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膜蛋白对于氨基酸在细胞和细胞器之间的进出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很多推定的氨基酸转运蛋白已经被识别,但仅仅只有一些蛋白对植物细胞氮元素的转运功能起作用。那些研究证实内流系统在细胞和整个植物水平的氨基酸分离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生理学的数据进一步表明氨基酸转运蛋白是植物新陈代谢的主要调节者,它们的活性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发展。相反地,氨基酸外排系统和细胞之间的转运载体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同样地,氨基酸转运蛋白的功能和参与氨基酸信号的转运蛋白的调控也是知之甚少。未来的研究需要确认缺失的部分,阐明对整个植物生理和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的氨基酸转运蛋白。

引言

植物中的氨基酸有着高度不同,扮演着必要的角色。通过构建酶和蛋白的模块,它们为植物的新陈代谢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成分。此外,它们还是对植物起重要作用复合物的前体或者氮元素的提供者,这些复合物包括核苷酸、叶绿素、激素和次级代谢物。植物可以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氨基酸或者将无机氮(硝酸盐和铵)合成氨基酸。20

种氨基酸中很多是在根部和叶子中的质体中合成,但它们也会在细胞内其他细胞器中合成,包括线粒体、细胞质和过氧化物体。依据合成,氨基酸会被用于新陈代谢,瞬时贮存,或者转运到韧皮部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氨基酸在细胞或者细胞器,以及从源到汇器官的运输在细胞或亚细胞膜中都需要有外排或内流转运功能的蛋白。

不同转运蛋白家族对于氨基酸在植物细胞中的内流作用已

经被识别

至少在18年前,第一个植物氨基酸转运蛋白AAP1/NAT2(氨基酸透性酶1)在拟南芥中被识别。AAP1属于这个家族的8大成员之一(AAP1-8),它们分别转运酸性、中性和碱性的氨基酸。截止到现在,建立在不同的互补实验和序列同源性的基础上,有超过60种的可推测的氨基酸转运体已经在拟南芥中被识别出来了。转运体在不同系统中通过功能分析表达和局部研究,进一步表征,大部分参与了植物细胞吸收氨基酸的过程,它们属于AAP(氨基酸透性酶)、LHT(类似赖氨酸和组氨酸转运蛋白)、ProT(脯氨酸转运蛋白)、ANT1-like

(类似ANT1的芳香族和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GAT(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和CAT(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转运蛋白在酵母菌或者非洲爪蟾蜍卵母细胞中,以及它们的组织或者细胞定位中,根据基底的选择性和亲和性不同而不同。然而,研究表明,它们对于根部吸收、木质部转运、叶肉细胞和种子的氨基酸内流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具有内流功能的氨基酸转运蛋白

根部吸收氨基酸

最近几年研究中,有四种氨基酸转运蛋白在拟南芥根部吸收氨基酸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LHT1,AAP1,AAP5,和ProT2。ProT2是在根部表皮和皮层中表达,参与根部脯氨酸(兼容性溶液)的吸收。AAP1位于根尖和表皮细胞,包括根毛,当土壤浓度高于50μM时,对于中性和酸性氨基酸的吸收起重要作用。当土壤浓度较低时,LHT1和AAP5分别对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的吸收起重要作用。在植物的早期生长阶段,AAP5在根部的皮层中表达,LHT1在根部的表皮,皮层和籽苗的内皮层中表达,对氨基酸内流进根部细胞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后期生长阶段,AAP5和LHT1对氨基酸的吸收并不那么直接,因为AAP5的转录物在根部非常低,但在叶子、茎干和花中比较高,LHT1仅仅在根尖和整个叶肉细胞中表达。此外,在含LTH1的叶子中,质外体氨基酸的大量增加,就会反馈调节从土壤中吸收的氨基酸量。为了清晰解决转运蛋白是否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根部氨基酸的吸收的问题,还要继续研究在根部表达的氨基酸转运蛋白。

韧皮部氨基酸的内流

氨基酸从源到汇的迁移通常发生在韧皮部,在大多数的草本植物中,包括拟南芥,有机氮的装配积累在叶部小静脉的韧皮部中。然而,截止到现在,参与此步骤的氨基酸转运蛋白一直没有被识别出来,但蛋白的候选者可能属于AAP家族。对整个植物生理的氨基酸韧皮部装配重要性的证据已经通过表达酵母转运体S-甲基蛋氨酸,一种含硫非蛋白氨基酸,以及豌豆植物韧皮部的AAP1中获得了。当根衍生的氨基酸从木质部转移到韧皮部时,韧皮部装载也发生转运途径。负责这次装配步骤的是拟南芥AAP2。在AAP2植物中,氨基酸转运到库的减少就会导致种子中的整个氮元素和蛋白质水平下降。即使没有直接参与韧皮部的吸收,木质部软组织细胞的AAP6表达和降低AAP6植物

韧皮部的氨基酸水平,进一步突出了转运蛋白对氨基酸从木质部到韧皮部过程中转运的重要性。

种子的氨基酸内流

在生殖生长阶段,拟南芥AAP8和AAP1参与了氨基酸转运到种子中。在胚的早期阶段,AAP8调节氨基酸吸收到胚乳中,它对角果中50%

的已受精胚乳流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转运体也会在脉管系统表达,推测角果的韧皮部,茎干和可能的其他器官,以及AAP8植物种子生长可观察到的效应也可能部分通过减少韧皮部装配和氨基酸转运到

库器官。氨基酸吸收入胚是被APP1调节的。在APP1植物中,当氨基酸内流入胚中,随后种子氮和蛋白质水平的降低,其他胚表达的氨基酸转运蛋白,比如CAT6对AAP1的功能缺失具有补偿作用,因为AAP1种子的生长不受影响。子叶贮藏薄壁组织细胞也能表达AAP转运蛋白,使氨基酸内流,有利于非原生质体蛋白的积累,蚕豆子叶软组织细胞中AAP1的过度表达,会导致种子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形状和重量变大。

氨基酸转运蛋白的调控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植物氨基酸转运蛋白是转录后调节或

翻译后修饰,但调控的确发生在转录水平上。氨基酸转运蛋白的表达发生在特定的细胞和组织中,它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水和盐胁迫。有意思的是,病原菌的侵染能够影响拟南芥LHT1的表达,可能作为一种手段提高细胞质基质谷氨酰胺的水平。谷氨酰胺,反过来,会影响水杨酸调节信号途径,从而导致抗病性下降。同样地,在百脉根中,菌根菌类会诱导LHT1在根部的表达。此外,氨基酸转运蛋白的表达也受到可利用氮的影响,包括存在的无机氮和有机氮。还有,在衰老过程中细胞氨基酸水平的改变,当氨基酸被活化,改变氨基酸转运过程(突变体或者过度表达体),会影响到特别氨基酸转运蛋白的表达。

氨基酸外排转运蛋白

生理学数据显示,氨基酸从植物细胞中外排需要转运蛋白,但在分子水平上已知的很少。外排蛋白的候选者已经进行了讨论,它们是建立在细菌蛋白,哺乳类动物,和其他促进氨基酸流出的生物体序列同源的基础之上。但是它们在植物中的功能仍待阐述。这包括拟南芥BAT1(双向氨基酸转运体1),它在酵母细胞中能够调节精氨酸和丙

氨酸的内流,赖氨酸和谷氨酸的外排。相反的是,芳香中性氨基酸转运体ANT1的突变体的研究显示增加了筛管氨基酸水平,这表明如果转运蛋白在韧皮部,ANT1可能会将氨基酸从拟南芥的韧皮部转运出去。可喜的结果是最近获得了一种膜蛋白,它似乎可以促进氨基酸的外排。SiAR1是一种双向的氨基酸转运体,参与谷氨酰胺和组氨酸的细胞外排,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细胞内流。它会在根部和种子,以及不同器官的维管组织中表达。SiAR1是重要的,它的缺失叶片生长减缓,红角果花青素的积累,因为N元素分区的改变。GDU1,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氨基酸的外排,但是似乎通过促使非选择性氨基酸促进因子的活化来潜在调节细胞内谷氨酰胺的释放。

细胞内氨基酸的转运蛋白

虽然很多蛋白质氨基酸在质体中合成,但氨基酸的合成和依赖于氨基酸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也发生在细胞质和其他细胞器。这就要求有内流和外排的蛋白在亚细胞膜上存在,指导氨基酸特定的代谢途径。基于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定位等研究,拟南芥的蛋白质已被确定,可能在氨基酸转运线粒体、液泡和叶绿体中起作用,ER或高尔基体膜,但其生理功能仍有待证实。目前为止,植物中唯一的转运蛋白是DiT2.1,是一种谷氨酸和苹果酸的转运器,将谷氨酸从质体中排出到胞液中。DiT2.1对氨同化转运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它们展示出光呼吸表现型。

氨基酸转运蛋白在植物代谢和发育中会发挥关键作用吗?

转录组和代谢组研究发现,调控是在氮/碳/硫/磷代谢与初级、次级代谢以及系统N的响应。氨基酸不仅对于蛋白质、酶和植物生长新陈代谢、生长和防御非常必要的很多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它们通过信号分子来影响生物过程,或通过氨基酸合成来影响激素的作用。因此,转运蛋白位于一个复杂代谢网络的中心位置,在源和汇的不同途径中调节氨基酸的供应(见例)。最近的研究支持这一生理过程,无论是上游和下游的氨基酸转运功能都会受到有机氮转运蛋白活性的强烈影响。例如,韧皮部加载的变化,源-库易位和种子中氨基酸的内流都会影响叶的发展,以及氮、碳或硫的代谢,并反馈调节从土壤中吸收的氮和硫。同样,库的发展(即花数,分支,豆荚数/荚和种子,种子重量)以及种子代谢都会受到氨基酸转运蛋白活性的影响。在转运蛋白的突变体和过度表达体中,特定氨基酸会显示一种可能的

信号,通过诱导复杂的信号转导级联,致使基因表达的转变,从而导致观察到的发生变化。然而,通过在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的检测和信号转导的机制是未知的,但可能涉及氨基酸转运蛋白或蛋白激酶,如酵母细胞中在氨基酸通透性酶GAP1 SSY1和GCN2激酶。

结论与未来的挑战

最近,氨基酸转运蛋白的研究工作表明,细胞氨基酸内流过程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少数氨基酸转运体和细胞类型或组织,主要关注拟南芥,而并非单子叶植物或作物。此外,许多生理功能,如氨基酸装载聚集在韧皮部或生殖器官,花组织的生长与繁殖作用的研究还有待解决。我们还缺乏氨基酸在亚细胞膜的外排和移动的转运蛋白的基本信息,这个挑战也亟待解决。其他还可能漏掉涉及转运蛋白调节的高度复杂问题。什么是信号控制转运蛋白的表达,导致养分吸收,代谢和发展的变化?细胞如何感知氨基酸状态?氨基酸转运蛋白是否参与了?同样地,翻译后的氨基酸转运蛋白的活性是否被调控,以及是否需要蛋白修饰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氨基酸转运蛋白是氨基酸在细胞或细胞器之间移动的门卫。一旦蛋白质的功能被分配,氨基酸转运就需要被集成到一个复杂的代谢和信号网络,去充分认识它们对整个植物的生理和植物生产力贡献的重要性。还需要努力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作用,预测在压力和养分限制的情况下植物的表现。

图中显示的是植物中已被证实功能的氨基酸转运蛋白(有黑圈的箭头和两个黑箭头)。这包括(i)根部氨基酸吸收的转运蛋白[LHT1, AAP1, AAP5, ProT2和CAT6],(ii)内流入叶肉细胞[LHT1],胚乳[AAP8],胚[AAP1],木质部薄壁组织[AAP6]和韧皮部转运[AAP2],(iii)谷氨酰胺和组氨酸的细胞外排,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吸收[SiAR1],(iv)谷氨酸和苹果酸在叶绿体膜的交换[DiT2.1]。然而,许多氨基酸运输系统仍然需要被发现,其生理功能需要被阐明(带白圈的箭头)。这些例子是转运蛋白在为氮的源到汇,叶小静脉的韧皮部装配,或者对花细胞/组织繁殖有促进作用的氨基酸的内流。此外,特定氨基酸的细胞外排系统或广泛的底物特异性,以及细胞内的转运蛋白(如液泡,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仍

有待确定,分析其生理意义。

生物细胞的物质转运方式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 (一)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扩散量的多少,既取决于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梯度(浓度差),也取决于膜对该物质通过的阻力或难易程度,即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浓度梯度大、通透性大,则扩散量就多;反之就少。由于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因而仅有脂溶性强的物质(如O2 和CO2)才真正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 (二)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运载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和(或)顺电位梯度(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根据细胞膜蛋白质特性不同,易化扩散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1.载体转运这是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是指膜上运载蛋白,它在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能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然后可能通过其本身构型的变化而将该物质运至膜的另一侧。某些小分子亲水性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就是靠载体转运进出细胞的。载体转运的特点是:①特异性。即一种载体只转运某一种物质,如葡萄糖载体只转运葡萄糖而不能转运氨基酸。②饱和性。即载体转运物质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转运某一物质的载体已被充分利用时,转运量不再随转运物质的浓度增高而增加。③竞争性抑制。即当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结构类似的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的增加,将会减弱对另一种物质的转运。 2.通道转运这是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是指通道蛋白,它像贯通细胞膜的一条管道,开放时,被转运的物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管道进行扩散;关闭时,该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当膜电位改变或膜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时,通道蛋白的构型可发生改变,于是出现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由膜电位改变引起开或关的通道称为电压依从性通道;由化学物质引起开或关的通道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通道对被转运的物质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K+、Na+、Ca2+等都借助于专用通道即钾通道、钠通道、钙通道等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一样,物质转运过程所需能量主要来自浓度梯度所包含的势能转运的当时不需细胞另外供给能量,属于被动转运。 (三)主动转运 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的作用下,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耗能性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或泵转运。泵有多种,如钠-钾泵(简称钠泵)、钙泵、负离子泵、氢泵和碘泵等,其中最重要的和研究得最充分的是钠泵。钠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或细胞外K+增加时,钠泵就被激活,于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从而形成和维持了细胞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和一定的浓度差。如静息状态时的神经和骨胳肌,其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 倍,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 倍。此浓度差即是一种势能贮备,它对于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能力和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等都是非常必的。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四)出胞与入胞 出胞与入胞是细胞膜对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耗能性转运过程。 1.出胞又称胞吐,是指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如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其分泌物大都在内质网形成,经高尔基复合体加工,形成分泌颗粒或分泌囊泡,渐渐向胞膜移动,贴靠以后膜融合并出现裂孔,于是将内容物一次性全部排空。 2.入胞又称内吞,是指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如进入的物质是固体,称为吞噬;进入的是液体,则称吞饮。入胞进行时,首先是细胞膜伸出伪足,将物质包围,然后发生膜的融合和断裂,异物进入细胞内。

细胞生物学答案

细胞生物学及实验复习资料 1、膜脂的运动方式 ①侧向运动②自旋运动③脂分子的尾部摆动④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 2、膜蛋白的类型 ①外在(外周)膜蛋白: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极性头部非共价结合,易分离。 ②内在(整合)膜蛋白: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 ③脂锚定膜蛋白: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如脂肪酸或糖脂)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 3、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膜不对称性 膜流动性①膜脂的流动性:指脂分子的侧向运动,由脂分子本身的性质决定,包括脂分子中脂肪酸链的长短、饱和程度、温度,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分子对膜的流动性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②膜蛋白的流动性:荧光漂白恢复技术证明膜脂或膜蛋白的流动性,为自发热运动,细胞骨架对其影响 膜不对称性①细胞膜各部分的名称,与细胞外环境接触的膜面称为质膜的细胞外表面ES,与细胞质基质接触的膜面称为质膜的原生质表面PS。 ②膜脂的不对称性,指膜脂分子在膜的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糖脂的分布表现出完全不对称性(全部在ES上)。 ③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4、细胞连接的定义 细胞连接指在细胞质膜的特化区域,通过膜蛋白、细胞支架蛋白或者胞外基质形成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连接结构。 5、细胞连接的类型, 功能 根据行使功能的不同,细胞连接可分为: ①封闭连接将相邻上皮细胞的质膜密切的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从细胞一侧渗透到另一侧。紧密连接是典型代表。 ②锚定连接通过细胞质膜蛋白及细胞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连接起来。根据直接参与细胞连接的骨架纤维种类不同,分为与中间丝相关的锚定连接(包括桥粒与半桥粒)及与肌动蛋白丝相关的锚定连接(黏合带和黏合斑)。能分散细胞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作用力,增强细胞承受机械力的能力。 ③通讯连接介导相邻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化学或电信号的传递,主要包括间隙连接、神经元间的化学突触和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6、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①被动运输: 简单扩散,协助扩散 ②主动运输:A TP直接提供能量(A TP驱动泵)、间接提供能量(欧联转运蛋白)、光能驱动 ③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7、简单扩散(自由扩散)的特点 1/9 ①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8、协助扩散的特点,膜转运蛋白的类型,各自的特点 协助扩散的特点: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②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非线性关系③特异性

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膜蛋白对于氨基酸在细胞和细胞器之间的进出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很多推定的氨基酸转运蛋白已经被识别,但仅仅只有一些蛋白对植物细胞氮元素的转运功能起作用。那些研究证实内流系统在细胞和整个植物水平的氨基酸分离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生理学的数据进一步表明氨基酸转运蛋白是植物新陈代谢的主要调节者,它们的活性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发展。相反地,氨基酸外排系统和细胞之间的转运载体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同样地,氨基酸转运蛋白的功能和参与氨基酸信号的转运蛋白的调控也是知之甚少。未来的研究需要确认缺失的部分,阐明对整个植物生理和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的氨基酸转运蛋白。 引言 植物中的氨基酸有着高度不同,扮演着必要的角色。通过构建酶和蛋白的模块,它们为植物的新陈代谢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成分。此外,它们还是对植物起重要作用复合物的前体或者氮元素的提供者,这些复合物包括核苷酸、叶绿素、激素和次级代谢物。植物可以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氨基酸或者将无机氮(硝酸盐和铵)合成氨基酸。20 种氨基酸中很多是在根部和叶子中的质体中合成,但它们也会在细胞内其他细胞器中合成,包括线粒体、细胞质和过氧化物体。依据合成,氨基酸会被用于新陈代谢,瞬时贮存,或者转运到韧皮部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氨基酸在细胞或者细胞器,以及从源到汇器官的运输在细胞或亚细胞膜中都需要有外排或内流转运功能的蛋白。 不同转运蛋白家族对于氨基酸在植物细胞中的内流作用已 经被识别 至少在18年前,第一个植物氨基酸转运蛋白AAP1/NAT2(氨基酸透性酶1)在拟南芥中被识别。AAP1属于这个家族的8大成员之一(AAP1-8),它们分别转运酸性、中性和碱性的氨基酸。截止到现在,建立在不同的互补实验和序列同源性的基础上,有超过60种的可推测的氨基酸转运体已经在拟南芥中被识别出来了。转运体在不同系统中通过功能分析表达和局部研究,进一步表征,大部分参与了植物细胞吸收氨基酸的过程,它们属于AAP(氨基酸透性酶)、LHT(类似赖氨酸和组氨酸转运蛋白)、ProT(脯氨酸转运蛋白)、ANT1-like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答案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胡克,1665,原生动物,红细胞 2.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 3.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4.遗传信息的形成,膜的形成 5.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特异功能蛋白质, 生物发育 6.碱基互补配对 7.全能性 8.体细胞 9.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程序性死亡)的相互关系及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或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二.选择题 1.C 2:D 3:C 4:D 5. B 三:判断题 1.√2。√3。√4:×(原生质包括细胞内所有的生活物质)5.× 四.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物理学与化学的技术成就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思维为出发点,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核心问题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2.生物大分子是指细胞中存在的那些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如以蛋白质、核酸、多糖及脂类等四大类为典型的生物大分子,它们是由多个氨基酸或核苷酸等小分子聚合而成的,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既是细胞的结构成分,又是细胞和种生命活动的执行者或体现者。 五.简答题 1.Science 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 /Cell /Molecular Cell/ Developmental Cell /Cancer Cell/ Neuron/Journal of Cell Biology /Gene and Biology /Journal of Cell Science(参看课本P14) 国内的相关学术刊物

葡萄糖与氨基酸的跨膜转运机制

葡萄糖与氨基酸的跨膜转运机制 物质的跨膜运输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统计发现:近5年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出现的频率为0.8,刚好最近正在指导学生的“物质跨膜方式”的相关复习,感觉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没有一个很好的逻辑,判断跨膜输运方式纯粹靠背诵记忆,非常机械,不能站在生命系统的范围去理解,缺乏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为了让学生在复习后对跨膜运输有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彻底突破瓶颈,备课时我特意查阅了一些知网上的文献。先说一下我的总体思路: 生物膜的成分——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举例分析: ①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水、乙醇(共性:比磷脂分子的缝隙小,自由穿过) ②苯、甘油(共性:脂溶性,与磷脂互溶,也自由穿过) ③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较大(比缝隙大):需借助蛋白质) ④钠离子、钾离子(离子很小,但溶液中水合离子较大(比缝隙大):需借助蛋白质) ⑤大分子物质(大过膜蛋白:需借助囊泡) 二、归纳: 1.很小的分子和脂溶性物质:自由扩散。比如①② 2.不大不小的:借助蛋白质(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比如③④ 3.很大很大的:借助囊泡(胞吞和胞吐),比如⑤ 提示: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和水通道蛋白介导的协助扩散(做题时,如题干没有信息提示,一般认为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三、摆事实(资料) 小肠上皮细胞靠近肠腔一端的细胞膜呈“刷”状,这大大增加了细胞膜的表面积,有人经过计算,发现小肠的吸收面积如果全部展开,足有400平方米之大。这么大的吸收面积,足以导致食物分解后在局部形成的葡萄糖浓度比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要低。还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也是如此。(方式:主动运输) 由于主动运输的原因,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浓度明显大于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

氨基酸转运载体的研究

氨基酸转运载体的研究 摘要:氨基酸转运载体是介导氨基酸跨膜转运的膜蛋白,在氨基酸营养机体细胞和神经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其功能异常会导致严重的氨基酸吸收和代谢障碍性疾病,也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关于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家族成员及其组织分布、分子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和病理学意义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氨基酸转运载体;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通过制备膜泡和培养艾氏(Ehrlich)腹水瘤细胞、红细胞等手段陆续发现了A型、L型和β型等多种氨基酸转运载体[1]。虽然大多数氨基酸转运系统尚未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但是通过克隆编码特定转运载体蛋白的cDNA,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氨基酸转运载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学意义的了解。研究表明,氨基酸转运载体既是氨基酸作为营养素从机体胞外进入胞内的通道,也是氨基酸进出胞内完成神经细胞兴奋、抑制等重要细胞功能的通道。氨基酸转运载体也与胱氨酸尿症、范科尼(Fanconi)综合症、哈氏遗传性疾病(Hartnupdisorder)和家族性肾原性亚甘氨酸尿症等氨基酸吸收障碍病密切相关[2,3]。cDNA克隆技术是研究和认识氨基酸转运系统的有效手段,最初用于研究哺乳动物Na+依赖性高亲和性谷氨酸转运系统,即X-AG型酸性氨基酸转运载体[4],并基于与谷氨酸转运蛋白序列相似性,发现了转运丙氨酸、丝氨酸和半胱氨酸的Na+依赖性转运蛋白,即ASC型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5]。最终,发现了中性和酸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家族。迄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家族。以下就各转运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氨基酸转运载体系统分类 氨基酸转运载体系统一般以其底物分为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系统,或者以对Na+的依赖性分为Na+依赖性和Na+非依赖性转运系统(见表1)[3,6]。Na+依赖性转运系统利用质膜上以Na+电化学势梯度形式储存的自由能逆浓度梯度从胞外转运氨基酸底物进入胞内,因此,这些转运载体具有强大的动力从胞外转运氨基酸至胞内[3]。Na+依赖性氨基酸转运系统包括A型、A

植物脂质转运蛋白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3736352.html, 植物脂质转运蛋白的研究 作者:李长生赵传志李爱芹李兴圃赵光敬王兴军 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第08期 摘要:植物脂质转运蛋白(Lipidtransfer protein,LTP)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占植物可溶性总蛋白的4%左右,目前已经在许多植物中克隆了LTP的编码基因。LTP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除了被认为参与了磷脂在生物膜之间的运输外,LTP还在生物膜、角质和脂质的形成、植物的生殖发育以及信号的转导等生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LTP作为一种食物过敏 原和防御蛋白引起了科研人员越来越多的兴趣。本文综述了LIP的生物学功能,对LTP在农 业上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脂质转运蛋白;过敏原;植物防御 中图分类号:Q94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09)08—0013—05 脂质转运蛋白(upid transfer protein,LTP),又被称为磷脂交换蛋白(Phosphdi, did@xchangeprotein,PIEP),1975年首次在马铃薯块茎中发现,是一类分子量为7~11 ku的 碱性小分子蛋白。植物中LTP含量高,占可溶性蛋白的4%左右,被认为是植物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活性蛋白。在1998年第五届国际植物病程相关蛋白专题研讨会上,LTP被列入植物病程相关蛋白(PRs)家族,并被命名为PR—14。LTP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目前关于LTP在拟南芥、玉米、水稻、棉花、小麦、番茄、辣椒、油菜等作物和蔬菜中的研究比较深入。LTP的生物学功能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LTP基因也存在多态性。LTP基因在植物中属于一个小的多基因家族,从辣椒中已经分离到6个LTP基因,拟南芥中分离到15个LTP基因,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53个非特异LTP基因,这些不同的LTP基因编码相似的蛋白,但是不同的LTP 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除了被认为能在离体条件下参与磷脂、脂肪酸、糖脂等在生物膜之间的运输外,LTP还在生物膜、角质和脂质的形成,植物的生殖发育以及信号的转导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防御蛋白,LTP在植物抵抗病原菌的侵染以及适应胁迫的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过量表达LTP基因,增强作物的抗病和适应 不良环境的能力,培育作物抗逆新品种,在实际生产中有重要意义。 1植物脂质转运蛋白 1.1脂质和植物脂质转运蛋白

氨基酸的活化和搬运

氨基酸的活化和搬运★★★ 分散在胞液中的各种氨基酸,需经特异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催化,ATP供能,并需Mg2+或Mn2+参与,在氨基酸的羧基上进行活化,生成中间复合物 ();后者再与相应的tRNA作用,将氨基酰转移到tRNA分子的氨基酸臂上,即3′末端腺苷酸中核糖的3′(或2′)羟基以酯键相结合形成氨基酰-tRNA。【氨基酰tRNA的生成】 氨基酰-tRNA生成后,随时根据mRNA遗传信息指导的顺序,由tRNA按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的原则,将氨基酰转运到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 当EF1与GTP结合后,EF1构象改变,即能将氨基酰-tRNA运送至核糖体的A位。结合后,EF1-GTP被水解释放EFI-GTP和Pi。EFI一GDP可在胞液中其他蛋白因子的协助及GTP参与下,重新生成EF1-GTP,参加氨基酰-tRNA的进位。

核糖体循环★★★ 1. 肽链启动阶段 启动阶段主要由核糖体大、小亚基,模板mRNA及具有启动作用的甲硫氨酰-tRNA共同组成起始复合物(80S复合物)。 在真核细胞中,各种mRNA分子的起始部位位于该分子的5末端,都有一个AUG的起始密码子。AUG既代表起始密码子,又代表甲硫氨酸密码子。参加携带甲硫氨酰基的tRNA也有两种类型,一种选择性地结合到起始部位,可被起始因子2识别,并能特异地与小亚基相结合的核苷酸顺序,以Met-tRNAi表示;另一种为肽链延长阶段的甲硫氨酰tRNA,无启动作用,以Met-tRNAm表示。 起始复合物合成时,首先由起始因子3、mRNA和核糖体小亚基(40S亚基)结合成一个三元复合物(ternary complex);又由起始因子2、起始甲硫氨酰-tRNA和GTP结合成另一个三元复合物。然后两种复合物在起始因子1参与下,形成40S起始复合体。最后在起始因子4和5的作用下与大亚基结合形成80S起始复合体。在这过程中消耗GTP,并释出起始因子1、2和3。 【80S起始复合体的形成】 80S复合体形成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位于核糖体的P位处,甲硫氨酰tRNA也正在这一位置上,而mRNA的第二组密码子则位于A位处,准备接受下一个氨基酰-tRNA。这就为肽链延长作好了准备。 2. 肽链延长阶段 在上述基础上,在肽链延长因子(EF)1和2、GTP、Mg2+及K+的促进下,肽链逐步延长。此阶段由进位、转肽和移位三个步骤反复进行而完成。 (1)进位:按mRNA的密码子与氨基酰-tRNA反密码子配对原则,氨基酰-tRNA进行“对号入座”,此步骤称为进位。进位必须有EF1及GTP等参

氨基酸的转运

氨基酸的转运 除了最近Buddington及其同事( Buddington等,2001)所做的工作外,到目前为止,人们几乎忽略了对猪氨基酸吸收的研究。他们采集肠道近端、中段和远端组织,研究从发育阶段一妊娠后期(出生前11 d)到42日龄(断奶后12d)离体猪完整的小肠组织中氨基酸的吸收情况。结果发现,产后头3h内单位组织对天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脯氨酸等5种游离氨基酸的吸收速率显著下降。7日龄时,每单位组织中脯氨酸的吸收速率显著增加。7一28日龄内,每单位组织中个别氨基酸的吸收速率仍然在下降,此后一直保持稳定。相对于体重来说,到7日龄时肠道吸收亮氨酸的能力增加1倍,然后趋于稳定;其他3种氨基酸的吸收到28日龄时逐渐增加,此后,天冬氨酸和蛋氨酸的吸收显著增加,但赖氨酸增加的幅度要小一些。出生后24 h,小肠末端脯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吸收率一直很低。到目前为止,没有其他关于仔猪年龄与肠道部位影响氨基酸吸收速率和吸收能力的报道。在28^-42日龄(断奶后12 d)期间,除赖氨酸外,调控其他氨基酸最大吸收率的亲和力常数((affinity constant)和载体都降低了,并且与其表观稀释率的大量增加(平均增加49)是同步的。Buddington等(2001)得到了肠道快速生长(rapid intesti-nal growth)的结论,他们发现,肠道湿重从出生时的15 g增加到42日龄时的862 g,氨基酸吸收能力的增加速度比代谢活重的增加还快。因此,断奶减弱了肠道吸收氨基酸的能力,但氨基酸的吸收能力可能只是短暂的下降,这与断奶后绒毛的快速变短是一致的。这还需要进

一步的试验验证。 断奶日粮中大多数氨基酸组成了复杂的蛋白质。在氨基酸吸收前,这些蛋白质必须经过酶的降解。因此,胃、胰腺和粘膜酶系统的同步发育是必须的。在蛋白质降解过程中会产生二肚和三肤,大多数二肤和三肤可以直接从肠腔吸收。对于较大的猪,肤的吸收和氨基酸的吸收同等重要,但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有关断奶仔猪在肤的吸收方面的文献。

第四章及第五章 细胞质膜和物质的跨膜运输

第四章细胞质膜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名词解释 1、胆固醇cholesterol 动物细胞内的一种固醇类物质,占细胞质膜中脂质物质的半数以上。膜内胆固醇相对含量的高低可以影响膜的流动性。 2、电化学梯度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电荷和溶质浓度总的差异,决定物质在两个区域之间的运动扩散。 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在神经元或肌细胞质膜上产生的一种快速、短暂、自我传播的电信号。动作电位或者神经冲动是神经系统通讯的基础。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可兴奋细胞在其不受外来刺激时测得的膜电位差。 5、离子通道ion channel 只允许特定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其亲水性通道的跨膜蛋白。 6、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一种关于生物膜的动态结构模型,脂质和膜蛋白是可流动的,它们通过在膜内的运动与其他膜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7、溶血作用hemolysis 红细胞质膜的透化作用。实验过程中,将红细胞放置在低渗溶液中,细胞吸水发生膨胀、破裂,释放出内容物并留下膜空壳(血影)。 8、水孔蛋白aquaporin 动植物细胞质膜上转运水分子的特异蛋白,为水分子的快速跨膜运动提供通道。 9、外周膜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位于磷脂双分子层表面,通过非共价键与膜脂或膜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膜结合蛋白。10、网格蛋白clathrin 又称笼形蛋白,是一类包被蛋白,由三条重链和三条轻链组成,组装形成多面体笼形结构,介导高尔基体到溶酶体以及胞吞泡形成等过程。 11、细胞融合cell fusion 两个细胞通过质膜的接触并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的细胞只有一个连续的细胞质膜。 12、协同转运cotransport 两种溶质协同跨膜运输的过程。两种溶质运输方向相同称为同向协同运输,相反则称为反向协同运输,是一种间接消耗ATP的主动运输。 13、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物质通过与特异性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转运形式。 14、选择性通透屏障selectively permeable barrier 允许一些物质自由通过而其他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的任何屏障结构,如质膜。 15、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luorescence photobleaching recovery,FPR 研究膜组分流动性的技术,通过膜组分与荧光染料连接,用激光不可逆的漂白膜上的某一荧光区域,然后根据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速度,研究膜的流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