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述.

合集下载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三北工程,是指中国政府实施的以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覆盖了中国的北方三个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该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三北工程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三北工程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1978年启动以来,已先后在三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达到了1500万公顷以上。

这些树木的生长不仅有效地固定了沙土,减少了沙尘暴的频发,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

其次,三北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

同时,加强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修建了大量的防护林带、梯田等,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另外,三北工程在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采滥挖等行为,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在生态恢复方面,政府积极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修复了大量的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最后,三北工程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逐渐显现。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得到了提高,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了生机。

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三北工程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同时也要看到,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三北工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工程措施,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生态安全的持续稳定。

持续推进防沙治沙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武威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纪实

持续推进防沙治沙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武威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纪实

誇绩嗥此防沙雄沙构装綠包束•色屏瘅—武威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纪实武威市林业局武威地处内陆干旱荒漠腹地,是石羊河内陆河滋 润下的一片绿洲。

自然降水量少,植被稀疏,毗邻我国 第三、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漠腾格里沙漠。

全市 荒漠化土地3262.8万亩,沙漠化土地2289.01万亩,分 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5%、45.91%,有明显沙化趋 势的土地271.05万亩,风沙线长达654公里,生态环 境极为脆弱,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 沿,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武威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 史。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动员和组织 广大干部群众,认真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石羊河流域 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 程,持之以恒地开展生态治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为指导,牢 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布局,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 显著成效。

40年来,全市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 525.3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1.75万亩,封育253.62 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工程初期的6.4%,提高到现 在的18.38%,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和北部沙区防风固沙林为基本框架 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使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重点地区风沙危害和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状况发生明显转变,经济 林果业和沙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是南部水源涵养林区得到有效保护。

在祁连山 水源涵养林区实施禁止采伐、开垦、放牧、采挖等保护 措施,天然林保护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

通过营造 水源涵养林和封山育林,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40万 亩,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有效地保护了哺育武威人民 的“绿色水库”。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三北防护林是指中国北方的三个腹地,即内蒙古、甘肃和宁夏地区。

由于天然条件恶劣,这三个地区一直被沙漠化困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为此,中国政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建立面积约4130万公顷的防沙治沙绿化带。

以下是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一、治理区域三北防护林覆盖区域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三个省份,覆盖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在这个范围内,政府要求建设防沙治沙绿化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扩散。

二、防沙治沙管控要求为了实现防沙治沙绿化带的建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包括:1. 禁止砍伐森林和采挖矿物资源政府要求在三北防护林范围内,严格控制采伐森林和开采矿物资源的行为。

这可以有效减少林地和土地的破坏程度,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 实行土地和水资源的管控制度政府建立了防沙治沙绿化带的土地和水资源的管控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占用土地和过度使用水资源,保证了绿化带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建设绿化带政府在这个区域内大力推行植树造林,补植荒山,种植抗风沙树种,适量增殖野生动植物,形成生态系统。

这一系列行动大大减少了沙漠化的范围,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4. 加强防风林护林员队伍建设防风林护林员是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力量,是防沙治沙的重要保障。

政府加强了防风林护林员队伍建设,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装备,确保绿化带的建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结语: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了沙漠化的进一步扩散,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实施的防沙治沙管控要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绿化带的建设顺利进行,也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

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中国绿色时报11月17日报道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由此三北工程迈上了建设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的征程。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广,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面积大,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期限长,从1978年~2050年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任务重,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并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北工程建设。

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重大问题,为推动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亲笔题词“绿色长城”。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大力植树种草,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推进‘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入到三北地区考察生态建设,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继续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0.51%,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北京雾霾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

[北京雾霾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

[北京雾霾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篇一: 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概述,三北防护林-背景三北防护林即“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目前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三北防护林工程_三北防护林-概述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是项在中国北方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1大壮举,开创了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十三个省的55九个县,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2.4%。

[]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我国北方竖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万里长城,2003年,三北工程被吉尼斯总部确认为“全球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_三北防护林-背景三北防护林历史上,三北地区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8大沙漠、4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三北防护林工程_三北防护林-历史三北防护林1964年,周恩来总理就林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林业要以营林为基础。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Lixin摘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就,对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

但是近年来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整治也迫在眉睫。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生态环境成就问题1.概念“三北”防护林是在中国北方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工程自1978年11月启动,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预计于2050年完成。

“三北”防护林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

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13个省,总面积39亿亩。

2.背景及原因三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少雨、干旱。

自然植被以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为主,生态环境脆弱。

再加上三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逐年加剧,导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建设“三北”防护林,以求能锁住风沙,用以减缓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改善生态环境。

这一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

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3.意义3.1取得的成就截止2005年,累计完成造林育林面积250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00万公顷、飞播造林97万公顷、封山育林710万公顷。

与此同时,三北地区的其它林业生态工程和各行各业的林业建设蓬勃发展,共同推动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一、任务概述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人工造林和人工种植植被,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程。

防沙治沙是指通过对沙漠化、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减少沙尘暴和沙害,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三北防护林治理和防沙治沙工作,涉及到一系列的区域划分和管控要求。

二、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划分2.1 区域划分依据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划分依据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需求,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系统的特点等因素。

同时,还考虑到区域内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定了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区域划分依据主要包括:1.地理位置:主要位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

2.气候条件:年降水量相对较少、气候干旱的地区。

3.土地利用现状:包括沙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分布情况。

4.生态系统特点:包括土地荒漠化程度、植被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等。

2.2 区域划分范围根据划分依据,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

三、防沙治沙管控要求3.1 防沙治沙目标防沙治沙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沙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育能力,修复退化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

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综合治理措施,使沙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从而减少沙尘暴的频发和影响。

3.2 防沙治沙控制措施为了实现防沙治沙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包括:1.造林植树:通过人工造林和植树,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

2.种草草原:进行合理的草原利用,控制过度放牧,恢复和保护草原植被,增加土壤保水保育能力。

3.沙地固沙:采用沙地固沙技术,包括固沙带、固沙林等,防止沙土风蚀,减少沙尘暴发生。

4.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修建护坡、护岸、沟渠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土环境。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建设的做法、问题及发展建议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建设的做法、问题及发展建议

对策建议
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对“三北”工程的资金 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 顺利进行和后期管护工作的 落实。
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的工程管理体制和 运行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 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工 程建设的监管和考核。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和智能化 管理手段的研发和应用,提 高防护林建设的科技含量和 效益。
“三北”四期工程防 护林建设的做法、问 题及发展建议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引言 •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建设现状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发展建议 • 案例分析 • 与意义
背景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人 工林业生态工程。四期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旨在巩固和扩大前三期工程建设成果,构建更加 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沙漠地区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袭,保护农田和村庄,显著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问题案例剖析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防护林建设
由于树种选择不当、造林密度过大、抚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防护林生长不良,未 能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防护林建设
同样存在树种选择不当、造林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加上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防护林 成活率较低。
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04
发展建议
加强资金筹措和监管力度
01
02
03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加大对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 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工 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 参与防护林建设,通过 PPP模式、绿色金融等方 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1. 引言1.1 概述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防风固沙、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涉及国家生态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

随着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三北地区面临着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严重挑战,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三北防护林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社会责任和民生工程。

通过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三北防护林建设与指导原则的解析,分析其意义、建设原则、指导原则、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以期为三北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其意义重大。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改善气候环境,减少干旱、风沙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同努力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2.2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原则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原则是指在三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遵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具体的建设原则包括:1. 生态优先原则:在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时,要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优先考虑。

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选择树种、种植密度和规模,确保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最大化。

2. 多样性原则:在防护林建设中,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选择多种树种植在一起,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023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2023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2023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自2023年初起,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在过去一年内,我们始终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三北地区绿色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防护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成绩总结1. 防护林面积逐年扩大。

根据计划,2023年我们在三北地区新增了10万亩的防护林。

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建设防护林面积超过500万亩,较前一年增加了5%。

不仅实现了每年新增防护林面积的目标,也进一步提升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 林木成活率稳定提高。

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科学种植、合理管理,对林木生长环境进行了精细化把控。

通过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定期修剪等措施,林木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

2016年的成活率为80%,到2023年已提升至90%,为后期防护林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3. 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防护林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保护沙漠化、荒漠化区域的植被,保护水土资源,增加土地的生态韧性。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发现防护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升了土地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

4. 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防护林建设不仅对环境有着积极影响,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引进农牧民参与防护林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收入。

同时,防护林也为旅游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吸引了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1. 部分地区管理薄弱。

由于三北地区辽阔,管理工作相对复杂。

一些地区在进一步加强防护林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由于管理力量不足,导致一些防护林的养护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影响了防护林的健康发展。

2. 植被结构尚未成熟。

防护林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在成活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林木植被结构的形成需要更长时间。

目前一些地区的防护林植被种类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完善植被结构,提高生态功能。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为了改善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

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北方大范围的防护林带,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持续进行了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建议。

二、成就与经验1.林地增加: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恢复工作,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特别是在新一轮国家土地绿化工程中,大量的边坡、沙地、荒山等被植被覆盖,有效减缓了风沙的侵袭。

2.生态效益:三北防护林工程改善了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景观的改善。

通过引进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提高了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质量。

3.经济效益:三北地区除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护林工程还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的林木种植和经营管理,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4.社会效益:防护林的覆盖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了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同时,也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

三、问题与挑战1.乱种乱护:由于对土地的环境和气候特点不了解,有些地区出现了乱种乱护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部分树种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林地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灌溉用水不足:在林地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的限制,有些地区的灌溉用水不足,导致树木生长受限,林地效益不理想。

3.病虫害防控不力:由于树种选择不当、林地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这给林地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4.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于防护林建设的管理监督不够到位,导致执法力度不够,乱占乱用林地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建议与展望1.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地环境和气候特点的科学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概述中国的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的三个母亲河流域(黄河、长江和黑龙江)以北的防护林区。

该防护林建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减缓和逆转中国北方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以保护重要的生态和环境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概念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78年,其目标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座纵贯中国的防护林带,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

该防护林带的总面积约为42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的18个省份,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青海、宁夏和甘肃。

建设历程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草原退化、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防护林建设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固沙治理、修复退化草原等。

植树造林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抗风固沙树种,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荒漠化地区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防护林覆盖面积已达到154.8万平方公里。

同时,防护林减少了沙尘暴事件的次数和影响范围,改善了河流的水质和水量,有效地遏制了漫长荒漠化的趋势。

取得的成就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防护林带的建设有效地减缓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

防护林的植被覆盖减少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其次,防护林带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工程。

该工程旨在通过建造大规模的防风林,控制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设防风林带:在三北地区建设宽阔的防风林带,以阻挡风沙、降低风速、防止沙漠化。

营造混交林:采用多种树种混合种植,形成混交林,提高森林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保护天然林:加强对天然林的管护和培育,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发展经济林:在适宜的地区种植果树、药材等经济林木,增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加强科研:加强林业科学研究,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做出了贡献。

肃南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肃南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文 章 编 号 :0 5— 25 2 1 )4— 0 3—0 10 5 1 (0 1 0 0 8 3
肃 南 县 三 北 防护 林 工 程 建 设 现 状 与发 展 对 策
郭 永 花
( 肃 省 肃 南 县 林 业 局 , 肃 肃 南 74 0 ) 甘 甘 34 0

要: 文章论述 了肃南县三 北防护林体 系工程建设 实施情 况及 主要 工作 , 分析 了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出了今后发 提
了重 大 而深 远 的影 响 。 自 17 9 8年 肃 南 县 被 国家 列 为三 北 防护林 建设 重点 县 以来 , 省 、 政府 的重 视 在 市 和主 管部 门的大力 支持 下 , 历届 县 委 、 府及 林业 主 政
53 6 9 m , 成零 星植 树 6 0 . 5h 完 2万株 , 成 育 苗 1 6 完 3 h 完成 病 虫害 防治 1 0 m 。 m, 20 0h 从 2 0 开始 , 成三 北 防护林 体 系建设 四期 0 0年 完 工程 人 工 造 林 6 4 9 3 h 封 山 ( ) 林 ( ) 5 . m ; 滩 育 草
展对策 。
关 键 词 : 南 ; 北 防 护 林 ; 设 现 状 ; 策 肃 三 建 对 中 图分 类 号 :7 7 2 ¥2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三北 防护林 体 系工程 是一 项宏 伟 的生态 建设 工 程 。为 改善 三北 地 区 的生 态 面貌 做 出 了贡 献 , 力 有 地促 进 了三北 地 区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 国 内外 产 生 在
在 1 . 2 , 3 m 3 8 % 33 3 h 土 地 得 到 有 效 保 护 、 开发 和 利 用 。北 部平 原 区南侵 风沙 危 害初 步得 到治 理 。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摘要:
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简介
二、工程目标与任务
三、工程实施的成果与贡献
四、未来发展展望
正文:
【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简介】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全称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沙漠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二、工程目标与任务】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构建起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

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治理沙漠化土地,恢复退化的草地和湿地,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等。

【三、工程实施的成果与贡献】
自1978 年启动以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已经实施了40 多年。

截止到2022 年12 月,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了近20 个百分点,达到
23.7%,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工程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未来发展展望】
在未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生态文明为导向,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工程区的可持续发展。

到2030 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预计将提高到30%,沙漠化土地将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根本改善。

新疆荒漠工作总结报告

新疆荒漠工作总结报告

一、背景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荒漠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新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造林绿化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起,新疆便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造林7000余万亩,有效遏制了荒漠化扩展趋势。

近年来,新疆又积极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

截至目前,新疆共有2466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实现了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的转变。

2. 防沙治沙工程新疆采用多种治沙模式,如条田和梯田治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疆且末县通过种植树木和构建防沙设施,20多年来在沙漠边缘形成了一道生态长廊,有效减少了沙尘暴天气。

此外,新疆还设立了封禁保护区、沙漠公园,加大保护力度,共累计设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6个,保护面积5393平方公里;建立沙漠公园27个,保护沙漠面积1919平方公里。

3. 生态治理工程新疆阿克苏地区通过实施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等,成功改变了地区的生态环境。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全国第一批、新疆第一个此类项目,努力补齐生态短板。

此外,新疆还通过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以林养林良性循环等方式,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实现了绿色发展。

4. 科技支撑新疆强化科技支撑,开展防沙治沙、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生态水文过程等方面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科研部门通过长期定位研究,揭示荒漠植被受损过程和原因,为生态恢复过程中恢复目标的确立和措施研发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与支撑。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荒漠化治理任务仍然艰巨,部分地区荒漠化程度仍然较高。

(2)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3)治理成果巩固难度较大,部分地区治理成果出现退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述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治沙处土地沙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生态难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

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防治土地沙化,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进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三北地区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我国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简称三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除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戈壁外,历史上的三北大部分地区曾经水草丰盛,林木葱茂,经济文化繁荣。

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口剧增,过度垦殖,超载过牧,兵燹战火频仍,乱砍滥伐肆虐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地区的林草植被惨遭毁灭性破坏,导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风沙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性灾难接踵而来,愈演愈烈,许多繁荣富庶之地变成了“不毛之地”。

生态与经济相互交织,双重贫困,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全部分布在三北地区,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年大风日数为20-100天,狂风流沙肆虐,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频发生,流沙掩埋农田、牧场、村镇,威胁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吞噬宝贵的国土资源,缩小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上世纪中叶以来,三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呈现出扩展加速的态势。

据统计,在上世纪50-60年代,三北地区沙化土地扩展速度为年均1560平方公里,而到了70-80年代,年均扩展速度为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则达到2646平方公里。

仅60-70年代的十年间,三北地区约有667万公顷土地沙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变成了“沙库”。

内蒙古赤峰市从1958年到1975年,沙化土地增加了70多万公顷。

科尔沁至内蒙古固阳县的草原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过度开垦,沙化和受风危害的农田由50年代的13.7%扩大到70年代的27.7%。

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无情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资源,构成了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严重制约着农牧业发展。

据测算,沙区因风蚀沙化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氮素和磷素高达5598万吨。

上世纪60-70年代,三北地区有1333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高达300多万吨;有1000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而严重退化,载畜能力急剧下降。

在西北、东北一些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三刮四种”现象十分严重。

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1980年以前,每年播种农作物80万公顷,其中有27万公顷需要重播2-3遍。

──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袭击。

据科学观测表明,我国北方地区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特大沙尘暴,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8次,7O年代发生了13次,80年代发生了14次,90年代发生了23次。

1993年“5.5”强沙尘暴,席卷我国西北大部,沙尘暴过境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造成死亡(失踪)116人,使兰新线中断31小时,乌吉线中断4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

2000年春季波及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12次沙尘天气,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实属罕见。

据卫星遥感监测,沙尘天气影响到我国11个省(市、区),波及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加剧了农村贫困化程度,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沙化造成农业生产一直低而不稳,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据统计,在上世纪60—70年代,三北地区的风沙区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贫困县。

在1950-1977年的28年中,陕、甘、宁、青四省净调入粮食74亿斤。

1976年,黄河中游115个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仅39元。

流沙对交通、水利等设施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

内蒙古乌达至吉兰泰的铁路,仅1977年就因流沙阻塞造成脱轨或被迫停车797次,平均每天2.16次。

风沙危害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1977年,三北地区有林地面积仅为2314万公顷,占全国的10.7%,活立木总蓄积为7.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2%,森林覆盖率仅为5.0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面对三北地区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从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并明确赋予工程建设防沙治沙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三北工程建设顺利向前推进,截止目前,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近2600万公顷,为我国土地荒漠化由扩张转向缩减做出了突出贡献。

──遏制了土地沙化扩展趋势,拓宽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从东部黑龙江到西部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营造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近500万公顷,工程区内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有1000多万公顷过去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

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29%和20%以上,率先实现了土地沙化的根本性逆转。

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表明,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三北地区的陕、甘、宁、新、内蒙古5省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净减少40925平方公里和7921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呈现出由昔日的“局部遏制、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建设了绿色屏障,保障了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河套、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等风沙对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区,已相继建成了跨区域、集中连片的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使三北地区1756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庇护,林网化程度达57%,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据统计,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由1985年的125公斤/亩、0.6亿吨提高到2005年的309公斤/亩、1.6亿吨。

2005年全国产粮“十强县”全部在三北地区。

──开创了脱贫致富之路,缩小了东西部经济差距。

坚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思想,不断创新防沙治沙思路,大力发展林沙产业,探索走出了一条“治沙”与“治穷”良性互动的路子。

在广大沙区营造薪炭林107万公顷,解决了6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营建灌木饲料林500多万公顷,为畜牧业提供了饲料资源。

与1985年相比,三北地区大小牲畜头数翻了近1番,达到了2.64亿头(只)。

甘肃省大力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在昔日的不毛之地上培育形成优质粮棉油、制种、养殖等七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带动沙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

──弘扬了伟大的三北精神,提高了我国防沙治沙的国际地位。

三北工程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被国际社会赞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工程建设者们在长期实践中凝聚形成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为主旋律的“三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培育和造就的以石光银、牛玉琴、王有德等为代表的治沙英雄人物,是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真实写照。

三北工程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87年以来,先后有三北局、新疆和田、宁夏中卫等十几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专门为三北工程建设开辟了专栏;2003年三北工程荣膺“世界上最大的造林工程”吉尼斯证书。

近些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来我国考察、学习三北工程的防沙治沙,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防沙治沙的主体工程通过30多年的建设,三北工程不仅稳固和拓宽了沙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了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土生态安全,而且牢固树立起了在我国防沙治沙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推动我国防沙治沙的一项主体工程。

──从生态区位上来看,三北地区是我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全部分布在三北地区,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三北地区有沙化土地1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5%。

这就决定了三北地区不仅是我国主要的沙源地,而且也是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抓好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不仅关系三北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的推进力度直接影响着全国防沙治沙的整体进程,没有三北地区生态状况的根本改观,也就没有全国生态状况的彻底改善,抓好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是时代赋予三北工程的历史重任。

──从建设历程上来看,防沙治沙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永恒主题。

三北工程是当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建设历程最长的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到2050年,历时73年,目前走过的28年仅仅是一个起步和探索阶段,是为未来的发展积累经验、丰富思路、奠定基础的阶段。

通过28年的建设,在一些重点治理区域有效地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展的势头,但三北地区土地整体沙化扩展的趋势尚未根本性扭转,沙化危害依然是三北地区的头号生态问题,防沙治沙任重而道远。

坚持不懈地抓好防沙治沙工作,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不仅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

──从区域经济发展上来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促进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土地沙化不仅是生态恶化之源,也是经济贫困之根。

以风沙为主的生态性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60%以上的贫困县和1/4的农村人口集中分布在三北地区的广大沙区,其人均农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为东部地区的1/5。

世纪之交,中央从统筹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并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两大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

只有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的生态面貌,才能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才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两大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大力推进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三北工程建设,加快防沙治沙,是促进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大基础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来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肩负着优化沙区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艰巨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