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痹症(1)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疼
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病痹症多由湿气不化、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因此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理湿气、活血化瘀来改善病情。
以下是一个针
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1.艾灸疗法:采用艾灸刺激经络,可以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病症。
可选择患处或者相关的穴位进行艾灸,如悬钟穴、足三里等。
2.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调理气血的流通。
对腰腿无力、麻木的症状可以采用推拿按摩来缓解,如揉腰髂穴、搓揉足
三里等。
4.饮食调理:饮食方面,建议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
鲜蔬菜水果,以及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楂等。
避免饮食
过寒过凉,以免伤害阳气。
5.环境调理: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避
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因为湿气会加重病情。
6.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病症。
推荐一些适
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久坐不动。
7.心理调理:消渴病痹症往往伴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如焦虑、忧郁等。
因此,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疾病和生活上的困难,可以适
当进行心理疏导,如冥想、放松训练等。
最后,消渴病痹症需要长期的中医护理方案来改善病情,患者应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遵循医嘱,坚持治疗。
同时,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可帮助改善病情,促进康复。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详细指南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详细指南1. 简介消渴病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口渴、多尿、体倦等症状。
本指南旨在提供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详细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症状。
2. 中医护理策略- 保持适当的饮食:患者应遵循中医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 合理运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
-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 中医护理方法3.1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中医师可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 患者需按照医嘱准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中断治疗。
3.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缓解症状。
-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疗法,不可自行尝试或去非正规机构接受治疗。
3.3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负压来调理身体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
-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拔罐疗法,不可自行操作或在非专业场所接受治疗。
4. 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中医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向医生反映症状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应继续遵循西医医生的治疗建议,不可单凭中医治疗忽视西医治疗。
以上是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的详细指南,希望对患者能够有所帮助。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并注意个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1. 引言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中医上常见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和多尿等。
本文将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包括病因分析、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分析
消渴病痹症的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脾胃功能失调以及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湿热体质、饮食不节、情志不和等也可能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
3. 诊断要点
在对消渴病痹症进行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别是口渴、多饮和多尿的情况;
- 检查患者的舌苔和脉象,以了解病情;
- 结合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
4. 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
- 清热利湿,排除体内湿热;
- 调理气血运行,促进体内的平衡。
在治疗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和
疗法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加速康复。
5. 预防与护理
预防消渴病痹症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
- 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促进身体的健康。
6. 结论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中医护理在其治疗和预防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热利湿和调理气血运行
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同时,患者也应
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以预防病情的发生。
消渴病痹症

7
案例解答
① 证属类型? 消渴痹症——气虚血瘀 ② 如何辨证分析? 结合既往病史,自感乏力倦怠,常感冒,舌暗有瘀,苔薄白 ,属 虚症表现。 ③ 疼痛的观察要点? 密切观察疼痛麻木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 状。观察疼痛对睡眠影响。 ④ 如何辨证施膳? 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山药,黄芪,芍药等
中医护理沙龙 ——消渴病痹症
1
目 录
概
念
辩证分型
案例分析
2
概 念
消渴病痹症:是指以消渴为主要病因,致使气血运行 不畅、经络痹阻,引起以筋骨、肌肉、关节发生酸痛、 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肌肉萎缩为 主症的一种疾病。 同西医病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
消渴病痹症
辩证分型
气虚血瘀 阴虚血瘀 寒凝血瘀 痰瘀阻络 肝肾亏虚
14
案例分析
案例五
患者女性,77岁,糖尿病病史30年。入院时肢体痿软无力 ,见肌肉萎缩,时有头晕头痛,骨松齿摇,舌淡无苔。
① 证属类型?
② 如何辨证分析?
③ 肢体痿软的中医护理?
④ 如何辨证施膳?
15
案例解答
① 证属类型? 消渴痹症——肝肾亏虚。 ② 如何辨证分析? 结合既往病史,肢体痿软无力,有头晕头痛, 骨松齿摇,舌 淡无苔,属肝肾亏虚证型。 ③ 肢体萎软的中医护理? 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
17
Thank you!
2015年
18
肢体麻木 多承刺痛 入夜痛甚 气短乏力 神疲倦怠 自汗恶风 易于感冒 舌暗有瘀 苔薄黄
腿足挛急 酸胀疼痛 或灼热疼痛 五心烦热 失眠多梦 皮肤干燥 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口干便秘 舌质嫩红 苔花剥少津
详解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详解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是指中医学中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疲乏无力、四肢酸软无力、步履艰难等症状。
以下是针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
理方案:
1. 中药治疗:使用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作用
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黄芪、川芎、红花等,可以
通过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病情。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手段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活
络经络,以达到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气海、足三里、合谷等,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
3. 中医按摩:采用推拿、揉捏、拨叩等手法,刺激相应的经络
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舒缓肌肉疲劳和僵硬。
按摩可以改善消渴
病痹症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病痛。
4. 饮食调理: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
避免过食辛辣、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5. 锻炼养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对消渴病痹症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充足的睡眠也是重要的养生方式。
总之,针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按摩、饮食调理和锻炼养生等方面。
综合运用这些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策略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策略简介消渴病痹症是一种中医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中医护理策略可以帮助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中医护理策略,旨在提供一些参考。
1.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患者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控制饮食: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增加蔬果摄入:建议患者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富含纤维和维生素,有益于调节血糖和增强免疫力。
- 合理分餐:建议患者每天分成多次小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2.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调理策略:- 苦瓜汁:苦瓜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患者可以适量饮用苦瓜汁,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 黄连汤: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减轻消渴病痹症患者的口渴症状。
- 三七粉: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适量服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病症。
3. 调节生活方式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患者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适度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控制血糖水平。
建议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 正常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和消除疲劳。
- 心理调适:消渴病痹症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患者积极面对病情,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请注意,以上护理策略仅供参考,具体的护理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护理,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护理方案

中医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护理方案简介消渴病痹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护理方案。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理论,消渴病痹症可归为"消渴"和"痹症"两个方面。
消渴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痹症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
护理方案中药治疗1.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建议患者遵循"清淡、少盐、少油、少糖"的饮食原则,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山药等,可以通过调理体内气血运行和脾胃功能来改善病情。
穴位按摩1.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用拇指按压并旋转约5分钟,有助于调理胃肠功能。
2.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处,用拇指按压并旋转约5分钟,有助于改善消渴病痹症的症状。
运动锻炼1. 散步: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2. 水中运动:如水中散步、水中慢跑等,可以减轻关节负担,缓解痹症症状。
心理护理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交流,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注意事项1. 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不得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使用其他未经医生同意的治疗方法。
2. 中医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有耐心,并与医生保持定期的随访和沟通。
以上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护理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在使用前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如何护理消渴病痹症

中医如何护理消渴病痹症1. 概述消渴病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
中医护理消渴病痹症注重整体调理,包括饮食、运动、情志、中药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如何护理消渴病痹症。
2. 饮食护理消渴病痹症患者应遵循中医饮食调理原则,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辛辣、油腻、甜腻等食物。
建议多摄入以下食物:- 粮食类:大米、小麦、玉米、燕麦等;- 蔬菜类:苦瓜、黄瓜、南瓜、西红柿等;- 水果类:苹果、橙子、柚子、猕猴桃等;- 肉蛋类:鸡肉、鱼肉、鸡蛋等;- 坚果类:核桃、杏仁、花生等。
同时,根据中医辨证,可适量使用一些具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食材,如生地黄、枸杞子、菊花、丹参、川芎等。
3. 运动护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消渴病痹症患者的症状。
中医主张运动要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推荐以下运动方式:- 散步:每天至少30分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步行;- 太极拳:练习太极拳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体质;-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养生功法,有助于活血化瘀、强身健体;- 按摩:按摩手浴、足浴等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麻木。
注意: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损伤筋骨。
在运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生建议。
4. 情志护理消渴病痹症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消渴病痹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建议:- 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调整作息: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保证充足的睡眠;- 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养花等,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 社交互动: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沟通,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5. 中药护理中医治疗消渴病痹症常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选用具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中药。
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6. 总结中医护理消渴病痹症注重整体调理,包括饮食、运动、情志、中药等方面。
消渴病痹症中医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方案病因分析消渴病痹症是指由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稳、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内分泌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口渴、多尿、乏力、体重下降等。
中医认为,消渴病属于中焦湿热为主,气血亏虚的证候。
因此,中医方案主要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清热利湿、滋养气血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方案1. 根据辨证论治法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主要包括辨别病因、辨证施治和调节生活习惯。
主要的辨证施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滋阴养胃、健脾和胃、益气和血等。
2. 草药治疗中医方案中通常会配合使用一些草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黄连、黄芩、木通、车前子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利湿、滋养气血的作用,能够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3. 饮食调理在中医方案中,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同时,还应多喝水,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方案中还强调调节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同时,还应适量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1.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循中医师的指导,并定期复诊。
2.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3.饮食方面应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水,以免加重病情。
4.注意保持心情愉快,积极调节情绪,以促进身体康复。
中医方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刺激身体的自愈机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医方案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
消渴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消渴痹症是一种中医学所描述的病症,其主要特点是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并常伴有肢体麻木、疼痛等。
中医认为,消渴痹症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不充足,引起脏腑功能紊乱。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来改善消渴痹症的症状。
一、调整饮食结构中医认为,消渴痹症与饮食结构不当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调整饮食结构对于改善症状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改善饮食结构的建议:1.控制饮食热量:消渴痹症患者一般伴有口渴、多饮症状,因此应限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油腻食物、甜食等。
2.平衡营养摄入:饮食应以荤素搭配,保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
适量增加蔬果摄入,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免疫力。
3.饮食宜多样化:各类食物应搭配合理,既能提供必要的营养,又能减少消渴痹症的发作。
推荐食用粗粮、鱼类、豆类等食物,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食物。
二、运动调理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消渴痹症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运动方案:1.散步:每天坚持散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代谢能力。
建议步行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慢跑:适量的慢跑可以增加全身肌肉的活动量,有利于改善腰腿麻木等症状。
但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量的运动强度。
3.拳法练习:一些拳法练习,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改善消渴痹症的相关症状。
三、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消渴痹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中药的配方和煎煮,调整气血运行,改善消渴痹症的症状。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调理方案:1.白芍加花粉煎剂:取白芍、花粉各适量,煎服,可改善消渴痹症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2.五味子降渴汤:取五味子、甘草、麦冬、黄芪等药材,煎煮后饮用,可以改善消渴痹症引起的口渴、多饮等症状。
3.逍遥丸:逍遥丸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舌干口燥、咽喉不适等症状,对消渴痹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中医如何护理消渴病痹症

中医如何护理消渴病痹症消渴病痹症是一种中医上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中医在护理消渴病痹症方面有一些简单的策略,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护理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病痹症属于阴虚火旺的病症,因此应以清淡、滋阴的食物为主。
建议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草药,如熟地、麦冬等,来搭配饮食,起到调理作用。
中药调理中医在护理消渴病痹症方面经验丰富,有许多中药可以用于调理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黄连等,这些中药可以滋阴清热、健脾益气,帮助缓解消渴病痹症的症状。
但是,在使用中药调理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以及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身体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建议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坚持进行一定的锻炼。
心理调适消渴病痹症患者往往面临着身体健康的困扰,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于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与亲友交流、参加兴趣爱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增强心理的抵抗力。
综上所述,中医在护理消渴病痹症方面可以采取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身体锻炼和心理调适等方法。
然而,对于每个患者来说,护理方案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5.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虚血瘀证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枳壳、川牛膝等。
2.阴虚血瘀证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白芍、炙甘草、干地黄、当归、川芎、川木瓜、怀牛膝、炒枳壳等。
3.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赤芍、桂枝、细辛、通草、干姜、制乳香、制没药、制川乌(先煎)、甘草等。
4.痰瘀阻络证治法: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推荐方药: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茯苓、姜半夏、枳壳、生薏仁、当归、丹参、制乳香、制没药、苍术、川芎、陈皮、生甘草等。
5.肝肾亏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推荐方药:壮骨丸加减。
龟板、黄柏、知母、熟地黄、山萸肉、白芍、锁阳、牛膝、当归、炒枳壳等。
(二)辨证选择使用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中成药及静脉点滴药物使用。
如木丹颗粒等。
(三)内科基础治疗1.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07年)的血糖控制方案。
2.营养神经、改善麻木症状:可予维生素B族、甲钴胺、腺苷钴胺、a-硫锌酸、依帕司他治疗。
3.缓解疼痛:可选用常规止痛药治疗。
(四)熏洗(蒸)法适应证:适用于各种证型,对阳虚寒凝证尤为适宜。
禁忌证: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者。
不良反应: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
应对措施:①控制水温、熏洗时间;②停止使用;③烫伤或水疱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④皮肤瘙痒者可抗过敏治疗;⑤对于晕厥者,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熏洗药方:外洗方加减。
透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
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ml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40℃,浸泡20~30分钟,14日为1疗程。
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等。
(五)针灸疗法适应证:各种证型,依“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基本理论原则,分型施治。
禁忌证:空腹血糖≥10mmol/L者、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晕针、体质虚弱者。
不良反应:晕针甚者晕厥。
应对措施: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1)体针气虚血瘀证: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阴虚血瘀证: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
每日1次。
14日为1疗程。
阳虚寒凝证: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阳陵泉、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疗程。
痰瘀阻络证: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肝肾亏虚证: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山、伏兔;手法:中等刺激,用补法,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2)耳针: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
(3)电针:取穴:髀关透伏兔、风市透中渎,风市透伏兔,阳陵泉。
手法:用26号长针从髀关斜向伏兔穴,进针3~4寸;从风市斜向中渎穴,进针3~4寸;从风市斜向伏兔穴进针3~4寸,阳陵泉直刺;并接上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电流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止,通电15~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六)其他疗法:离子导入治疗适应证:适用于各种证型,对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疗效尤为显著。
禁忌证:对离子导入液过敏者。
不良反应:灼伤、过敏。
应对措施:灼伤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过敏者给予抗过敏治疗,并停止使用。
离子导入液:川乌、草乌各、透骨草、白芥子、鸡血藤、赤芍、川牛膝、元胡、红花、水煎浓缩,取药液行中频离子导入治疗。
(七)推拿疗法适应证:适用于各种证型。
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八)护理⑴心理护理:关心开导病人,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极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此病的发生及发展。
可采用耳穴埋豆法、足底按压法改善心理症状。
⑵密切观察病情:周围神经病变以对称性远端多发性神经病较多,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同时做好体检,看有无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如有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防止疾病发展。
⑶加强足部护理①足部检查:每天观察双足1~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可选用震动觉检查仪。
②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可选用频谱仪。
③选择合适的鞋袜,足部受伤患者应选轻巧柔软、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④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37℃,时间20~30分钟,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⑤预防外伤:指导病人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足部有疾患,应及时治疗。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证候判定标准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症状判定标准(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好转:治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
无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30%。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1.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症状积分表(表1)。
表1 临床症状积分表注:主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2分,中:4分,重:6分;次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1分,中:2分,重:3分。
2.Toronto临床评分(表2)表2: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症状分反射分感觉试验分足部疼痛膝反射针刺觉发麻踝反射温度觉针刺感轻触觉无力震动觉共济失调位置觉上肢症状注:症状分:出现一项记1分,无为0分;反射分:每一侧反射消失2分,减退1分,正常0分,最高分4分;感觉试验分:每出现一次异常记1分,无异常0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总分最高19分。
3.肌电图评价——神经反射评价(1)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疗效判定标准:(参考《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王拥军主译制定。
)神经病变体征总积分减少6分为显效,减少3分为有效。
(2)肌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抗氧化剂α-硫辛酸治疗症状性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一项荟萃分析》D.Ziegler,H.Nowak,P.Kempler.etal2004DiabetesUK.DiabeticMedicine,2 1,114-121)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以“米/秒”为单位,疗效判定根据治疗后传导速度提高的数值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