 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 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 四、思维的机制 • 1、适应和组织 • 思维的本质是1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1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 2、同化和顺应 •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第二节 思维发展阶段
• 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 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 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1基本适应过 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三、思维的结构
思维的结构到底是什么
• 思维的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 组织.认知结构组织的基本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 格式有点类似于图式.图式是指儿童对1个事件的 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儿童最初的格式 来自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 儿童对客体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运算就 是1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发展的认知 发展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 核心.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1些动作格式 被当作目的,另1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 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 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 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 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评述---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评述——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摘要】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以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为基点,探索儿童认知的起源、建构及发展阶段等问题。
本文重点以感知运动阶段的几个子阶段对皮亚杰理论进行评述,从而得到相应的教育启示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感知运动阶段;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动作;皮亚杰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创始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其理论所表现出的生命力深深影响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
现从皮亚杰的生平开始论述。
一、皮亚杰生平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注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追求与爱好。
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以为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
皮亚杰10岁(1907年)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
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其了很大的反应。
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泰尔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
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梯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泰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
在这段时间内,皮亚杰思想上的主要发展在于哲学观念的逐渐成形。
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求学,这段期间促使皮亚杰真正的进入了心理学的领域。
他在巴黎大学研修心理病理学及科学哲学,并且在1921年担任西蒙的助手,在比纳实验室内工作,并且负责将英国心理学家伯特的“推理测验”标准化。
他不仅注意了儿童答案中的“是”与“非”,而且认真探索儿童答案中的有关“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和新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解读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
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间的。
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
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形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
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作出吮吸的反应。
图形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细分为反射、习惯、视觉与抓握的协调、手段与目标的协调、新手段的发现、顿悟这六个小阶段。
例如,在反射阶段,儿童没有任何外界环境的概念,世界是一组动画片;在后天的最初适应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开始寻找他刚刚抓握而被移开的物体;在第三阶段--中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对消失时间较长的心爱物体进行寻找;在第四阶段--中级图式的协调与应用阶段,儿童能够移动遮盖消失物体的屏幕;在第五阶段--第三级循环反应和通过主动试验发现新方法阶段,儿童对消失物体的寻找依据物体位置的移动,这在以前是不行的;在第六阶段--通过心理组合创造新方法阶段,儿童能运用各种联合动作来寻找物体。
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在诸多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中,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在这里所用的认知等同于皮亚杰理论中的思维)发展观可谓独树一帜,对世界各国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第二,描绘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5岁左右)认知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采用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兴起于50年代中期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随着它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心理科学中已具主导地位。
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理论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其研究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人工智能。
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其研究拓展到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并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及丰富的研究成果给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以巨大的影响。
虽然,目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未形成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统一理论,但各理论间具有某些非常明显的共同特色。
首先,都将认知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不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儿童在记忆上的局限是如何阻碍上述过程有效地进行的;并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质量是由其在特定情景下所表征信息、加工信息的水平及每次所能储存信息的数量决定的。
第二,都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在机制的精细分析,以鉴别出那些对认知发展具有突出作用的变化机制,并了解这些特殊的变化机制是如何一起工作从而产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增长。
第三,都强调儿童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儿童通过使用不同的策略能增长关于每一种策略有效性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反过来又会改变和修正现有策略。
第四,都认为了解儿童认知过程和发展的关键是精细的任务分析,强调只有通过对特定任务的每一个细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活动。
当然,从广义的角度看,皮亚杰学派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同属认知心理学派,都是研究人类认知的科学。
因此,它们必然在某些方面会有相同之处。
例如,都试图描述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上认知发展的能力及其局限性;都试图解释儿童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为什么有些能力能达到,而有些则不能达到;都强调儿童现存的知识结构对获取新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等。
但是,由于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所基于的理论假设及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事实上,即便是对上述相同的问题,两个学派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和论证的。
其具体差异主要体现于关于个体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机制、认知发展阶段及认知发展条件等几方面的观点上。
一、关于认知结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可以说是结构主义的认知发展心理学。
他认为,认知发展就是认知结构永恒的构造过程。
“结构”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他常以“图式”(scheme)来代替,并指出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个特性。
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在结构中各成份之间呈有机性联系,而不是各独立成份的混合,结构中各成份和整体的变化由统一的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变化导致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结构呈现不同特点;结构的自调性是指结构的变化由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而不借助于外在因素,所以,结构是封闭性的自调组织。
皮亚杰认为,正是由于图式的这种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才使得主体通过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认知图式的不断进化和发展,由遗传反射图式发展到感觉运动图式、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最后构成运算思维(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图式,不同性质与水平的图式对应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与水平的图式能对外来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组织和解释。
因而,皮亚杰学派认为,儿童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是来自于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图式发展水平上的质的差异。
特定发展水平的图式只能在认知过程中提供相应的经验组织和构造作用,与此水平相适应的能力能够达到,超出这一水平的能力则不能达到。
事实上,皮亚杰之所以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正是因为他认为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存在着具有不同性质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图式的基本性质,强调儿童认知变化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而成熟又是影响这种变化和转换的重要因素。
但是,皮亚杰没有论述结构的具体组成成份及其基本涵。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的界定和解释与皮亚杰学派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首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结构的涵进行了界定,认为结构是由潜藏于事物变化过程和现象背后的那些不变的成份所构成,这些成份不能再被分解。
弗莱维尔(Flavell,1971)曾进一步描述了认知结构,指出认知结构是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按照某种联系方式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具有两个显著特性:一是组织中构成元素的存在是相对稳定、持久的,而不是暂时性的;二是结构是存在于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共同性和潜在性,由结构所支持的现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构的实质却是稳定不定的。
由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而导致,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被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
基于此种观点,斯腾伯格、凯斯(Sternberg、Case)等认为,儿童认知结构与成人认知结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只是在完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要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必须同时研究成熟的认知过程,这对于理解认知发展具有很大益处。
其次,斯腾伯格的认知成份理论较完善地给出了个体认知结构的组成成份及各成份之间的系统性联系。
斯腾伯格是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于70年代初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新观点,关于个体认知结构的成份理解是其中的重要容之一。
斯腾伯格认为,组成认知结构的成份有三种:元成份、操作成份和知识获得成份。
元成份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加工过程。
操作成份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根据在执行任务的不同阶段中的具体功能,操作成份具有三个不同的职能:第一,编码。
即对刺激信息进行定义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予以表征;第二,联系。
即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联合;第三,反应。
即对刺激予以应答。
知识获得成份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景中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的知识相联系,其中包括信息(或知识)获得(acquisition)、提取(retrieval)及转换(transfer)三种途径,认知结构的这三种成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讲,个体的认知发展正是这三种成份反复相互激活的结果,操作成份及知识获得成份得到元成份的不断激活和作用,并给元成份提供反馈性信息,元认知成份据此对它们功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使整个加工程序获得调整,随着这种部调整过程的不断持续,加工策略会不断增长,各种成份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推动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
斯腾伯格(1980)用一图式进一步说明了他的认知结构中各成份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斯腾伯格的认知结构模式较直观、清晰地揭示了认知结构在的容,突出了元认知能力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及认知发展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他通过对儿童和成人在具体认知过程(如类比推理)中的表现看到,儿童和成人在解决问题时都同样是应用认知结构中的三种成份,其差别只在于他们在各自成份上所花费的时间及各成份之间的整合速度不同。
所以,他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再是认知结构在本质上的飞跃性变化,而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的工作效果的渐进过程。
斯腾伯格在这一点上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和阐述具有本质的不同。
二、关于发展机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获得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实现的,而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间的平衡。
平衡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将平衡定义为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于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
因为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认知图式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及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
个体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寻求平衡模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而达到平衡的。
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某种新的信息时,由于这种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差距,会引起不平衡状态,解除这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忽略。
是指当新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差距过大,以至于主体根本不可能对此做出反应,就通过忽略刺激的方法,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时不引起原有图式的变化;第二种途径:同化。
指主体只需对外在信息略作调整或根本不需作调整,便可将此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同化,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会获得某些容量上的扩展,但不引起质上的变化,仍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第三种途径:顺应。
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正确的方式接受了新的信息,这时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了一种新的且更加稳固的平衡状态,这代表了认知能力跃向了一个新的水平,完成了主客体间的一种适应。
下图具体描述了这个过程(图二)。
皮亚杰认为,同化、顺应、平衡、适应过程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在机制。
皮亚杰从宏观的角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在机制进行了解释,这对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总体规律很有启发。
但皮亚杰的这种理论具有较浓重的生物学色彩,如将认知发展视为一种适应的不断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皮亚杰理论中缺少对儿童认知发展在变化机制的精细分析,而这恰是了解个体认知变化奥秘的关键所在。
现代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如:布瑞那德(Brainerd)和金玛(Kingma)等(1985)认为,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的加工系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每种加工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变化机制。
同一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非是同步的。
因此,他们主对每一种具体的认知过程的变化机制进行较深入、细致的探讨,从而了解儿童每一种认知能力究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如:凯斯(Case、1985)提出了一种与儿童认知加工有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
他将个体的心理区域分成储存空间(Storage Space)和操作空间(Operating Space),储存空间指的是用以储存信息的空间围及所储存的信息容量;操作空间指的是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围及所投入的心理能量,二者相加则构成整个的心理加工空间(total process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