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PPT幻灯片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法与案例分析(湖南,体育班)PPT课件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实践中获取生存经验 缺乏经验性知识 长辈言传身教
适应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
私塾制 具有经验性知识
适应工业化生产 学校教育 标准化 专门化知识 流水线
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 分布式教育 信息技术应用 互联网 创新意识与思维 沟通与协作
人类社会发展的四种形态
的装置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世界上最大的数 据中心是微软位 于芝加哥的数据 中心。 第一层放置了多 达56个集装箱, 每个集装箱内放 置了1800到2500 台服务器,占地 约6.5万平方米。 可以为电子邮件、 即时信息以及微 软Azure提供服务。
建设这样一个数据 中心需要2400吨铜, 3400吨钢材,2.6 万立方码的混凝土 以及190英里的管 道。
智能手机
省/市/县 教育云
学校
电脑
服务器&云服务
手机/电子书包
电视/电子白板
1
云计算的服务理念
像用电、水一样来使用信息系统
发电厂
学校A
学校B
学校C
互联网
云平台服务商
学校A
学校C
学校B
1
• 地区集中建设的教育云让学校再无须购买大量昂贵的服务 器硬件设备,建设复杂的数据中心IDC。
•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是网络接入和终端,只需要提供 给师生最简单的终端设备(平板/电子书包等),便可以访 问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信息系统,支持网络化教与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 方法与案例分析
j.
未来学习的视频
• Intel的桥项目 • 新加坡的21世纪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PPT幻灯片37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信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谢谢!
3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ppt课件

5
6
结构性变革的内涵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路径与方法
认识变革具体内容 实施创新教学模式 探索教学相关因素 开发学科学习资源
阐 述 内 容
7
教育部门需要进 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 结构性变革。
20
学科 姓名
历史 政治 物理
林婷
(双白板)
万庆红
(双白板)
朱永钦
(史地实验室)
陈玉兰
(史地实验室)
刘成
(史地实验室)
智慧课堂的应用情况
使用功能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分享、互动主观题
画笔、板擦、拍照讲解、学生平板批注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投票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投票、讨论 画笔、板擦、作业平台
1 郑敏娜
刘国伟
郑敏娜林婷陈达辉 Nhomakorabea上午
2 3
陈舒婷 郑敏娜
刘国伟 林婷
林婷 郑敏娜
万庆红 万庆红
林婷 万庆红
林莎 刘国伟
4 李淑影
万庆红
陈舒婷
李景洲
陈舒婷
李景洲
5
林莎
王攀
郑敏娜
郑敏娜
陈达辉
下午
6 7
刘国伟 刘国伟
李淑影 陈舒婷
陈达辉 林婷
郑敏娜
陈舒婷 林奇峰
李景洲
8
陈舒婷
陈舒婷
18
公开课安排情况
史地实验室:红字为正式上课、黑字为试上课
林莎 画笔、板擦、拍照讲解、云端报告、分享、智学网学情分析、作业平台学案、互动选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PPT课件

5
林莎
王攀
郑敏娜
郑敏娜
陈达辉
下午
6 7
刘国伟 刘国伟
李淑影 陈舒婷
陈达辉 林婷
郑敏娜
陈舒婷 林奇峰
李景洲
8
陈舒婷
陈舒婷
2021/4/18
18
公开课安排情况
史地实验室:红字为正式上课、黑字为试上课
星期日4.8 星期一4.9 星期二4.10
1 2 上午 3 4 5 6 下午 7 8
林梓 林梓
朱永钦 朱永钦
10
路径与方法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这 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课堂教学结构。
要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 式,并把这个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要开发出相关学科的丰富学习资源。 要探索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相关因素。
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2021/4/18
11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结构
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内化的
主体。
2021/4/18
13
再次, 教学内容要由单纯依赖一本教材, 转
变为以教材为主, 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
教学 源 (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2021/4/18
14
最后, 教学媒体要由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
20
学科 姓名
历史 政治 物理
林婷
(双白板)
万庆红
(双白板)
朱永钦
(史地实验室)
陈玉兰
(史地实验室)
刘成
(史地实验室)
智慧课堂的应用情况
使用功能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分享、互动主观题
画笔、板擦、拍照讲解、学生平板批注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投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ppt课件

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价值;增强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态度; 体验到信息技术在数学探究中的优越感。
完整版ppt课件
9
资料来源:郴州市桂阳县蔡伦中学“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
资料
完整版ppt课件
10
确定教学内容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构建生态课程,体 现课程的生成特性。
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都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而在更 高的水平上思考。
完整版ppt课件
15
完整版ppt课件
16
设计教学活动
选择合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教学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活动进程和结构形 式。
完整版ppt课件
8
应用举例:《周长与面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证明周长一定时圆形面积最大;推导
出周长一定时同一种多边形种正多边形面积最大;操作几 何画板中的点、动作按钮、线等元素。
过程与方法:设计出比较多种图形的某种变量数值
大小的程序;比较多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数值;记录多种 图形变量的数值;应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探究过程。
完整版ppt课件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针对学生的整合目标:
------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如: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 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 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如: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 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务和学 习材料
通过讲解、讨论、看影片、实验或者阅读等 方式介绍学习材料。明确说明学习内容的组 织结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组织 结构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要求
明确信息技术的内涵 做好融合的基础---资源融合 理顺融合的途径---过程融合 明确融合的目的---能力融合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8
完整版ppt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
传统讲授式法 合作学习法 探究性学习法
9
网络条件下的学科教学融合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云技 术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未来教室的硬件包含教师端的电子白板 、实物投影机、触控笔记型计算机和学生端的电子书、小笔电 、数字比等;软件则由博客、实施追踪、补救教学等系统与硬 件进行无缝整合;各科目的多媒体互动数字教材更是为了教室 的灵魂角色,而无线宽带网络环境则是为了教室的基础建设。
11
完整版ppt课件
融合的关键要做到:
1、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科学教学。
2、“融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和信息技术简
单的“拼合”。
4
完整版ppt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融合要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实施模 式的优化选择。
二、“融合”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 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5
完整版ppt课件
1、教学直观演示工具:如PPT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或者素材库、模拟 软件、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动态地演示某些实验或者科学现象等
2、学生个性化学习工具: 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形成娱乐游戏为一体的个别化学习 课件,如国际上提出的“电子作业支持系统(EPSS)”
3、小组合作学习工具:基于Internet网络的合作学习,合作模式有竞争、合同、伙伴 和角色扮演四种。(10-11页)
完整版ppt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总结PPT课件

• 4、2015年3月18日,组织四名教师上报了**区信息 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竞赛活动,以期形成梯队发 展,以点带面。
13
***********中学
10月22日,承办“辽 宁省农村初中教学改革 研讨会”,***、**** 老师做省课展示。
申报了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相关的三项课题研究期中两项国家级课题微课程在农村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效果评估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一项省级课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改进策略
鞍 **山**市**第**二***十**三*中学
1
***中*中学学
立足课堂,加强应用
• 3、加强整合教学问题反思,注重实效,适时适 度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我所用,为 学科所用,为学生所用,为打造高效课堂服务。
18
•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力度。 • 二、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应用环境。 • 三、加大研训力度,提高应用能力。 •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2
***中学
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力度
• 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教 学校长主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 合工作;于2015年2月专门成立了信息 技术应用小组,由专人负责信息技术应 用推进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制 度并认真进行评价管理,要求所有教师 无特殊情况一律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 务处堂堂检查。
14
***********中学
2014年11月28日,承办“***区教育技术与课 堂教学深度融合——初中示范观摩活动”,***、 ***老师做示范展示;2015年3月18日,组织四 名教师上报了***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 合竞赛活动,以期形成梯队发展,以点带面。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精选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精选课件标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精选课件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
这种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习体验,培养具备21世纪技能的学生。
以下是精选的课件,展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深度融合在语文课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字和语言。
例如,在讲解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和含义。
通过互动电子书,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设备上独立阅读,标注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深度融合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化。
例如,在讲解几何时,教师可以利用3D建模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操作几何图形,从而提高他们的空间理解能力。
此外,利用数学软件,学生可以进行数学实验,探索数学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索精神。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深度融合在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自然、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模拟实验操作,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此外,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学生可以研究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提高他们的科学分析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在社会研究中,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
通过在线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查阅原始资料,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此外,通过模拟辩论和社会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事件和决策过程,提高他们的社会分析和判断力。
六、结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互动教学、个性化学习和自我评估等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指导。
2024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ppt精选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概述•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案例分析目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法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探索•挑战与问题剖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0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概述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医疗、金融、制造等。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信息技术将继续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物联网、5G 通信等新兴技术将不断涌现,推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学科融合意义与必要性学科融合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可以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这种融合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科融合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壁垒,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和探索。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智慧课堂、在线教育、虚拟仿真实验等。
要点一要点二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在国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例如,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欧洲各国也相继出台了类似政策,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同时,国外高校和企业也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模式,如MOOCs 、在线实验室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02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案例分析在线教育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远程教学、在线课程学习、互动答疑等功能,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智能化教学辅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4/15
福州八中智慧中心 林奇峰
2018年8月24日
1
计算机改变了绝大多数领域,却 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Steve Jobs
乔布斯之问
2021/4/15
2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GBT36342-2018) 2018-06-07发布 2019-0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1/4/15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部印发 2018年4月13日发布 文件编号教技〔2018〕6号
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从整合——深度融合——融合创新
2021/4/15
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 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 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 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 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郑敏娜
(双白板)
陈舒婷
(双白板)
2021/4/15
智慧课堂的应用情况
使用功能 画笔、板擦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草稿箱、互动选择题、投票 画笔、板擦 画笔、板擦、互动选择题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实物展台 画笔、板擦、电子书、拍照讲解、智学网智批改、互动主观题 画笔、板擦、智学网智批改、互动主观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部印发 2018年4月13日发布 文件编号教技〔2018〕6号
2021/4/15
5
2021/4/15
6
结构性变革的内涵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2021/4/15
路径与方法
认识变革具体内容 实施创新教学模式 探索教学相关因素 开发学科学习资源
10
路径与方法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这 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课堂教学结构。
要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 式,并把这个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要开发出相关学科的丰富学习资源。 要探索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相关因素。
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2021/4/15
11
教师 学生
首先, 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知识的
课堂教学结构
灌输者, 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课织堂教学者结构、指导者,
教学
内容
教学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媒体良好
课情堂教操学结构的培育者。
课堂教学结构
2021/4/15
12
其次,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
学生
的被动接受者, 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
8
2021/4/15
“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的内涵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9
“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的内涵
2021/4/15
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多重交互、资源共享。 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 念的指导下, 并在相关学习资源的支持下, 才 有可能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 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 合”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
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内化的
主体。
2021/4/15
13
再次, 教学内容要由单纯依赖一本教材, 转
变为以教材为主, 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
教学 源 (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库、光
内容
盘等) 配套支持。
课堂教学结构
2021/4/15
14
最后, 教学媒体要由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
陈玉兰 朱永钦 陈玉兰 陈玉兰
林蒨 朱永钦
叶秀金
陈玉兰 陈玉兰
星期三 4.11
陈玉兰 刘成
星期四 4.12 叶秀金 朱永钦 陈玉兰
叶秀金 林梓
星期五 4.13
刘成
2021/4/15
19
学科 姓名
王攀
(双白板)
语文
李淑影
(双白板)
林蒨
(史地实验室)
数学
李景洲
(双白板)
叶秀金
(史地实验室)
英语
林梓
(史地实验室)
阐 述 内 容
7
教育部门需要进 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 结构性变革。
主导 - 主体相 结合的课堂教学结 构
2021/4/15
何克抗教授
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系 统的主体与核心,那么教育 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 要内容就应是学校教育系统 的结构性变革。在学校教育 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因 此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 革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结构的 变革。
20
学科 姓名
历史 政治 物理
林婷
(双白板)
万庆红
(双白板)
朱永钦
(史地实验室)
陈玉兰
(史地实验室)
刘成
(史地实验室)
智慧课堂的应用情况
使用功能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分享、互动主观题
画笔、板擦、拍照讲解、学生平板批注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投票
画笔、板擦、屏幕广播、投票、讨论 画笔、板擦、作业平台
林莎 画笔、板擦、拍照讲解、云端报告、分享、智学网学情分析、作业平台学案、互动选择
星期三4.4 林婷 万庆红 李淑影 林莎 郑敏娜 郑敏娜
星期日4.8 星期一4.9 星期二4.10 星期三4.11 星期四4.12 星期五4.13
1 郑敏娜
刘国伟
郑敏娜
林婷
陈达辉
上午
2 3
陈舒婷 郑
万庆红 万庆红
林婷 万庆红
林莎 刘国伟
4 李淑影
万庆红
陈舒婷
李景洲
陈舒婷
李景洲
5
林莎
王攀
郑敏娜
郑敏娜
陈达辉
下午
6 7
刘国伟 刘国伟
李淑影 陈舒婷
陈达辉 林婷
郑敏娜
陈舒婷 林奇峰
李景洲
8
陈舒婷
陈舒婷
2021/4/15
18
公开课安排情况
史地实验室:红字为正式上课、黑字为试上课
星期日4.8 星期一4.9 星期二4.10
1 2 上午 3 4 5 6 下午 7 8
林梓 林梓
朱永钦 朱永钦
根据数据 分组
安排分层、个性化的 训练内容
16
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2021/4/15
17
公开课安排情况
双百板教室:红字为正式上课、黑字为试上课
1
上午
2 3
4
5
下午
6 7
8
星期一4.2 刘国伟 刘国伟 李淑影 林莎 刘国伟
郑敏娜
星期二4.3 郑敏娜 陈舒婷 郑敏娜 刘国伟 林婷 刘国伟 陈舒婷 陈舒婷
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 转变为既能辅助教师
“教”, 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的工具, 成为 教学
媒体
学生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情感体
验与内化的工具。
2021/4/15
课堂教学结构
15
体
汇
测试
宝
成绩
导入
2021/4/15
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生成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