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状况,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边疆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3. 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4. 我国对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5. 学生讨论与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及学生讨论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生态状况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各拉丹冬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地位。
3. 生态环境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生态保护案例分析: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让学生了解保护措施及成效。
5.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项保护长江源头的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0.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讨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评价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
2. 评价方法: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汪国真
新课导入
各拉丹冬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重点)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难点)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素养)
黧黑 棱角 砾石 骤然 蜷卧 虔诚 蠕动 腈纶 漫溢 豁然 敦实 草坝子 劲旅 疮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熠熠烁烁
lí
lénɡ
lì
zhòu
quán
qián
rú
jīnɡ
yì
huò
dūn
bà
huàn
jìng
chuāng
zhǒnɡ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深入探究
2.文章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踏进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来到冰塔林,看到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靠近冰山,冰山像屏风,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作者描绘了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林,展现出一派奇美壮丽的景色。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掌握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了解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关于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分析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认识到保护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2)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背景信息;(2)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3)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各拉丹冬的地貌(2)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意见。
5. 实践活动:(2)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学习中的不足;(2)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实践经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面临的威胁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 影响长江源头的水量和水质。
人类活动
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如采矿、 放牧、旅游等,对长江源头的水
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生态破坏
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导致植被 破坏、水土流失,影响水源涵养。
保护措施
限制人类活动
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周边地 区的人类活动,保护水源地不
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感悟与思考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各拉丹冬地区,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在各拉丹冬地区,人们对于历史和未来有着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对于长江文化的传承与 创新上,也体现在对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思考上。这种思考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提醒 我们要注重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原冰川产生了显 著影响,导致冰川消融、缩小,进 而影响长江的水量和水位。
雪山群
01
02
03
雪山分布
各拉丹冬雪山群是长江上 游的一组重要山脉,由多 座高海拔山峰组成,山峰 常年积雪。
登山活动
各拉丹冬雪山群吸引了众 多登山爱好者前来挑战,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山峰的 险峻和气候的变幻莫测。
生态保护
雪山群周围的生态环境脆 弱,需要加强保护,防止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 破坏。
湖泊与河流
湖泊景色
水资源利用
各拉丹冬地区有许多美丽的湖泊,湖 水清澈,湖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雪 山和蓝天。
合理利用和保护各拉丹冬地区的水资 源对于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安全 至关重要。
河流源头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原⽂ 1987年3⽉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披⽩⾊披风的巨⼈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黧⿊的⾻骼,有如⼑削⼀般,棱⾓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股长江考察热⼀拨⼜⼀拨中外勇⼠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步。
短短⼏年⾥,先后有⼗多位探险者壮烈献⾝于这项⼈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
远不是秋⾼⽓爽时节的明媚,这⼀个风云变化的季节⾥,⽓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公⾥外有⽜粪可捡的草坝⼦上,我们搭起⽜⽑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背回⼤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
海拔接近六千⽶,⼒⼤如⽜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喘吁吁。
他说⾃⼰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频频⼩震酝酿着某⼀两次⼤地震:⼿背⽣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烧,不思饮⾷,……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体状况真是⼤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去⾛上⼀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个砾⽯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合⼗,⾯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了跪拜⼤礼,虔诚⼜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圣地并不欢迎⼥⼈,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番。
它还不喜欢⼈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对⼤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粗话诅咒那⼀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分情愿地露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课件
汇报人:2023-11-30•课件背景与作者简介•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理知识目录•主题思想与文化内涵探讨•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鉴赏•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推荐课件背景与作者简介01课件以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为地理背景,介绍长江的源起、流域和地理特点。
长江源头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包括雪山、冰川和高原草甸等。
介绍长江源头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包括当地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030201课件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马丽华的基本情况和创作成就,包括其文学风格和获奖情况。
作者介绍列举马丽华的主要作品,如《走过西藏》等,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主要作品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创作背景和写作过程,包括作者对长江源头的实地考察和感悟。
阐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包括对自然与人文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生命和存在的探索和感悟。
文章创作背景与意义文章意义创作背景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02引入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开头详细描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闻所感,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
中间总结全文,强调长江源头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结尾文章整体结构梳理开头部分介绍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和自然景观,引出下文。
中间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详细描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闻所感,包括山川、河流、湖泊、草原等自然风光,以及藏族民俗、神山圣湖等人文景观。
通过描写和叙述,展现各拉丹冬的神秘、壮美与浪漫。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长江源头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守护好这片净土。
各部分内容详解重点段落解读与赏析选取文中对山川、河流、湖泊、草原等自然风光的描写段落进行解读和赏析,体会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所营造出的美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对人文景观的叙述选取文中对藏族民俗、神山圣湖等人文景观的叙述段落进行解读和赏析,了解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神秘色彩,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地理特征;(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区的认识;(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介绍各拉丹冬位于长江源头,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2)阐述各拉丹冬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特点。
2. 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1)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植被、动物资源及生态功能;(2)讨论人类活动对各拉丹冬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介绍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2)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3. 引导学生探讨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旅游1. 介绍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强调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阐述生态旅游的特点,如低污染、可持续等。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3)描绘手法: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课文中“雪山如银,草原如碧”等句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手法表现自然之美。
2.教学难点
(1)词汇理解:部分生僻词汇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如“各拉丹冬”、“冰川”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4)描绘手法运用: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后,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描绘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风景名胜的作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生态保护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长江源头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水资源来源,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阅读和理解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长江源头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在一旁倾听并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观点稍显片面,今后教学中,我需要引导他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1.加强对描绘手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共41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二课时
文本解读
1.品读5-6自然段: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第5段:从远处,俯视冰塔林。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
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天地间浩浩苍苍。 特点:晶莹连绵、平坦辽阔。
文本解读
1.品读5-6自然段: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文本解读
4.赏析句子: (3)那些冰塔、冰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冰的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 的喜爱之情。
文本解读
5.怎样理解“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 长,日积月累,形成了冰山上纵横的裂 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这波纹是历 史的见证。
结构图示
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册第18课。 3.补充作业第18课。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马丽华
体裁:游记散文 选自《藏北游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导入新课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脉主峰各拉丹冬冰峰西南侧。干流流经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 海,全长6300余公里。
整体感知
1.听读或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 丹冬游览的经历。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 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 织材料的)。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景象;(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认识;(3)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3)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行动实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相关资料;(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探究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美丽景色;(2)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
3.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探究活动: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生态环境;(3)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学生走进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探索长江的起源和演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掌握长江的起源、流经省份和注入的海洋;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探索精神。
第二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2.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各拉丹冬位于青藏高原,是长江的发源地。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各拉丹冬的位置,并了解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特点。
2.2 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特点2.2.1 海拔高:各拉丹冬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屋脊的一部分。
2.2.2 冰川广布:各拉丹冬地区有大量的冰川,是长江水资源的源泉。
2.2.3 生态环境脆弱:高海拔、低氧、严寒等恶劣条件,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第三章:长江的起源与演变3.1 长江的起源长江发源于各拉丹冬,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并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特点。
3.2 长江的演变3.2.1 流经省份:长江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份。
3.2.2 注入海洋:长江最终注入东海。
3.2.3 河流特点: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长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具有巨大的水资源和航运价值。
第四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4.1 生态环境现状4.1.1 冰川退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各拉丹冬地区的冰川逐渐退缩。
4.1.2 生态环境脆弱:高海拔、低氧、严寒等恶劣条件,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4.2 保护措施4.2.1 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政府已将各拉丹冬地区设立为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捕猎、采矿等活动。
4.2.2 加强生态监测:对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起源与演变以及生态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课件
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 也使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 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 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 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 容具体分析。
第5段略写 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6段略写 近看冰山的形态
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 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 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 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 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 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 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 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作者从描 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 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 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 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 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 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阳光下的各拉丹冬就像
一位身__披__白__色__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
各拉丹冬主峰
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 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冰塔林
冰塔林是著名的长__江__奇__观__ 之一,整座冰塔林由许多冰的 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 地。置身于冰窟看到的景色犹 如琼瑶仙境。
[答题技法]
意境展现法
方法
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所描 写的画面,进而捕捉景物特征,并用恰当的语 句描述出来。
换词比较法 提取法
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和原词比较,从比较中 发现特点的细微差别。
摘取原文中的词或句子来回答。在写景中,景 物的特征,常常有提示语。这些提示特征的词 句,有的是描写景物的修饰语,有的是作者评 价景物特征的词句。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尾, 有时夹杂在描写当中。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研究和探索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和保护意义。
教学难点:1. 各拉丹冬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如何在保护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其资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2. 学生提前查阅有关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资料,准备课堂分享。
教学过程:第一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概述1.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2. 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3. 教师总结,强调各拉丹冬的特殊性和保护意义。
第二章: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1. 教师通过PPT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之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如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等。
2. 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各拉丹冬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教师总结,强调各拉丹冬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意义。
第四章:各拉丹冬的保护与利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其资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各拉丹冬的可持续发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各拉丹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各拉丹冬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第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在文化、思维、语言、学习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符合新教材的要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以及课文中的描绘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做出贡献。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难点突破: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课文中还有哪些描绘自然风光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的奥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2)运用地图、模型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作用;(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专业知识;(2)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拉丹冬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3)了解各拉丹冬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保护动态。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收集有关各拉丹冬的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建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2)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学生通过地图、模型等工具,掌握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教师介绍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及效果。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提出建议;(3)教师点评讨论成果,总结保护措施。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强调各拉丹冬的保护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 (1)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2)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 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自然奇景 蕴含情思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 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 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不见自然生物的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 在格拉丹东的近旁。
课堂小结: • 作者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 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 作者对雪山、自然的崇敬和赞美,对生命与 时光的敬畏和感动,作者历尽艰辛,不仅领 略到了壮美纯净的自然风景,也领悟出了人 生的风景。
资料助思:旅行的意义
“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 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 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亚当• 霍克希尔德《游记:内 在和外在的旅程》
艰辛的跋涉,才有更美的风景!
①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没有阻止大家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反 衬出雪域高原景色的壮美和魅力; ②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自己宁肯忍受苦难,也要寻求各拉丹冬的执 着,表现了她积极乐观的精神世界; ③作者巧妙地把自然风景与人生风景融合为一体,使文章具有震 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字词积累:
líng qián rú
huò màn
菱 角 虔 诚 蠕 动 豁 然 漫溢
xiè dài wān yán dūn
jīng
yì
懈 怠 蜿 蜒 敦 实 腈 纶 演绎
zhòu rán ɡōnɡ shùn qī xiāo zhǎnɡ shuāi jié
骤然 恭顺 凄凉 消长 衰竭
字词积累:
①懈怠:松懈懒惰。 ②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 ③历历在目: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
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④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⑤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复习旧知:游记的三要素?
游记的三要素:所至 所见 所感
脚步所至:理清作者跟随摄制组在格拉丹东的游 踪?
第一天:
安营山 脚下
第二天:
进入冰 塔林
驶过 冰河
3、阅读第10-11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 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了雪山 怎样的特点?
角度
特点
触觉:写冰窟 温暖
视觉:冰体
晶莹漂亮,漂亮,千姿百态
感受:是琼瑶仙境
4、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 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 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重返 冰河
进入冰 塔林
置身冰 窟
移步 换景பைடு நூலகம்
放眼所见:与作者一起在雪山冰川中感受自 然的神奇壮美
• 小组活动(四人小组) • 1、寻找自己喜欢的写景语段读给同伴听,相互评价。 • 2、小组商议选择一处精彩的写景语段,揣摩语句,合作
朗读,读出景物特点,可采用齐读、接读等多种朗读方 式。 • 3、展示朗读,小组代表说说选择的理由和朗读的方法 (停连、重读、情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格拉丹东雪山比作 “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突出了雪山的高大 巍峨,“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
细读课文,欣赏雪山美景
2.阅读文章第5-6段,从中找出描写格拉丹东雪山景 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 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删去标红语句,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删去标红语句,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 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 想象,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 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格拉丹东雪山的高大威严, 令人敬畏。
③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 外加新伤剧痛。
表现了作者不畏艰辛、敢于探索的精神。
问题探究,品味语言:
1、作者在描写格拉丹东的景色时,具体描写了一些景物, 赏析下面景物描写的作用。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 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 毕现,富有雕塑感。
美丽的格拉丹东雪山
格拉丹东的冰塔林
格拉丹东冰川图片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马丽华
知识链接:
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西源沱沱河的发 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 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 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了解作者:
马丽华,出生于山东济南市。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 学出版社总编辑,被誉为“西藏 的歌者和行者”。著有长篇报告 文学——《青藏苍茫》,散文 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 《马丽华散文》等。
聚焦思考:
第四段:“格拉丹东值得你 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1、研读课文第3、6、7段,说说作者在登山过程 中遇到了哪些“艰辛”?
①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 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
②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 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