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论文的前言(热门3篇)
论文的前言(热门3篇)论文的前言(1)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质上是文化问题。
应当认为,问题产生于所陷入的文化误区。
由于文化的本体是哲学,因此,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最终应归结为哲学问题,人类所陷入的文化误区最终应归结为哲学误区。
文化存在的问题,使人类进行不断的理性探索。
把人类文明导入正确的方向,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
所以,人类的文化在没有达到大同之前,为了寻求最佳的文化模式,就不可能停止学术研究。
人类的存在只要没有达到自在而自为的境地,就不可能停止哲学思考。
对人类的文化积淀进行反思,推定文化的终极模式,“为生民立命”,“开万世之太平”,是学术研究应有的价值承诺。
面对人类文化存在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决定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多学科性。
然而,由理性的基础所决定,首先应进行哲学研究,从而能对人类建构的所有文明形式──哲学、科学、及文化──进行反思批判,建构普适性的人类哲学和文化模式,使人类的文明前进在正确的方向上。
显然,由人类厚重的历史及文化积淀所决定,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在比较文化学、比较科学和比较哲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索。
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正确路向,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其一,哲学体系的一以贯之,以保证对本体、主体和客体的正确认识;其二,文化模式符合人类的自然即自在的生存本质,自为和自在与生命统一,实现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其三,理论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持久性,即理论模式应当与社会历史实践统一。
显然,只有这样的文化模式才能称为人类文化的永恒之道,简称“恒道”是也。
中国文化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了恒道的理论形式,以为天下之常经。
“恒”在汉语中的意义,一般解释为“常”、“久”之义。
“恒”之所以能“常”、“久”者,“恒”自为而自在于“中”也。
恒之本体,为天地之“中”;恒之主体,为神思用“中”。
是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系辞传》),“神也者,妙万物而言者也”(《说卦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帛书老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
2012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20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学术主持人: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孙伟平周广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化”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完全可能的。
这既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合法性;可能性;必要性[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7-0005-0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下简称“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理念,又是一个哲学命题;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学术运动。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中国化”?“如何可能”“中国化”?“中国化”“何以必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这里我们不妨结合相关学者的意见作些讨论,以消解和祛除“中国化”的合法性危机,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合法性”(legitimacy)一词通常是在法学或法哲学领域中使用的,意指某一存在物或某一活动是否为法律所许可。
现当代儒学分析问题及观点
热点问题:1、儒学-国学、儒教-国教、儒学-儒家2、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3、儒家文化对西方及其他文化的回应和批判学人、理论和观点1、儒学三期说杜维明:从生活习惯、从文化心理结构来看儒家传统的“天地君亲师”,儒家考虑的是应该如何让我们的生命跟自然、天地配合呢?因此儒家有它的精神性及宗教性——面向世俗又不完全认同世俗。
儒学三期说:儒学从曲阜的地方文化发展成为中原文化,这是其第一期的发展。
从11世纪开始又从中原文化发展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这是第二期的发展,那时候就叫“新儒学”。
那么现在所谓的“新儒学”(New Confucianism)通常是指第三期,19世纪以后、“五四”以来儒学的发展,主要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而作出的回应。
“文明对话”、“文其现代命运》一书中断定儒家传统业已死亡一结论而发”。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教授,他在三卷本巨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认为:儒家思想“在产生它并需要它的社会开始瓦解之后,它成为一片阴影,只栖息在一些人的心底,无所为地只在心底像古玩般地被珍爱着”。
杜维明认为,列文森的观念很有代表性,因为“这是一条为许多治现代中国思想史的学者所遵循的思路”。
显然,对儒家思想的现代命运及其未来走向的论断必定是基于对于历史上儒家学说的思想特质及其真髓的理解和把握。
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两极张力下,杜维明对儒学第三期复兴的前景作出了展望。
他要以儒学的“文法”理解和讲述西方文化,或者用现代西方文化的“词汇”来丰富和润泽儒家传统,再以按这种方式达到第三期发展的儒家传统重新涵盖中国文化。
这就是他的结论。
儒学三期说最早由牟宗三提出,经其学生杜维明长期宣讲而广为人知。
不过,同样是以先秦两汉儒学为第一期,以宋元明清儒学为第二期,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第三期。
杜维明将牟宗三“着眼于中国范围内儒学自我更新的问题”“置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中来加以考察”,并随着视野的转变,逐步抛开牟宗三强调的儒学开出民主与科学问题,大谈文明对话。
哲学论文题目
哲学论文题目篇一:湖北大学哲学论文选题2021级哲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选题一、哲学概论1.哲学的价值2.中西哲学的差异(从本体论视角、认识论视角、价值观视角、范畴论视角、语言学视角、人生观视角等进行一个限定)3.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研究4.“反形而上学”研究5.海德格尔的哲学观6.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7.“吾心即宇宙”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比较研究8.黑格尔和朱熹关于“理”的思想比较研究9.高尔基亚的三个哲学命题研究10.哲学何谓二、美学1.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2.美学的科学性与超科学性3.美如何存在4.“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5.认识态度、功利态度与审美态度的差异6.审美移情7.悲剧的审美意义8.美的普遍性与相对性9.优美与崇高10.审美距离11.审美情感的基本特征12.“审美无功利”学说再释13.艺术人生的美学意义14.论优美15.论崇高16.美学的对象三、西方哲学1.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及其逻辑嬗变2.自然状态说的哲学价值3.斯宾诺莎的自由观4.康德的主体性思想5.黑格尔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6.康德哲学的哲学史地位7.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地位8.休漠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9.笛卡儿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方式(即主体与客体)的影响 10.试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11.奥勒留的哲学智慧12.恩披里克的怀疑论哲学13.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114.海德格尔的良知经验及其阐释四、逻辑学1.类比推理与创新思维2.先秦名辩学思想研究3.墨家逻辑思想研究4.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研究5.弗雷格逻辑思想研究6.Constants and Vanables (常项与变项)7.Propositions and Propositional Functions (命题与命题函项) 8.Operators and Quantifiers (算符与量词)9.the logistic method (逻辑斯谛方法)10.Syntax and Semantics (语形与语义)11. 穆勒的名称理论12. 皮尔士的三种推理类型13. 莱欣巴哈的日常语言分析14. 论空名称15. 论定义16. 斯特劳森对归纳的辩护五、符号学1.论符号的认知功能与交际功能2.符号的意义理论研究3.西方符号学思想研究4.中国符号学思想研究六、理论伦理学1.建构一种合理“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范式2.道德的目的意义和手段意义研究3.价值概念再释4.尼采哲学与酒神精神5.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七、科学技术哲学1.对科学的崇拜与批判:两种对峙的科学观2.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未能诞生于中国——从科学自身的原因看3.科学价值中立如何可能4.试析科学发现中的机遇现象——从现代物理学中的实验发现看5.从近代科学未能诞生于中国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以及此问题之现实意义6.科学与技术关系的一种阐释7.“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评析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9.当代科技的价值论分析10.论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11.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12.科学与政治的张力13. 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14.祁克果生存哲学研究215.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论研究16.尼采的“权利意志”研究17.如何看待尼采的“超人”18.尼采与叔本华哲学比较19.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研究20.柏格森眼中的道德与宗教21.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研究22.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23.何谓“现象学”?24.胡塞尔眼中的“逻辑学”25.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26.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27.海德格尔是如何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的?28.海德格尔存在哲:内容与影响29.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研究30.海德格尔如何看待“艺术”?。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对此展开思考。
探讨中国哲学在当前世界的地位,分析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然后,从中国哲学传统对合法性的理解入手,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
接着,分析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强调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和讨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重要性,地位,传统,现代社会,融合,当代意义,社会发展,国际影响,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探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性探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精华。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推动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审视中国哲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所蕴含的“合法性”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价值体系,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智慧。
通过研究和探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和共同繁荣。
1.2 中国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中国哲学所表达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强调的和谐、平衡、中庸的思想,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的情况下,中国哲学的理念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由于其深刻的内涵和普世价值,中国哲学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哲学的定义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向错 误 ,或 者概 念 的 区分 不严 格 ,如美 学 中
一
门学科 ( 学 问 、学说 ) ,但哲学根本就不是一
“ 美 ”的概念 ,以往一直把它 当成脱离人 的意识 门学科 ,所 以定义也就无从下 了,其次 ,将哲学
而独立存在的某种实体 ,这种错误 的指向造成了 活动的结果视为种差 ,与别的学科进行 比较 ,但
单 国 华
( 韩 山师范学 院 中文 系 ,广东 潮州 5 2 1 0 4 1 )
摘
要 :哲学不 是学科 ,而是一种探 索活动 。哲 学的最终 目的就是为 了解决 人类生存 的安 全问题 ,中
西方哲学 的不 同之处在于解决安全 问题的方式不一 样 。西方人认 为人可 以靠 自身的能力扎根 于世界 ,担忧
一
点 看来 ,哲 学也 是完 全 可 以定义 的。
而 是 思 想 、观 念 ” 。[ 2 1 5 7 杨 国荣 说 :“ 2 0 0 7年初 笔
虽 然 追 问 和试 图 回答 “ 什 么是什么” ,就 是 者在 斯坦 福 时, 曾与 罗 蒂就有 关哲 学 问题作 过若 干 在 进 行哲 学 思考 ,但 本文 所 要进 行 的 主要 不是 哲 次交 谈 。在谈 到 如何理 解 哲学 时, 罗蒂 提 出了一 个 学 思 考 ,而 是对 哲 学 的思 考 。这 种 思考 是 建立 在 更 为 直 截 了 当 的看 法 :‘ 哲 学 不是 学科 ( d i s c i . 将 哲 学 与对 哲学 本 身 的研 究 比较 严 格 的 区分 的基 p l i n e ) 。 ’” 础 之 上 的思 考 ,是 站在 对 哲 学本 身 的研 究 的立 场 我 国 比较权 威 的关 于 哲学 的解释 ,就是 把 哲 上 ,对哲 学 进行 的思 考 ,也 就是 说是 哲 学 学 的思 学看成是一 门学科 , 看成是成体系的知识 ,有 自 考 。关 于哲 学学 以及哲 学 观 念对 文化 的影 响 的思 己的领域 。《 现代汉语辞典》 中 “ 哲学”词条 是 考 ,限于篇 幅 ,笔 者将 另文 探讨 。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新解读
方那样 的哲学 。近代 , 德 国古典 哲学 家黑格尔 同样也认 为
中国没有哲学 。在他看来 , 哲 学是 由一 些属 于纯 粹思维 形 式层面 的概念 、 范畴组成 , 核心特 征就是思辨性 , 而 中国虽
然也有类似 西方哲 学 的东西 , 但 不是 哲学 , 因为这些 东 西
是来 自于生 活 的实 践 , 是 靠 人 的感 性 直觉 所 得 。无 独 有 偶, 2 0 0 1年 9月 , 访 华的法国著名哲学 家德里达 亦认为 , 哲
一
学来源 于古 希腊 , 西方 哲 学 的根基 是本体 论 , 目的是要 穷
究 逻各斯 , 中国没 有 哲学 , 中国具 有 的是 “ 逻各 斯 中心 主
义” 之 外 的 一 种 文 明 J 。
不 管是 利玛 窦的逻辑辩证 思维 , 还是黑格 尔 的抽 象思 辨性 , 亦或是德 里达 的逻 各斯 主义 , 都不 足 以判定 中国没
VO l _ 1 6 NO. 4
J u 1 .2 01 3
■ 哲 学 研究
对 中 国哲 学 合 法 性 问题 的 新 解 读
王 向清 , 黄玉 兰
(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 文化学 院,湖南 湘潭 4 1 1 1 0 5)
摘Leabharlann 要: 中国哲学合 法性问题是 十分 复杂的, 中国哲 学合法 性 问题 的讨 论应 基于学说 与学科 的角度 , 来对这 一 问题进
第l 6卷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湖南 科技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摘要】中国哲学学科存在合法性危机,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支持。
传统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但受到西方哲学的批评。
中国哲学在学科地位和认可度上面临挑战,教育现状也需要改善。
未来,中国哲学学科需要进行前景分析,提升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为了探索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当积极支持和关注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以维护其合法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危机、传统、影响、西方哲学、批评、学科地位、认可度、教育、前景分析、关注、支持、学术地位、影响力、当代社会、意义、作用。
1. 引言1.1 中国哲学学科的悠久历史中国哲学学科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华夏文明的初期,中国哲学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传承至今。
最早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易经》、《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这些作品深刻探讨了人生、世界和道德等诸多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哲学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和流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悠久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辨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中国哲学学科的悠久历史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哲学学科的悠久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哲学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国内,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应用型学科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哲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不如西方哲学那么重要,导致其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的地位相对较低。
哲学的起源相关论文
哲学的起源相关论文近年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的当下境遇和未来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各位方家争论的焦点。
赞同中国“有”哲学的学者认为,中国思想传统中确实存在类似于西方哲学的哲理思辨和理论建构。
但是,确切地说,古代中国经典中只有哲学的内容而无其形式。
“中国哲学”一词是把来自于西方的“哲学”冠以“中国”而形成的复合词。
中国哲学的产生是派生的,是出于回应西方,在整理国故的基础上形成的。
反对把中国传统思想以哲学命名的学者则认为,由于哲学之名来自西方,代表着不同的思维向度。
如果把中国传统思想以与自身性质相异的名字呼之,势必扭曲其本真特性,违背中国传统精神追求天人合一、逍遥自由之境界的实质。
因此,没有必要把中国古代的诸子之学、宋明理学等思想形态冠以源自西方的哲学之名。
诸如此类的讨论都预设了这样一个观点:哲学一词是外来的西方术语;哲学在其起源与本质上是属于西方的。
从历史事实来看,哲学起源于希腊,扩展到整个西方世界。
其理性思辨的传统经教父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哲学、近世理性主义哲学、德国理念主义哲学、当代欧洲大陆哲学及英美分析哲学之路径,或有衰颓之时,但总的趋势是绵延不绝,蓬勃发展。
从义理上说,哲学具有系统性、反思性和论辨性,具有明确的分支系统,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等。
哲学的这些基本特征与分类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即告成熟,对其后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关于哲学的基本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长期以来被视为不言自明的真理。
上一个世纪以来,由于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哲学的内涵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系统性、反思性和论辨性不再被视为哲学必须具备的特性,哲学的分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等等,而增加了社会政治哲学、心灵哲学、行为哲学、语言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应用伦理学等等新的类型。
即使是一些传统的名目,如形而上学,其基本内容也经历了分析哲学的改造,原来的旧名,如真理、意义与实在主义,与传统的内涵全然相异。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质疑
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比之传统哲学 , 已有了根本 的转 向 , 因而
所谓的西方哲学也具有不 同的立场 、 同的样态 。讨论先秦 不
定 的地 位”。l 咖但是 , 】 另一方 面 , 通俗哲学 的缺点在于
“ 它所 诉 求 的究 竟 至极 的东西 是 植 根 于人 的 自然本 性 中
的”, 这种诉诸感情 、 情绪 的思想形 态必须予 以排斥 , 因为只 有思想 、 思维才是表 现真 理的方式。 然而 , 存在 主义 的先驱 克尔凯廓 尔却认 为 , 一个逻 辑的 体系是可 能的 , 个关于存 在 的体 系则是不可 能的 ; 一 存在 就 是个人 的存在 , 个人 的存在变 易无常 , 因而是非体系 的、 超越 逻辑 的。这 当然与黑格尔 的哲学追求有着截然不 同的旨趣 。
子、 老子、 庄子哲学 的讨论 。从 目前讨论双 方所讨论的 内容 来看 , 所谓 中国哲 学的合法性问题 已被替换成 了 “ 中国古代 哲学 ” 甚至可说是 “ 中国先秦哲学”的合法性 问题 。如有 的 认为孑子哲学 只是一种道德训诫 , L 没有 思辨性 , 因而 中国没
式 ,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将 中国哲学看作是无发展的 , 是 古 已有之且静 态延续 的。殊 不知 , 只知道援 引历史 、 援引古 训、 引经据典 , 并不 是真正 的 “ 历史感 ”, 而恰好是缺乏历史 感, 是割裂历 史与现实的表现。
中 图分 类 号 :B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 4 7 2 0 0 - 0 2 0 0 3 8 7 ( 0 6) 3 0 9- 3
时代似已进入一个空前 的批 判的时代 ,人们对 许多原
本在现成讨论 和使 用 的概 念提 出了质疑 、批判 和辨难 , 如 “ 中国哲学 ” 的合法性问题即是其一 。虽然 “ 哲学 ” 一词是
哲学有关的论文题目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哲学有关的论文题目中国哲学论文题目中国哲学论文题目: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2.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视域研究3.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可选一对范畴来分析)4.儒道墨法价值观之比较5.《坛经》的心性论6.王阳明贺麟知行学说比较研究7.中国的“语言”哲学(1)以《论语》为例(2)以《道德经》为例(3)以“言意之辨”为例8.《孟子》理想人格的哲学分析9.朱熹的分殊思想研究10.儒家思想(或道家、墨家)的现代价值: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视角1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1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13.儒学与宗教的关系14.儒家的和合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15.儒学与全球伦理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2.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视域研究3.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可选一对范畴来分析)4.儒道墨法价值观之比较5.《坛经》的心性论6.王阳明贺麟知行学说比较研究7.中国的“语言”哲学(1)以《论语》为例(2)以《道德经》为例(3)以“言意之辨”为例8.《孟子》理想人格的哲学分析9.朱熹的分殊思想研究10.儒家思想(或道家、墨家)的现代价值: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视角1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1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13.儒学与宗教的关系14.儒家的和合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15.儒学与全球伦理1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研究17.庄子的自由观18.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19.先秦至两汉的真理观20.魏晋言意之辨的哲学价值21.朱熹的“格物致知”说研究22.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从本体到工夫: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研究)23.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再评价24.章太炎(炳麟)的“俱分进化论”25.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现代价值26.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27.《国语》中的“和”思想研究28.《论语》“仁”的多元阐释29.“蝴蝶梦”与庄子哲学的意境30.《庄子》中人物形象的哲学隐喻31.孟子与告子人性善恶论争的伦理意蕴32.《论语》的“言”“语”伦理思想研究33.老庄的本体思想比较研究34.《盛世危言》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构35.《墨子》的伦理思想研究36.中国“孝”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37.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38.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说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39.郭店楚简的思想价值(也可选取其中的一篇进行研究)40.论《易传》的辩证法思想41.论禅宗的“顿悟成佛”论42.论牟宗三“智的直觉”的观念43.中国传统哲学与21世纪中国哲学44.和谐:《洪范》的政治哲学45.《国语》的和同哲学46.价值论视野下孟子和告子人性论的分歧47.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朋友哲学48.“欲”与“仁”:《论语》关于“欲”的哲思49.韩非子《五蠹》的哲学价值50.自然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51.道德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52.功利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53.宗教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54.冯友兰和唐君毅人生境界论比较55.梁漱溟的科学观56.梁漱溟的自由观57.梁漱溟的国家观58.什么是科学胡适的科学观。
中国哲学中的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范文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一、中国哲学及其核心问题所谓“中国哲学”,广义言,就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应包括中国古代的、近代的和现当代的哲学思想在内。
但我们现在谈论“中国哲学”时,却是以狭义言之,即专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是自成体系的思想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中国近代哲学和现当代哲学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传人和刺激下的转型表现,已非独立自主、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了。
所以,现在来讲“中国哲学”理应是自成义理系统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当然,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目的是为了认识中国哲学的个性,而认识中国哲学的个性则有益于中西哲学的对比和沟通,特别有益于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刷新、激活中国古代哲学,以使其走向世界化和现代化。
说到“中国古代哲学”,还需作一些界定。
所谓“中国古代”,泛义言应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几个阶段。
但“中国古代哲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哲学思想,因为包括哲学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正式产生只是奴隶社会的事。
而“中国古代哲学”也不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起码主要不是,因为作为中国哲学之源头和滥觞的先秦诸子思想虽然诞生于奴隶社会,但孔、老、墨这些思想的出现已在中国奴隶制解体之际的春秋时期,而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更是中国封建制之建立时期,所以,严格说来先秦诸子并不是代表奴隶社会利益并为其服务的哲学思想,而已属封建社会的思想。
至于尔后的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很明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
所以,所谓“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就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并为其服务的哲学思想,它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形式就是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意本文由论文联盟h ttp://收集整理识形态的中国哲学究意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它究竟要探讨和解决什么问题呢?说起这个话题,又牵涉到目前学界已有争论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哲学还是道学?——从西方哲学的困境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表面 看来 , 《 伊 利亚特 》 跟哲 学 的确毫 无关 系 。《 伊利 亚特 》 讲 述 了特 洛伊 战 争 的一个 片段 。战 争 的 起 因是 , 特 洛伊 王子 帕里 斯拐走 阿 开奥斯 人墨 涅拉奥 斯 的妻子 海 伦 , 阿开 奥 斯人 在 阿伽 门农 的带 领下 , 围攻 特 洛伊城 , 企 图夺 回海伦 。在 战争 的第 九个 年 头 , 希 腊联 军 内部 爆 发 了 一场 将 帅 不 和 的 冲 突 。主
一
些 不起 眼 的零碎 。零 碎就毋 需多 言 了, 就自诞 生 以来 就 面临 着 合 法性 的
危机 , 争 议不 断 。整个二 十世 纪 , 中 国哲 学 界 的人 士 或 者 说 中国 的 学人 , 都 为 这个 问题 焦 虑 。心 志低
者, 以 自怨 自艾 的态度去 发 掘中 国发展 不 出西 方哲 学 的原 因 ; 心 志高 者 , 如 熊十 力 、 牟宗 三 等人 , 则 力 图
自西学入 华 以来 , 中 国 自身 的学 问就 面 临如 何 摆 的 问题 。在 经历 康 长 素 、 廖季 平 等 经 师 “ 最后” 的 挣扎 之后 , 五 四一代 的学 者作 了快 刀 斩乱 麻 的 处理 : 中 国学 问的 骨架 —— 所 谓 具有 思 想 性 的 部分 —— 以“ 中国哲学 ” 的名 义归 入哲学 的 旗下 , 其 余 部 分则 被 扔 进现 代 西学 各 学科 , 成 为现 代 西学 学 科 制 度 下
哲学还是道学 ?
从 西方哲学 的困境 看 中国哲学 的合法性 问题
曾 维 术
( 中 山大 学 博 雅 学 院 ,广 州 5 1 0 2 7 5 )
摘
要 : 中 国哲 学 的 合 法 性 问 题 源 自对 西 方 哲 学 优越 性 的 预 设 。 文 章 将 西 方 哲 学 的 源 头 追 溯 至《 伊 利 亚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探析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0 5 — 0 4 6 中国到底 有没有哲学 ?这是 一个 自中国哲学这一学科体 系成形 之初就一直紧紧跟 随的提 问 , 也是在一个西方的思维模 式下对中国思想 的质疑。假若连 中 国到底 有无哲学 这个问题 都没有解决 以前 , 是谈 不上中 国哲学 学科 , 也谈 不上 中国哲学 学科的“ 合法性” 问题 , 更谈不上新时代下 中国现代哲学 的发展
学、 西方哲学 、 印度哲学 以及 其他 文明 的哲 学。但 狭义上理 解 的哲 学就单单 只是西方 哲学 , 从这 个角 度来说 , 中国哲学 的确
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的“ 是什么 、 为什 么” 的助 产术 式的 提 问模式 , 为后来整个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 的研究方 法。胡适 以及冯友兰分别所 著的两本著作基 本奠 定了 中国哲学史 的研 究方法 , 即依傍 西洋哲学治 中国哲学史 的路 向。但是 , 这一 方
一
进入 中国则是在 1 9 1 4年 , 北京大学设立 中国哲学 门。1 9 1 6年, 谢无 量出版 了中 国第 一部系 统 的、 完整 的《 中 国哲学 史》 教科 书。1 9 1 9年 ,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 纲》 上卷出版 , 该 书被公认为 中国哲学这 门学科 的奠基之作 , 奠定 了这一学科 的基本走 向。 1 9 3 4年 , 冯友兰所著的《 中国哲学史》 问世 , 凭借 系统性和完整 性的特点完整地呈现出中国哲学史 的学科面貌。 自此之后 , 对
方 式 亦 有所 不 同 。
、
要谈中国哲学 , 首先必须对“ 哲学” 的定义有一个 明确 的认 同。然而 , 在“ 什么是哲学” 的问题上 , 长久 以来 哲学家们并 没 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但是哲学毕竟存 在了两千多年 , 所 以对 其 致的对象和笼 统的规定还 是有 的。学 界普遍倾 向于从广义 和狭义两个角度来 规定 哲学 的含 义 : 广义 的哲 学包 括 中国哲
中国哲学史导论
一、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
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 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1914年设立中国哲学门, 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的出版 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 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范式裁减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 起,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底哲学” 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 论,“中国哲学”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了解,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其 中的争论不仅是学术争论,而且是话语权之争,其次, 还须明白无论是作为近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 “中国哲学”是否合法,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中国古 圣先哲的思想精粹,不妨碍我们去学习我们民族的内 在精神意蕴;最后,这些争论为我们多向度解读中国 传统提供了可能,我们要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既不能“照着”西方 所谓哲学讲,也不能“接着”西方所谓哲学讲,而应该 是智能创新式地“自己讲”,讲述中国哲学自己对 “话题本身”的重新发现。如此,才学史的学科范 式:
其一是胡适本人奠定的学科范式,它的特点是以西 方哲学为参照建立中国哲学史的结构框架,如宇宙论、 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 学、宗教哲学等哲学部门,以汉学功夫来甄别史料,以 平实的语言来诠释史料。 其二是冯友兰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学科范式,特点是 不仅参照西方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框架,而且大 量套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术语来剪裁和附会中国哲学史料。 例如套用柏拉图的“理念”来解释朱熹的“理”。
(二)两一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有注重辩证思维的传统,两一关系问 题是中国哲学在思想方法方面的核心问题。中国古 代辩证法以阴阳为核心范畴,中国哲学用“两”来 表述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用“一”来表述阴阳之 间的统一关系,所以两一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有的哲学家强调“两”,提出“一分为二”、“阳 尊阴卑”;有的强调“合二为一”、“天人一理”。
合法性还是专业性:中国哲学作为“方式”
2019. 2
楚。因为中国 哲 学 首 先 是 现 代 学 术 的 产 物,而 对 整 个 现 代学术来说,专 业 性 是 基 本 要 求,若 其 不 能 明 确,则 现 代 学术无从建 立。应 当 说,专 业 性 而 非 合 法 性 才 是 中 国 哲 学的命脉所系。问题在于: 人们为什么更关注合法性问 题,却忽视了本来更重要的专业性问题? 我认为,除了与 文化上的价值、情感因素相关,更因为对中国哲学的概念 预设了一种极 成 问 题 的 理 解,就 是 把 它 当 成 一 个 对 象 概 念,指中国思想中能被“哲学”命名的对象或素材,或说是 中国思想中 的 哲 学。由 此,就 会 导 致 关 于 命 名 资 格 即 合 法性的无穷 争 议。 但 实 际 上,作 为 现 代 学 术 的 中 国 哲 学 不是对象概念,而是方式概念; 即“中国哲学”并非指中国 思想中的哲学,而是指用“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思想( 不 过,这与信广来所谓“中国思想的哲学研究”⑤ 不同,详见 后述) 。是故从“方式”的观点看,中国哲学的概念并不预 设中国思想可 被 称 为 某 种 意 义 上 的“哲 学 ”,所 以 合 法 性 并非学理上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个预设,就是 把“哲 学 ”一 词 当 成 命 名 某 些 思 想 传 统的名称,即把哲学理解成一个对象概念。西方哲学、中 国哲学、印度哲学等,是“哲学”一词在各个思想传统中指 涉的对象集; 这些 对象集的总和,就 是 哲 学 概 念 的 对 象 域。可是,当人们 日 益 发 现 除 了 西 方 哲 学,其 他 被 称 为 “哲学”的东西 很 难 在 此 对 象 域 中 对 号 入 座 时,就 引 出 了 某种思想 传 统 能 否 被 哲 学 家 族 接 纳 的 合 法 性 问 题。这 时,人们的视线 会 从“哲 学 ”一 词 的 对 象 回 溯 到 这 个 名 称 的涵义,即试图通过涵义的辨析,确定哪些东西具有命名 资格。然而,如果“哲学”的涵义在西方也不透明,恐怕只 能认为“哲学”与其命名一是汉语学界呈现出来的, 无论结果如 何,讨 论 就 此 打 住。不 过 人 们 依 然 觉 得 合 法 性是个“问题”,但大辩论的热情早已不再② ; 另一则是呈 现于海外学界的,确切说是以戴卡琳③ 、信广来④ 等人为 代表的选择,把合法性讨论本身当成素材,来分析沟通中 西文化的实 况 与 可 能。虽 然 也 曾 得 到 响 应,但 同 样 少 得 可怜。故从总体上看,合法性讨论已经偃旗息鼓了。
什么是哲学与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什么是哲学与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黄裕生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史》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 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法学?或者什么是政治学?这些问题可以有很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学科的对象和界限很明确.但是,如果问"什么是哲学?"那么答案就不那么简单.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在中国,通行的说法是"哲学是一种世界观".问题是,几乎所有科学都是一种世界观,至少是构成世界观的一部分.谁能否认物理学也是一种世界观?如果说哲学是一种世界观,那么,它恰恰是一种最可有可无的世界观.因为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完全依赖于其他学科.所以,把哲学视为一种世界观不仅无法使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而且将使哲学丧失掉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黄裕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新进展--兼析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J], 何锡蓉
2.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与现代发展之路--兼谈思想的创生能力与现代合法性之关系 [J], 严春友
3.知识性的哲学史与存在性的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J], 李景林
4.“兼总百家,必归于儒”——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J], 覃江华
5.从突破“两军对阵”到关注“合法性”——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之趋向 [J], 陈卫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哲学与文化之关系
文化作为哲学范畴具有十分广泛的涵义,既可以从广义上去理 解,也可以作狭义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活动所创 造的一切成果,即一切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事物或所有被“人 化”的事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 化。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华民 族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华夏这块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繁衍、 生存,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与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共 同汇聚成人类文化之长河,它们同是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绚 丽的奇葩。
第二,一天人。 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 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如北宋五子 之一的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观物外 篇》)北宋另一大儒程颐说:“道未如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 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二程遗书》)物我本属一体, 内外原无判隔。但为私欲所昏蔽,妄分彼此。应该去此昏蔽, 而得到天人一体之自觉。中国大部分哲学家认为天是人的根本, 又是人的理想;自然的规律,亦即当然的准衡。而天人之间的 联系者,多数哲学家认为即是性,人受性于天,而人的理想即 在于尽性;性即本根,亦即道德原则,而道德原则乃出于本根。
以上六个方面,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一般特色与根本倾向,与西方哲 学或印度哲学是不同的。要了解中国哲学,必先对于中国哲学的根本 特征有所了解,否则,必然会对中国哲学中许多思想感到莫明其妙, 最终也只能懂得中国哲学之皮毛,而不会深悟其精义。
思考:
西方近代哲学,由柏拉图的“理念论”发韧,中经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的“我思”之自明性和不可怀疑性,至黑格尔 的“绝对观念”而终结。西方近代哲学高扬主体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是作为一切信念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即理性。现 实物的现实性被规定为客体性,被规定为通过主体并为主体而 被理解的东西,是由进行表象的主体所表象的状态。
第三,同真善。 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至真 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即真即善,即善即真。从不离开善而 求真,并认为离开善而专求真,结果只是妄,不能得真。为求 知而求知的态度,在中国哲学家甚为少有。中国思想家总认为, 致知与修养乃不可分;宇宙真际的探求,与人生至善之达到, 是一事之两面。穷理即是尽性,崇德亦是致知。 西方哲学本旨是爱智,以求真为目的;如谓中国哲学也是爱智, 虽不为谬误,却不算十分切当,因中国哲学家未尝专以求知为 务。中国哲学研究的目的,可以说是“闻道”。
中国哲学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我们可以分说如下: 第一,合知行。 中国哲学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 一片。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即依其所知而在生活实践中以之为喜好、以 之为乐趣。 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 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 加以验证。即是,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己体察,而得到一种了悟; 了悟所至,又验之以实践。要之,中国哲学乃以生活实践为基 础,为归宿。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终。研究的目的在行,研 究的方法亦在行。
如中国人喜欢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魏晋玄学主张“言不 尽意”,如玄学家王弼就说过“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饮酒》一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 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国哲学强调“不可言传”、“言不尽意”、“真意”,虽带 有一定的神秘性,但绝非神秘主义。不可言说并不等于不存在, 恰恰是本真的存在和境界的自然朗现和澄明,若借用佛教的语 言说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借用禅宗的话说,即是既在红 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这实际上是内在超越的人生的境界。 正是从这一角度,有人称中国哲学是境界之学。西方现当代大 哲海德格尔,其在后期通过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
既然我们承认中华民族存在着文化,那么,作为文化有机组成 部分之一的哲学,其存在当然也是毋庸置疑的。哲学作为文化 的核心,是指导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智慧,即慧命所在。 (参见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我们这样说,基 于哲学是探究普遍的真理,就是说, 哲学所建构的范畴、概念、理论和原则,通常具有普遍适性。 即便如此,我们也并不否认哲学存在着特殊性的一面。
材料2:“哲学”在鲁汶大学是很重要的一门课:新生入学,
都要求选修一门“哲学概论”。尽管名为“概论”,但这门课 事实上将所有非西方文化的内容都排除在外。虽然这门课并没 有被称为“西方”哲学概论,但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哲学就是西 方的东西。因为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无须任何进一步的解 释……没有一个中国的大学仅仅讲授中国哲学而不讲授其他哲 学,更不必说在“哲学概论”的名称之下了。(戴卡琳〈比利 时鲁汶大学汉学系〉:《究竟有无“中国哲学”,《中国哲学 史》2006年第2期)
第三个阶段的回答是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们的回答:哲学 是讲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这三种界定都是关于包括人在内的世界整体的最大最高的普遍 性问题,都是广义的哲学。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哲学这个名词,当然也没有对哲学的 明确界定。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万物 一体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所广为宣传 的哲学,一般是把哲学界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 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学问。 牟宗三说:“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 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P4)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闻道” 亦曰“知道”或“睹道”。道兼赅真善:道是宇宙之基本大法, 而亦是人生之至善准则。求道是求真,同时亦是求善。真善是 不可分的。 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中国哲人,因思想理论以生活实践为依归,所以特别注重人生 实相之探求,生活准则之论究。未尝将我与非我分开,因而我 如何能知非我,根本不成问题。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与学生游南 镇,他的一个学生指着岩石中生长的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 之外,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 然,融为一片。西方哲学研究宇宙,是将宇宙视为外在于人的 而加以研究;中国人则不认为宇宙外在于人,而认为宇宙本根 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亦即是研究自己。中国哲人的宇宙论实 乃以不分内外物我天人为其根本见地。 天人相通的观念,是中国哲学一个极根本的观念,若不解此观 念,则许多思想都不能了解,而只觉其可怪而已。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 西方哲学以分别我与非我为“我之自觉”,中国哲人则以融合 我与非我为“我之自觉”。分别我与非我,故知论特别发达; 融合我与非我,则知我即等于知外物,故不重外在的求知。 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中国哲学不注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亦无形式上的条理系统。 中国思想家认为经验上的贯通与实践上的契合,就是真的证明。 能解释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上使人得到一种受用,便已足够, 而不必更作文字上细微的推敲。可以说中国哲学只重生活上的 实践,或内心之神秘的冥证,而不注重逻辑上的论证。
张岱年说:“哲学是研讨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及认识此种原理 的方法之学问。”(《中国哲学大纲哲学与中国哲学》P3,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世英说:“我以为哲学应是进入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高远境 界为目标之学。”对于这样的界定,他解释说:“我对于哲学 目标的这一界定,意在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 和西方现当代关于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 关系思想结合起来。”(《哲学导论导言》P7,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年版) 简言之,哲学主要是对人本身以及人与世界之关系等一系列最 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给以说明和解释的学问。
材料1和材料2集中反映了“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主义”,其 主要缘由在于人类走向近现代化过程中,西方凭借它先进的科 技水平与物质文明而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十九世纪著名的德 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明确断言,中国没有哲学。但自二战后,罗 素等一些西方哲学家一改西方学者传统、傲慢的态度,本着 “不知盖阙”的务实态度,如罗素曾著有《西方哲学史》、 《西方之智慧》(Wisdom of the West),可见,他并没有无 视东方哲学及东方智慧的存在。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中国哲学”取决于对“哲学”的 界定,如果存在“中国哲学”,那么,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 哲学有何特质及特点?
后来才有道教,又从外边输入了印度的佛教。中国思想家虽亦 受佛教道教的影响,然在根本态度上都是反对二教的,且多以 驳斥二教为已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曾置个人安危于不 顾而极力批驳佛教,以重振儒家道统为己任。先秦之际,孔子 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将鬼神悬 虚高搁而不多言之。当然,作为先秦“显学”之一的墨学颇信 天鬼而有宗教气息。但自道家老子打破天的尊崇位置后,哲学 家中以天帝为主宰者,可谓绝无仅有。比较之下,印度哲学是 与宗教不分的,西方中世纪哲学是宗教之奴婢(如托马斯阿奎 那、奥古斯丁皆是著名的宗教哲学大家),即使在近世哲学中, 亦多有以证明上帝存在为一重要课题的(如近代德国哲学大师 康德即以上帝存在作为人类理性之保证)
三、中国哲学的特质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精神气质以及民 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从而形成在探求人生宇宙普遍性真 理之哲学共性的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哲学特殊性。 概括地说,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或特质在于,中国哲学特重“主 体性”与“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刚好相反,不重主体性而 重客体性,它大体是以“知识”为中心而展开的。它有很好的 逻辑,有反省知识的知识论,有客观的、分解的本体论与宇宙 论,它有很好的逻辑思辨与体系的架构。但它没有通透的人生 哲学。
经过中世纪,发展到笛卡尔而进入其确立阶段,直到黑格尔而 达到成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之批判(主体性形而 上学,其标志性命题即可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存”来表达, 它彰显技术的工具理性作用,强调主客二分式的思维模式), 从而极力呼吁不要遗忘人的存在,主张以“思”与“诗”(即 体验和感悟)的相互倾心与互动,以拯救人类入于存在(的真 理)之中。由此可见,中国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所汲汲追求 的皆是人对整个世界的一种超迈的态度,唯其能超迈,才能领 略人生之真谛,终至回归到人之为人的本然状态与境界。 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中国古人自然也信天帝鬼神,但却没有 正式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