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是百姓生活之源_共10篇.doc

合集下载

关于老百姓生活热点的论文1500字

关于老百姓生活热点的论文1500字

关于老百姓生活热点的论文1500字一、民生和民生问题“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关注和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民生思想的分析重视民生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相比,它是最科学、最关注人的。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道主义始终是资本主义的重要武器,是与唯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关心的就是人的利益。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那种脱离了人的活动和社会历史、与人无关的物或自然,是不存在的。

心得体会: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新)1.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27)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

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要全面把握民生和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就要兑现。

决不能开空头支票,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

2.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28)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

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问题分析

民生问题分析

民生问题的调查分析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十大民生问题

十大民生问题

十大民生焦点问题: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就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0.4%,但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所以要关注这个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是教育乱收费问题,刚刚退休的张保庆怒斥了教育腐败现象,一个是教育乱收费,一个是教育助学贷款。

第三个问题是医疗费用高、药价居高不下。

第四个问题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出台了一个报告,关于我国的医疗改革的评价报告,最后说是不成功的的医疗改革。

措施:(1)、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

(2)、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大政府的投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鼓励城市医师到县乡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并逐步形成一项制度。

(4)、彻底实行医药分开。

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

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农民征收问题。

胡锦涛、温家宝领导执政之后,花了很大的力气解决“三农”问题,但这方面的问题由于积累的问题太多,现在仍然是一个民生焦点问题。

第六个问题是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一直是近几年来屡禁不止的事情。

大家知道在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过,当然它包括矿难、瓦斯爆炸等等。

食品安全对策1、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2、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3、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4、严查大要案与建立长效机制并重第七个问题,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

比如说现在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在想这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率和大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是有关的,去年是30:1,今年大约是50:1,其中一部分还是给在职的,到大学生这里怕是60:1、70:1。

大学生就业与民生问题

大学生就业与民生问题

1.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说句大白话,就是过去所说的臣民今天所说的公民生存状况,这是自有国家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从古代帝王,到现代政府,谁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不重视民生,老百姓就可能成为覆舟之水。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

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

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

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心得体会: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新)1.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27)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

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要全面把握民生和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就要兑现。

决不能开空头支票,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

2.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28)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

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典申论范文: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

经典申论范文: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

经典申论范文: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

首先,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农民工收入普遍较低,这些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较大。

因此,政府需加大扶贫力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并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收入。

其次,要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价值体现。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特别是要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再次,要改进收入分配制度,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群体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收入。

因此,要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调控和税收力度,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同时,要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实现工资与工作贡献相适应,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

最后,要加强对收入分配政策的监管和评估。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措施虽然已经不少,但是执行和效果的监管还不够,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因此,要加强对收入分配政策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收入分配政策的公平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要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需要从保障低收入群体、促进教育公平、改进收入分配制度和加强对收入分配政策的监管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收入分配与社会民生

收入分配与社会民生

收入分配与社会民生在现代社会,收入分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社会民生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民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改善收入分配的建议。

一、收入分配对社会民生的影响1. 影响社会公平公正: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一部分人拥有巨额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则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种不平衡的收入分配会引发社会不满和矛盾,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威胁。

2. 影响消费能力: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能力。

高收入者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居住和娱乐等方面的资源,而低收入者则可能陷入贫困和生活困境。

收入分配不合理会导致消费能力的不平衡,影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3. 影响社会发展: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高收入者的投资和消费能力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减少贫困。

同时,合理的收入分配也可以推动社会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二、改善收入分配的建议1. 建立健全的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通过税收调节、福利政策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社会公平公正。

2. 加强教育与培训:教育是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最好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应加大扶贫教育的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竞争力。

3. 促进创业和就业:政府应积极推进创业和就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来源。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提供对低收入者的必要保障,减轻社会负担,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5. 推动农村发展:农村地区是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来源之一,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民生问题与社会管理

民生问题与社会管理

民生问题与社会管理一、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1、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

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

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2、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

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概念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

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关心的就是人的利益。

必须从实际情况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际地关心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生、关注民生。

党的十七大更指出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民生问题,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民生和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关注和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民生思想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关心的就是人的利益。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那种脱离了人的活动和社会历史、与人无关的物或自然,是不存在的。

收入分配与民生保障

收入分配与民生保障

收入分配与民生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收入分配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同时,民生保障作为社会的基本底线,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本文将探讨收入分配与民生保障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以及如何加强民生保障。

一、收入分配与民生保障的关系收入分配涉及到社会中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而民生保障则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可以说,收入分配是民生保障的基础,而民生保障则进一步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二、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

为了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首先需要加强调控措施,缩小贫富差距。

这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实施差别化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力度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提高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和收入水平。

这可以通过推动工会组织的发展,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手段来实现。

另外,科技创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创新者的收入水平,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

三、加强民生保障除了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加强民生保障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首先,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性。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同时,应加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通过建立全民医保制度,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减轻个人因医疗问题而面临的经济压力,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另外,加强住房保障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

通过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解决城乡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提高他们的居住条件,增加幸福感和对社会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收入分配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互为促进。

民生之源---申论范文

民生之源---申论范文

民生之源——谈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收入分配无疑是利益实现的主要途径,能否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实现收入分配的公正、公平是实现政治建设的终极目标;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平等参与社会分配权益的基本保障,是民生之源。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部分阶层、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这不仅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更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必然有曲折漫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我们虽然将社会财富比喻成“蛋糕”,把做好收入分配称作“分好蛋糕”,但进行收入分配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并不能简单地将“蛋糕”重新切割,需要从问题的根源上谋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不能一蹴而就。

收入分配优化调整不能仅着眼于经济领域的调整,还需从长远统筹。

从根源上解决收入差距问题,首先要实现教育公平。

有学者曾指出,一个农村大学生可以使一家人脱贫,这种说法绝非夸大其词。

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收入状况,而教育的公平是这个家庭的下一代在未来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一些富裕地区和有权阶层甚至占据了教育资源的垄断性地位,使得收入分配公平夭折在襁褓中。

实现教育的公平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多管齐下,治理酒后驾车近来,酒后驾车引起的社会惨剧频频发生,给不少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酒后驾车也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马路杀手”,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相当多的司机安全意识淡薄,盲目自信,麻痹大意;二是社会上劝酒风气盛行,逢宴必饮,给酒后驾车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交通管理执法不严,对有些酒后驾车者包庇纵容;四是执法前后不连贯,在一段时间的严打之后,放松警惕,导致酒后驾车愈演愈烈;五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细化,醉酒驾车肇事处罚力度不够。

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生活质量”,平抑物价:从食品支出来看,尽管低收入群体人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是仍与高收入群体人均支出有差距。

事实上是由于物价上涨,低收入群体上半年用于购买食品而增加的支出部分占其同期收入增加部分的比例是15.3%,而高收入群体这一比例只有7.5%。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中低收入群体用于购买肉、蛋、奶、鲜菜(鲜果)等主要副食品的数量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支出却有所增多,表明中低收入群体今年上半年购买与去年同期等量的主要副食品就要多花钱了,换言之,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上半年所增加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物价上涨“吃”掉了。

而高收入群体则在数量和支出上均有所上升,表明高收入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消费能力远大于中低收入群体。

无论是从调查数据上看,还是从实际生活消费上包括居民的切身感受上来看,中低收入群体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中那些依靠社会最低保障收入生活的较为贫困的家庭,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更为明显。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国家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多次大幅度调整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提高了离退休人员及低保标准。

收入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消费量的增加,拉动了物价上涨。

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价格上涨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个“较弱”:1、居民收入偏低,承受能力较弱。

2、社会保障功能较弱,还有待于加强。

3、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应对市场物价突变能力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过几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几乎每次都与粮食有关。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一千个“面子工程”比不过一个“民生工程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又是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功。民生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牵涉到社会的文明。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影响一个地方的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兹事体大,不可不察。因此,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官员,要时时牢记民生,不忘民生,要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国家才能和顺、和美、和谐。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是“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重民生,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民以食为天,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谐。保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做好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被写入宪法,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方针。一是优先做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这是长期社会保障的基石;二是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等;三是要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安民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安全生产,建立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预防处置应急机制应着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安全、有序、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各级人民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职能,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强民生,着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营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民生,着力解决社会公正问题,顺民心,畅民意。民生问题解决得愈好,经济社会就愈能顺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如期实现。

申论热点: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

申论热点: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

申论热点: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为您整理了《申论热点: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这里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申论热点:让收入分配更顺应民心背景链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成就梦想。

让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不仅关系到劳动者个体的尊严,更关系到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部分指出,抓紧制定收入划分改革方案,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专家解读分析近年来,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但“被增长”“被平均”的抱怨也不时见诸公共舆论空间。

有人说,辛勤工作没用,再怎么加班加点、绞尽脑汁,收入还是不如房价跑得快;有人说,现在致富最快的是“炒钱”,即炒股、炒房、炒外汇。

如果任由这种观念蔓延,不仅影响物质财富的创造,更可能导致奋斗精神的流失。

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环节之一,分配对生产、消费与交换的不断延续和持续扩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矢志不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能让肯干、能干的劳动者更多地积累财富,让诚实守信专注实干的人更有奔头。

对策让收入分配顺民心,需要提高收入增长动能。

大家都盼着收入连年快跑,而收入增长总体上有赖于经济总量的扩大。

只有把蛋糕做大,才有更多资源可供分配,更多财力可用于民生。

只有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速,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劳动者享有发挥才智、提升收入的机遇。

让收入分配顺民心,需要继续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发挥制度作用,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机制和竞争环境,不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改革开放实际成果造福劳动者,使普通劳动者在再分配中获得应有的收益。

让收入分配顺民心,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和方向,使收入分配向“橄榄型”结构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农民福利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农民福利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农民福利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农民福利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农民福利的关系,以期为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居民以农民为主,农业收入仍占据着他们收入的主要部分。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一部分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增加了非农收入。

然而,仍有不少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

二、农民福利的提升农民福利的提升是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推进农民福利的提升,比如农村医疗保障、新农合、农村教育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提供的福利,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福利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提高农民对居住在城市的家属的吸引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村产业发展。

三、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问题然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其次,农民的收入来源不稳定,受农业产量、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波动和冲击。

此外,农村居民的教育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他们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

四、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改革要解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改革。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农民能够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

同时,要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了提升农民福利,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收入分配与人民生活幸福感

收入分配与人民生活幸福感

收入分配与人民生活幸福感当谈论到收入分配问题时,往往会引发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收入分配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经济状况,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以确保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首先,理解收入分配对于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需要从基本需求开始。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基本需求通常包括食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

只有当大部分人都能够得到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机会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才能够得到保障。

因此,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是不可避免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能力、技能和努力程度不同,导致了收入差距的存在。

这种差距本身并不一定是不公平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竞争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当一部分人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人时,社会的公平性就会受到质疑。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节收入差距,以确保人民的生活幸福感的提升。

一种常见的调节收入差距的方法是通过税收制度实现。

通过设置递进税率,对高收入群体征收较高的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富差距。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员工福利,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这种方式可以促使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另一种调节收入差距的方式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

通过这些制度,政府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即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这不仅能够减轻个体的经济压力,还能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并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来调节收入差距。

教育被视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通过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每个人提供获得技能和知识的平台。

居民生活水平分析论文居民收入分配论文

居民生活水平分析论文居民收入分配论文

居民生活水平分析论文居民收入分配论文江苏GDP含金量低于浙\沪的原因探析摘要:富民强省是江苏省21世纪初的发展定位。

文章通过对同属长三角经济区的江浙沪的GDP 含金量的比较,对江苏GDP含金量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外资依存度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快、人力资本存量偏低以及城镇化水平低是重要原因,最后对江苏的富民政策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富民强省;GDP含金量;居民收入;长三角经济区江浙沪同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

2010年国务院为长三角地区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因此,富民强省(市)已成为江浙沪“十二五”规划的最强音。

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可见,富民强省是江苏“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本文拟在江浙沪GDP含金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的富民强省战略进行评析、探讨。

一、尴尬的排名:江浙沪谁最富江苏是经济强省,2010年的江苏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

2010年江苏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1.78倍,位列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

然而,根据中国经济研究院对2010年各省、区、市GDP含金量进行的排名,江苏名列第23位,而上海排名第1,浙江排名第10 。

GDP含金量又称居民收入幸福感指数,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用居民收入衡量GDP含金量的高低,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居民收入的增长,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一向以经济大省自居的江苏其GDP的含金量如此之低,就是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苏居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即“省强民不富”,与“富民优先”战略背道而驰,这一现实值得反思。

江浙沪同处长三角地区,因此,江浙沪的比较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人均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江浙沪GDP、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比较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_共10篇范文一: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事关全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十分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随同经济体制改革相应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小成绩,从1978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45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35倍,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很突出,呈现出多年采取措施却长期未得到解决的态势。

值此“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且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日不远之际,讨论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出路,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首先是两个比重偏低,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

其次是分配关系不合理,表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

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我国收入最低行业与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差距高达15倍,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地区收入差距仍然偏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收入相差2.68倍;群体收入差距更是进一步拉大,少数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上百倍,个别的相差上千倍。

再次是分配秩序不规范,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不少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事业单位和某些国有企业制度外发放的收入多,津贴补贴名目繁杂、渠道混乱;垄断行业企业还发放名目繁多的福利待遇,据财政部门调查单位之间最高福利与最低福利竟然相差300倍;一些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失范,等等。

这些问题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体制加快转轨进程之中,发展和恶化于近些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战的阶段。

这些问题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早已引起中央的重视,党的十五大即提出了“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和“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更是多次提出“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一系列指示。

有关主管部门也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其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看,效果不明显,上述三大问题仍然存在且呈现继续恶化趋势。

这一症结到底在哪里?值得深思。

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深层次问题的制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着分配问题的解决。

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不少行业、地区高消耗低产出,这使得这些行业地区财富增长相对缓慢,制约着行业、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经济结构不合理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外依存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小、低附加值产业产品多、低层次劳动者供过于求等,使农民增收、外向型行业和低端行业企业劳动者以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非全日制工等人员工资增长难以实现,加之垄断企业的地位强化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良并存,以上这些都助长了城乡、行业、群体收入差距拉大;而经济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如城乡之间尚未完全打破的分割管理体制、对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发展支持政策的不平衡以及社会诚信的缺失等,也严重制约着分配关系的理顺和分配秩序的规范。

一句话,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分配领域存在的三大问题无法根本解决,这也是三大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深层次原因。

二是利益团体的制约。

改革开放到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在此进程中,某些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与其他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形成了很大差距,这其中有合理因素,但同时也存在不合理因素,即依靠权利、垄断地位、人员身份区分等手段获得的不合理收入。

这些行业、部门、群体在社会中一般都居于有利位置,其基于自身利益往往有意无意对理顺分配关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持反对或阻挠的态度,这大大加大了解决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难度。

三是收入分配政策措施不健全、有关方面配合不得力的制约。

收入分配是一个大系统,其构成因素有分配主体、分配内容、分配手段、分配结构、分配水平、分配关系等,涉及一次、二次、三次分配领域,包含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工资分配等多方面内容,且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相互联系、制约。

时至今日,如果不系统设计安排收入分配政策措施,并由有关主管部门配合实施是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也是难以抓好落实的。

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设计安排恰恰缺少系统性,没有一个最高层机构总抓分配改革,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基本都是治标性质的,且往往不够周全,普遍带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色彩,工作中有关主管部门又没有形成高效的合作,这也是造成其收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综合以上,可以看到,分配领域三大问题之所以呈现出多年采取措施却长期未得到解决的态势,有其客观必然性和极其复杂性;同时,还能看到,今后要解决这三大问题,仍然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解决分配领域主要问题的出路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这为我们针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理清解决问题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我认为出路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重新梳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

即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整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一个高层次、广视角的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经济社会体制以及建设社会诚信制度等为依托,做好四方面衔接,即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中促进增加社会财富;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市场交换行为中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通过标本兼治来逐步解决分配领域的三大问题。

二是加强对收入分配改革的领导,设立高层次的领导机构。

鉴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改革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挂帅,有关部委参加,统筹规划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同时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分工又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收入分配的系统配套改革。

三是研究拟订收入分配整体改革方案。

由国家层面的领导小组研究拟订整体改革方案,冲破既得利益团体的阻挠和束缚,进一步明确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指导思想、原则,明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大格局,将两个比重提高的额度和期限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之中;同时,明确调整经济结构以促进调整分配关系、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以促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步骤;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政策措施及实施步骤等,为标本兼治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指明方向。

2008年,国家发改委已经按照国务院指示研究起草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充实完善并早些出台。

四是抓好标本兼治措施的贯彻落实。

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科学生产,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推行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把低附加值产品逐渐变为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增加社会财富,把收入分配的蛋糕做大;逐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出口的依存度,控制并减少国外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大力加强对非公有经济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实施打破垄断的各项措施,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等的正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利于缩小其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收入差距;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全面建立社会诚信制度,为规范分配秩序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减少并纠正做假帐、违反劳动合同和拖欠工资等现象。

五是抓好分配问题的重点突破。

当前要狠抓收入差距过大这一问题,重中之重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把提高农民、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企业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作为重点,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增加对社会保障基金投入的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支持,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各类社会保险标准,建立普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等来实现;其中,对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应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其负担和压力,引导和鼓励其给员工增加工资。

同时,着力调控过高收入,对那些企业高管的过高收入,某些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要加强监管和调控,控制其收入的不合理增长。

通过这些措施,在近期内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得到提高,使城乡、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此外,还要整顿分配秩序,查处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等行为,清理整顿乱发、滥发津贴补贴福利待遇等行为;打击非法收入,包括一些官员以公权谋私利的贪腐行为,行贿受贿、制假售假、制黄贩黄等谋取暴利等行为。

总之,收入分配改革虽然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阻力,但这是亿万老百姓的殷切期盼,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所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需求,是体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必行之举,其大势已不可阻挡。

可以预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只要找准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理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收入分配整体改革方案,下决心冲破利益团体的阻力,多年来存在的收入分配顽症问题一定能够得到逐步解决。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事关全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十分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随同经济体制改革相应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小成绩,从1978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45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35倍,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很突出,呈现出多年采取措施却长期未得到解决的态势。

值此“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且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日不远之际,讨论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出路,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