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孔子说的关于水的一些话

合集下载

孔子问道典故

孔子问道典故

孔子问道典故一、孔子问道于老子1. 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礼崩乐坏,孔子一心想要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当时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智者,居住在周都洛阳。

2. 经过- 孔子听闻老子的大名,率领弟子从鲁国前往周都洛阳问礼于老子。

当孔子见到老子时,老子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孔子毕恭毕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 老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孔子关于礼的繁文缛节,而是从更高的哲学层面给予启示。

老子认为,“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说孔子所尊崇的那些古代礼仪制定者,人都已经死了,只有他们的言论留存。

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出来做事,没有好时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漂泊。

- 老子还向孔子讲述了水的特性,以水喻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暗示孔子应该像水一样,具有包容、不争的品德,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礼仪形式,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 孔子听后深受启发。

他回去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表达了对老子高深莫测思想的钦佩之情。

3. 意义- 对孔子思想的影响:这一问道经历促使孔子在思考儒家思想时更加深入和全面。

孔子虽然仍然坚持自己的儒家理念,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和对自然、人性的深刻理解。

例如,孔子在后期更加注重“中庸”之道,这其中也有老子思想中平衡、适度观念的影子。

- 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孔子问道于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两家思想交流的开端。

这一事件象征着儒家积极入世、重视社会伦理规范与道家出世、崇尚自然无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交流与融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学者们常常在儒道思想之间寻找平衡,许多文人墨客在儒家的济世情怀和道家的逍遥境界之间游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
孔子拜见老子,回来后三天不说话, 最后说了句…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 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 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 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 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 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
孔子在这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孔子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 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 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 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 孔子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 孔子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 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 去。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 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 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 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 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 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 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 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 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 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 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老聃,真吾师也!”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翻译第一篇: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翻译引导语: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老子》《论语》格言语录

《老子》《论语》格言语录

《老子》经典名言道尽人生真谛!【《老子》15句经典名言,道尽人生真谛!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句句说尽人生的哲理……】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

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

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

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老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老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下面要将的就是有关于老子的传说和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野牛是被老子李冉给降伏后才成为人们耕种帮手的。

据说在老子少年时期,在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野牛,这群野牛都是体格庞大、双角朝前的怪物,在一个头牛的带领下到处骚扰附近的村庄。

由于这群的野牛总是集体出动,所以附近的各种动物都很惧怕,不要说猪狗之类的,就连虎豹等猛兽都惧之三分。

一日,老子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

不长时间,俩个小伙伴就把篮子都割满了,看看天尚早便一起做起游戏来。

他们把镰刀插在地上,两人一起站在远处用老子李冉手中的乾坤圈套镰把玩。

正玩得起劲时,突然听到“哞”的一声,山头上出现了一头巨大野牛。

老子李冉看见这个从来没见过的庞大东西,猜测这便是人们传说能惊走虎豹的野牛,便想除掉这东西为百姓除害。

于是便镇定地拿起镰刀向牛走去,二子一看也拿着镰刀随老子一起往山上走。

再说那从未见到过对手的野牛一见这阵式,也是用前蹄刨刨土振作起十二分的勇气向山下奔来。

快到近前时把头一低,一个猛窜就想把俩人给抵死,只见老子李冉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了过去。

老君见那牛气势,便想给他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来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狠砍去。

只见这镰刀只露出了镰刀柄,把那牛痛得一蹦老高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

俩人一见那牛被打跑了,便喊叫着随着那牛追上了山。

那伤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進一个很大的洞里,老子李冉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抓个瓷实的,猛听到一声吼叫震得整个大山直颤,随着声音一头比刚才的牛要大出一号来的巨大的青牛从洞里窜了出来。

它窜出洞口后,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

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

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_小学生国学知识集锦

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_小学生国学知识集锦

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_小学生国学知识集锦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国学历史知识1老子:中国的“哲学之父【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是楚国人,即今天的河南人,汉族。

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老聃(音单)”,传说他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曾担任过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专门向老子问礼。

老子的作品名叫《道德经》,又名《老子》。

这本书只有五千言,但是却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内容,有朴素的辩证法。

这本书被译成一千多种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广泛传播的古籍。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老子最初写的那个版本了,所以研究起来,也有很多问题。

【老子名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两个相邻的国家可以看得见,听得到对方国家的鸡鸣犬吠,但是两国之间的人直到老死也从不往来。

“小国寡民”的出处,就在于这句话。

小国寡民,并不是说老子排外、自闭,而是对一种淳朴民风的向往。

知足之足,常足。

解读:只有知道知足,才会经常感到满足。

有人曾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快乐和不快乐都是因为欲望所致。

有人锦衣玉食,觉得万事不称心如意;颜回身居陋巷,但是自得其乐。

经常对现在的生活心存感激,就很容易快乐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解读: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驰骋。

柔能克刚,水滴石穿。

一个微笑能化解误会,一声问候能尽弃前嫌。

爱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所以爱能化解一切问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而存在,长和短相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互依赖,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这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每一个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体悟“上善若水”传达出的君子的德性

体悟“上善若水”传达出的君子的德性

体悟“上善若水”传达出的君子的德性【概述】“上善若水”这个成语牵出了“水”这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体,在一些思想家眼里就成了有哲学内涵的关于君子德性的载体。

从“水代表最高的善”折射出了如果想成为一名君子的话那就必须要具备的德性是:善性、以柔克刚、能屈能伸、宽容。

【关键词】上善若水、君子、德性“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一书中,这个成语被清华大学引用成为了学校的校训,这个成语也被一些人写成书法作品悬挂在他们的办公室或者他们的家里,成为这些人的至理名言,用这个成语来鞭策自己。

这四个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在我看来这是在规范人的“德性”的,告诫人要做一个谦谦君子必须要养成的德性品质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和空气、阳光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那么就是这个我们经常用的这一物质内容为什么有那么深奥的哲学内涵呢?为什么可以成为人们的“指路灯”呢?那么“水”的德性到底是什么呢?第一,君子的德性要像水一样是反映出“善”。

在老子认为水代表最高的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就说到了: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从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水的本性最接近于道。

我们举个“孔子观水”例子吧。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站在河边静静地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河水,沉思良久而不肯离去,学生子贡见了不解地问他:“我看先生您一见到大江大河就要前去观赏,这水有什么好看的呢?”孔子答到:“我之所以喜欢观赏大江大河的流水,是因为水川流不息地流遍它所能够经过的地方,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从来不以为自己对这些生命的成长有什么恩德,这就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蜿蜒曲折都一定能够按照自己已经选择的路径去走,这就像是义。

水势盛大好像永远没有穷竭之时,这又像是道啊。

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里也毫无惧色,这如同勇。

它能够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01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老子回答说:“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

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

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

”孔子恍然大悟,说:“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

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

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

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老子接着说:“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

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

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

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静,却是那样的深不可测。

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

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

它能洗涤肮脏污秽,能使崎岖的地势趋于平缓,这就是水的能力。

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长处。

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善于选择时机,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

你现在冋去,应该戒骄戒躁。

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体还未动,声势已经先行,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

孔子名人故事

孔子名人故事

孔子名人故事孔子名人故事1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

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

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

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

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

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

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

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

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

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孔子名人故事2战国时期,孔子及他的弟子经常到其他国家游学。

那次,孔子到晋国游学。

途中,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就要来临。

于是,子路就去向附近的一户人家借伞,可是,这户人家生活贫困,如果是雨天,要么不外出,要么摘莲叶或芋叶挡雨,根本用不起雨伞,更别说有雨傘可以借给别人了。

子路一脸无奈,只好无功而返。

子贡听说子路借不到伞,便自告奋勇地再次去借伞。

他来到另外一户人家,见房舍整齐,牛羊成群,鸡鸭绕户,心中暗暗自喜,这下肯定能借到了。

可是这家主人看到是陌生人,语言又不通,只是一个劲儿赶他走,子贡根本没有机会与他交流,只好失望而归。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子路突然说:“先生,子夏家就在附近,咱们到他家去借伞吧。

”孔子一听,连忙摇摇头说:“不要去!不要去!”子路着急地说:“先生,我们连续去了两家,都借不到伞。

子夏是你的弟子,肯定能借到。

”孔子捋着胡子,微微一笑,说:“我们还是到另外一家去借吧。

上善若水的意思孔子问礼老子上善若.

上善若水的意思孔子问礼老子上善若.

▲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产品责任 增加等风险;
关注: (1)是否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方法、估计和判断; (2)财会人员是否拥有足够的运用会计准则的知识、经验和 能力; (3)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会计政策的运用,如人力资源 及培训、信息技术的采用、数据和信息的采集等。
3.2.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内容 续6
(四)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行业发展,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 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等风险;
5.了解投资活动有助于关注客户在经营策略和方向上的重大变化;
6.了解筹资活动有助于评估客户在融资方面的压力,并进一步考 虑被审计单位在可预见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
3.2.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内容 续5
(三)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 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3)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 策产生的影响 4)会计政策的变更 5)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 会计制度
3.2.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内容 续2
2.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 主要包括: ▲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定惯例; ▲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活动; ▲对开展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政策,包括赏币、财政、税收和 贸易等政策; ▲相关的环保要求。 具体需要了解: (1)国家对某一行业的企业是否有特殊的监管要求(如对银行、保 险等行业的特殊监管要求); (2)是否存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如新出台的有关产品责任、劳 动安全或环境保护等),对客户有何影响; (3)国家货币、财政、税收和贸易等方面政策的变化是否会对客 户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4)与客户相关的税务法规是否发生变化。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老子与孔子的师生故事,有不少散落在古籍中,从中既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差异,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许多不看古籍的人往往以为孔子的思想是与老子的思想相对立的,比如,认为老子同意无为,孔子同意有为,相信看了这位朋友的帖子,一定会增长许多见识。

(编者)在老子向孔子讲授的知识中,就有关于自然学说的内容。

《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老聃以“至道”。

老聃曰:“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样解释“至道”,实际是发挥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

《庄子》所记老子向孔子说的这段话,不能简单地当作寓言看待,因为其中“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即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的说法,亦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执辔篇》,记载了一段子夏讲人和万物生成之本原的话,请教孔子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孔子答道“是的”,他曾经听老聃这样说过。

这段话是:“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偶,气分不同。

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道德者能原其本焉。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

其余各从其类矣。

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

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人海化为蛤。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

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

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些特色。

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

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

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上善若水_感悟人生

上善若水_感悟人生

《上善若水》感悟精选(1):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水正好契合了他的思想。

但这水所承载的,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

孔子有云:逝者如斯。

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貌。

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容器里,随心所欲地让水呈现出我们所需要、喜爱的形状来。

而水从来不曾反抗过,只是在装载它的容器中微微荡漾。

很喜欢看鱼儿在水中游走,水如一个宠爱孩子的母亲,不留一点儿缝隙地将鱼儿层层围住,好像生怕它受到半点儿伤害。

可水并不限制鱼儿的行踪,但鱼儿所到之处必有水。

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它温柔得令鱼儿永远也离不开她的怀抱。

但是,在水温和的外表下还藏有一个执着的心。

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而行。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既然路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么河道呢?最初的河道,那是水的一次次冲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开拓出的通向大海的道路。

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那一个石板。

坚硬而厚重的石板上留着一个小小的水坑。

小时候的我总以为那是一个路经此地的大力士所留下的,之后才明白那竟是每一天从屋檐上滴落下的小水滴的杰作,没有哪个人第一次明白这个故事时会不为之动容。

水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永流不息,见证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到了晚清之断壁残垣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不知如何描述真实的水,就让我重复一次老子所说的话吧: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2):上善若水仅此上善若水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远,丰富,坚韧。

它是说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孕意深广,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那便为上善了。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

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但是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

但它并不因为简单就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

关于老子的历史故事

关于老子的历史故事

关于老子的历史故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子历史故事,欢迎阅读分享。

老子的历史故事1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

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

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

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

天地万物莫不如此。

老子给孔子的赠言

老子给孔子的赠言

老子给孔子的赠言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子向老子辞行。

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转载]“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辩证分析

[转载]“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辩证分析

[转载]“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辩证分析目前,社会上人们似乎对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理念颇多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究竟是“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一个“治”和一个“若”成了人们难解难破的哑谜。

治:《说文》古水名,音chi。

《辞源》(1)管理,疏理。

《论语》“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

”如治学、治经等。

(2)惩处。

《史记·李斯传》》“赵高治斯,榜掠千余。

”(3)与“乱”相对。

《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又引申为治水、治下、治理、治化、治平、治世,治兵等,指整治、修治、治理事物之意;治生、治行,《管子》“治行为上,爵列为下。

”指治理人的操守行为;治命,《左传·宣十五年》“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治体、治安等均为治理人的身体内和身体外一切事物、事理之意。

若:《说文》“若,择菜也。

”《玉篇》“杜若,香草。

”《辞源》(1)选择。

(2)顺从。

《书经》“钦若昊天。

”(3)好像。

《书经》“若火之燎于原。

”(4)如此,这样。

汝。

假如,如果等义。

(5)若水:古水名。

有若许、若干、若何等均表示好像、如是之意。

从上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帛书校注本《老子·德道经》中的“上善治水”和通行本《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在本义上和理念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别。

a、帛书甲本《老子》是最接近老子本义的著作,它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

《老子·德道经》是忠实地整理、校订帛书甲本《老子》的基础上,参证乙本、楚简本、敦煌本及通行本,而校注的符合老子原貌的真本,为区别于其它版本,故称《老子·德道经》。

对于“治水”还是“若水”问题,帛书甲本《老子》第五十二章为“上善治水”,乙本为“上善如水”,通行本《道德经》为“上善若水”。

所以,为了体现老子的本义,《老子·德道经》坚决地恢复了“上善治水”的原貌,将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思想大白于世,大白于天下,使老子最具有民族特色、迥异于整个西方教育理论的天人合一教育方法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使《老子·德道经》重新发挥它治身、治国的重大作用。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八章先秦:佚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大海; 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

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

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 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
上善若水吕效廉爨体
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
上善若水书画作品图册
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坎卦(坎为水)与此义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