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是一门研究国家间互动和影响的学科,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期末复习时,我们需要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回顾。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复习要点:1. 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理论,理解它们的基本观点和对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
2. 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到现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了解国际体系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3. 大国兴衰:分析历史上的大国如何通过战争、外交、经济等手段影响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兴衰的原因。
4. 国际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它们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5.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6.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经济全球化如何改变国家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7. 区域冲突与和平维护:分析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冲突原因,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8. 环境问题与国际合作: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合作应对这些挑战。
9.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以及它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重要性。
10. 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如乌克兰危机、中美贸易战等,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国际关系动态。
复习时,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课堂笔记、观看相关纪录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做历年的考试题目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查漏补缺。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期末复习中取得好成绩,对国际关系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史 人教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和苏联力量均势的基 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冷战‛随之展开。‚冷 战‛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影响至深。 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说明在‚冷战‛局势下美国和西欧关 系的演变。(8分) (2)‚冷战‛局势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如 何?(6分) (3)‚冷战‛局势对于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 完整的影响如何?(8分)
⑾ 《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初,中、 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世界反 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⑿《开罗宣言》—1943年中、美、英三 国签订;盟国坚持对日作战到日本投降; 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⒀ 《波茨坦公告》—1945年苏、美、英 三国签订,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⒁ 《联合国宪章》—1945年中、美、苏、 英等50国在华盛顿签署。
⑶ 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
的不同?
①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生的。
② 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 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 ③ 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 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 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 也必然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
主要 矛盾
a、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法国 失败,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为主要矛盾。
C、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引发每一次世界大占。
4、一战后:
总特征(核心问题) : 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
主要矛盾:英美矛盾。如争夺国联控制 5、30年代到二战结束: 总特征(核心问题) : 走向战争
主要矛盾: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 家的矛盾
6、二战后到90年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高三历史课件:国际关系复习
六. 各大国的国别史 1. 英国: 世界世界霸主地位的得失 英国: 2. 美国: 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及动摇 美国: 3. 法国: 争夺欧洲霸主地位的图谋及破灭 法国: 4. 德国: 战后德国的崛起及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 战后德国的崛起及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5. 日本: 东亚霸主地位的确立,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 东亚霸主地位的确立, 及战后的日本经济。 及战后的日本经济。 6. 苏联: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 苏 苏联: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 联的改革及解体。 联的改革及解体。
4. 中美关系 侵华--二战结盟 扶蒋反共--敌视孤立 关系正常化—波动 二战结盟--扶蒋反共 敌视孤立--关系正常化 侵华 二战结盟 扶蒋反共 敌视孤立 关系正常化 波动 5. 中日关系 古代交往—近代侵华 追随美国反共---邦交正常化 古代交往 近代侵华---追随美国反共 邦交正常化 近代侵华 追随美国反共 6. 中苏关系 二战结盟—社会主义阵营 交恶 二战结盟 社会主义阵营---交恶 社会主义阵营 交恶---80年代关系正常化 年代关系正常化
五. 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1. 美日关系: (美国为主导 美日关系: 美国为主导 美国为主导) 侵略—支持 争夺---战争 占领---扶植 竞争. 支持---争夺 战争---占领 扶植---竞争 侵略 支持 争夺 战争 占领 扶植 竞争 伙伴 2. 美国与西欧: (合作 斗争 竞争 美国与西欧: 合作 斗争. 竞争) 合作. 1917年 1917年, 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 一战后, 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 一战后 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 与英争夺制海权 20世纪30年代, 与英法共同推行绥靖政策 20世纪 年代 世纪30年代, 二战爆发后, 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二战爆发后, 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二战后初期, 二战后初期, 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 (马. 北) 马 20世纪70年代, 美. 日. 西欧三足鼎立 20世纪 年代 世纪70年代, 90年代以来, 欧洲实力进一步加强 成为制约美国的一极 90年代以来 欧洲实力进一步加强, 年代以来, 3. 美苏关系: (敌对为主流 二战合作 美苏关系: 敌对为主流 二战合作) 敌对为主流; 十月革命后—武装干涉 苏德战争爆发后—加强援助 武装干涉; 加强援助.结盟 十月革命后 武装干涉 苏德战争爆发后 加强援助 结盟 二战后—同盟关系破裂 冷战对峙; 同盟关系破裂, 50年代后期起争霸 50年代后期起 年代后期起争霸 二战后 同盟关系破裂 冷战对峙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在国际关系史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回顾和复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事件和理论。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一些关键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和发展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交流,各个社会开始形成联系,并发展出不同的国际关系模式。
例如,古代的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和同盟,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都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的范围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战争,以及近代的殖民主义和工业化,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的国家主义思潮和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二、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事件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开始。
2. 冷战:二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了两个超级大国阵营,即美国和苏联的冷战。
这场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对抗,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
3. 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东欧剧变的开始。
这一事件对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三、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理论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竞争和冲突的系统。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追求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是依赖国际组织或合作。
2. 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国际法来实现和平与繁荣。
他们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规则和制度来解决国际争端。
3. 依赖理论:依赖理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1.范式(库恩paradigm):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为⽅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般框架和视⾓,它的字⾯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活的⽅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些假设。
2.理论:理论是⼈们建构出来⽤以⼀般性的解释⾃然和社会⽣活的特定⽅⾯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然科学的产⽣,源⾃对⾃然现象观察。
⼈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得到某种学说。
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
如果假说能借由⼤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理论。
3.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个分⽀,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
简⽽⾔之,国际关系是指⼈们超越国家界限建⽴起来的⼀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4.本体论:“本体”是唯⼀能够独⽴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
“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需证实的形⽽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门学问,是关于⼀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5.实证主义认识论:探讨认识本质,起源,和范围的⼀门哲学分⽀。
主要原则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的逻辑主义观点;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6.⼗四点⽅案:1918年1⽉8⽇,当第⼀次世界⼤战快结束时,威尔逊总统提出⼗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可⾏」的计划。
国际关系史复习
一、简答题1.外交革命时间:18世纪中期背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普奥关系恶化过程:“外交革命”是奥地利首相考尼茨根据当时欧洲大陆的形势进行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后欧洲外交关系格局发生的一次大变局,亦称“联盟颠倒”,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主要是英国、法国、奥德利和普鲁士四国之间的传统同盟与敌对关系发生的彻底的颠覆:一向处于敌对状态的波旁王朝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形成了同盟关系;而一向支持哈布斯堡王朝来反对波旁王朝的英国则转而支持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来反对哈布斯堡王朝。
结果:1756年1月普鲁士与英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协定》。
同年5月法奥也结成了防守同盟。
不久,俄国、西班牙、瑞典、萨克森加入了法奥联盟影响:欧洲“外交革命”后,出现了两个集团对垒的局面,开始了七年战争2.美西战争时间:19世纪末背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而正在不断走下坡路的西班牙成了美国的主要敌人,美国奉行门罗主义故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发动了这场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
过程:1898年美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美西战争爆发。
结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法国出面调停,于1898年10月召开美西和会,于同年12月签订了结束美西战争的《巴黎和约》。
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古巴,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
影响: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己任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美国与日本、德国乃至英俄的矛盾也随之加深了。
3.绥靖政策定义:指一战后,受经济危机影响,英法实力衰退,为维护其霸主地位及对社会主义苏联国家的仇恨与对弱小国家的蔑视而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并勾结的政策。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国际关系复习四部曲之:复习材料3---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复习名词解释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地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神圣同盟: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年9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三世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
其中心内容为: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
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这个文件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是美国在一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是美国试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
同时这个文件也有可取之处。
但是,美国当时的军事实力不及英法加上威尔逊在国会没有得到多数支持,因此面对有丰富外交斗争经验的英法政治家们,美国必将遭受重大挫折。
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
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
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
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5×6)1、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
1894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最终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2、美西战争:1898年打着支援民族解放旗帜的美国和为维护自己海外利益的西班牙所进行的战争,最终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10日年签订《巴黎和约》。
除英国外,各国都认为美西战争是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使得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3、日俄战争:源起日本对三国干涉还辽的主谋俄国心怀怨恨,日本积极寻找同盟,准备对俄战争。
1904年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爆发。
日本得到英美支持,俄国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远东成为国际斗争的角逐场。
中国领土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清政府软弱无力,后来美国出面调解战争。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这是一场垄断资本要求重分世界领土而发生的战争,其后果是把小国从竞争舞台上扫除出去。
4、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
西班牙王位问题是战争的导火线,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5 月 10 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
法国削弱,国际地位下降。
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5、北方战争: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发动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
战前,俄国、瑞典实力上升,土耳其北进,而处于战略要地的波兰相对弱小。
国际关系史复习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教皇子午线、国际关系行为体、三十年战争(5)、“掷出窗外”事件(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8)、让•博丹、《比利牛斯条约》(14)、《乌得勒支和约》(23)、《圣斯特法诺和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20)、北方大战(36)、《尼什塔特和约》、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24)、七年战争(28)、1756年外交革命、武装中立同盟、美国独立战争、根特和约、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正统主义原则、《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亚琛会议、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门罗主义、梅特涅、奥斯曼帝国、东方问题(50)、克里米亚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俾斯麦、1878年柏林会议、1879年德奥同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再保险条约》、《地中海协定》、光辉孤立政策、两C计划、利奥波得二世、法绍达事件、法俄同盟、中日甲午战争、三国干涉还辽、美西战争、英布战争、“门户开放”政策、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英日同盟、英法协定、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
二、问答题:1、近代国际关系史体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2、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3、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4、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6、试述17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国际关系史的特点。
7、试述18世纪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及影响。
8、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9、简析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10、简析克里米亚战争后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
11、评评1873年三皇同盟。
12、简述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中德法双方各自的活动。
13、俾斯麦结盟体系是怎样形成和调整的?14、俾斯麦体系为什么会瓦解?15、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16、英布战争爆发前英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准备活动?17、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其后果。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领域最著名的战略(思想)家答:1.【若米尼】(1779—1869)为拿破仑时期的瑞士军事家,之后亦服务于沙俄军队。
被称为“古往今来第一职业军人”,“国际战略关系学的牛顿”。
出生于瑞士,瑞士参军,1804年被德军任命为参谋长,后又参加法军,参加了拿破仑对俄侵略,还参加了法国攻打瑞士的战争,1813年投向俄军。
主要思想:⑴国际战争是同国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相同的正常存在。
因此,国际战争的策划者不必感到羞耻。
(2)国际战争的存在、爆发只要符合以下原因均可以视为国际政治生活的正常表达:①收回或保卫权利;②保护和维护国家的最大利益;③援助邻国,邻国的存亡与本国利益有关;④夺取与持有国实力不相称的土地,夺取者的实力能力及结果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这块土地在夺取者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主要著作:《大军作战论》、《战史》(27卷)、《战争艺术》若米尼的战略思想出自于其战争生涯的总结,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现今,其思想在许多国家的对外战略上都有着体现。
他的战略思想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活生生的体现,虽然我们现在不去肯定他的思想,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去干涉弱小国家时,若米尼的影子就会出现。
所以,我们纵然要珍惜和平,但我们不应也不能惧怕战争。
关于战争政策若米尼认为,战争政策是外交与战争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
他认为,战争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关于战略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为入侵别国或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以及把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艺术。
关于战术若米尼认为,战术是指挥战斗的艺术,即指挥师或独立支队独立作战,在决定性时间和地点投入主力进行战斗以及在作战现地根据条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艺术。
关于战争勤务若米尼认为,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科学,也是军队移动的应用艺术。
2.【克劳塞维茨】(1780—1831)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
国关院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讲义,国关史复习重点章节
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脉络·重点第三讲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争危机的加深引入部分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一战前(1914年)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欧洲本土除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以外没有爆发大的战争,一直维持着和平局面。
但是,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中,旧的“均势”结构不断受到冲击。
主要表现:各种秘密外交、秘密结盟正在加紧进行,主要是以德国为首的德、奥匈、意大利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协约国的形成;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出现:即下文所讲的三次危机、三次战争;美国和日本已经崛起成为世界性的强国,它们的参与使原有的国际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德国加紧推行“世界政策”向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公开挑战。
总之,旧的国际政治均势结构已在世界的剧烈动荡中趋于削弱,新的国际政治结构必将取而代之。
一、德国实力增强、英国趋于衰落,英德矛盾加深:1871年德国统一,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
英国经济增长缓慢,实力日渐衰落。
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要求按国力重新瓜分世界,向英国的霸主地位和国家利益发起挑战。
为了改变英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孤立地位(光辉孤立,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传统的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避免欧洲大陆出现强权挑战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英国采取不与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结盟的政策。
)应对德国的挑战,英国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初开始做大幅度调整,一方面在远东与日本结盟,阻止沙俄在远东的扩张。
另一方面在欧洲与法国接近,以共同应对德国。
此形势下,英德矛盾迅速加剧。
在1901年英德最后一次结盟尝试破裂之后,英德开始互相视各自为重要对手,英德矛盾成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二、三国协约形成英法协约:1904年英法为联手对抗德国而签订的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定。
1901年英德最后一次结盟努力失败之后,英国将德国视为最危险的对手,转而向法国接近。
1898年的法绍达事件中,法国的让步解决了两国间的主要矛盾,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多项选择、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 、国际体系: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彼此互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2、国际格局:指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和态势。
3 、国际秩序:以一定国际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4、国家权力;是一国控制或影响国际环境和他国意志与行为的能力,是一国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手段。
5、亚洲安全观: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6、均势外交: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7 、首脑外交:指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的外交活动8 、公众外交:指一国面向国内外公众营建总体。
9、布什主义: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10、示范性冲突:11、全球问题: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并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内涵: (1) 国际社会层面 (2)社会人类学层面 (3)自然与社会层面12、雅尔塔体制: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 1943 、11)、雅尔塔会议( 1945 、2) 和波茨坦会议( 1945 、7)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13 、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
国关史期末复习:国际关系史复习
章: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信科系10级思 考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是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
1、首先,它造就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登上了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宝座。
由于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美国不仅没受到多大的损失,还利用出售军火发了战争财,经济力量空前发展。
战争还刺激美国军事力量的膨胀。
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世界各地拥有军事基地,还垄断着原子弹。
2、其它帝国主义国家降为资本主义二流国家。
德意日作为战败国,经济、政治上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英法受法西斯侵略影响,国力大大削弱。
经济上依赖美国,使美国乘虚而入,逐渐开始了对西欧的控制。
3、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崛起,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由战时合作迅速转为冷战。
大战给苏联造成了严重损失,经济损失达4850亿美元,人口死亡2000万。
苏联对二战胜利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随着二战胜利结束,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
4、给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英法等殖民主义国家陷于战争,大大削弱,各被占领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相继独立。
5、一方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军事需要促进了科技发展,如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40年代末起,美国便发生了技术革命。
这也使得科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空前明显。
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概括性叙述:(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
(2)美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处于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提出冷战。
较完整的叙述: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三十年战争(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2)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3)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评价: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
它们先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战,信教诸侯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敌我的主要依据。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民族君主国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的世俗化这些在中世纪就已经酝酿成熟的欧洲新现象,现在有了一个被大家(除罗马教皇外)所共同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局,欧洲国家的组织形式真正开始走出了中世纪。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1648年10月24日签订。
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
(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主要内容)(3)历史意义: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集体安全: 20 世纪30 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
20 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见远东战争策源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
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前提。
1933 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积极步骤。
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
1939 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
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致使德、意、日提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国轴心: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林-罗马轴心。
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又被称为“钢铁条约”)。
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于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
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
五月危机:1938年5月,德国希特勒以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给予苏台德区的日尔曼人“自治”权利为借口,命令德国军队开到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线附近,以此向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战争恫吓和武力威胁。
对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采取坚决拒绝态度,国际社会舆论也表示强烈反对。
此时希特勒感到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足,被迫决定停止活动。
1938年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1. 三十年战争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按3. 《比利牛斯合约》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5. 北方大战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 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革命8. 俄普奥三分波兰9. 《提尔西特和约》10. 大陆封锁政策11.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 1848年欧洲革命13. 神圣同盟14. 四国同盟15. 门罗宣言16.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 德国统一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 三皇同盟19. 三国同盟20. 三国协约(协约国)21. 东方问题22. 光辉独立23. 三国干涉还辽24. 法绍达事件25. 美西战争26. 英布战争27. 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 门户开放政策29.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30. 英日同盟31. 《拉匡尼基协定》32. 两次巴尔干战争33. 萨拉热窝事件34.35. 威尔逊十四点36. 《和平法令》37. 《布列斯特和约》38. 英苏贸易协定39. 热压那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 《凡尔赛和约》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44. 《五国海军条约》45. 《九国公约》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 《道威斯计划》48. 《洛迦诺公约》49. 《非战公约》50. 《杨格计划》51. 胡佛延债宣言52. 不承认主义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 田中奏折55. 斯特莱沙阵线56. 《英德海军协定》57.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 《东方洛迦诺公约》60.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 《蒙特勒海峡公约》62. 《不干涉协议》63. 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64. 睦邻政策65.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66. 绥靖政策67. 《慕尼黑协定》68.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 英法苏谈判7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 《有田-克莱琪协定》72.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73. 《苏日中立条约》74. 《租借法》75. 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 东方战线77. 珍珠港事变78. 《大西洋宪章》79. 《联合国家宣言》8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 东方慕尼黑阴谋82. 第二战场83. 开罗会议84. 德黑兰会议85. 布雷顿森林会议86.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 雅尔塔体系88. 旧金山会议89. 波茨坦会议90.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间:2005年04月2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5×6)1、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
1894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最终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2、美西战争:1898年打着支援民族解放旗帜的美国和为维护自己海外利益的西班牙所进行的战争,最终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10日年签订《巴黎和约》。
除英国外,各国都认为美西战争是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使得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3、日俄战争:源起日本对三国干涉还辽的主谋俄国心怀怨恨,日本积极寻找同盟,准备对俄战争。
1904年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爆发。
日本得到英美支持,俄国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远东成为国际斗争的角逐场。
中国领土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清政府软弱无力,后来美国出面调解战争。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这是一场垄断资本要求重分世界领土而发生的战争,其后果是把小国从竞争舞台上扫除出去。
4、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
西班牙王位问题是战争的导火线,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5 月 10 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
法国削弱,国际地位下降。
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5、北方战争: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发动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
战前,俄国、瑞典实力上升,土耳其北进,而处于战略要地的波兰相对弱小。
而西欧诸强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顾及。
战争以俄瑞为主,于1700年开始历时21年。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几乎卷入了全部欧洲国家。
其间双方各有胜负,同盟组合与分化也多次变化。
结果俄瑞签订《尼斯塔得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出海口圣彼得堡,海上力量不断增强。
6、1812年俄法战争:1812年俄国与法国之间爆发的战争。
拿破仑一世为争夺欧洲霸权,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政策。
俄国拒绝参加大陆封锁,使俄法矛盾尖锐化。
6月24日,拿破仑一世对俄国不宣而战,俄军在巴克莱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引起强烈不满,换总司令后很快在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
尔后俄军主动撤离莫斯科,威胁法军交通线,并组织军民“坚壁清野”,法军饥寒交迫,沿南方撤回。
俄军转入反攻,追歼大量法军。
7、俾斯麦:人称“铁血宰相“,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意志,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
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
由于其对德国统一的贡献,加上卓越及伟大成就,俾斯麦最后获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
8、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在历史上,是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的。
9、神圣同盟: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针对法国大革命以及为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所建立的国家联盟。
最初由俄、奥、普组成,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主要发起者,同盟国表面上强调三国是根据基督教义组成同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要互相帮助,实际上列强希望借此维护在维也纳会议上确定下来的各国利益和欧洲旧秩序,反对资产阶级和民族革命。
此后欧洲几乎全部国家都加入了其中。
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后,神圣同盟才名存实亡。
10、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
它的目的是使英国在商业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地位,迫使英国投降,法国则可以在同英国的长期争霸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1806年拿破仑发布的“柏林敕令”是大陆政策全面开始实施的标志。
拿破仑不顾欧洲各国人民的利益强制推行大陆封锁政策,损害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全欧洲的反对,最终在欧洲爆发了一场冲击大陆封锁体系和拿破仑帝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11、门罗主义:美国第五届总统詹姆斯·门罗于1823年提出的美国当时的对外政策。
它主要包括“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非殖民原则”。
这三项原则构成后来的称为“门罗主义”的政策体系。
门罗主义是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和统治阶级扩张政策的新发展,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国内资本主义和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和拉丁美洲的新形势,宣言发表的目的主要是对抗英国在拉美的渗透以及对美国具有威胁性的英国外交,也部分地是为了对神圣同盟可能进行的武装干涉予以警告,以便加强美国在拉美的势力和影响,为以后进一步向拉美扩张铺平道路。
12、维也纳格局:拿破仑战争失败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其主要目的是恢复马坡路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地。
通过的协议、条约和宣言构成了维也纳体系,形成了英、法、俄、普、奥五极均势结构,重建了欧洲和平。
维也纳体系的维护机制是神圣同盟、第二次巴黎合约、四国同盟和欧洲协调,而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维持近半个世纪的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是第一个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国际格局。
13、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648年10月24日,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参战各国为了回复欧洲和平,在威斯特法利亚召开会议结束战争,会议上签署了《威斯特法利亚合约》,形成了威斯特法利亚体系。
和会开创了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肯定了国家主权,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对后世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在巴黎郊区凡尔赛宫签订。
和约共15部分440条,其中第一部分为国联盟约。
和约的主要内容是在领土、军事、赔偿和殖民地问题上对德国进行大力制裁。
和约不顾中国是战胜国,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租借地让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并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是在战胜国列强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订立的,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15、拉巴洛条约:1922年热那亚会议上苏维埃代表团利用德国同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同德国代表团在热那亚郊区的拉巴洛谈判并签订条约。
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双方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的赔偿。
《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肯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同苏维埃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
它的签订沉重地打击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霸权政策,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16、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日本军队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
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後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
17、国际联盟:最初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建立各国参与的共同联盟,在这个框架内解决国际争端。
美国企图由此对国际关系施以更多影响,但由于党派之争等原因,国会没有通过这一盟约草案。
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被列为《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
实际上国际联盟由英法把持,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
由于国际联盟无法行使世界政府的权力,软弱而无法达到真正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和平,在1945年联合国建立后宣告解散。
18、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及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体系的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建瓜分世界的体系。
二、简答题(3×10)1、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过程。
首先,普鲁士为统一做了充足的经济准备:建立关税同盟加强德意志各邦国与普鲁士的联系,并做了充分的外交准备,俾斯麦通过复杂的外交手段获取了俄、英、意等国对德国统一的默许甚至是支持。
其次,发动普奥战争,击败奥地利,扫除统一德国路途中的重要竞争对手。
最后,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扫除最后一个阻碍德国统一的障碍,1871年,普鲁士皇帝的法国巴黎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国皇帝,建立专制色彩浓厚的立宪政体,德国最终统一。
2、一战前英国的光荣孤立。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年,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1)实施原因:英国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以及保护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与自治领,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同时,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放手海外扩张。
(2)实施条件:19世纪中期以来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拥有一支足以称霸海洋的强大海军;岛国地理位置保证安全。
(3)放弃原因: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尖税,损害英国威望的事情接连发生。
为了保住英国在华利益,倡议同美国和其他大国订立同盟以阻止俄国扩张,与日本结成同盟。
之后,又签订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结束。
3、国联为什么没能阻止二战爆发。
(1)没有武装部队.(2)决议需要所有会员国一致同意。
(3)一些强国没有加入: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努力促成了国联的成立,美国却从未加入国联。
(4)日本和意大利虽然均为永久会员,却分别为了进一步实践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而悍然退出。
(5)缺乏常驻组织,对国际事务反应缓慢。
(6)重要的成员国倾向保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