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
当代文化学派翻译观解读
当代文化学派翻译观解读作者:张继文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1期[摘要]以巴斯奈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因其研究跳出了语言学翻译研究的框囿,成了当代译论研究的主角。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学派的翻译观却有其自身无法逾越的局限,因为它违背了翻译的本质属性。
它只适用于解释翻译史上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不能用于指导当今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文化学派翻译现解读一、文化学派的翻译观巴斯奈特与勒费维尔是文化翻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1990年他们合作出版了《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1992年,勒费维尔出版了《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巴斯奈特为此作序。
1998年巴斯奈特出版了她与勒费维尔合著的《文化建构一文学翻译论集》口这三部著作集中反映了巴斯奈特与勒费维尔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的翻译观:(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上。
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无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突破了语言层面的禁锢,揭示了语言学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部分翻译现象,强调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功能等值。
(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
P8这里的交流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巴斯奈特从更宏观层面将翻译分为文化内翻译和文化外翻译。
(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目的。
“翻译是对源文本的改写”,“改写就是操纵”。
通过“改写”与“操纵”来解决文学与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变革及权力问题,从而表明翻译作为变革塑造力量的中心作用。
在文化功能等值的过程中,译者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式。
(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翻译文化学派
翻译文化学派一,翻译文化学派的概述早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品质,摆脱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经验总结和无理论内涵的窘境,但是以奈达为代表的早期语一言学翻译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它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文本之内,忽视或无视文本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影响和意义。
从20世纪功至70年代起,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立场出发,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新的翻译研究途径。
这一时期的翻泽研究十分活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并给翻译研究带来重大影响的是来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一批学者,包括列维、波波维奇、霍尔姆斯,以及埃文一佐哈、图里和勒菲弗尔等人。
他们以对翻译研究独特的视角和阐释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也从此前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这批学者的研究已经从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字转换媒介的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因素上去了。
这批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开始,其中被公认为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奠基之作的是美籍荷兰学者霍尔姆斯( James S. Holmes)的《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
90年代末,翻译界对广泛的文化问题的研究形成热点。
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并相继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论文集,其中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这一观点。
在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翻译理论家兰伯特(Lambert )、铁木志科(Tymoczko)、谢菲茨((Cheyfitz)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著作主要是文化学派的作品。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
注重 目的语 文化中的翻译研究和翻译 与诗学 的研究 , 她把这
两 方面纳入 到文化学 派的主要研 究范 围中。正如霍 姆斯所 言 :学者 的任务是描述 翻译 文本 与原文关 系 , “ 显而易见 , 它 必 须试 图决 定译者心 目中两幅地 图的特点 , 以系统地发现规 则、 规则的偏离和预期 。总而言之 , 对等就是译者的诗学。l _, 】 ’
学、 社会学 等学 科借鉴新的研究方法 , 开拓新的思路 。由此 ,
翻译研究 已经不再是单纯 的字 、 、 词 句的研究 , 也不是语篇 的 研究 , 而是进 入到 了文 化背景 、 文化 范畴的层 面上。而 翻译
也 就是说 , 的决策过程 、 译者 翻译标准 、 制约翻译文本 的诗学
系统等 因素 , 是该 翻译学派应该思考 的中心问题 。 翻译不仅是 语言活动 , 更重要 的是文化交际活动 。作为
第 2 卷第 1 期 4 1
2 1 年 1 月 01 1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unl f h n cu n e i f c ne n c n lg (o i c n e d i ) o ra o C ag h n i r t o S i c d e h o y S c l i c s i n U v sy e a T o aS e Et o
讨 目的语 文化语境 中制约 翻译 过程和 翻译涉及 的各种文 化
从 语言 学角度 涉及 翻译 等值 问题 , 伯特试 图从 翻译 过程 纽 ( 认知和语用层面 ) 研究等值 , 达则 提出“ 柰 动态对 等” 来看等 值 。因此 , 就等值 而言 , 内特提 出一种动态 概念 对等 , 巴斯 用
i tnli , e ,hu o b pra e sasa h s r s t n t n sol nt e ap c d a er a ao h d oh c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2
•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决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 它深深扎
• 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 部与文化之间
• 的交流。[ 5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 中,她提出了文化
• 翻译观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如下:
• 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 • 以前的语篇之上。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最开 • 始的以词为单位到以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为单位,可
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最开始的以词为单位到以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为单位可以看出人们对翻译的认识逐渐加深而以文化为翻译单位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观念其特征是关注不同文本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功能抓住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 自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出现一种“文化转向 • 论”.即译学研究在深入文本内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文本的 • 外部研究,即文本的“文化语域”。作为文化翻译观的主要代 • 表之一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 • 流。”141她还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 • 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 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 — 重组过程,更重要的 • 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 • 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 • 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到
• 德国理论家弗米尔的赞同,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 • 化的行为,译者应精通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而了解其文化。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 式。
翻译学导论期末总结
评价
.
•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主要理论:
1、翻译应该优先考虑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2、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满足不同的功能。 3、将翻译看作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主张翻译策略由译文在目的文化中的功能所决定,翻译的标 准不再是意义的等值而是是否实现了委托所规定的功能目标 4、源语文本就翻译行为而言只是信息源,只起提供信息的作用,将目的语文本的交际目的和预期 功能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评价:
优点: 1、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 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 不足: 1、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 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而在功能学派理论视角下译者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着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有权对原文进行改动或删减,这又限制了跨文化的活动,无形中用“翻译行为”为学术文献设了一层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04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
•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学派简介
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 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 译本身的研究,从80年代起,西方译学开始了跨 学科整合以及文化转向方面的发展。这一时期比 较突出发展的是“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也被 称为“多元系统研究”学派。翻译研究的重点从 语言单位转移到文化和功能上来。
.
• 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 主要理论:
语言学派:
从语言学理论的立场出发研究翻译现象和问题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强调翻译的文化语
境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过程中必须考 虑原作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译 作所面临的接受环境。
重视文化因素的传
递
该学派认为翻译过程中必须尽可 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将文化因素有效地传递给译作读 者。
主张译者的主体性
文化学派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具有主体性,可以发挥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 整和改写,以实现更好的文化交 流与融合。
奈达还关注语言的文化内涵,认为语 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翻译 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背景 和价值观。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 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和文化对等。
03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CHAPTER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文化学派翻译 理论强调在文学翻译中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译者的创造性 翻译,让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化魅力。
增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增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01
过度强调文化因素
02
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过于强调文化因素 在翻译中的作用,可能导致忽略文本 的其他因素,如语言结构、修辞手法 等。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理 论框架,导致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多样 性,不利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学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未来可以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生成、演变和互译 。
心理学
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 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翻 译过程。
文化学派
翻译文化学派一,翻译文化学派的概述早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品质,摆脱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经验总结和无理论内涵的窘境,但是以奈达为代表的早期语一言学翻译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它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文本之内,忽视或无视文本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影响和意义。
从20世纪功至70年代起,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立场出发,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新的翻译研究途径。
这一时期的翻泽研究十分活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并给翻译研究带来重大影响的是来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一批学者,包括列维、波波维奇、霍尔姆斯,以及埃文一佐哈、图里和勒菲弗尔等人。
他们以对翻译研究独特的视角和阐释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也从此前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这批学者的研究已经从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字转换媒介的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因素上去了。
这批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开始,其中被公认为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奠基之作的是美籍荷兰学者霍尔姆斯( James S. Holmes)的《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
90年代末,翻译界对广泛的文化问题的研究形成热点。
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并相继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论文集,其中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这一观点。
在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翻译理论家兰伯特(Lambert )、铁木志科(Tymoczko)、谢菲茨((Cheyfitz)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著作主要是文化学派的作品。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由于古代诗歌在语言表达和意向表达中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性质通过读者独特的视角和对审美的不同体验产生了一种模糊美。
一、文化翻译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学派有关理论与译者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相互扩散,所以文化译者的过程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不断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学者的思想中,翻译也被称为文化转换。
对相关学者来说,翻译不仅需要解码、重组文字,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重视文字在翻译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翻译也会赋予文化新的含义,这对翻译本身来讲是一种进步和完善。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句子或文字的翻译,也是对古典文化的翻译。
随着现代社会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发展,译者也与文化研究展开全新的融合。
在译者时,如果我们只是主观强化对宏观文化的研究,就可以对研究主体产生很大影响,但过分研究文本的技巧和词义,也可以制约诗歌的发展和健全。
因此,在实际译者过程中,译者只有将两者充份融合,就可以翻译出杰出的作品,更好地传播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多解和不确定性正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独有方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和研究古典诗词,通过研究诗歌的模糊性,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采用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式抒发作者的情绪。
诗歌本身就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诗歌的模糊性,引致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和意境方面比较模糊不清。
在诗歌的整体定义过程中,模糊不清美对译者增添了非常大的困擾。
三、在文化视角下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化悠悠长河中,古诗词有著十分多样、光辉的历史。
在发展诗歌的过程中,译者存有责任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尤其就是翻译成英语,以此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古典诗歌。
翻译文化学派
翻译文化学派一,翻译文化学派的概述早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品质,摆脱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经验总结和无理论内涵的窘境,但是以奈达为代表的早期语一言学翻译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它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文本之内,忽视或无视文本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影响和意义。
从20世纪功至70年代起,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立场出发,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新的翻译研究途径。
这一时期的翻泽研究十分活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并给翻译研究带来重大影响的是来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一批学者,包括列维、波波维奇、霍尔姆斯,以及埃文一佐哈、图里和勒菲弗尔等人。
他们以对翻译研究独特的视角和阐释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也从此前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这批学者的研究已经从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字转换媒介的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因素上去了。
这批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开始,其中被公认为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奠基之作的是美籍荷兰学者霍尔姆斯( James S. Holmes)的《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
90年代末,翻译界对广泛的文化问题的研究形成热点。
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并相继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论文集,其中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这一观点。
在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翻译理论家兰伯特(Lambert )、铁木志科(Tymoczko)、谢菲茨((Cheyfitz)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著作主要是文化学派的作品。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
25
韦努蒂批判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挑 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从而进行文化的重 构和构造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他对异化做出 这样的定义:异化翻译是一种另类的文化实践,通 过与本土边缘语言观点和文学观点建立联系形成对 主流文学规范的拒绝,这些边缘观点就包括那些由 于本身抵抗主流文学价值观而被排斥的外语文化。 一方面,异化翻译对外语文本实施一种我族中心主 义挪用,将其列入本土文化政治议程,如另类文化; 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另类的立场使得异化翻译突显 出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起到一种文化修复 的作用,认可了偏离我族中心主义的译文并有可能 对本土文学典律进行修正。
4
一.理论背景
5
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特定的时代与 理论背景分不开的,同时,这一理论也在继承和借鉴 前人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6
20世纪60年代,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的静态的 字句对应的路子,转向更为宽阔的领域,语域、话 语分析、社会、文化以及翻译的目的都成为翻译研 究者们考虑的因素,语言与社会文化功能联系起来, 以此为基础与铺垫,70年代,以色列学者伊万·佐 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文学视为在目的语 文化中更大的社会、文学、历史系统中运作的子系 统,多元系统论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独立 的文学现象,而是整个文学系统的一部分,文学作 品从而被看作是社会、文化、文学、历史框架中的 一部分,左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种类,多 层次的系统集合】,即多元系统。
韦努蒂采用抵抗式翻译来抵制归化的顺畅翻译观目的是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产生陌生化的译本这里的陌生化既体现在相对于原文的陌生同时更体现在使译语读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陌生阻止目的语文化对文化他者的帝国主义归化通过抵抗式翻译来限制我族中心主义暴力推翻英语国家的文化霸权及其所带来的不平等文化交流抵制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心理通过译者在译文中的现身实现译者地位的上升使其劳动和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
翻译的文化学派
第十六页,共30页。
翻译研究学派所采纳的图里的理论研究是关于社会文学常规决定译语文化,
并且直接影响翻译过程的部分。 图里的理论对翻译研究领域的贡献是: 1. 摈弃了翻译中一比一对应观念以及文学、语言方面对等的可能性; 2. 提出了任何疑问的产生都涉及译语文化系统内的文学倾向;
3. 动摇了原文信息固定不变的观念;
普遍原则。
霍尔姆斯明确了翻译研究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经验学科,并且将及经验
现象紧密联系的描写翻译分支放在学科整体构成相中的首要地位。
5
第五页,共30页。
图里将霍尔姆斯的译学构想描绘成图形(1995, 《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它》)
翻译研究
纯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
描写翻译研究
理论译研究
产过功 品程能 导导导 向向向 研研研 究究究
霍氏的译学架构是开放的、尚未完善的。
巴斯奈特对翻译研究的分类从某种程度来说弥补了霍的不足。他在 《翻译研究》(1980)一书中,将翻译研究分为四类:
1. 翻译史的研究。翻译史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理论、翻译评论、翻译授权出版的具体步骤,
特定时期 翻译的作用及功能、翻译方法的发展和翻译作品分析
勒菲弗尔Andre Levefere --- 哲学科学关注
3. 鼎盛时期(80年代):
标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赫曼斯Hermans
《文学操纵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该派创始人霍尔姆斯Holmes从一开始就以把翻译学建成一门学科为己任。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作者: 贾文山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2页
主题词: 翻译研究;文化学;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观;理论支柱;翻译技巧;文化问题;翻译理论;不同文化;文化差异
摘要: <正> 到目前为止,古今中外的翻译研究大致形成了两个学派。
一是语文学派(PhilologicalSchool)。
该学派从经验出发,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翻译技巧,提出过一些翻译观点。
但它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柱,过于抽象、宽泛或肤浅,缺乏说服力。
二是语言学派(LinguisticalSchool)。
该学派是应西方语言理论日趋成熟而诞生的。
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打下了基础。
本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惊人的胆识将语言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中,从而使翻译研究第一次迈进理论和科学的宫殿。
由于有语言学作它的理论支柱,这一学派显然具备了语文学派所没有的优点,更具说服力。
但是,由于翻译的复杂性,无论语文学派还是语言学派都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难题。
翻译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仅与语言或文学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还与以语言作为外壳或载体的文化密切相关。
以上两个学派因受其研究角度的局限,仅能解决某些特定问题,却不能解决翻译的实质性问题——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文化翻译观
• • • • • • • • • • • •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式。
中英文化翻译差异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 • • • • • • • • • 自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出现一种“文化转向 论”.即译学研究在深入文本内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文本的 外部研究,即文本的“文化语域”。作为文化翻译观的主要代 表之一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 流。”141她还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 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 — 重组过程,更重要的 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 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 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评价
• • • • • • •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襟和气度
3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与流派--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这一名称在西方译学界并不多用,主要是指与 文化转向直接相关的翻译研究。比较常见的名称有:
“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目标
语中心翻译研究”(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针对“规定翻译研究”(pr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强调译入语文化对翻译的作用,更多致力于 从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中审视、考察翻译现象。
霍尔姆斯又讨论了翻译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他首先确 定翻译学是一门实证学科,认为翻译学应该分为纯翻译研 究和应用翻译研究,而纯翻译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1) 描述我们经验世界中出现的与翻译和翻译作品有关的现象; (2)建立普遍原则,以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他进而指出: “纯翻译研究当中与这两个目标相关的两个分支可以被命 名为描述翻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DTS),或 翻译描述(translation description,TD)和理论翻译研究 (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 )或翻译理论 (translation theory,TTh)。”
詹姆斯· 霍尔姆斯(James Holmes)
原籍美国,长期任教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学系, 从事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研究。其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72)对于翻译 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设置 以及学科范围等提出了创建性的意见,被公认为翻译研究 学派的奠基之作。 这篇论文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它的清晰的翻 译学的学科意识,其次是它对未来翻译学学科内容以图示 的形式所作的详细的描述与展望。
当代文化学派翻译观解读
l 关键词】 文化学派 翻译观 解读
文 化 学 派 的 翻 译 观 巴斯 奈 特 与勒 费 维 尔是 文 化 翻 译 学 派 的 重要 代 表 人 物 。 9 0 1 9 年他 们合 作 出 版 了 《 译、 翻 历史 与文 化 》一 , 志 着 翻 译 研 究 _书 标 的“ 文化转 向” 1 9 年 , 费维 尔 出版 了 翻 。9 2 勒 《 译 、 写 以及 对 文 学名 声 的 制控 》巴斯 奈 特 改 , 为此 作序 。 9 8 巴斯 奈特 出版 了她 与勒 费 19 年 维 尔 合著 的《 化 建构一 文学 翻译 论 集 》这 文 。 三 部 著 作 集 中反 映 了 巴斯 奈 特 与 勒 费 维 尔 及 其所 代表 的文 化翻 译学 派 的翻译 观 : ( ) 一 翻译 应 以文 化作 为翻 译 的单 位 , 而 不 应 停 留 在 以前 的 语 篇 上 。1 【】将 文 化 作 为 翻 译 的单 位 无疑 拓 宽 了翻 译研 究 的视 野 , 使 翻 译 研究 突破 了语 言层 面 的禁 锢 , 示 了语 揭
文 化 中来 , 由 此 改 造译 语 文化 , 进 社 会 问题 , 了构 建某 种 社 会 所 需 文 化 的 工具 , 并 促 为 的发 展 、 族 文 化 的 进 步 。 种 文 化 进 步 的 在 翻译 过 程 中 , 民 这 译者 被赋 予“ 写” “ 纵 ” 改 与 操 言 学翻 译 理论 无 法 解释 的 部分 翻 译现 象 , 强 推 动 力 来 自原 作 的 固有 价 值 及 其 所 产 生 的 原 作 的 权 利 。 巴斯 奈 特 主 张 “ 文化 的转 换 ” , 调译 语 文本 与源语 文本 的 功能 等值 。 力 量 : 巴斯 奈 特 则 关注 译 语 文本 与 源 语 文 而 ( ) 译 不 只 是 一 个 简 单 的译 码 — — 本 功 能 的 等 值 。 二 翻 为此 , 文化 的转 换 ” 为 必 “ 成 重 组 过程 , 重 要 的 还 是 一 个 交 流 的 行 为 。 要 , 当源语 文 化 与译 语 文化 发 生冲 突时译 更 即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的需要.
评价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 襟和气度
•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决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 它深深扎
• 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 部与文化之间
• 的交流。[ 5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 中,她提出了文化
• 翻译观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如下:
• 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 • 以前的语篇之上。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最开 • 始的以词为单位到以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为单位,可
到
• 德国理论家弗米尔的赞同,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 • 化的行为,译者应精通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而了解其文化。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 式。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文化学派的中文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因此翻译不能仅仅局限于词语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差异。
文化学派在翻译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背景的理解:该派别认为译者应该深入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差异。
只有了解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传达其中的意义和信息。
2.文化转移的损失:文化学派认为,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文化的转移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因此,译者应该尽量避免翻译中的文化转移错误,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译文。
3.文化等价性的追求:该派别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保持语义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目标文化保持等价。
译者应该选择合适的词语、语法和风格等,以适应目的语的文化环境。
4.文化中介的角色:文化学派认为翻译是一个文化中介的过程,译者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者,还需要充当文化的传递者。
译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便正确传达文化信息并使译文更好地适应目的文化。
总之,文化学派的中文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注重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的理解,追求文化等价性,并将译者视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