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法与物法的两种编排体例(一)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划分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中国传统的“二分法”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依据: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
这种分类过于笼统,没有涉及题材、构思等问题,难以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现在已经被废弃。
二.西方的“二分法”1.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的“二分法”为代表,他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戏剧两大类。
由于史诗是通过语言来模仿现实的,不像戏剧那样有音乐的介入,因此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类型。
至于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无韵的散文。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2.二三分法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3.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一种方法。
三.三分法叙事类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摹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叙事性是叙事类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
叙事类文学包括小说、史诗、叙事诗、故事诗、史传文学、报告文学等。
抒情类文学是侧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思为题材内容,以内心感受和体验为构思方式,以直接抒发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表现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味的文学作品。
抒情性是抒情类文学的突出的审美特征。
抒情类文学主要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散文诗等。
戏剧类文学是侧重于以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题材内容,以模拟和再现虚拟的真实为构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一种文学作品。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6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6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力C.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实施的惟一力量D.任何情况下法的实施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正确答案:A解析: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2.在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_________。
A.假定B.行为模式C.肯定性法律后果D.否定性法律后果正确答案:B解析:在法律规则要素中,行为模式是符合假定条件,承担法律后果的中心环节。
处于核心地位。
3.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这些规定属于_________。
A.法律规范B.法律原则C.法律概念D.法律技术性规定正确答案:B解析: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一起形成法律规范。
法律原则的种类有:①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B属于公理性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属于政策性原则。
②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③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4.根据法的渊源的载体形式不同,可将法律渊源分为_________。
A.主要渊源与次要渊源B.直接渊源与间接渊源C.制定法渊源与非制定法渊源D.成文法渊源与不成文法渊源正确答案:D解析: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不同,法可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5.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尽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朝沈家本修订法律后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分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正确答案:D解析: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民法总则论文(热门8篇)-民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民法总则论文(热门8篇)-民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众所周知,当前唯一统领我国民法典并且还广泛适用于整个民商法规则的法律总则就是民法总则。
而我国对于民法总则的具体确定,对于民法典的整体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
下面是民法总则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民法总则论文第一篇:《民法总则》民商合一的主要规范与反思摘要:民商合一的民法典设置商法规范面临诸多挑战, 不仅涉及民法规范体系与商法规范体系的科学性建构, 更关涉到二元结构的统一私法体系的科学性实现。
《民法总则》贯彻落实民商合一立法体例的立法举止备受关注, 不仅因为在世界范围内采用潘德克顿体系的民法典总则未有民商合一的立法传统, 面临前无古人的开创性难题, 更因为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 其确立的民商合一立法体例与思路, 对民法典分则各编的民商合一走向具有决定性影响。
检讨《民法总则》中商法规范体系的立法得失成败, 对确立适应我国民商立法现实需求的民法典编纂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也有助于实现民商事法律的现代化。
关键词:民法总则; 民商合一; 民商分立; 商法规范体系; 商法性;Review of the Chinese Mod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i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Li JianweiAbstract:Establishing the commercial law norms in the Civil Code which follows the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faces a number of challenges. It not only involves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normative systems of the civil law and the commercial law, but also involves the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the unified private law system withthe dual structure.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sty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i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and 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there has been no legislative tradi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i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Code adopting the Pandekten system around the world, which results in unprecedented pioneering problems, but also because the legislative style and idea of the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established i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the opening chapter of the Civil Code, exert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trend in the compilation of specific provisions. The review of the losses and gains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commercial law normative system i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ivil Code compilation plan adapted to the real needs of Chinas civil law legislation, which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引言我国民法典编纂遵守民商合一体例, 但是民商合一的含义从来既不固定也不统一, 我国究竟采怎样的民商合一体例, 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会一直讨论下去。
中国法学体例
中国法学体例
中国法学体例是指中国法律学科的分类体系和学术体例。
中国法学体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学科目分类:根据中国法学的学科体系,法学科目一般可分为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等。
这些学科各自研究法律的不同领域和方面。
2. 法学研究方法:中国法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常采用综合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法学研究也注重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
3. 法学论著体例:根据学术出版物的要求和学科特点,法学论著通常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
引言一般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正文主要是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结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参考文献则列出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参考的文献来源。
4. 法学研究组织形式:中国法学研究通常以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包括高校法学院系、法学研究所、法学会等。
这些机构和团队通常设有学术委员会、学术期刊编辑部等,以组织和推动法学研究工作的进行。
5. 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中国法学学术交流和研究通常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两种形式进行。
学术会议是法学领域学者和研究者之间交流研究成果、讨论研究问题的场所,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进行。
学术期刊则是法学研究成果发表和传播的主
要渠道,法学领域有很多学术期刊,如《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
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体例研究
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体例研究徐晓聪【摘要】1900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是世界法律史发展史上最优秀的法典之一,也是大陆法系国家在民法制定过程中争相效仿的典范.它以其严谨的结构,先进的编纂技术以及精确的语言闻名于世,在制定百余年后的今天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本文欲以法典的规制技术,民法典编纂的五编制结构尤其是总则编的设置等法典体例特征为突破口,并通过对潘德克顿学派的学说进行介绍,来论证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为我国民法典编纂对德国民法典的借鉴方向提出建议.【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8)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1900年德国民法典;法典的规制技术;五编制结构;潘德克顿法学派【作者】徐晓聪【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51.61900年《德国民法典》一向是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民法典的典范,其总分的立法结构和刚柔并济的法律参引技术在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都能找到身影。
现正值与德国同属大陆法系的我国编纂民法典的关键时期,对于《德国民法典》的体例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加以选择性的借鉴,对于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从法典的规制技术入手,详细介绍《德国民法典》的规制技术,并与其他法典的规制技术对比以体现其科学性。
其次,本文将以潘德克顿法学派的学说和主张为出发点,探究《德国民法典》包括总则编在内的五编制的立法体例的科学性。
科学实用的民法典必将成为其他国家在制定法典时争相效法的对象,本文将探讨《德国民法典》是如何对其他国家的民法典编纂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本文将就中国正处于编纂进程中的民法典是否以及如何借鉴《德国民法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规制技术(一)法典规制技术简介民法典的规制技术指的是立法者在制定民法过程中在一定的立法思路和立法目的的指引下限于同时代的法学发展水平对法典进行编纂的方法的统称。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
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
提供研究资料。
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一)编排方式:1.部首法: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
另外,要注意两点:(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
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
《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
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
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
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号码法:按照四角号码(或者三角号码等其他号码)的顺序进行编排。
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比较
一、两者的制定情况比较《法国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产物,开始起草于1800年8月,历经4年,于1804年正式颁布施行。
《法国民法典》以法学阶梯式的编创而开现代民法典之先河:史称“法国式”。
而《德国民法典》则是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产物,是罗马法与日耳曼法融合的产物,制定于1896年,于1900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它以学说汇编式的编创把民法典的立法技术发展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史称“德国式”,享有“德意志法律成就之集大成者”之誉。
二、两者的体例安排比较《法国民法典》分为卷、编、章、节、条、款,项,体例方面则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分为人、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等三卷共2283条。
《德国民法典》为编、章、节、条、款、项,体例方面则为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亲属法和继承法等五编共2385条。
该编排与以往法典不同的是,首先,设立“总则”为第一编,这一体例打破了自查士丁尼法典以来传统民法分为人、物、债和继承四个部分的做法。
《德国民法典》的这种编排体例,为以后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民法典所参考和借鉴。
三、两者在内容上的比较(一)总则《法国民法典》没有明确规定总则,而以序编为总论部分。
其内容主要为法律的颁布、效力与适用问题,共分6条。
其中第2条规定了法的溯及力问题,“法律仅适用于将来,没有追溯力。
”实际上这6条相当于整部《法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德国民法典》则首创民法总则编,并分七章227条(因为从1~240条中已废除13条)对人;物、动物;法律行为;期间、期日;时效;权利的行使、自卫、自助;提供担保等作了详尽的规定。
但德国民法典始终未对法的溯及力问题做出规定。
至于对时效的规定,《法国民法典》放在第三卷第二十编的第一、三至第五章。
(二)关于物权的规定1.两部法典对物权规定的特点。
《法国民法典》没有对物权、债权加以区分,没有独立的物权制度。
它对债权、物权的规定是混杂在一起的。
对物权的规定也较简单,其法律条文从544条到636条总共92条。
论人法与物法的两种编排体例(五)(六)民事诉讼文书
民法典调整的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民法典又是一部权利法,因此与人法与物法对应的权利分别是人格权与财产权。
这里我是在广义上适用“人格权”一词,它包括民法学教科书中通常所称人格权和身份权。
[1]因为人法与物法的顺序不同,相应地,人格权与财产权在民法典中的顺序也不同。
徐国栋先生认为:“我国的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都认为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种理论把财产关系理解为民法的首要调整对象,人身关系被理解为民法的第二位的调整对象,因此抹煞了人的中心地位,把物置于人之上,是一种极为头足倒置的、不尊重人的理论,只有浓厚的经济决定论色彩”。
[2]在最近的这篇文章中,徐先生继续反对把财产权放在人格权之前的观点,他强烈地批判了那种认为没有财产权实际上就没有人格权的观点。
另外,徐先生以笛卡尔的主体/客体二元世界观理论,反对梁慧星先生的提出的这一观点:“人法与物法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严格说来都是人法”。
[3]徐先生认为,这一断语把笛卡尔好不容易整理出来的世界秩序否认了,而且,“把所有的法都宣称为”人法“,并非出于对人法的张扬,而是把人理解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的结果。
”考虑到这一问题与民法典中人法和物法的编排顺序有关,这里作一讨论。
我国学者在论述人与物的关系时,一般都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物与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4]这里我根据自己的阅读,主要选择两篇马克思的经典文本阐述。
一是《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二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样选择的原因在于,因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观点有些变化,有些变化还很大。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1845年)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和社会化了的人类(黑体为原文所有)。
从这种实践和关系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反对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总和,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
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组、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启示
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启示一、物权法编制的体系化其二,物权法独立成编的体制确立。
罗马法时代,诸法合体,没有独立的民法;法国民法典时代,民法虽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但由其编制方法(罗马法之《法学阶梯》式)所决定,物权法也未独立成编,所谓物权法的完整体系要紧表现为学者的概括。
在德国民法典中,于体系设计与立法技术上有了重大创新与突破,要紧是设立民法总则编,然后于分则中将物权、债权、亲属、继承等民法各部分要紧内容独立成编。
这一潘德克吞(即罗马法之《学说汇纂》)式法典编制方法,为世人所称道,谓为最精密、严谨之法典体系,并被广为承袭。
尽管有些国家由于法律观念、立法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对物权法的编制方法有别于德国法系,但关于物权法为民法典相对独立的部分并自成体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立法上,均予承认。
不惟如此,各国立法在物权编的内容设计与结构编排上,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物权编的第一部分为物权通则,其后以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也有的立法将占有列于物权通则之后)的物权类型体系而设计各章节。
这一物权法编制体制的严谨、科学性,自不待言。
我国法律自近代以来,受大陆法影响甚大,已形成法制传统。
在我国民法典制定中,尽管因国情所决定,确信会有异于他国的制度与内容之设计,但整体上仍应借鉴大陆法进展过程中既已形成的定制,此点不应动摇。
物权法部分的编制及其体系,在没有通过缜密论证的更佳方案的情况下,无必要打破既有传统(传统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别出心裁地去标新立异,既不宜使用所有权与占有权并立的“二元物权体系”,更无必要舍弃大陆法编制的传统体例而另立所谓“财产法”体系。
二、物权法本位的社会化民法的本位因时代不一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自罗马法至中世纪的“义务本位”时期;起始于16世纪,经17、18世纪的进展孕育,成熟于19世纪的“权利本位”时期;自20世纪以来的“社会本位”时期。
[2]民法物权制度的进展,也循此轨迹。
法制史(知识点)
法制史(知识点)一西周的法律思想和法律(一)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德”要求统治者敬天、敬祖、保民;“明德慎罚”要求统治者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
因此,“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第一位的。
(二)西周“礼”与“刑”的关系:“出礼入刑”即“刑”多指刑法和刑罚,而“礼”能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刑”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即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贵族官僚适用刑罚上有特权,而不是不适用刑罚。
(三)西周的契约:(1)买卖契约即“质剂”,“质”是买卖奴隶、牛马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的较短(2)借贷契约即“傅别”,“傅”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四)“六礼”: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指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指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定婚;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请期指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亲迎指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至此婚礼始告完成。
(五)“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1.不顺父母:逆德;2.无子:不孝;3.淫:乱族;4.妒去:乱家;5.恶疾:不能共祭祖先;6.多言:离间亲属;7.盗窃:反义。
(六)“三不去”即按照周代的礼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即不能离异休弃。
包括:1.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2.与更三年丧,不去;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七)西周“五听”指判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即通过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面部表情、呼吸、听觉、眼睛与视觉确定其陈述真假。
包括辞听,理屈则言语错乱;色听,理屈则面红;气听,理屈则喘息;耳听,理亏则法官的话听不清;目听,无理则双目失神。
中国法学体例
中国法学体例(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法学体例的历史发展1.古代法学体例2.近现代法学体例3.当代法学体例三、中国法学体例的特点1.强烈的政治性2.显著的实用性3.深厚的文化底蕴四、中国法学体例的挑战与展望1.挑战2.展望五、结论正文【引言】中国法学体例是指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展望等方面,对中国法学体例进行全面分析。
【中国法学体例的历史发展】【古代法学体例】中国古代法学体例源于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道德教化;法家则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这两种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学体例的特点。
【近现代法学体例】近现代法学体例受到西方法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清末民初,西方法学理论和制度逐渐传入我国,与中国传统法学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法学体例的变革。
【当代法学体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学体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中国法学体例逐步完善,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主体,兼具世界各国优秀法学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独特体系。
【中国法学体例的特点】【强烈的政治性】中国法学体例始终紧密联系国家政治,为政治服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都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
【显著的实用性】中国法学体例注重法律的实用性,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因此,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法学体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法学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世界各国法学理论的养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学体系。
【中国法学体例的挑战与展望】【挑战】当前,中国法学体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法学理论的滞后、法治人才的短缺等。
【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法学体例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两种体例编排与民法典的精神气质(二)
两种体例编排与民法典的精神气质(二)两种体例编排与民法典的精神气质(二)两种体例编排与民法典的精神气质(二)两种体例编排与民法典的精神气质(二)三两种体例编排与民法典的精神气质(一)有没有物文主义的民法典?徐国栋先生认为,德国民法典以及梁慧星先生设计的民法典草案都是物文主义的民法典,“人”在这样的民法典里面是隐而不彰的,“物”被上升到第一位。
在民法典中,的确存在着人与物的二元对立,但是,我认为,任何民法都是人文主义的法,不可能是物文主义的法。
对这一问题,我准备从两方面论述。
一是从民法典与世俗化的关系维度,因为人文主义最初的意义就是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世界的中心。
二是从民法的特征方面进行论述。
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世俗化运动的一个逻辑和历史结果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张扬,这种主体性在民法中是否得到充分表现是判断民法人文主义属性的一个有力证据。
(一)民法典调整的是世俗关系,符合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尽管对人文主义的界定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它是文艺复兴后兴起的一种思潮。
文艺复兴继承了古希腊最吸引人的思想之一,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尽管在古希腊神话中,存在着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但是这些神与希伯莱宗教传统中的神有着天壤之别。
希腊的神祉与人一样,受着情欲(Eros)的煎熬,在道德上都是成问题的,绝不比人高明多少。
所以罗素说,在一些诗歌里,这些神祉是以伏尔泰式的不敬处理的。
而且这些神祉也受冥冥中的“运命”、“定数”和“必然”支配,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所以,赫拉克利特说,整个宇宙都是由隐蔽的逻各斯或命运支配的。
而在希伯莱传统中,神的两大属性是,无所不能和无所不爱,人的命运是由神决定的。
正因为此,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可能回到古希腊,寻找“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借用马克斯?舍勒语)。
在漫长的中世纪后,文艺复兴斩断了人与神的勾连,人从“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语)中重新回到了真正的日常生活,就象西塞罗评价苏格拉底时说,苏氏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地上一样。
法国民法法典与德国民法法典比较
我国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法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 要,因此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体系完整、内容 充实、科学实用的民法典也显得越来越迫切。法典编纂是法律 文化和法学的最高贡献。其贡献在于它将诸如民法一样广阔 所谓法律领域中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的法律关系系统地分类 和总结。同时,法典编纂使人们认识到指导性的基本原则并使 之有效。[3]另外,法律是一个扎根于特定社会和民族的文化现 象,但又是一个存在共同规则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它有一个 相互学习、借鉴、融合的过程。通过对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 典进行一些粗略的比较后,我们认为在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时 候,应植根于本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我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佘能斌.民法典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2]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Manfred Wolf.民法的法典化[J].丁晓春译.现代法学,2006,(3). [4](德)拉德布鲁赫.法学总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5](德)罗伯特霍恩.百年民法典[J].中外法学,2001,(1). [6]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 —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J].北 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7]韩世远.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J].法学研究,1995,(4). [8](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2. [9]马秀玲.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企业 教育,2006,(17). [10]陈熊.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法法典化的关系[J].湖北社会法学, 2003,(6).
一、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体系结构及内容之比较
罗马法是奴隶制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后世 欧洲的封建制、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 影响不但体现在法律思想上,而且也表现在法律结构上。法国 民法典就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分为三篇,即:人法、 物法、债法。同时,又把实体法和程序法加以区分,将《法学阶 梯》中的诉讼法归于程序法和公法范畴,开创了近代民法的新 体例。德国民法典则以罗马法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分为总则、 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等五篇。该编排与法国民 法典不同的是总则篇被设置为第一篇,这一体例打破了自查 士丁尼法典以来传统民法分为人、物、债和继承四个部分的做 法。根据德国潘得克顿法学派的主张,从人法和物法两部分可 以抽象出共同的原则和规则。这是德国民法总则形成的理论 基础。其依据是:第一,人法(身份法)和物法(或称财产法)存 在着共同的问题,如权利的界定、债的承担等。第二,从逻辑上 讲,民法是统一的整体,并不是人法和物法的机械相加,既然 是有机整体就应有共同规则。德国民法典在总则篇规定了 “人”“物”“法律行为”等共同问题。其中“法律行为”这一概念 正是总则篇的核心。德国民法典设总则篇的优势在于:第一, 使民法中的身份法和财产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二,避免或 减少了许多重复。[1](P168)德国民法典的这种编排体例,为以后许 多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民法典所参考和借鉴。
人的编成体例 -回复
人的编成体例-回复人类的编成体例是指人类在生物学上的组织架构和分类方法。
人类编成体例分为多个层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域(domain)、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和种(species)。
这一体例是根据生物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而制定的,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人类的生物学特性。
人类编成体例的第一个层次是域(domain),它是生物学分类的最高层次,也是根据生物学上的基因型和细胞结构差异来划分的。
人类属于真核生物(eukarya)域,与其他两个域,即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有所区别。
接下来是界(kingdom)层次,人类属于动物界(animalia),这个界包括所有多细胞的真核生物。
门(phylum)层次下面是脊索动物门(chordata),人类属于这一门。
脊索动物门的特点是在发育初期有一个称为脊索的特化结构,这个结构最终发展成脊椎。
纲(class)层次下面是哺乳纲(mammalia),人类也属于这一纲。
哺乳纲的特点是胎生动物,体温恒定,具有乳腺。
再往下是目(order)层次,人类属于灵长目(primates),我们和猴子、猩猩等物种有共同的祖先。
灵长目的特点是有较为发达的前肢和灵活的手指,适应在树上生活。
科(family)层次下面是人科(hominidae),人类属于这一科。
人科的一大特点是拥有较为发达的智力和直立行走的能力。
属(genus)层次下面是人属(homo),我们的学名为人属智人(homo sapiens)。
人属内仅有一种物种即智人。
最后,种(species)是最小的分类单位,用于区分同一属内不同的个体。
在人属智人中,是指智人之间的细微遗传差异。
通过以上的编成体例,我们可以明确人类在生物学上的分类位置,并与其他物种进行比较和联系。
这样的编成体例为我们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生物学特征等提供了基础和便利。
人类学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人类学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引言: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它探讨人类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思维和社会关系。
为了深入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人类学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本文将介绍人类学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一、实证论证法实证论证法是人类学中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
它基于对实际观察和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以及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客观描述和分析,人类学家可以得出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科学解释。
实证论证法注重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比较论证法比较论证法是人类学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揭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比较论证法有助于人类学家理解和解释文化差异的原因,并推断出不同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普遍规律。
比较论证法需要人类学家具备广泛的跨文化知识和专业背景,以取得准确和有意义的比较结果。
三、历史论证法历史论证法是人类学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的研究,揭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演变和发展。
历史论证法可以帮助人类学家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的细致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推断出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四、符号论证法符号论证法是人类学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符号系统的研究,揭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意义和象征。
符号论证法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符号意义,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内在逻辑和文化意义。
符号论证法需要人类学家具备深厚的文化和语言学知识,以准确理解和解释符号的含义和作用。
五、功能论证法功能论证法是人类学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功能和目的进行分析,揭示其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民法的立法体例
民法的立法体例民法是一部涉及人民日常生活、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典。
它是国家对于人民的权益和义务所作出的规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民法的立法体例是我们对于制定民法的方式和原则的总称。
下面将以生动、全面的方式来介绍民法的立法体例。
首先,民法的立法体例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民法要服务于人民、保护人民的权益,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这意味着立法者需要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各方面的声音,确保民法的制定符合人民的意愿。
只有真正体现人民意愿的法律规定,才能够被人民所接受、遵守和执行。
其次,民法的立法体例要注重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在制定民法时要及时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
立法者应该积极研究社会问1题,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规定,确保民法与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并有效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民法的立法体例要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
民法的立法过程中要依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确保社会公平与公正。
立法者要审慎权衡各方利益,确保法律规定对不同群体有利有道。
在执行过程中,要强调公正性,避免一刀切、不公平的现象发生,确保公众对民法的信任和遵守。
第四,民法的立法体例要尊重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规则。
在制定民法时,要与国际社会接轨,考虑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规则。
国际社会的规则和经验对于立法者的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以此来完善国内的民法体系。
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可以提升我国民法立法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民法的立法体例是制定民法的方式和原则。
在立法过程中,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注重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并尊重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规则。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2基础上,民法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意义,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罗马法中的人法在民法典的编纂体例和篇章结构简单概括
罗马法中的人法在民法典的编纂体例和篇章结构简单
概括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对于民法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1、民法在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
当然,民法在整体上并非都是商品经济的反映,在人身权方面,主要反映的是精神利益。
2、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3、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内容上表现为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法与物法的两种编排体例(一)——兼求教于徐国栋先生谢鸿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世界上还没有过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在前头。
——巴赫金 目次 一问题 二物法与人法的两种编排体例及其逻辑 三两种编排体例与民法典的精神气质(一) 有没有“物文主义”的民法典 四两种编排体例与民法典的精神气质(二)“新人文主义”民法典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五人法/物法与财产权/人格权:兼论“民法规范都是人法” 六中间结论:兼分析物法前置的原因 七两种编排体例与总则的关系:兼论人法编是否应独立 结语 一问题 梁慧星先生将当前起草民法典的各种思路概括为三种:一是“现实主义”的,即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德国民法典的思路;二是“理想主义”的,目前专指徐国栋先生的思路;三是“浪漫主义”的,是指主张“松散式、邦联式”民法典的思路。
本文不拟评价这些思路在当下中国的妥当性,这也超过了我的能力。
徐国栋先生最近写了一篇长文,论证他的理想主义民法典的合理性。
文章游刃于理性和情感之间,法度谨严,灵气逼人。
我感兴趣的是徐国栋先生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民法典中人法与物法的编排顺序会从根本上影响民法典的“精神气质”(ethos)。
徐先生认为,他的理想主义思路是人文主义的,而现实主义的思路是“物文主义”的。
而且,这种人文主义有别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以来的传统人文主义(文中称为“旧人文主义”)。
其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新人文主义的民法典高扬人文主义旗帜,凸显“人”在民法典中的重要性,而“物文主义”的民法典则过于强调财产价值的重要性,因此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也使得民法典丧失了应有的人文关怀。
在徐先生的论文中,中国的物文主义民法典与“现实主义”思路的民法典是等同的。
由此,本文的问题是,考察民法典中人法与物法的顺序,并尽量发掘这种顺序后隐藏的历史的、逻辑的和社会的因素。
我将通过考察“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思路的异同,论证民法典中人法与物法的编排顺序并不一定能决定民法典的“精神气质”或者价值立场;论述人法与物法的两种编排体例与总则的关系,人格权编以及瑞士民法典中“人法编”独立的必要性,我也将试图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民法典都倾向于选择物法前置的体例。
在开始本文的讨论之前,我先交待以下几点: 1、虽然我不大赞同人法/物法的分类,但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沿袭传统,仍然使用“人法”与“物法”这两个术语。
本文所称的“人法”与“物法”依据徐国栋先生使用的标准,也就是罗马法的标准。
人法是指与人自身属性有关的以及与某种身份有关的民法规范,在近现代民法典中,包括主体资格法、亲属法和继承法;财产法是除人法以外所有民法规范,包括规定财产的静态所有和动态取得的民法规范。
因此,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称的“人法”比瑞士民法典中的“人法编”范围广。
但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
本文第五部分所称的民法规范都是“人法”,这里的“人法”是指民法规范的属人性质,与传统民法界定的“人法”完全不同。
第七部分中的“人法编”与瑞士民法典“人法(编)”的含义相同。
对这种概念界定的变化,文中都有具体交待。
2、本文的全部讨论是在大陆民法学界特定的理论架构、范式下进行的,不涉及到英美法。
事实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松散式、邦联式”是反民法典的思路,在立法技术上属于法律汇编,而不是法律编纂。
3、本文写作的缘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评价徐先生的论文,本文也基本上属于读书札记一类的文体。
因为此,文章的主题相对要松散一些。
如徐国栋先生认为,他主持起草的民法典体现了新人文主义精神,这种新人文主义体现了人对物的呵护,人与物的关系不再是传统民法典中的占有和掠夺关系,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
本文也将对评论这一观点。
诸如此类的评论可能会偏离文章的主题,请读者诸君见谅。
二、物法与人法的两种编排体例及其逻辑 (一)人法与物法的两种编排体例 民法典调整市民社会中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相应地,民法典也可以分为人法和物法两部分。
在大陆法系各国的民法典中,对这两部分的顺序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人法前置的立法体例,二是物法前置的立法体例。
采用人法前置立法体例的民法典主要有瑞士民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
瑞士民法典在引言后,第一编就规定“人法”。
人法的内容包括自然人、法人两章。
第二章为“亲属法”,包括三大部分,即婚姻法、亲属法和监护法。
第三编为“继承法”,分为“继承人”和“继承”两部分。
第四编为债权法。
第五编为物权法。
意大利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的体例编排基本一致,在序编以后,第一编为“人与家庭”,包括瑞士民法典中人法编和亲属法编。
第三编也是“继承”。
第三编为“所有权”,第四编为“债”。
现行的荷兰民法典也基本上采取了这种设计结构。
第一编为自然人法和家庭法,第二编为法人。
但与瑞士民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不同的是,该法第三编规定的是财产法总则,第四编为继承法,其后各编是关于财产法的具体规定。
很明显的是,与法国民法典一样,荷兰民法典是把继承法作为取得财产的一种方式加以规定的。
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采取的物法前置的立法体例。
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等。
这些民法典都是五编制。
在总则后,一般是物权编或者债权编(德国民法典中的债权编在前,而日本民法典的物权编在前)。
在财产法之后,设置亲属法和继承法。
总则统帅人法和物法,物法包括物权编和债权编,人法仅仅包括亲属编和继承编。
人格权被放在总则中规定。
可见,这两种体例中,形式上的“人法”的范围不一样。
在人法前置的民法典中,人法包括人格权法以及与主体资格有关的规定,而在物法前置的民法典中,人法不包括这些内容。
(二)两种体例编排的逻辑——兼论民法典的多重逻辑 无论是人法前置的民法典,还是物法前置的民法典,都有其内在的合理逻辑。
先看人法前置的立法例。
这里以瑞士民法典为例。
该法典第一编为“人法”,主要规定的是自然人的人格权、自然人的身份登记以及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权利能力、设立等。
之后是亲属法,亲属法的第一部分是婚姻,规定结婚、离婚和婚姻的一般效力、夫妻财产权;第二部分是亲属,规定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父母子女关系的效力以及家庭共同生活,第三部分为监护。
在亲属法之后是第三编继承法。
第一部分规定继承人,第二部分继承规定继承的开始、继承的效果和遗产的分割。
这种编排顺序的逻辑是:民法典中的所有规范都是以人为起点的,离开了人,民法规范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一切规范最终都是以个体为依归的,法人只是自然人实现自己意愿的手段而已,在民法中,法人与资本常常是同义词,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如此。
因此,自然人应在民法典最前面。
而法人是与自然人并列的主体,民法典中的很多规范都可以适用于法人,为了维护民法主体的完整性,在自然人后应规定法人,虽然民法典中有关自然人的大部分内容都不能适用于于法人。
另一方面,自然人又总是在家庭中成长和生活的,他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正因为人和家庭不可分,因此在自然人后应当规定家庭关系。
意大利民法典的第一编即为“人与家庭”,可以说典型地体现了这种逻辑。
在一般情况下,婚姻是个体组成家庭的起点,因此把婚姻规定在亲属法之首,父母子女关系及其效力紧随其后。
继承是发生在亲属之间的法律关系,以被继承人死亡为停止条件,所以放在亲属之后。
另外一方面,继承主要是一种取得财产的行为,但是同时又与身份有密切关系,因此放在人法与物法之间。
在民法中,继承一般是对财产的概括继承(包括物权和债权债务),因此,以继承为起点,规定财产的所有和财产的各种使用方式,以及财产的取得方式,即物权和债权。
再看物法前置的立法例。
这里以德国民法典为例。
第一编为总则,它适用于其余各编,是人法与物法中的共同问题,因此居于首。
在总则中,人是一切规范的起点,因此置于首;而人与物的关系是民法关注的核心,因此把“物”放在其次;因为人主要是通过法律行为与物发生关系的,因此,法律行为在“物”之后。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物-行为”三位一体的结构。
但是,德国民法典把物法放在人法之前,在逻辑上确实有些让人难解。
因为在“人”之后,自然应当象瑞士民法典一样,规定与人密切有关的亲属法,逻辑上才贯通。
德国民法典的逻辑可能是,因为在总则中,位于法律行为最后,而与法律行为最密切的确实是财产行为,因此法律行为之后紧紧规定财产法。
这里的一个隐含逻辑是,按照法律规范适用的频率来决定各编的顺序。
因为根据经验,在司法中,财产法规范比亲属法规范适用得更多一些,财产案件也总是比亲属案件要多一些。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物法和财产法作为一个整体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编排顺序的逻辑来。
因为个体获得的财产总是在家庭中消费的,死亡后又由亲属继承,所以在物法之后才规定人法。
在物法中,债权是获得物权的主要手段,因此债权在物权之前,物权是实现债权的结果,因此,物权编放在债权编之后。
另外,亲属关系同时也涉及到财产关系(物权、债权关系),而且它又是继承的条件,因此规定在物法后,继承编前。
可见,从民法典的逻辑性和体系性角度看,无论是物法前置还是人法前置,都有其合理性。
应该说,瑞士民法典的体例编排体现的是一种宏观逻辑,它的基本思路实际上是将民法典分为两大部分,即人身关系法和财产关系法,人法在前,物法在后,前后各编的联系非常紧密。
但德国民法典的体例在逻辑上也可以自圆其说,虽然它不如瑞士民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那样谨严,而且,德国民法典似乎更强调民法的实用性,突出民法典的财产法性质。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民法典都有其自身逻辑。
除了前文已经分析瑞士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以外,法国民法典也有其独特逻辑。
该法典的第三编一直为世人诟病,学者普遍认为它是一个大杂烩。
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它在逻辑上也能够成立,虽然粗疏了一些。
该章一共规定了继承、几种有名合同、非合意之债、和解、民事拘留、债的担保、强制执行及债权人之间的序位以及时效。
其中,有名合同是民法典中获得财产的主要方法。
优先权和质押则是保障获得财产的手段。
把非合意之债作为获得财产的一种方法,虽然多少有些荒唐,因为这种获得财产的方法与取得财产的人的自由意志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法律效果都是以一方获得财产或者财产性利益为结果的。
对侵权行为而言,受害人可以获得财产赔偿;对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而言,当事人双方都可能获得一定的财产利益。
和解和民事拘留也可能使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获得财产。
事实上,尽管在细节上,各民法典的体例编排可能差别很大,但基本上都符合体系化的要求。
这里以留置权为例。
日本民法典将其置于物权编中,而德国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则将其放在债法中。
前者突出其物权性质,后者强调其担保作用,很难说两者在逻辑上和体系上有高下优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