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辙形成的因素与评价
沥青路面车辙报告

沥青路面车辙报告1. 背景沥青路面是目前常见的道路建设材料之一,具有耐久性和舒适性等优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车辆的频繁行驶,沥青路面上会出现车辙,对车辆行驶和行人通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沥青路面车辙的形成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 车辙形成原因2.1 车辆负荷:沥青路面车辙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是车辆负荷。
过重的车辆或大型车辆会给沥青路面造成较大的压力,导致路面变形,进而形成车辙。
2.2 频繁行驶:频繁行驶也是车辙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某些高流量道路上,车辆不断地来往,给路面带来了持续的压力,使得路面渐渐变形。
2.3 天气影响:天气条件也会对车辙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高温天气下,沥青路面可能会软化,容易被车辆压出车辙。
而在冷冻天气或雨雪天气中,水分会渗入沥青路面,加剧路面的破坏。
3. 车辙对道路的影响3.1 安全隐患:车辙对道路的行驶安全产生一定的隐患。
车辙会增加车辆行驶时的颠簸感,降低车辆的稳定性,增加车辆与路面的摩擦力,影响驾驶员的操控能力。
3.2 舒适度下降:车辙使得道路表面不平整,给乘车者带来不舒适的感觉,尤其是对于长途巴士、卡车等重型车辆的乘车体验更为明显。
3.3 维护成本增加:车辙的形成需要对道路进行维护修复,增加了道路的维护成本。
频繁的修复工作不仅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给交通行驶带来一定的不便。
4. 解决方案4.1 道路设计优化:在道路建设初期,可以通过优化路面结构设计来减少车辙的形成。
采用更适合当地气候和交通条件的沥青配方,增加路面的耐久性和抗变形能力。
4.2 交通管理措施: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也有助于减少车辙的形成。
例如,限制过重车辆的通行,合理控制车流密度,减少频繁行驶对路面的压力。
4.3 定期养护维修:定期养护维修是减少车辙影响的有效手段。
及时进行路面的补充沥青、修补和重新铺设工作,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4.4 新技术应用:引入新技术也有望改善车辙问题。
例如,可考虑在某些重要路段使用更耐磨、抗变形性能更好的新型道路材料,如高分子改性沥青等。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沥青路面是目前常见的道路材料之一,其具有防水、防水、防腐、减震等优点,因此在建设高速公路、城市中心区域等地广泛使用。
然而,在道路使用过程中,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沟槽、坑洼等现象的形成不仅使道路表面不平整,而且危害交通安全,降低行车质量。
因此,在研究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方面,将有助于提高道路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一、车辙形成机理车辙是指车辙、铁轨印迹等在道路表面形成的坑槽状凹陷。
在沥青路面上行驶机动车辆时,这些车辙不断地被车辆轮胎滚动,从而使道路表面产生不均匀的压力。
这种不均匀的压力会引起路面材料中的沥青和石料发生分离现象,从而形成路面坑洼。
特别是在高温、潮湿、雨雪等环境下,路面的易损性更高,车辙形成的速度更快,对道路的危害也更大。
二、影响因素1.沥青质量沥青是沥青路面的主要构成材料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道路使用的寿命和稳定性。
因此,沥青质量影响因素对于路面的抗压性、抗剪性、黏附性、硬度和弹性等诸多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沥青购买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评估。
2.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的设计是为了降低轮胎对路面的冲击力和磨损。
优秀的路面结构能够增加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从而降低车辙形成的风险。
这些结构包括路面厚度、路面层间面层的厚度比、基础土质和排水设施等。
3.交通流量和车速交通流量和车速对道路的磨损也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车辆的通行次数也会增加,道路容易产生车辙。
在高速公路等频率和车速比较高的道路上,车辙形成一般更加严重。
4.天气状况天气是产生车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潮湿、多雨的天气中,路面上的水会增加路面材料的软化和降解速度。
高温时,沥青路面的可塑性会降低,路面容易裂开和断裂。
在这些环境下,车辙产生的速度更快。
5.道路施工材料施工材料也是影响沥青路面车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沥青路面材料具有易软化、易变形的特性,如青砂、泥土、松软的石头等土质材料的应用会增加路面变形时间,从而加速车辙形成的速度。
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一、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沥青路面车辙是指车辆通行过程中,由车轮对路面表面的一定沿线面积产生的磨损、剥离和压实等形成的凹槽或线条。
1.材料因素:(1)沥青质量差。
沥青用量过多或过少,或者沥青的质量不达标,如温度过高或太低,或者沥青未充分加热或充分混合,都会导致沥青路面材料的弹性模量降低,粘结性能减弱,易造成车辙。
(2)砂石材料问题。
砂石的质量不达标,伸长率小,易产生龟裂和解理,从而导致车辙。
2.施工工艺因素:(1)施工温度不合适。
施工温度高、时间长容易出现过早断裂,而施工温度低、时间短又容易出现变形、裂缝等。
(2)压实不足。
由于路基处理不到位、压实不够,或者是压实机器不合适,施工后易出现车辙。
3.交通载荷因素:(1)载重过大。
如大型卡车、货车重载,会给路面带来更大的载荷,使路面更易产生车辙。
(2)车辆行驶路线一致。
车辆经常在同一路线上行驶,会集中产生车辙。
二、防止措施车辙的形成对路面使用寿命和行驶舒适度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防止措施来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保证行驶舒适度。
1.材料方面:(1)筛选高质量的砂石。
选用长伸高弹性模量、抗压强度高的砂石;适当调整沥青及矿料骨料的掺和比例,提高稳定性和耐久性。
(2)加强沥青烘干。
加热时间充分、温度稳定,使沥青完全充分缓和。
2.施工方面:(1)施工温度正确。
根据材料的性质,在施工之前充分测试,确定正确的施工温度。
(2)充分压实。
把握好充实度,根据路段不同的结构材料确定压实测线距离,充分压实路面。
3.交通载荷方面:(1)限制载荷大小。
规定车辆载荷,避免超载行驶。
(2)分流压路车辆。
经常使用重载车辆通行的路段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路段,以分散交通载荷。
(3)隔离道路部分车道。
在交通频繁的路段,通过设置隔离设施,使道路部分车道轮流使用。
如轮流使用快车道和慢车道,使道路整体使用均匀,减少磨损和车辙。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和交通安全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沥青路面几种类型车辙的成因分析与防治

沥青路面几种类型车辙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摘要旨在对几种类型车辙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原因;防治沥青路面车辙对路面的使用品质和使用寿命造成了严重危害,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所以控制路面车辙是设计和施工人员迫切关心的问题,如何切实减轻和消除沥青路面的车辙问题,下面结合车辙的几种类型简单谈谈个人的拙见。
1 车辙分类1)失稳型车辙。
是由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引起的,因路面结构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内部材料的横向流动引起位移而形成的。
当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不足时,在外力作用下沥青路面常会产生这种车辙。
2)结构型车辙。
是由于路面结构整体刚性不足,由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永久变形积累造成的,这种变形主要是由于路面基层、垫层的竖向永久压缩变形和土基的固结造成的。
3)磨耗型车辙。
是由于沥青路面表面层的材料受车轮磨擦和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持续不断损耗而造成的。
在路面车辙中,一般以失稳型车辙为主。
当土基和基层垫层的承载力明显不足或压实不足时,结构型车辙比较明显;当沥青结合料明显偏少或者粘附性明显不足或寒冷地区沥青发硬变脆,造成沥青混合料松散时,磨耗型车辙比较明显。
2 几种类型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2.1 失稳型车辙成因与防治措施失稳型车辙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而造成的,常出现在沥青面层10cm以内,在高速公路沥青面层中,中面层容易出现这种车辙。
高温时的车辙,主要是抗剪强度不足或塑性变形过剩造成的。
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取决于混合料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可以用摩尔方程τ=c+σtanΦ来说明矿料和沥青对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τ的影响,其中,c是沥青与矿料之间产生的粘聚力,Φ是矿料与矿料之间产生的内摩擦角,σ是沥青混合料所受的正应力。
基于以上分析,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探讨。
1)内摩擦角的影响因素。
①集料的颗粒形状和表面纹理。
沥青混合料的内摩擦角是由于集料与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产生的。
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及车辙试验研究

目录
01 一、沥青路面车辙的 成因
02
二、沥青路面车辙试 验
03
三、沥青路面车辙预 防措施
04 结论
05 参考内容
沥青路面车辙是公路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行 车安全性。本次演示将从沥青路面车辙的成因、车辙试验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 进行分析和探讨。
温度也是沥青路面车辙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材料的强度和 稳定性会降低,容易产生车辙。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气,沥青路面温度升高, 车辆通过时很容易产生车辙。
水因素对沥青路面车辙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路面中的水分会软化沥青和集 料,降低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加速路面的磨损和老化,从而增加车辙产生的 可能性。
针对沥青路面车辙的成因,可以采取改进路面设计、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减少 轮胎磨损等预防措施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然而,沥青路面车辙的形 成机理和预防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工程问题。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重载交通沥青路面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在长时间 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容易产生车辙,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使用寿命。因此, 研究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混合料组成设计对于提高路面质量和延长使 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方法:沥青路面车辙试验可采用试样控制法和现场道路试验两种方法。试 样控制法是通过在实验室中制作一定规格的试样,模拟现场路面的环境和载荷 条件进行加载试验,以评估路面的抗车辙性能。现场道路试验则是直接在道路 上选定试验段,通过实测车辆载荷和环境因素等数据,分析计算路面的车辙变 形量和变形速率。
结果及分析:沥青路面车辙试验结果包括车辙变形量和变形速率两个方面。在 相同条件下,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越大,说明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越差。通过对不 同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其对车辙形成的影响和规律。例如,通过改变车辆载荷、 温度和水因素等条件,观察它们对车辙变形量和变形速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 响路面抗车辙性能的关键因素。
车辙的意思解释

车辙的意思解释
车辙,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后留下的痕迹。
通常指在道路、场地上,由于车辆行驶、碾压等作用而形成的凹槽或凹陷。
车辙的形成与道路材料、车辆载荷、气候条件、交通流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车辙是道路表面的主要损伤形式之一,特别是在重型车辆行驶较多的道路上。
车辙的出现会导致道路表面的损坏和磨损,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此外,车辙也会导致道路表面的不平整,增加车辆行驶的阻力和油耗,降低道路的使用性能。
为了减少车辙的形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合理规划和管理道路交通,控制交通流量和车辆载荷,避免超载和重型车辆对道路的过度碾压。
其次,应选择优质的道路材料和施工工艺,提高道路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应及时维修和养护道路,对已经形成的车辙进行填补和修复,保持道路表面的平整度和使用性能。
总之,车辙是道路表面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形成与车辆行驶、碾压等作用有关。
为了保持道路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车辙的形成。
同时,我们也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合理使用道路资源,共同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秩序。
分析沥青路面车辙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龙源期刊网 分析沥青路面车辙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作者:张磊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12期摘; ;要:公路经过长期的使用,沥青路面在车辆行驶的压力下,会形成车辙,造成公路的损耗。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科学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
文章首先对车辙类型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车辙;公路养护;防治;沥青路面1; ; 车辙类型以及原因分析1.1; 车辙类型在沥青路面中车辙出现的原因相对较多的。
在其车辙的类型方面,主要可以分为4种进行分析,其包括磨耗型车辙、结构型车辙、压密型车辙与失稳型车辙。
磨耗型车辙主要出现在高速公路当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公路会形成磨损现象。
此种类型的车辙集中体现在行车道的两侧位置,在车辆轮胎和地面进行不断摩擦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路面面层的集料颗粒就会形成脱落的现象,如果其中伴有砂石颗粒的话,会较快脱落的过程。
结构性车辙主要是由于路基或者基层路面的结构强度较低所造成的车辙。
当有外界车辆经过时,如果路基或者路面结构强度不足的话,就会受到外在压力的作用,使路面形成变形。
结构性车辙主要体现在沥青路面中,我国的沥青路面一般会采用应用结构强度相对较高的半刚性基层,其路基和基层当中所产生的变形也相对较小,因此,此种类型的车辙在我国较为少见。
压密性车辙主要是由于施工的过程中碾压程度不足造成的,在车辆的压力下对于其路面进行了压密,因此就形成了车辙。
这种类型的车辙属于路面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公路横断面的表现为凹形,其标线不会发生变形,在两侧不会形成凸起的状态。
1.2; 车辙产生的原因车辆的荷载方面。
沥青路面在高温的状态下经过车轮的反复碾压,在沥青层的内部就会产生一种剪切力,在超过其抗剪切强度时就会发生变形现象,最终使其横向的剪切流动对沥青混合料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发生剪切变形的现象,车辆的车辙的大小对于剪切力的大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

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摘要:长大纵坡路段由于特殊的纵坡条件,车辙病害很严重,极大影响了行车安全。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合料的抗高温车辙能力不但与沥青混合料和路面结构类型、沥青胶结料种类等有关,还与坡长和施工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沥青路面长大纵坡车辙1.概述西南地区属于山岭重丘区,夏季高温多雨,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复杂,长陡坡路段多、坡度大,受超载、重载及慢速行车等因素影响,车辙病害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
2.车辙类型及机理沥青路面的车辙有3种类型: 在较大的竖直压应力作用下,由于沥青混合料本身的模量偏低,产生竖向变形,即压密性车辙,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层间承受较大的剪应力,在高温季节,沥青混合料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从而发生流变性车辙、车辙主要发生在沥青面层以下包括路基在内的各个结构层的永久变形,叫做结构性车辙。
这种车辙的宽度较大,两侧没有隆起现象,横断面呈浅盆状的u字形(凹形)。
通过行事路面的变形情况、厚度的总变化率以及车辙深度可以判断车辙的类型,通过各层厚度的变化率以及钻芯取样可以判断车辙主要发生在哪一层。
3.车辙的影响因素3.1、内部因素:沥青混合料和路面的结构类型大量研究表明:沥青路面产生车辙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的塑性剪切变形的不断积累而形成。
根据摩尔一库仑定理,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取决于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和矿料之间的内摩擦阻力。
矿料间的内摩擦力主要来源于矿料的嵌挤作用,受集料的级配影响最大,集料级配决定了矿料颗粒间嵌挤力的大小及混合料密实程度,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研究表明,在最佳沥青含量时,中粒式沥青混合料车辙最小,细粒式次之,粗粒式车辙最大[1]。
较好颗粒形状以及表面特性:表面形状接近立方体,表面粗糙的集料有利于混合料的抗车辙性。
对于矿料一般要求限制扁平长条颗粒的含量,这些都是为了能保持好的骨架结构。
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主要和所选沥青的粘度以及沥青的用量、矿料的表面化学特性、填料种类和粉胶比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辙形成的因素与评价
沥青路面的车辙危害日益严重,文章总结了车辙形成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荷载以及路面纵坡、沥青混合料的材料、设计、等。
总结了马歇尔试验、轮辙试验、主驱动轮式路面材料加速加载系统、环道或直道试验等评价抗车辙性能的方法的特点。
一、路面车辙问题日趋严重
沥青路面因其良好的行车舒适性和优良的使用性能,且维修方便,是我国高速公路最主要的路面类型。
然而,由于交通量的迅猛增长和重载、超载情况的加剧,沥青路面的损坏现象也日趋严重。
国外认为当车行道车辙深度达到15mm~20mm时,路面就己经损坏,若按此标准,我国很多通车不久的高速公路都需要维修或改建[1]。
可见,我国沥青路面车辙的问题日趋严重。
二、车辙的诱因
车辙是指路面的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财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
车辙按成因不同分四类:结构性车辙、由混失稳性车辙、压密性车辙和磨损性车辙[2]。
(一)环境因素
夏季连续高温下重载慢速交通是造成沥青路面车辙最直接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猛增,全球气候暖化已经是全人类所关注的焦点。
我国夏季高温的情况似乎有所加剧,例如1997年华北地区的高温,2001年山东省的高温,2006年、2010年南方大面积的持续高温天气。
研究表明[11],车辙的产生多发生于持续的炎热天气下,当气温连续多天超过40 ℃时,沥青路面几天内就会发生严重的车辙损坏,车辙深度将以厘米级的速度发展。
(二)汽车荷载
汽车荷载尤其是重载车辆的作用是路面产生车辙的主要因素,重载产生的车辙比轻型荷载大得多,轴载增加1倍,其车辙要达到10~15倍。
近年来由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内公路运输成本大幅提高,致使货运司机倾向于采用超载运输以保证利润空间,高速公路上出现了大量超限超载车辆,车辙过早产生的与之有着直接关系。
我国“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对交通荷载与动稳定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动稳定度与轮胎的接地压强成对数关系。
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轮胎压力从214 kPa 增加到620kPa,沥青混凝土层底的横向应变增加近20~45%,表面横向应变增加5~420%左右。
但在实际上国内超限超载车辆的轮胎压力远大于620 kPa,对路面所造成的损害将呈对数比例增加。
(三)路面纵坡
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所受的水平分力较平坡路段大,且车辆行驶速度更慢,更加容易发生车辙病害。
同一坡度情况下,车辙深度由坡底至坡顶逐渐增大;车辙的横向分布与车辆爬坡速度有关,超车道由于行驶速度快,车辙变形较行车道小,同一车道两侧轮胎下车辙变形同样是靠近超车道一侧变形小;面层各层位变形所占的比例也不同,中面层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下面层,上面层最小。
(四)路面结构形式
路面结构的组合形式是否符合客观条件的需求是沥青路抗车辙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与限制,我国普遍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厚半刚性材料层(大于50 cm)下的土基的压应力一般小于0. 02 Mpa,在这样小的应力作用下,土基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同时半刚性基层也一般不会产生压缩永久形变,因此对于半刚性路面而言,其车辙主要发生在路面的面层。
(五)原材料与混合料特性
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约有80%是依靠集料间的嵌挤能力,骨架密实结构通过嵌挤形成内摩擦力,因此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类型是是影响混合料内摩擦力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8.0%为优化变量。
但孔隙率的增大会导致路面老化速度的加快。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的防治,首先需要对混合料自身特性入手,采用各类方法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模量、疲劳性能以及高温稳定性等。
或者采用模量更高的半柔性材料,改进路面结构形式提高沥青路面整体的抗车辙性能。
三、抗车辙性能评价方法
(一)马歇尔试验
70年代我国引入了马歇尔法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利用稳定度(DS 和流值(F)來表征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在实际工程运用中发现,虽然马歇尔稳定度与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是相关的,但是大量路况调查表明马歇尔稳定度与路面的车辙深度没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表明,马氏试验用于确定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与孤立性。
目前,马歇尔试验不用于检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而是主要用于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检验。
(二)轮辙试验
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发了自己的第一代轮辙试验机,“八五”期间又按照口本的原型研制了新型的车辙试验机。
该室内小型车辙试验由于试验本身简单、易于
推广,室内车辙试件制作容易,试验费用低且与实际路面的车辙有较好的相关性,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检测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主要方法。
但也有研究认为:我国常规的车辙试验仅可以区分出刚度较小的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无法对高模量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评价。
(三)主驱动轮式路面材料加速加载系统
上述各类车辙试验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采用拖曳式的试验轮,无法模拟路面受到的水平剪切力,导致车辙试验结果不能可靠地预测实际路面发生的车辙。
鉴于实际路面受力的复杂性,华南理工大学独立设计开发出“主驱动轮式路面材料加速加载系统(Driving Wheel PavementAnalyzer (DWPA))。
该系统的加载轮由调速电机驱动,轮胎压力)0.7 MPa。
加载轮通过摩擦力驱动试件轮(大轮)转动,来实现轮胎与路面间相互作用的真实模拟,进而评价路表面功能性加铺材料的性能。
试件轮可以同时加载8个试件(平面尺寸为300 mm×300 mm),为工艺和材料的优化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环道或直道试验
环道或直道试验是一种大型的足尺路面结构在实际车轮和交通荷载下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与实际路面结构的关系密切,是一种实际路面结构的加速加载试验方法。
此类型实验通过可设定轴重的轴载在短时间内对足尺路面结构进行加速破坏,从而模拟较长时间内交通荷载对路面结构的破坏,可以得到比室内试验更真实、更接近自然条件的试验结果。
目前应用较广的移动式大型试验设备主要包括了澳大利亚的加速加载设备、南非的重型车辆模拟器等。
参考文献:
[1]. 赵志刚.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交通标准化,2009(16):71-73.
[2]. 苏凯,孙立军.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方法研究综述[J].公路,2006}7}: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