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的教育

三教并重的现象, 三教并重的现象 , 说明了封建统治者一直 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教或官方哲学。 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教或官方哲学。 三教并重政策的实施, 三教并重政策的实施 ,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 发展,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氛围。 发展,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氛围。 这样一种融合趋势, 这样一种融合趋势,给思想界和教育界带 来了一股开放的空气, 来了一股开放的空气,为传统教育的发展 和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和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考试科目 较为常行的有秀才、 进士、 明经、 较为常行的有秀才 、 进士 、 明经 、 明 明书、明算六科。 法、明书、明算六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4.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口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口试,帖 墨义、策问、 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
汉武帝用“ 独尊儒术” 汉武帝用 “ 独尊儒术 ” 政策控制了古 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方向 隋唐统治者用科举制度试制度
1.考生来源 生徒” 乡贡” “生徒”与“乡贡” 2.考试程式与时间 地方的州县试和中央学校的毕业考选一般 都在冬天举行。 都在冬天举行。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 、 四 月间。 月间。 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方能授官。 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方能授官。
三、科举制的产生
(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原因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 府报名, 经过分科考试, 府报名 , 经过分科考试 , 根据成绩从中选 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科举制与选举制的区别 报考资格: 选举制靠官府推荐, 报考资格 : 选举制靠官府推荐 , 科举制则 是自愿报名, 怀牒自列于州县” 是自愿报名,“怀牒自列于州县”; 衡量标准:选举制靠地方察举, 衡量标准:选举制靠地方察举,科举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试策
▪帖经: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 开一页,只留开 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 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 让应试的学子 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 字。 ▪口试 ▪墨义: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 的简单问答题。 ▪策问 ▪诗赋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
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机构; ▪国子监的双重身份
2.国子监的官员及分工 ▪长安国子监 官品人员: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监丞、主簿、录士(合6人) 非官品事务人员:府、史、亭长、掌固(合34人) ▪洛阳国子监
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2.唐代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可分前后期。前期学校教育的 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 起伏。
一、中央官学
(一)隋代的中央官学
1.国子寺→国子学→国子监(隋炀帝) 2.隋代的中央各学
《隋书》:“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 学生等员”。
▪国子学:为“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而特设的,国子博士5人,助教5人; ▪太学:“太学以选贤良”,以教授五经为主要内容,太学博士5人,助教5人; ▪四门学:五经传授,四门博士5人,助教5人; ▪书学:教授汉字的“六书”和文字“八体”,书学博士2人,助教2人; ▪算学:培养天文、立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算学博士2人,助教2人;
三、私学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有二:民众的需要、政 府政策的倡导、经济的繁荣。
1.初级私学
▪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 如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 ▪办学规定 入学年龄 入学时间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的小学教

管理上“两无”、“两自”。 “两无”:教师无定员,学生无定额。 “两自”:经费自筹,校舍自理。 表明国家在基层教育上的诚意不够,或 缺乏实力,实际上刺激了民间乡学、村 学的兴办。
私立小学教育
隋代一些官学的著名学者和教师在任职前后都 从事私学教育,部分私学规模甚至超过了地方 官学的规模。 唐代私学更是得到了较大发展。 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 样、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的私学教育成为唐代 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唐代文化 教育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学教育体制的嬗变及其影响
隋朝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以官学为主体、 私学为辅助的封建教育体系。 唐代的官学教育体制以儒学学校为主。 国乱官学废,私学成为了延续教育的主 要力量,取代了官学的教育主导地位。
官立小学教育
隋代在州县设立学校。 唐代的中央官学中设有宫廷小学,教育 皇族子孙。 地方学校中也有小学的建置。 唐政府“许百姓任立私学”,乡里官学 实际多半属私学。
隋唐时期的小学教育
隋(公元581-公元618),其学校教育承 前启后。 唐(公元618-907),学校教育发展较快, 就其学制的完整性而言,唐朝学制不仅 在亚洲,即使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都 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从发展走向成 熟的时期。 表现在:封建官学制度日益完善,科举 制度确立,各级各类专门学校创立,蒙 学教材统一规范。
唐代私学中,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小学 教育。
乡村小学教育
隋唐的小学多建立在乡村,或称村学、 村校。 不仅普及一般的识字和文化知识,还为 培养专门人才打下基础。 唐代乡村学校的教材,主要有启蒙识字 读物、儒家经典和诗赋三类。 政府无固定供给乡村学校经费。
隋唐时期的教育与文化传承

隋唐时期的教育与文化传承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教育与文化传承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为后世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在隋唐时期被高度重视,尤其是文官阶层注重人才的培养。
当时的教育制度分为国子监和县学两个层次。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培养统治阶层的人才。
在国子监,学生们学习经史子集,修习政治、军事、法律等科目,以便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同时,国子监还为官员培训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时事。
县学则是地方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基层官员和人才的重要途径。
县学的课程主要包括经史传统和文学、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才情和文化修养。
县学还为农民子弟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进入仕途,提供了社会流动的途径。
随着教育制度的完善,隋唐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
王勃、杨炯、骆宾王等被誉为“初唐三杰”,他们以其才识和作品对隋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勃的《滕王阁序》、杨炯的《临江仙》等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隋唐时期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如唐太宗的书法家鉴真和禅宗高僧玄奘等,他们在哲学、文化传播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隋唐时期的文化传承不仅表现在教育体制和文化人物的涌现上,也在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隋唐时期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诗词歌赋成为时尚,丝路的开辟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诗人们以诗词表达情感,描绘自然景物,传达社会现实,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诗歌艺术。
李白的豪放风格、白居易的婉约风格、王之涣的雄浑之作等,都是隋唐时期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
此外,绘画和雕刻艺术也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表现,同时也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著名的国宝《骏马图》即是隋唐时期绘画技艺的杰出代表。
(完整版)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提要:一、隋唐文教政策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三、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四、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隋唐文教政策:(一)尊崇儒术:1、尊孔2、整理、统一儒经3、提高儒士的地位(二)兼容佛道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一、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在学校设置上,隋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2、在教育行政上,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唐朝的学制系统:1、官学:(1)中央官学:①中央专设学校: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②中央附设学校(2)地方官学:①郡(州)学②县学地方官学的类型:①经学②医学③崇玄学2、私学(二)唐朝的学校管理制度:(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三)唐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2、教育的等级性明显3、教育行政体制实行分级管理4、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5、专业教育受到重视6、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察举制(以德取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科举制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一)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公元607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二)唐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1、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1)考生来源(2)报考资格(3)报考时间与方法2、科举考试科目:(1)秀才科(2)明经科(3)进士科(4)明法科(5)明字科(6)明算科3、科举考试方法:1、贴经2、墨义3、口试4、策问5、诗赋二、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一)宋代的改革:1、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2、确定“三年一贡举"3、殿试成为定制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二)元代的改革:1、明定三场制乡试、会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2、规定考试范围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3、科举制度日趋严密(三)明代的改革: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它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四、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三) 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把儒经分为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
(《诗经》、《周礼》、《仪礼》)和小经(《周 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孝经》、《论语》是公共必修课。 (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达官显贵子弟进入讲儒学为主的学校,毕业后成为 封建官吏候选人; 平民子弟进入各种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为专业人才。
律学和医学尚在萌芽中 。
二、 唐朝的学校教育
唐朝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 典型。
(一) 官学 中央官学 唐朝中央官学体系完备,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
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 以上)、四门学(七品以上)、书学、算学和律学 (此三个为八品以下子弟),一馆是指750年设立 的广文馆(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者)。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隋唐实行重振儒术,主要表现在: 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 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 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儒经
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 才。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与利用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兼容佛道: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晓慧
本章要点
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的教育思 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思考题: 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 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
G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曾“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 日方了”。这是殿试的开始,但未成定制。
(1)乡试
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首先参加县
试,合格的人员再参加州试。州试通常在秋
天举行,称“秋试”,又称“发解试”(秋闱), 第一名称“解元” 。
(2)省试
乡贡与生徒于每年的春天集中于京师长安尚书省的礼部应 试,谓之“省试”或 “春试” (春闱) 。 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 变, 故“省试”又称“礼部试”或“礼闱” 。礼部下设贡
儒、佛、道的融合 三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诱惑力,这些 思想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吸引力, 因此在当时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独尊的地位, 而出现了三教并存的局势,这不仅开阔了 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为宋 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科举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
它侧重于考察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和注释就能通过,故有 “三十老明经”的说法。该科录取人数较多,每年约一百人 左右。
明经科: 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该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
进士科:该科注重考核诗词歌赋。这也是唐诗繁荣发展 的一大动力。该科录取率为百分一、二。因此,该科 的竞争相当激烈,考取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 说法。在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 “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按照教授内容分为:
《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谱 学、《文选》学、文学、科学技术。
(三)书院的创立 书院是由私人读书藏书的场所演化为讲学授徒的 场所而产生的,也是实行科举考试制度选士之后, 要求应试者必须博学广识这种现实需要推动而形 成的。 书院承担起培育人才和传播、发展中华文化的双 重任务,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书院产生于唐朝,发展于五代,而繁荣和完善于 宋代。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
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
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
贞观元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
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贞观十四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唐以后诸帝也基本上都是尊崇儒术的。
(二)兼融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在重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
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死观上都有一套理论,如佛教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这些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初注意学校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发展的,首推京都的国子寺,其中有五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总结

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总结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特点,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篇章。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重视学习的实用性。
由于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广泛开展,人们对实用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此,教育思想家们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术技能,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
例如,隋朝教育家颜之推提出了“举贤良、用忠信、发才能”的教育理念,认为培养忠诚有用之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唐朝文学家韩愈则倡导“正心修身、致知笃行”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应该以实践为重。
其次,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在隋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人们对宁静和和谐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教育思想家们提出了培养学生心性和修养的观点。
例如,隋朝儒学家周敦颐提出了“致良知、诚意教”的教育主张,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和智慧。
唐朝教育家杨炯强调学生应该具备“思想严肃、操守廉正、修身齐家”的美德,通过修养使得个人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再次,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繁荣,人们也对道德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教育思想家们提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观点。
例如,唐朝教育家魏徵主张“训民术、政术、文术并用”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
唐朝文学家韩愈也强调思想品德的修养,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后,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倡导以经世致用为教育的核心。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因此,教育思想家们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实际能力和知识技能。
例如,唐朝教育家孔平仲认为,“读书所以传道、明理、解惑也”,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际应用的能力。
唐朝文学家陆龟蒙也提出了“人才致用,学问至美”的教育主张,主张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技能和知识。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3年), 《国语》、《说文》(2年)、《字林》(1年)。 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等。 律学习律令。 《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共学1年。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即取 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 则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不过这种升 格法并未加深其学业程度,只表示提高其地位罢了。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 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 “停公膳”的处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 凡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续落第或九 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 都令其退学。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 三、科举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隋唐的社会发展
隋唐五代分别存在了37、289、53年,后者包括梁、唐、晋、 汉、周五个小朝廷。 隋唐历史通过皇家正史和通俗演义广泛流传于民间:
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唐玄宗与杨贵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开元盛世、唐僧取经、安史之乱、唐三彩等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骈文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 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等书法 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和“画圣”吴道子的画作 唐之乐舞、唐塔艺术(大小雁塔)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隋朝
隋唐教育

2015/9/22
16
2、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规定,如考试制度有 旬考、岁考、毕业考试;假期分长假和短假两种, 长假又分田假(5月份,田里麦子成熟之际放假) 和授衣假(9月份,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服时放 假),每次放假一个月。短假又称旬假或常假,每 10天放假一天。这是我国放假制度的由来,后来 吸收欧美国家的经验,将假期安排在每年寒暑两季。
s
2015/9/22 20
总之,在文教政策上,隋唐时期以儒学为主, 佛教和道教为辅的政策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文化专制 局面,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阔了人们 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该时期文化教 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育制度上,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和以专 业知识为主的专科学校并行,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官学和私学并存,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体系,为以后封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并成 为当时领先于世界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
2015/9/22
21
在教育思想上,呈现出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 兼容佛道为辅的多元化特点,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形 成提供了思想养料。 在选士制度上,把选士和育人紧密结合的科举 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士制度,对封建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5/9/22
2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 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 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 取人的察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取人的九品 中正制。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 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 明”。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一节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二、兼用佛道三、发展科举四、任立私学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收政策影响而时有起伏二、中央官学(一)中央专设的学校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2、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2)国子监作教育行政机构是官员及分工(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3、中央专设学校管理(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二)中央附设学校三、地方官学四、私学(一)初级私学(二)高级私学私学传授内容:1.《三礼》学2.《易》学3.《春秋》学4.《汉书》学5.谱学6.《文选》学7.文学8.科学技术(三)书院创立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一)学校体系的形成(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四)专业教育的重视(五)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第三节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一)唐循隋制与恢复科举(二)科目标准与贡举名额(三)科目设置与适时变化(四)考试内容与项目调整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一)学校与科举关系(二)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科学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四)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第四节随意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一)新罗派遣学生留唐的教育制度(二)新罗仿唐官学制度的形成1.新罗的国学制度2.新罗实行的附属专科教育3.新罗的地方官学二、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一)随同遣隋使隋唐使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二)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1.对官学的影响2.对私学的影响3.对文字的影响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他认为儒学纲领就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第一,佛、老是社会祸乱的根源第二,佛老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第三,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第一,用德礼而重学校第二,学校的任务在训练官吏第三,整顿国学第四,恢复发展地方学校四、论教学第一,要努力勤学第二,要多读博学第三,要积极思考五、论师道1、由“人非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专题4:隋唐时期教育

第四,科举考试过程当中的一些措施保证了 考试的公平性,八股文具有标准化考试的风 格;
第五,科举具有很强的思想控制功能。
二、唐朝时期学校教育
唐朝时期官学包括两个部分:中央官学和地 方官学。其中央官学可分两部分:一类是中 央直属的官学,主要有国子监负责管理,其 中又分为经学学校和专科学校,经学学校包 括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专科学校包括书 学、算学和律学;一类是各职能部门附属的 专门职业性学校。
帖经:这是测试经书熟练程度的基本方法。 《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帖经者,以 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 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 得五、得六者为通。”这种考试方式主要测 试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其弊端也在于此, 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口试:即口问大义。这是对帖经这种考试方 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主要测试学生对经书 义理的理解程度。考试的办法为:由主考官 当面提问,学生回答所提经文义理的理解。 这种考试公开进行,随即说明通或不通,并 当场宣布成绩。
要有鲜明主张,又要有写作技巧。
总结:唐朝考试制度的特点:
1、创建了系统、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试制 度;
2、发挥通过平时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3、学校教育开始跟科举考试紧密联系起来, 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学校教育的开始。
隶属国子监管理的第二类学校:专科学校
1、律学
律学博士开始于晋,以后历代均延续这种设 置。隋朝时大理寺属官有律博士八人,唐初 设律博士一人,属国学,不久被撤销,后于 贞观六年恢复。
第二,学书,日纸一幅。书法在唐代极其受 到重视,是选官的四项标准之一。尤其在殿 试时,评选状元的主要依据就是书法了。
隋唐时期的教育与文化传承

隋唐时期的教育与文化传承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了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的教育以儒学为主导,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教育体制方面,隋朝魏徵为首的推行科举制度,兴办国子监,培养文人学士。
唐朝时期更是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设立进士、明经等科目,延续至明清时代。
科举考试注重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对候选人的表达能力和文章写作要求颇高。
考生不仅要熟悉儒家经典,还要能够对时事政治有所了解,这无疑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科举制度外,隋唐时期还有一些私塾和师父传授的教育方式。
私塾是一种基于家庭教育的形式,有些私塾由知名学者创建,专门教授经史子集,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思想素养。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个人的性格塑造和人格修养,提倡学以致用,注重知行合一。
隋唐时期的文化传承还表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
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隋朝则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有不少名家涌现,如郭熙、欧阳询等人,他们的碑刻和字帖被后人奉为经典。
绘画方面,隋唐时期的画家也是众多,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音乐方面,隋唐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有时也会参与到乐府诗的创作中,成为乐府诗的创作和传承者。
乐府诗是一种民间歌谣,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歌唱的形式传承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此外,隋唐时期还对外交流文化,与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中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也从这些地方吸取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体现了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儒学教育推动了经典文化的传承,科举制度培养了政治人才和文化精英。
私塾教育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传承着人们的情感和世界观。
同时,隋唐时期还通过对外交流来吸取他国文化的优点,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十讲 隋唐时期的教育

5. 科举考试的影响 B.消极影响 第一、禁锢了学术思想,阻碍了 科学发展; 第二、使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的弊端直接影响学校的各个方面
(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考试方法)。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南阳 人(今属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教育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著作由李汉编集为《昌黎先生集》,后 又有其他遗文编为外集,总称《韩昌黎集》。
3.科举考试科目——六科 秀才、进士、明经 明法、明字、明算
4.考试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
5.科举考试的影响
A.积极影响
第一、科举把选材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 权利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治的欲望,为知识 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 础。 第二、科举制度改变选拔管理只重品行、门第,而忽 视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 才之士。 第三、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四、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 均有影响,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也有影响。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1.佛、老是社会祸乱的根源; 2.佛老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 3.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1.理论基础:“性三品说” “性情二分说”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 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 矣。” 性是先天具有的,是善的;情是后天习染的, 是恶的。 2.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发展中上品人的善性, 下品人不能接受教育,只能刑法而制之。
三、隋唐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
1.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进士科的正式产生。
606年,“始建进士科”。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 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2匹; 书学、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 地方的州县学生亦送绢2匹。 此外,还须赠送酒肉,数量不限。
束修的分配原则是三分送给博士,二分送给助教。这 样,束修就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质成官学教师 的固定收入项目了。
唐代学校在中央所设的“六学”、“二馆”, 开始学生总数为2200多人。
太宗贞观年间,扩充学舍,增加学额,学生增 加到3200人。
后又逐渐发展,学生增加到8000余人。 从贞观到开元,国力最强盛,也是学校最发达
的时期。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 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崇文馆:归东宫直辖 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
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 的场所。
医学:直辖于太医署;
唐太宗时,中央和地方都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这 比西方要早几百年。
崇玄学:隶属于祠部,学习《道德经》、《老 子》等。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博士分经进行讲授。助教佐博士、直讲佐助教。 各学师生皆有定额,如国子学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
生300人;师生比是1:25。 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1:45和1:72。
博士、助教既是学校教师,又为朝廷官员。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 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 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 此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 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
(二)唐代的官学
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
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 行政长官。
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 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 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 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八股取士
八股文体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
相貌极丑之人金孝廉却因丑入选.此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观 者都发笑不敢正视。此公一进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 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王爷说: “不要惊讶, 此人胆量可嘉! ”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 “此人面目如此, 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 见是块做官的材料!”(敢情这爷是个三国迷!)
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
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思想
统一于儒学; 3、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
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 4、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2、科举考试的科目类型
文科举
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
科
制科
举
武科举
3、科举考试的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 赋五种。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是一种简单考查对儒家经典 熟悉程度方法。
墨义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 答即可 。
(二)消极影响: 1、国家只重选科取士,束缚思想,忽略了学
校教育,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四、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1、宋代的改革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 列问答题。
诗赋,即命题创作诗赋。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的产生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二者结合在一起。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
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 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 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 育的内容和方法。
科举趣闻4
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长芬中了头名状元。他 的金榜夺魁,全属机遇偶然。据说,那次殿试 ,原拟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最 后呈皇上审批,道光皇帝一看史求此名,史求 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去不取。 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 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 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吉大 利。可是不久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已 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何来天长地久代兰 芬!
3、官学的各项制度 ——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 ——束修制 ——教学管理制度 1、教学计划 2、对教师的管理 3、对学生的管理
三、中外教育交流
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 生。
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输入印度的佛学。 与日本的文化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 这些人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遣唐使。第二
隋唐时期的教育
教育科学学院 袁强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
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 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唐高祖李渊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 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640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 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 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 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 翼,如鱼依 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医学亦属专科性质,直辖于太医署 。
地方上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中央太医署和礼部之祠 部领导。
隋唐官学体制:
1、六学一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 2、特点: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增添教育内容; 教育等级制明显; 学校类型多样化; 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体。
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标志: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 制的创立。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科举考试的程序 生源——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
徒,二是乡贡。
手续——报考时间是在每年仲冬,考生会集京师,办妥 应试手续。第二年2月初春,考生赴尚书省礼部贡院应试。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翠妞儿”,因此馆阁中人应试,诗 赋中都避用“翠”字。然而唯有京城一带人方知 内情,外省士子则无从知晓。某年新进士朝考, 题目为《麦天晨气润》,一进士诗中有“翠浪” 二字。阅卷者大为惊骇,因为一个“翠”字已不 能用,何况再加个“浪”字,这浪可以解释为女 子放荡,倘若进呈,必然大触“圣怒”,谁敢承 当,也有些官员见该进士诗均佳,提议替他周旋一 下。但是人人怕遭不测之祸,谁敢出头!试卷也终 于被废斥一边。
2、元代的改革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 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 书章句集注》
3、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类为留学生。第三类为学问僧。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原因: 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
央政府手里; 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
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 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
“三年大比”制度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一 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 闱(围)”,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 闱”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威胁国家财政; (2)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为后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 2、道教的影响:增加了士人的学习和考试内容。
二、官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隋朝的官学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
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设
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考生进入考场有三道门,每道门都要对考生及其携带的衣服、笔墨、油 灯等严格检查,为防考生在食物(为防变质一般都带大饼或月饼之类糕 点)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 方以下。
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 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 ,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 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防作弊:
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 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 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
趣闻5: 清代科举,有一模特专科,不试文章书法,专看相貌.(按 清代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特设大挑一科, 可以参加名 为“大挑”的选官程序 ,也就是对于考试老考不上的“困 难户”落实一下政策,给一个做官机会)挑选的标准是:“同 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同,面孔方长;田,面孔方短;贯是头身 子直长;日,表示身体胖瘦高矮适中而有端直.符合这前四个字 就可选中.身,表示身体歪斜不正;甲,头大身小;气,一肩高耸;由 ,头小身大.后四个字,沾上一个,就要落选.挑选的时候,二十人 站一排,从中挑一等三人,二等九人.所余八人就是落选者,俗 称“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