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法治建设现状

合集下载

司法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司法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司法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我司法局在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终于在2023年,建立了完善的法治政府建设体系。

下面,我将向大家作一份关于司法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一、整体情况在国家倡导的“法治中国”建设大背景下,我们司法局坚持把法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部门建设在人才方面,我们加强机构编制工作,通过竞聘、考试等方式,选出专业素养强、工作能力高、服务意识好的人才进入司法局,并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其更好地适应各项工作的需要。

在工作方面,我们重视基层服务工作,根据群众需求,增加专业巡回服务,建立“最多跑一次”服务网站,使群众无需跑多个部门,只需要来到司法局就可以完成大多数工作,减轻了群众的负担,提高了行政效能。

在制度方面,我们加强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完善在各个环节中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使具体落实过程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整个部门运作的质量。

三、社会效益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和工作影响力。

例如,每年组织“法律知识宣传月”、“法律讲座”等系列活动,使人民群众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成为自我保护、申诉维权的积极主体。

我们在处理案件方面,更加倾向于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在信访方面,我们加强信访工作的规范化指导,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对每一份信访文件做出及时的反馈处理,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四、总结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和矛盾,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我们将坚持在法律法规上严守底线,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助力社会发展进步。

五、未来展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机构,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充实队伍力量,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使队伍更加具有执行力和服务水平。

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这一新目标,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其中,法治社会建设意在强调社会公众普遍守法。

它相对于国家、政府层面公权力的守法而言,指法律在公民合作体系中具有最高权威,得到普遍地认可、尊重与遵守。

这一观念的提出表明中央意识到全民守法业已成为法治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法治真正生根的前置性条件。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必须解决现实中公民守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众守法情况在不断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现状一是民众法律意识越来越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法律意识显著增强。

过去当其受到权利威胁或侵害时,多数会选择不了了之。

现在多数人的法律意识已有了明显提高,权利话语也已深入人心,权利受到侵害时首先会想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如今,违反法律、侵害权益已经成为底线性、共识性的不当行为,容易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反感和不满。

二是诉讼在纠纷解决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据统计,1981-2011年人民法院民事一审结案共 1 亿 2623 万件,平均每年 407万件件,而调解的民事纠纷共 1 亿 9264 万件,平均每年 621 万件,是法院民事一审结案数量的 1.53 倍; 1981 年人民调解的数量是民事一审数量的8.72 倍;到 2011 年,前者只是后者的1.19 倍。

这说明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业已成为社会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

三是法律服务人员队伍的数量和业务量越来越大。

据统计,1981 年-2011 年间,我国律师数量由 8571 人增加到 214968 人,增长了 24 倍,年均增长率 80%;每 10 万人口律师数量由0.86 人增加到了 15.95 人,增长了 17 倍。

期间,律师诉讼业务量由 7 万多件增长到 231 万件,增长了 30 倍,年均增长率超过100% ;非诉讼业务量由 4550 件增长到 62 万件,增长了 136 倍,年均增长率超过450%。

基层法治宣传现状

基层法治宣传现状

基层法治宣传现状
基层法治宣传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宣传教育形式:目前基层法治宣传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

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识,但仍有部分居民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宣传教育。

2. 宣传内容:目前的法治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3. 宣传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基层法治宣传,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有部分居民对法律持怀疑态度,缺乏信任感。

此外,部分居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仍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需要更多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4. 宣传力量:目前基层法治宣传的力量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法律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等。

这些力量在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加强合作和协调,形成更大的宣传合力。

综上所述,基层法治宣传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在宣传教育形式、内容、效果和力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第一章前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社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作为城市基层单位,社区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2.1 社区治理的现状概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逐渐健全,现已建立起规范立体的社区治理体系。

从机构设置而言,国家对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教育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的设立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基本实现了社区服务设施的全覆盖。

从社区组织建设而言,各级政府设立了社区治理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警务室等组织,实现了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2.2 社区治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2.1 社区组织基础过于单薄社区组织作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但是,我国的社区组织基础过于单薄,无法满足目前城市社区治理的实际需要。

2.2.2 社区治理服务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比较低下,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同时,社区治理服务与公共安全等领域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状况。

2.2.3 社区政府与居民间利益分配不均在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因素较多,社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也存在不均。

这种不均等状态不仅影响着社区治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也会给社区治理留下一些深沉的隐患。

第三章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3.1 全面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目前,我国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这也为某些不法之徒提供了一些可乘之机。

因此,全面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成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必然趋势。

3.2 开放性的社区治理模式将更具优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面临着更好的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法治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浅析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法治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浅析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法治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浅析一、引言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要战略,而法治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法治乡村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二、法治乡村建设的现状1.法律意识薄弱:乡村居民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很多问题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2.法律服务不足:乡村地区法律服务资源匮乏,律师、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机构缺乏,导致乡村居民难以享受到法律保障。

3.法律执法不严格:一些地方对于乡村地区的法律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法治宣传不到位:乡村地区法治宣传力度不够,乡村居民对法律的了解和认同度低,难以形成法治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对策建议1.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自觉性。

2.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乡村地区法律服务资源的投入,建立健全律师、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法律服务。

3.加强法律执法力度:加强乡村地区的法律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执法机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乡村社会的法律秩序。

4.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法治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乡村居民对法治的认知和认同。

四、结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保障。

当前,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着法律意识薄弱、法律服务不足、法律执法不严格等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执法力度,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以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对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法治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浅析,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当前法制建设现状

中国当前法制建设现状

中国当前法制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

至此,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年的人治之后,终于抛转航舵,朝着法治的目标迈进。

然而,回顾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仅仅只是个良好的开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法治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在中国,现代法治思想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各国法治化道路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法制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逐渐确立、发展起来的,其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制初建时期(1949.10—1956.9)这一时期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首先表现在立法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制定和颁布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宪法,国家先后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的五个组织法等基本法律。

在法制原则和制度建设上,确立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等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和公开审判、陪审、回避、辩护、上诉、审判监督、死刑复核等法律制度。

总之,这一时期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方向正确,步子快,成效显著。

第二阶段:法制停顿时期(1956.10—1960.5)这一时期法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立法停顿,现有的法律制度得不到执行和遵守。

镇区法治建设情况汇报

镇区法治建设情况汇报

镇区法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们镇区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广大
群众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将就我镇区法治建设情况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首先,我们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举办法治知
识竞赛等形式,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了法律法规,增强了法治意识。

同时,我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多种途径,不断向群众传递法治知识,提高了全民法治素养。

其次,我们加强了执法力量建设。

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了执法水
平和素质。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严格的执法考核制度,确保执法公正、严明。

通过这些举措,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再次,我们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举办法治知
识竞赛等形式,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了法律法规,增强了法治意识。

同时,我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多种途径,不断向群众传递法治知识,提高了全民法治素养。

最后,我们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举办法治知
识竞赛等形式,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了法律法规,增强了法治意识。

同时,我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多种途径,不断向群众传递法治知识,提高了全民法治素养。

综上所述,我们镇区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完善。

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心!。

当前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前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是一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共同推进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而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基层政府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管理职责,直面广大群众,直面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市、县、乡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如何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在基层的有力推进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任何工作一旦脱离基层,就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基层干部是否身先示范,基层工作是否创新有效,直接影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

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目前,在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

(一)公民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认同、法律心态、法律习惯、法律行为、法律价值判断等方面。

它不仅包含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意识,还包括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的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造成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经过了漫长的人治时期,人们的思想很难立刻转变为法治观念。

建设法治中国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法治中国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法治中国维护社会稳定在当今社会,法治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建设法治中国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本文将从法治的意义、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法治的意义法治,是指以法律为依据,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维护,保障公民的权益,调整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制度和文明形态。

法治的实现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治为社会提供了公平、公正和公正的法律环境。

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人们才能享有平等的权利,遵纪守法。

法律作为公共规则的集中体现,能够实现公民的平等、自由、公正等基本权益。

其次,法治建设有助于改善社会秩序。

法律的存在和执行,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序的社会环境,有效地遏制了犯罪行为、纠正了不法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法治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法治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使市场秩序更加公平、透明,促进了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法治也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创新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

二、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大力推进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四大环节的改革。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立法和执法的落实不够到位。

一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现实问题存在脱节,法规的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和不公正的现象,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其次,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官、检察官以及执法人员存在贪污受贿、腐败以及违法操作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

最后,公众法治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

尽管近年来,法治教育得到了广泛开展,但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人对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篇一】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当前,基层治理正经历由单向管理向多元化、参与式治理的创新转变,构建与我县相适应的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从业务层面加以指导、从经费层面加以保障的务实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一、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完善协商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

规范议事范围及参与主体。

凡涉及村(居)务、财务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和表决。

参会人员由村(居)民代表、村(居)“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组长组成,普通村(居)民可以自由到会旁听。

涉及外来人员的议题外来人员代表列席会议,确保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协商决议公开。

实施阳光村(居)务工程,凡协商决策需要村(居)委会落实的事项,均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第一时间公开,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随时收集村(居)民意见,解答村(居)民疑问,对村(居)民的不同意见作出解释。

设定每次村(居)民代表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为反馈上一次会议决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协商决策落实到位。

(三)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加强和改进农村(居)建设,规范和提升村(居)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破解基层“两张皮”“灯下黑”“吊脚楼”“大呼隆”难题的路径方法(一)是建立基层治理工作责任制。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的评估体系,引导基层组织尤其是“一把手”像抓经济发展、抓安全生产一样重视基层治理。

农村基层治理现状及对策

农村基层治理现状及对策

农村基层治理现状及对策一、前言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基层治理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

然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提出对策来推动其改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基层治理现状及对策。

二、农村基层治理现状1.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由于多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不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和缺陷。

例如,一些村委会存在职权不清、责任模糊的问题;选举和任用程序不规范,导致村干部能力不足等。

2.决策参与度不高农村居民在决策中的参与度较低,往往由少数人决定大多数居民的利益。

这不仅容易引发不满情绪,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和决策。

3.农村治理体系滞后相比城市,农村的治理体系滞后于时代的进步。

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亟待提高。

三、农村基层治理对策1.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建设,明确职权和责任,完善选举和任用程序。

并且,应该依托市场机制,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提高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2.促进决策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加强决策的公开透明,确保居民对决策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可以借鉴电子投票等数字化工具,提供便利的参与渠道,让居民能够直接参与到决策中来。

3.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升级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升级。

例如,建立农村信息平台,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利用大数据分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制定科学的决策和政策。

4.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农村基层治理过程的法律引导和监督。

同时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结语农村基层治理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有问题,并采取对策来改进现状。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主参与、推动治理体系升级以及加强法治建设,都是有效的举措。

只有这样,农村基层治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法治建设现状与展望

法治建设现状与展望

法治建设现状与展望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具有战略意义。

本文将回顾当前法治建设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法治建设的现状目前,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司法独立和公正执行得到加强。

重要案件的公开审理以及独立的案件监督机构的设立,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再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府行为合法化和公正化。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社会各方对法治的认同度逐渐提高,公民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但是,法治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法律规范的质量和实施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部分地方和部门的法律法规制定不规范,执行不到位。

其次,一些法律的适用和司法解释在实践中存在问题,导致司法不稳定性和不一致性。

再次,司法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司法公正存在一定的压力。

此外,公众对于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和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宣传亟待加强。

二、法治建设的展望面对当前的现状,未来的法治建设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依宪治国,推进宪法实施。

加强宪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宪法意识,建立宪法宣导教育体系。

加强宪法的监督和保护,确保宪法权威和尊严。

其次,进一步完善立法体系,提高法律质量。

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删除,使其贴近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

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第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增强司法公正和效率。

建立健全司法人员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司法权威和公正。

改革和完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

第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公众的法治素养。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律的知晓度和法律意识。

推动法治文化融入教育、社会、企业等各个领域,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层法治建设在中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涉及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等方面。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问题分析1.法治意识薄弱。

基层干部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深入,法治观念薄弱。

一些干部依旧存在依仗权力任性行使、以权谋私、不按程序办事等问题。

2.法律执行不到位。

一些基层单位对法律执行态度不够重视,对涉法问题敷衍了事,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这导致了一些涉法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出现不正当干预司法的情况。

3.法治机制不健全。

一些地方基层单位在制定法规和规章方面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法规制度不完善。

同时,部分单位法律顾问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运用,法律风险隐患较大。

4.基层法律服务不足。

由于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的不足,部分群众无法及时得到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有些地方基层法律服务网点建设和设施条件不完善,给群众的法律权益保护带来了困难。

二、建议提出1.加强法制教育。

针对基层干部,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可以通过组织法律培训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干部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守法意识。

2.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法律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法律执行和依法行政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于涉法案件的处理,要强化司法独立和依法判断,不受不正当干预。

3.加强法规建设。

地方基层单位要规范法规和规章的制定,提高透明度和合法性,确保各项规章的实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建议各单位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及时咨询专业律师,避免法律风险。

4.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建设。

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站点的建设和设施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

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支持,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法律援助。

5.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对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

当前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现状和建议

当前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现状和建议

当前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现状和建议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也在逐渐发展起来。

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地区法治意识薄弱。

乡村地区的居民对法律意识的认识普遍较低,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

这导致了乡村地区的法律意识缺乏,法治建设不够深入。

乡村地区基层法律服务力量不足。

乡村地区法律服务站和律师事务所数量有限,律师队伍相对薄弱。

这导致了乡村地区法律服务的覆盖面不广,很多居民无法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乡村地区法律宣传教育不足。

乡村地区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很多居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少。

这使得很多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盲区,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应该如何维护。

乡村地区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

乡村地区的法律监督机构相对薄弱,对乡村地区的法律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大。

这使得一些人对法律的敬畏心理不够,对法律的违法行为容忍度较高。

加强乡村地区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设法律知识讲座、发放法律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乡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加大乡村地区基层法律服务力量的建设。

增加法律服务站和律师事务所的数量,提高基层律师队伍的素质,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加强乡村地区的法律研究和普适性的法律规范制定。

充分考虑乡村地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适用于乡村地区的法律规范,完善乡村地区的法律体系,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当前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基层法律服务力量建设、法律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以及适应乡村地区实际需求的法律规范制定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水平,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基层法治建设 调研报告

基层法治建设 调研报告

基层法治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深化,基层法治建设不断推进。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和需求,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提供对基层法治建设的真实反映和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背景基层法治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基层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优化基层治理,成为了当下的重要任务。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基层单位作为调研对象,并针对法治建设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四、现状分析(一)法律意识普及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基层干部中,法律意识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欠缺的情况。

一些基层干部对法律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法律规定的执行不够严格。

(二)法治建设成效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些基层单位建立了健全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增强了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在法治建设方面存在滞后和不完善的问题。

(三)法律顾问制度通过专家访谈,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在基层法治建设中推行了法律顾问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帮助基层单位加强法治建设,解决一些法律难题。

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和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困难。

五、问题与建议(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法律意识普及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的普及,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法治建设体系为了推进法治建设,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加强对法律政策的落实。

在基层单位设立专门的法治建设部门,配备专业人员,从而确保法治建设工作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三)健全法律顾问制度为了解决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加大对法律顾问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当前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现状和建议

当前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现状和建议

当前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现状和建议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地区法治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村规民约不够规范,村干部权力滥用等,这些问题限制了乡村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加强乡村地区法治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现状和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现状1. 村规民约不完善在乡村地区,村规民约是一种内部规章制度,用于约束村民的行为。

实际上许多乡村地区的村规民约不够完善,内容简单,没有太多的约束力,难以治理好村民的行为。

2. 村干部权力滥用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村干部的权力往往会被滥用,不公平地对待村民,甚至有的村干部通过违法行为谋取私利,损害了村民的利益。

3. 法律意识薄弱由于乡村地区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许多村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面对各种纠纷时常常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加强乡村地区法治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使其内容更加规范、严谨,能够有效约束村民的行为。

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向村民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令他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

2.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要杜绝村干部的权力滥用现象,应该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力度,确保他们依法行使职权,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还可以通过设置举报渠道等方式,鼓励村民积极监督村干部的行为,促使村干部依法履职。

3. 加强法律教育为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应该加强乡村地区的法律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向村民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健全法律援助机制为了解决乡村地区的法律援助问题,可以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为乡村地区的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 加强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在村规民约中加入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提高村规民约的约束力。

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农业大国,法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研究,找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法律意识作者简介:马星辰,喀什师范学院2013级法政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220-03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广大农村干部、村民的法律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自然、历史条件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仍很落后,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从我国法律内容分析来看,适用于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及农民自身的法律少之又少,远远达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再加上广大农村干部、村民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不足,使得很多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失,甚至对涉及自身的法律制度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法律责任感十分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法制建设的发展。

并且,在部分农村地区,村霸乡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导致一些农村违法犯罪数量居高不下。

此外,一些乡镇、村委会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不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使党群关系趋于紧张,加重了村民对法制的不信任感。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仍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因而加快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势在必行。

二、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农村相关立法不完善,司法机构不健全当前我国农村矛盾纠纷、潜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但从我国现行法律内容看,有关农村、农业生产以及涉及农民自身的法律少之又少。

而现行针对农村制定的相关行政体制、法律法规原则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法制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法制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我们组织了一次法制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法制建设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1. 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法制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建设。

2. 基层法制建设的现状基层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法治水平的整体提升。

然而,在基层法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法治观念普及不够、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本次实践活动首先对基层法院、派出所、司法所等法制建设相关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了解基层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掌握了以下信息:(1)基层法院:基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但部分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2)派出所:派出所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执法过程中,部分民警存在执法不规范、执法不严等问题。

(3)司法所:司法所在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部分司法所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工作效果不佳。

2. 座谈交流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与基层法院、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1)基层法院:基层法院在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高案件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部分法官法律素养仍有待提高。

(2)派出所:派出所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执法水平。

但部分民警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3)司法所:司法所在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1摘要:农村法治建设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难点。

然而现阶段农村法治建设存在某些问题,同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

分析了农村法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应该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建立健全农村法律体制,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方面来提高农村法治建设。

关键词: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与民生发展一直以来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农村建设便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法治建设决定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农村法治建设成为了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保障条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现状与问题(一)农民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有待提高随着国家普法宣传的进行,农民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农民的法治思想逐渐增强,但是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仍然需要提高,主要表现在:①农民缺乏权利意识。

许多农民在面临权利遭到侵害时,只有少数农民愿意使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要么不主动使用法律武器,要么是因为顾及一些其他因素而不愿去主张。

近些年来,在社会上出现许多农民工讨薪事件,许多民工使用非常极端的方法讨要薪资,但是成功率非常的低,造成此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法治观念淡薄,缺乏权利意识。

②部分农民的法治意识仍然淡薄,用法意愿不高。

在他们看来,法律比不上权力、关系好用,“讲人情、讲关系”的思想普遍存在,“遇事找人”成为习惯。

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导致法治观念很难在农村盛行,农民就很难用法治的观念来规范和要求自身的行为。

(二)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等许多新变化的发生,我国关于农村的各项法律制度出现了较多空白,主要表现在:①在部分涉农领域立法上出现空白,当前需要的一些法律条款还没有制定出来,导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无法可依。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余金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同时明确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

农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层,是推进国家法律贯彻执行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关键领域,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1、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农村是基层中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农村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

2、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

法治作为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最稳定、最有效的保障力量,解决各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法治的手段。

3、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实践已经证明,法治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转的重要条件,农村改革越深入,农村市场经济越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法治。

为了充分发挥法治对农村改革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势在必行。

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现状来看,与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相比,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基层治理法治化重视不够。

基层治理法治化在当前部分县(市、区)、乡镇(街道)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依法保障基层和谐稳定、促进改革发展的思想在基层尚未真正确立。

2、基层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强。

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法、守法、用法整体氛围仍然不浓,干部群众整体法治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依法办事、依法处理个人事务方面的意识不强。

3、基层法治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基层法治化建设存在着建设重点不明确、推进不平衡、成效不突出等问题。

当前一些村议事、决策民主程度仍然不高,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不高,使村民依法自治流于形式,少数村干部工作上仍然倾向于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基层法制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家大力开展经济建设,虽然与此同时法制的建设也在有序的进行可是由于过于重视发展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程度在人们的心中也就不那么重要,再加上中国长久以来的人治观念较为严重更加一直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更为重要的基层法制建设也就变得更加缓慢。

但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过快导致法律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中国基层法制建设的现状也就变得更加令人关注,在基层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如何应对问题也就变得极为重要。

基层法制建设现状分析
中过基层法制建设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远比人民群众在使用法律和法律观念淡薄要重要的多,但于法律体系相比人民的法律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佘祥林的案子中足以看出磁层法制建设遇到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的多。

1994年4月12日佘祥林因涉嫌犯故意杀人罪被京山县公安局监视居住,同年4月22日被刑事拘留,4月28日经京山县检察院批准逮捕。

1994年10月13日原荆州地区中级法院一审判处佘祥林死刑,佘提出上诉。

1995年1月6日湖北省高级法院作出裁定,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

1995年5月15日原荆州地区检察分院将此案退回补充侦查。

1998年6月15日京山县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5年。

佘不服提出上诉,同年9月22日,荆门市中级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之后,佘
祥林被投入沙洋监狱服刑至2005年。

佘祥林杀妻案重审作出无罪判决,佘祥林在蒙冤狱11年后,终获自由,这个令人欣慰的案例在重审中,正义还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由于媒体及时报道,佘案平反的每一个进展都展示在众公面前,司法的公正公开不仅确保了正义的实现,也展示了司法的光明。

佘祥林杀妻案说明我国的基层法律制度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公民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群众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法制意识欠缺,法治观念淡薄。

有的人在自身合法权利被侵害时,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权,要么浑然不知,以“法盲”形态出现;要么畏于权势,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而不顾,“以暴制暴”,导致违法犯罪。

(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速度较快,截止2010年,已颁布法律236部、行政法规690个、地方性法规8600个,基本建成法律体系。

但部分法律质量不高,效果不佳。

(三)实施法治不够彻底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其实际权力并未完全到位,立法机关在行使立法权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权力资源和程序保障。

(四)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官从政法、民从私约”传统习惯。

一些基层干部“重人治、轻法治”。

程序意识淡薄,忽视行政权力的规范运作。

(五)社会治安形势趋于复杂
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增多。

纠纷的主体、案件的形式、潜在的问题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

(六)基层自治难以落实
现行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缺陷,使基层自治制度难以落实。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法治成为薄弱环节。

基层法制建设解决方法
(一)加快发展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 基层法治中存在的问题都根源于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 推进基层法治必须要首先加快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的发展。

商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然使人们产生法治观念, 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所需要的主体法律意识和文化观念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有利于激发广大人们群众的政治热情, 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 积极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 加强对国家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失控甚至异化和滥用, 保障人民的权利及其行使, 从而推进现代法治形成。

法治需要以特定类型的文化为其文化基础, 这种特定的文化就是理性文化。

就实行法治的需要来说, 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
作用, 只有当这些文化要求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 法治才能变为现实。

(二)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
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 推进基层法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

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立法人员必须革新立法观念, 改进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技术, 确保立法的科学性; 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 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 明确立法权限, 加强立法监督, 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土法规、土政策和村规民俗。

(三)培养、提升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标志,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继续推进。

从根本意义上而论, 法律精神和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乃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 要实现社会法治, 必然要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 并作为现代法制的起点、依据、核心和实质的现代法律精神, 形成社会主体普遍的法律意识。

培养、提高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到: 推进执政党率先垂范, 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 更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 更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法关系, 严格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制度, 克服党政不分, 党法不分, 以党代政、以党代法。

强化领导干部法治
意识, 提高他们依法决策,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明执法, 公正司法, 树立法律之重、法律之威, 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依赖感、亲近感、正义感和神圣感。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人们法治观念, 使人们知法、守法和用法等。

基层法制建设的认识
人民群众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主体,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缺乏坚实基础和发展动力。

只有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群众广泛而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坚持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沿着符合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路线前进才是基层法制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毕竟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如果不能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那么再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都不是最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