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品系下胚轴再生体系研究_王俊生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再生能力研究
df rne ho rgnrt nf q ec S I e ertetOt e fa eedadbtenhpet s n o l oso te el — ieecsi soteeea o eu ny《 R, t e ps p se n e e y oo l a dct e n fh l w n i r ’ w lh W y o r )b w y yd y o
油菜子叶的芽再 生频 率( 平均 8 .9 ) 94 % 极显著地 高于下胚 轴( 平均 1. 5 ) 但其 差异随 品 系而异 , 别是品 系 D 59% , 特 H 3。 3 部分处理子叶 芽再生频率 为 1( , 0) 而下胚轴 芽再 生频 率却为 0 % 关 键 词: 甘蓝型 黄籽 油菜 ; 下胚轴 ; 子叶 ; 芽再 生频 率
s e e i e r n e t ae .Di e c si R fh p c tl ew e h e lw— n lc —e d d l e r o o vo s RF o y e d d l swee i v si td n g f mn e n S F o y o o ysb t e n te y l f o a d ba k s e e i swee n t h iu .S fh — n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 3 . S64 3
S U Y O E E E A 1 N ABIT FR P S E ( R S IAN P SL ) T D N R G N R T0 lIY O A E E D B A SC A U .
GUYANG —yn 。 Li i g TANG a g—l - Zh n i n’
。
YI J a—mi g 。 CHEN 。 IJa—n N i n ‘ Li L i a,
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再生体系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 油菜子叶 ( ) 下胚轴再 生体 系的 节 和 研 究 概 况
11 2 . O世 纪 8 O年 代
18 年 , 亨森等 、 91 顾 翁熔 庸和杨业正[ 分别 】 用甘蓝型 、 芥菜型和 白菜型油菜的子叶和下胚 轴离 体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 进一步分化形成再生苗 。 随后 , 杨业正【 J 卜6 报道 了利用芥 菜型油菜和甘蓝型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入芥菜 型油菜中后 , 油菜基因 转化 的研究取得 了长足进展 。三大类型油菜的转基 因研究在抗性 、 品质改 良、 杂种优势等方面都相继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 , 并育成一些转基 因油菜品种在生 产中应用。 遗传转化是 以再生体系的建立为基础的。 目前
化, 因此一般作 为再 生和转 化体 系的首选外 植体 。 而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是油菜遗传转化应用最广泛和 最成功的方法之一 , 油菜中约有 8 O%的遗传转化是 由根癌农杆菌介 导的【 。本 文对油菜子 叶 ( ) 节 和 下胚轴为起始外植体 、 以根癌农 杆菌作介导 的转基 因快繁体系及影 响因素进行 了全面综述 。
在油菜 的再生体 系中, 已从不 同的外植体中获得 了 再生植株 , 如下胚轴、 子叶( 、 节)茎段 、 叶片、 、 根 小孢 子、 茎尖、 原生质体 等, 其中报道较 多的是利用无菌 苗的子 叶( 和下胚轴为起始外植体建立的再生体 节)
系。这 是 由于 子 叶 ( ) 下胚 轴 的分化 频 率 较 节 和 高… ; 其次 , 无菌操 作在几天 内能获得大 量 的 利用
油菜的子叶节 , 快速繁殖了油菜 自交不亲和系, 认为 通过子叶节离体培养产生 的再生植株 , 其外 形和发 育特性均保持原品种特性。顾 亨森等[ 认 为, ] 生长 素与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 比单独使用对不定芽有促 进和加速作用 ; 内 自然光照和温度分化不定芽 的 室 频率 (1%) 4 比人工控 制( 1%) 2 的高。邹高治等[ 8 ]
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品系下胚轴再生体系研究
( 口师 范 学 院 植 物 遗 传 与 分 子 育 种 重 点 实 验 室 , 南 周 口 4 60 ) 周 河 60 0
摘要 :为获得 甘蓝 型 油菜 高含 油 量双低 恢复 系, 成 高含 油 量双低 油 菜杂交种 , 2个不 同甘 蓝型 育 以
黄籽 油 菜高 油双低 品 系( GY1 GY2 下 胚 轴 为外 植 体 , 用 正 交设 计 , 究 了预 培 养 基 中 2 4一D 、 ) 采 研 ,
初 步 建立 了甘蓝 型 油菜 高油品 系的 下胚 轴再 生体 系, 高含 油量 油菜遗 传转化 奠 定 了基础 。 为 关键词 : 蓝 型油 菜 ; 籽 油菜 ;高含 油量 ;下胚 轴 ;芽再 生频 率 ; 生体 系 甘 黄 再
中图分 类号 : 5 5 4 ¥ 6 .
文献 标 志码 : A
河 4 —8
J u n lo n n Ag iu r lS in e o r a fHe a rc hu a ce c s
甘 蓝 型 黄籽 油 菜 高油 品 系下胚 轴 再 生体 系研 究
王 俊 生 , 小 芳 , 光 轩 , 成伟 范 谭 李
f c i g s oo e n r to r qu n y we ei ve tga e i r ho on ld sgn t e p b te e e tn h tr ge e a i n f e e c r n s i t d usng o t g a e i o s tu e t rr — g ne a i n s s e of r pe e ds o s a ls i o e r to y t m a s e f r e t b i h ng f und to b a n ng r ns ni r s or r a d a i n of o t i i ta ge c e t e n
农杆菌介导的几个甘蓝型油菜下胚轴转化体系研究
A s atI xeiet s gegt obel ee l se uia Basa bt c: a ep r n ui i ul o gnr 瑚 edchvr rsc r nn m n hd —w a s( i
1 )a sace a r l, t yoo lo 5 s eerhdm t is lhpct s f —6 . r ea 1 y
qee un y.aezo gh a g9, , d C u yu 1 , o n e erhp c tl rn ness n b eerhn h nerlt atr t rn — I h n su n 7 6 a h a o 1 Wefu d t i yo o st  ̄e i yt  ̄ yrsac igteitreae fcos ht s n n d h y a e d a fr pa + b4 1 g ewa nrd cd it h s xl t.A d alt fu f1tase epa t w r ban yP om. t s 0 e sit ue noteeepa s n o si rng n l s eeo tie b CR ee t g. n o n o e , i n d dt i c n Ke r s meit yA rb cum ;y o oys t n gn y wo d : dae b g oatr hp c tl;r se e d a
维普资讯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20 O6年 1 9卷 5 期
Vo . 9 11 No 5 .
S uh s hn or a fAgiutrlS in e o twetC iaJu l0 n rc l a ce cs u
文章编号 :0 1 42 2o )5 80 6 10 — 8 9(o60 —00 —0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胡张华;郎春秀;刘智宏;黄锐之;吴关庭;陈笑芸;陈锦清【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02(014)005【摘要】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和油菜籽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提高油菜籽粒含油量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们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义PEP(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se)技术获得了超高含油量油菜^[1]。
将超高含油量特性与油菜杂种优势结合是使超高油油菜尽快应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而超高含油量不育系的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之一。
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能“一步法”快速选育不育系^[2]。
为此,建立重演性好、再生额率高的原生质体培养系统十分必要。
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的培养已有一些成功的报道^[3-6],但愈伤组织分化频率都不高。
本文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材料,通过琼脂糖包埋法,建立了原生质体高频分裂及植株再生体系,为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快速选育超高含油量不育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总页数】3页(P278-280)【作者】胡张华;郎春秀;刘智宏;黄锐之;吴关庭;陈笑芸;陈锦清【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相关文献】1.结球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体系的优化研究 [J], 李贵;李必元;王五宏;岳智臣;钟新民;侯喜林2.结球白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及其体细胞胚植株再生 [J], 刘凡;赵泓;秦帆3.青花菜和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J], 钟仲贤;李贤4.菜心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J], 张兰英;李耿光5.不结球白菜OguCMS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J], 侯喜林;曹寿椿;佘建明;蔡小宁;陆维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黄子品系选育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黄子品系选育王俊生;阮先乐;范小芳;陈龙【摘要】为选育甘蓝型无花瓣黄子高油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以显性黄子油菜品系06H440为母本,与自育黑子无花瓣品系AP1进行杂交、回交和连续多代自交,不同回交世代群体隔离种植,以无花瓣和黄子性状为选择标记,采用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品质筛选和抗病鉴定相结合,选育出一系列甘蓝型无花瓣黄子油菜品系.这些品系表现出完全无花瓣、黄色种皮、品质符合低芥酸和低硫甙指标、舍油量高、抗菌核病能力较强及可作为亲本配制高产高油杂交油菜品种等多项优良性状.【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53)020【总页数】4页(P4805-4808)【关键词】油菜(Brassica napus L.);无花瓣;黄子;选育【作者】王俊生;阮先乐;范小芳;陈龙【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菜油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食用油之一,而我国油菜(Brassica napus L.)年产量不足导致每年进口油菜子总量占消费总量的50%左右,因此提高油菜生产水平至关重要。
高产高效油菜品种不但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优良的品质性状,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尤其是抗菌核病的能力。
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每年因菌核病可导致10%~20%的产量损失,因此提高油菜抗菌核病的能力是油菜抗病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甘蓝型无花瓣油菜花瓣缺失,可提高油菜叶片和角果的光能利用率,从而明显提高油菜产量潜力[1-3],而且无花瓣油菜具有明显的形态避病作用[4-6],即使在缺少菌核病抗性基因的条件下,菌核病的发病率也较低[6],因此,选育无花瓣油菜品种受到育种家的青睐[7,8]。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一步不定芽再生培养及遗传转化应用_廖志强
主要分为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三种,目前中国栽 并将其应用于油菜的遗传转化工作中,为缩短油菜
种的油菜品种主要为甘蓝型油菜。随着现代分子生 转化周期及提高油菜转化效率创造条件。 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加速油菜育
种及其基因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官春云, 2002)。 1 结果与分析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 道法、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PEG 介导法、激光微刺 穿孔法等方法,其中农杆菌介导法为最普遍使用的 方法。尽管利用根癌农杆菌将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 油菜中已有一定报道,但除极少数品种如春油菜品
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均采用二步培养再
生方法(林呐等, 2012; Liu et al., 2012)。由于二步再生
培养操作较繁琐,且芽再生频率不高(王艳等, 2005; 白延红等, 2008),使得目前油菜转化工作量较大,转化 效率较低。尤其是二步再生培养芽诱导周期较长,一 般需要 2~3 周时间(王艳等, 2005; 白延红等, 2008),而 经过农杆菌侵染后的愈伤组织抗性芽的诱导筛选更 是需要长达 3 个月时间(林呐等, 2012)。因此,建立快 速简便的甘蓝型油菜再生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油菜遗传转化体系,简化转化过程,缩短转化周 期,提高转化效率,显得非常必要。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一步不定芽再生培养及遗传转化应用
B r a s s i c a n a p u s L . a s e x p l a n t s , nd a a d j u s t e d s o me e l e me n t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i s s u e c u l t u r e o f r a p e s e e d s u c h a s h o r mo n e
c o mb i n a t i o n s o f 6 - BA nd a NAA , Ag NO3 a n d s e e d l i n g a g e , t o e s t a b l i s h o n e - s t e p s h o o t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e
On e — s t e p S h o o t Re g e n e r a t i o n Cu l t u r e Es t a b l i s h e d f r o m Hy p o c o t y l o f Br a s s i c a n a pu s L. a n d Ap p l i e d t o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g u a a c y 2 O 1 I @a l i y t m. c o n r D OI : 1 0 . 1 3 2 7 1 / j . mp b . 0 1 3 . 0 0 0 7 9 3
பைடு நூலகம்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s t u d y , we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o n e — s t e p s h o o t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 t r ns a f o r ma t i o n s y s t e m u s i n g h y p o c o t y l s
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
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作者:郭婷婷周晓婴张维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7期摘要:为优化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再生频率的多个关键因素,包括品种、外植体类型、苗龄、预培养时间以及激素浓度与配比等。
结果表明:品种对再生频率影响较大,Westar的外植体再生频率高于宁油18号和中双11号;不同外植体再生频率也存在差异,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显著高于下胚轴;苗龄以4 d较好,预培养时间以2 d较适宜;预培养基中激素2,4-D最适浓度为1 mg/L,分化培养基中,6-BA/NAA比例为10 ∶ 1时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最高,为70.79%,6-BA/NAA比例为9 ∶ 1时下胚轴的再生频率最高,达到96.73%。
经过优化后,油菜外植体再生频率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优化;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S634.3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076-04油菜为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1-3],也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在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油菜花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可用作旅游资源;油菜的茎叶可食用,还可用来饲养动物;油菜种子不仅可用来榨取食用油,饼粕还可用来做饲料。
此外,油菜属于可再生资源,低芥酸菜籽油中的脂肪酸碳链组成与柴油分子碳数相近,因此被认为是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4]。
当今育种学家把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培育抗病和抗逆油菜新品种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5]。
目前,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油菜育种中[6],并得到了大量不同优良特性的油菜种质资源[7-12]。
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是油菜基因工程育种中的重要环节。
在已有的研究报道中[13-18],油菜可用下胚轴、子叶柄、根、茎、小孢子等作为外植体来进行组织培养。
经过多年研究,国内外许多机构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19-21]。
然而,研究表明,在油菜组织培养中,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之间的最佳再生条件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菜转基因研究的发展。
提高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外植体植株再生的研究_何云
4
0. 05
3. 53 ±0. 23
16. 67±3. 33
3. 00 ±0. 00
2. 30 ±0. 03
5
0. 05
10. 42 ±2. 08
16. 67±4. 67
6. 50 ±0. 29
2. 17 ±0. 16
2
0. 1
16. 67 ±1. 67
牗浙江大学 农学系牞浙江 杭州 310029牘
摘 要牶以甘蓝型油菜品种 N 1 、N 2 、N 3 、N 4 、N 5 和 N 6 的下胚轴为材料牞研究外植体芽再 生的影响因 素牣 结果表明牶不同植物激素的组合 、A g +、蔗糖浓度 、G A 3 、外 植体的生 理状态 即苗龄 以及基 因型对 外植体 的再生均有较大影响牣4 d 苗龄的下胚 轴置于含 1. 5 mg爛L - 1 2牞4-D 的 M S 培养基中预培养 7 d牞再转接 到含 30 g爛L - 1 蔗糖的分化培养基牗M S +BA 4 mg爛L - 1 +NA A 0. 1 mg爛L - 1 +A gN O3 2. 5 mg爛L - 1牘上牞 芽再生频率和再生外植体数均较高牞其中品种 N1 分 别达到了 40 %和 3. 7牣添加 1. 0 mg爛L - 1 G A3 可促 进胚状体形成牞芽苗再生频率显著提高牗品种 N1 达到了 95 %牞比不添加 GA 3 提高 了 1 倍多牘牞但较易形 成玻璃苗牣
13. 33±1. 82
0. 00
1. 25 ±0. 23
2
0. 15
7. 78 ±1. 11
15. 56±2. 94
1. 20 ±0. 05
1. 00 ±0. 00
3
0. 15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ol o tn . i c ne t
Ke y wor s: d Br sc n pu asi a sL.;y lo s e elw—e d;g n tc d v r i e ei i e t s y;p g n ;c l r ime t oo
丰富 的种 质 资 源是 选 育 强优 势 杂 交 组 合 的基 础 , 广 泛 了解 现有 种 质资 源 的 遗传 多样 性 非 常 必要 , 有利 于选 配亲本 和提 高育 种预 见性 。从 现有种 植资 源 中发 掘 优异 的种 质 , 现代 育种 的主要途 径 , 甘蓝 型黄 籽 是 而 油 菜种 质 资 源 遗 传 多 样 性 的评 价 及 其 优 异 种 质 的 鉴
1
1 1 黄 色 3 8 39 2 17 纯 黄 58 . .5 7 67
CHEN o g ,CHEN h n -u ,LIZh o x a ,W ANG e TANG n W ANG n . in Zh n Z e gf a - i W i, Ro g , To g q a g
( . ia ueuo sadya dA ut rd csSnn uzo 6 0 C ia 1 Sn nB ra f Hubn r n q a cPo u t,ia ,G i u5 5 0 , hn ; i h 1
收稿 日期 :0 0—1 一2 21 l 5 基金项 目: 州 省 “ 五”重 大科 技 攻 关 资 助 项 目 ( 科 合 农 社 字 贵 十 黔 [0 1 10 0 -1号) 2 0 ] 13 20 。 作者简介 : 忠 (9 5 , , 陈 16 一) 男 农艺师 , 主要从事农作物种 子新 品种的 推广及运用研究 。
定 , 甘蓝 型黄 籽油 菜 资 源得 到合 理 、 分 、 效 利 用 是 充 有 的前 提和 核心 。甘 蓝 型黄 籽 油 菜 的遗 传 来 源 丰 富 , 但 对甘 蓝型 黄籽 油菜 遗 传 资 源 的研 究 还 很 缺 乏 。 因此 ,
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再生植株无性系建立
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再生植株无性系建立胡玉欣;李锁平【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1993(13)2【摘要】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豫油2号和6257的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在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上诱导出了愈伤组织。
将经过继代的部分愈伤转入分化培养基,分化结果表明:除基因型、外植体和分化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对分化率有影响外,诱导愈伤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对分化率也至关重要。
豫油2号的子叶和下胚轴在最适诱导培养基(ZT 1+NAA0.5+2,4-D 0.2 mg/L)和最适分化培养基(ZT4+IAA 0.2 mg/L)组合中的愈伤分化率分别为12.5%和75%;6257的子叶和下胚轴在其最适诱导培养基(KT 2+NAA1+2,4-D 0.2 mg/L)和最适分化培养基(6-BA 4+IAA 0.02 mg/L)组合中的愈伤分化率分别为50%和37.5%。
将其最适诱导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继代达8个月以上,建立了不同继代愈伤的再生植株无性系。
【总页数】1页(P128)【作者】胡玉欣;李锁平【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4.301【相关文献】1.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B2子叶和下胚轴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J], 白延红;谭永军;陈耀锋;秦静远;李春莲;任慧莉;郭东伟2.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和带柄子叶再生体系研究 [J], 郝晓云;沈海涛;李鸿彬3.二步培养和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芽再生的影响 [J], 杨晓凤;秦叶波;周伟军;唐桂香4.新疆恰玛古子叶及下胚轴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J], 地丽热巴·地里夏提;木合热皮亚·艾尔肯;张富春;张霞5.番茄子叶、下胚轴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J], 苏彩霞;霍秀文;庆海;刘杰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长锥和下胚轴分析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机制
基于生长锥和下胚轴分析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机制基于生长锥和下胚轴分析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机制摘要:冬油菜是甘蓝型油菜的一个重要型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然而,寒冷的冬季环境是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本文通过对生长锥和下胚轴的分析,研究了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甘蓝型冬油菜存在一系列适应寒冷环境的生理和形态特征,包括生长锥的形态变化和下胚轴中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
1.引言冬油菜是甘蓝型油菜的一个重要种植类型,其种子在寒冷的冬季环境中能够越冬并迅速生长。
然而,冬油菜在抗寒性方面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了解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培育抗寒能力更强的新品种。
2.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择了抗寒品种和感冒品种的甘蓝型冬油菜进行分析。
对生长锥进行形态观察,测量生长锥的长度和角度变化。
同时,采集下胚轴样品,研究其中一些与抗寒性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情况。
3.结果3.1 生长锥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温环境下,抗寒品种的生长锥长度显著增加,而角度变小。
这表明抗寒品种能够通过改变生长锥的形态来适应寒冷环境,从而更好地利用光能。
3.2 下胚轴中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对下胚轴中一些与抗寒性相关的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抗寒品种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冒品种。
这些基因包括SUS4、RD29A和LEA14等,它们的表达可以增强植物对低温胁迫的适应能力。
4.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机制主要包括生长锥的形态变化和下胚轴中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
生长锥的形态变化可能通过调节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效率,来适应低温环境。
同时,下胚轴中一些特定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强植物对低温胁迫的适应能力。
5.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机制,这对于培育抗寒能力更强的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抗寒性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并结合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改良油菜的抗寒性。
本研究通过研究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机制,发现了其适应低温环境的两个关键点,即生长锥的形态变化和下胚轴中一些特定基因的表达调节。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分子标记和利用研究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分子标记和利用研究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其中甘蓝型油菜种植最为广泛。
甘蓝型油菜的一个重要育种目标是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油量,而产油量是由油菜籽产量和种籽含油量决定。
目前提高产量潜力,增加种籽产量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杂种优势,选育杂交组合,在我国,应用最广的杂交系统是波里马不育胞质。
提高含油量育种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种胚含油量,一是减少种子皮壳率。
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与黑籽相比: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高,种皮薄,油质清澈透明,饼粕纤维素含量低。
将黄籽性状导入到波里马恢复系中,选育杂交种,将是一种提高产油量的理想途径。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品系No.2127-17,黄籽性状稳定,颜色纯黄,本研究对其黄籽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标记进行研究,应用MAS方法将No.2127-17的黄籽基因回交转到波里马恢复系恢5148-2中,培育优良黄籽恢复系,为选育黄籽杂交种提供亲本,研究结果如下: 大田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的最佳取样时间是上午7时,出胚率达4.31枚/蕾。
接种最佳花期是单株第一朵花开后6-20天的两周时间,接种出胚率为4.08枚/蕾-4.34枚/蕾。
50mg/L秋水仙碱处理游离小孢子48小时的加倍方法能够获得76.47%最高加倍效率。
对恢5148-2和99育42与No.2127-17的两个黑黄籽杂交组合的正反交当代(F<sub>0</sub>),正反交F<sub>1</sub>、F<sub>2</sub>,两个回交B<sub>1</sub>C<sub>1</sub>F<sub>1</sub>,B<sub>2</sub>C<sub>1</sub>F<s ub>1</sub>等世代和由两个组合衍生的DH群体遗传分析表明,No.2127-17的种皮颜色受母体植株基因型控制,黄籽对黑籽为部分显性,一对基因控制。
甘蓝型油菜高油黄籽双低不育系L 1016A、保持系L 1016B的选育
年
年
中 图分 类 号 : S 5 6 5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1 - 4 7 0 5 ( 2 0 1 7 ) 1 1 - 0 1 1 2 一 O 2
杂 种优 势利 用是 提 高作 物 产 量 的 重要 途 径 , 细 胞 质 雄性 不育 系杂 交种 是油菜 杂种 优势 利用最 主要 的途
2 0 0 8年秋 , 将所有 测交 组合 播种 于 田间 2 0 0 9 年 春 油 菜 生育 期进行 仔 细的 田间观察 、 鉴定 , 选择 雄性 不育彻
底、 农 艺性状 经济性 状 良好 的株 系 与 测交 父 本 进 行 回 交 。此后 , 每年重 复进行 相 同 的 田问工作 , 并 结合 室 内
减少 劳动 力 的需要 量 , 又 能 极 大 提 高制 种 产 量 。但 萝
格选择具 有 目标 性 状 代表 性 的单 株进 行 套 袋 自交 , 于
2 0 1 5 年 同时育成保持系I 1 0 1 6 B 。 其选育 流程如下 :
萝 I 、 胞质不 育
( 。 g u。 )
第 3 6卷
第 1 1 期
2 0 1 7 年 1 1月
种 子
( S e e d )
Vo 1 . 3 6 N o . 1 1 N o v . 2 0 1 7
甘蓝 型 油 菜 高油 黄 籽 双 低 不 育 系 L 1 0 1 6 A、 保持 系 L 1 0 1 6 B的选 育
DOI编 码 : 1 0 . 1 6 5 9 0 / j . c n k i . 1 0 0 1 — 4 7 0 5 . 2 0 1 7 . 1 1 . 1 1 2
从 2 0 0 7年开始 , 利 用甘蓝 型油 菜萝 b 胞质雄 性 不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动态研究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动态研究
陈玉萍
【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本文研究了甘蓝型黄籽油菜和对照黑籽品种中油82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粒色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籽油菜粒色的变化过程与黑籽明显不同,此外还发现除栅栏层有色素外,糊粉层上也有色素存在;随着种子的发育过程,种子的含油量和芥酸含量不断升高,硫甙的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则随着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陈玉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02
【相关文献】
1.几种化学药剂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J], 张子龙;梁颖;王贵学;王波;李加纳
2.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J], 陈忠;陈正福;李朝霞;王玮;唐容;王通强
3.收获期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等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J], 张子龙;王贵学;唐章林;谌利;李加纳
4.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J], 张子龙;李加纳;唐章林;谌利;
王瑞;徐新福
5.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环境效应基因型差异研究 [J], 张子龙;李加纳;唐章林;谌利;王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品系下胚轴再生体系研究
王俊生 , 范小芳 , 谭光轩 * , 李成伟
( ) 周口师范学院 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 河南 周口 4 6 6 0 0 0
摘要 :为获得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双低恢复系 , 育成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杂交种 , 以 2 个不同甘蓝型 ) 黄籽油菜高油双低品系 ( 下胚轴为外植 体 , 采 用 正 交 设 计, 研 究 了 预 培 养 基 中 2, GY 1、 GY 2 4 -D 和 预培养时间 、 分化培养基 中 NAA 和 6 6 B A 质量浓度 、 B A 质量浓度组合以及 A NO - - g 3 质量浓度5 种不同因素对其下胚轴芽苗再生的影响 。 结果表明 , 除A 其他 4 种因素对 2 个 NO g 3 质量浓度外 , 油菜品系下胚轴芽苗再生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2 个油菜品系间和不同处理间的芽苗再生频 / 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 且油菜品系与处理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 。4d 苗龄 , 在 MS+6 B A 0 . 5m L - g / / / 在 添 加 NAA +2, 4 0 . 5m L 预培养基上预培养 3d 后 , 0 . 0 5m L+6 B A 2 . 0m L 的分化 -D - g g g 培养基中芽苗再生频率最高 , GY 1 和 GY 2 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分别为 4 5 . 2% 和 4 1 . 7% 。 初步建 立了甘蓝型油菜高油品系的下胚轴再生体系 , 为高含油量油菜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黄籽油菜 ;高含油量 ;下胚轴 ;芽再生频率 ;再生体系 ( ) 中图分类号 : S 5 6 5 .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3 2 6 8 2 0 1 2 0 1 0 0 4 5 0 4 - - -
4 6
河南农业科学
第4 1卷
通过遗 传 转 化 导 入 外 源 基 因 在 油 菜 的 近年来 , 抗病虫害 、 抗 除 草 剂、 雄性不育和其他特殊性 品质 、 状改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 1 2 -
/ ) 硫甙含量 ( 低于 3 的甘蓝 型 黄 籽 粒 半 冬 性 0μ m o l g 油菜品系 。 1. 2 试验方法 1. 2. 1 无菌苗培养 与 诱 导 分 化 培 养 将 饱 满 的 油 菜种 子 先 经 7 再 用 0. 0% 乙 醇 表 面 消 毒 1 m i n, 1% 无菌水冲洗3~5 遍 , 然后置 0m i n, H C l ~1 g 2 消毒 8 于固体 MS 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 培养温度 2 光 5 ℃, / , 。 苗 龄 4d , 光照强度2 将无菌苗 照1 6h d 0 0 0l x 下胚轴切成 0 按试验设计进 . 5~1 . 0c m 长 的 切 段, 行预培养和分化 培 养 。 每 个 处 理 接 种 4 个 培 养 皿 , 每培养皿放置外植体下胚轴 2 0 个左右 。 预培养 3d 后转入分化培养 基 , 培养1 而后 5d 后 统 计 愈 伤 率 , 继代培养 3 周后统计芽再生频率 。 愈 伤 率 = 带 愈 伤 外 植 体 数/总 外 植 体 数 × 1 0 0% , 芽再 生 频 率 = 带 芽 外 植 体 数/总 外 植 体 数 × 1 0 0% 。 待不定芽长至 2~3c 小心切下转至生根 m 时, 培养 基 中 进 行 生 根 培 养 , 生 根 培 养 基 为 MS+ / 0 . 1m L NAA+3% 蔗糖 +0. 7% 琼脂 , 3周后将植 g 株进行炼苗移栽 。 1. 2. 2 试验设计 以 2 个 高 油 双 低 油 菜 品 系 的 下 胚轴芽再生频率为主要指标 , 采用正交设计 , 设置不 同组合处理 , 考 察 预 培 养 基 中 2, 4 B A 质量 -D 和 6 - 浓度以及预培养时 间 对 愈 伤 率 , 以及分化培养基中 NAA 和 6 B A 质 量 浓 度 组 合、 A NO - g 3 质量浓度对 下胚轴芽再生频率的影响 。 不同因素水平设计参考
DOI:10.15933/ki.1004-3268.2012.0 1 1 4 5 4 8 河南农业科学 , -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A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g
S t u d i e s o n H o c o t l D e r i v e d S h o o t R e e n e r a t i o n S s t e m o f y p y g y ( ) Y e l l o w s e e d e d R a e s e e d B r a s s i c a n a u s L. w i t h H i h O i l C o n t e n t - p g p
* , , , WANG J u n s h e n F AN X i a o f a n TAN G u a n x u a n L I C h e n e i - - - -w g g g g
( , , ) K e L a b o r a t o r o f P l a n t G e n e t i c s a n d M o l e c u l a r B r e e d i n Z h o u k o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Z h o u k o u 4 6 6 0 0 0, C h i n a y y g y
收稿日期 : 2 0 1 1 0 6 2 2 - -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 ( 3 1 0 7 1 8 0 7 1 1 2 3 0 0 4 1 0 1 2 7 ) , , , , , 。 : 作者简介 : 王俊生 ( 男 陕西蒲城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 1 9 7 0 E-m a i lw s 0 0 9 9@1 6 3. c o m - j , 谭光轩 ( 男, 河南周口人 ,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 。 1 9 6 4 * 通讯作者 : -) : E-m a i l u a n x u a n t a n i n a . c o m @s g g
: , )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e x e r i m e n t t h e h o c o t l s o f t w o r a e s e e d( B r a s s i c a n a u s L. l i n e s( GY 1, p y p y p p ) , GY 2 w i t h h i h o i l c o n t e n t a n d d o u b l e l o w c h o s e n a s r e s e a r c h o b e c t s s o m e f a c t o r s a f u a l i t - g j q y f e c t i n s h o o t r e e n e r a t i o n f r e u e n c w e r e i n v e s t i a t e d u s i n o r t h o o n a l d e s i n t o s e t u b e t t e r r e - g g q y g g g g p s s t e m o f r a e s e e d s f o r e s t a b l i s h i n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o b t a i n i n t r a n s e n i c r e s t o r e r a n d e n e r a t i o n y p g g g g b r e e d i n h b r i d s w i t h h i h o i l c o n t e n t a n d d o u b l e l o w u a l i t t h r o u h b i o l o i c a l e n i n e e r i n . T h e g y g q y g g g g s h o w e d t h a t 2, 4 a n d 6 B 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t h e c u l t u r e m e d i u m a n d c u l t u r e d a s r e s u l t s r e r e -D - - - y p p , a s w e l l a s NAA 6 B 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m e d i u m w e r e t h e m a i n f a c t o r s - , t h a t a f f e c t e d s h o o t r e e n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t w o l i n e s b u t A NO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t h e s t u d h a d n o g g y 3c e f f e c t .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s h o o t r e e n e r a t i o n f r e u e n c a m o n t w o l i n e s o r d i f f e r e n t s i n i f i c a n t g q y g g , t r e a t m e n t s w e r e s i n i f i c a n ta n d l i n e × t r e a t m e n t i n t e r a c t i o n w a s a l s o s i n i f i c a n t . I t ' s f o u n d t h a t 4 g g / o l d s e e d l i n s o f t w o l i n e s c u l t u r e d i n t h e c u l t u r e m e d i u m c o n t a i n i n 6 B A 0. 5m L a n d d a s r e - - - g g g y p , / , / 24 0. 5m f o r 3d f o l l o w e d b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m e d i u m NAA 0. 0 5m B A 2. 0 -D - gL y gL + 6 / m L, e x h i b i t e d t h e h i h e s t s h o o t r e e n e r a t i o n r a t e s 4 5. 2% a n d 4 1. 7% , e s t a b l i s h i n a s t a b l e a n d g g g g r e e n e r a t i o n s s t e m s w h i c h l a i d a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t w o l i n e s . e f f i c i e n t e n e t i c g y g : ; ; ; ; K e w o r d sB r a s s i c a n a u s L. y e l l o w s e e d e d r a e s e e d h i h o i l c o n t e n th o c o t lr a t e o f b u d - p g y p y p y ; r e e n e r a t i o n s s t e m r e e n e r a t i o n g y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