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
文化解码与重组——苏珊183;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下中英广告、商标互译分析
科技信息一、引言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语言学家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企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决翻译问题的方法,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解决文学翻译时却遇到了一定的麻烦。
结构主义语言学始终执着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机械属性,忽视了语言的人文特征和社会属性。
[1]翻译活动不只是简单的解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翻译的文化论。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文化翻译观的领军人物。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扎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2]翻译的等值就是译语和原语在文化上的等值。
巴斯奈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在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被较多的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
将其应用于广告商标的翻译研究中并不多见,本文拟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基础,探寻其理论对于中英广告商标互译的指导作用。
二、文化翻译观(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与习俗的总和。
”[3]不同的社会信仰与习俗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苏珊巴斯奈特认为“语言植根于文化语境中,文化犹如人的身体,语言是人的心脏,任何把语言独立开来看待翻译的行为都将是危险的。
”[4]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Brown与巴斯奈特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语言既可表达文化模式、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可反映某一特定文化的世界观。
”[5]由此看来正确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各国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不容忽视。
奈达将文化翻译定义为:在文化翻译中,从某种意义上改变原语的信息内容来顺从译语文化,或者是在原语言中的不明显的信息在译语中明晰。
他还指出,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主义比双语言主义更重要,因为文字只有在他们起作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的翻译 ,根据文化 翻译 观这个银 勺是应该 译 出的,因为它反 映的 是不 同的文化 ,可 以使 读者理解 银 勺 在 异 国文 化 中 表 现 的是 富 贵 。又如莎士 比亚 的名句 “Shall
2.翻 译 并 非 单 纯 的 语 言 之 间 的 转 换 。实 质 上 是 文 化 交 流 。 既 包 括 文化 内的 交 流 也 包 括 文 化 之 间相 互 交 流 。 她 将 翻 译 宏 观 的分 为 两 大 类 , 即 文 化 内翻 译 和 文 化 外 翻 译 。
3.翻 译 应 走 出语 义 等 值 的局 限.实 现 文 化 中 的 功 能 等 值 。翻 译 的等值 不 应是 单 一 的,而 应是 多 层 面 的 。 翻 译 不 应 该 只局 限 于 对 原语文本 的描 述 ,而在 于该 文本 在译语 文化 中功能 的等值 。她认 为 ,翻译 只能是对另 一种 符号 的 充 分 解 释 , 完 全 等 值 是 不 可 能 的。 翻 译 的 最 终 目的是 实 现 文 化 的转 换 。 因此 ,她 不仅 关 注 译 文 读者 ,也 关注原语 文本在 原语文 化 中所 有 的功 能 。
理 论 。传 统 的 翻 译 理 论 把 重 心 置
于语言文字方 面 ,认为翻译就 是
正确 的使用 字典与语法 ,把 一种
语 言 的 意思 转 化 为 另 外 一 种 语
言 。而文化 翻译 更注重于语 言的
主体 即语言 的使 用者人 ,而不 是
传统 的语 言 的客体 。王 宁 曾说 ,
苏 珊 ·巴斯奈 特无 疑是 支 持 这 一翻译理念 的众 多学者 中最杰 出的一位 。她是 英国沃瑞克大 学 比较文学理论和 翻译 研究生 的教 授 。 同 时也 是 一 位 翻 译 家 ,诗 人 ,和文学家 。她对 文化翻译 的 研 究在20世 纪八 九十年代渐渐 成 熟 。在这期 间她 出版 了大量学 术
文化冲突 苏珊巴斯内特文章主题
文化冲突苏珊巴斯内特文章主题
苏珊.巴斯内特是当代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化翻译论者、文化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她认为“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而不是把翻译单位局限在语言的范围里”,翻译“应着眼于源文本在目标文化里的功能对等”。
巴斯内特注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要求译文要照顾源语言的文化因子,让译文读者读来有“异国风味”,进而丰富译人语文化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符合当今-体化时代的多元特点,必将有很强的生命力。
正如许明武先生在《新闻英语与翻译》中所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的翻译可谓责任重大。
英文新闻标题“用词讲究,尽量使用短的、通俗的词汇,不用长的、生僻的词汇”。
从句法结构上看省略是标题的最大特点,以便让标题尽量不移行,以增加标题的动感和力量。
此外,根据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我们在翻译中应该考虑到文化的层面,让文化翻译观指导新闻标题的翻译实践。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给我们在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提供了“取舍之道”。
要求在翻译中应注重文化的因素,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现象。
而且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注重文化的翻译观能达到跨文化的交际目的,并能丰富译入语文化。
其实在汉译英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回复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回复标题:深入探讨巴斯奈特的翻译研究理论一、引言翻译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其发展与深化离不开众多学者的贡献。
其中,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该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对全球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巴斯奈特的翻译研究理论,包括其主要观点、方法以及对翻译实践和教学的启示。
二、巴斯奈特的翻译观巴斯奈特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她的“文化转向”理论中。
她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巴斯奈特看来,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所属文化的载体,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对应,更需要理解和传达源语文化中的深层含义和语境。
三、巴斯奈特的翻译方法巴斯奈特倡导的是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尊重并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特性。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以便在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时,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情感。
四、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提醒翻译者重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避免简单的字面翻译导致的文化误解或信息丢失。
其次,它鼓励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新和灵活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风格。
在翻译教学中,巴斯奈特的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理解和分析文本,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实践巴斯奈特的翻译方法,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五、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的挑战与反思尽管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质疑。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过度强调文化因素可能会忽视语言本身的规律和特性,导致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及其翻译贡献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3月20日Mar.20, 2021第41卷 第3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25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及其翻译贡献徐继菊 杨 柳(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37001)摘 要: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翻译研究领域中主张从文化历史视角进行翻译,是文化翻译学派的典型代表。
她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翻译研究、女性戏剧、女性作品等。
在翻译研究过程中,巴斯内特认为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和单位;在文化翻译中她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像肌体与心脏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使彼此生命延续不断;翻译学的三种重要模式——哲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都对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翻译贡献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066-02一、几点翻译理论(一)可译性苏珊·巴斯内特认为文本具有可译性,各国文化之间所呈现出的差异也有其共性[1]12。
她认为各国文化之间的语言共性大于差异,语言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功能。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语言是可译的,但这种可译性具有相对性,完全对等的翻译几乎不存在。
(二)内容与形式在巴斯内特看来,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应该保持统一,文学翻译也是如此[1]13。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当保留源语纯正的味道。
文学翻译尤其应当在重视翻译语言意义的过程中着重关注翻译形式,以保证文本翻译在传递言语意义的同时,照顾到该源语的文化背景,从而保证翻译出精髓。
(三)功能对等巴斯内特提出“文化功能对等”。
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
2019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2期Apr.2019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6 NO.2doi : 10.3696/j.issn.1672⁃0598.2019.02.017∗[收稿日期]2018⁃05⁃25[作者简介]陈丕(1972—),男,江西宜春人;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学研究。
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陈 丕(陆军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摘 要:作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一直很重视翻译史的研究,其独特的描述性眼光和文化研究视野,使翻译史研究摆脱了机械教条式的分期研究模式,把研究者的目光从翻译过程本身投射到与翻译有关的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和领域上来。
文章从翻译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巴斯奈特翻译史观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的文化视角及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文化翻译观;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9)02⁃0116⁃06 1990年,由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弗威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翻译研究取得了又一次突破性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文化学派。
2002年推出的《翻译研究》第三版修订版更是成为研究“文化学派”的必读之作。
她不仅界定了翻译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研究范畴,而且提出了翻译文化学派的基本理念。
在当时整个翻译研究基本还局限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中的学术语境下,巴斯奈特倡导用描述性的眼光看待翻译史和历史中的翻译现象,开创性地提出将翻译史研究、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翻译与诗学研究纳入翻译研究的基本范畴,倡导对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关注,力图理解操纵文本的复杂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标准决定了译者采用的策略,文本可能以怎样的方式为目的语系统接受。
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及其翻译贡献
最后,她倡导翻译的伦理规范,认为翻译者应该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对原 作者和目标读者负责。这种观点有助于提高翻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确 保翻译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3、苏珊巴斯内特翻译论的影响 和意义
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对当代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她提出的“翻译伦理”为翻译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引导翻译者遵 循职业道德,提高翻译质量。其次,她对翻译的文化差异性和客观性的强调,有 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最后,她的 理论创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引领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方向。
2、苏珊巴斯内特在翻译教育方 面的贡献
苏珊巴斯内特在翻译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曾参与多所大学翻译 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素养的培养。同时, 她还倡导在翻译教学中引入真实文本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 际操作能力和对翻译标准的理解。此外,她还重视翻译评估的作用,提出以客观、 全面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翻译成果。
翻译论
1、苏珊巴斯内特翻译论的核心 观点和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活动,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 间的转换。她强调翻译中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翻译应该忠实于原 作的整体意义,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对应。此外,巴斯内特还提出了“翻译伦理” 的概念,认为翻译者应该对原作者和目标读者负责,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
谢谢观看
3、苏珊巴斯内特对翻译界的启 示和贡献
苏珊巴斯内特对翻译界的启示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她强调了翻译的文化差异性和客观性,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 和规律。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翻译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认识,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 流中的挑战。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优秀文档
• 看出人们对翻译的认识逐渐加深,而以文化为翻译单位, • 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观念,其特征是关注不同文本 • 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功能,抓住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翻译 • 的目的。
• 第二,翻译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 该关文于本 翻在译• 译单语位重文的化争要里论功由的能来的已还等久值,是从。最一开 个交流的行为。这里的交流指的是文化内 第第三三, ,翻翻•译译不不部应应该局与局限限于文于对对原化原语语文之文本本的间的描的述,而相在于互交流。关于翻译的分类问题向来没
•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 式。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评价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 襟和气度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 自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出现一种“文化转向 • 论”.即译学研究在深入文本内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文本的 • 外部研究,即文本的“文化语域”。作为文化翻译观的主要代 • 表之一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 • 流。”141她还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 • 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 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 — 重组过程,更重要的 • 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 • 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 • 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分析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分析作者:周雯思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2期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核心人物,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以其对翻译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引起广泛的注意。
苏珊·巴斯奈笔耕不辍,其专著和编著多达40余部。
其中《翻译研究》总结了她的主要译学思想,是其翻译思想及研究的里程碑。
她不仅是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而且在教学、翻译中实践自己的理论,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翻译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为这些领域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
有鉴于此,本文特对她的翻译思想进行评价。
一、巴斯奈特系统梳理了翻译学的基本知识她的专著《翻译研究》于1980年出版,并多次再版,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写成,对翻译研究这门虽古老却成立不久的学科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归纳、总结了该学科的基本研究范畴,研究评判标准、研究成果、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发展现状与前景,并联系具体文本类型加以分析解说。
可以说,该书是翻译学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为翻译及相关学科更广泛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其一,该书对传统翻译观进行了反思与再评价。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巴斯奈特就指出“该书的目的是确立该学科的基本知识”。
①因此,她在书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翻译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语言与文化、翻译类型、解码与重组、等值问题、不可译性以及翻译的性质。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打破以往翻译界二元对立的定势思维,从更广阔的背景和视野下研究翻译是其显著特点。
巴斯奈特打破过去语言学派单纯从语言学、符号学角度看待翻译的局限,认为语言植根于文化语境中,文化犹如人的身体,语言是人的心脏,任何把语言独立开来看待的翻译行为都将是危险的。
②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句法、语法和语用等多种层次的复杂体系的解码与编码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全等值的、同一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操纵与构建_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
操纵与构建_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概述苏珊·巴斯奈特是一位重要的文化翻译研究学者,她的研究以翻译作为关键概念,探讨了文化的操纵与构建。
本文将介绍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并分析其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翻译的内涵巴斯奈特以翻译作为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将其拓展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领域。
她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转码。
因此,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交织。
二、文化操纵的现象在巴斯奈特看来,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还涉及到操纵和控制的现象。
她指出,在文化翻译过程中,权力关系和利益决定了翻译的结果。
例如,在政治领域中,当一个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时,就存在着文化操纵的现象。
这种操纵控制了文化的流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受限。
三、文化构建的过程巴斯奈特还指出,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构建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和变化。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理解和呈现,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四、文化翻译的意义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注意权力关系和操纵现象的存在。
仅仅通过语言的转换是不够的,还需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
其次,文化翻译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通过文化翻译的过程,我们还能够认识到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地在不同的环境中演变。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理解到文化背后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并探索文化创新的可能性。
总结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强调了翻译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简述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简述作者:高新宇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翻译学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经历了蓬勃的发展,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把翻译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既对应了文化功能对等论的内容,又和后殖民翻译观一脉相承。
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之一苏珊·巴斯奈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见解,在译坛上独树一帜。
从介绍其主要成果入手,简单归纳评述她的主要译学思想和贡献。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一、宽广的学术研究视阀苏珊·巴斯奈特是活跃在当今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翻译界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和著名诗人,英国沃里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校长。
她游历多国,有丰富的求学、教学经历,精通英、意、法、西等多种语言,对欧洲各国文学和文化有较深刻的研究,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又使她在翻译研究方面建树颇多。
巴斯奈特笔耕不辍,其专著和编著多达40余部她不仅是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而且在教学、翻译中实践自己的理论,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翻译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为这些领域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
巴斯奈特的学术研究视野极为宽广,除翻译研究以外,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旅行文学研究、传媒研究等文化研究的诸多课题都在她的学术视野之内。
巴斯奈特翻译研究的特色在于将之与文化研究的诸多课题联姻,进而生发出新的学术增长点。
巴斯奈特在1980年出版了以《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直接命名的专著,以回应“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荷兰著名翻译理论家霍尔姆斯(James Holmes)提出的建立翻译研究独立学科的倡议。
在这本著作中,巴斯奈特勾勒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框架,回顾了翻译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为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翻译研究》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两次修订,并多次再版,现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
主任 。早年 在欧洲 多 国接受过 教育 ,掌握 多 门语言 并 了解 言哲 学、解 释学 、交 际理论 、符号 学 、人类学 、社会 学等
多种 文化 ,在意 大利开 始其 学术生 涯 ,到沃里 克大 学任教 学科 借鉴新 的研 究方法 ,开拓 新 的思 路 。 前 曾在美 国短期 工作 。现担 任英 国 国家委 员会 英 国研 究 咨 询委 员会主 席 、国际翻 译理 事会理 事 、欧洲翻 译协会 理事
从1 9 6 9 年 翻 译 出版 意 大 利 艺术 评 论 家 阿尔 甘 ( G . c . 如 果把语 言背 后的文 化因 素纳入 关照 范围 ,功能对 等为 权
A r g n, a 1 9 0 9 — 1 9 9 2 ) 的 《 复 兴之 城 》 , 到 2 0 0 9年 出 版 与 别 宜 之计 ;第三 ,要使 译文在 目标 语文化 中发 挥的 功能与 原 尔 萨博士 合著 的 《 全 球化 时代 的新 闻翻 译 》, 巴斯 内特 已 文 在原 文化 中发挥 的功 能相 同,翻译 过程 中必须进 行文 化 出版 专著 、编著 和译著 共 3 O余种 。 转换。 对 等 问题 涉及 两个 思路 ,一个是翻 译 中语义 的特殊 问 点的文 学作 品翻译 的对等 问题 。无论 从哪个 角度 思考 ,都 然 而 ,译 文与 原文之 间如何 才能 取得功 能对 等呢 ?对
研究 、英 国文化 、拉美 文学 、戏剧 作 品、女性 作 品和后殖 等 ”( e q u i v a l e n c e ) 绝 不意味着 “ 同 一 ”( S a m e n e s s ) ,而 是 民时期 的翻 译现 象、旅 行文 学研究 、传媒 研究等 等 。
翻译学文化转向述评
翻译学文化转向述评摘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系统论,使得翻译学从一个从属于语言学和比较文学的次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视野也得到充分拓展,与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关联起来,并在90年正式形成翻译学的文化转向。
本文简要评述了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并对其观点提出反思。
关键词:翻译文化转向巴斯内特勒菲弗尔纵观二十世纪的翻译学研究,可谓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各学派之间前后相继,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影响,这使得翻译学在最近的几十年时间里获得了蓬勃发展,越发确立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
翻译的文化转向,作为近年分贝最高的译学理论,首先由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于1990年明确提出。
文化转向的翻译观给长期以来被语言学束缚的翻译学带来新的视野和突破。
本文下面将就这一译学流派进行述评。
1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历史渊源在20世纪50、60年代,语言学翻译观在翻译研究中占了主导地位,翻译被视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这类研究者试图用语言学理论(如语义学、符号学、语用学等)来构筑翻译学学科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雅格布森、卡特福得、奈达和纽马克。
然而这种语言学翻译观不能较好地解决翻译中遇到的社会、文化和历史问题,而且翻译受到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民族心里、表达感情方式等方面差异的影响。
(张静,李树春,2006:83)另外,语言学理论的运用,也没有使翻译研究取得像理学各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那样丰硕的成果。
从60年代开始,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阶级系统和重新审视文化内涵的文章和专著,这标志着文化学的兴起。
(Bassnett&Lefevere:1998/2001:130)到了70年代,以以色列学者佐哈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多元系统论,该学派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文学和历史整体框架的组成部分”,“单个文本的孤立研究被置于文化和文学多系统中”(Munday,2001:109;111)。
从文化翻译观看《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看《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石金凤摘要: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究,但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何将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准确的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依然是一大难题。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虽然存在难度,但是不至于无法翻译。
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京华烟云》成功地传递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文化负载词;《京华烟云》;文化;翻译策略一、关于《京华烟云》林语堂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作家,《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所作,于1939年在美国纽约发表,林语堂创作此书的目的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由于《红楼梦》创作年代久远,不容易被读者理解,所以林语堂放弃了翻译《红楼梦》的计划,而是创作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题为Moment in Peking,中文名译为《京华烟云》,该书也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
林语堂以道家的情怀指导小说创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
(1)正如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说的那样:“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
”(2)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代表中国独特文化的文化负载词,林语堂在对待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将许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化词进行了成功的翻译。
本论文将结合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二、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传达某种语言文化中特有的内涵或联想的词语。
它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3)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
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宗教习惯以及地域风俗各不相同,不同的民族之间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一种传统建筑,其构造是四周都是房屋将庭院围在中间。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1、苏珊巴斯内特简介Susan Bassnett(1945--- )国际知名翻译理论学者、比较文学家和诗人,是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过教育,掌握多门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在意大利开始其学术生涯,到沃里克大学任教前曾在美国短期工作。
现担任英国国家委员会英国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国际翻译理事会理事、欧洲翻译协会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
巴斯内特教授学术兴趣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
她的研究范围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学、戏剧作品、女性作品和后殖民时期的翻译现象、旅行文学研究、传媒研究等等。
从1969年翻译出版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尔甘(G. C. Argan, 1909-1992)的《复兴之城》,到2009年出版与别尔萨博士合着的《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巴斯内特已出版专着、编着和译着共30余种。
2、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翻译观在翻译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翻译被视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60年代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字、词、句为单位过渡到以语篇为单位,翻译的功能学派大行其道。
70年代,以色列学者Even Zohar提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真正从文本转移到文本以外的文化、社会、历史及政治因素的相关研究。
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虽然以不同的名称命名,“翻译研究”、“描述翻译学”、“多元系统理论”、“操纵学派”、“低地国家学派”等,但它们从事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和方法却非常相近。
作为描述学派的前身,多元系统理论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殊的体裁(genre)上,而是着眼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
跨文化翻译策略简述
跨文化翻译策略简述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译员在进行翻译时,不仅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译源语和目的语背后的文化。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必须时刻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掌握应对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文化语境翻译策略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把语言定义为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由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构成的层阶系统。
”目前最具权威并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来自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文化是一种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iris varner和linda beamer则认为:“文化是群体成员连贯一致的、后天习得的、群体共享的观念,人们藉此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就事情的适宜性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决定和支配后续的行为。
”他们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workplace一书中指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第一步是理解并承认差异。
但并不是指赞同或接收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
而是必须分析双方的文化偏好,确定如何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最好地并肩工作。
”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鉴于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译员在翻译时,必须重视文化因素。
英国著名的翻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与文化分开来处理。
”linda schueler也在how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一书中指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简述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简述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简述
高新宇
【期刊名称】《青年时代》
【年(卷),期】2018(000)012
【摘要】翻译学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经历了蓬勃的发展,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把翻译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既对应了文化功能对等论的内容,又和后殖民翻译观一脉相承.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之一苏珊·巴斯奈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见解,在译坛上独树一帜.从介绍其主要成果入手,简单归纳评述她的主要译学思想和贡献.
【总页数】2页(36,38)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
【作者】高新宇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天津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述评 [J], 邓巨; 秦中书
2.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述评 [J], 刘芬
3.《翻译研究》述评——兼论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 [J], 刘猛
4.全球化语境下译者的文化自觉意识——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启示 [J], 陈丕
5.一部全面思考翻译核心话题的力作——苏珊·巴斯内特著《翻译思考录》评介。
翻译总结
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是世界译坛的名人,现任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的副校长,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她年轻时曾在欧洲几个国家接受过教育,此教育背景使她掌握了多种语言,深入了解多种文化,这为她后来的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她的研究范围包括:翻译研究、女性戏剧、女性作品、拉美文学、游记、英国研究。
虽然Susan Bassnett因担任副校长要职而政务缠身,而且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演说,但是她仍坚持给研究生上课,任教的课程包括“翻译研究入门”、“文化转换问题研究”等。
她在书中精辟地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二者相互作用,使彼此的生命延续不断。
就像外科医生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身体组织一样,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因素。
Susan Bassnett认为,翻译并非次等的或派生的体裁,而是社会机构(包括教育系统、艺术机构、出版公司、甚至政府部门)中的—·种主要的文学工具,这一工具可用来“摆布”某一个社会.从而建设一种该社会所需要的文化。
例如,教堂会付钱给/、翻译圣经;政府会支持翻译民族史诗;国王会赞助翻译关于征服英雄的书籍:社会政体会资助翻译关于社会现实主义的文献。
她有创见地建议,翻译研究应“转向文化研究”。
随着她和Andre Lefevere二人合作编辑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的问世,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突破:翻译研究正式转向文化研究。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在《译者的任务》的序言中,本雅明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翻译思想,认为译文和原文本无“忠实”可言,译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译,而是与原作的一种和谐,是对原作语言的补充。
这种观点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和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将译作从次等、屈从的处境中解放出来。
《译者的任务》是德国学者W·本雅明于1923 年为自己所译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画景》所作的序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
资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
1、苏珊巴斯内特简介
Susan Bassnett(1945--- )国际知名翻译理论学者、比较文学家和诗人,是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过教育,掌握多门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在意大利开始其学术生涯,到沃里克大学任教前曾在美国短期工作。
现担任英国国家委员会英国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国际翻译理事会理事、欧洲翻译协会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
巴斯内特教授学术兴趣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
她的研究范围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学、戏剧作品、女性作品和后殖民时期的翻译现象、旅行文学研究、传媒研究等等。
从1969年翻译出版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尔甘(G. C. Argan, 1909-1992)的《复兴之城》,到2009年出版与别尔萨博士合着的《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巴斯内特已出版专着、编着和译着共30余种。
2、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翻译观在翻译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翻译被视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60年代后期,西方
翻译理论研究从字、词、句为单位过渡到以语篇为单位,翻译的功能学派大行其道。
70年代,以色列学者Even Zohar提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真正从文本转移到文本以外的文化、社会、历史及政治因素的相关研究。
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虽然以不同的名称命名,“翻译研究”、“描述翻译学”、“多元系统理论”、“操纵学派”、“低地国家学派”等,但它们从事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和方法却非常相近。
作为描述学派的前身,多元系统理论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殊的体裁(genre)上,而是着眼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强调翻译活动应有目的文化的各个系统决定,强调翻译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此后,以Toury和Hermans为代表的描写学派(descriptive studies)发展了多元系统理论。
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Leuven)召开的翻译界学术会议标志着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立。
“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这个术语涉及描述翻译生产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方法和问题。
学者们更多地从跨学科的角度,从比较文学、语言学、语言哲学、解释学、交际理论、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借鉴新的研究方法,开拓新的思路。
3、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
巴斯内特(2004)对文化功能对等观的阐述主要在与勒菲弗尔在共同主编的《翻译研究》[1](Translation Studies)专着中,这种对等观蕴含三层含义:首先,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与载荷它的社会文化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次,“对等”(equivalence)绝不意味着“同一”(Sameness),而是有着不同的层次,如词汇对等、语法结构对等、功能对等,如果把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纳入关照范围,功能对等为权宜之计;第三,要使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的功能与原文在原文化中发挥的功能相同,翻译过程中必须进行文化转换。
对等问题涉及两个思路,一个是翻译中语义的特殊问题,以及从原文到译文的语义传递,另一个是具有审美特点的文学作品翻译的对等问题。
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都要把对等问题放置在具体文化背景下讨论。
然而,译文与原文之间如何才能取得功能对等呢对于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认为,要达成两者在功能上的一致,译者就不得不对原文进行大量的调整(substantially adapt)。
对原文“进行适时的文化整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视野的关照之下充分地满足‘功能等值’概念现在所具有的全新内涵”(傅勇林 2001)。
确切地说,巴斯内特主张通过文化转换的方式来取得功能上的对等,譬如
就成语翻译而言,如果目标语中有表达相同含义的成语,她主张直接用目标语的成语替换原语的成语。
巴斯内特强调,翻译中不同功能的对等只是翻译的手段而已,而文化转换才是翻译的目的。
翻译就是要满足目的语文化的需要,或特定群体的需要。
然而,巴斯内特的功能对等理论上并没有作系统阐释,事实上仍然依赖语言功能理论。
4、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观
《翻泽研究》(2004)从书的总序中指出:“翻译当然是对原作的改写(rewriting);所有的改写,不论其动机如何,均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poetics),因而操纵(manipulate)文学在一定的社会以一定的方式发挥功能。
……今天,我们正处于各种操纵方式日益增强的时代,研究通过翻译昭示的文学操纵过程无疑有助一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也不可能在真空中被接受。
翻译的产生与接受都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
这个语境一指历史,一指文化。
如果说翻译活动受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是一种必然的话,那么有一种现象也因此必然产生:那就是翻译过程中的“操纵”现象,即译者由于各种文化因素使然而对原文本实施的“操纵”。
因此,翻译过程既受目标语文化需要的制约,同时还受原语与目标语所隶属文化在世界大多元文化系统中的地位的制
约。
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协商(negotiation )的过程,是译者权衡各种文化因素最后做出抉择的过程。
在《翻译研究何去何从》[2]一文中,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2001)总结了三种翻译模式,即:哲罗姆模式(the Jerome model):传统的“忠实”模式;贺拉斯模式(the Horace Model):以译者为中心、以满足客户要求为宗旨;施莱尔马赫模式(the Schleiermacher Model):刻意保留原语的文化特征,保留原作的异国情调。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认为,与施莱尔马赫模式相比,贺拉斯模式有助于拷问翻译操纵过程中发生的有关权力与强势文化等问题,以及翻译过程中发生的控制(dominance)、臣服(submission)与抵抗(resistance)等问题。
巴斯内特重视研究翻译的过程,尤其是文本被操纵的复杂过程。
文化学派将翻译文本的选译、赞助人因素、译者策略的运用,以及文本的接受效果等统统纳入其视野。
在这一转变中,文化而不是文本,是译者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
这种观点是首先从宏观上把文化看做一个大的翻译单位,视点从原文文本移向了译文文本,突出重交际、重描述、重跨学科、重目的语言和文化的需要。
其中操纵和制约文本的过程,而不是对等,成为文化学派研究的重点。
那么,“操纵”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文化转向”导言》[3]中,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1990)指出,“译文和原文不可能以
一种纯净、中立的对等物作为参照,翻译活动不可能不受权力、时间或各种文化行为的影响。
相反地,翻译要满足文化的需要,满足该文化中不同群体的需要”。
翻译满足文化需要的根本途径就是“操纵文学使其在一定的社会以一定的方式发挥功能”。
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以一套在世界翻译研究领域有着相当影响的《翻译研究》(2004)丛书把翻译研究的功能性导向推向了顶峰。
丛书的总序指出:“该丛书,通过引入改写和操纵的概念,试图解决文学与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变异和权力问题,以表明翻译作为一种塑造力量的重要功能”。
比如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看到文学作品的“原貌”,我们所接触的节选本、教授和学者发表的批评文字、概要介绍、隔行对照式的详尽评注、改编的电影等等,所有这些形式,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认为,都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即“改写”。
(狭义的)翻译也是一种改写。
他们指出,这就是文化真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在文化中通常起作用的方式。
也就是说,对一种文化群体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由各种方式构建起来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而非原作品本身。
正是凭藉这些形形色色的“翻译”或者“改写”形式,原作才超越时空限制,扩大了影响,延长了生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原作对翻译的依赖丝毫不亚于翻译对原作的依赖。
总结:巴斯内特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擅变,以她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界。
称在此前提出的理论为“文化翻译观”,这种理论以人类学的文化理论为基础,体现在她对翻译基本问题的研究以及“文化功能对等论”上;而在“文化转向”之后,巴斯内特的研究重点转变为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和翻译文本的生产方式,称之为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观”,体现在她的“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以及“后殖民翻译观”上。
注释:
[1]《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于1980年问世,此后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出修订版和第三版。
2004年由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引入“国外翻译研究系列丛书”中。
[2]本文是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合着的《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中的一篇。
[3]本文是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合着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