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及对策分析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及对策分析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制备,以方便患者使用的药物形式。
由于中药制剂是由多种中药组成,其药理活性和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和对策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研究、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进行,包括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中药制剂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以及对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等。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不同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等。
其次,对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对策分析。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代谢紊乱、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首先,加强药物安全性评价。
在中药制剂研发阶段,应加强对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风险。
此外,应对现有药物进行系统回顾性研究,以增加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了解,及时发现和识别药物不良反应。
其次,规范中药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质量有关,因此,应对中药制剂的生产进行规范,并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包括草药的采集、贮存、加工等环节,确保药材的质量稳定和有效成分的含量符合要求。
再次,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
建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收集和汇总不良反应数据,分析和评估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风险,为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
此外,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监测和培训,提高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研究和对策分析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学习国际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实现合作共赢。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提升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为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更好的保障。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一、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1.药代动力学不正常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反应和药效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分类。
中药制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有着生物利用度的不确定性,这也就需要临床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药代动力学反应包括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最终体现在人的生理反应上。
比如有些中药中的苷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等,如果在体内代谢萎缩,就有可能引起糖尿病、肾炎等不良反应。
2.药效不良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的主要功效在于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但是也有一定的概率出现药效不良的问题,也就是“药物失灵”,这是因为中药制剂中的各种化合物组合成了一种复杂的治疗组合,如果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强,治疗效果就会出现差异。
3.过敏反应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中也有适量量的过敏原,如果吸收偏低则会引起过敏反应。
其中,青霉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某些病人产生了过敏反应。
比如有些中药制剂如黄连片、穿心莲片等成分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的皮疹、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常常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各个药品相互作用的机率,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化学成分之间的不良反应。
比如有些中药化合物与其他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干咳等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制剂的安全使用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和病患的治疗至关重要,药房应为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指导和规范化服务。
探讨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对策
目前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药物治疗,无论是轻度发热、咳嗽等症状,还是术后、疾病恢复期等阶段均需给予药物进行辅助治疗[1]。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逐步发展,临床药物种类也日益增多。
主治医师在开具药方时,需谨慎了解其症状、表现、体征指标等,并熟练掌握药物成分、药物作用机理、用药时机、用药剂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式等。
反之,滥用、不合理使用药物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会对患者机体中的菌群稳定性有破坏作用[2],出现耐药性,尤其是抗菌药物,甚至还会损伤机体重要器官,如心肺肾等。
中医治疗为我国特色治疗疗法,历史悠久,主要以分析人体病理、生理、疾病防治、疾病诊断为主。
中药不良反应方面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殊毒性反应、慢性反应、急性反应等)[3],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
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临床用药方面面临着改革,在提升合理用药方面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也逐步加强研讨临床合理用药的方法和措施,进而确保临床用药科学、合理。
此状况下,则需明确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并根据其原因提出干预对策。
本文共纳入2020年4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51例接受中药制剂治疗的患者,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干预对策。
回顾分析751例接受中药制剂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从给药途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既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用法频次等方面分析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并记录不良反应类型、表现等。
此次所整理的各项数据均由研究方案中2名专人负责分析计算。
751例发生不良反应。
给药途径:外用59例占7.86%、肌肉注射102例占13.58%、口服128例占17.04%、静脉滴注462例占61.52%;年龄:<60岁254例占33.82%、≥60岁497例占探讨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对策陈芳(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科)健康域用药96RRJK66.18%。
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方法:对198名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资料、中药制剂使用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在198名服用中药的病人中,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最常见的药物是静脉滴注,其次是口服、肌肉注射和外敷。
结论:分析了以往在临床上出现的副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建议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降低药物副作用和其他危险事件。
关键词: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引言中药制剂作为一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不仅会导致病人的治疗时间变长,而且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
为了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必须加强对中药制剂的安全性管理。
本文收集了198名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服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并进行了相关的详细资料和比较,以期找到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临床应用的整体服务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了很好的探讨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对198名病人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对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了统计,本次实验研究所选取的对象都是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接受了中医治疗,并且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不良反应,其中男性97例,女性101例,18~64岁,平均年龄为41.35±11.27。
1.2方法对病人使用中成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总结。
具体做法是:①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首先对198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信息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和确定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药物的服用类型和服用方式等基本信息,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从而方便护理治疗工作的开展;②了解并分析服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使用中药制剂时的途径、服用中药制剂后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处理方法、处理结果等;③查明诱发 ADR的主要原因,排查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对策。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可避免。
因此,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分析以及药房管理方法的探讨十分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对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分析是为了找出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一般来说,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药物自身性质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反应与患者身体特质相关。
(1)药物自身性质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药制剂中的药物成分千差万别,它们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毒理学性质也不同,因此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各异。
常见的药物自身性质引起的不良反应有肝肾毒性、光敏感、过敏反应等。
其中,肝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肝肾损害,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
光敏感则表现为光过敏反应,可导致皮肤瘙痒、灼痛、红斑等。
过敏反应包括皮肤过敏、呼吸道过敏和消化道过敏等,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不良反应与患者身体特质相关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还与患者身体特质相关,如患者性别、年龄、体质、肝肾功能等。
例如,女性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大,对某些药物的药效和药物代谢能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老年患者由于器官功能退化可能导致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从而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此外,患者体质上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对中药制剂的不同反应,如易感性、耐药性、耐受性等。
2. 药房管理方法的探讨为了减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药房的管理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药房管理方法:(1)建立完善的药房制度和流程药房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采购、存储、配制和发放流程,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用量的准确性。
同时,药房应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中药制剂的使用、发放和管理进行规范,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2)加强药品质量控制药房应对进货药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原因与控制措施分析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原因与控制措施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和归纳引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因素,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控制措施,以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控制中药制剂,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不良反应;中药制剂;原因与控制;措施一直以来,中药制剂在人们心目中都有着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的印象,然而近年来,随着药品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呈递增之势,人们开始意识到中药可对人体带来的伤害,如何有效减少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成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1]。
下面,本文就中药制剂可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实现药物的合理运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报告如下。
1引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因素1.1药物自身毒性及原材料质量部分中药自身存在毒性,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不良反应,如龙胆泄肝丸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可对人体的肾脏器官造成一定损害,而诸如大黄、雄黄、麝香及附子等具备峻猛药性的药物,可使患者服药后出现過敏性紫癜、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等不良反应,并可对患者心脏产生伤害。
此外,部分医院或诊所为了节省药物成本,没有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测,盲目购入廉价却质量低劣的药材,这些药材不仅难以起到治疗作用,更可直接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威胁患者的健康安全。
1.2生产工艺未标准化及炮剂方式存在不足当前部分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仍较为传统落后,药物质量不稳定,质量标准也未完善化,其中尤以部分中药注射剂厂家为甚。
一方面,大多数人群既无法获知中药注射剂制剂过程中在对药材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时所用到温度、溶液pH值、用时,溶媒等工艺指标,也无法清楚药物中包含的具体成分;另一方面,因采收、气候、生产地、炮制及加工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不同地域的药材所包含的成分也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炮制质量不善也会对中药制剂质量造成影响。
1.3中药配伍不当在给予患者用药时,若配伍不当,将可导致注射剂pH值发生变化,增加微粒进而促发沉淀现象,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标准、方法加工制备成的药物,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制剂的应用范围广泛,疗效确切,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并对药房进行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1. 不良反应的类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反应等。
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是指正常用药剂量下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肾损害、电解质紊乱等;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药物致敏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过敏、呼吸道过敏等;药物依赖性反应是指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戒断症状或药物滥用等。
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的。
每个人的体质和生理状况都有所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是由于用药不当引起的。
比如药物的用量、用法、用时不当,或者是患者对某些药物具有特异性过敏反应等。
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原因,比如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出现不良反应,首先要及时停止使用该药物,然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对主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比如胃肠道反应要给予保护胃粘膜的药物,神经系统反应要给予镇静剂等;对病因进行分析,搞清楚不良反应的原因,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还是患者的体质问题;并及时向医生反映,由医生决定是否调整用药方案。
二、药房管理方法探讨1. 加强用药指导药师是药房中的专业人员,他们应当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要对中药制剂的特点加以介绍,包括其主要成分、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要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估,有些患者可能对某些中药制剂过敏,要针对性地进行警示;然后,还要对患者进行用药后的随访工作,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处理。
院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和使用分析
院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和使用分析作者:冯洪山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正确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分析使用院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原因和注意事项。
结果院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比较常见,必须掌握使用方法。
结论要科学认识使用院内中药制剂,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使用分析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市骨科医院中药房院内中药制剂作为医院的特色项目,在中医院和专科医院内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以其价廉和高效赢得百姓欢迎,但在使用过程中,其不良反应也会常常出现,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困惑和担忧,正确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医院药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合理用药的安全保障。
1院内中药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1.1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瘙痒、瘾疹、发热、面肿、紫癜等,也会发生呼吸困难,也可能迅速涉及全身,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在院内中药制剂中发生的比率较高,即使对于以许多常见中药组方而成的院内制剂也会发生[1]。
1.2胃肠道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呕血、便血等,常见于以气味浓烈、刺激性较大的中药组方的制剂。
1.3心血管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心悸、心慌、多汗、胸闷、面色苍白、发冷、血压下降或上升等症状,常见于组方内含有乌头碱、强心甙等成分的中药制剂,以活血化痰类中药组方的院内制剂中也较多发生。
1.4肝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黄疸、蛋白尿、血尿、转氨酶、尿素氮升高等不同程度的肝肾损害,甚至可能出现肝肿大,肝昏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常见于组方中含有氰甙、马兜铃酸、木通皂甙等成分的制剂和一些含有重金属成分的矿物中药制剂。
1.5神经系统的反应临床表现为烦躁、眩晕、流涎、唇舌和肢体发麻,严重的发生意识模糊或丧失,惊觉、抽搐和昏迷,多见于组方中含有番木鳖碱、莨菪碱、汉防己毒素等毒性成分的院内制剂。
2院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原因2.1制剂本身的质量问题制剂本身在组方和制作工艺上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中的有毒成分含量超出治疗量或者质量控制不严导致药品变质等原因而使患者在使用时发生不良反应[2,3]。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效果持久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备受青睐。
然而,由于患者体质、用药方法、存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药房管理方法,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1.不良反应类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中毒、药物不良反应等。
其中,药物过敏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会出现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而药物中毒则是由于中药的成分含量过高或使用方法不当导致,严重的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
此外,药物不良反应也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等。
2.不良反应原因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原因复杂,主要包括患者个体体质差异、用药方法错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不明确等。
患者个体体质差异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患者对一些中药成分过敏,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用药方法错误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因素,医护人员在开药、调剂、使用中药制剂时应当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不良反应预防与处理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用药规范,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体质特点,合理选择中药制剂。
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制剂,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使用解毒剂、洗胃等。
1.规范管理药房是医院内管理中药制剂的场所,对中药制剂的存储、调剂、发放等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药房管理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中药制剂进行规范管理。
首先,要保持药房环境的清洁、整洁,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中药制剂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中药炮制、加工而成的药品,是我国传统的宝贵药物资源。
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普及和发展,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并探讨药房在管理中的作用和方法。
1. 不良反应的类型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药品过敏、肝肾损害、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
药品过敏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红斑等过敏性皮肤病变。
肝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肝酶升高、黄疸、蛋白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
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与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有关,也与个体差异、用药方法、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一方面,中药本身具有药性较重的特点,其中一些药物成分对机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个体差异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用药方法不当、药物相互作用、过量或长期使用等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针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要充分了解中药制剂的药理作用,合理用药,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和禁忌症,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药品过敏,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对于肝肾损害,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必要时减量或停用药物;对于消化道反应,可适当调整药物剂量,辅以护胃药物等。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其药物过敏史、用药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二、药房管理方法1. 加强药品管理药房作为药品的配送、储存和分发中心,对中药制剂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与化学药物相比,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
因此,药师在临床应用中应该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药房管理,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类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理反应和毒性反应两种类型。
药理反应主要与中药制剂的药理性质有关,包括过敏、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
毒性反应则是由于中药制剂中含有有害成分,如毒素、重金属等,进入人体后造成的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中,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用法、途径、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
药房管理方法1.严格控制中药制剂的进货渠道,减少假冒伪劣药品的进入。
2.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
3.加强对中药制剂的药物信息询问,收集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并与医生进行咨询,了解患者的用药需求,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4.药剂师应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合理的给药途径,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5.对于敏感患者,应该谨慎选择中药制剂,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其提供了解药品特点和应对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
6.对已出售的药品进行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可以及时跟踪处理,及时向患者提供帮助。
对于已经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停止使用该药,并向医生做出及时的汇报,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不良反应问题,药师应采取相应的药房管理方法,以保证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
这既是药师的职业责任,也是对与搜救患者健康的负责。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一直以来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药剂,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问题也日益突出,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针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药房在此方面的管理方法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1.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类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药物过敏、肝肾损害、消化道不适、中毒作用等。
药物过敏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疲乏、头晕等症状;肝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损伤;消化道不适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中毒作用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等严重的中毒症状。
2.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常常是由于药品本身的性质和使用不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中药制剂本身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果药品的质量控制不到位或炮制不当,就会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自身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也会影响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比如体质较弱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服用药物的方法和次数不当,如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也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
3. 防范措施为了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规范中药制剂的生产和加工,保证药品的质量;二是加强对中药制剂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是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意识,加强用药宣传和指导;四是完善用药监测和评价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的情况。
二、药房管理方法探讨1. 加强用药指导药房是患者用药的重要场所,药师在此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师应当针对中药制剂的特点,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包括药品的功效、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的防范等内容,以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加强用药监测药房应建立健全的用药监测系统,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用药反应和不良反应的情况。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对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且探讨药房管理方法,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反应类型分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药理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
通过对不良反应类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特点,为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提供依据。
三、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评估是评价不良反应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根据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和治疗效果来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管理。
四、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对于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应采取对症处理的方法。
可以适当调整剂量、酌情停药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等。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还需要及时处理并报告相关部门,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药房管理方法对于减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药房管理方法的探讨。
一、建立健全的药品质量控制体系药房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健全的药品质量控制体系。
包括对药品进货、储存、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可靠。
二、加强中药知识培训药房工作人员应加强对中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提供患者咨询和指导,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三、建立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药房应建立起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信息,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四、加强患者用药指导和管理药房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管理,确保患者按照医嘱正确使用中药制剂。
药房还可以对患者进行用药宣教,提高患者用药的自觉性和合理性。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一、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定义和概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制剂后,机体出现了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副作用、过敏反应、中毒反应等。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是中医药的重要方面,疾病治疗较好的同时,必须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二、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1.中药制剂药物成分的剂量过高或过低中药制剂中的药材性状、品种、产地、收获季节、制法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制剂中药材含量不同,有的较高而有的较低。
当药物成分剂量太高,超出人体耐受范围,就容易发生毒性反应;药物成分剂量太低,则容易影响药效,出现不良反应。
2.过敏体质及过敏原的作用过敏体质者服用中药制剂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其中以药物过敏反应较为常见。
通过对中药药材过敏原的检测,可以较好地预防过敏反应发生。
3.用药不当中药制剂用药不当是指用药方法、用药时间、用药量、煎制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处理不当的药材、煎制不到位的汤药、剂量过大或过小、频次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4.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制剂的药物成分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些药物成分有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分类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
1.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对机体产生的直接作用,例如:局麻、镇痛、解热、抗生素、降糖等。
2.副作用副作用是指不良反应是因为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肝损伤、皮疹、头晕、口干、腹泻等。
3.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由于过敏体质或药物过敏原而引起的过敏性反应,例如:畏寒、寒战、发热、皮疹、过敏性休克等。
4.中毒反应中毒反应是指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在过量使用或者制作方法不当的情况下,造成机体中毒反应,例如:引起肝、肾、心等重要脏器损害等。
四、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护理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护理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了解病情和用药情况对于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患者,首先要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和药物使用历史询问,并了解用药途径、药物成分以及用药时间等信息。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药房管理方法。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二是个体差异性导致的不良反应。
1.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中药制剂由于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某些中药制剂中含有毒性较大的草药,如贝母、砒霜等,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时易导致中毒反应。
某些中药制剂中还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如铅、汞等,长期使用易导致中毒反应。
2.个体差异性导致的不良反应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敏感度也不同。
有些人对某些中药制剂的成分可能具有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皮疹等。
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某些中药制剂在某些人身上产生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
1.规范采购和储存药房在采购中药制剂时应选择有良好信誉的供应商,确保所采购的中药制剂符合质量标准。
对于易变质的中药制剂,应注意储存条件,如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合理处方和使用药房在收到医生开具的中药制剂处方时,应认真核对处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对于草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制剂,应注意剂量的控制,避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也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3.加强患者教育和用药指导药房在发药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用药指导,告知患者中药制剂的主要成分、功效、食用禁忌等信息,引导患者正确使用中药制剂,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及时反馈和总结不良反应信息药房应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信息收集和管理制度,及时记录和反馈患者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为医生提供及时的参考,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和药房管理方法的探讨对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中药制剂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药房管理方法,以期提高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质量。
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原因分析在临床应用中,中药制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引起药师和医生的高度重视。
在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合理的用药配伍、制造工艺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药物成分不均匀,或者残留有害物质,从而引起患者不良反应。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患者个体差异、用药不合理、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些患者存在过敏体质,对某些中药制剂的成分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这也是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药房管理方法探讨针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问题,药房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药房管理方法的探讨:1.加强药物知识培训药师是药房管理的核心人员,而药师的药物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房管理者应加强对药师的药物知识培训,包括中药制剂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用药禁忌等知识,提高药师的临床应用能力。
2.加强药品质量管理药房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政策法规,严格把关进货渠道,确保所销售的中药制剂品质优良、无污染。
定期对药品进行检测,及时处理不合格品,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加强用药指导在患者购药过程中,药师应当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包括用药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等,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中药制剂,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4.完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房应当建立健全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鼓励医生和患者对不良反应进行及时上报。
药房管理者应当对已上报的不良反应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不良反应再次发生。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引言:中药制剂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潜在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并从药房管理角度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草药选择失当: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性相克相合关系繁杂,如果选择失当,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2. 草药炮制不当:中药炮制技术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如果草药炮制不当,药性容易改变,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质量不过关:中药制剂的质量直接影响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果药物质量不过关,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中药制剂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可能对某种中药制剂产生不良反应。
1. 严格控制中药药材的质量:药房在采购中药药材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并在采购前进行质量检验,确保药材的质量过关。
3. 合理配伍:药房在制备中药配方时,应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合理配伍,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4. 加强患者沟通:药房工作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身体状况和过敏史,以便进行个体化的药物选择和配伍。
结论: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减少需要药房在药物管理中加强质量控制、炮制技术及合理配伍,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确保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但是,在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既可能是因为药物本身的性质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造成的。
因此,药房管理对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提高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种类
1.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发热、注射局部肿胀疼痛等。
2.消化系统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等。
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晕、头痛、乏力、失眠等。
4.肝功能损害: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1.药物本身的性质所致:中药制剂中存在一些有毒成分或不良物质,如草乌中的马钱子碱、重楼中的吡啶甲酸等,这些物质在一定剂量下会产生不良反应。
2.患者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制剂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1.严格规范药物的配制和应用:中药制剂的配制和使用应该严格按照药房的制剂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避免由操作不当或质量不良导致不良反应。
2.加强中药的质量控制:药房应该从源头加强对中药的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质量监控手段,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3.规范用药方式:药房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选择适合病情的中药制剂,并合理组方、配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对患者进行教育和管理:药房应该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和管理,告知患者药物的适用症、不良反应等信息,引导患者正确用药。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随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中药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药理作用和药效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高。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药房管理方法,以期能够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1. 药材选择不当:中药的功效和不良反应往往与药材的选择有关。
一些中药材具有毒性成分或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成分,若未经规范炮制处理,使用不当则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2. 制剂加工不当:中药制剂的加工过程是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若加工不当则可能导致药效降低、毒性增强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3. 用药不合理: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用药剂量、用药频率等往往会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过大的剂量或频率可能会导致药效增强,进而引发不良反应。
4. 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中药制剂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2. 毒副反应: 包括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毒性等;3. 过量中毒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4. 药物相互作用: 包括与西药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5. 药物滥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长期或过量使用中药制剂导致身体损害。
1. 严格执行《中药制剂质量标准》:药房应选择标准化生产的中药制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采购和配发,杜绝制剂加工不当、药材选择不当等违规行为。
2. 加强药品信息共享:建立良好的临床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医生和药师之间的沟通畅通,及时交流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 药师指导用药:药师在配发中药制剂时应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包括用药方法、剂量、频率等,避免患者用药不当。
4. 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机制:药房应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事件,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中药制剂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分析和药房管理方法的探讨,有助于提高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效果。
本文将从不良反应的分类、原因分析以及药房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不良反应的分类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的不良反应和间接的不良反应。
1. 直接的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制剂本身的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当患者服用中药制剂后,这些成分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某些中药制剂中含有的黄连碱等成分会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某些中药制剂中含有的蒙脱石等成分会引起便秘等反应。
2. 间接的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制剂使用过程中,由于不正确的用药方式、不良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个体差异等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
某些中药制剂与西药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某些中药制剂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二、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制剂本身的问题: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部分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浓度过高或过低,超过患者所能耐受的范围。
2. 用药方式的问题:中药制剂的用药方式不当,如剂量超过推荐用量、使用时间过长等,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相互作用问题:中药制剂与西药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4. 患者个体差异问题:每个患者的体质和对药物的反应性都是不同的,同一剂量的中药制剂可能对不同的患者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
三、药房管理方法的探讨为了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药房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药房管理的方法探讨:1. 药品质量管理:对于进货渠道不明的中药制剂,应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
定期检测药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物质,确保药品合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方法对某中医院2009年2月~2011年9月出现的10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况监测报表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10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涉及的中药制剂的种类有
40类,共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例数的79.5%;在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比口服与肌肉注射相对较高。
结论在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
反应,尤其是老人小孩,加强对中药制剂的适应证和控制使用方式,以最大限度
来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的使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都认为中药药性温和,副作用小,
比西药更安全可靠。
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的中药都被研制成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服用便利,携带方便,效果好,但是在使用中往往忽视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某中医院2009年2月~2011年9月出现的10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
况进行分析,从而掌握中药制剂发生的特点,为临床治疗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某中医院2009年2月~2011年9月出现的10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况
进行分析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有48例,女有60例;年龄5~70岁;门诊
用药的有30例,占32.8%,住院用药的有78例,占68.5%。
1.2分析方法
参照中药不良反应分析标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2005年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编。
对于
标准中的38个项目进行统计,同时采取选择性选取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及其中
部分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制剂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表一中药不良反应的性别、年龄分布
如表一所示,在本组所选的108例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中,其中男48例(49.45%),女60例(60.55%),其中病例的年龄区间为5岁~70岁,在5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有48例,发生率最高。
女性发生率比男性高。
2.2 出现不良反应时间
在本组中患者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时间,其中有60例患者在用药后
45min以内出现不良反应,其占总数的69.87%;而在整个报告中出现不良反应最
短时间为3分钟,最长时间为5天。
大部分不良反应都会字静脉输液30~45min
内出现。
2.3 不良反应给药途径
在本组患者中,疑是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共涉及40类不同的中药制剂,而在其中有27类中药制剂为注射剂,而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就有108例。
表二 108例不良反应所涉及可疑药品种数以及出现不良反应例数[n(%)]
2.5 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在本组研究数据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立即停药,其中反应轻微者未做
任何处理,而症状较重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其治愈80例,好转28例,未出现死
亡病例。
3、讨论
随着世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而推动了我国中药临床制剂的开发和应用,这样促使了临床中药ADR的发生率。
在本组108例患者病例中,在50岁以上的
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有48例(45.55%),发生率是最高的。
其结果可能会引起高
龄患者的器官功能的退化,而其中大部分都伴有其它系统的疾病。
这个年龄段出
现较多的不良反应阶段,其与自身较低的药物代谢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这样将降
低患者的机体耐受力,因而比较容易出现药物过敏反应甚至是中毒[1],所以在对
高龄患者使用中药制剂前后需对行肝肾功能检查,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身
体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调节,若有必要可对其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此来有效
防止出现不良发应的发生[2]。
其实中药制剂与其他临床药物都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但是由于中药
制剂的化学成分具有复杂性,再加之很多的中药制剂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以及
排泄等方面还不是很明确,因而导致了无法明确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在本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机率最高的是50岁以上的病例
患者(45.55%),而其次为5-18岁(24.45%)。
由此可说明,在不良发应发生率较高的生理弱势群体中主体是以儿童和老年患者为主;在给药途径方面,出现不
良发应机率最大的是静脉滴注,其占到了全部给药的75.56%,在本组108例ADR
药品中出现比例较重的为为注射液。
出现较高的ADR可能与注射液自身的配药浓
度或者是溶解微粒等有关系,同时与适应证、输注时间、输注速度以及用药监护
等方面也有着密切关联[3]。
目前,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努力加强在临床上对中药
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坚持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标准,积极发挥
中药制剂防病治病作用核心,进而使得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为了进一步提供
医院临床中药制剂的质量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由于中药制剂的成分具有复杂性,不易提纯(这是导致ADR最大原因),因而需加强制剂的质量控制,进而提
高临床用药安全性[4];注意中药制剂的不良配伍:在临床上一般都将中药制剂与
其它抗生素联合使用,由于中药制剂所含有机物较复杂,因而与溶媒配制不当或
先后贯序使用时极易出现一些效应变化,因而在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需慎重;在
用药时需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性。
总之,要重视中药制剂的风险管理,并加强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对中药制剂的
不良反应的了解,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性,提高中药学的服务
质量,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中药制剂的发生率,充分发挥中药制剂安全、有效、
经济、方便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容,刘存剑.11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4﹚.
[2] 周张东,何建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海峡药学,2010(7) .
[3] 李宏梅.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4).
[4] 王卫东,张振霞. 6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5﹚.。