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的计算及应用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引言:物质的比热容是描述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比热容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热性质以及热传导过程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并了解比热容的意义和应用。

实验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热性质中的重要性;2.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3. 学习使用实验方法测定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材料:1. 烧杯;2. 温度计;3. 物质样本(例如水、油、铝块等);4. 温水槽或加热装置。

实验步骤:实验一:比热容的测定1. 准备烧杯,并倒入一定量的水(约200ml)。

2.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下来。

3. 准备一个温水槽或加热装置,将水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例如80℃)。

4. 当水的温度达到所需温度后,迅速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

5. 记录加热水的时间,并观察水温的变化过程。

6. 在温水槽中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加热装置,记录下温度计所显示的水温。

7. 快速计算热量的变化量(ΔQ)= mCΔT,其中m为水的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ΔT为水温的变化。

实验二:比热容的比较1. 选择不同的物质样本(例如水、油、铝块等)。

2. 根据实验一的方法,分别测量各个样本的比热容。

3. 记录每个样本的质量、初始温度、最终温度以及加热时间。

4. 根据实验一的计算方法,计算每个样本的热量变化量,并计算其比热容。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物质样本的比热容测定,得到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不同物质样本的热量变化量和比热容,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即物质对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能力不同。

2. 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对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较慢,温度变化较慢。

3. 比热容较小的物质对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较快,温度变化较快。

实验延伸:1. 尝试使用其他物质样本进行比热容的测定,比较它们的结果。

2. 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与其物理性质的关系,例如密度和分子结构等。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度之比为( B )
A.3﹕2 B.2﹕3 C.4﹕3 D.3﹕4
更多精彩视频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好教师
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更多资源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t1=20℃,t2=100℃。
求:Q吸。 解:Q吸=cm(t2-t1)
=4.2×103J/(kg· ℃)×2kg×(100℃-20℃)
=6.72×105J。 答:至少需供给6.72×105J的热量。
课堂小结
热量的计算
Q吸 cm(t2 t1)
Q放 cm(t1 t2)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物理教学设计:比热容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2

物理教学设计:比热容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2

物理教学设计:比热容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2教学设计:比热容的实验测量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定义和计算公式;2. 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3. 掌握实验中比热容测量的计算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资源和材料:1. 热容器(如烧杯或热容器);2. 温度计;3. 不同物质的试样(如水、铁、铜等);4. 秤;5. 温水槽。

实施步骤:步骤一: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比热容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两个物体A和B,质量相同,A的温度变化较大,而B的温度变化较小,询问学生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2. 解释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是物体单位质量在单位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步骤二:实验准备1. 预热热容器:将热容器放入温水槽中,使其与温水达到热平衡。

2. 准备试样:每种试样的质量应当相同。

步骤三:实验操作1. 为每种试样称重,记录其质量。

2. 将热容器取出温水槽,擦干,称重并记录质量。

3. 加入一定量的温水到热容器中,并记录水的质量和温度。

4. 将试样放入热容器中,立即记录热容器和试样的总质量,并记录温度。

5. 在实验室中测量室温,并记录。

步骤四:实验数据处理1. 计算温水的热量增量:Q = mcΔT,其中m为水的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ΔT为水的温度变化。

2. 计算试样的热量增量:Q' = mc'ΔT',其中m'为试样的质量,c'为试样的比热容,ΔT'为试样的温度变化。

3. 计算试样的比热容:c' = (Q' / m'ΔT')。

步骤五:讨论和总结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并比较不同试样的比热容。

2. 学生讨论试样的比热容与材料的性质有关,例如分子结构、密度等因素。

教学评估:1. 指导学生计算比热容的过程,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

2. 提供实验报告模板,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和结论等。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热容及其计算方法。

2.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 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及其计算方法。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热容的概念。

2.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三、教学难点1. 比热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加热物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实例向学生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比如:将相同质量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沸水中加热,观察它们的升温情况。

询问学生为什么两者的温度变化不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解释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单位摄氏温度变化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并介绍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 = mc∆T,其中Q代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是物质的质量,c是物质的比热容,∆T是物质的温度变化。

3. 理论练习(2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一个质量为0.5kg的铝块温度升高了10摄氏度,问它吸收了多少热量。

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学生对比热容计算方法的理解。

4. 实践操作(30分钟)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自行设计和进行一组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差异。

学生可以使用热熔炉加热不同材料的物体,并记录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

然后,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材料的比热容。

5. 讨论与总结(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讨论不同材料的比热容差异。

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材料的比热容与材料性质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实验结论以及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通过设计实验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讨论与总结,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堂作业,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现象和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通过动画演示水加热时温度变化的慢快,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3.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比热容的现象。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热传导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加热效果,从而加深对比热容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冬天暖气片会使用水作为传热介质,引发学生对比热容的思考。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共同参与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实验,共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例如,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评价实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比热容时使用的思维方式,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巩固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如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导入环节,教师以夏天在户外玩耍感觉热,冬天在阳光下感觉暖和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这种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比热容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对比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总结比热容的特性。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3.强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节能等方面。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三:交流合作
1、分小组讨论预习作业,然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
2、教师抽问刚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
问题(1):
(2):
(3):
3、教师强调:
对于演示实验:在探究活动之前,先要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所用的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要相等(适当强调升高温度)。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和注意点(如天平、盛放水和沙子的杯子要型号相同、加热所使用的酒精灯型号要相同),可以想到吸收热量的多少就是根据酒精灯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既加热相同的时间,代表水或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
2、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花生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5通过一些质的比热容的了解,试计算下列物质吸收的热量(已知水的比热容是×103J/g·℃
(1)质量为1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m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8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_______________,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花生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教师指出: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推进新课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比热容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幼儿园

比热容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幼儿园

比热容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物体的热容概念,能够理解热容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热容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热容概念解决简单的热现象问题。

3.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力,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热容概念的认识,掌握热容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保温杯、热水、冷水、温度计。

2.教学辅助工具:幻灯片、黑板、白板。

3.教学资源:相应的教育科学类书籍。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例如热食的口感、夏天的高温等,进而探究其中的道理。

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幼儿的思考:为什么热食口感好?为什么夏天会很热?2.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向幼儿介绍热容的概念和定义。

解释热容是物体在具体温度条件下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并与物体的质量和材质有关。

3.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场景,将一定量的热水倒入保温杯中,记录初始温度。

然后将冷水倒入另一个保温杯中,记录初始温度。

接着,将每个保温杯内的水温分别测量,记录相应的变化。

通过对比两个保温杯的水温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和总结保温杯的作用:保温杯具有较强的热容能力,能够有效地阻止热量的传递。

4.热容计算(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的例子,教师向幼儿介绍热容的计算方法:热容= 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 温度变化。

并让幼儿通过实际计算练习,巩固掌握计算方法。

5.练习与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给幼儿几道热容计算的练习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互相讨论与反思。

6.拓展应用(10分钟)让幼儿观察和思考其他实际生活中的热容现象,例如为什么厚实的毛衣比薄薄的一层衣服保暖效果好?为什么冬天人们喜欢喝热饮料?通过与幼儿的讨论和解释,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7.小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回顾教学内容,向幼儿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培养他们对热容概念的理解。

2比热容(1)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pptx

2比热容(1)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pptx

(填
“高”或"低”)。(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 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实验表明,(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1)相同高(2)大于(3)水]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
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相同热量,降低相同温度,则(B)A.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大B.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小C.质量 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可能大D.两个金属块的比热容有可能相同7、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 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由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
(填相同/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
课堂练习1、两个质量不同的金属块,发出相同热量,降低相同温度,则(B)A.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
大B.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小C.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可能大D.两个金属块的比热容有可能相同2、质量相
等、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物体,升高相等的温度时,甲吸收的热量比乙吸收的热量多,则(A

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IoC吸收的热量相等,即等于它的比热容值。3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来说,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值是不同的。讨论与交流:认真阅读教材P146“一些物 质的比热容”,说一说有什么发现?[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2)水的比热容最大,而岩石和泥土的比 热容比水小很多;3)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其物态有关;4)金属的比热容都较小;…… ]二、用比热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1、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不同: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沙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精品课件(大赛一等奖作品)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精品课件(大赛一等奖作品)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表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用“-”表示。
讲授新课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电荷量? 2.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
3.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
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体会一下, 你对库伦有何认识?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讲授新课
二 原子及其结构
认识与理解
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原子结构
原子核 带正电 原子 电中性 核外电子 带负电
质子 带正电 中子 不带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讲授新课
认识与理解
3.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随堂训练
3.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说明验电器( D ) A.不带电荷
B.带电荷
C.带负电荷
D.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
随堂训练
4.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 松,其主要原因是( B )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
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梳子对头发有力的作用 D. 梳头时,头发的毛囊会收缩
观察与思考
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吸引纸屑。
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吸引水流。
思考:带电物体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现象:两根橡胶棒 相互远离
现象:两根玻璃棒 相互远离
现象:橡胶棒和玻 璃棒相互靠近
讲授新课
总结与记忆
1.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比热容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比热容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比热容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公式,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掌握比热容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容器、热水槽、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实验步骤:制定实验步骤,确认实验流程。

3. 实验数据处理:准备数据处理表格和计算公式。

四、教学过程1.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比热容?为什么物体在加热或冷却时会有温度变化?2. 知识讲解介绍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是物体单位质量在单位温度变化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公式为Q = mcΔT,其中Q为吸收或释放的总热量,m为物体的质量,c为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比热容实验演示,选取一个金属块和一个木块,按照相同的方法加热两个物体并测量温度变化。

通过对比两者的温度变化和质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4. 实验操作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处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比热容。

6. 拓展应用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如比热容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等。

7. 总结归纳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比热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答案讲解。

六、课后作业留下一些比热容的细化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改进措施。

八、教学延伸推荐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九、教学资源1. 《物理实验教程》2. 相关实验视频链接:(省略)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比热容的计算及应用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比热容的计算及应用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2课时比热容的计算及应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xKb 1.C om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1:想一想: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耍的时候,脚踩在沙子上有什么感觉?踩在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不同的感觉?阅读P13页图13.3-3的图片与相关内容,想一下怎么回答。

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砂石和海水受太阳照射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砂石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大;海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

故感觉砂石烫,海水不那么烫。

活动2:让学生阅读“想想议议”,然后思考:在夏天,在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利用了什么?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中有小汽车,打开小汽车的前盖,会看到一个大水箱,水箱起什么作用?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装这种液体?如果是在北方,在冬天很冷的情况下,能否只装这种液体,如果不能,应该怎么解决?学生交流得出答案:水的比较容大,等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吸收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升得慢,吸热或致冷效果好。

降低同样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

归纳总结: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很多,有利于作冷却剂或用来取暖。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很多热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多,有利于调节气温。

知识拓宽:我们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海边,白天与夜晚的风向是否相同,请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归纳总结:因为陆地基本上是沙石构成的,比热容小于水,白天温度升得快,热空气上升,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在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又会从陆地吹向海洋。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1、比热容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在比热容的第1课时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但是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本节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动手练习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与应用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并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会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1)会进行热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通过练习与应用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练习法、讲授法以及讨论法。

利用比热容求热量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突破难点,教学当中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讨论得出吸热和放热的公式。

得出公式后主要通过练习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吗?物质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物质的种类2、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那么在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后,就能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吗?(二)自主学习,培养能力,讲练结合1、引导学生归纳结论(1)提出问题:根据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2)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应是:4.2×103J×2(3)那么2千克的水,使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2×80=6.72×105J推导出公式:Q吸=cm △t提出问题:同时提出吸收的热量是如此多,那放出热量一样吗?推导出公式:Q放=cm △t修正公式:吸热:Q吸=cm(t-t0)放热:Q放=cm(t0-t)应用公式,练习:例题1: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c冰= 2.1×103J/(kg?℃)]解:根据Q=cm△t得Q吸=2.1×103J/(kg?℃)×10kg×20℃= 4.2×105J答:冰吸收的热量是4.2×105J例题2:2千克的开水,使它的温度降低到40℃,水放出多少热量?解:根据Q=cm△t得Q放=4.2×103J/(kg?℃)×2kg×60℃=5.04×105J2、深化公式,变形由Q= cm△t 有:1、△t=Q/ cm 2、m=Q/ c △t 3、c=Q/ m △t练习:例题3.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20℃的水,吸收1.68 ×105 J的热量,温度升高了多少摄氏度?末温是多少?解:△t= Q吸/ cm= 1.68 ×105J÷[4.2×103J/(kg?℃)×2kg]=20℃因为△t =(t-t0)t= △t + t0 =20℃+20℃= 40℃例题4.温度为20℃的水,吸收1.68 ×105 J的热量,温度升高到60℃,水的质量多少克?解:m= Q吸/ C △t= 1.68 ×105 J ÷[4.2×103J/(kg?℃)×(60-20)℃]=1kg=1000g3、生活物理社会(3)利用比热容鉴别物质例题5、小明在家拿一金属球玩耍时,突然想:这是一种什么金属呢?假如现已测出该金属球的质量是100g,当它的温度从85℃降到15℃时放出的热量为3.22 ×103 J,你能否帮小明得出:(1)这种金属的比热容是多少?(2)通过查找资料可知,这是什么金属?(2)拓展视野:通过课后查询资料,说说什么是热岛效应。

比热容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比热容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比热容》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会用比热容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教学用具】天平烧杯水食用油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多媒体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学生讨论,接着教师再展示问题,为什么我国吐鲁番盆地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围火炉吃西瓜”的现象?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变化相等时,它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等吗?学生交流,教师以此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选择实验器材: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学生讨论为什么)、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提出问题:当吸收相同热量,观察升高温度的关系?当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关系?播放视频学生观察实验,交流,总结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当升高同样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如何表示不同物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呢?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二)比热容(1)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表示。

(2)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

(3)引导学生观察比热容表,查找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是×103J /(kg.℃)物理意义:表示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103J。

第十三章比热容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第十三章比热容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吸取(或放出)的热量 是2 .1× 103焦。
26
想一想
新疆有句谚语: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你能说出它的道理吗?
27
沿海地区及我国东南部白天和晚上的气温变化 不__大__,而在沙漠地区及我国西北部昼夜气温变化 较__大__.为什么? 答:这是由于在同样受热和冷却,即吸热或放热 相似时,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砂石的比 热容小,温度变化大。
28
算一算
1、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它表达的物理 含义是什么? 质量为1公斤的水在温度升高 (或减少)1℃ 时吸取 (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29
2、10公斤的水在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所吸取的热量为 __4_._2_×__1_0_4_焦。 3、10公斤的水在温度升高10摄氏度时所吸取的热量为 __4_.2__×_1_0__5_焦。
探究活动
实验后的思考 1、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 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
其实很简朴,就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升高1℃的水和煤 油吸热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实验后的思考,往往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
14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 升高(或减少)相似的温度时,吸 取(或放出)的热量是不相等的。
复习:
1、什么是热量?热量的单位是什么?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单位:焦(J)
2、热量总是由__高__温__物体传向__低__温__物体, 直到温度__相_等___为止。
热传递
3、变化物体内能的办法:
做功
1
情境引入: 1. 白天在游泳池
凉爽
热 2
晚上到游泳池
热 凉爽
3

比热容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美术

比热容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美术

比热容教案美术引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美术教育中,借助教案的设计和运用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本文将结合热容概念与美术教学的关系,编写一份比热容教案美术,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

一、教案内容概述本教案将以比热容为主题,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热容的概念,通过绘画作品的创作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提升其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热容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了解热容与美术创作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4.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热容的相关知识背景,绘画材料以及绘画作品的示范样本;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绘画纸、调色盘等。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向学生介绍热容的概念和基本作用,并解释其与美术创作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热容与美术的讨论。

2.知识讲解:详细解释热容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并通过例子和实验展示其影响因素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热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3.观察绘画作品:给学生展示一些与热容有关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形状,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热容概念表现主题和情感。

4.绘画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观察作品的启示,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热容的概念,通过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元素表现主题的温度和能量。

5.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组织展示和评价活动。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评价作品的创意性、表现力和技巧的运用。

教师给予适当的赞赏和指导,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以及对热容的理解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评价;2.评价学生对热容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3.评价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绘画技巧的运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此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热容的概念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精品【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精品【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1课时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并提高他们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难点:探究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不同的实验,现象分析三、教学过程一、投影几幅图片,由学生分析沙漠地区某一天的气温变化以及同一天同一纬度某一海滨城市的气温变化。

提出问题:同一天这两个地方的温差为何如此之大?激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活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2.猜想与假设(只有两种可能):(1)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2)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无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可能与物质种类也有关系,实验时,为了验证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方法研究:控制变量法。

具体做法:(1)如何选取物质:选取相同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

(2)如何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3)如何比较水和煤油哪个升温更快?(4)如何判断温度的变化?(5)在考虑了上述几个问题后,谈谈你的思路。

(学生交流与讨论、发表见解)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把你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6.分析论证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即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

(二)比热容(符号:c)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呢?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

很明显:如果质量都取1kg,温度都升高1℃,比较起来最方便。

进而引入比热容概念。

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它由单位、温度、热量的单位复合而成,类比速度等物理量的单位组成,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训练)。

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物理教学设计:比热容

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物理教学设计:比热容

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物理教学设计:比热容“比热容”教学目的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比热容”教学设计例如
课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比照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演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考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一样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一样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绘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比照热概念的理解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观察实验[END]。

第13章第3节《比热容》省优获奖 教案

第13章第3节《比热容》省优获奖 教案

第三节比热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参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分析,利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及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天平、温度计、秒表、电加热器(2)、烧杯(2)、水、食用油。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记录数据,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收集数据液体质量升高的温度加热时吸热多少、【议一议】我国北方楼房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

用水做输送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板书设计】第三节 比热容一.比热容 1.定义: 2.单位:J ∕(㎏·℃) 3.水的比热容较大: c 水 = 4.2×103 J/(㎏·℃) 物理意义: 应用: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热量的计算 Q 吸 = c m (t -t 0) 公式: Q 放 = c m (t 0-t ) 【教学反思】一、教案的“亮点”1.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从生活中现象引入新课,接着通过体验烧水现象进入比热容的探究学习,再应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现象,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设置情景层层深入的让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三种方案,从特殊过渡到一般,并类比速度定义法使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比热容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xKb 1.C om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1:想一想: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耍的时候,脚踩在沙子上有什么感觉?踩在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不同的感觉?阅读P13页图13.3-3的图片与相关内容,想一下怎么回答。

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砂石和海水受太阳照射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砂石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大;海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

故感觉砂石烫,海水不那么烫。

活动2:让学生阅读“想想议议”,然后思考:在夏天,在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利用了什么?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中有小汽车,打开小汽车的前盖,会看到一个大水箱,水箱起什么作用?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装这种液体?如果是在北方,在冬天很冷的情况下,能否只装这种液体,如果不能,应该怎么解决?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水的比较容大,等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吸收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升得慢,吸热或致冷效果好。

降低同样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

归纳总结: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
(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很多,有利于作冷却剂或用来取暖。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很多热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多,有利于调节气温。

知识拓宽:我们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海边,白天与夜晚的风向是否相同,请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归纳总结:因为陆地基本上是沙石构成的,比热容小于水,白天温度升得快,热空气上升,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在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又会从陆地吹向海洋。

探究点二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1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w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1)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2)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展示问题5:学生交流、讨论在利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时,如何做好单位的统一?
典例剖析
小杨家的电热水器内装有5L的水,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40℃,求这些水吸收的热量(C水=4.2×103J/(kg.℃)
【点拨】知道水的体积,利用密度的变形公式m=ρV求水的质量,再利用Q吸=cm(t2-t1)求水吸收的热量.
【答案】解:密度的公式由m
ρ=得水的质量:
V
m=ρV=1.0×103kg/m3×5×10-3m3=5kg,
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2-t1)=4.2×103J/(kg•℃)×5kg×(40℃-20℃)=4.2×105J.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比热容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

我在设计此课时,从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纳凉问题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


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教学目标
1.串联电路的电流(重点、难点)
理解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能用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路问题。

2.并联电路的电流(重点、难点)
理解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能用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路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把任意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灯泡的亮度不同,那么通过这两个灯泡的电流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用电器的电流什么关系?
实验器材带电池盒的干电池2节、小灯泡2个(规格不同),电流表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实验方案(1)依据如图所示电路图,用导线将实物图中的电路元件连接起来;
(2)闭合开关,测出A点的电流并记录;
(3)断开开关,将电流表连接在B点,测出B点的电流并记录;
(4)断开开关,将电流表连接在C点,测出C点的电流并记录;
(5)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并填入表格中。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即I=I1=I2=I3=…=In。

教师强调接线时要注意开关必须处于断开的状态;不要出现短路现象;电流表要跟被测电路串联;电流表的接线要正确:不得出现反接;电流表的量程要选准;要进行试触;读数时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知识拓展有一种节日彩灯上串联着20只小灯泡。

如果电源插头处的电流为200mA,那么,通过每只小灯泡的电流是200mA。

探究点二:并联电路的特点
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用电器的电流什么关系?
教师演示投放如图电路,引导学生猜想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实验器材带电池盒的干电池2节、小灯泡2个(规格不同),电流表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实验方案(1)依据如图所示电路图,用导线将实物图中的电路元件连接起来;
(2)闭合开关,测出A点的电流并记录;
(3)断开开关,将电流表连接在B点,测出B点的电流并记录;
(4)断开开关,将电流表连接在C点,测出C点的电流并记录;
(5)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并填入表格中。

实验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即I=I1+I2+I3+…+In。

教师强调物理实验不能只由一次实验得出规律。

为了使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可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或改变干电池的节数等方法
进行多次验证。

讨论交流如果通过两个用电器的电流相等,则这两个用电器之间一定是串联的吗?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师在这节课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实验前的引导和实验中的适时指导。

在探究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后,及时地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尤其让学生明确电流相等的两个用电器可能串联,也可能并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