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合集下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状况,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边疆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3. 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4. 我国对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5. 学生讨论与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及学生讨论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生态状况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各拉丹冬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地位。

3. 生态环境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生态保护案例分析: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让学生了解保护措施及成效。

5.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项保护长江源头的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0.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讨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评价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

2. 评价方法: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知道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地貌特征。

2.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知道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地貌特征,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及生态保护意义。

2. 教学难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地貌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地貌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素材:关于长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的案例。

3. 小组讨论工具:卡片、白板等。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长江的源头在哪里?b. 长江源头地区的特点有哪些?2. 第二课时: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地貌特征a. 各拉丹冬的位置在哪里?b. 各拉丹冬的气候特点有哪些?c. 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是什么?3. 第三课时: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及生态保护意义a. 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如何?b. 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意义有哪些?4. 第四课时:生态保护案例分析a. 分析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案例。

b. 讨论案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及其效果。

5. 第五课时:小组讨论a.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

六、第六课时:长江源头的生物多样性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生物多样性,知道长江源头地区有哪些特有物种。

2. 分析长江源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a. 介绍长江源头地区的特有物种,如长江江豚、中华鲟等。

b. 探讨长江源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及成效。

七、第七课时:长江源头的水资源保护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水资源状况,知道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掌握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了解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关于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分析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认识到保护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2)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背景信息;(2)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3)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各拉丹冬的地貌(2)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意见。

5. 实践活动:(2)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学习中的不足;(2)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实践经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解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2.文题诠释本文选自《藏北游历》,题目中“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东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为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本文记述了作者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各拉丹东,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同时展现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坚强毅力。

4.内容解读本文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东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东严酷的生存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表达了“我”对各拉丹东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交代造访各拉丹东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3自然段)叙写探寻各拉丹东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

其中(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一层:交代各拉丹东的气候、海拔高度及“我”的身体状况。

(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详细叙述“我”随队游览冰塔林的经历,并交代了“我”滑倒摔伤的情况。

(7—11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三层:写“我”负伤后蜷缩在冰窟里看到的各拉丹东的美景。

(12—1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四层:记叙了“我”第二天艰难游览的情况。

第三部分(14自然段):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

5.结构分析探寻缘由壮美景色恶劣的环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彰显壮美感受痛苦壮美的景色静听水声演绎故事6.写作特色:(1)善于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叙事灵活多样。

文章多处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

如文章开头最后两句话介绍近些年来掀起的长江考察热,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生存环境的恶劣做了铺垫。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面临的威胁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 影响长江源头的水量和水质。
人类活动
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如采矿、 放牧、旅游等,对长江源头的水
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生态破坏
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导致植被 破坏、水土流失,影响水源涵养。
保护措施
限制人类活动
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周边地 区的人类活动,保护水源地不
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感悟与思考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各拉丹冬地区,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在各拉丹冬地区,人们对于历史和未来有着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对于长江文化的传承与 创新上,也体现在对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思考上。这种思考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提醒 我们要注重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原冰川产生了显 著影响,导致冰川消融、缩小,进 而影响长江的水量和水位。
雪山群
01
02
03
雪山分布
各拉丹冬雪山群是长江上 游的一组重要山脉,由多 座高海拔山峰组成,山峰 常年积雪。
登山活动
各拉丹冬雪山群吸引了众 多登山爱好者前来挑战,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山峰的 险峻和气候的变幻莫测。
生态保护
雪山群周围的生态环境脆 弱,需要加强保护,防止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 破坏。
湖泊与河流
湖泊景色
水资源利用
各拉丹冬地区有许多美丽的湖泊,湖 水清澈,湖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雪 山和蓝天。
合理利用和保护各拉丹冬地区的水资 源对于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安全 至关重要。
河流源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3)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3)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 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生态价值。

长江源头位于青海省的唐古拉山脉,在这里,有一片神奇的地方叫做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不仅是长江的发源地,还是一个充满野趣和奇观的地方。

本文将介绍各拉丹冬的地理特点、生态环境以及旅游资源。

2. 各拉丹冬的地理特点2.1 位置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处于唐古拉山脉的北麓,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

2.2 地貌各拉丹冬地貌多样,包括高原、峡谷、草原等多种类型。

在这里,可以看到海拔近5000米的高山雪峰,也可以欣赏到宽广的草原和澄澈的湖泊。

3. 生态环境3.1 生物多样性各拉丹冬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地区,其中包括大量的野生动植物。

这里有藏羚羊、雪豹、金钱豹等珍稀动物,还有著名的各拉丹冬藏羚羊自然保护区。

3.2 植被各拉丹冬地区的植被丰富多样,有高山草甸、高山针叶林等。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高山植物,如红花乌头、高山杜鹃等。

3.3 水文环境各拉丹冬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湖泊、河流和冰川。

其中有一座著名的湖泊叫做玛多湖,是一个高原湖泊,湖水清澈见底,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4. 旅游资源各拉丹冬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来游览。

4.1 徒步旅行各拉丹冬地区的高山和峡谷,提供了许多徒步旅行的机会。

游客可以选择不同难度和路线的徒步线路,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2 野生动植物观赏各拉丹冬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游客可以在这里观察到许多稀有的动物,如雪豹、金钱豹等。

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各种珍贵的高山植物。

4.3 文化体验各拉丹冬地区是藏族的传统聚居地,游客可以参观藏族村寨,了解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藏族美食,体验独特的藏族文化。

5. 结论各拉丹冬地区作为长江的发源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

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个珍贵的生态研究基地。

希望各拉丹冬能够得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的独特魅力。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原⽂ 1987年3⽉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披⽩⾊披风的巨⼈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黧⿊的⾻骼,有如⼑削⼀般,棱⾓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股长江考察热⼀拨⼜⼀拨中外勇⼠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步。

短短⼏年⾥,先后有⼗多位探险者壮烈献⾝于这项⼈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

远不是秋⾼⽓爽时节的明媚,这⼀个风云变化的季节⾥,⽓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公⾥外有⽜粪可捡的草坝⼦上,我们搭起⽜⽑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背回⼤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

海拔接近六千⽶,⼒⼤如⽜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喘吁吁。

他说⾃⼰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频频⼩震酝酿着某⼀两次⼤地震:⼿背⽣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烧,不思饮⾷,……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体状况真是⼤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去⾛上⼀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个砾⽯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合⼗,⾯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了跪拜⼤礼,虔诚⼜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圣地并不欢迎⼥⼈,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番。

它还不喜欢⼈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对⼤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粗话诅咒那⼀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分情愿地露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地理特征;(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区的认识;(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介绍各拉丹冬位于长江源头,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2)阐述各拉丹冬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特点。

2. 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1)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植被、动物资源及生态功能;(2)讨论人类活动对各拉丹冬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介绍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2)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3. 引导学生探讨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旅游1. 介绍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强调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阐述生态旅游的特点,如低污染、可持续等。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举例:通过课文学习,掌握长江源头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地理特点,了解其在我国水资源和生态保护中的地位。
(3)描绘手法: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课文中“雪山如银,草原如碧”等句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手法表现自然之美。
2.教学难点
(1)词汇理解:部分生僻词汇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如“各拉丹冬”、“冰川”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4)描绘手法运用: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后,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描绘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风景名胜的作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生态保护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长江源头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水资源来源,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阅读和理解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长江源头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在一旁倾听并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观点稍显片面,今后教学中,我需要引导他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1.加强对描绘手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景象;(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认识;(3)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3)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行动实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相关资料;(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探究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美丽景色;(2)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

3.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探究活动: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生态环境;(3)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学生走进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探索长江的起源和演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掌握长江的起源、流经省份和注入的海洋;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探索精神。

第二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2.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各拉丹冬位于青藏高原,是长江的发源地。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各拉丹冬的位置,并了解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特点。

2.2 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特点2.2.1 海拔高:各拉丹冬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屋脊的一部分。

2.2.2 冰川广布:各拉丹冬地区有大量的冰川,是长江水资源的源泉。

2.2.3 生态环境脆弱:高海拔、低氧、严寒等恶劣条件,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第三章:长江的起源与演变3.1 长江的起源长江发源于各拉丹冬,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并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特点。

3.2 长江的演变3.2.1 流经省份:长江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份。

3.2.2 注入海洋:长江最终注入东海。

3.2.3 河流特点: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长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具有巨大的水资源和航运价值。

第四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4.1 生态环境现状4.1.1 冰川退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各拉丹冬地区的冰川逐渐退缩。

4.1.2 生态环境脆弱:高海拔、低氧、严寒等恶劣条件,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4.2 保护措施4.2.1 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政府已将各拉丹冬地区设立为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捕猎、采矿等活动。

4.2.2 加强生态监测:对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起源与演变以及生态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课件

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 也使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 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 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 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 容具体分析。
第5段略写 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6段略写 近看冰山的形态
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 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 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 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 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 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 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 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作者从描 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 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 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 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 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 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阳光下的各拉丹冬就像
一位身__披__白__色__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
各拉丹冬主峰
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 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冰塔林
冰塔林是著名的长__江__奇__观__ 之一,整座冰塔林由许多冰的 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 地。置身于冰窟看到的景色犹 如琼瑶仙境。
[答题技法]
意境展现法
方法
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所描 写的画面,进而捕捉景物特征,并用恰当的语 句描述出来。
换词比较法 提取法
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和原词比较,从比较中 发现特点的细微差别。
摘取原文中的词或句子来回答。在写景中,景 物的特征,常常有提示语。这些提示特征的词 句,有的是描写景物的修饰语,有的是作者评 价景物特征的词句。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尾, 有时夹杂在描写当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第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第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此外,课堂总结环节,我对学生们提出了关注环境保护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后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在文化、思维、语言、学习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符合新教材的要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以及课文中的描绘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做出贡献。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难点突破: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课文中还有哪些描绘自然风光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的奥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2)运用地图、模型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作用;(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专业知识;(2)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拉丹冬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3)了解各拉丹冬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保护动态。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收集有关各拉丹冬的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建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2)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学生通过地图、模型等工具,掌握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教师介绍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及效果。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提出建议;(3)教师点评讨论成果,总结保护措施。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强调各拉丹冬的保护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
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

(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七、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八、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1.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

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

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三、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

“卖弄”指故意展
现。

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四、写作特色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

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
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主题归纳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


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

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七、布置作业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校园的情况。

板书设计
一、交代时间、介绍概况
二、介绍冰塔林景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壮美景色、神奇伟力
三、“我”受伤后的经历
四、孕育长江、滋养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