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黄籽高含油量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二审通过后改
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新品种‘沪油杂7号’的选育
中图分类号 : ¥ 5 6 5 . 4 文献标识码 : A
Br e e d i ng o f a ne w hi g h o i l ‘ c o n t e nt h y b r i d v a r i e t y
增产 8 . 8 5 %; 产油量 1 2 5 2 . 5 0 k g / h m , 比对 照 增 产 1 7 . 2 9 % 。在 2 0 0 9—2 0 1 0年 度 上海 市 油 菜 区域 试 验 中 , 平 均 产量 3 1 4 6 . 7 0 k g / h m , 比对照‘ 沪 油 杂 4号 ’ 增产 1 4 . 4 8 %; 产油量 1 3 4 6 . 1 0 k g / h m , 比对 照 增 产 1 2 . 4 6 %。
本 研究 旨在探 讨利 用新 培育 的甘蓝 型油 菜 高含 油 率 隐性 核 不育 系 2 0 2 2 8 A 和高 含 油率 的临保 系 M.
6 4 7 7 E , 培育 高含 油率 杂交油 菜新 品种 的可行 性 。 ‘ 沪油 杂 7号 ’ 于2 0 1 1 年 7月通过 上海 市农作 物 品种审 定委 员会 审定 , 其含油 率高 达 4 7 . 7 6 %。‘ 沪油 杂 7号 ’ 的成 功选 育表 明 , 利 用该 系统 培育 高含 油 率与 高产 兼顾 的杂交 油菜 品种是 行之 有效 的 。
o i l y i e l d s we r e 3 1 4 6 . 7 0 k g / h m a n d 1 3 4 6 . 1 0 k g / h m , i n c r e a s i n g b v 1 4 . 4 8 %a n d 1 2 . 4 6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品系下胚轴再生体系研究
( 口师 范 学 院 植 物 遗 传 与 分 子 育 种 重 点 实 验 室 , 南 周 口 4 60 ) 周 河 60 0
摘要 :为获得 甘蓝 型 油菜 高含 油 量双低 恢复 系, 成 高含 油 量双低 油 菜杂交种 , 2个不 同甘 蓝型 育 以
黄籽 油 菜高 油双低 品 系( GY1 GY2 下 胚 轴 为外 植 体 , 用 正 交设 计 , 究 了预 培 养 基 中 2 4一D 、 ) 采 研 ,
初 步 建立 了甘蓝 型 油菜 高油品 系的 下胚 轴再 生体 系, 高含 油量 油菜遗 传转化 奠 定 了基础 。 为 关键词 : 蓝 型油 菜 ; 籽 油菜 ;高含 油量 ;下胚 轴 ;芽再 生频 率 ; 生体 系 甘 黄 再
中图分 类号 : 5 5 4 ¥ 6 .
文献 标 志码 : A
河 4 —8
J u n lo n n Ag iu r lS in e o r a fHe a rc hu a ce c s
甘 蓝 型 黄籽 油 菜 高油 品 系下胚 轴 再 生体 系研 究
王 俊 生 , 小 芳 , 光 轩 , 成伟 范 谭 李
f c i g s oo e n r to r qu n y we ei ve tga e i r ho on ld sgn t e p b te e e tn h tr ge e a i n f e e c r n s i t d usng o t g a e i o s tu e t rr — g ne a i n s s e of r pe e ds o s a ls i o e r to y t m a s e f r e t b i h ng f und to b a n ng r ns ni r s or r a d a i n of o t i i ta ge c e t e n
油菜品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油菜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食用油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分析和田间调查,对油菜品质进行评价,为油菜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油菜品种为我国常见品种,包括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等。
2. 实验方法(1)样品采集: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油菜田中采集样品,包括种子、植株和土壤。
(2)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油菜种子进行清洗、晾干,然后进行样品制备。
(3)实验室分析:① 油菜籽含油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油菜籽含油量。
② 油菜籽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油菜籽蛋白质含量。
③ 油菜籽油脂酸价测定:采用酸价测定法测定油菜籽油脂酸价。
④ 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测定:采用过氧化值测定法测定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
⑤ 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组成。
⑥ 油菜籽品质感官评价:由专业评鉴人员对油菜籽的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4)田间调查:① 采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油菜田样品,进行实地调查。
② 记录油菜植株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③ 对油菜籽产量、品质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室分析结果(1)油菜籽含油量:甘蓝型油菜平均含油量为45.2%,白菜型油菜平均含油量为35.6%。
(2)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甘蓝型油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22.3%,白菜型油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8.7%。
(3)油菜籽油脂酸价:甘蓝型油菜平均酸价为1.2,白菜型油菜平均酸价为1.8。
(4)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甘蓝型油菜平均过氧化值为0.1,白菜型油菜平均过氧化值为0.2。
(5)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为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
(6)油菜籽品质感官评价:甘蓝型油菜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口感细腻,品质较好;白菜型油菜色泽偏黄、气味较淡、口感较粗,品质较差。
2. 田间调查结果(1)不同品种油菜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相似。
混合选择对甘蓝型油菜群体产量及品质性状改良效果研究
摘要 : 基 于 多年 适度 隔 离控 制 混合 群 体 进 行 油 菜 群 体 的 品质 和 产 量性 状 改 良和 统 计 分 析 , 针 对 人 工 构 建 的 3个 群 体 Q T
择, 分析 了混合选择群体改 良对各油菜群体 主要 产量及 品质性 状 的改 良效应 。研 究结果及不 同轮 回间存 在 真 实的遗 传 差异 , 主要 以单株 有 效 角果 数、 单株产量、 含 油量的 改 良选择 效果 较好 , 其遗 传增 益较 大 , 表 明单株有 效角果数 、 单株产 量、 含 油量 随选择 周期 增加 呈 明
选择 研 究 , 通 过具 有不 同优 良性状 亲本 间 的随机 交配 , 将来 自不 同基 因型 的多个 优 良性 状 组 合起 来 , 创 造 含 有 多 个 目标 性 状 基 因 的 基 础 育 种 群 体 。本 试 验 在 2 0 0 6~ 2 0 1 1 年 间应用混 合选 择群 体改 良方 法 对 3个 油
S t u d y o f I mp r o v e me n t E f f i c i e n c y f o r t h e T r a i t s o f Y i e l d a n d Q u a l i t y b y
Ma s s S e l e c t i o n o n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s Ra p e s e e d s i n B. n a p u s
永 明等 主要针 对甘 蓝型 油菜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轮 回
关键词 : 混合选择 ; 群体改 良;油菜品质性状 ; 遗传增益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遗传原因分析
甘篮型黄籽油 菜粒色遗传原 因分祈
王 章玮
( 州鹤峰 县种子管理局 , 恩施 湖北 鹤峰 40 0) 3 42
【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特点, 分析了黄籽粒色基因的遗传原理与细胞内酶对种皮显色的影响, 思考了锁
定 黄籽 基 因的 方 法 。
现了一株黄籽突变体 9 34 , 3 0 4 经杂交试验确认, 3 4 9 0 4植株的 3 黄籽性状 受一对显性黄籽基 因和一对上位显性黑籽基 因互作
甘蓝型黄籽油菜 的籽粒 色泽既不象 白菜 型油菜那样呈 鲜 黄 色, 也不象芥菜型油菜那样呈 橙黄色, 而是呈姜黄或 土黄色 。
黄色种皮上有不 同程度 的黑 色斑 点 、斑块 及褐色 的环状带纹, 因而造成甘蓝型黄籽油菜 的种 皮色泽黄 、 黑并存, 或半黄半黑 , 所以称这 种黄 色为 “ 杂黄” 。 m
皮壳率和皮壳含油量 间存 在显著偏相关, 籽粒 含油量和胚 而与
含油量间偏相关 不显著, 明种 皮色泽与种子含油量和胚含油 说 量间无明显直 接效应闼 。
( ) 蓝 型 黄 籽 油 菜 自交 的 遗 传 效应 三 甘
由于甘蓝 型黄籽油 菜的籽粒色泽呈“ 杂黄”而且 自交后代 ,
认 为可能是 由于转座 因子插 入与色素合成 有关 的基因所引起 的 李加纳等(9 7 认为, 。 19 ) 籽粒色泽主要受母本基因型控 制, 父 本花粉基因型依来源不 同, 其影响力也不同 。 一些组合正 、 反交 后代表现有差 异, 这预示着细胞质对黄籽 色泽 可能有一 定的影 响 。有学 者认 为环境 因子对甘蓝型油菜粒色的影 响也很重要 。 D w e,.. 为气候条 件,特别 是光 照对黄籽 粒色有 影响 , o nyRK 认 D yz(9 3 考查 了温度 对甘蓝型油菜种皮 色泽的影响 , 果 ene 19 ) 结 表明: 温度较高时对甘蓝型黄籽色泽影响较大, 而甘蓝型黑籽色 泽没有显 著变化【。 敏分析 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 的粒色变 】李 o /
甘蓝型油菜单倍体遗传转化优化试验
研究表明,黄籽频率高的油菜品种含油量高 ,
饼 粕 中蛋 白含量 高 。 prn s ) 因 , 类 黄 酮 代 谢 途 径 功 能 基 因 , a tet 基 e t a 为 与
的整合【 另一 方面是 因为单倍体细胞及其衍生组 1 ; 倍体无 同源染色体的影 响。 总而言之 , 单倍体遗传 转化可以简便 、快速纯合外源基 因 ,在育种工作 上 , 大 大 缩 短 育种 年 限 。 可 本试 验试 以甘 蓝 型油 菜单 倍 体作 为转 化受 体 , 用 农 杆 菌介 导 法 导 人 m 反 义 基 因 。 者对 采 笔
1、 7p 5—4 、 p 7— 1 0 c 07 c 0、0 p 7—1 0 pc 7c 8 7 7—2 02
粉 胚状体 转化 的影 响 将 花粉 胚状体 (C 2 ) P K11 切 为 约 2mix m 的小 块 接 种 在 预 培 养 基 上 培 n 2m
0p7 6 c 6— 1 0 p R2 2、 6 e 2—4 、 7 c 0 o 一1 —2、 8 C 0 0 P K7 r、
70 0l、 6h光 照 ) 0 1 x 。
预 培养 时 间有 3个 设 置 : , 6d 2 4, 。 共 培 养 基 有 2种 : + A O1m L B MS N A . g・ + A 10m ・ ~ G . m ・一 蔗 糖 3 ・ 一 琼 脂 7 . g L + A 01 g L + 0g L +
第1 8卷
到的单倍体无菌试管苗和花粉胚状体 。具体编号
如下 。
色背 景 上 的蓝 点 或蓝 斑 为 G S表 达 位点 。 U
123 预 培 养 时 间和 培 养 基 以及 培 养 方 式 对 花 ..
重 庆 市 油 菜 工 程 研 究 技 术 中心 保 存 的不 同基 因 型 甘 蓝 型油 菜 单 倍 体 无 菌 试 管 苗 材 料 :7菜黄籽等性状的形 成也有关 , 在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 、 高蛋 白含量黄
新型黄籽甘蓝型油菜的获得及其遗传规律分析
Z A G Y n —ti,I i i ,I N i j WA G Ja WA G Y u—pn H N o g a L —m n J G J A A n— i , N un , N o n ig
( . i guIstt o r u ua Si c o i a e ir tY n zo 2 0 9 C i 1 J n s tue fA i l rl c ne Lx h s i ,a gh u2 5 0 , h a a n i gc t e f i D tc n 2 C lg i c nea dBo cnl y Y nzo nvr t,a gh u2 5 0 , hn ) . o ee fB o i c n i eh o g , agh uU i sy Y n zo 2 0 7 C ia l o se t o ei
般 黄籽甘 蓝 型 油 菜 和 白菜 型 油 菜 含 油 量 比黑 籽 高
25 . % , 白质 含量 高 2 6 ~ % 。黄 籽压 蛋 .% 5 榨 的原 油 中色素 含 量 少 , 于脱 色 加 工 。饼 粕 中蛋 便 白质含 量相对 较高 、 纤维 含量 相对较 低 , 也有利 于提
21 0 1年 6月
中 国油料作物学报
C ie e o r a o i co ce c s hn s un l f l rp sin e j o
2 1 ,3 3 : 2—3 6 0 13 ( )3 0 0
新 型 黄 籽甘 蓝 型油 菜 的获 得 及其 遗 传 规 律 分 析
张永泰 李爱 民 , , 蒋金 金 王 , 娟 王 幼平 ,
nps laa d rs c a u , eea a zd A n e ol e D 4 a i ab n as anp s w r nl e . mogt m t n s( 2 4—1 n 2 4— )hdhge p l B i y h w i adD 4 6 a i r pi 8 h a —
染色体加倍获得甘白(甘蓝型×白菜型油菜)杂交后代研究
染色体加倍获得甘白(甘蓝型×白菜型油菜)杂交后代研究付绍红;张汝全;李云;杨进;王继胜;陈晓华;邹琼;陶兰蓉;康泽明;唐蓉【摘要】为获得正常的甘白杂交后代,本研究利用地方白菜型品种资源雅安黄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对F0代种子在培养基上利用秋水仙素进行加倍处理,获得了染色体数目在40 ~58条的混倍体植株,混倍体植株在染色体数目、植株形态、花器官、生殖器官上都明显区别于非加倍杂交植株,并利用加倍提高了甘白杂交F1的自交结实率,获得了正常的F2代植株,说明对油菜种间杂交后代进行加倍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染色体数目不配对、自交不亲和等现象带来的影响,提高杂交后代自交结实,获得正常的F2代植株.%In this study, the local resource, Ya'an yellow cabbage varieties (B. campestris L. ) , was cross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 for interspecific hybrids to obtain the normal hybrids. F0 generation seeds were treated by colchicine and corresponding offsprings with the number of chromosomes from 40to 58 were obtained. Those mixoploids showed different number of chromosomes, plant morphology, floral organs and reproductive organs compared with non-doubled hybrid plants. Chromosome doubling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seed setting rate of selfing in F1 generation and normalized the chromosome separation in F2 gene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romosome doubling treatment helped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 of self-incompatibility and inconformity of chromosome, and then helped to increase the seed-setting rate in F1 and get normal plants in F2.【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7页(P1164-1170)【关键词】秋水仙碱;加倍;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作者】付绍红;张汝全;李云;杨进;王继胜;陈晓华;邹琼;陶兰蓉;康泽明;唐蓉【作者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4.3甘蓝型油菜为目前国内农业生产主要推广的油菜品种,甘蓝型油菜育种研究的总体趋势是双低(低硫苷、低芥酸)、丰产、多抗、高油、早熟。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ol o tn . i c ne t
Ke y wor s: d Br sc n pu asi a sL.;y lo s e elw—e d;g n tc d v r i e ei i e t s y;p g n ;c l r ime t oo
丰富 的种 质 资 源是 选 育 强优 势 杂 交 组 合 的基 础 , 广 泛 了解 现有 种 质资 源 的 遗传 多样 性 非 常 必要 , 有利 于选 配亲本 和提 高育 种预 见性 。从 现有种 植资 源 中发 掘 优异 的种 质 , 现代 育种 的主要途 径 , 甘蓝 型黄 籽 是 而 油 菜种 质 资 源 遗 传 多 样 性 的评 价 及 其 优 异 种 质 的 鉴
1
1 1 黄 色 3 8 39 2 17 纯 黄 58 . .5 7 67
CHEN o g ,CHEN h n -u ,LIZh o x a ,W ANG e TANG n W ANG n . in Zh n Z e gf a - i W i, Ro g , To g q a g
( . ia ueuo sadya dA ut rd csSnn uzo 6 0 C ia 1 Sn nB ra f Hubn r n q a cPo u t,ia ,G i u5 5 0 , hn ; i h 1
收稿 日期 :0 0—1 一2 21 l 5 基金项 目: 州 省 “ 五”重 大科 技 攻 关 资 助 项 目 ( 科 合 农 社 字 贵 十 黔 [0 1 10 0 -1号) 2 0 ] 13 20 。 作者简介 : 忠 (9 5 , , 陈 16 一) 男 农艺师 , 主要从事农作物种 子新 品种的 推广及运用研究 。
定 , 甘蓝 型黄 籽油 菜 资 源得 到合 理 、 分 、 效 利 用 是 充 有 的前 提和 核心 。甘 蓝 型黄 籽 油 菜 的遗 传 来 源 丰 富 , 但 对甘 蓝型 黄籽 油菜 遗 传 资 源 的研 究 还 很 缺 乏 。 因此 ,
甘蓝型油菜高油分的遗传改良
燃 油 生 物 柴 油 的最 理 想 原 料 。 国是 植 物 油 消 费 大 国 , 我
主要 集 中在 安 徽 、 北 、 I 江 苏 、 湖 四川 、 湖南 、 贵州 、 江西 、 浙 江等8个 省份 , 各省 油菜 籽产 量均在 5 O万 吨 以上 , 其 他省份产 量较 少 。中国于 2 O世 纪 3 O年 代 由朝 鲜 、 日本 和英 国引进 甘蓝 型油 菜 , 0年代 起大 力 推广 种植 甘蓝 6
尽管 近 年来 我 国油 菜生 产 一直 保持 稳 中有升 的状 态 ,
但 仍不 能满 足 国内加工 和消费 的需求 。随着人 民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和生 活 习惯 的 改善 , 国对 优质 菜 油 的需 我
求 量还 会增加 , 优质 菜 油的供求 矛盾 日益 突 出。 与发达 国家 或其 他 主要农 作 物相 比 , 国油 菜 的生 产 效 益还 我 处 于 较低 的水 平 , 大大 限 制 了油菜 生 产 规模 的继 续扩
在 2 C以上 , 照 充 足 , 夜 温差 大 , O 光 昼 土壤 湿 度适 宜 有 利 于油 分 累积 , 且 温度 和 光 照对 油菜 种 子 含油 量 的 并 影 响最大 [ 。 菜是 需水 较多 的一 种作物 , 菜种子 生 2 油 ] 油
我 国 自2 O世 纪7 O年代末 开 展油菜 品质 育种 以来 , 已取 得突 出成果 , 育成 和推广 了一 大批 双低 ( 芥酸 含量
低于 1 , 硫苷 含 量在 3  ̄ lg以下 ) 0/ / mo 油菜 品 种在 生
油菜种子含油量影响因素及调控综述
油菜种子含油量影响因素及调控综述
油菜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子含油量是决定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油菜种
子含油量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在这些影响因
素的调控下,可以通过优化种植技术和育种策略来提高油菜种子的含油量。
遗传因素是影响油菜种子含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子含油量是由油菜遗传背景所决
定的,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基因组成,从而导致其含油量的差异。
通过选择高含油量的
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育种,可以获得具有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种。
环境因素也对油菜种子含油量产生影响。
生长季节的降水量、日照时间和温度等环境
因素对油菜的生长发育和种子形成过程有重要影响。
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油菜能够充分
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种子的形成与发育,并且有利于油脂积累。
而在恶劣的环境
条件下,油菜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导致种子含油量下降。
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和种植季节,合理调控生长周期,可以提高油菜种子的含油量。
管理因素也对油菜种子含油量产生影响。
农艺管理措施包括种植密度、施肥、灌溉和
植物保护等,这些管理措施能够影响油菜的生长发育和种子品质。
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保
证油菜群体的充分生长,促进产量和产油率的提高。
合理施肥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促进油菜的生长和饲料积累。
适量的灌溉能够保持土壤湿度,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合理
使用植物保护措施能够防治病害和虫害,保证油菜的健康生长。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
芥甘杂交选育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研究
Ke o d : rsi a u :B as a u ca se a clr nesei c rse;gr l m yw r sB as a p s rsi jn e : edc t oo;it pcf oss empa cn c o r ic s
种皮 由外珠 被发 育而 来 .种 皮厚 度 受产 生种 子
A s at T ey l w see ri peet ama rc  ̄l g o te rp se re ig a pee td et ak o b t c: h e o edd t t rsns j h e e t h aeed be d t rsn u o l f r l a o n n c
关
键
词 :甘蓝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种间杂交;种质资源 文献标 识码 :A
中图 分类号 :¥ 3. 3 64 0. 3 3
De eo m e ft eNo e l w. e d d Br s ia n pu e m p a m v lp nt h 『v l o Ye l o S e e a sc a sG r ls
基 因供体与黑籽甘蓝型油菜进行种 间杂交,将黄籽 性状转育到甘蓝型油菜 中,培育 出甘蓝型黄籽油菜
类型 .
的母体植株基因型控制 ,且与种皮颜色呈高度正相 关 .一般黑籽种皮厚为2 "2 6 -8岬 ,黄籽种皮厚为 1 ̄2 4 2p m.因此 , 黄籽油菜种皮 占种子质量 的比例
( 率) 皮壳 比黑籽 油菜 低 . 前者皮 壳 率为 1%左 右2
Ap . 0 6 r2 0
文章编 号: 10 —0 22 0 )20 —4 0 7 1 3 (0 60 — 160 1
芥 甘杂 交选 育甘 蓝型黄籽 油菜 的研 究
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 “量身定制”让油菜质更优
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量身定制”让油菜质更优众所周知,菜油在川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菜籽油是黑褐色的,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清澈透明、色泽金黄的色拉油、调和油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
然而,比起传统的菜籽油,它们似乎总是缺点风味。
如果有一种油,能够兼备菜籽油的清香和色拉油的清澈,该多好!事实上,由西南大学牵头完成,并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就为人们带来了这样的食用油。
1月11日,该项目负责人、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教授李加纳为记者揭秘了他们通过28年研究,对油菜进行“量身定制”的奥秘。
改良油菜基因,打造“优良血统”“菜籽油好吃不好看,加工成色拉油后,却好看不好吃,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良油菜的遗传基础。
”李加纳解释道,油菜根据原产地不同,可分为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三种,前两者有部分黄籽品种,油色较黄,油质较高,但产量偏低。
甘蓝型油菜产量高,应用面积大,但油色偏黑,油质差。
过去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甘蓝型油菜中,并没有天然黄籽,也就不可能榨出好看的黄色菜油。
为此,项目组采用传统安全的育种方法,从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甘蓝4种植物中提取黄籽基因,获得了携带黄籽基因的甘蓝型黄籽油菜。
这种油菜不但菜籽鲜黄、出油量和产量高,还具备遗传稳定性,奠定了此后育种和遗传研究的基础。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项目组又发现了3个黄籽油菜的新基因,它们控制着黄籽油菜的色素合成,是对其他基因发号施令的“总司令”。
找到它们并加以控制,就能得到各种新的黄籽油菜品种。
李加纳说,这就好比对油菜的“血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提升。
运用分子标记技术选育“全能油菜”然而,仅仅改良油菜的菜籽颜色是远远不够的。
油菜也和其他作物一样,面临着病虫害、大风等威胁,能不能选育一种既高产、又抗病,还抗风吹不易倒的“全能油菜”呢?项目组采用了先进的分子标记技术。
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遗传及其差异的开题报告
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遗传及其差异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甘蓝型黄籽油菜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籽粒色表现为黄色或黑色。
遗传学研究表明,甘蓝型黄籽油菜籽粒色的遗传来源有两个:单基因控制的原始黑籽油菜和多基因控制的原始黄籽油菜。
由于遗传来源的不同,导致不同甘蓝型黄籽油菜在籽粒色表现、营养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遗传规律及其差异,为进一步优化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内容(1)甘蓝型黄籽油菜籽粒色的遗传规律分析:通过分离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的F2代群体,观察不同基因型的籽粒色表现,并进行遗传分析。
(2)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差异分析:比较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在籽粒色表现、营养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究遗传来源对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的影响。
4. 研究方法(1)材料:选择单基因控制的原始黑籽油菜和多基因控制的原始黄籽油菜作为遗传来源,分别与现代甘蓝型黄籽油菜“L-68”杂交,得到F1代后再进行自交得到F2代。
(2)遗传分析:通过分离F2代群体,统计不同基因型的籽粒色表现,利用卡方检验和遗传连锁建立遗传关系。
(3)差异分析:比较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在籽粒色表现、营养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分析遗传来源对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的影响。
5.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揭示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遗传规律及其差异,为进一步优化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品种选育提供基础理论。
同时,可以为其他作物的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6. 参考文献1. 肖学梁. 油菜芥属♀♀遗传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2. 刘淑琴. 不同花色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及其遗传机制初探[J]. 农学学报, 2009, 14(12): 1-4.3. 黄领. 油菜芥属隐性黄籽类型の分子标记及其育种应用[D]. 四川农业大学, 2003.4. 王柯. 油菜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D].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性的克服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性的克服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加纳,谌利,柴友荣,梁颖
申请号:CN201010167927.6
申请日:20100511
公开号:CN101869050A
公开日:
2010102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性的克服方法,通过黄籽主效基因的导入,鉴定出哪些甘蓝型油菜黑籽材料中有作用较大的黄籽微效基因,然后通过聚合育种,将这些有利的微效多基因聚集到一个材料中,这样的黄籽材料集中了白菜型(芥菜型)油菜中的黄籽主效基因和多个甘蓝型油菜中的不同位点的黄籽微效多基因,使材料中种皮色素合成基本受阻,环境影响作用变小,从而创造出遗传稳定的甘蓝型油菜黄籽材料。
黄籽外显率可达100%,黄籽度(籽粒表面黄色所占比率)可达80%以上。
申请人:西南大学
地址:400716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1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周韶红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黄籽油菜的选育和含油量的研究
黄籽油菜的选育和含油量的研究
甘功勋;魏竹涟
【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1989(000)006
【摘要】单位面积的产油量是由种籽产量,含油量和出油率所决定,油菜含油量的遗传性较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据瑞典奥尔森等(Closson.G 等1963)研究,甘兰型不同材料含油量的变异系数为3.6—8.4%,而单株种子产量的变异系数为60%,提高含油量与出油率育种比提高种子产量育种更易见效,早在40年代,瑞典等就已开展了高含油量育种工作,日本、加拿大相继进行了研究,先后育成一批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种如日本的农林43,含油量49%,加拿大的齐菲,含油量51%等。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甘功勋;魏竹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03
【相关文献】
1.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对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 刘于;王伏林;刘仁虎
2.运用AMMI模型分析甘蓝型黄籽油菜不同基因型种子含油量的稳定性 [J], 张子龙;李加纳
3.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外显率及其含油量 [J], 朱刚;邵明波;陈雪妮;徐春
4.不同施肥水平对甘蓝型黄籽油菜含油量的效应研究 [J], 武杰;李宝珍;谌利;唐章
林;王正银;李加纳
5.高含油量黄籽杂交油菜品种湘杂油631的选育 [J], 陈社员;官春云;王国槐;李构;刘忠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蓝型油菜黄籽高含油量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范志雄1,2,雷伟侠1,江莹芬1,李强生1,吴新杰1,陈凤祥1,王汉中2(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30031,安徽合肥;2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430062,湖北武汉)摘要以2份白菜型油菜为对照,我们用SRAP标记研究了57份甘蓝型油菜黄籽高油育种资源的遗传关系。
在遗传相似系数0.682处,可将59份材料分为3类:两份白菜型油菜聚为一类;甘蓝型油菜除选系Y58单独聚为一类外,其它所有选系归为另一类,显示黄籽高油育种资源遗传基础较窄。
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38处,又可将57份甘蓝型油菜分为6个亚类,其中53份材料归为两个大的亚类,系谱或亲缘关系较近的材料一般聚在同一亚类,且按系谱关系比地理来源划分明显,提示地理来源配制强优势黄籽高油杂交组合可靠性可能不如按系谱来源。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黄籽高含油量遗传多样性SRAP标记长期以来,我国油菜育种主要追求单纯的产籽量,对含油量则未予足够重视,导致我国菜籽的平均含油量在过去20年中仅提高了1-2%,占我国油菜生产面积90%的长江流域主产区菜籽含油量长期徘徊在40%左右[1],而加拿大和欧洲等各国菜籽的含油量可达45%甚至50%。
另一个问题是育种实践中利用的强优势材料一般都是先配制大量杂交组合,再经多年多点比较、鉴定才获得,该育种过程太繁琐耗时[2]。
一般来说,亲本间遗传差异越大,杂种优势越强[3]。
因此,利用分子标记研究高油育种资源间的遗传差异,可为选配高含油量强优势组合提供依据,减少配组合时的盲目性。
由于同一遗传背景甘蓝型油菜黄籽含油量比黑籽高1.52% -4.26%,因此现有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的遗传改良多集中于黄籽育种途径上[4-6]。
然而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天然的甘蓝型黄籽油菜,目前培育出的黄籽甘蓝型油菜品种黄籽性状来源十分复杂,原始亲本多为白菜型油菜等近缘种,如宁油10号[7],渝黄1号[8,9]等。
通过田间育种施加一定选-----------------------------------------作者简介:范志雄,博士后在站,从事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分子育种。
陈凤祥,通讯作者,博士后指导老师,研究方向为油菜遗传育种;王汉中,通讯作者,博士后指导老师,研究方向为油菜遗传育种。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90411021),安徽省农科院院长创新基金(11B0201),“863计划”课题(2011AA10A104)择压(抗逆、高含油量等)获得的黄籽高油育种资源,其遗传基础是否丰富,将直接影响到杂种优势利用的效果。
本研究利用SRAP标记分析了57份甘蓝型油菜黄籽高含油育种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为高油杂交油菜亲本选配和杂种优势预测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所用甘蓝型油菜选系Y41、Orca、Terra、Campino、Y52-8、Y84、YF406为常规品种或自交系,PolCMS805、PolCMS804和PolCMS1923为温敏型波里马(polima)不育系,人工辅粉自交保存。
Y204是204-F14中发现的黄籽选系;Y204B为Y204两型系(A、B系)用沙网袋人工兄妹交中的可育株系;Y204A为Y204AB制种棚繁时选出的黄籽不育系。
11个Y9012BDH株系为Y9012B高油黄籽株经小孢子培养后获得的双单倍体选系。
其它材料为杂交种(如油研9号5个选系)或杂交组合(包括回交,如Y204A//Y204A/12-12-148)自交分离出的后代。
具体选育过程如下:2007年夏观察收获的5054个甘蓝型油菜单株的粒色,挑出黄籽材料用近红外光谱仪(NIR)分析含油量(以下简称粗测),筛选标准不追求高黄籽度和黄籽率,只需具备黄籽背景即可。
340份粗测含油量≥47%的单株继续用索氏抽提法精测含油量(以下简称精测),每单株测两次重复。
226份精测含油量≥47%的单株继续种植,田间选择按长势好、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抗倒、抗(耐)菌核病、可育株散粉习性好且结实率高等育种标准施加选择压,保留的材料按上述分析方法测定含油量,留下精测含油量≥47%的材料继续下年种植,如此循环,直至2010年经4轮选择后,留下57份高油(≥47%)且总体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构成育种资源谱。
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2份:“关中蔓菁”来自陕西合阳,籽粒棕红色;“巢湖黄籽”来自安徽巢湖,籽粒纯黄且黄籽率达100%。
两份资源自交不亲和,每年手工剥蕾自交保存,粒色遗传稳定。
所有育种资源见表1。
表1 供试材料系谱及来源田间编号材料系谱来源及习性1 Y204B 安徽,冬性2 油研9号F5 贵州,半冬性3油研9号F5贵州,半冬性4油研9号F5贵州,半冬性5油研9号F5贵州,半冬性6Y41浙江,冬性7(Y204A//Y204A/12-148)F5安徽,冬性8(Y204A/12-148) F5安徽,冬性9(Y204A//Y204A/12-148)F5安徽,冬性10(Y204A/12-148)F5安徽,冬性11(Y204A/12-148)F5安徽,冬性12(Y204A//Y204A/12-148)F5安徽,冬性13Y420/宁10B//12-148/204-F14安徽,冬性14(12-148/204-F14//Y204AB)F5安徽,冬性15(Y204A/204-F14) F5安徽,冬性16油85 F5贵州,半冬性177633 F5陕西,冬性187633 F5陕西,冬性19驰丰1号F5陕西,冬性20驰丰1号F5陕西,冬性212005G203 F5不详,半冬性22瑞油1号F5四川,冬性23DH1708 F5陕西,冬性24杂79 F5陕西,冬性253378 F5陕西,冬性26ORCA欧洲,春性27(Y204A/ 204-F14/// Y420/宁10A// 12-148/204-F14) F5安徽,冬性28(Y420/宁10B//12-148/204-F14///12-宁10B) F8安徽,冬性29(Y204A/12-148) F5安徽,冬性30(Y204A/12-148) F5安徽,冬性31(Y420/宁10B//12-148/204-F14)F8安徽,冬性329012A/宁油10号F5安徽/江苏,冬性33Y58 安徽/欧洲,亲本不详,冬性34双低白花安徽,冬性35Terra欧洲,春性36油研9号F5贵州,半冬性37Campino 欧洲,春性38PolCMS 805辅粉湖北,冬性39Y52-8欧洲,春性40Y84欧洲,冬性41Y9012BDH安徽,冬性42Y9012BDH安徽,冬性43Y9012BDH安徽,冬性44Y9012BDH安徽,冬性45Y9012BDH安徽,冬性46Y9012BDH安徽,冬性47Y9012BDH安徽,冬性48Y9012BDH安徽,冬性49Y9012BDH安徽,冬性50Y9012BDH安徽,冬性51Y9012BDH安徽,冬性52YF406安徽,冬性53PolCMS804辅粉湖北,半冬性54YP9012A棚选安徽,冬性55PolCMS1923辅粉湖北,半冬性56Y204A 棚选安徽,冬性5703HF096 F8河南,冬性58巢湖黄籽安徽,白菜型,冬性59关中蔓菁陕西,白菜型,冬性表2SRAP标记的正向引物、反向引物的序列(5’- 3’)及引物对组合正向引物反向引物引物组合Me1 TGAGTCCAAACCGGA TA Em1 GACTGCGTACGAATTA TT Me1/Em1, Me2/Em2,Me2 TGAGTCCAAACCGGAGC Em2 GACTGCGTACGAATTTGC Me3/Em3, Me4/Em4Me3 TGAGTCCAAACCGGAAT Em3 GACTGCGTACGAATTGAC Me5/Em4,Me6/Em5Me4 TGAGTCCAAACCGGACC Em4 GACTGCGTACGAATTAAC Me7/Em6, Me8/Em7Me5 TGAGTCCAAACCGGAAT Em5 AGGCGGTTGTCAATTGAC Me9/Em8, Me10/Em9Me6 TTCAGGGTGGCCGGATG Em6 TGTGGTCCGCAAATTTAG Me11/Em10, Me12/Em11 Me7 TGGGGACAACCCGGCTT Em7 GACTGCGTACGAATTTAT Me13/Em12Me8CTGGCGAACTCCGGATG Em8 GACTGCGTACGAATTTGCMe9 GGTGAACGCTCCGGAAG Em9 GACTGCGTACGAATTGACMe10 AGCGAGCAAGCCGGTGG Em10 GACTGCGTACGAATTTGAMe11GAGCGTCGAACCGGATG Em11 GACTGCGTACGAATTCATMe12TACGACGAATCCGGACT Em12 GACTGCGTACGAATTCTAMe13CACAGTCATGCCGGAAT1、2 基因组DNA提取2010年收获的57份甘蓝型油菜黄籽高油育种资源与2份白菜型油菜种籽置发芽盒中25℃暗培养,取子叶参照CTAB法[10]提取基因组DNA。
纯化后的DNA加适量TE 缓冲液回悬DNA,电泳检测其质量,-20℃储存备用。
1、3 SRAP标记的扩增与检测扩增反应参照Li和Quiros[11],扩增产物电泳分离与检测参照陆光远等[12]。
Taq DNA聚合酶、dNTPs和DNA Marker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SRAP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及其组合见表2。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仅读取100-800bp之间清晰易于识别的条带,有带记为1,无带记为0,缺失记为2。
采用Nei和Li的公式计算相似性系数(GS)和遗传距离(GD) [13]:GSij = 2Nij/(Ni+Nj+Nij) GDij = 1–GSij其中Nij为共有带数, Ni、Nj分别为第i个材料和第j个材料各自的特有条带数。
运用NTSYSpc2.10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非加权成对算术平均法(UPGMA)以相似系数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作图。
2 结果与分析2、1 SRAP标记多态性在所有59份材料中,13对SRAP引物组合全部能扩增出多态性位点,清晰易读的多态性位点达103个,平均每对约8个。
扩出多态性最多的为Me12/Em11引物组合,达13个;最少为Me7/Em6,仅1个多态性位点。
在这103个位点中,甘蓝型油菜能扩出而2份白菜型油菜均未扩出的位点为55个,占53.4%;甘蓝型油菜未能扩出而2份白菜型油菜均能扩出的位点为2个,提示这2个位点可能为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所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