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述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治沙处
土地沙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生态难题。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防治土地沙化,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进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三北地区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简称三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除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戈壁外,历史上的三北大部分地区曾经水草丰盛,林木葱茂,经济文化繁荣。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口剧增,过度垦殖,超载过牧,兵燹战火频仍,乱砍滥伐肆虐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地区的林草植被惨遭毁灭性破坏,导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风沙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性灾难接踵而来,愈演愈烈,许多繁荣富庶之地变成了“不毛之地”。生态与经济相互交织,双重贫困,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全部分布在三北地区,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年大风日数为20-100天,狂风流沙肆虐,风蚀
沙埋严重,沙尘暴频频发生,流沙掩埋农田、牧场、村镇,威胁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吞噬宝贵的国土资源,缩小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上世纪中叶以来,三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呈现出扩展加速的态势。据统计,在上世纪50-60年代,三北地区沙化土地扩展速度为年均1560平方公里,而到了70-80年代,年均扩展速度为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则达到2646平方公里。仅60-70年代的十年间,三北地区约有667万公顷土地沙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变成了“沙库”。内蒙古赤峰市从1958年到1975年,沙化土地增加了70多万公顷。科尔沁至内蒙古固阳县的草原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过度开垦,沙化和受风危害的农田由50年代的13.7%扩大到70年代的27.7%。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无情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资源,构成了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严重制约着农牧业发展。据测算,沙区因风蚀沙化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氮素和磷素高达5598万吨。上世纪60-70年代,三北地区有1333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高达300多万吨;有1000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而严重退化,载畜能力急剧下降。在西北、东北一些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三刮四种”现象十分严重。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1980年以前,每年播种农作物80万公顷,其中有27万公顷需要重播2-3遍。
──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袭击。据科学观测表明,
我国北方地区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特大沙尘暴,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8次,7O年代发生了13次,80年代发生了14次,90年代发生了23次。1993年“5.5”强沙尘暴,席卷我国西北大部,沙尘暴过境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造成死亡(失踪)116人,使兰新线中断31小时,乌吉线中断4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2000年春季波及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12次沙尘天气,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实属罕见。据卫星遥感监测,沙尘天气影响到我国11个省(市、区),波及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加剧了农村贫困化程度,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沙化造成农业生产一直低而不稳,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据统计,在上世纪60—70年代,三北地区的风沙区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贫困县。在1950-1977年的28年中,陕、甘、宁、青四省净调入粮食74亿斤。1976年,黄河中游115个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仅39元。流沙对交通、水利等设施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内蒙古乌达至吉兰泰的铁路,仅1977年就因流沙阻塞造成脱轨或被迫停车797次,平均每天2.16次。
风沙危害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77年,三北地区有林地面积仅为2314万公顷,占全国的10.7%,活立木总蓄积为7.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2%,森林覆盖率仅为5.0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面对三北地区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从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并明确赋予工程建设防沙治沙的重要任务之一。近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三北工程建设顺利向前推进,截止目前,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近2600万公顷,为我国土地荒漠化由扩张转向缩减做出了突出贡献。
──遏制了土地沙化扩展趋势,拓宽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从东部黑龙江到西部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营造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近500万公顷,工程区内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有1000多万公顷过去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29%和20%以上,率先实现了土地沙化的根本性逆转。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表明,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三北地区的陕、甘、宁、新、内蒙古5省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净减少40925平方公里和7921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呈现出由昔日的“局部遏制、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建设了绿色屏障,保障了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河套、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等风沙对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区,已相继建成了跨区域、集中连片的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使三北地区1756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庇护,林网化程度达57%,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