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消渴病属于中医学中的“消渴”范畴,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下面将对消渴病的诊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诊断方案:中医辨证分析消渴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症状:患者主要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消渴热症。

2.舌脉:舌苔黄,脉细数。

3.尿糖:尿液中糖含量增高。

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在中药治疗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渴和补气健脾的药材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石斛、黄芪、黄连、绿茶、山楂等。

(1)石斛:石斛具有滋阴润燥、益气生津的作用,可以改善消渴病患者口干舌燥,多饮多尿等症状。

(2)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健脾、益肺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

(3)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作用,可以改善消渴病患者口渴、多尿、呕吐等症状。

2.中医调理:在中医调理方面,可以进行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措施。

(1)饮食调理:消渴病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并增加蔬菜、草药和粗粮的摄入。

同时,饮食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养生保健:消渴病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养生保健活动,如早晚锻炼、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3.改善生活习惯: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合理用药: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总结: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消渴病的诊疗方案应尽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中医药以及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我养生能力,达到对症治疗并尽早康复的效果。

当然,如果病情较为严重,还需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指导。

2-2023年消渴病诊疗方案-(1版)

2-2023年消渴病诊疗方案-(1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消渴病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空腹血糖(FPG)≥7.O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1)热盛伤津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食多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脾虚胃热证:口渴欲饮,心下痞满,胀闷呕恶,水谷不消,纳呆,便溏,形体消瘦,或肠鸣下利,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3)阴虚火旺证:口干口渴,五心烦热,头晕目眩,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腰酸耳鸣,少寐多梦,溲黄便秘,舌质红,少苔,脉虚细数。

(4)气阴两伤证: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消瘦,倦怠乏力,胸闷、气短,易汗出,便溏,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咽干口燥,视物模糊,眼睛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6)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腹胀纳差,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1)痰湿证: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胀满,四肢沉重,口黏痰多,舌体胖大,舌淡,苔白厚腻,脉滑。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全文】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消渴目病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本病多为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病因病机:1、病久伤阴或素体阴亏,虚火内上,火性炎上,灼伤目中血络,血溢络外。

2、气阴两亏,目失所养,或因虚致瘀,血络不畅而成内障。

3、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情志伤肝,肝郁犯脾,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

4.禀赋不足,脏腑柔弱,或劳伤过度,伤耗肾精,脾肾两虚,目失濡养。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1)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

(2)有明确的消渴病史。

(3)眼底出现视网膜特征性改变: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视网膜新生血管等。

(4)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及分期有糖尿病病史并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软性渗出、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等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DR临床分期(采用2002年悉尼国际眼科学会议等制定的新标准。

)(二)症候诊断1.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渗出水肿、出血、有棉絮斑形成;形体偏瘦,身体某单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少,脉涩。

2. 阴虚燥热证:眼底可见微动脉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淡薄白,脉细数。

3. 气阴两虚证: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4. 脾肾两虚证: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棉絮斑出视网膜渗出出血等;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萎、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严重者尿少而面色晄白,舌体胖,脉沉弱。

消渴诊疗方案七型文档

消渴诊疗方案七型文档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 ) 诊疗方案 ( 住院 )一、诊断( 一 ) 疾病诊断l.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 (ZYYXH/T3.l-3.15-2007)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 " 三多 " 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昧,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 (2007年)。

空腹血糖 (FPG)≥7.Omol/L(l26mg/dl):或糖耐量试验 (OGTT) 中服糖后 2小时血糖(2HPG) ≥ll.lmmol/L(200mg/dl):随机血糖ll.lmmol/L(200mg/dl) 。

( 二 ) 证候诊断(l) 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银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 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院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黎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院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系西医之糖尿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的一种疾病。

其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消渴病因病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后世医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一、【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1. 症状1.1 糖尿病期典型的糖尿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约50%的患者无症状,80%DM患者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

1.1.1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1.1.2 多食易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1.1.3 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1.1.4 其他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1.2 并发症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等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2 体征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体征。

病情严重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有失水等表现,病久则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周围或内脏神经、肌肉、骨关节等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二)理化检查3.1 血液检查:血糖、OGTT(DM前期人群,或DM疑似人群及DM高危人群均需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血脂。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消渴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消渴病史。

(2)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

(3)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增殖,晚期可致血灌瞳神后部、视衣脱离而致暴盲甚或失明。

(4)可并发乌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金花内障等内障眼病。

2.西医诊断标准(1)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既往血糖控制水平、用药史等。

(2)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二)分级标准1.阴虚燥热证:眼底查见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2.气阴两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3.肝肾亏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水肿、棉绒斑、出血;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痿,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舌淡胖,脉沉弱。

4.气虚血瘀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新生血管,反复发生大片出血、视网膜增殖膜;兼见胸闷,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暗,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5.脾虚痰湿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渗出,网膜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可有灰白增殖条索或与视网膜相牵、视网膜增殖膜;形盛体胖,头身沉重,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四)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青盲:目系病变为主,色淡、苍白,边界清晰,部分可见筛孔,脉管变细,视衣色淡。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称呼,是一种以多尿、多饮、消瘦或肥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

1.辨证施治:针对病情不同,中医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脾阴两虚、痰湿内蕴、湿热盛衰等不同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益气,滋阴清热,适用于多饮多尿、虚热之证状。

脾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四君子汤加蜜糖,益气养阴,健脾补中,适用于体虚多汗、食欲不振之证状。

湿热盛衰型糖尿病可使用柴胡加黄柏汤,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明显增多,口渴、目赤之证状。

2.调理脾胃: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胃、理气和中等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二陈汤等,以提高脾胃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糖尿病是阴阳失调的病症,治疗时需要调节阴阳平衡。

可以使用益气、滋阴、平衡阴阳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气汤等,以补气固阴,调节阴阳平衡。

4.调理气血: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也注重调理气血。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运行。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治疗糖尿病时需要注重饮食调理,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限制糖分和淀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同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达到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和监测。

消渴病肾病(慢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慢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慢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
年版)
概述:
消渴病肾病,也称为慢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功能逐渐减退为特征的疾病。

中医有多种诊疗方案可供选择,下面是2023年版的中医诊疗方案。

治疗原则:
1. 清热利湿、滋养阴液:通过清热利湿和补益阴液,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康复。

2.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促进肾脏的血液循环和自愈能力。

3. 调理脾胃、益气健脾:通过调理脾胃,益气健脾,提升免疫力,增强肾脏功能。

诊疗方案:
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桑葚、山药、山核桃、薏苡仁等。

具体的剂量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针灸疗法: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足太冲、肾俞等。

具体的针灸方案应由专业中医师判断和实施。

3. 食疗调理:应遵循低盐、低脂、低蛋白的饮食原则,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常用的食物包括绿豆、苦瓜、芡实、赤小豆等。

注意事项:
1. 患者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 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中药。

3. 饮食调理需个体化,避免过度补益或过度限制。

以上是2023年版的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疗。

如有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就医。

消渴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

消渴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

消渴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
简介
消渴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
尿等症状。

本文档为2023年的中医诊疗方案,旨在提供有效的治
疗策略。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消渴疾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2.尿量增多,尿液清长,可能伴有尿频、夜尿增多等症状;
3.舌质偏红,苔薄黄;
4.脉细数;
5.排除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中医诊疗方案
中药治疗
1.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清热利尿、滋阴润燥的中药方剂;
2.可以考虑使用包括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饮食调理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2.多食用清淡、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莲子、百合等;
3.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摄入。

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定时作息;
2.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3.适度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其他疗法
1.中医针灸疗法:针刺足三里、太冲等穴位;
2.中医推拿疗法:通过推拿腹部、穴位按摩等方法,促进气血
运行。

注意事项
1.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诊疗,不可自行使用药物或疗法;
2.不同患者的病情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
况调整;
3.治疗期间应坚持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为消渴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
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消渴病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气血
不和、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中医诊断及治疗上,需
要综合分析病情,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

中医诊断模式中,消渴病肾病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导致阴阳失衡的肝火亢盛型:此型患者多有频尿、口渴、烦躁易怒、目赤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

2.因气血不和引起的脾肾阳虚型:此型患者多有大量尿液,色黄或清淡,口干,倦怠无力,腰痠腿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3.因湿热蕴结导致的痰火上扰型:此型患者多有口渴喜冷饮,小便短
少混浊,舌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数。

根据不同的病因,以下是2024年版中医诊疗方案的治疗建议:
1.导致阴阳失衡的肝火亢盛型:
主要治疗思路:清肝泻火,滋阴降火。

消渴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渴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一、消渴病的概念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病机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三、临床表现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

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

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

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

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

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

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

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四、诊断依据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 即可诊断为消渴病。

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

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虏、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

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酹,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五、辨证施治L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乾舌燥、多食善饥;漫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消渴病肾病(肾脏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肾脏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肾脏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版)概述消渴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尿多、口渴、消瘦、疲乏等症状。

针对该疾病,中医采用综合的诊疗方案来治疗。

本文档将提供2023年版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消渴病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常见的诊断依据包括:尿量增多、尿频尿急、口渴口干、消瘦体虚、疲乏无力等。

在确诊消渴病肾病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其病因和病理变化。

中医诊疗方案1. 药物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消渴病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 桑螵蛸: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使君子:有利尿、利水消肿的功效;- 仙鹤草:可改善肾功能,调理气血;- 天花粉:有滋阴降火、补肾生津的作用。

具体的用药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治疗消渴病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饮食清淡,注意限制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3. 生活惯调整患者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惯以改善病情。

建议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合理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

4. 中药浴疗法中药浴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药物的药效吸收和渗透作用治疗疾病。

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材,配合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中药浴,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肾功能。

注意事项-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患者需保持医生指导下的用药规律;- 长期用药后应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版的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和中药浴疗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

消渴病肾病(肾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肾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肾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消渴病肾病(肾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引言消渴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肾结石引起的尿路症状和并发症。

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病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本文将介绍2023年版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1. 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望、问、切、闻)作为诊断消渴病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应该全面细致地进行。

重点观察舌质、舌苔、脉搏等指标,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2.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可包括尿液分析、血液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肾功能、确定结石位置和大小等关键信息。

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病肾病方面应用广泛,具有独特的疗效。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以下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肾石通淋汤:具有石化消渴、通淋利尿的作用。

- 温通肾阳汤:适用于肾阳虚导致的结石。

- 清热利湿汤: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结石。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调理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针对消渴病肾病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 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尿路,加重症状。

- 多食用蔬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促进尿液排出和降低结石风险。

- 清淡为主:避免油腻和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3. 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疗法,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些疗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尿液排出,缓解肾病症状。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自行使用药物或疗法。

-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尿液中结石的排出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对于严重病例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结论消渴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在2023年版的中医诊疗方案中,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和中医外治法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然而,在进行治疗前应谨慎选择,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又称糖尿病肾病,是指由于长期不理想的血糖控制而造成的肾脏病变。

该病的早中期是病情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或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针对消渴病早中期的诊疗方案。

一、诊断1.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相关症状。

2. 尿检:通过尿液中的尿白蛋白定量检测来判断肾脏是否受损,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大于30 mg/24h或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大于30 mg/g可诊断为消渴病。

3.血检: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功能。

4.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大小、形态的改变,以及是否伴有结石等。

二、治疗方案1.血糖控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首要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合理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手段,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尽量接近正常范围。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可以加速疾病的进展。

针对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采取降压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3.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微循环的损害。

4.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5.控制血脂:高血脂是糖尿病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合理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控制血脂水平可以减缓肾脏病变的进展。

6.蛋白质限制: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建议限制蛋白质摄入,减轻肾脏的负担。

7.补充微量元素:适当补充健康肾脏所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镁、钙等,有助于维护肾功能。

8.定期复查: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液尿白蛋白定量检测、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检查,以监测病情的进展。

以上就是消渴病早中期的诊疗方案,针对该阶段的病情特点,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对于每个患者而言,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在实施治疗之前,应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33肾病科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甄选

33肾病科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甄选

33肾病科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甄选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肾病,又称为糖尿病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是由于肾经虚损导致阳气不足,水液无法代谢而引起的。

因此,在诊疗消渴病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方案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方剂组成:1.八正散:补肾滋阴、清热生津。

由生地黄、山药、天冬、白术、茯苓、地骨皮、炒薏苡仁、泽泻等组成。

2.肾气丸:温肾益气、固肾止泻。

由人参、熟地、山药、牡蛎、龟板、五味子、炒薏苡仁等组成。

3.四逆散:散寒温经、安胎。

由肉桂、附子、干姜、炒苍术等组成。

4.山药薏苡仁汤:补脾益气、清热利湿。

由山药、薏苡仁、白术、茯苓、泽泻等组成。

5.参附清瘀汤:温补肾阳、祛瘀解毒。

由人参、附子、熟地、大黄、桃仁、香附等组成。

6.茯苓四逆汤:温阳散寒、利水消肿。

由茯苓、附子、干姜等组成。

治疗原则:1.补肾益气:使用肾气丸、山药薏苡仁汤等中药方剂,补益肾脏阳气,增强肾脏功能。

2.清热凉血:使用八正散等中药方剂清热解毒,降低血糖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3.固肾止泻:使用肾气丸等中药方剂,固肾止泻,改善肾脏功能。

4.活血化瘀:使用参附清瘀汤等中药方剂,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肾脏损伤。

5.利水消肿:使用茯苓四逆汤等中药方剂,利湿利水,降低体液潴留,减轻水肿症状。

饮食调理:在日常饮食中,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过油腻的食物,注意合理搭配膳食。

可以适当多吃些豆类、蔬菜、水果,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气血,促进阳气上升,增强肾脏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诊疗方案的选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病程、病理状态等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饮食,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完整版)消渴痹症诊疗方案

(完整版)消渴痹症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痹证,又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

中医认为,痹证为内因外邪相互作用所致,因此,治疗消渴病痹证应以调节机体内环境、祛除邪气为主要目标。

以下为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病证型1.寒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冰冷、麻木、疼痛,症状加重于受寒时,舌苔白,脉沉紧。

2.湿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酸胀,症状加重于潮湿天气,舌苔黄腻,脉滑。

3.热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发热、疼痛,症状加重于炎热时,口干渴,舌苔黄,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寒痹型: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三、各型治疗方案1.寒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四逆汤配合四君子汤。

方药组成:人参、白芍、炙甘草、干姜、附子、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独活、王不留行、莪术、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治疗方案:方剂:苍术汤加吴茱萸、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

方药组成:苍术、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吴茱萸。

功效: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大清胆汤加白虎汤。

方药组成:石膏、桂枝、黄芩、龙胆草、牛黄薄荷、玄明粉、白芍、生姜、大枣。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四、辅助治疗饮食疗法:限制糖分、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饮食均衡。

运动疗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其他辅助疗法:可采用艾灸、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以上是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概述,根据个人情况和辨证结果,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同时,在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和血糖控制等。

最后,提醒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治法:滋阴温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分期论治
(1)早期:糖尿病前期,无明显症状,治以健脾益气、养阴清热为主。
方药:玉女煎加减。
(2)中期:糖尿病期,症状明显,治以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为主。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3)晚期:糖尿病并发症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五、方案实施与评价
1.实施个体化的中医诊疗方案,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诊疗过程和效果。
3.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诊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合规与伦理
1.诊疗活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2.尊重患者意愿,充分告知诊疗方案及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同意。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3)辨证论治,确立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
2.辨证施治(1)阴虚燥ຫໍສະໝຸດ 证-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调和脾胃。
-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温阳滋阴,固本培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活血,散结通络。
-方药: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3.辅助治疗
(1)中成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具有辅助降糖作用的中成药。
(2)针灸治疗:选用相应穴位,如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以调节脏腑功能。
(3)其他疗法:如拔罐、按摩、食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第一篇: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诊断标准仍按照1999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

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

(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

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1.阴虚燥热证:主症:咽干口燥,烦渴多饮,舌红苔黄。

次症:心烦畏热,喜冷饮,溲赤便秘,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2.气阴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或下肢发软)。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

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溏或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细弦,或细弱。

夹瘀症:肢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肢体麻木,或肌肤甲错,或口唇紫暗,或面部瘀斑,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脉象沉细涩。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2项主症者,或具备1项主症咽干口燥,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气虚症状;或具备1项主症神疲乏力,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阴虚症状。

夹瘀者,只要具备1~2项瘀血症状即可。

3.阴阳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冒,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尿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溏结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或舌质红绛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塘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 )。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高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 )。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肪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烟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班,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
腻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③湿证: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胖大,边齿痕,苔腻,脉弦滑。

④浊证:腹部肥胖,实验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等。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等。

③脾虚胃热证:辛开甘降。

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炙草等。

④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

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干姜、蜀椒、附子、当归、肉桂、党参等。

⑤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白虎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萸肉、丹皮、山药、石膏、粳米、甘草、天花粉、黄连、生地黄、藕汁等。

⑥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

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
等。

⑦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

金匮肾气丸加减。

偏阴虚,左归饮加减乘;偏阳虚,右归饮加减。

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枸杞子、甘草、杜仲、菟丝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

(2)兼证
①瘀证:活血化瘀。

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等。

②痰证:行气化痰。

二陈汤加减:偏痰热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等。

③湿证:健脾燥湿。

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等。

④浊证:消膏降浊。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红曲、生山楂、五谷虫、西红花、威灵仙等。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可选用大柴胡颗粒。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

可选用牛黄清胃丸、一清胶囊、新清宁片、复方芦荟胶囊。

③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

可选用乌梅丸。

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十味玉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